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朗读中感悟主题

2024-05-10

如何从朗读中感悟主题(精选6篇)

篇1:如何从朗读中感悟主题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是在当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是因为考试不考朗读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往往忽略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是我们多数的语文教师确实对朗读知识积淀不多,似懂非懂,朦朦胧胧,因而不敢涉足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正是因为在朗读中的“忽视”和“不敢”,导致了朗读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选择了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教学研究。实验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要求、有指导、有评议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合声齐唱”。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发,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行小学语文“真情朗读,体验感悟”的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因“读”能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课文,启迪思维,领会真情的主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真情朗读的热情。

2、引导学生掌握感悟朗读的方法,高质量的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3、多形式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4、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我认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学论》等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懂得: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意境。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要想获得小课题实验的成功,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不断的充实自己,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探讨、请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学模式。

四、实验过程、方法

(一)实验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实时操作阶段

1.接受教师学校专家关于小课题研究的辅导。2.制定课题研究实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操作过程。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实验的方法

1、让朗读的计划更细致,明确。

进行实验的是六年级的学生,把文章读流利已不成问题。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制订了使学生通过真情朗读提高感悟能力的阶段性计划。

2、让朗读的时间更充分。

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每周一节阅读课,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朗读的空间,朗读的内容从教科书到课外读物,朗读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座位读,到讲台读,可以是个人读,可以是双人读,也可是小组读、表演读。

3、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六年级的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应该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如成语故事、诗歌、散文,还可以涉足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这样既增加了朗读量,又丰富了知识容量。

4、让朗读的过程更精彩。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朗读点。文章的朗读点可以是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或是人物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认为最精彩、最感兴趣的部分。针对文章的朗读点,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读的效率,使读的训练有的、有法、有序。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设朗读的情境,诱发学生感悟朗读的热情。

朗读训练,尤其是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我在教《凡卡》一课时,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时,伴随着悲怆的音乐。我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说:“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这分明是蘸着血泪写成的救命信啊!让我们一起帮这个苦命的孩子求求爷爷吧!”齐读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眼角的泪光,也仿佛看到了同学内心的颤抖。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针对不同的朗读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3)多形式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感悟朗读的快速成长。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同座互读、小组交互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感、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动了,积极性也就高了。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换调味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来练读。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更快地促进孩子朗读能力的提高。(4)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外,课外朗读训练也很重要。分阶段的规定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量。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知识的检验。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竞赛,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5)设计读的程序。

在实验中,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步步深入,我设计了一个“四读”的程序。

疏通读 初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读通,扫除字词障碍。探究读 细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

回味读 品读赏析 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彩,读透。巩固读 体悟感受 体会文章的感情,读会。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我就成功的运用了这“四读”。首先,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扫除文章中字词障碍;然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列小标题概括出嘎羧临死之前都做了哪几件事。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件事分组进行品读感悟、体会感情。圈画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嘎羧当时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就这样,同学们通过深情地朗读,体会到战象嘎羧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最后,同学们续写其中省略的片段,就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6)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感悟朗读的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得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读出了时光的悄悄流逝。”(《匆匆》)……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争着站起来,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倾诉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

五、实验成果

经过这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了,不但在课堂上踊跃的朗读,在课余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朗读能力、领悟理解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总结出的一些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培养朗读的兴趣,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更个性的、更有创意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朗读积极性,使教师得法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篇2:如何从朗读中感悟主题

《检阅》教学案例与反思

江夏区第二小学甘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是语文教学实施的方法和措施。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感受,对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将知识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一、走进文本 诱导感悟

〔案例一〕师:(出示图影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参加检阅的盛大场景:在这对整齐队伍的第一排走着一位拄拐的男孩。他就是博莱克。他的左腿截肢了,但他却走的如此精神,如此自信,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他以出色的表现博得了观众对他的称赞,观众是怎样称赞他们的?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观众为什么这样称赞他们呢?除了队伍走得整齐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进博莱克吧!

〔反思〕以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很快地进入角色。

二、围绕重点自主感悟

〔案例二〕师:请同学们听2—6段的录音,边听边思考;博莱克在赢得观众称赞的背后曾发生过怎样的事?

生:参加检阅时要不要博莱克参加这件事大家感到很为难。

师:你们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大家的为难呢?

生1:从“大家都鸦雀无声”这句话中感受到的,谁都不愿意说这件事。生2:一个队员说“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说明很难办。

生3:我是从第六段标点符号感受到的,这一段有很多问号„„

师:是啊!这一段共有五个问号,多为难啊!谁能把这种为难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呢?

〔反思〕: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阅读同一文内容个人的体会心得也有差异。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就没有创造性的阅读,所以,在阅读

实践中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求异创新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喝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创设情景深层感悟

〔案例三〕师:我不明白博莱克截肢了,已经不适合参加检阅了,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我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这样为难吗?

生:不能直接告诉他,直接告诉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的。

师:能伤害自尊吗?我不相信,我们来模拟以下如何劝慰博莱克。(谁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愿意承担起劝慰博莱克的任务,剩下的同学和我就是博莱克,听听他们是怎样劝说的,听了他们的劝说后博莱克的心理有什么感受?)

生1:“对不起博莱克,你是残疾人,为了国家荣誉,你就不要去了。” 生2:“为了集体荣誉,博莱克,检阅时你就在家里休息,把身体养好。” 生3:“博莱克,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等你把腿养好了,下次再参加吧。” „„

师:如果你是博莱克,听了这样的劝告,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劝告会让我很伤心。

生2:我本来就很伤心了。现在又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以后可能会放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生3:我好伤心啊!他们都看不起我,嘲笑我是残疾人。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没意思。

师: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自卑了,这可怎么办?如果你是队长,你有好主意吗?

生1(队长):队员们让博莱克参加,如果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呢?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生2: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大家都夸奖队长的主意好,但好在哪里呢?我怎么不知道?谁来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生1:好在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给了博莱克信心。

生2: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别人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师:说的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我知道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我们再来看看检阅队伍中的博莱克(用投影仪出示一段话)。

生:(反复朗读、体会博莱克此时的心情)

师:通过朗读,你们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吗?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生1:博莱克当时很自信、自豪、高兴。

生2:从“他目视前方、高昂着头”就可以看出博莱克这一天很高兴、自豪、他是一个自信、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

师;(再出示图片)让我们再看一看队伍中的博莱克吧!看着队伍中的这位小伙子,此刻心情一定十分激动和自豪,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中跌倒了,又爬起来,身上都摔破了。生2:我仿佛看到博莱克从早练到黑,连饭也顾不上吃。

„„

师:看到博莱克是如此的坚强、自信,你想对博莱克说些什么呢?

生1:博莱克你真勇敢,你的腿虽然截肢了,但是你走的确是如此的棒!生2:博莱克,你要更自信,你大胆的朝前走,我会永远为你加油的!

„„

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又是怎么称赞的呢?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观众为什么这样说?(让生讨论)

生1:“这个小伙子真棒!”是因为博莱克拄着拐,却走在队伍的第一排,走的还那么棒,棒在身残志坚,棒在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生2:“这些小伙子真棒!”“棒”在这些孩子是多么的善良,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检阅式上,并没有单纯追求“荣耀”而是将一个残疾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他们这浓浓的人情味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因此,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也获得了观众们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反思〕: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在教学中需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特定的情感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对文本的感悟推入极至。教师紧扣“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感到为难”这一情感主线进行开展讨论,课堂气氛一下热闹开了,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读出表示为难的语句,这时,教师还不满足,还要追根究底地继续挖掘,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觉得自己能说会道的就承担起劝说博莱克的任务。其余的和老师就当博莱克,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博莱克此时的心情,也就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承担起自己的任务,双方进行激烈的辩论,课堂的气氛再次掀起了高潮。学生更

好地体会到儿童队员由犹豫、矛盾到一致赞同的心理变化,推测博莱克心中所想,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博莱克着急不安的心情。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表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美好心灵,对残疾人的爱护和尊重。从而理解“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将人文熏陶融合在学生的拓展想象中,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博莱克自尊、自强、自信、从而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案例四〕师:学习了课文,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我相信每个人特别是博莱克永远都忘不了这次特别的检阅,或许这次特别的检阅将激励他充满自信地去走完人生的每一步。

师:大家刚才都有很多话对博莱克说,现在请你们用笔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很多,不管是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还是写上一个凝重的叹号,还是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省略号,都要因文(文章的特点)、因情(情境)、因人(学生)而异,促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情感品质的转化、升华。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面对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好笑。课堂上,我们设计了一个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残疾人,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尊重。从此,“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就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而教师不满足于现状,还要让学生把“残疾人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战胜困难后的博莱克说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打开心灵之窗,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体会、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感情得到了升华,课堂氛围也推向了高潮。

〔启示〕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注意什么呢?

一、自主感悟与指导感悟相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感悟的主体,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揣摩课文中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充分自主感悟,才能心领神会,学有所得。

二、整体感悟与重点感悟相结合每一篇课文都是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感悟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使学生会意、入情、明理。

篇3:如何从朗读中感悟主题

一、指导学生朗读, 要引导学生明确读的意义, 以便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 由学生去读, 去悟。因此, 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和方法, 就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 把教师逐句讲解的时间省出来, 采用教师范读、领读、扶读, 学生齐读、轮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 鼓励学生读来加强朗读训练。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领悟、积累, 为日后运用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反复地朗读, 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的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从而达到自能理解。如《葡萄沟》一文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 那里盛产水果, 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 葡萄干也很有名。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来写的。朗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并让学生充分朗读, 感受“好地方”。通过朗读, 学生知道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 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读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要达到阅读理解的效果, 要用什么形式读为合适, 教师要从阅读理解的需要出发, 合理布置, 不能单纯追求形式。朗读的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 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 先让四位小朋友分别扮演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 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这其中一人定读得最出色, 就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既是朗读指导, 更是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把握理解了课文, 才能读出感情, 这正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这样分角色朗读,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朗读, 要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词句意思结合起来

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一篇文章读出来。因此, 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这里正确地读, 就是用普通话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添字, 不丢字, 不唱读, 不重复地读;流利地读, 就是要读得连贯, 节奏自然, 不拖长音, 速度的快慢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一致;有感情地读, 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 并注重轻重缓急。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中, 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 个别读, 则会显得十分单一, 乏味, 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要引导启发, 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他们有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从而找到正确地朗读方法。反复地朗读就能咀嚼语言文字, 理清文章思路, 抓住重点, 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思想感情。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 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 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如教《丑小鸭》一课, 可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读课文, 并找出答案: (1) “丑小鸭”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2) 它为什么要出走? (3) 出走后遇到什么困难? (4) 后来它想到了什么? (5) 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教师在学生朗读后, 不能马上提问学生, 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 教师如能提出“慢慢体会, 慢慢总结”、“看, 大多数同学已找到答案了”之类的话给学生鼓励, 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 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读后让同桌讨论, 最后教师再做指导性总结,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养成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从朗读中感悟文字的精妙

关键词:朗读;感悟;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88-1

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作为新课改的弄潮儿,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引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其作为如今阅读教学之重要手段,它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强化了情意的熏陶,阐释了人文之精神。诗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文字的美妙,关键是教学中要处处渗透朗读感悟。

一、以情激情,心理相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其中有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先出示有关北大荒的景色秀丽的图片,接着就激情导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引出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对于北大荒的秋天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把那美丽的北大荒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声情并茂的语调表达的淋漓尽致,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始自学:围绕“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天空一碧如洗;绚丽的晚霞令人陶醉;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北大荒秋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学生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文本都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作为语文老师,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心灵的碰撞,形成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其次教师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在引导中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观看多媒体课件、设置悬念、故事导入、安排表演等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境入情,通过朗读促使学生发生角色的移位,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悟情感、体验生活。

二、品词析句,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将朗读感悟作为主线推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顾名思义,“感”,就是感触,“悟”就是领悟。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某一段落,我们都可以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特别是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这些词语就是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吃透了文本,才可能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最后一小节:“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一部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的时候:我先以图片激情,让学生感受槐乡的花洁白而美丽,继而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美美地读一读。接着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分享。如: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所描写的香味程度不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这三种不同的香味,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到入情处,配上音乐。学生通过朗读,自然就会感悟到:槐花的美和香,令人沉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字、词,有助于他们自主感悟。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即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

三、句式训练,读中练写

语言训练要力求体现语句的情意美,就应该通过朗读感悟来悟出句式,巧妙设练,以求语言训练之浓浓情意。我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文时,首先对于2、3两个自然段从结构上让学生认识到:总——分的结构方式。继而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这样的写法是为了突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感悟,对于语言中的比喻和排比的用法也深有感触,这样的描写句式工整,有利于学生模仿。例如:第二小节把庐山的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多美呀!学生在我的引领下也学着用美美的语调朗读,有的还摇头晃脑,颇有情致。利用这个契机,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关键的句式练习:公园里一年四季都很美。 !接着让学生继续写下去,学生仿写的很具体。语言文字的咀嚼已经成为语文课的切入口,但是句式的训练又不可缺少,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语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朗读感悟,具体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作为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好这种特殊的方法,这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助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品读、领悟大有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积累运用,这正是如今学生在课堂阅读实践中落实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有效途径和得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1).

[2]张启航.小学语文教学[M].小学语文杂志社,2014(08).

篇5:朗读中感悟 想象中体验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

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4.师指导读课题。你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怎样来读?重音应落在哪里?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谈傣族的泼水节,引入到1961年周总理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再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达到“课伊始,意亦明”的效果。通过指导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懂得读短语时,哪个词该读重音,才能表达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做到以下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圈出来。

(2)对于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2.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凤凰 傣 恩 敲 撒 襟褂 咖啡 踩 端 蘸 寿(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齐读生字,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课件出示课后的“我会填”,认读多音字,并根据读音组词。

好:hǎo(好事)hào(爱好)

空:kōng(天空)kòng(空位)乐:lè(快乐)yuè(音乐)

盛:shèng(盛开)chéng(盛饭)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加以运用,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熟读牢记生字,为后面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初知“难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①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课文里标出自然段序号。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相互交流。3.指名交流。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读书活动中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此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的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注意了教学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换成了“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既降低了难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考方法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课题中的“难忘”。

(四)细读课文,感悟“难忘” 1.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每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就到了。)

(2)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在文中用“──”画出来。(火红火红)像这样结构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3)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2.学习第2自然段。(1)引读第2自然段。

师:今年,傣族人民特别──

生:高兴。师:因为──

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2)深入分析。

①“今年”是指哪一年?(1961年)②“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格外)③用“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的内容。

④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周总理深入群众,关怀傣族人民。)(3)指导学生用激动、开心的心情朗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了,那么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呢?(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用横线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四面八方”的意思,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参加此次泼水节的人很多。)

b.讨论:“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不能。因为“赶来”有急切的意思,表现出傣族人民急切地想亲眼看看周总理,傣族人民怕来晚了赶不上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起了大早,急匆匆赶来。

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A.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b.把什么比喻什么?(把花瓣比作地毯。)

c.在现实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鲜红的地毯?(庆祝会、婚礼)

d.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以及独特的迎客方式和喜庆的氛围。)

e.指导朗读这句话。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一条条”和“一串串”可以换成“一条”和“一串”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条条、一串串表示很多条,很多串的意思。b.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江面上驶过很多龙船,很多的花炮在空中齐放,场面非常热闹。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④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a.当周总理出现时,傣族人民有什么表现?(欢呼)

b.假如你是傣族人民,周总理来了,你会怎么做?会怎么喊?

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把场面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c.师引读:人们欢呼着──

生:周总理来了!

(3)齐读第3自然段。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看,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图中谁是周总理?(指名回答)

(2)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对照课文插图看看,你们猜对没有?

(3)指名交流。①师相机引读:

师:周总理身穿──

生: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师:头上包着一条──

生: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笑容满面”的意思,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③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傣族人民打成一片,入乡随俗。

(4)师:周总理来到人群中,他是怎么做的?自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用双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①指名交流。(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②从这些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5)朗读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用跳跃、愉快的心情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人物及作者思想情感,为理解感悟“难忘”打下基础。

5.学习第5自然段。

师过渡: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的?(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圈出周总理动作的词语。(2)指名交流。(端着、拿着、蘸、泼洒)(3)引导想象并引读: 师:周总理一手端着──

生:盛满清水的银碗。师:一手拿着──

生: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此时他走到一位老爷爷身边,他会说?他又走到一位阿姨的身边,她又会说?他又走到一位小朋友的身边,他又会说?(指名交流)

(4)师过渡并出示句子,进行句子训练。①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②此时谁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随机点拨:同时做的两件事可以用“一边……一边……”造句。③假如你就在泼水节的现场,你还会祝福周总理什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此环节教学,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文本的空白,进行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6.学习课文第6、7、8自然段。

(1)在这3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2)指名交流。(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3)小组讨论: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幸福的、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亲自来到傣族人民的身边,一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他把幸福、欢乐以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朗读课文第6、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验,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既能品味语言、训练语感,又能增强感受、积淀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师相机正音。2.请学生观察生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3.细看生字,指导书写。

“龙”字书写时最后一笔是点;“恩”,上下结构,上面是“因”,提醒学生不能写成“田”;“敬”,左右结构,右边是“攵”,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夂”;“鲜”,左边“鱼”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不要写成横;“凤凰“,都是半包围结构,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4.在课本上练习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5.展示反馈,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先要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然后重点指导难写的生字,给学生充分写字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认真写字的重要性。

(六)总结拓展,升华“难忘”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周总理是一个平易近人、入乡随俗,永远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此时,你学完了课文,能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课件出示:这真是个_____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

2.师:周总理虽已离去,但他关心各族人民的思想时刻激励着我们。周总理曾说过,让我们大声齐读,课件出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是呀!我国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爱的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也有很多。课前,你搜集了我国哪些民族的隆重节日?谁来给来大家说说。课件出示:彝族有火把节,哈尼族有苦扎扎节和十月年,白族有大理三月街,苗族有花山节,回族有开斋节。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参加各民族的节日,去感受各民族的热情好客。

篇6:在朗读中感悟 在想像中创造

在朗读中感悟 在想像中创造

在朗读中感悟   在想像中创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本课八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儿童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过程:一、    设置悬念  调动情感1、教师情境导入:草木茂盛的树林,鲜花盛开的草地(出示挂图)。这里的风景美吗?就在这个小树林里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树林里的鸟儿们都唱起了欢乐的歌。在一棵树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探着头。睁着黑豆般的小眼睛,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她沉浸在着迷人的景色中。忽然,小鸟惊叫起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小鸟看到了什么?(学生猜后)原来她看到了一棵会走路的树,揭题,板书:会走路的树。齐读课题。2、读了这个课题,你们一定和小鸟一样的惊奇!你们的小脑袋里有哪些疑问,请快提出来吧。学生的疑问大致是:树怎么会走路呢?会走路的树究竟是什么?……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那美妙的故事吧。[从美妙的画面入手,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给孩子们美的`享受,有设下了悬念,读文做情感的铺垫。]二、整体感知  自主合作1、配课文录音朗读或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课文。2、听了这个故事,疑团解决了吗?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学生可能会说:“这不是一棵树,是驯鹿。”)师:那大家看过驯鹿吗?贴出驯鹿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它的样子,特点。哪个地方最像树?大家要想有更多新的发现,就一起读课文吧!自读课文。(给学生5~6分钟的时间自学),要求把生字词的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可以借助拼音拼读,一次读不好要读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读准为止。3、   小组合作交流。(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读给学习伙伴听;(2)小组内轮读课文,互相评价,纠正字音。4、汇报反馈。(1)教师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长句,指导读。词语:美丽  早晨  好奇  陪伴  有趣  鹿角  大概  激动句子:(2)开展“我会读”活动,或指名或几个合作,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熟。5、现在,你又有哪些发现了?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指名说。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己练习读,读好后,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课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等着我们下节课来细细品味,故事还没有结束,等着我们继续编。[“语文教学应充满情感”,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自主合作交流中读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初读真正落到实处。]三、指导书写  课外拓展1、    写字。(1)出示5个生字,认读。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2)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丽、趣、”等字。强调“丽”上面一横要长,盖住下面部分,“角”的最后一笔要出头。(3)学生练字,比一比,谁写的字最规范,最美观。(4)展示优秀作业,评议。用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段话。或填空:(美丽、角、好奇、早晨、有趣)     一个春天的(  ),树上的一只小鸟看见了一棵会走路的树,感到非常(  ),于是坐在这棵树上去了许多(   )的地方,最后它才知道那不是树,那是(   )的(  )。这真是一个(   )的故事。2、           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项完成)(1)抄写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2)画出你喜欢的小鸟和小鹿图;(3)继续朗读课文。    [本课的生字难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书写指导;课后选择性作业,一是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二是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板书:          会走路的树                 早晨    树上有小鸟图              有趣               &

上一篇:一岗双责承诺书下一篇:西藏旅游知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