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25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通用6篇)

篇1: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杨平

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有利于主体班的教学,按照我校校委决定,于7月底,由副校长廖楚雄教授、工会主席谭均匀教授各带领一个专兼职教师组对娄底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我有幸参加了冷水江组。我们着重调查了省级示范村毛易乡花坪村、市级示范村禾青镇黄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党重视,举国关注。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我国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性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民族复兴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方案,大快人心。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太久的期盼。面朝黄土背朝天,粗茶浓饭,默默耕耘是农民几千年的真实写照。他们做梦都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他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但他们更希望象城里人那样,手一拧就出水,火一点就做饭,在村里看病,在屋里“方便”……,这些都是他们几代人的期盼。从调查中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状况的愿望强烈,迫切希望能象城里人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等。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愿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落后面貌。以花坪村为例,全村5个小组,每个组都修了水泥路,有人行道2000米左右,水渠道3000多米,还修建了4个排洪区等,村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活动之中。禾青镇黄泥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有了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理解模糊。从调查中得知,有不少人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兴建新村庄,理解为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地追求村容整洁。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

2、新农村建设规划普遍滞后。当前,农村居住状况普遍存在小、散、乱、脏的问题,家畜养殖缺乏环境治理,禽畜粪便成为农村地面污染源。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村镇河流污染较严重,严重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严重阻碍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3、农村公共产品不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绝大部分村寨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部分农村没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公用设施匮乏。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有心无力。村委会要供给公共产品,必须筹集资金,但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更没有独立的公共财政权。以黄泥村为例,村办公楼长年失修,现借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做办公室,没有村级图书阅览室、蓝球场等。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成为当前农村的大难题。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近几年来,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乡镇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等涉农部门一门心思忙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很少提供对农业的技术服务。而农民迫切需要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现实中却普遍缺乏。农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科技、信息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其次是农产品销售、农业新品种、新化肥、新机械信息等指导。

4、农村文化教育缺乏。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经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由过去过多依靠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较变到由县政府财政拨款的体制上来。但是当前,在多数地方,县乡财政严重困难,农村教育经费仍然紧缺。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将面临学校危房没有资金维修、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境地。二是农民缺乏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呼唤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塑造。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民普遍缺乏教育培训,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劳务技能培训。第二、缺乏市场意识培训。第三,缺乏组织管理培训。

三是基层干部急需再教育。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关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出了问题。例如,为鼓励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建设沼气池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政策规定农户每建设一个沼气池,由国家补助800元。结果,有的农户只在村里领了200元,有的分文未领。这严重影响了农户建设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导致农户对上级政策的不信任,产生了怀疑,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有的村级干部整体素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四个不适应”。第一,自身的基本条件、基本素质不适应。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第二,理论政策水平不适应。有的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执行片面。第三,理念思维方式不适应。第四,管理方法手段不适应。基层干部的服务观念、公仆意识和服务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当前基层干部急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转变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第三、牢记宗旨,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农村文化传播手段滞后。乡镇文化站大多已停止了运转,农村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有的村自发组织的管乐队,只用来操办红、白喜事,从不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电视节目内容单一,除了拳头就是枕头,不是康熙就是乾隆,农村实用文化节目少之又少,而且文化传播的信息量十分有限。目前,有些农村社会风气越来越差,道德观念淡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下降,打牌成风等。

5、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渠道仍然非常单一,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以花坪村为例,支柱产业是两个小煤矿,全体村民除1-2个外出打工外,都是围着小煤矿转。须知,煤是不可再生资源,煤挖完了,农民的收入哪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6、现行体制机制篱笆有待打破。我国现行对农村管理体制的设置框架,尚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没有触动原有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民支持市民的宏观管理格局。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涉农基层政府权限划分严重失衡。县乡两级政府的自主权不够。县乡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模糊,转变职能任务艰巨,难以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但是阻碍城乡平等的“旧”的政策的清理和畅通城乡自由流动的实实在在的政策还有待陆续出台。破解这些难题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直面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起点、新的角度、新的需求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不断努力。我们必须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我认为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新农村主要体现在“新”字上:现代农业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村镇改革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创新局面。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决不是喊几句口号即成,需要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2、新农村建设要高起点描规划。各乡村应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长期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特别是首先要搞好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一是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考虑当地群众习俗和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配套发展,大力实施“一方一业、一片一品”战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规划。对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度超前,既要避免好高骛远、铺张浪费,又要注重长远发展,少走弯路,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要规划好农村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中心、五保户集中供养区等公益设施建设,使农民新村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三是村居建设规划。针对现在农民住房格局比较杂和散的现状,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民聚居点,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

四是生态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积极开展治脏、治乱和改水、改厕、改栏舍等工作,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行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引导农户提高绿化意识,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3、着力抓好新农村队伍建设。①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其次要抓好农民职业教育。乡镇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中应担负主要责任,可以在农村中学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在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教育内容拓宽到第二、第三产业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第三要抓好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第四要抓好专业协会。要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村专业协会建设。第五要搞好下乡服务活动。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大规模开展下乡服务活动,把文化、科技、信息、卫生知识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指导,到农户家中去,到田间地里去,面对面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最新的实用科技成果。

②大力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一是要突出三个重点强化教育。第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二、加大致富本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能力。第三、抓好农村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着力打造现代培训机制。首先,培训形式要层次化。培训基地的培训,主要以市、县、乡党校为主阵地,逐步形成市、县、乡、村统分结合的培训网络,做到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市县两级培训由组织、宣传、党校、农业等部门承担,定期组织培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乡镇培训以乡镇党校和农业站所为依托,按照市县统一部署,结合本乡镇需求,灵活组织培训;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干部学习讨论,进行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其次,培训手段要多样化。在各级培训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包括电视、电脑、录像、远程教育等手段,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教育资源问题。第三,培训师资要多元化。采取挖掘本县市师资和邀请外地教师相结合,专家教授与领导讲授相结合,电化教育与观摩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第四,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可邀请本地教师、各级领导、省级、国家级专家学者为农村干部讲授文化课,邀请农村实用技术专家和种田能手讲授农业知识。

三是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实践证明,引入选人用人竞争机制,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从各地的经验看,在乡村两级实行“民主推荐、公开竞选、组织考察、有效任期”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

4、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拓展农业发展领域。一是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链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是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5、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要求,从全局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和战略眼光设计和构建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和机制。

①、创新政府农村发展管理体制。实行大农村管理格局,调整中央涉农机构职能结构,在中央和省、市、县成立统一的农村发展管理协调机构,由县派专门人员负责与乡镇协调,制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有关部门一起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生,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

②、尊重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应当加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能力,扩大县级权限,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由于过多行政层级对县级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改变中央和省级部门的条条分割拨款模式。同时加大资金财务审计、项目绩效审计和行政监察力度。必要的考核工作,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组织实施,使县乡政府从各种形式主义的达标考核带来的沉重行政事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法律法规规定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不要转给县、乡镇政府承担,县乡镇政府也不能把其承担的行政职责转给村民自治组织。上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求县乡镇政府承担法定职能以外的事项,应当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

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真正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建设平安乡村。三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信息服务与行业协会的发展。鼓励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④、建立国家农村综合发展基金。这些资金投入方向: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四是农民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五是农业救灾防灾体系。六是农村水、电、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总之,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牢记“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调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有较大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有较大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大有好转。

执笔人:杨平二OO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参考文献: 周发源,《新农村之路》(M),湖南农民出版,2006年4月第1版,第32-33页。左然,《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人民论坛》(J),2006.04。3 潘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框架性思考,《理论与当代》(J),2006年第2期。刘满仓,发展中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领导科学》,2006.7。5 邓德林,全面建设新农村要做到“三高”,《领导科学》(J),2006.8。6 陈森,培养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2006年第4期。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技术》,2006.5。

篇2: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与思考

对农村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农村实用人才,就是既能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既能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实用人才。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主要措施之一。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8乡9镇,总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农

村从业人员万。全县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总量14924名,占农村人口的%,占农村从业人员的%。其中,农村实用人才6782人,占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总数的%。在6782名农村实用人才中,从学历上看:中专以上1277人,高中1636人,初中及以下3869人,分别占%、%和57%;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4338人,41岁以上1859人,分别占63%和37%;从行业分布上看:种植类552人,养殖类254人,打工类2138人,加工类469人,建筑建材类507人,营销类1813人,其他1049人。已表彰命名各级各类实用技术拔尖人才62名,其中:省级4名、市级28名、县级30名。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全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总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就更少、远远适应不了农业和农

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7%,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三是分布不平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多集中在经济较强的乡镇,交通便利的城区,偏远地区农村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少。四是人才外流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都不甘心留在农村,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原因

1、农村实用人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滞后”:一是致富观念滞后。跟不上发展的形势,习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思想解放力度不够,无远大理想和追求,沉浸于“小富即安、满于现状、固步自封”的状况;二是致富思路滞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只图眼前,不求发展。三是道德意识滞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制能力不强,不仅不能为确定的“领头雁”鼓劲撑腰,反而不时暴露出“怕自己穷,怕别人富”的阴暗心态,打击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致富、带动一方致富的热情和信心。

2、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一是培训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培训网络功能不全,科技培训基地未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二是培训突出重点不够。农民在筛选致富项目,把握致富信息上目标不准、方向不明。三是培养方式和方法偏颇。注重了理论培训,忽视了实践操作;注重了普通号召,忽视了因势利导;注重了项目开发,忽视了人才培养,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3、受农村落后的社会环境制约。首先受交通不便、地理偏避、信息闭塞等诸多方面影响,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受资金、设备的影响,追求的事业成了无翅之鸟、无水之舟;再者,受技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产的产品很难走向市场。如农村的剪纸、烧窑、编织等民间艺人很多,却很难集中优势创造品牌,走出山门。

4、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现阶段,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尚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税费过重、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三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宣传,典型引路。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教。通过经验交流,以点带面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注重培养。一是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和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

回家致富,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组织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创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政策支持,精神鼓励。

一是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如在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优先安排项目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二是支持实用人才兴办企业,大胆启用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厂长、经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上去,直接创造效益。三是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四是鼓励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与周围农民结对子,以师带徒、科技赶集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活的东西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五是对选拔到村级任职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在

公务员录用、提干、入党、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放宽条件,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优先提供免费培训。六是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政府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充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健全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保证此项工作紧张有序,有条不紊。

2、健全选拔机制。结合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出台“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按照“有素养,有影响,有贡献,有效益,有创新”的标准,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与此同时,加强跟踪考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更多的农民群众成长成才,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3: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唐河县基本情况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的东侧,南与湖北省枣阳市接壤,东与桐柏县相连,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人;辖区共有20个乡镇,51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达110万人,耕地面积202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内地欠发达农业大县。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完成农业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5.7%,农民人均收入4906元,增长10.4%。

一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氛围浓厚、大局稳定。

近年来,经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县、乡、村三级班子形成了团结协作、精干高效的领导合力。营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氛围。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皇粮税”几千年的历史,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两免一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医保等政策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提高。通过推行三级例会制度和干部代访制度,把矛盾和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办公、办案及乡村干部工资得到保证,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和安定。

二是农村公益事业取得新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注重教育、卫生、环境改善的愿望增强,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2008年全县农村新建、改建中小学25所,新建养老院3所,实现乡乡有养老院。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9%以内。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不断加快,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据统计,2008年全县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6∶14调整到80∶20,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36万亩鲜桃、唐酥梨、栀子、小辣椒等绿色食品初具规模;畜牧业以发展规范养殖为重点,总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29%,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湖阳镇仝湾村,规模养牛四处560头,养羊1200头,户均收入4000元。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农村税费改革等扶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庭院经济、规模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生产投资60.8亿元,同比增长21%。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虎山水库除险加固、县疾病防治中心、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沼气、村村通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实施顺利,新农村建设一派繁忙景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唐河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8000万元,完成了12个行政村的村容整治和45个行政村的规划,整修村内道路3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9047户,建成了城郊乡果园村、源潭镇刘岗村和桐寨铺李营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五是金融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据统计,目前唐河县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款和汇兑、结算等服务,覆盖了95%以上的农村区域。全县金融营业网点超过150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其中农村信用社112个,占比超过70%。截止2008年,全县农业贷款余额达到22.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9.7%。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为4.74亿元,占贷款总额15%;农户贷款余额10.4亿元,占全县贷款总额的33%;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为,7.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3.4%。人民银行累计向农信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9亿元,有效缓解了“三农”的资金需求。据统计,金融部门共扶持养殖专业村65个,发展养殖户11312户,农民饲养黄牛65万头,扶持个体运输户580户,年均收入达5万左右;扶持出小辣椒、栀子、无公害蔬莱、唐酥梨等四大种植基地;扶持出皓月棉纺、曹氏百川面业、日新电子等一批民营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实现增加值1.9亿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近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对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在调查的过程中,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村镇“包袱”重。

在调查中发现,6个村有4个村目前有历史遗留债务共计340万元,如湖阳镇仝湾村,欠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贷款130万元,主要是八十年代以来上项目、搞开发,建学校,村干部、教师工资等所形成的历史“包袱”。大河屯镇陈庄村支部书记说:“这些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没有钱,不知耽误多少年”。据统计,目前唐河县村级债务达3.6亿元,直接造成资金死滞影响到金融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据调查,唐河县常年有30万外出务工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约有5万农民工滞留家中,农民工就业困难突显。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且销售受阻。据调查,唐河县2008年秋季农产品大部分滞销且价格较2007年大幅下降,菜籽现价为1.4元500克,较2007年每500克下降1.2元;花生现价1.4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1.4元;大豆现价1.6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1元;棉花现价2.3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2元;芝麻现价5.5元500克,较2007年下降2元;小麦目前的收购价格是0.95元500克,较2008年夏粮收购价高0.14元每500克。价格大幅走低且目前基本上没有销售掉。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据调查,目前唐河县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仍有15.29%的人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况,对一些适用技术难接受,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新品种、新技术、计算机高科技应用仍待开拓。在调查的某村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55%,初中文化程度占42.9%,文盲半文盲占10%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是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

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全面萎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农难支三农”,虽然人民银行每年均增加一些支农再贷款给农信社使用,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仍没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资金短缺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五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行政村目前还没有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调查的6个村中,无一个村把公厕、文化大院、科技阵地、养老院、托儿所等列入规划。综上所述,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既喜又忧,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不富裕,农民没有钱,思想观念陈旧、科技发展落后所致。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农村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如下问题。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打破农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其次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三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当地情况,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广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让农业科技为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

首先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在种植业上要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抗旱增产等技术。在养殖业上要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等综合养殖技术。在加工服务业要重点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果品、蔬菜采摘后处理及气调保鲜和水产品速冻保鲜等技术。其次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创建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引导农民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使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并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其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落实农产品准入市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 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鼓励农民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向大户、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4. 转移农村人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合理有序地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因地制宜,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方针,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5. 全方位培育现代观念,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摈弃愚昧、守旧、封建意识,树立科学、进步、文明新风尚,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形成一种共识。

6. 全方位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服务农民增产增收。

首先各级财政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三农”投资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常抓不懈,重点支持好能源开发、道路建设、农网改造、信息村村通工程、废物利用、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其次金融部门要重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制定出台有关政策;采取“以县带镇、以镇带村”的贷款模式,加大对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瓶颈”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7. 全方位多层次建设农村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应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体系,解决农民、农村小额抵押、质押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二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三是加快农业信贷风险基金的建立,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补偿作用。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最好是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加以补贴,引导农民参与;同时,鼓励保险拓展业务,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四是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政策,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实现金融资金在城乡的合理配置;限定县辖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五是推进金融利税改革,县辖各金融机构要将吸存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支农贷款超过60%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8. 全方位制定减免村级债务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篇4: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篇5: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把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省、市的要求,结合邻水实际,坚持“产业为本、文明为重、管理为上、环境为辅”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个新农村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柑桔栽植====亩,占总任务的==;西瓜栽植=.=万亩,完成总任务的===;生猪补栏=====头,养殖家禽======只;农房美化规划===户,已启动建设===户,其中改建=====;,贴砖=====m=,涂料美化=====m=,房屋座脊====m=;新修村道==.=公里,便民路==.=公里,整治塘库堰==口,建沼气池===口,有线电视新增===户,固定电话新增===户,新建农民超市、农资连锁店=个,计生室和警务室各=个,正在抓紧建设=个大型规模养猪场和=个大型养鸡场。据有关调查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农民通过收取产业发展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返租土地发展西瓜、蔬菜等可实现人均增收===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

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邻水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篇6: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廖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自己作为曾任XX镇农技服务站站长,现任三秀党总支副书记和挂职石柱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就如何结合XX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问课题,通过日常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实施万亩优质稻及水稻油菜治种和订单农业工程、建立果业协会,营造5000亩名优水果(提升茂铭果业、台北柚、互助新安米枣等品位)、做大做强2000亩蔬菜(建立治河、新安、石柱商品蔬菜基地)产业、规划和布局1000亩食用菌及芦笋等生产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实现了6:4,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00元以上。二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畜牧业五个生产示范基地(肖春秀、肖琳的仔猪繁育生产基地;罗代友的中育肥猪生产基地;兰焕全、宋开泽的青山养兔场;王全友的禽苗家畜家禽饲养基地;欧阳籍、欧阳笃等蛋鸡养殖专业群)引导带动,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1200元以上。三是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了民营企业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四是水产养殖合作篇,重点以燕窝、同金、蟠桥等水库及中小型塘埝水产养殖的技术交流、饲料统购和产品联销,提升水产养殖效益。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3240余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了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我镇通过“一事一议”原则,对“金三”油路、“金六”油路和“同云”、“同石”泥级碎石公路进行了整治和维修,在市科协的帮扶下对蟠桥村村道进行了整治,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新修了桐子村一公里多长的村道油路以及对荣庄、草堰村道铺垫块石进行适度维修,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项目的启动,冯家丫口至三秀村村址、冯家丫至友谊村村址、XX场镇影剧院至泉源村村址、深丫口至元山村村址、青龙嘴至荣庄村村址、同石公路至新安村村址、同石公路至治河村村址标准泥级碎石公路、油路路面、水泥路面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镇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市级文明卫生集镇和治安模范镇。社区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品位,在县、市的知名度大提高,80%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健康推进,“打造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风尚正深入人心。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XX、同德综合市场、金鑫园、荣庄新村,鑫磊水业等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治河、燕窝为代表的20余座提灌站和以新安村塘堰精修、瓦窑村新担塘堰的辐射带动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用水条件,“红层找水工程”的扎实推进,逐步解决了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村小学和三秀初中与XX中学合并的教育布局调整等工作。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行了综合目标和中心工作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了15个村远程教育站点,村社干部误工标准提高工作正在启动,发放离职村三职干部定额补助工作正在按要求开展,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综合目标和中心工作考评制度,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扶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有机结合。

结合XX镇域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个人认为必须在抓好“五个一”工程上下功夫: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安村、荣庄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邓远超、刘万书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瓦窑村、蟠桥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达定钊、何克金等好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同德办事处28名村干部就有20余名村干部有自己的致富项目,石柱村四名村干部支部书记阳廷佳从事油料、粮食收购;文书张长辉种植商品蔬菜;妇女主任肖春秀建生猪养殖场,年养殖繁育母猪20余头,产仔猪500余只,育出栏肥猪300余头,同时还年养出栏肉兔400只;村四职干部每人都带头种植亩平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蘑菇8分以上,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我镇许多村都能因地制宜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稳定和谐的良好风气。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许多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老典型的玉仙、海棠、长虹村,还是新安、燕窝、蟠桥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XX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XX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一些村的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和群众的生产观念几乎还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

3、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老化严重。我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特别是力互渠、长虹渠、136渠和金回渠等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多数村的通村公路基本上还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和“晴天颠簸,雨天停摆”的交通运输状况,这些已成为制约全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镇农资价格在2005年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0%以上。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12.5%,地膜价格上涨了17.8%;农用柴油上涨15.7%,农药价格同比上涨8.8%,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我镇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1万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1)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2)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3)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全镇有70%的村级集体经济年低于3000元。(4)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镇要充分发挥地处团结水库绵德(绵阳市、德阳市)两市和三中(三台县、中江县)两县交汇之处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XX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把党委提出的“治水、兴路、发展产业”的发展战略狠抓落实,引导农民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生产积极性,推进乡村道路、农田用水、群众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村“四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2、产业支撑,建设富裕新农村。要整合三种资源。一是整合土地资源。全镇共有3.3万余亩,土壤肥沃,要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来增加土地产出率,要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要打造出“XX米”的知名品牌,要将发展反季节蔬菜3000亩、蘑菇芦笋1000亩做真做实。二是整合山地资源。要结合林业体制改革,把林地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要以茂铭果业为支撑把5000亩名优水果做真做实并与时俱进地提升品质。三是整合畜牧业生产和水产养殖资源。要尽快将已经发展发展起来的星星之火的的各种亮点连线成片,提升规模和品质,形成强大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产业支撑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我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净化环境,建设和谐新农村。要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一是人口环境。坚持“四个不动摇”,完成“六项指标”,力争在2008年以前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不断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创建“平安XX”、“平安村社”创建活动,密切关注解决由于土地承包、塘堰承包、水权纠纷等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健全群众联防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是文明进村。以创建市级文明镇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建设,组织农民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家庭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狠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逐步在镇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上一篇:颈椎前路手术护理要点下一篇:实习生个人小结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