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征文

2024-05-14

《光明日报》征文(通用14篇)

篇1:《光明日报》征文

《光明日报》征文

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8月5日,本版刊发了《打通合格教师进入乡村的通道—关于特岗教师的调查与分析》,这是《光明调查》“聚焦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系列调研的第一篇。我们将推出后续调研报告,深入调查乡村教师的职业现状、教学环境、待遇情势,以及大学生支教乡村、担当乡村教师情况,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境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乡村教师要成为体面的职业,需要一笔笔的捐助、一次次的支教、一个个的政策利好,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爱心关注和政策支持将改变中国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窘境,我们期望更多人加入我们这一调研行动。如果您从教于乡村或关注乡村教师,请不吝写下您的感悟和思考发给我们:

一、征文内容:担当乡村教师的感悟,发展乡村教育的建议。

二、征文要求:800字,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抒发,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请注明详细联系方式。

三、征文时间:2014年8月中旬至11月底

四、投稿方式:纸质文稿请投送到: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策划部谢文收(邮编:100062);电子文稿请投送到:gmrbdcbg@163.com。

我们将在《光明调查》版开设栏目,刊发部分优秀稿件,另推荐部分优秀稿件在光明日报法人微博推送

篇2:《光明日报》征文

“看,那是美丽的花儿!”我对妈妈说。

“看,那是红红的太阳!”妈妈对我说。

“看,那是葱郁的大树!”爸爸对我说。

光明是用眼睛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光明在无私地照耀着我们,有的人却在无虑地浪费着光明,而有的人想珍惜那光明却再也没机会了。

“馨儿,奶奶再也看不见你了。”自从那双眼睛再也看不到,奶奶常常这样说。

我看着那灰白的眼睛,泪也就流了出来。

“奶奶,我还看得见,我看见你那黑宝石般的眼睛还散发着光彩。”我强忍住哭声,微笑着说。

“馨儿,扶奶奶回屋坐坐,好不好?”

我扶着那无助的老人,用我所拥有的光明照亮着她脚下的路,只可惜上苍已把她拥有光明的权利收回。

“要好好珍惜光明!”这是从哪传来的声音?原来这是心底的`呼唤。

“馨儿,要好好珍惜光明,别当第二个‘奶奶’!”这是奶奶失去光明后嘱咐我的话。

“馨儿,要好好珍惜光明,你是你奶奶的指明灯!”这是妈妈爸爸对我说的话。

篇3:《光明日报》征文

2014年新春之际, 由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艺委会、光明日报书画院、人民日报《人民艺术》杂志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东莞市中心资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民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光明中国——王林中国画东莞巡展”隆重开幕, 国务院参事郭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乔存章将军, 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嘉宾和当地领导出席画展开幕式并认真参观了画家王林带来的百幅佳作。中国漫画泰斗, 96岁高龄的方成大师亲自为弟子王林画展作序;王林的佛学老师, 当代佛学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88岁高龄的一诚长老亲笔题写展名:“光明中国——王林中国画巡展”。

王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光明日报书画院执行院长, 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林博览东方哲学之经典, 谙熟中国传统绘画之技法, 兼收西方现代绘画之观念, 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国画家。王林擅长中国传统写意人物, 尤以儒释道人物画最为精到, 他笔下的罗汉形象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 被业内誉为“罗汉王”。品读王林简约而率真的禅意国画, 仿佛步入至真、至简、至静、至善的化禅境界。

王林的画风清奇脱俗入禅境, 这缘于其为人的谦和恭让, 重德行, 常怀感恩之心。正像王林画中题跋:“择善人而交, 感悟智慧功德, 犹如心悬明镜;观禅墨丹青以清明视听, 品玉骨豪情以正德行, 为善最乐, 德行天下”。

篇4:《光明日报》征文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介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大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篇5:日报工作者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我的贴身宝贝不是古董玉佩,不是高档名表,而是普普通通的自行车。风风雨雨,是它伴我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

小时候,家乡很穷,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玩意儿,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简直当贵族崇拜。农村的土路,自行车轮子走过,总留下弯弯曲曲的车辙,印上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轮胎花纹,很好看。我多次爬在路上一条一条地数

车辙,判断今天有几辆自行车走过。上高中时,我家离学校30多里路,每两周回家一次带点吃的,都是凭两条腿走来回。班上一位大辫子女同学,父亲在北京当干部,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每当放学看到她大辫子一甩飞身一跃登上自行车时,同学们都投以羡慕乃至嫉妒的目光。心想,什么时候我也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

一个三角架、两个轮子、一对把手和踏板,简单朴素的自行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改革开放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加收音机,号称“三转一响”,谁家装备全了,肯定是富裕户。谁家讨媳妇,新房里不摆一辆新“凤凰”、“永久”或“飞鸽”,那媳妇是绝不肯登门的。上世纪60年代,俺哥哥结婚时,组织了十多人的自行车接亲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开到丈人家,就是用自行车把嫂子带回家的,这个豪华的新式婚礼,轰动了周围十几个村庄,以致小伙子们办喜事纷纷仿效。

想当年,自行车在农村不仅是代步的快捷交通,还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后椅两侧挂上篓筐,几百斤的粮食蔬菜装起来就跑,顶一头小毛驴儿。在城里,上班下班、买菜买米、接送小孩,那时谁不靠自行车。不夸张地说,小小自行车,承载了共和国几代人的梦想和自豪。

我自己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是在1970年。军校毕业,到连队锻炼一年后,我被分配到某部政治部当政治干事,不久获得一张凤凰牌28吋自行车券,170多元买了回来,那个高兴劲甭提了!为保护车子的油漆,我从横粱到斜杠,全部用塑料带缠裹起来,现在看来好愚蠢,可当时大家都这样做。星期天,至少要花一小时擦拭这个宝贝,每根辐条都不放过,总要擦得贼亮贼亮。有时骑车出行遇上大雨,在较深的积水路段,宁可把车子扛在肩上,也舍不得让链条浸水,以防生锈。从部队服役到转业地方,这辆自行车伴我转战南北,真是立下汗马功劳。

1996年**成立地级市,我从**调**日报工作,开始几年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后来条件好了,配了小轿车,自行车曾闲置了几年。四个轮子,屁股冒烟,速度与舒适,自然与自行车不可同日而语,但我的自行车情结还是浓得化不开。这不,退休后,自行车又与我如影随形了。

也就是一二十年光景,家庭的“三大件”不知更新几代了,如今大街上,摩托车、电瓶车占了主角,扑面而来的汽车潮,许多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自行车早就风光不再。一位朋友劝我,你也该买辆轿车享受享受了。我说,没考虑,咱不是差钱买不起,不是葛朗台,不是拒绝现代化,是自行车的好处太多。接着我列举了自行车的若干优越性:

一、不耗电,不烧油,节约能源是典范;

二、不排污,无噪音,绝对绿色利环保;三,两个轮子,一条线,田埂小巷随便转;四,脚一蹬,就能跑,既利身体又安全;五,花费少,价格低,小偷偷掉不心疼……朋友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理论不过你!”

篇6:从什么到什么征文:从黑暗到光明

少时离开故乡以后,便很少回去了,那些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记忆也被时间冲击得支离破碎了。

车子开入那条简陋的小巷,挤入小小的村口,村头树上的叶子又黄了,正在树上摇摆着,多好的叶子啊,它的留存让我稍有念想。刚下车,奶奶就挑担走来,她老了,眼睛也花了却不愿去买眼镜,总说,心记挂着,就总会看见的。这不,就嗅到了我的气味,一把把我抱在怀里。

进屋,奶奶丢下担子,仔细在花边小镜子里细细整了整衣服,又把那盒布满了尘的红茶爱惜地吹了吹,一桌子茶水小吃就算摆上了。我看着奶奶,脸就红了起来“奶奶……我们停不了多久的,我们主要得去父亲工作的地方。”我不知该用什么来回应奶奶的热情、关心以及挂念,只能默默低下头。奶奶也懂,拎上了几袋最厚实的肉菜便陪我出门了。

叶子又被风吹起来了,摇摇欲坠的样子总让人看不下去,也不知道为什么叶子多了就都纷纷落下却留下苍老的树。奶奶别过父亲与母亲,便到了我跟前。“又要去了吗?快回来啊,外面有什么事都来找奶奶,答应我要快回来!”奶奶带着哭腔说。我不知答什么,工作繁忙,学业繁重,又不知何时才能见上一面了,便又低下头,心里的滋味很苦,却讲不出来,承受不起奶奶的期待,想停留,却只得任生活摆布。也说不出什么话了,奶奶把我搂在了怀里,叹息,悲伤,泪水,失落,也都在心里。走出怀抱,径自走去,奶奶却又拉住我的手,回头,早已是双眼通红。那双充满岁月的手,暖暖的,奶奶的眼闪着泪光,白花花的飘在空中的银发,洒落下凄凉的银光,打在我的脸上的不知是悲寂的秋风还是离别的凄凉。她还是握着,更紧了,好像抓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全部,不想再松手。抓紧了,只是为了再看她一秒钟,相遇了,只因为不想再分离,再孤独地面对生活的阴冷。我似乎可以理解奶奶的心了。我也看见了泪中无数的伤痕、无数的孤寂、无数的徘徊,也明白了她不变的等待、不变的初心、不变的守候。不知是相遇等来了离别还是离别守望着再一次相遇呢?还是松手了,泪光中的那一叶秋却也随风遁入尘埃,叶落了,还有谁会在树上等啊!悲凄,相思,我也慢慢看见了。

篇7:从什么到什么征文:从黑暗到光明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周三,我迎来了我的体育月测。

我的体质并不强健,同学们都预言我不及格。他们在我背后嘲讽、讥笑我的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的心就如同插入了一把长刀,在心房里狠狠搅动,让我心痛得似乎要裂开。我总是在想我的失败的泪水和同学们放声嘲笑时的眼神,体育月测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恐怖,每想到它,我全身都起了冷颤,瑟瑟发抖。

但那天终于还是到来了。看着他们像美食家一般点评的眼神,我怯懦着走上跑道,心怦怦直跳。“哔——”,测试开始的哨声吹响了,同学们都风驰电掣一般地跑了出去,我也跟着冲了出去,可不一会就被他们甩在了倒数第一,我不甘地跑着,他们嘲笑我的感觉又浮现在心头,那是一种像蝼蚁一般被人肆意践踏在脚下的痛苦,极其无力不甘,可我并不想成为蝼蚁,我要证明我自己不比他们弱!我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冲,整个肺灌满了热气,仿佛要炸裂开来,可我不想因为这小事而停下我的脚步,要炸就炸吧,用炸裂的能量推动我加速向前!整个人全身都充满了疼痛,意志和躯体几乎要分裂开来。我想停下来,可一想到那些充满着讥讽不屑蔑视自负的恶心的残忍的脸,我实在无法下咽那口恶气,就算无力也要拼到最后一秒!终点线离我已经不远,空气变得越来越黏稠起泡,像凝胶一样令人窒息。整个天变得昏黄,我的腿一步步地踩在地上,发出没有节奏的鼓点般的声音,我一步一步地向前,像这天地间小小的一只蝼蚁,用尽全力向前爬……离终点只剩下20米了,我榨干了自己内心深处所剩的一点意志和躯体深处的一点能量,像黑夜里追逐光明的飞蛾,疯狂地向前冲,可追逐到光明,就会死去。我终于到达了终点,但也像飞蛾一般昏死了过去。

再抬起头,是在医务室里,我看见了我的成绩:4:00,全班第二。

篇8:《光明日报》征文

阴霾笼罩的紫荆

绽放出一簇簇花

在入侵者肆虐下

紫红色的血

在贫弱封闭的中国大地流淌

先被鸦片麻醉

又被炮火创伤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一块块领土被割让

直至百年前的今天

现有的香港版图

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紫荆花被支离

以后紫荆花

一直在支离中流血

在军阀混战中流血

在日寇铁蹄下流血

在内战中流血

几度愈合创伤的梦破灭

生长在贫瘠纷乱氛围的紫荆

怎会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

紫荆花终于沐浴到早春的晨曦

长出一片片圆心形小叶

象征团圆

象征回归

血不再流

心却常牵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大地在改革开放中日趋强盛

紫荆也获得丰富的养料

结出硕果

豆仁又大又圆

孕育“一国两制”

孕育《基本法》

孕育大团圆

中国的大江南北

千家万户

何处不见紫荆的倩影

紫荆的灵气

紫荆花走上香港回归之日的区旗

融为一体

宝莲

在祖国偌大的莲池里

澳门似宝莲一朵

十六世纪中叶

在葡萄牙蚕食下

宝莲一瓣一瓣被掠夺

几代王朝目睹

漂泊于濠江之滨的宝莲

贫弱得无恢复之力

尽管几个世纪天各一方

宝莲灯的传说却世代不泯

如那维系宝莲的藕节

丝丝相连

当寒冬逝去

祖国偌大的莲池

在亿万民心的呵护下

水开始变清

土开始变肥

藕节

感受到1987年4月的春意

萌发出中葡联合声明

这一新枝

吮长江乳饮濠江汁

中葡联合声明抽梗生叶

并于1999年12月

在澳门区旗上盛开一朵宝莲

如灯

与高悬宝莲之上的五星

篇9:《光明日报》征文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把教育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积极投稿,充分展示我校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励教师挖掘自身的理论潜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特拟订本奖励办法:

一、奖励范围。

1、教育教学类:教案设计、说课稿、教研论文、教育主管部门的征文------等。

2、指导类:指导学生征文、作文竞赛------等。

3、非教育教学类:诗歌、散文、小说、报道、演讲稿------等。

二、奖励办法:

文章分级:县级、市级、省级、部级、国家级。

具体奖励如下:

1、育教学类:获县级奖5元、获市级奖10元、获省级奖20元、获部级奖40元、获国家级奖100元。

2、指导类:获县级奖3元、获市级奖5元、获省级奖10元、获部级奖20元、获国家级奖50元。

3、非教育教学类:获县级奖3元、获市级奖5元、获省级奖10元、获部级奖20元、获国家级奖50元。

4、不论是那类文章,都以上标准为基础,若其稿费超过该标准,学校奖励则与该稿费同步。

5、同一篇文章获几个奖则取其最高奖;若同时刊登几篇文章者,则按以上标准累计奖。

三、奖励依据:

1、县级以《县教育报》、《今日余庆》刊登为准。

2、市级、省级、部级、国家级在国内、外统一刊号的报刊、杂志刊登为准。

3、如获教育类活动奖,则以获奖证书为准,并以优秀奖(作为同级标准)为基础,按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逐一在基础中递加1元作奖励。

4、上依据必须评报刊或证书原件为准。

四、奖励经费来源:

从学前班班费中列支。

五、奖励说明:

本奖励办法只奖现金。学校制度中的积分奖对于教育教学类、指导类文章仍有效,按原标准进行积分奖励;但对于非教育类文章则只奖现金不奖积分。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光明小学

篇10:《光明日报》征文

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青春、光明”主题征文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名称及主题:

活动名称: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青春、光明”主题征文活动

活动主题:青春、光明

二、活动目的:

为响应甘肃省电力公司关于“青春光明行”系列活动的号召。报道“青春光明行”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及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动对自身的提升作用,同时为我院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烘托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在校文化生活,并提高我院同学对文学的认识和兴趣、促进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让同学们的理想、情感、信念有一个挥洒的空间,让一股清新的文学风弥漫在我们的菁菁校园,让同学们那根思想的芦苇成长的更有生命力。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2012年5月25日—6月12日 投稿地点:团委办公室(教学楼510室)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青春、光明”主题征文活动策划方案

四、活动主办及协办单位:

主办:学院团委

协办:在职团总支部、学生团总支部

五、活动对象:

本次活动面向全院18个学生班级及4个在职军人班级(不包括09级在职军人班)开展,共计22个教学班级。

六、活动筹备:

活动展开: 1、5月24日召开团委工作会议,向各支部下发活动通知并传达活动具体要求,会议结束后由各班团支部书记在本班进行宣传。2、5月底至6月中旬通过学院广播站、张贴宣传海报进行宣传。3、6月12日 下午进行投稿,交稿数量不限,每班至少有两人参加。4、6月13日投稿结束。

5、学院团委邀请学院老师进行对所投稿件打分、评比、筛选出最终的优秀作品。

6、投稿地点:团委办公室(教学楼510室)

七、投稿要求:

1、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投稿,每班至少有两人参加。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青春、光明”主题征文活动策划方案

2、以“青春、光明”为主题。

3、应征稿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甘肃省电力公司在“青春光明行”系列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反映甘肃省电力公司在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方面所发生的生动故事。

4、文章可以是关于“青春光明行”系列活动议论文,可以是记叙“青春光明行”系列活动感受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关于“青春光明行”系列活动自己的所感所想。

5、要求作品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见解独到、说理清楚、事实准确、表达简练、文字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联系实际、指导性和启示性。

6、自定文题,题材不限,可以采用散文、随笔、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一个人可同时写几种文体的文章,字数 800字-2000字以内为宜,诗歌限30行以内。

7、内容充实、切合主题、文章内容积极向上,必须为自我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

八、参赛须知:

1、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合法拥有者,对所提供的作品应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2、因抄袭和剽窃他人作品发生知识产权或版权纠纷等由参赛者承担后果,并取消参赛资格;

3、参赛者应保证主办方不因使用作品而产生任何版权或知识产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青春、光明”主题征文活动策划方案

权纠纷;

4、4、本次活动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团委所有。

九、报送文章格式:

1、采用word文档,A4幅面,页边距采用默认格式。

2、题目:字体—黑体,字号—小二,段落设置为“段前1行,段后1行,单倍行距”。

3、作者名,作者班级:宋体四号,段落设置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4、正文:仿宋—GB2312,三号,单倍行距。

十、奖项设置:

篇11:光明日报最新时评

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2、起诉讹人者,了断个人恩怨也是捍卫公道人心

3、抑郁症不是猥亵丑行的挡箭牌

4、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5、批评滴滴、自如,不是为了回到黑车、黑中介时代

1、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阅读提示】中国游客遭瑞典警察粗暴对待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关注道歉、真相和规则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光明网评论员:中国游客曾先生及父母赴瑞典旅游,却遭瑞典警方粗暴对待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中国外交部和驻瑞典使馆高度关注在瑞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已就此事向瑞方提出严正交涉。而瑞典当地警方回复称,此案的调查工作已交由检方负责。

围绕此事的舆论争议相当激烈,它很大程度源于前后的信源变化。以曾先生为第一视角的初始版本提到,曾先生及父母凌晨抵达当地预定酒店,未到入住时间,请求旅店让他们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被拒,被要求“立刻滚出去”。警方前来执法,曾先生说明父母身体情况并出示服用的药品,依然被“拖出酒店,扔在地上”,并被带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

这个最初的版本,隐去了冲突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游客外国无故受辱、被歧视的信息模型,也引发了很多对瑞典警方的批评。

不过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舆论出现了一定的“反转”。比如下午入住是当地的惯例,大堂区属于酒店空间,有权拒绝曾先生一家三口的请求,并要求离开;“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也存在夸大,实际离市中心五六公里,不是荒郊野岭,而是世界文化遗产,附近的教堂也接待收容。而流出来的现场执法视频中,两位瑞典警察将家属抬出酒店,但未见有殴打。除了呼天抢地的喊叫外,曾先生在一段视频中,还存在故意摔倒的嫌疑。

新曝光的细节,让一些支持者转而批评当事人。不过目前整个事件的细节依旧不算清晰,流出的视频只是片段,曾先生和酒店如何交涉也是未知。但论情论理,曾先生父母年迈、身体有疾,哪怕举止过激,警方完全可以提供更人道的安置措施,努力平息事态,而非激化矛盾。后续的反转,固然能分担瑞典警方的部分责任,但受到批评依旧不算太冤。

这两年国人出国游变得普遍,在海外发生纠纷的案例也变多了。出现摩擦往往是对国外的规则和文化缺少尊重所致,比如公共场所吵闹喧哗,违反规定拍照、饮食等。这些行为在国内一些场合可能会被默许,但放到海外,未必会被纵容。而且,置身海外非但不会让国人被区别优待,负面行为举止还可能被放大。此次网友倒戈,也颇有倾泻这种不满的因素在其中。

所谓入乡随俗,就是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后果有基本的预判。从这点上来看,当事人违背酒店意愿逗留,在视频中还吵闹叫嚷,属于过度维权。而且事后刻意隐瞒甚至刻意夸大部分信息,以此来换取网友的支持,此等逻辑其实是裹挟舆论。如果真心想诉诸公义,寻求妥善解决,那就应该完整呈现信息。所以本次**也提醒广大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特别是在规则意识强、执法刚性不留情面的地方,更得有规则意识。

这里要重申一点,公民海外遇到纠纷,国家不是遮羞布,也不会不讲是非,一味偏袒护犊。但是具体到这起事件,对权力寄予更高的要求,也应该是基本的评判逻辑。鉴于此,瑞典警方仍然应该为处置不人性承担责任。目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官网已经发声,要求瑞典警方对事件进行彻查,及时回应当事中国公民提出的严惩、道歉、赔偿等 要求。完整的真相需要尽快水落石出,给受到刺激的当事人以及关心此事的中国网友一个交代。

2、起诉讹人者,了断个人恩怨也是捍卫公道人心

近日,一篇名为“越觉得幸运,越感到生气(扶老人被讹的网友准备起诉了)”的网帖在网上引发关注。发帖人是浙江金华32岁的滕先生,他在帖中讲述了自己出于好心扶起一名骑车摔倒的老人,被路人指责,被对方报警称其为肇事者,由此陷入一起双方交通事故调查。最终,交警找到事发地点附近的民用监控拍下的事发经过,确认老人的摔倒与滕先生无关。滕先生称,自己终于清白了,并决定起诉老人及指责他的路人。

又见“扶老人反被讹”的狗血剧情,所幸在交警的调查确认之后,当事人迅速证明了清白。参照过往案例,事已至此,本该告一段落才是。只不过,在本案中,深感委屈的滕先生被老人家属的某些言行彻底激怒,因而最终决定要提起诉讼讨回公道。事实上,在民间司法实践中,“起诉讹人老人”的先例并不算多。也正因为此,此事的后续走向才变得备受关注。

滕先生不无后怕地表示,“讹人的成本太低,扶人的成本太高了。”其实,非但是亲历者有此痛彻体悟,就连普通民众、专业人士等也都有此共识。既有的行政、司法体系,无法给被讹者提供便利的救济和补偿,无法向讹人者施以必要的追责与惩戒。尽管“好人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力挺好人的作用,但“惩罚坏人”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未能成型。现实中,社会更多诉诸于舆论动员甚至网络暴力来给讹人者施压,这显然并非合理的解决路径。

为什么起诉讹人者的案例会如此之少?其中,固然有当事人基于时间成本、诉讼费用等实际因素的权衡考量,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整个的社会文化、司法文化不鼓励类似的诉讼。在不少人的认知中,某些讹人的老人纯属于是“一时糊涂”,年轻人既然证明了清白没受大损失,就不该与老年人一般见识。而就在本案中,办案民警也曾对滕先生耐心说服教育,劝其放弃起诉。其给出的理由是,“个人觉得有点过了”。可以想见,有此想法者并不在少数。

被讹者起诉讹人者,过分吗?尊老爱老是一回事,是非对错则是另一回事。让作恶者付出足够代价,这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最好方式。滕先生之所以选择起诉,很大一部分乃是因为“气不过”,这实则表明其诉讼初衷还很朴素。尽管滕先生无意被塑造成某种类型化诉讼的先行者,但我们客观上的确应该看到此事的标杆意义。本案最终如何判决很重要,而与之同样重要的是案件审理中举证陈述、诉辩交锋等一系列程序流程。这些都具有关键性的范例价值。

若是恶人得不到惩罚,则好人终将变成冷漠的一群人。通过一场诉讼让个体间的是非恩怨得到了结,以一个有说服力的判决来打捞公道人心——让“家里没矿”的年轻人也敢扶老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来得更有效。(然玉)

3、抑郁症不是猥亵丑行的挡箭牌

近日,一则名为《我辛辛苦苦的考大学,摸了一下女生就全没了》的网帖引发热议。据称,今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某大学的学生黄某,偷进女生宿舍实施猥亵后,被校方勒令退学。之后,他写下上述网帖称:“我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摸了女生一下就没了?我不能接受……”并称自己抑郁,有自杀倾向。9月10日,记者致电该大学党委宣传部,得知目前校方正就此事进行调查,如果此事属实,将会对黄某严肃处理。

随着网帖的发布,黄某的渣男形象呼之欲出:猥亵女生的丑行,不仅践踏道德底线,更涉嫌违法犯罪,理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岂料他非但不认错、反省,反而以“患抑郁症欲自杀”为由,博取舆论同情。有网友称,这是抑郁症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黄某是否患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目前无法确认,但即使情况属实,也不能成为猥亵女生的遮羞布和挡箭牌。拿抑郁症为丑行辩护,法律也不答应。精神健康状况和个人品 行是两码事,有病就要治,不能拿此为自己的品行问题开脱。而假如所谓的抑郁和自杀纯属借口,黄某此举更显荒唐,徒增笑耳。

读了十几年书,考上了大学,却毫无廉耻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大学校园本应是一个安全、干净的地方,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大学校园更是一个洋溢阳光的地方,容不得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存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现在警方还没有对黄某此事作出处理决定,学校也尚未定性,但无需讳言,无论是校外人士还是校内师生,谁打猥亵的歪主意,必然都要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惩罚。

此事引发争议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建议校方和相关部门直面问题、站稳立场,依法依规处置,别被所谓的“患抑郁症欲自杀”说法所困扰。期待校园里,再无如此恶劣之事。(陈广江)

4、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一代评书艺术家单田芳与世长辞,享年84岁。听单田芳评书的人,上到胡须尽白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囊括几代人。大家集体怀念这位逝去老人,也足以证明单田芳的评书影响力之大。古人讲,“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化用此句说“凡有华人处,皆听单田芳”,并不夸张。

通过自传和采访,可以知道单田芳的人生经历,充满跌宕起伏与苦难往昔。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曲艺世家,“从日本人、国民党那年代过来”,灾难频发。1954年他得以登台表演评书,之后定居辽宁省鞍山市,却紧接着遇上文革。单田芳因为说错了话,成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可他不论经历何种现实磨难,都能淡然处之,并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和人生的平常心。听单田芳的评书,几乎听不到他在评书表演里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但他说书时刚勇而不失淡然的语言风格,已经在向听众们传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在曲艺文化中,单田芳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他的去世,容易被解读为评书艺术大势已去的标志,甚至是评书艺术走向衰亡的分水岭。对于此种类似“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说法,笔者不赞同。何况很多放在老艺术家身上的“大师”光环,都是他人安上的。出色的艺术家,谦虚和低调的姿态是其一贯的风格。

关键在于,我们要从逝去的艺术家身上汲取他们的优秀精神,比如单田芳在评书艺术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以及不慕名利的人生观念等。

评书这类依托于传统平台的艺术形式,真实处境如何?很多年轻人对此兴趣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用“后继无人”来形容评书艺术,确实有些夸张。评书如同相声表演一样,原本是街头和茶楼之间的表演形式,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普及。但是,现代休闲娱乐方式愈发多样化,评书、相声已不再是很多人的唯一娱乐选择,听众喜欢评书的程度被稀释了。可艺术形式和艺术载体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些知名的音频APP上,单田芳评书的下载量依然惊人。这说明,若利用好网络媒介,评书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只不过,评书“新人”们和今天的听众们,很难再找回单田芳那代评书艺术家,一个人、一套桌椅、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就能畅谈古今中外,历史风云的快感了。这种相对静态的艺术形式,虽不如今天诸多娱乐方式那么多彩、热闹,却拥有独到的质朴美感和透彻的生命强度。

我们怀念单田芳,正是因为明白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很难被复刻,好在他的表演和音容,已经存于我们的记忆当中,也因为影音记录,永远不会消失。或许,这也是后人对逝去的老艺术家们的唯一慰藉吧。(黄帅)

5、批评滴滴、自如,不是为了回到黑车、黑中介时代

9月8日起,滴滴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进行安全大整治。据媒体报道,就在滴滴暂停深夜服务的第一天,各地的乘客就感受到了深夜打车出行难的痛苦。

很多网友分享了滴滴停运第一夜的打车经历,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等等。在北京三里屯,23点刚过,就有黑车司机在路边开始大喊:“今晚没有滴滴!早上车早回家!”有乘客亲身经历平时50元不到的车程,开价150,砍价后120。

滴滴安全大整治,乘客就陷入打车难,固然与当前网约车市场滴滴一家独大,其他网约车平台难以填补滴滴暂时退出而出现的供求缺口有关,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现象。但滴滴整改,承担代价的也不应该是普通消费者。

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网约车这一新业态在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方面的巨大价值。在大城市,出租车的运力难以满足民众的出行需求,其服务水平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在某一领域公共服务缺位,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而互联网企业找到了民众需求的痛点,利用互联网,用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痼疾。就出行领域而言,滴滴一停运,就重现打车难问题,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在网约车快速发展并成功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改善民众出行体验的同时,传统出行行业,并没有太多的进步。从网友分享的打车经历来看,谁都不愿意回到出租车拒载,黑车横行的时代。

近来,一些互联网平台暴露出了由于快速发展而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民众对这类以创新模式改变生活的互联网公司的质疑和批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出行领域,在租房领域同样如此。自如等长租公寓,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挤压了黑中介的生存空间,节省了租房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降低了租房被黑中介坑的风险成本,同时在提高租房者的居住体验上带来了不少进步。但是其商业模式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近期爆发的甲醛超标问题,对租户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迫切需要平台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整改,但同样,对于租房者来说,谁也不愿意回到黑中介时代。

衣食住行是民生大事,不管是网约车出行,还是大城市租房,抑或是其他民生领域,便捷、高效都是民众的需求,但在便捷、高效之上,安全无疑是最低的底线。民众针对滴滴、自如等企业的质疑与批评,企业必须照单全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舆论场上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声音,诸如一些自媒体以及网友,一见企业出事,就喊出“xx去死”,仿佛这些曾经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互联网平台,都只是做在一件事情,那就是裹挟着资本的力量无恶不作一般。对于这类情绪化的声音也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任其蔓延。一些自媒体缺少把关人,在评论公共话题时不需要承担任何言责,充满戾气,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性互动的舆论空间,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舆论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篇12:光明日报14年元旦献词

光明日报2014年元旦献词,元旦献词是献给元旦的致辞,用来回顾一年的成绩,用以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以下由管理资料网整理光明日报元旦献词,看如下有权威的报纸是如何评论2013年。

光明日报2014年元旦献词

2014年的新篇章如期开卷,万象新鲜而又亲切熟悉。在此时刻,我们向广大读者朋友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美好的新年祝福!

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次的辞旧迎新,都伴随着对过往难忘的记忆和对未来满怀的憧憬。刚刚结束的2013年,是卓然不凡的一年,回望它的背影,留给

人们的感慨和思索颇为丰富。如果我们在年度热门词语当中评选出“最美”,2013年的榜单上,一定会出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字样。它上承“中国梦”,为之规划了令人瞩目的蓝图,下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并使其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抓手,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踏实的路径。“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了国家和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满满一年的探索,串起了党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抵御“四风”、反腐倡廉的努力,更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国家社会新发展和时代生活新面貌的真实愿景。

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2013年的实绩可圈可点。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选举、决定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人民政协也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国家权力在法制基础上又一

次实现平稳、有序、制度化的交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基础坚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历史和现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语境之下如此厚重如此清晰;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废除劳教制度,国家司法建设进程从未停下破解重点难点、发展完善自身的步伐;上海自由贸易区积极“试水”,/fanwen/1539/ 民营企业和金融创新频传捷报,改革利好呈现强劲释放势头;“神十”和“嫦娥”三号升天,“蛟龙”入水,天地在中国人民的不懈追索中愈加宽广。全面深化改革功在当代,中国梦的追求与实现更是利在千秋。

崭新开始的2014年,将是生机盎然的一年。生机来自于社会的开放,风气的清正,来自于包容性、多样性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央反腐工作的全面精细化,社会肌体和行政体系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节俭、务实也将进一步成为共识,一个更加廉洁同时也更加高效的社会运行将有序开展。这一年的辞旧迎新,在

丰硕成果的量的积累之上,更具有了质的提升。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幅政府法治廉洁、社会公平正义、经济不断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中国梦的图景,既波澜壮阔,又具体入微,有着一步一步扎实前行的清晰印证和目标。中国梦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了时代特征,它的每一个组成因子,都不断追求着理想的最大化,也使得全局不断实现着最优化。改革,创新,始终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国家和民族在其中将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充满生机。

祝福2014年,祝福一个开放、包容、自信和创新的中国,在新的一年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篇13:光明日报 力戒浮躁 反对 四风

反对“四风”与“两个务必”一脉相承,“两个务必”是反对“四风”的有力武器。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就是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骄、躁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骄、躁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对骄的危害认识比较深,都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而对躁的危害则认识不足,大多把浮躁当作个性急躁的“小毛病”。但从当前实际来看,戒躁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浮躁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会贻误事业、影响发展。领导干部浮躁的主要表现:一是“急”。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热衷“短平快”,追求立竿见影,恨不得早上种树、晚上结果,刚撒几把米、马上就要捡蛋,甚至拔苗助长、杀鸡取卵。二是“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思路多、口号多、措施少。三是“大”。好大喜功、贪大求洋,大兴土木、大肆挥霍、大吃大喝。四是“飘”。调研蜻蜓点水、学习浅尝辄止、工作得过且过,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八面玲珑、投机钻营。领导干部浮躁的根源在于人生观、政绩观发生偏差,把个人升迁看得高于一切,把心思和精力不是用在造福和谋事上,而是都用在了“造势”和“谋官”上。

浮躁滋长“四风”。浮躁与“四风”互为表里、相互助长。首先,浮躁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温床。浮躁就难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浮躁必致贪图虚名、不求实效,搞形式主义。浮躁还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求“官”心切,只对“官位”负责,不对工作负责,形成官僚主义。其次,浮躁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落脚的土壤。浮躁就会难以忍受艰苦创业,导致意志消沉、贪图享乐。

浮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领导干部心态浮躁,势必在思想上难以与时俱进,在学习上难以孜孜以求,在工作上难以埋头苦干,在作风上难以求真务实。由此可见,领导干部“浮躁症”,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不是“虚症”而是“实症”,虽非“疑难杂症”,但也是个积久难治的“痼疾”,必须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对症下药“治治病”。

篇14:光明日报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11:39 来源:光明日报 |

十年相守,感动神州。

作为如今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创办于2002年的《感动中国》已走过了十年历程。今天——2月3日晚八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将如期播出“感动中国2011颁奖盛典”。

十年来,有100多位人物和群体通过《感动中国》这个舞台,走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十年来,这个舞台始终坚持着对感动的执著与敬意。也正是在这一年又一年对感动的寻找和不遗余力加以彰显的过程中,这个节目书写下“中国人的精神史诗”,挺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以“感动”为主题的评选

十年前,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陈小川作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拿到了这样一份材料。材料中,对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最高标准有着如下表述:“人物事迹所蕴含的人格力量能感动观众”。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订下的一些标准,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温暖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社会对于真善美的最大公约数。”现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的陈小川如此评价。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回忆说,2002年栏目策划之初,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再联系到人的因素,最容易触动观众群的是什么?这样,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

与陈小川同时成为第一届推选委员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对于“感动”这个主题很有体悟。“今天再看,它有一点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和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一个集体大的取向结合了起来。社会需要有这样一个共振点、聚焦点。”

《感动中国》的人物选择范围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全国观众、网民、各地政府和民间团体、媒体,各大部委机构等都可以推荐,然后经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后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发布相关候选人的感人事迹,最终评选出感动中国的人物。这样的推选方式也让《感动中国》从一个节目演变为一年一度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媒体事件。

十年来,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名单上,有学术泰斗,有部级高官,有光彩耀人的明星,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感动中国》坚持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这些从未渴求过名誉和关注的普通人,并且在这个颇具仪式感的舞台上,想方设法,让普通人的名字熠熠生辉。

“感动”成为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在《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现场,陈日玲端坐在观众席上,用心倾听着获奖人物与主持人之间的心灵碰撞。这个来自广东的企业家,已经不是第一次专程从广东来到《感动中国》节目的录制现场了。在节目组里,大家都知道他这个铁杆粉丝。

从2003年开始,收看《感动中国》就成为陈日玲和朋友们春节期间的一个固定的约会。不仅如此,那天晚上,他的工厂会全部停工,因为他希望所有的工人也能观看这个节目。

“看完了《感动中国》,能把一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怨气做一个很好的清洗。”在陈日玲眼中,这个节目已经成为一个仪式。

对《感动中国》2011获奖人物、扎根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来说,这个节目一直是他给孩子们上思想课的好素材。“我认为优良品德的种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央视这个节目就像清水和阳光一样,它能够让很多人内心的那颗种子生根发芽。”胡忠说。

2003年1月24日,2002《感动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点首次播出。那一天是农历大年初二。但对当时的节目组来说,他们并未预料到日后节目将会产生的影响力。

“当初我们对栏目并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钱很火爆、权很火爆、名很火爆的前提下,感动能火爆吗?我们心里也在打鼓。”著名主持人、连续十年主持此栏目的白岩松坦承。

然而《感动中国》2002获奖人物名单出炉后,迅即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份名单也和以后的历届《感动中国》的获奖名单一起,成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程的一份参照。

许多地方媒体纷纷效仿《感动中国》的传播方式,每年在本地发起“寻找感动”活动。国内许多大学的媒体学者也设立科研项目,对《感动中国》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专项研究。

在过去十年中,仅节目组收到的观众来信就达100多万封,越来越多的人与陈日玲、胡忠一起加入到《感动中国》的粉丝队伍中来。“感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道德评价体系,进入群众的思想观念。

“今年《感动中国》网络总票数3.2亿,参与投票的人数将近70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连续这么多年来,《感动中国》在网络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是排名第一。”《感动中国》栏目总策划朱波颇为自豪地介绍说。

“感动”人们心中向善的力量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是组委会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精心撰写的颁奖词。

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上,每位获奖人物的颁奖词都会为广大观众们所津津乐道,很多中学生还会将其作为佳作进行背诵。然而,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每位获奖人物的颁奖音乐与出场音乐都是不一样的。

“为了把仪式设计得非常周全,节目组下了很大的工夫。每个人的音乐都是专门做的。每次都会找到作曲家,把每个人的事迹给他们,谈我们的想法,要求通过音乐都能区分出这10个人。”朱波介绍说,他们无法预期节目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所能做的就是做一期品质有保证的好节目。

在与观众的十年相约中,不变的标准,不变的颁奖流程,节目的主创队伍基本没有改变。但是,《感动中国》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坚守着一群电视新闻人职业担当的同时,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

契合时代的主题定位,精益求精的节目制作,鲜明的价值导向,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些无疑成为支撑《感动中国》书写“中国人精神史诗”的内在灵魂。

“为什么会感动中国?因为大家亲眼看到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什么是千百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美德和人的本性。”推选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说。

谈及《感动中国》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时,陆小华表示,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唤醒了蕴藏在人们心中向善的力量。

推选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在《感动中国》中看到另一个自己,一个更加真善美的自己。每一份感动都是自己对善良的期待,这些细小的期待会汇聚成为强大的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国在道德建设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如此评价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光明日报》征文】相关文章:

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05-06

光明演讲04-12

光明城市05-10

光明牛奶品种04-15

当动漫遇见博物馆5-13光明日报10版04-27

光明食品集团范文05-26

光明乳业调查方案06-30

rainman光明会04-11

与光明对话教案04-24

红星闪闪点光明05-17

上一篇:2023年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和面试主要考核内容下一篇:PEP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