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aveaball知识点

2024-04-17

ihaveaball知识点(精选3篇)

篇1:ihaveaball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

一、基础过关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生才停止。

2.声音是以的形式在中传播,气体、液体和

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传播的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但

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

4.声音具有三个显著的特性,分别是、和。

其中,与振动的频率(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有关,且频率越大,越高;

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且振幅越大,越大,它还与距离发生体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

不同。

5.人耳的听觉频率是

。频率高于的声叫

波,频率低于的声叫

波,生活中用B超检查身体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是

波,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显现发出的是

波。

6.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__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和的声音都是噪声,人们用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

。w

W

w

.x

K

b

.c

o

M

7.对噪声的控制可以在三个阶段进行减弱,分别是在_________处减弱;在___________减弱;在____________减弱。

8.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传递能量的例子有:、。

9.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_______回来,若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_______以上,也就是人与障碍物必须相距至少________米以外,人们才能区分出来,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加强原声。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

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二、光的传播:1、光在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像是倒立的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电磁波)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

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光年是

单位;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5、两种反射:

反射和

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

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

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

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道拐角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

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2、斜射时,总是

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3、光的折射中光路。

九、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

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彩虹是光的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蓝;

十一、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2、紫外线: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1、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

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

f

f4、焦距:焦点到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

个焦点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

;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

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

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

于主光轴。如下图:

六、照相机:1、镜头是

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

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

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

二倍焦距,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

物体,胶卷、屏幕。

八、放大镜:放大镜是

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

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

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口诀:物象相追跑;物远像近像变小

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上;又叫“三心等高”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u=2f

f﹤u﹤2f

u=f

0﹤u﹤f

十、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

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

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

面,晶状体太,需戴

透镜矫正;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

面,晶状体太,需戴

透镜矫正。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

接触,不能紧靠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用途:测量范围:

℃;分度值为

℃;

2、体温计读数时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3、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

热,凝固要

热;

2、固体可分为

体和

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

(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

;继续

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

;继续

热;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

热、液化要

热;

2、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

有关:

越高蒸发越快

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大,蒸发越快

C、跟液体表面

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

(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

热;

3、液化的方法:(1)

温度;(2)

(增大压强,提高沸点)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

叫升华;物质从气态

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

第五章

物质

一、质量

l.质量

(1)定义:物体中

叫质量,用字母

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

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1t=

kg;1kg=

g;1g=

mg。

(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

(1)使用:先将天平放

;后将游码

;再调螺母;

放物体,放码;四点注意要记清。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移动

;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俗称游码质量)。

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

;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

三、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其比值为。

2.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

表示。

(2)公式:ρ=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是,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

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

(2)换算关系:1m3=103dm3;1dm3=

cm3;lcm3=103mm3;1L=

dm3;1mL=

mm3。

(3)测量工具:

或量杯、刻度尺

2.密度的测量

(1)原理:。

(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得到ρ。

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石块、水、细线。

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表达式ρ=

算出密度。

②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读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表达式

算出密度。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六、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的。

第九章、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2)力可以使物体。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

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

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

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是。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十、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

得到的。

(3)力是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

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大的物体惯性大。

十一、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作用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2.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

(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

十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

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十三、重力

1.重力的由来: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叫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公式: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

N/kg。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十四、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或有

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

并挤压。(2)接触面

。(3)发生相对运动或有。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大小、接触面的。(2)方向:与

方向相反。(3)探究方法:。

5.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使接触面

;③用

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

十五、杠杆

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动力:使杠杆的力(F1);

③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的距离(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杠杆能保持

或,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即公式: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六、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

(1)实质:是一个

杠杆。(2)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

2.动滑轮

(1)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省力杠杆。

(2)特点:能省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2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

作用:既可以

又可以,但是费距离。

(2)

省力情况: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拉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十七、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

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

上的力。③方向:

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

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

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

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简称帕,符号是

。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

:②减小。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

:②增大。

十八、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

液体压强越大。(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

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

和液体

有关。

(2)公式:P=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平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十九、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

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

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

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

Pa=76cmHg=760mmHg。

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越高,大气压。

5.大气压的应用:用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二十、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压强,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压强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的升力。

二十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

。用公式表示为;

F浮=。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

二十二、浮力的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G

F浮

物体漂浮或上浮

当ρ物

ρ液

当G

F浮

物体悬浮

当ρ物

ρ液

当G

F浮

物体下沉

当ρ物

ρ液

2.应用

(1)轮船: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故轮船能

在水面上。轮船从海里驶入河流中船身会下沉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排水来改变,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

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3浮力的计算方法:

称量法:F浮=

平衡法:F浮=

(悬浮或漂浮)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

=ρ液gV排

二十三、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

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另一个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但

。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

。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即:W=。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表示功,单位是

(J),1J=1N·m;

表示力,单位是

(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

二十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

2、额外功——W额外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即:

W总=。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

4、机械效率————η

(1)定义:

叫机械效率。

(2)公式:η=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小,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3)老人与小孩的功率

二十五、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

(2)公式:p=

。式中

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4)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二十六、动能和势能

1、能量

(1)物体能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②物体运动的。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②物体被举高的。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弹性形变

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二十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

统称为机械能。

(2)单位:。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

3、机械能守恒:。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

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

又有,引力和斥力是

存在的二、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

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

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与。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

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内陆地区温度变化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冬季内陆比沿海寒。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来冷却。冬季也常用

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

6、热量的计算:Q=。

四、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能通过燃烧转化为

能,又通过做功,把

能转化为

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柴油机等。

(1)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

冲程、冲程、冲程、冲程。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

次功,曲轴转

周,飞轮转

圈,活塞往返

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这时机械能转化为

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这时内能转化为

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

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2、燃料的热值

(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

3、热机效率

(1)定义:热机转化为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2)公式:η=

。式中,为做有用功的能量;

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3)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

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五、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

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

电学

一、电流和电路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四、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五、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

六、导体和绝缘体: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七、电流:电荷的形成电流;电流方向: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极流向

极;

八、电路: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

(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

(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九、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的电路;3、短路:用

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

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

影响;

2、把电路元件

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

影响;

十二、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的物理量,符号,单位是,符号,还有毫安(mA)、微安(µA)1A=

mA=

µA

十三、电流的测量:用

表;符号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

联;(相当于一根导线);(3)选择合适的(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十四、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

;并联电路;

二、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

;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的原因。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一要有

;二是电路是。

2、电压用字母

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伏(mV)。1KV

=

103V=106m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

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

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

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

联;B、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C、根据被测电路的电压选择适当的(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值时,先用

试触)。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

。B、看

(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0~3

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V;0~15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V。)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

;相同电池并联,总电压。

6、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与电源电压)。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橡胶、塑料、陶瓷等。

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叫电阻,用R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单位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MΩ=

KΩ=

Ω。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长度;;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

5、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叫做

。常用的有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6、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作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进而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的接。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它应该与被控电路

联。

四、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公式为:I=U/R,变形公式有:U=,R=。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不能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的。

4、用电器

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

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

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U/R

可知,因为电阻R很小,所以

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6、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串联:R=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

并联: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

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

法。

2、电路图如右图:

3、实验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滑到;

B、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

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亮度越,温度越,因此电阻会略

一点。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

V,因为根据欧姆定律I=U/R

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

带电体,不要接触

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七、电能

1、电能可从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电能用

表示,常用单位是

(kW·h),又叫“度”,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简称焦。1kW•h=

J。

3、电能表是测量

多少的仪器。几个重要参数:“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

A;“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25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

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也就是有多少电能转化为

。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

(J),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

八、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用P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W

。电功率的定义为:用电器在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

P=

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

(J),时间用

(S);(2)、电功率用

(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

(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

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

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

功率。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功率叫

功率,电灯的亮度就取决于灯的功率。

6、推导公式:P=UI=

=

W=Pt=

=I2Rt=

九、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3、小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

十、电和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叫电流的。利用电来加热的用电器叫电热器。

2、根据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P=I2R

这个公式表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成正比。

3、当发电厂电功率一定,送电电压与送电电流成反比,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就越

。此时因为输电线路上有电阻,根据P=I2R

可知,电流越小时,在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就会越

。所以电厂在输电时

送电电压,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

十一、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根据公式I=P/U

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越大,电流I也就越

。所以在家庭电路中:A、不要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用电器;

B、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接入太多的大功率用电器;

C、不要用铜丝、铁丝代替,而且保险丝应该在可用范围内尽量使用细一些的。

十二、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成正比,跟导体的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比。公式为:Q=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Q=W,可用电功公式算Q,即Q=W=Pt=UIt=

=(U2/R)t。

十三、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

→总开关→

→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

和,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

来判别。如果

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

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

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熔点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使它的温度达到,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

;二是用电器

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

;不靠近。

7、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路上,保险丝应接在线上(一根已足够);控制开关也要装在线上,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要接在线上。

十四、串并联电路特点

1、串联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

分压作用:

=

比例关系:

=

=

=

=

=

2、并联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

电压:U=U1=U2(总电压)

电阻:

(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分流作用:

=

比例关系:电压:

=

=

=

=

=

十五、磁场

1、物体具有

吸引铁钴镍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体中间磁性最

。当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

极(S),指向北方的叫

极(N)。任一磁体都有

磁极。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异名磁极互相。

3、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能使磁针,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的作用。

5、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

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6、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极出来,回到

极。

7、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叫

场。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

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

附近。

8、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是由我国宋代学者

首先发现的。

十六、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的方向跟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

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

磁体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

磁体的两个磁极。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

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

。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有关。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扬声器和吸尘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安培(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N极。

十七、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

电压、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

电压、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簧片、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

电路和高压

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十八、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

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

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

;固定不动的部分叫。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

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

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时改变电流的方向。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

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

十九、磁生电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

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在磁场中做

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单位是,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

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的原理制成的。

5、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

不动,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

篇2:教知识点?教知识面?

比如,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 有一道“日积月累”, 内容是这样的:

(1)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2)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3) 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行成于思, 而毁于随。 (韩愈)

(4)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般老师在课堂上的做法是:第一步, 让学生读一读, 读通了, 交流一下大致意思之后, 就让学生熟读、背诵, 而后挑一挑容易写错的字练一练, 最后做一下相关练习, 这道题就算过了, 即“一读二背三写四练”, 单纯从学知识的角度, 让学生学会这道题。而有的老师却是这样做的:除去必要的读、讲、写、练, 老师还和孩子一起聊起了班固、班超的故事, 讲起了韩愈的《师说》, 用通俗的语言讲起了《桃花源记》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因为之前背过《桃花源记》, 今天, 又给全班同学展示性地背诵了全文, 这一下, 着实在同学面前露了一把, 那般自信和骄傲, 令多少小伙伴羡慕不已。第二天, 关于“二十四史”、韩愈本人的简介等内容纷纷呈现在大家面前。

再如, 教学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生字, 学生先是自己认读, 小老师领读过后, 又让大家相互说一说“有没有在字形、词义方面需要帮助或给大家温馨提示的”, 有的孩子提到“篇”容易写错, 要注意是“⺮” (竹字头) 。老师因势利导:“为什么‘篇’是竹字头?”有生答:“因为古代的字是写在竹简上的。”老师特地表扬了这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并且就此将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生字“删”作了讲解:“的确, 在纸没有发明出来之前, 人们将字书刻在兽骨或竹简上, 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连贯, 就用皮绳把竹简一一串起来, 这就是‘篇’;把相当多的竹简串起来, 就是‘册’。现在我们还在说‘一篇文章’‘一册书’。而如果写错了字, 就会用刀子把它刮掉, 消除掉, 因此右侧是“刂” (立刀旁) 。”边讲, 老师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大篆中的“删”字:“”, 以便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忆。

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因为出现了“年逾古稀”“飘飘然、红眼病、摔跟头”等这些学生不常用的词语, 老师先请学生讲了个人对这些词的理解之后, 便引导学生思考、收集相关资料:“如果古稀是指七十岁, 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又被称为什么呢?生活中还有类似的说法吗?”令老师吃惊的是, 学生找来的资料中除了老师提到的几个年龄, 连“未满周岁的婴儿称襁褓, 两三岁称孩提……女子十三岁称豆蔻、十五岁称及笄, 男子二十岁称结发 (也叫弱冠) ……六十岁称耳顺, 八九十岁称耄耋……一百四十岁称古稀双庆……”学生都一股脑地找到了。此外, 学生还收集了反映人物特点的三字俗语, 什么“最吝啬的人——铁公鸡;最没有主见的人——墙头草;替人受过的人——替罪羊;笑里藏刀的人——笑面虎”等都由学生讲出来了。

篇3:ihaveaball知识点

一、 把握基本线索,理清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它是由许许多多个因果相连的历史事实构成的知识链条。抓住了基本线索,既能帮助我们贯通历史的纵向联系,也能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实现统揽全局、纲举目张。

1. 历史线索中第一种是小线索,即单元内的归纳。可根据单元和课的标题、主题、核心内容,勾勒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如针对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可围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这一主题,制作如下知识线索演示图:

该线索流程图既可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或层次),又可看出每个阶段倡导的核心思想。为了丰富这一流程图的内容,还可以在图上标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开展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化有何重大贡献等,从而利用这一线索实现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增进对这一历程的整体把握。又如,针对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单元,可构建如下纵向线索图:

这一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征。倘若把握了这条线索,遇到2009年江苏卷第6题和广东卷第7题就可轻易化解了。

2. 历史线索中第二种是大线索,跨若干个单元的归纳。可以将分布在不同模块、不同单元的因果相连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形成大跨度的纵向历史线索。如针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可编制出如下线索:

春秋战国:产生,只是众多学派之一,没有受到格外重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受到冲击,仍居主导地位→维新变法:借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禁止儒家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遭到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这种跨多个单元的大线索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2009年广东卷第27题就是围绕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这一线索,考查了多个单元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纲领的。

二、 总括事物全局,把握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比传统的通史式课本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往往分散在三本必修课本里面,不少考生觉得历史知识比较乱、比较杂,难以统括全局。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善于打破模块之间的界限,通过归纳和综合,搞清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形成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这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历史知识横向整合,一种是以阶段特征为轴,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横向归纳,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具体特征表现为: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文化上,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外交上,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掌握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白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为什么会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主张,而且一旦遇到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李贽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样类似的问题时,就可立刻让我们的思路活跃、视野开阔起来。

又如,复习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一课时,要联系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对两课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认识到: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学者把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本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到思想文化。

2. 第二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联系整合,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互影响。

如复习必修一《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要与美国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政策,所以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了20 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在经济上陷入滞胀,军事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外交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而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009年广东卷第29题“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变化及其原因”,就是以英美两国的选举资格这一主题,考查考生横向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的。

三、 通过比较异同,搭建知识点间的类比联系

有许多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在其特征、实质、属性、现象、形式等方面有其相同、相似、相关、相反之处,学习中要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以形成对历史事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

学习中我们进行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 从思维方向的角度来看,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比较。

求同思维的比较即找出类比事物的共同点。如中国古代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影响有何共同之处;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二战后美国、德国的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等。2009年江苏卷第25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就是求同思维的比较题。

求异思维即找出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同之处。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在产生的背景、运作方式、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的不同之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产生背景、思想主张、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点等。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孔子和苏格拉底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即属于求异思维的比较题。

2. 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序列出发,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性、相近性,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如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比较,进而得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认识;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认识。

横向比较即历史事物所处阶段、背景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如英、美、法、德四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在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等方面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比较等。

3. 从历史知识的结构来看,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比较。

宏观比较指站在历史整体的高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高度的概括,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比较;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指对构成知识体系的要素或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其差异性,如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等。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时也提升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建立知识点间联系时要注意:(1)所选的对象要具有可比性。(2)不仅要关注两个史实间异同点的比较,还要关注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以及从这些异同点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和认识。(3)突出中外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这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反映出来的一大趋势。

四、 运用史学范式,揭示知识点间的隐性联系

我们在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时,要针对历史事物的具体特征,善于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把各个知识重点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做到以论带史、史论结合。

例如我们用现代化范式梳理知识点时,要明确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包含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等内容。进程包括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包括近代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的探索。仅就近代前期来看,主要推动力来自洋务运动(突出其在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科技和近代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突出其在近代工业上的成就)、维新变法运动(突出其在思想解放上的成就)、辛亥革命(突出其在政治民主化上的成就,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新文化运动(突出其促进思想近代化,倡导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等。从中,我们还可概括出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重心历经了从经济→政治→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明显不同。

又如我们用文明史范式整合知识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现象(政治改革、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政党政治、法律文献等)、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各阶级各派别的主张等)、政治人物等知识点,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思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三次科技革命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从文明史角度整合知识点跨度较大、内容繁多,因此整理时要多视角归纳:一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二是不同类型文明的对比;三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事件。

近年来,以新的史学范式的观念和思想主张为取向来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明显增多,仅2009年江苏卷就有多道试题出现,如第7题“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理解”,第14题“人类文明交往”,第22题“近现代婚姻观念变化”,第23题“英国代议制”等等。

上一篇: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下一篇:三期女职工严重违纪能否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