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论文

2024-05-01

怎样看论文(共14篇)

篇1:怎样看论文

如何看墓地风水

1.大的公墓环境,靠山要大,山后还要有山,这叫父母山;

2.左右要山向护卫,就像一个太师椅,后山要高,左右护卫山向要低;

3.前方要有山向,要远;

4.中间名堂要宽要大、宽,能容千军万马;

5.中间要有水系环绕。

作为一个好的公墓大环境必须要具备上头的几个条件,仅有能贴合上头条件大环境的墓地,才是一个可选之地。大的环境选定之后,还有一个是内环境,就是到公墓里面如何找到适宜的一块呢?

内环境的墓穴也要尽量贴合上头的五个条件,除此之外还有要注意的问题。

1.因为坟墓就是阴地,如果这快地方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叫阴气过盛,不管外环境如何如何好,这个地方也不能选,选此地必然男丁稀少,女人忧郁。阴宅也需要好的阳光照射条件,有和谐的阳光照耀,是具备好的风水条件之一;

2.建筑在山的棱角线上的墓穴或山顶的坟墓不能选,容易带来劳苦之凶相,甚至是败家之势;

3.有水从头顶高处流下的墓穴不能选,是为凶相,主其家中经常有病弱者出现,所以选择墓地时,应当要避免这种地形;

4.上头有高压线经过的墓地不能选,受高压线磁场干扰,选者主家运衰退,后继无人;

5.靠近公墓墙根的地方不能选,选之容易有争议,后代人矛盾不断;

6.要选择一平米以上的,有边有线,且会构成直角的地方,为吉相。尽量要在墓地建造界线,没有界线的墓穴,主很容易与他人发生纠葛;

7.如果公墓墓穴是别人使用过的墓穴不要选择,选择会有占别人家阴地的嫌疑,家人会出现灵异上身的现象;

8.陡峭的山体上,骨灰墙上的墓穴不要选,有的公墓地方为了节省土地,建设所谓的骨灰墙,或者在陡峭的山体上建墓穴,往下一看,又深又陡,这样的墓穴不能选,选择会家庭没有根基,人气财气败落;

9.在整块墓穴周围要有黄土花草,不能全部铺设石板、水泥、石头,主其家中入不敷出,是为散财之凶相,风水石山见土为贵,没土的公墓不长一点花草,是个凶地。

篇2:怎样看论文

从墓地风水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墓地的风水中“点穴”是十分之重要的。找到一个好的穴位,到达长效的好风水,庇佑后代子孙的前程和富贵。选择坟墓地址,寻找好墓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入山寻水口,登穴看名堂”。在风水学行业中,风水师寻找墓地,首先要看水是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同时也更注意穴前明堂的水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墓地选址和水关系密切。“山管人丁水管财”,墓地周围的水的好坏主宰子孙后代的财运,而墓地周围的沙土的好坏则关系到后代人丁是否兴旺了。墓地的选择,首先也是水和土的选择。

注意墓地风水的五大原则。其中包括依山傍水的原则,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这个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定位,简单的说就是四面环山;明堂开阔的原则,这个有利于孕育人才和发展事业,要在墓穴前面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回归自然的原则,讲究自然第一,天人合一;屈曲蜿蜒的原则,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篇3:怎样看论文

一、教学设计是否科学

1.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

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蚂蚁和蝈蝈》的第2课时,在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学生说体会时,竟然从口中蹦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这四个成语来,我感到十分诧异,也引起我的思考。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并没有渗透这个方面的认识呀!我连忙翻阅课本,发现练习七《读读背背》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课后,我又连忙翻阅教学参考书,发现在拟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它的定位就在“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这样的层面上。可是在练习七中,编者又用这篇童话故事来论述四个成语的意思。纵观全文,联系前后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这课的定位是后者,不是前者,理由是蚂蚁之所以在炎热的盛夏,不辞辛苦地搬运粮食,就是因为它们知道寒冷的冬天不易找到粮食,为了生存必须积极地做准备;蝈蝈之所以在严冬季节再也神气不起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忧患意识,只贪图眼前的享受。

2.要把握课文的形式特点

在教学三年级第24课《寓言两则》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抓住“寓言”这个体裁特点,即寓意隐含在故事的内容里。因此在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最能揭示寓意的词句。比如在教《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就应该在“禾苗一点儿也没长”和“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这两句话上做足文章。禾苗真的一点儿没有长吗?(当然不是,长得缓慢,不易觉察)为什么农夫会有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农夫想急于求成罢了。)咱家的禾苗真的长了一大截吗?那是什么?(那是农夫在助长。)这两问是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这两句话中的“长”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前者是自然行为,而后者是人为的行动。)结果怎样?(导致禾苗死亡)这时,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呢?(这两问是在作分析,就事论事,这是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这种就事论事的表达却是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必不可少,需要经历的过程。)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揭示寓意,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3.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逐步认识到:我们不能像小松树那样,缺乏自知之明,盲目地骄傲自大。可老师似乎并不满足,又抛出一个问题:当初听见小松树傲慢的话语,大松树和风伯伯为什么不作声,为什么不责备呢?第一位学生说:“大松树确实没有小松树高。”第二个学生说:“风大,大松树没有听见。”直到第三位学生回答:“大松树谦虚,怕伤了小松树的心。”总算给了老师一个台阶。应该说,这位老师钻研文本很深入,为什么课却上得很不顺利?因为老师领悟出来的非主流的认识,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再说学生年龄小,只有六七岁,没有多少阅历和经历,要他们体会出个别词句的内涵,这怎么可能呢?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即文本的基本思想和学生实际水平,千万不能“揠苗助长”啊!

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还不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只有方法恰当,我们才有可能沿着拟定的教学思路,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语文老师现在大都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例如:五年级的《艾滋病的小斗士》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编者在课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可以把“挺”换成“坚持”一词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说:用“挺”说明恩科西活得不容易,生命力很顽强。面对刚才的回答,执教的老师无论从检验学生是否真懂,还是提升学生的认识,都应该追问一句:“顽强”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要联系上文的内容进行对比、理解。学生如果知道是他珍爱生命,敢于与病魔作斗争,在艾滋病死亡率极高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岂不是扣住了题目中的“斗士”二字吗?而这两个字正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所在。

在采用这种“读读议议”的方法时,不仅要善于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和课文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看问题,才比较到位、比较全面。

在运用“读读议议”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要善于用再造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词语具体化,能够触摸到、感受到,甚至产生共鸣。

又如在教“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时,执教老师抓住“轩然大波”这个成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A.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 小学报名 上学时 ,全校的大 多数老师 会______;B.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______;C.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家长会______。学生通过想象交流,互相启发,拓宽了思路,丰富了词语的内涵,仿佛看到了恩科西遭受歧视的场景,不仅能够体会到恩科西的不幸,还能切身地感受到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不公。

二要适时、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重点段落的时候,首先根据相关的资料提了一个问题:“李白和孟浩然相差12岁,彼此之间交往也不过十几天而已,为什么如此难舍难分呢?”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学生自学、汇报的时候,老师出示孟浩然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孟浩然“人品令人景仰”“诗篇誉满天下”;老师出示李白平日不把孔子放在眼里,甚至醉时连皇帝喊他也不理睬的资料来反衬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在短短的一段话中,竟然连用了六个“您”。这种在尊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时而又恰当地补充相关的资料,加深了对李白话语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自然地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与不舍。

三、教学训练是否到位

1.训练要讲究科学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东方明珠》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因为这座塔_____,_______,像一个巨人。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_______,______。所以,上海广播电视塔是东方明珠。

这位老师想通过这道填空题的训练,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东方明珠”名字的由来,认识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基本特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从这道题的设计上来看,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称上海广播电视塔为“东方明珠”应该有两个要点,一是它位于中国的东方;二是它有11颗明珠,夜晚五光十色。而这道题的设计却缩减了50%,是不全面的。第二,题目中“这座塔”究竟是指哪座塔,不得而知,又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因此,我们在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时,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把握住要点,千万不能顾此失彼,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2.训练要讲究适度

很多一年级的老师在上《冰花》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之后,都会仿照课文的格式,设计“冰花像()的( )”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达。每次听下来,都不理想,即使有几个会说的,也是凤毛麟角。因为,关于比喻句的教学要到中年级才能进行。而针对一年级学生,不仅要求能说出喻体,而且还要会对喻体进行修饰,这不是在为难学生吗?

像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训练,在我们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其原因乃是没有把好“度”。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标,明确各个年段的训练重点,把握好度,进行严格的训练。

3.训练要讲究坡度

篇4:怎样看非洲

第一,要历史地看非洲,不能忘记非洲发展的起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使非洲面临边缘化与更加贫困化的挑战。非洲国家发展的水平、速度、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不过如果与非洲自身成长相比,这种水平、速度、成果则是十分难得的。过去400年的奴隶贸易、近100年的殖民瓜分与掠夺,使非洲远离了现代化。直至非洲国家独立时,许多地方仍然没有现代化工业、现代科技,有的全国只建了一家啤洒厂和一家肥皂厂。而独立后的短短几十年普遍建起了发电、交通等基础工业和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工业,兴起了民族经济,这是巨大的变化。各国在建国初期都有10年左右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来虽有"失去的10年",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经济复苏,连年增长,这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趋势。

第二,要走近非洲看非洲,不能远距离笼统地看非洲。任何地区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通常是沿海地区发达,内陆地区落后。观察某地区或某国形势,要着重分析地区大国或核心经济区。可是众多媒体在报道非洲时不是这样,它们总是笼统谈非洲,似乎一个内陆小国的动乱和几处部族冲突,就代表了非洲局势。或用非洲的总体发展速度指标来代表每个国家状况,看不到非洲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地情况的巨大差别。这里仅以1998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论,加蓬为4170美元,利比亚为4000美元,毛里求斯为3700美元,博茨瓦纳为3600美元,南非为3042美元,突尼斯为2150美元。这在发展中国家中都是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一概而论地谈非洲的贫穷是不准确的。与亚洲、拉美一样,非洲也有富裕的亮点。不论北非还是南非都有一些国家的发展成就显示着非洲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三,要用多维视野看非洲,不能只盯在GDP上。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衡量某国发展与否还要考虑别的方面。这对于观察与评估非洲国家更有必要。独立前的非洲不只经济落后,文教卫生和社会问题更有甚者,如婴儿死亡率曾高达37%以上。有些国家全国只有一座医院、几所中小学。部族主义猖獗,远未形成现代民族。行政机构不健全,军队要靠外国人训练管理。但是独立后的短短几十年社会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各国不仅有了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而且民族艺术与体育事业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并在国际上显露头角。在政治方面不仅在国内开始形成自己的行政与法制体系,而且参与国际政治。在联合国及人权、资源诸问题上都发挥重要作用。非洲人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所以如果从多方面考察非洲,给人们的感受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篇5:怎样看坟墓风水

2、在整块墓穴周围要有黄土花草,不能全部铺设石板水泥石头,主其家中入不敷出,是为散财之凶相,风水石山见土为贵,没土的公墓不长一点花草,是个凶地。

3、建筑在山的棱角线上的墓穴或山顶的坟墓不能选,容易带来劳苦之凶相,甚至是败家之势。

4、公墓墙根的地方不能选,选之容易有争议,后代人矛盾不断。

5、有水从头顶高处流下的墓穴不能选,是为凶相,主其家中经常有病弱者出现,所以选择墓地时,应当要避免这种地形。

6、如果公墓墓穴是别人使用过的墓穴不要选择,选择会有占别人家阴地的嫌疑,家人会出现灵异上身的现象。

7、上头有高压线经过的墓地不能选,受高压线磁场干扰,选者主家运衰退,后继无人;

8、要选择一平米以上的,有边有线,且会构成直角的地方,为吉相。尽量要在墓地建造界线,没有界线的墓穴,主很容易与他人发生纠葛。

篇6:怎样看SGS报告

怎样看

怎样去看一份完整的SGS报告,或者辨识一份SGS的真伪,从近几个月的例子总结来看,应从以下几点注意:

1.看报告的测试机构:一般写在开头,是测试机构的英文缩写,字体较大,如:SGS,ITS,ETC等,没有这个标志的报告不行(依照爱威。公司《产品限用物质管理程式》,只认定SGS,ITS,EIC三家公司的测试报告)。

2.看报告编号:一份报告可能有一张或者更多的页数,要注意同一份报告的每一张纸的报告编号都是一样的,如果不是一样的,那么就不同一份报告;

3.看日期:主要是确认一下产品测试的时间是否太长,依照爱威公司《产品限用物质管理程式》,爱威公司确定两年之内期限有效,有的韩国公司是要求三个月测一次,有的是要求每批货都要测试,最主要看客户的要求;

4.看页数:一般报告上写上页数,如:“1TO4”这个就有四页,第一页就是“1TO4”,第二页就是“2TO4”,最后一页就是“4TO4”,要注意供应商给的报告是否有少了页数,不然,报告就无法使用;

5.看测试单位和单位的地:这个不难,目的是防止供应商拿别的厂家的报告,冒充是环保的产品,依照爱威公司《产品限用物质管理程式》,可接收第三方的测试包高鹏,但需加盖公章,且需同保证书同时使用;

6.看测试样品:一般英文报告内会有这样的字样:Report on the RSTSsubmitted sample said to be_(样品的名称)_,只要关注said to be后面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不认识那个专业的英文单词或词语,可以查字典

7.看样板收到日期、测试开始执行和完成的时间,这些时间同出报告时间接近,出报告时间,一般在测试完成时间后1~2天,以防止厂商随意修改资料: 8.看检测的项目:也就是 Test Requested,上面会清楚的写有测试的是Rohs四项还是Rohs六项,要注意的是,看样品本身是要测试几项,如:金属要测试四项,非金属要测试六项,如果所拿到的报告时测试非金属的,但测试专案里只有四项,那报告本身是不符号Rohs标准。注四项是铅Pb、镉Cd、汞Hg、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 9.看测试方法:即。Test Method,上面会为测试所使用的仪器及方法;

10.看测试结果:即Resuits,只要不超标就可以,这六项里面除了镉Cd的限值是100PPM,其他的都是1000PPM;11.看样品描述:这个有时候在测试结果,有些在报告的最后,可以看一下描述的样品是否跟供应商提供给你的产品是一样的;

12看报告最后是否有(报告结束——End of Report)或者以下空白的字样,这样就代表了报告到此为止;

13.看每一页是否有测试机构的负责人盖章或签字,这个很重要,防止假报告;

篇7:怎样看电视教学反思

《怎样看电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中《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认知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行为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并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情感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更加理解、尊重家长。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实践中力求遵循《思品与社会》的三大特征即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努力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特点。让教学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从而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反思整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上课开始我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虹猫、蓝兔、喜羊羊、李咏、姚明”等精彩图片,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滔滔不绝说起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整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情感内需;同时也使得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呼之欲出。随后,我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这个节目的原因,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导出课题。

二、主题探究,体现三“性”

生活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你最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为切入点,揭开主题;接着又通过“小文看电视的烦恼”这一案例的视频播放,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家长们的意见与孩子们的困惑产生正面的交锋。接着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小文看电视的烦恼?”,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把学会体贴、谦让,学会和父母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进行内化,从而完成了增情感、明道理、长知识等一系列任务。这样安排既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即让生活走入课堂,让学生走入生活,直面生活;同时也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水到渠成。紧接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求证家长所提理由的合理性,教学中又大胆地引入了“现场采访”这一活动,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白看电视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合适节目等,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三大特征。

三、明理导行,拓展延伸

问题的延伸即是活动的继续,也是学习的继续,我在“明理导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把“家庭看电视小公约”的制定作为课后延伸,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认识落到实践上,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渗透了诚信教育。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本节课,我以课堂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给予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得到认识;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情感,获得真知;更使品德教学蕴涵了新的理念。

篇8:怎样“看”幼儿活动区游戏

关键词:教师,看,观察,活动区游戏,引导

看, 又谓观察。即对一事物进行细察、考察。

大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 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 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 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 对一个教师, 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来说, 会不会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活动区游戏又渐渐成为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头戏, 许多幼儿园也加大了对游戏的研究力度。在对游戏的研究过程中, 教师们也意识到作为观察者, 教师的“看”在活动区游戏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确实有不少老师感到“不会看”, 经常在是“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和“指导幼儿游戏中”之间徘徊。在开展活动区游戏过程中, 本人摸索并积累了一点实践体会。

1“如何看”活动区游戏

在活动区游戏时, 教师“看什么?”“怎么看?”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把活动区游戏分成三个阶段:孩子进入游戏之初,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游戏的开始部分;孩子在游戏中交流、有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可以称为游戏的发展部分;而后则为游戏的结束部分, 在这三部分的游戏中, 我在游戏的三个阶段中运用了不同“看”的方法。

1.1 粗看

在活动区游戏开始时, 教师可以粗“看”, 用快速扫描的方法, 扫视全班孩子进入了哪些活动区, 孩子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 扮演了什么角色等。因为, 在活动区游戏开始之初, 孩子们出好玩, 有的会出现争抢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 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 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 所以, 在这两个阶段, 教师可以运用粗“看”的方法, 站在教室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 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事先尽可能地环顾到所有的孩子, 避免产生视觉盲区。

1.2 细看

当幼儿活动区游戏开始玩起来了, 教师则应对活动区定点不定人细致观察或是定人不定点的追踪观察。定点“看”即是对游戏内容进行细致观察, 它可以便于教师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 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定人法, 即根据需要对某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可以观察与了解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在每次游戏结束后, 教师都应该思考并确定下一次的游戏中“看”的重点。

2“看”活动区游戏中的三个方法

2.1 在看懂幼儿游戏过程中适当推一把

活动区游戏大多是以幼儿模仿和想象, 通过扮演角色或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诚然, 在幼儿游戏中, 教师是游戏的“看”客。有时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游戏, 甚至直接用语言诱导或命令, 过多地把自己的意愿加给游戏场上的幼儿, 则会使幼儿在游戏中失去自我。因此, 在活动区游戏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孩子游戏。同样, 教师的“看”与观棋一样, 也要分析孩子在游戏的行为中诠释的内心活动, 并揣摩出幼儿在游戏中的真正需求, 从而看懂孩子。

下面这则“铭铭的‘消防’游戏”案例说明了看懂孩子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关键。

最近一段时间, 每到活动区游戏时, 铭铭总是躲在班级里用红色广告布自制的钻爬洞洞口处摆弄着两个矿泉水瓶, 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嘟嘀、嘟嘀”, 问他在干什么, 他总说:“这是我的消防车, 我是消防队员, 在装水, 准备灭火。”老师曾建议他在游戏时能换个工作, 他却以“我爸爸的工作从来不换的”为由, 仍旧天天自顾自地在钻爬洞口处玩他的“消防游戏”。看到这一现象, 老师分析到孩子的这一行为, 可能只停留在对消防的“用水灭火”及消防车声音的认识上, 有必要为孩子创设和提供一些消防材料及环境, 丰富孩子的游戏情境。于是教师便在教室一角, 用纸板箱涂成红色, 并围合成“消防游戏”区域环境。并悄悄地放了一辆消防车, 于是在这一游戏中便有了铭铭开着消防车, 戴着头盔, 冲向“火场”灭火的游戏情境。

从那以后, 只要开展活动区游戏, 铭铭总是重复消防员救火的游戏。这时教师觉得孩子出现这一情况有可能是和他对消防员生活经验的缺乏。于是教师组织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小小消防队员》的录像片。孩子们在玩消防游戏时, 不仅有了卷水带比赛, 还有了检修消防车、检查娃娃家消防器械等游戏内容, 消防游戏的情节大大丰富了。

因此, 教师雁过无痕地对幼儿游戏给与适时、适度的帮助, 无论是对游戏情节还是孩子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如果过了这个时, 超过了这个度, 都将对孩子的游戏带来干扰。但在实际游戏中, 确实有不少教师经常在“介入”和“不介入”之间徘徊, 处于两难境地。其实, 我们的老师已开展过多次活动区游戏的研讨了,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 教师必须介入:1) 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 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2)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3)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4)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5) 当幼儿游戏中的反应出现不合乎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许多时候, 不管是“介入”还是“不介入”, 教师都应以不干扰、不打断孩子的游戏为前提。

2.2 出现“问题”时学会等待, 适当退一步

一些教师不是很喜欢开展活动区游戏,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要为幼儿准备许多的游戏材料, 提供许多现成的玩具, 活动区游戏固然也给幼儿带来了乐趣, 但每一次都重复着一样的玩具材料, 幼儿不再去思考、创造, 渐渐地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趣, 游戏情节就得不到发展。其实, 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发动幼儿在平时收集一些废旧物品, 在卫生、安全的情况下, 让幼儿分类收藏, 开展游戏时, 需要的游戏材料由幼儿自己去废旧物品箱里去找、去替代。

如孩子们开设了“烧烤店”的小游戏, 开始两天兴趣很高, 他们兴高采烈烤着一串一串已做好的食物来买卖, 可没两天孩子们就没多大兴趣了。此时, 教师并不着急, 而是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察烧烤店的叔叔阿姨准备了哪些用具、怎样做食物、怎样烤、怎样放佐料等, 这一招, 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游戏热情, 他们把收集的小瓶用来装各种佐料, 用一些软泡木、橡皮泥、各色橡塑纸做了许多食物穿在竹签上, 他们还用方积木做成“豆腐干”、用圆积木变成“肉圆子”、用积塑管做成“火腿肠”……一会儿放这样佐料、一会又放那样佐料, 一时间, “烧烤店”里热闹非凡, 许多孩子都在“烧烤店”大呼“好玩好玩”。

由此可见, 当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学会等待、适当退后, 是为了激发孩子更大的游戏创造热情。在游戏中孩子是完全自由的, 他们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进行思考来开展游戏。因此, 教师留给孩子的空间有多大, 孩子的创造能力就有多大。

2.3 幼儿游戏困难时适当引一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同样, 在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 也可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指明方向, 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为今后的成长收获一份能力。

相信许多老师都会遇到过在游戏中因找不到角色而沮丧的孩子。如果教师对这样的孩子不适当加以引导的话, 孩子很可能对游戏失去信心与兴趣。

在一次游戏中, 小雨悲悲切切地对老师说:“昨天我做公共汽车司机的, 可今天菘菘做了, 我就没地方上班了。”于是老师说:哇!你这是下岗失业了。可下雨对“下岗失业”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老师再说:“爸爸妈妈和老师每天上班, 因此都能得到工资, 都可以买衣服、买东西吃, 这样就不会饿死, 不会冻死。而你没地方上班可怎么办呢?”听老师这么一说, 小雨便说:“那我去找工作。”小雨兜兜转转还是找不到工作。这时老师对小雨说:“你会修鞋子吗?”“会。”于是教师脱了一只鞋子给小雨, 小雨真的到角落里去修。一会教师又说:“你会修背包吗?”“会。”这一招激发了小雨的灵感, 他说:“算了, 我就开个修理店吧。”等到过了很长时间, 他提着鞋子走到老师跟前说:“鞋子修好了, 你的包也修好了。”这时老师又说:“你会修那么多东西, 只有老师一个人知道, 别人却不知道, 怎么办?”小雨说:“我有办法了, 我在修理店前面画一个大大的画, 人家就知道这里是专门修理东西的地方了。”老实说:“哦, 你会为自己做广告, 这主意真不错!”过了一段时间, 小雨的“修理店”开得欣欣向荣了。

在活动区游戏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教师毫不犹豫帮助孩子, 那么, 这孩子就会出现连绵不断的困难。如若教师只是指点孩子解决困难的方向, 那么, 孩子就会找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这对他们将来踏上社会也会是个很有效的准备。

篇9:怎样看中医

中医诊病的特点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何谓“望、闻、问、切”?

先说“望”

“望”指“望诊”,即察颜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病人驾到,医生首先要看病人脸上的颜色与光泽,而你可得将本色的脸蛋儿交给医生呀!在这里,坚决反对涂脂抹粉!绝不欢迎化妆修饰!虽然中医也爱美人,但中医更爱江山——爱那庐山的真面目,若你将脸儿涂红,就可能被误望成阴虚火旺或肝火上炎;若你将嘴唇涂红,就可能被误望成是脾火太重或胃火太盛;进而,若你将眼圈涂黑,就可能被误望成肾阳亏虚或内有淤血……

除了脸,头发与指甲也不要去染,二者也是中医望诊的对象。

如果说以上是姑娘的专利,“望舌”则是全体病人的“共产”了。

望舌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是看舌苔及舌体的颜色、质地。怎么望?首先,青天白日,自然光线,在灯光下舌色会变,彩灯自不必说,白炽灯与日光灯也不行,在日光灯下舌苔会显得更白更厚,易被误诊为寒湿;在白炽灯下舌体会显得更红更鲜,易被误诊为火热。一句话,看舌得在白天,除非超级中医高手方可望舌于夜晚。其次,切忌进食后1小时内去诊病。为什么?此刻你的舌苔已伴着食物被你吞进了胃中,你让那医生看空气呀!第三,看病前半日不能吃那些能将舌苔染色的食品,你若吃了枇杷,你的舌苔会被染成黄色,你将被误诊为“实热”;你若吃了山楂,你的舌苔会被染成红色,你将被误诊为“虚热”……

要“望”它个入木三分,可得正本清源呀!

又说“闻”

“闻”指“闻诊”,包括两者:听声音与嗅气味。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的说话声。你可不能为了显出温柔就装得嗲声嗲气,那可能被误诊为中气不足,更不要为了展示阳刚就装得大声武气,那可能被诊断为肝经火旺。嗅气味,包括嗅病人的体味,你若在身上洒下浩浩荡荡的香水,你的病情就被那香水淹没了,将你诊断成一朵玫瑰花或茉莉花那倒是一桩美事,而将你诊断成一个玫瑰花精或茉莉花精,那可是要请孙悟空来除妖降魔哟!

再说“问”

“问”指“问诊”,是医生就病情病史等向病人或其知情者提问。这一招儿特别重要,是一个决不小于望诊的“大诊”。好在这主要是医生的事儿,你只需有问必答,实事求是,不添病,不减症,不虚美,不隐恶,就行,千万不可在这里来发挥你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最后要说“切”

“切”指“切诊”,就是平常说的摸脉,也称“脉诊”,简言之:三个指头摸手腕。这也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而此时要注意什么呢?只说这么一点:当姑娘的手腕被小伙子摸住时,姑娘呀,你可要像江姐面对行刑的敌人那样,脸不变色心不跳。虽说心脏不跳那做不到,但可千万不要乱跳,若是你的心跳加快,你的脉搏也同时加快,就将误诊你为热证;若是你的心跳加剧,你的脉搏也同时加剧,就将误诊你为实证;而若是你的心儿跳出了胸膛,你的脉搏也就没有了,就可将误诊你为……

总之,你的心儿要跳就回家去跳,此刻千万得平心静气哟!因为你是在看中医呀。而你若是将以上的“四诊”配合好了,你的病也就好了一半。

篇10:美国儿童怎样看电视

美国儿童每天平均要看3~5小时的电视。到高中毕业后,多数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上课时间多,仅次于睡觉所花的时间。电视节目对儿童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更要重视的是负面效应。为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良好的看电视习惯。

◎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在1~2小时之内为宜。

◎租赁些录像给孩子看,如果父母不愿让孩子看有线电视频道,可要求使用特殊装置将其锁闭。

◎吃饭时一定要把电视关闭,不要将电视放在孩子的卧室里。

◎只在观看选定节目时打开电视机。看完后关闭并讨论其内容和情节。

◎不以是否让看电视作奖惩。这样会给孩子一种错觉。

◎把孩子从电视屏幕前引开,可以让孩子到大自然中玩耍、游戏、做些体育运动,在家看书,帮助做家务等。

◎预防电视商业广告的诱惑: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念。

◎父母要做好榜样。业余时间父母也不要盯住电视,读书、锻炼身体、谈话、烹调等。

篇11:看面试强人怎样自我介绍

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还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谦卑。老板,上司都不会喜欢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喜欢唯唯喏喏,胆小如鼠的下属。所以随和一些就就好,切忌咄咄逼逼人和低声小气,

2:说话要缓慢些,不要让考核人员以为你急如表现自我,能够将自己的幽默感运用出来就更好。

篇12:从《背影》看怎样写作文

张海彦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叙事散文的名篇,感染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读《背影》,学作文,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先看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定调点题,明白如话,朴实自然。正所谓“情满则溢”,好文章就是从作者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背影》即如是。万事开头难,作文也不例外。有的同学开头不知如何下笔,把导语抄了一大段权且充字数,岂不知这样一来,先输掉一半了。好的开头,就像背影一样,三两句话进入正题,引出下文。

“背影”有什么难忘的?往下看,你会发现,这可不是一般情况下的背影,而是父亲在丧母、失业的窘境中,送别儿子时,勉为其难,为照料儿子,为儿子买橘子时,留给“我”的一个笨拙、吃力、哀伤的背影啊!读来,怎么不令人随作者一起洒一把感动的热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作者为了精雕细刻这个背影,层层铺垫,围绕”背影“安排材料,线索分明: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心情沉郁,又忙于找工作。在如此不堪的情势下,为免于我路上口渴,而去为我买橘子。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学到的何止是观察描写的雕虫小技呢?作文,岂不就是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感动、伤痛,通过手中的笔,输送到笔端吗?相比我们同学的作文:父母雨中为我送伞,深夜送我去医院,动辄“妈妈我爱你”、“爸爸,我流下了眼泪。怎么看,都令人感到矫情。什么原因?皆因不懂铺垫而已!

再看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照应,升华主旨,结构完整。

篇13:怎样看论文

元旦清晨,我接到的第一个手机短信,是河南周口的一位青年教师童心发来的。信中说:“冒昧地问您,就现在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您最喜欢哪一位的课?”

她罗列的11位老师中,有的我熟悉,有的我不甚了解。于是我回信息:“薛法根。”

迅即,她又发来信息:“谢谢,我和您的想法惊人一致!这位老师最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教材吃得透,教案编得精,文化底蕴厚,应变能力强!他最不张扬个性,一心为学生着想。”

“×老师的课拓展的内容太多,个性太张扬,好像他是红花,学生变成了绿叶。我看,他更适合教中学或大学。×××等老师的课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高不可攀的感觉。听他们的课,听的时候激动,回去以后就不想动啊!请问,我们该怎样看课呢?”

我不熟识这位童老师,我们也未曾谋面过。我想,她也许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青年教师。

要回答“最喜欢哪一位的课”,似乎不算太难。因为这是个人的好恶,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样。然而,要回答“我们该怎样看课”这一问题,倒颇费思量。

我的经验是“三看,三不看”。

一、看教学,不看表演

“教师教的是语文,学生学的是母语。”因此,我们当然要关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看课,就要看教与学。“泛语文”的做法不可取,哗众取宠的“表演”更要摒弃。

何谓“语文”?“语”,即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语文课,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讲“听、说、读、写”。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材不属于语文知识体系,它是一篇篇选文。每一篇选文仅是提供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言语是一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丰富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语言文字,自然就会领悟和接受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无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宣教。

掌握了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表达形式,形成了语文能力,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自在其中。

我们要看执教者如何运用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孩子说话和写话。教学,应该是师生智慧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学习的互动,它拒绝浮躁、喧哗与轰动。

近年来,一些大型公开教学活动,出现了一股浮华之风。授课者极尽“包装”、渲染、夸张、展示等手段,极力追求“奢华”“轰动”“精彩”“艺术”的课堂效应,使课堂呈现出类似流行歌曲演唱会的“盛况”,使课堂教学和时装展览几乎无异。

有些课堂教学,不是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补充“学习材料”,甚至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还说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这样做,除了增加课堂的虚幻的观赏性外,没有任何价值。有人说,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可谓一针见血。

再者,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向于商业化操作,且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十分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

凡此种种,均背离了语文教改的方向,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要看的是课堂上那种和谐的教学状态,而绝非剧场里那种浓烈的戏剧效果。

二、看学生,不看老师

意大利的一位著名足球裁判因执法公正、处置果断而闻名遐迩。有记者请他介绍执法之经验。他不假思索地说:“让观众忘却我的存在。”

上世纪80年代中,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孩子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孩子上课。

想想也对。绿茵场本是球员驰骋之地,裁判只需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地进行;课堂是学生习得的场所,教师只是在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然而,有的教师大声疾呼:“我就是语文!”“我的课堂我做主!”闻之,我寝食难安。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切不可本末倒置、角色错位。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学生学好母语服务。一堂课仅40分钟,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就是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

大凡来说,学生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40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好的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好的课,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质疑,活跃思维,积极向上;好的课,就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好的课,就会让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

课改以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伴随而生: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多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小学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看“台下十年功”,后者看“台上一分钟”;前者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后者展示演员的排练结果。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学生则是镜子里的教师。教师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会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观摩课上,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

三、看门道,不看热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说不无道理。

在T型台上款款独步的时装模特儿,为何面无表情?显然,她要展示的是艳丽的时装。同样道理,教语文,一定要在“语文”上下功夫。

观摩语文课,则要关注别人是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处理教材、如何启迪学生、如何设计教案的。一句话,我们要看别人是怎样“教语文”的。

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应该用中国的办法来教。这样说是强调语文的本色,是强调传统的继承,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

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并逐步向国际化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根基。”讲授母语,应该讲究“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听、说、读、写,更需要安安静静的思考、揣摩、潜移和默化。

观者既要关注人家如何处理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能“走错了门”,也不要“看花了眼”。

有些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动辄游戏、画画、表演、歌舞,课堂内欢声雷动,热闹非凡。我认为,适当的肢体活动不是不可以,但是任何活动,都不能忘记为学生学“语”习“文”服务。

时下,教学中的“泛语文”现象着实不少:教《黄山奇石》,花大半节课,让学生用肢体“塑造”黄山奇石的模样;教《鸟的天堂》,整节课都在观看制作精美的纪录片;教《晏子使楚》,排演三个故事用了足足35分钟;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正文匆匆浏览,却过多地引用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多篇文章……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无可厚非,然而,追求什么样的活跃和运用什么手段去追求活跃,倒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总之,我们看课要看“门道”,绝非去凑“热闹”。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课上,学生究竟长进多少,提高多少。长进了,提高了,就好;反之,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篇14:怎样看桃花

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了周春芽这两年来的近作,17幅油画和一件雕塑,内容有关于桃花。周春芽是中国当代藝术代表画家之一,与陈丹青等人一样,都是在80年代初便在国内崭露峥嵘,然后留学异乡,到艺术圣地去朝圣,归国之后,画风迥异于前。在去年的拍卖市场上,他的《山石图》以440万元成交。

在传统意像中,花卉自有一套语意系统,譬如梅兰竹菊,被赋予的是文人风骨。桃花与之不同,她另成一宗,且性别鲜明。正如说及桃花,总绕不开《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古人称男子有妻为有室,女子有夫为有家。娶到夭夭如桃树、灼灼如桃花的姑娘,自然是相宜的事情。

桃花虽是传统题材之一,但相较那些表现君子气节的花卉,在古人画笔下呈现得似乎不多,至少相较于那些如锦浪丛生的桃花诗句而言数量为少。

之所以如此,与桃花的性格有关。周春芽说,桃花比其他花要野,常看到很多宅院里种梅花,种桃花的却少。

桃花之野在妖冶,在周春芽的这些画作中,桃花的情色隐寓是极鲜明的。而这种隐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已有传统,类似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之类的句子举不胜举。

这种效果与桃花那未叶先花、花色粉红如艳的感官刺激有关。周春芽藏有一幅晚清先贤龚晴皋的书法对联:“湖上修眉远山色,风前薄面小桃花”。在讲到他画桃花时,他提到这幅对联,“文辞风流极了,流露出古典文人的精致和幽雅,又有怀春的感觉,暧昧而略带情色意味,让人觉得美得‘难受,让你领会了什么叫按捺不住!”

周春芽的笔下没有这样的婉转,他的桃花直接描绘人的色与情,绚丽的粉红和晴翠的绿色直接勾引出观者的情感体验,每一簇花、每一根枝条都滋溢着生命的魔力,有悲喜癫狂,闻得到醉人迷香。

这种感官体验是看的第一层。当我们面对当代艺术作品时,很多时候充满隔膜,这使我们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付之阙如。障碍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对创作者创作状态的了解有助于打破这种隔膜。

从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家中,周春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较深的人之一。在90年代初,很多人热衷于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的潮流时,周春芽却转头钻进了中国古代绘画和传统哲学的故纸堆中,开始研究八大山人、黄宾虹等人的艺术。回国后的三年,周春芽几乎没有画画,把全部的时间都扔到了传统中去。而在德国期间对他影响深远的新表现主义,周春芽说,很多东西,比如对色彩的表达,都是他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领会的。

这个过程与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不同,美术评论家吕澎说,“直至9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领域里没有艺术家将眼光扫向历史的纵深处”,而此时的周春芽,正在画传统绘画中的典型题材——山石。

画桃花,其实是在表现一种复杂的心态。一个艺术家画一样题材,往往并非在画题材本身,而是一种状态的展现。正如周春芽画桃花,画的不只是桃花。

“2005年3月,我第一次去成都的桃花山,看见满山桃花,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桃花的颜色特别奇怪,粉红的,不是很鲜艳,也不是白的那种,很暧昧的颜色。”周春芽说。

这种暧昧的颜色,与人的生命有直接的联系。人的皮肤、嘴唇反映出来的就是这种紫红和粉红的颜色。“它是一种很微妙的颜色,我受这种颜色的刺激,开始画桃花,觉得画出来特别舒服。”

在周春芽的眼里,在诸多花卉之中,桃花是最能代表生命的,早春即开,花期绚丽,转眼即逝,然后结出饱满的果实。这让画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为了彰显这种对生命的表达。在此次展览的画作中,可以见到一些直接表现性爱的“红人”。红色的男女在桃花丛中表现着人类最原始的主题,这种人体的红色调与内容的直接同画家笔下的桃花一样,充满了“野”的气息。

上一篇:梁键明---《我的快乐暑假》作文下一篇:回天给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