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2024-04-10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通用6篇)

篇1:《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

1、李灿光、潘玉君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这本书是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以为云南主体功能区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本书中,对本人影响最大和用处最深的就是作者在衡量云南发展条件时提出的各种衡量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对自然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和经济区位条件三方面的评价。

(1)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前者涉及的指标有资源总量,但要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比较;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的国土面积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资源数量来表示;人均资源拥有量。后者包括:区域资源的承载力,其等于区域人均资源数量比上全国或更大区域人均资源数量。

(2)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其主要涉及6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资本及市场条件;政府制度环境。可以从人均交通线路长度、人均客运量和人均货运量、运输网密度、区域货运能力、交通便利程度、人均邮电业务数量和万人拥有电话数量等来衡量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三方面入手选择指标度量,即可使用衡量指标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失业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文盲半文盲率、百万人对应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抚养比。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可使用指标: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国民收入,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工业净产值,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区域内市场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政府制度环境的评价可以从产权安排的合理化、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差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

(3)经济区位条件的评价即为地缘经济关系评价,其测度包括三方面,研究区域与背景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与相关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的次级地域地缘经济关系。

这本书所使用和提供的这些关于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对于笔者衡量吉水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2、刘建平、徐璐玲等《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2008年08月 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县域发展不仅是县域经济与我国现代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著作,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理论结合实际,并有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文件材料支撑。

一、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从第一章总论说明何为现代化和县域发展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后,阐述了当今县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并指出选择具体县来结合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与中国的现代化,文章便是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为案例来说明。

现代化从动态角度简要的来讲就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从静态意义上来讲其包括: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配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提升的创新能力;对社会公正的实现能力;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能力;

提高制度的整合能力和规范社会的有序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现代化也是中国一直都在践行的,并引起了我国大量学者及政府官员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而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位划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乡结合部,其发展状况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即拥有各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生态保障作用。

而县域发展呢?在作者看来,县域发展主要包括五大内涵: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工业、壮大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而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中,而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想促进县域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划。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一县域进行正确区域定位。陵县便是在规划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该县8年来GDP在德州、山东和全国的地位及其GDP增速及人均GDP的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并以产业结构的比重数据演变来说明陵县的产业结构优化,从民营经济的数量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说明县域经济活力。

二、县域各方面发展与建设

(一)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进行县域工业化是县域摆脱“工业小县”帽子的方式之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使得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这资源掠夺型的发展遭受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我国政府也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认为,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工业化的经验主要有一下几个:

1、以项目引进带动工业化;

2、以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化;

3、以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在路径选择方面,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工业化与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化与县域经济改革相结合以及工业化与促进农村就业相结合的道路。而陵县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就是:软环境建设、完善开发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实施名牌战略。

(二)县域农业建设

我国县域一般是“农业大县”,农业又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故而县域发展中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的建设与当前我国哦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加快改革及培养农民五大原则。而陵县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采取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鼓励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此外,还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新时期,对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视野。开发性农业、“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值得我们深思。

(三)县域开放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必须认识到当今县域发展的大环境,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县域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产业的开放,而引进是县域开放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环境及充分落实中央的开放政策是县域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陵县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三大方面。其最有特色的就是为促进招商引资而采取的主动出击积极招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从政府工作人员到陵县外出工作人员,从客商宣传到各个个体户,在招商方式中积极采取产业招商、战略投资、以商招商和办好园区引进来四种方式。

(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作者将社会事业分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我们知道县域是城乡结合部,是有着极大农村人口的行政区域,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耕地面积的较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处于隐形失业或直接失业状态,中国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县域在劳动就业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一方面是提出了从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全劳动力的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减少结构性失业。此外,政府还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教育方面,除了要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基础和中级教育的投入,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五)县域环境保护

在倡导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县域发展的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地的压力;而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也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且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陵县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控制源头、做好环评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环保执法力度及建设生态县使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环保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导与执法,更需要转变企业的思维,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增长、轻环境的企业发展和经营思路。

(六)县域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

法律不具有直接的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确实实现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作者认为从当前实际来看,县域范围内法制建设的要点应该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设的基础;

2、综合治理是法制建设的重点;

3、着重调解是法制建设的方针;

4、打击犯罪是法制建设的手段;

5、信访建设是法制建设的补充。

陵县的法制建设和维稳活动主要在于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预防和打击犯罪及做好社会安全与稳定工作。

(七)政府行政与组织保障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调控的力量分配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转变职能,作者建议县域政府应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干部队伍的建设应该严格干部选拔与任用,开展干部教育与培训,注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县域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就主要从工农业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法制和政府与组织建设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来展开叙说县域发展的情况、所遭遇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并结合陵县发展实际及采取措施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县域经济与现代化的思考总结

从前文的分析和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可知县域发展重大问题争论主要主要有:县域应优先发展何种工业;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应如何解决及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在选择县域发展道路时,应准确把握好当地的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县域的发展要从发展经济向关注民生转变,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路。

本篇文章,虽然数据翔实也紧密结合陵县实际,然而在以某些数据说明情况和问题时并非直接与县域经济相关,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数据在课文章前后存在这明显出入。此外,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也超出了县域经济中县域的范围,如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介绍,大部分讲的都是全国现状,极少有说明县域社会保障的数据或文字。

陵县作为东部省份的西部内陆县,其县域发展的探索对于处于中部的吉水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这是一本关于对区域经济学基本介绍的书,在这本书中,直接有用于笔者进行论文写作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吉水县区域经济作为国家区域经济中按国内区划形成的区域经济,可以借鉴和以现有的一些区域发展理论来直到自己的发展。

按照本书的分析和划分标准,吉水县当属低梯度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作为县域一级,我们要打造县城的为中心地区、计划地区,建立工业园区使其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并产生对周边城镇、农村的辐射作用,周边城镇、农村要充分利用好扩展效应,并努力克服回程效应;此外,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本书中,对于地梯度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就是: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并且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之后能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要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积蓄力量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的、外溢出来的产业。

吉水县具有南接珠江三角洲东承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应该积极利用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面辐射,可以从开展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加强市场信息交流等方面着手。此外,辐射也存在于县域内部,也就是说中心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

21世纪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中部县,经济总量不大,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如今“工业强县”的口号中切不可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而应该坚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

吉水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但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吉水的发展之中,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充分从吉水实际出发,有效的选择和结合理论制定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理论也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所以吉水在不断发展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4、吕军战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科技信息 441

在吕军战看来,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东中西部的县域经济差距;农民增收的矛盾突出;县级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称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县域经济进行准确合理定位;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解决县域的“三农”问题;最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很多对策建议和刘建平、徐璐玲等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提出的对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根据县域的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吕军战概括更为全面,语言也简练。

5、吴立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中提出,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好,一、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和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

二、突出创树品牌,打好名牌战略。

三、推进市场机制创新需始终不渝。

这篇论文比较简短,只是作者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并提出其认为重要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措施。虽然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也有所提及,甚至陵县的发展就实施了名牌战略,但因为书本内容太多,反而冲淡了政府规划、品牌创建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6、吕保利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文中极具概括性的说明了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在我国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内地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内地县城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最后指出内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民营经济,走工业化之路,并实施人才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要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只喊着要扩大民营经济的比重,调动民营企业主的积极性,而忽视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来的问题。应该立足于解决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吸取教训,建立一批具有新型管理理念的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意识等。

这篇论文是具体建立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之上展开讨论的,相对于前面几篇文章而言,范围更具体。在问题探讨中他发现了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同

于其他大喊建立民营经济的作者,其更注重对现有民营经济的完善与改造。

7、黄永强在《关于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中,从县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介绍了赣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在: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从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数据说明;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之后,又指出了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为促进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即要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

文中句子: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

上一位作者讲的是内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位作者直接将内地中县域经济赣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分析其经济竞争力。赣州作为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和吉水县域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交流的地方。

8、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 邓彦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6-29

本篇文章主要是讨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问题,首先其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前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思路与行为的问题。之后在选择策略中作者指出在承接东部及其他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理论中吸收外来资本要分清内源性资本和外源性资本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此外,还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用创新方法创造优势、尝试化优势为劣势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再造。欠发达地区要遵循发展逻辑与打破发展常规,打破发展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就是走特色经济之路。县域经济因其自身的特性,要实现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同样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本文的特色在于引进了梯度转移理论,虽然只是侧重于分析其招商引资中承接的产业转移,但很值得落后地区思考和借鉴。

9、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经济纵横 2010(02):35-3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主要是:

1、以农村城镇化为支撑,依托县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增强县城城镇功能,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重视引进外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4、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作者的这几点思路和之前各位学者尤其是刘建平、徐璐玲等的思想几乎完全契合。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其提出了很具体的根据县域人口建立起多大规模的县级城镇并强调要发挥其极化作用;在工业化建设中,强调利用好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其返乡创业,这也是建立民营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10、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指出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第三产业带动模式、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环境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主观的认为创设的环境我们确实可以规划和创建的,如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一种乐于创业、勇于创新的县域氛围等。同样,对于面临的不利的政策和体制,我们尤其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废除不利的政策体制,建立有利的促进和刺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这篇文章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其不是试图阐述何为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是从现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概括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其制约因素。

11、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经济纵横 2009(02):123-125

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的分析不同,在本篇论文中,作者更加系统地从不同角度概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

1、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的发展模式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和服务业主导模式;

2、从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包括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和集群化模式,和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及珠江模式等,以及区位视角的发展模式;

3、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含:生产要素视角如资源型模式、科技型发展模式、劳务型模式;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外资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4、经济运行机制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

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多种多样,并不只有作者概括的这些。而且,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可能归为好几类的发展类型,如苏南模式既属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又属于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政府推动型模式。每个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并非一层不变的,而且各种模式之间也没优劣之分,关键在与县域要认清自身所处阶段和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县域发展模式。

篇2:《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闲来无事,便读了一本关于西方法理思潮的书——《经济分析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是钱弘道的著作,属于《西方法学思潮与流派》丛书之一。西方法学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迄今已两千五百多年,不衰反盛。究其原因,在这个充满理性思辨的领域,有贤杰辈出,学派纵横,思想激烈争锋,不断地推进、扩展、深化着西方法学。而经济分析法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法律问题的新兴边缘学科,又称法律经济学,是西方法学的分支之一。它立足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运用微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创新及未来发展。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跨学科领域,也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法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代表了法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和法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的重大新成就。

一、经济分析法学概述

从《经济分析法学》一书来看,经济分析法学是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法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此看来,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方法为用、法学研究为主的法学学科。法律经济学的产生是世界范围内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成就,为法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地,使整个法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法律经济学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一、法学和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同性,二、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这种架构正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法学理论中称理想的决策为合理的,经济学称理想的决策为理性的。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是,法律是理性的,因而可以对法学用经济方法加以分析。

法律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基于此论断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法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政治法律活动与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统一性和同构性,为我们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提供了一套工具,而不是对社会事实的客观描述或事实本身;而经济分析法学则是从微观经济学方面研究,理论的前提和价值判断标准是效率或效用最大化,并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元,把个人假定为最大限度的追求的利己主义分子,在这一前提下展开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分析,即其理论基础为边沁的功利主义。从而在面对“公平和效益何者优先”的命题,经济分析法学选择了效益。经济分析法学通过定量分析来实现对法律制度优劣的实证评判。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制度是相对于效益或机会成本而言,而不是指它的善与恶、正义与否。事物的善与恶是由伦理学解决的,法律制度的正义与否取决于立法者的意图。“任何法律制度只要能促进效益,减少交易成本,就是可适用的,否则就应改革。”就这一点,经济分析法学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甚至在经济分析法学流派内部也是如此。然而我认为,人人功利导致公益,进而制造出更有效率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即使是看起来非善的、非正义的最终也还是会指向正义的一方。

二、经济分析法学的法理基础

经济分析法学说明,任何法律现象都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有

其经济根源,因此法律制度、法律活动(立法、司法和诉讼)的根本目的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或者说是以法律手段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正如波斯纳所总结的:“从最近的法律经济学研究中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法本身——它的规范、程序和制度——极大地注重于促进经济效益。”

从这个目的出发,法理学应该致力于分析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效果,注重其对人的激励——约束作用,并对人们的反应作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法和司法活动,使其朝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发展。当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公平目标发生冲突时,效率目标应该优先,公平暂时让路。社会财富将因效率提高而大幅增加,穷人也会间接得到好处(如贫困线提高,就业机会增多),在更高层次和更大意义上实现了社会公平。

三、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分析法学--一块硬币的两面

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伊克斯和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分为老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是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延续至今的美国制度主义传统;新制度经济学是指20世纪后半叶可以看做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奥地利经济学中制度主义因素的再现和重要扩展的传统。在《经济分析法学》一书里众多的专业的经济词汇多数指向于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讲制度经济学一章书中亦是如此,虽然它研究的是制度和经济的关系。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竭力表明: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制度将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如何有效率的进行制度(法律)的安排、权利的的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实现社会总财富最大化成了科斯定理最核心的本质。

四、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

由布坎南创建和领导的公共选择学派是对凯恩斯主义发起巨大挑战的美国新自由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布坎南的国家理论试图贯彻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的观点,与福利经济学变相的独裁形成鲜明的对比。布坎南认为“理想的社会是无政府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人或者集团能够强制他人。”自由主义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完全的自由,政府的借社会利益之名收税是违背人的意志,是强制他人的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对宪政分析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在于:宪政制约是必要的。即投票政治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把整个社会建立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之上,压缩公共选择的空间,并针对公共选择的自我膨胀倾向,对其实施宪政制约。

五、分析概念和工具

萨缪尔森说“供给和需求分析是经济学所提供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它和瑞士的军刀一样,几乎可以完成任何简单的任务。”法律也是个市场也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因此用这工具分析是恰当的。法律的经济分析涉及法律的供求分析、法律的成本-收益分析,有时还需借助数学工具要弄懂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就需要我们弄懂并熟练的掌握这些工具。法律的经济分析涉及交易成本、最大化、均衡、效率这几个基本的概念,这几个概念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真正懂得这几个概念的法学家不多,这也是法学的经济分析由经济学家分析发展而来的原因之一。没有交易成本概念就不会有经济分析法学,最大化经济人是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假设,均衡分析是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决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博弈论是分析法律等非市场制度和非充分竞争市场的恰当工具,效率则是经济分析法学的最终目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投入才能得以理解运用。

六、犯罪的经济分析和诉讼的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法学将犯罪与实施犯罪的决意看作是职业选择,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犯罪活动,是因为该项犯罪活动对他来说,比任何可选择的合法职业能提供更多的纯利。实施犯罪就决定于这种选择可获得的财富和所冒风险成本的衡量,以及生活方式等无形因素。刑事侦破水平高低和刑罚的轻重,是决定犯罪成本乃至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刑侦水平、加重刑罚以提高犯罪成本,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措施。然而,如犯罪行为被定罪的概率越高,该罪的发生率越低被判罪和受监禁的概率越大,每月从监狱出来之后又再次被捕的人数越少等等。当然,现行刑法中设立的刑罚是基于对过去经验的分析,必须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变化来确定刑罚的严酷程度和较高的适用频率,以降低犯罪的数量。

经济分析法学将法律程序视作分配资源的市场机制,认为法律诉讼许多时候解决的就是怎样分配资源以实现收益最大化。虽然通常由市场来决定这个问题,但是当市场决定的成本超过法院决定的成本时,这个问题就该由法院来处理。

篇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一、吉水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李灿光等 (2007) 在研究区域发展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中经济社会资源条件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如将当地的人均GDP和相关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资本及市场条件如地区居民储蓄率, 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 区域内市场需求量等五大方面[1]。结合这些衡量指标, 考虑其可操作性, 本文将选取吉水县2007—2011年的数据来分析吉水县的发展状况。

(一) GDP及人均GDP状况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图表数据根据吉水县2007-2011年统计公报整理而来。

由表1可看出, 吉水县的GDP总量不断增大, 增速一直保持在13%及其以上, 平均增速更是高达14.56%。吉水县的GDP增速较快,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GDP总量小, 基数太小, 即使增速很快, GDP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和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更大。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 吉水县的人均GDP不断增长, 但增长缓慢, 2010年人均GDP才破万,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全国人均GDP存在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2007年, 吉水县人均GDP为6 526元, 全国为20 163元, 二者间差距为13 637元;而到2010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18 348元。

(二) 资本及市场状况

五年来, 吉水县的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由2007年的27.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8亿元, 尤其以2010年增幅最大, 增速最快。储蓄是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储蓄额的增长无疑有利于吉水县投资的增长, 有利于其资本市场的建设。表1显示的是除大陆外港澳台等海外地区对吉水县的投资情况, 主要通过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表示。由表可知, 吉水县实际利用外资额不断增长, 但利用水平很低, 总量很少, 而且增幅呈不断下降趋势。

一地区区域内市场需求量可以用社会投资额和社会零售总额之和来衡量。但由于吉水县统计数据的缺失, 我们仅能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窥见吉水县的内部市场需求。由图1显示, 吉水县的社会品销售总额不断增长, 但增长绝对值较小, 增幅不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但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47.6亿元, 投资出现逆转;可见吉水县区域内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绝大部分, 且其增幅远远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

(三) 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

由表2可见, 吉水县的三大产业比总体为“三一二”的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 第二产业一直占重要位置, 超过40%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中国2011年三大产业比重比为10.1∶46.8∶43.1, 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中后期阶段, 而吉水却停留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极大,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此外, 我们可以看出吉水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2011) 》显示,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 实现首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虽然吉水县的差距和全国差距不大, 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 吉水县存在GDP增速较快但人均GDP不高, 区内市场不断扩大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三次产业结构比不合理等问题。

二、吉水县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一)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他认为, 即使一国所有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优势, 而另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 两国仍然有进行贸易并从中获利的可能。钱晓华 (2002) 认为比较优势内涵广泛, 可拓展为三个层次: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2]。这一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国际贸易, 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被学者广泛用于指导各个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和作为某个地区的发展理论依据。吉水县应在比较优势这一经典理论的指导下, 深入挖掘自己的资源禀赋, 认清后发优势, 立足比较优势认真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 吉水县比较优势

尽管吉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但也存在区位优势、资源状况、农业基础和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 区位优势。

赣江水道、京九铁路、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四条大动肪纵贯而过。赣江把全县分成东西两部分, 境内长约55公里, 乘船可直达吉安、赣州、南昌、九江, 水运有一定的基础。经赣粤高速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以厦门、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华中工商重地武汉、长沙等地区十分便捷。县城位于文峰镇, 居赣恩江交汇处, 北距南昌196公里、北京1 650公里, 南离广州640公里、深圳720公里, 距市区23公里、机场30公里。县内114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 基本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 村村通公路, 水、陆、空运输都较为便利。

2. 旅游资源。

吉水县毗邻市区, 水运、国道、高速公路等较之周围县基础较好, 交通便利, 旅游距离不远, 且含有大量旅游资源,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人文景观从北宋杨万里墓、吉水博物馆内的“三国东吴墓”到国家2A级旅游景区毛泽东祖籍游览院、国家3A级景区———燕坊古村;自然景观从赣江河道中央的桃花岛到省级森林公园大东山等未被开发但具经济和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

3. 农业基础。

吉水素有“赣中粮仓”美称, 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扶持的全国18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县之一。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花卉苗木三大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螺田大蒜、生姜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标志;白沙、乌江叶类蔬菜远销赣州、南昌、广州等地。2011年全县粮食播面132.2万亩, 总产突破11亿斤, 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4万亩, 新增井冈蜜柚5 000亩、高产油茶5 800亩[3]。农产品的多种类、高产量有利于吉水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4. 投资环境。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的地方, 是经济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重要载体。全县以吉泰走廊建设为契机, 全力决战园区建设, 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十一五”期间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6亿元[4]。2011年, 园区日用品配送中心、西江苑住宅小区等服务设施基本完成;新入园开工项目20个, 嘉泰电子二期、新时代皮具等项目顺利投产, 赫信化学、长谷科技等项目进展较快, 被列为全省生态园区建设试点县之一。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吉泰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 政策优势愈加明显。

三、吉水县经济发展对策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吉水县和“十一五”时期各年相比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和全国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转化仍是摆在吉水人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前文对吉水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分析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对吉水县来说, 对外开放既包括对中国境内其他县域乃至更大经济体开放, 还包括狭义的对国外开放。对内方面, 2011年吉水县共引进内资16.6亿元;而对外出口和引进外资起步较晚, 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3 619万美元, 出口创汇1.64亿美元。尽管二者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 但总量仍然太小, 开放程度不够。因此, 在原有“百日招商”、“深圳电镀推介会”等活动基础上, 充分利用好工业园区资源, 不断招商引资, 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等的资金、项目, 积极承接上一阶梯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在原有出口优势, 尤其是香料、电子产品等产品基础之上, 丰富出口产品总类, 扩大出口产品数量,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工业化水平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工业化水平不失为吉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 在良好的农业基础之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减少第一产业比重, 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直接提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另一方面, 依托吉水县位于吉泰走廊区域的平台优势、设施较完备的工业园区和电镀集控区承载优势、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突出电子信息、林化香料、手套皮具、电镀技术等产业优势, 不断发展第二产业, 提高工业化水平。

(三) 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部经济, 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制结构, 吉水县的二元经济也表现明显。在县域经济范围内, 城镇是整个县经济的发展极, 通过自身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的进步, 源源不断地扩散其技术、资金、管理水平等来辐射周边地区如乡镇、村落, 不断拉动其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来扩大城镇范围, 吸引更多就业和投资, 使城镇地区先行发展, 再扩展到农村地区。但在整个辐射过程中, 周边地区要努力克服城镇地区因收益率高而吸引其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的不利流动, 努力协调发展极的扩散力和吸引力作用。

(四) 拉动消费, 促进其与投资均衡增长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吉水区域内部的市场需求显示, 投资占有极大比重, 且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消费。今后, 吉水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方向便是, 拉动居民消费。从年末居民储蓄额来看, 吉水人民储蓄率较高, 仅2010年吉水居民储蓄率就达到127.3%。如此高的地区储蓄率, 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县域还是农村人口占有较大比重的地区, 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几年的家电下乡补贴让政府和企业看到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前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 提高人民对旅游的兴趣, 可以有效拉动居民消费。

(五)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是十分具有活力的经济体, 它能有效调动民间投资, 企业家的积极性。要促进吉水民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 鼓励在外创业的吉水人抓住家乡发展机遇, 回乡开厂, 将县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观念带回家乡。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拉大, 吉水引进了大量港澳台地区企业投资建厂, 外地投资不断增多, 民营企业比重也不断提升。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规模, 需要政府转变职能, 提高工作效率;解放思想,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产权机制和管理制度, 使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以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灿光, 潘玉君, 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9.

[2]钱晓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综述兼论中国的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情况, 2006, (23) :3-7.

[3]袁守旺.吉水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R], 2011:2.

篇4:《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关键词 金融 县域经济 综述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长期以来,信贷资金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的方式进行。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已经从部分县域进行收缩,今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2.金融机构设置不足,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主体。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不完善状态。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并积极启动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程。但是就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从业人员的数量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金融产品的县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金融产品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半径也比较狭窄,基本上围绕县域城区业务,难以延伸到乡镇和行政村。

4.贷款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贷款还款期限不合理,贷款合同不是根据企业和农户正常生产周期及需要合理确定;信贷服务品种较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部分贷款利率相对较高,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移,县级支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没有审批权限;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信贷投放偏向于少数大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和农业投放的资金相对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借款人对银行业务以及相关产品了解的程度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

二、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旺盛的资金需求与县域资金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信贷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单一的矛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内在风险较高,发展层次较低,经济环境较差。县域经济主要由基础工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基础工业基本上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传统产业多,新上项目少。而中小企业高科技含量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这种发展相对滞后、风险度大、缺乏“亮点”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当前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良好的经营效益,金融机构本身都难以生存,更无力对地方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将损害整体经济的发展。

3.金融部门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制约了县支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营销,客观上制约了贷款投放。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条件、评级标准比较高,与县域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对县域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抵押、较好的财务指标,难以达到贷款要求,致使许多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4.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方式严格而且单一,县域经济融资渠道窄。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对企业、农户融资的方式主要是房地产抵押,而且在有效担保范围和评级、授信期间内的贷款都要上报审批,信用方式和保证方式极少,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实体资金需求实际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城乡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县域及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县级城市和城镇设立分支机构,并向纵深发展,增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二是加快组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进程。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确定要撤销的县支行,可由当地政府接收,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和私人入股的形式,利用现有人员和财物组建地方性股份制中小银行。三是要探索建立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2.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增加信贷投入的基础性条件,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信用强化机制,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县域征信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加强县域金融监管,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保障银行债权的落实,保障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要尽快建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地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县(市)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贷款保险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便利。

4.要把打造社会诚信作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争取金融更大支持的背景下,必须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服务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信用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评比表彰活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5.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需要。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转变旧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晋升选拔机制,培养一支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常保平.改善县域信贷投入的思考[J].问题探讨,2003,(6).

[2]吴国培.当前县域金融与经济的不对称性及其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半月刊, 2003(10).

篇5:《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第三编

1790至1870

第三章

知识背景

1.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其哲学

·当我们转向一个时期的哲**流,以便发现社会科学的哲学渊源——如果有的话——时,我们对于下述命题的真实性就会更加深信不疑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决不能依据一个由许多彼此一致的思想或信仰所组成的单一体系去加以说明的。[49页]

3.社会学与政治科学:环境决定论

(b)历史学家的政府与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真正是社会学的、即不是思辨的理论简要地包含在《共产党宣言》中;在那里一简洁的句子把它概括为:政府是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一个委员会(译者按:《共产党宣言》原文为“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因此,没有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东西——国家本身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就已经死亡了:这个命题由列宁拾起来,并大加强调。关于这种国家和政治理论所应当说的,不可能都在这里说完。那个核心句子当然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的真理。但它间接地暗示了比那个片面真理更为重要的某种东西,即这样的想法:国家(政府,政治家和官僚)不是一种应当对它加以哲理化或崇拜的东西,而是一种应当对它来进行现实分析的东西,就像我们分析例如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那样。[89页]

4.进化论

(e)达尔文的进化论

·我们的根本的信仰和态度,不是任何书籍的力量所能造成或动摇的;特别是,我不认为任何有教养的人会发现自己的信仰由于阅读达尔文而被摧毁,只要那个人还有可以被摧毁的任何信仰的话。[107页] ·我说的是有教养的人,因为对于在解释和批评方面缺乏防御手段的那种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来说,情形就会两样。然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可以躲藏在权威的背后。[107页]

6.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

(b)无政府主义 ·要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不会有任何困难:当劳工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仍然有人真诚地相信工人阶级的穷困、无助和受挫,对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便是“思想意识的凝固化”。考察一下那些精心的论证,只会加强这种诊断。但是,这种凝固了的思想意识,可以满足人们内心的强烈欲望,因而拼命努力为自己辩护。[131页]

第四章

部队的检阅 2.李嘉图派

·繁忙而注重实际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哲学的。[150页] ·我认为李嘉图没有读过多少历史著作。但我指的不是这一点。他的问题,和我的美国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颇为类似,大量历史材料被填鸭式地塞进了他们的脑袋。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他们缺乏历史感,这是不论多少事实的研究都不能提供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把他们变成理论家要比把他们变成经济学家容易得多。[151页]

4.法国

·两人都是可钦佩的,他们总是毫不妥协地主张他们所认为的他们国家应采取的正确方针!但是,尽管我们在夏尔·迪努瓦埃的《论劳工自由》(1845 年)一书中可以看到真正的才气和强有力的道理结合在了一起,但我们却不能把它列为一种科学成就。就连社会主义者也会同意以下看法:迪努瓦埃的每一句话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的,都是用来达到某种“辩护”目的的。但我们自己的判断却不是基于这一点。假如是那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就得把同样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所有社会主义著作一律排除在外。这部著作不论是对于我们的知识还是对于我们对事实的掌握均无所增益。J.G.库塞尔-塞纽尔(1813—1892)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的《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1858 年)、《论工商农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1855 年)以及《论银行业务的理论与实践》(1853 年)——只提提一个忙人的学术成果中的几个——是这种类型的著作的典范,并且也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即使我们不重视他所作的初步图解或他在名词术语上的某些不成功的革新(他把经济理论称为Plotology,把应用经济学称为ergonomy),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着对于经济事务的透彻理解,这是从亲身的直接经验得来,而我们在现代文献中所如此感到缺乏的。同时,我认为除了下面这一点之外,我们不能为他多作辩护。他的著作是我们说过多次的一个真理的例证:做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是一回事,做一个理论家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193页]

第五章

普通经济学:一个截面

2.范围与方法:经济学家认为自己在做什么

(b)方法论 ·因为,“抽象性”虽然常常被用来反对一种论证,它也可以用来为它辩护。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并且在某些场合下是正当地——这样来挽救危险的局商:在某一抽象水乎上放弃某种(正在被争论的)学说,但保留说,在某种较高的抽象水平上这个学说是完全正确的。[257页]

(c)这门科学和这门艺术

·有名望的作家,只要认真注意过方法论上的根本问题,大都清楚地看到了并且非常强调关于是什么的论证和关于应当是什么的论证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强调经济学的“科学”和政策的“艺术”二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如果认为他们的声明中含有这种区别在后来人们提出“价值判断”问题时所获得的那种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260页]

4.经济过程的制度结构(c)国家和阶级 ·分析的发展日益有利于把纯粹的经济关系同与之在实际上有联系的其他东西清楚地区别开来。在分析经济现象时,社会阶级结构以外的那些范畴,已经证明不仅在逻辑上更为今人满意,而且更为有用。这并不包含对所研究的关系的任何有关的阶级斗争方面,或者仅仅是阶级方面,有忽视之意。它所包含的只不过是:现实的一切不同方面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较大自由。[277-278页]

5.“古典的”经济过程图式

(a)演员

·企业家的职能在于把各个生产要素结合成为一个进行生产的有机体。[283页] ·既然许多现代经济学家也把承担风险包括在企业家的职能小,最好是立即指出反对这种看法的理由。一旦我们认识到企业家的职能与资本家的职能不同,马上就会明白:当企业家使用自己的资本经营一个不成功的企业时,他是作为一个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蒙受损失的。有人说,如果他是按固定利息率借人资本,那么不管经营结果如何,资本家都有权要求还本付息,而承担风险的乃是企业家。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人们通常是如何把经济问题与法律问题混淆在一起的。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没有资金,那就显然是贷出款项的资本家蒙受损失,尽管他在法律上有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如果借款的企业家自己有钱可以用来偿还他的债务,那他也是一个资本家,而当企业破产时,他就是作为资本家而不是作为企业家而遭受损失的。[285页]

(b)生产要素 ·有时候,分析的任务会由于所要分析的问题的性质而变得困难起来——波动力学就是一个好例子。有时候,困难不在于事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290页]

(c)模型

·我要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的一点是:这是解释经济过程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本不是由生活的实践所直接提示的[297页]„„而且,这种解释只不过承认了以下无关紧要的事实:所消费的一切东西必须是以前生产出来的;或者说,不管任何时刻,社会总是依赖过去而生存,为将来而工作;或者说,原始资本永远包括在我们必须赖以开始的资料之中。[298页]„„任何有关生产和消费的分析如果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考虑到它们,那就是不完全的。这是如此重要,以致对运用所讨论的这个观念的一切分析模式应当给予一个不同的标签。[298页] ·迄今所建立的一切静态过程模型都是无障碍的。[299页] ·分析家是建立一个有障碍的模型还是建立一个无障碍的模型,这种抉择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分析上的便利与否的问题。[300页] ·仅仅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把研究同政治分离开来,或者是由于我们完全有理由地怀疑别人不能用一心忠实于真理的态度进行分析,才使得经济学家所作的上述抉择成为问题和党派争执,而在较为幸运的研究领域,这种抉择是不会使任何人感兴趣的。[300页]

第六章

[普通经济学:纯理论]

[1.公理学。西尼尔的四个公理]

[(b)二条公理:人口原理。] ·应当指出,有一种表面的观察特别有助于这种学说的流传:很明显,单个无产者家庭之所以贫穷和污秽,最明白的原因是子女过多。一些人由此而推论说,如果所有的人都限制子女的数目,那么他们就都会更富有、更快乐,这是一种谬见,这种谬见可以使人们依据每个人都有随遇而安的倾向而推论说,如果让所有的人自行其是,他们就必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325页] ·普通人可能会认为,出生率先在上层阶级中下降,然后在下层阶级中下降,先是在城市下降,然后在农村也下降,从而迅速接近人口不增也不减这一目标,应当能使担心着急的经济学家们放下心来了。可是普通人这样想就证明了,他对经济学家是一无所知的。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仍在玩弄马尔萨斯提供的玩具,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却已经在有滋有味地玩弄一个新玩具了。既然不再能用未来(或现在)可怕的人口过剩来使自己担心着急并使别人打冷战,他们就又开始使自己和别人担心未来的世界无人居住了。[329页]

2.价值

(a)李嘉图和马克思 ·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是一种劳动数量理论,而已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在李嘉图与马克思之间像T.汤普森这样的踏脚石,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也许是最为彻底的劳动数量理论。[347页]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它的中心概念,即绝对价值,同我们在哲学的某些部分所赋予这个词的意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350页] ·但是,如果马克思把他的绝对价值概念称为别的什么东西,他无疑地就会避免许多混乱和无益的争论。“价值”一词用来表示它的实际的分析意义决不是一个选择得很好的词。但是如果选择一个不同的词,它的鼓动的魔力就会丧失。还有,马克思可能想要同李嘉图的实际价值结合起来,而后音也同样容易引起误解。[351页] ·这一点也适用于马克思,他采取了同样的看法,而没有注意到他的剥削理论是以供给贺需求的作用为先觉条件。[355页]

(b)劳动数量价值理论的反对者

·供给与需求概念所适用的机制,与任何价值理论都不相矛盾,而且实际上是所有的价值理论所必需的。[356页]

5.资本

(a)关于财富与收入的名词之争。

·在马克思的图式中,工人不出卖劳动(服务),而是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就此而言,人们可以认为,这种安排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分析目的。事实上,我们将看到,这种安排在他的剥削理论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但是,与反对这种理论的其他理由完全无关,稍一思索即可看出,他的论证也能用劳动服务本身来叙述„„他做了一个显然错误的关于事实的假定,他设想:“资本家”在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就任意决定这个工人应当工作多少小时。甚至在劳动合同并没有明白规定工作时数的时候,这也不是真是的;因为这种条件及其他条件总是隐含在劳动合同中的。[396页]

6.分配份额

(b)克思的剥削利息理论。

·就剥削利息理论来说,重要的是要懂得:这种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口号的合理化,这个口号表达了体力劳动者和哲学家的一种感觉,认为上层阶级是靠体力劳动的果实生活的。这种感觉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感觉在何时和为什么变成了剥削体力劳动的同义语等问题,在这里都无法分析: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忆及这种思想通过自然法哲学进入了《国富论》,那就够了。[428页]

(f)工资基金说,现代总量分析的先驱。

·这种恶习是,在各种总量之间建立简单的关系,于是这些总量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光圈,好像具有原因一般的重要性,同时把所有真正重要的(不幸又是复杂的)东西塞入这些总量之中或放在它们背后。[458页]

(g)地租。·“当我们为一种我们根据习惯而认为根本无需辩护的命题作辩护时,我们就常常用这种推理来欺骗自己。”[465页]

第七章

货币、信用与周期

1.英格兰的问题

(a)1793—1815 年的战时通货膨胀 ·这种倾向在所有的时候都是强大的,大多数作家也具有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自始至终记住:从李嘉图到大街上的最单纯的人,每一个人都喜欢把中央银行当作一只替罪羊,这个习惯经济学家一直保留到今天。英格兰银行至少不能公开为自己辩护,因为不出卖政府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辩护——而当权的政治家们是有办法发泄自己的怨恨的。这应当可以解释使历史学家们痛感官方文告缺乏见识的许多事情。[491页]

4.信用理论

·即使在今天,有关货币、通货和银行的教科书也很可能是从分析这样一种事态开始:法定“货币”是唯一的支付和贷放手段。然后再通过引进债权和信用票据,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庞大的贷方和借方、债权和债务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依赖这种制度进行它的日常生产和消费业务的。[530页] ·穆勒(《原理》第三编第十二章第一节)断言影响价格的是“信用”而不是“银行债券、票据和支票”,„„一个人购买力(这是用硬币表示的需求背后的客观因素),并不能由在“支付”中实际使用票据的数量,甚至不能由(我们应当加上)借以开支票的存款、透支等等来充分代表,而是应由个人想要支配就能支配的总额来充分代表,即实际上以某种可能测度的形式听任他支配的数额加上某种可称为潜在信用的东西,后者不能测度,然而又是任何给敌观念情势中的一个因素。

篇6:创意经济读书笔记

课程

题目《创意经济》读书笔记学生姓名赵心茹学号201004333019班级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任课教师教师所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绩

约翰·霍金斯先生写的《创意经济》一书主要探讨了创意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创意、知识产权、管理、资本、财富——结合,共同创造价值和财富。本书的结构为:第一章探讨创意的特质;第二章首先讨论创意产品和知识产权,然后详细的分析政府与创作者之间的“产权和约”,这是判断何为公有及何为私有的标准;在这两个概览性的章节后,第三章转换目标,对十五个核心创意产业加以统计性分析;第四和第五章进一步讨论商业与管理;第六章一数字技术为探讨对象;最后,第七章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回顾,列出理由,晓明大义,促使人人都把创意当作自己的主要资产。

创意并不一定就是经济行为,但是,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作者将创意产品定义为为经济产品或经济服务,它来源于创意且具有经济价值。创意产品可能是商品,也可能是服务项目,具有双重重要性:从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同时具有明确的经济价值。其中,创意产品的产出倾向于艺术领域,并最具有公开性和明显性。有些创意产品被称为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由若干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四中分别是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通常一位作者或者发明者不能选择倾向于哪种形式保护自己的作品,而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类别的。比如,一本书归版权法保护,而一项工业流程技术则可以受专利法保护,至于一个人的名字则属商标法范畴。

在核心创意产业一章中,作者指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拥有最高价值的经济产品。所谓创意产品,就是创造性地、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作者对十五大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工艺、设计、时装、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研发、玩具和游戏,电视和收音机、视频游戏进行了统计性分析。

第四章,管理创意:作者首先讨论了怎样管理点子以及怎样从中盈利。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们拥有更多创意。点子具有“非竞争性”,另外,对某个点子进行复制或重复复制的成本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管理创意首先涉及到的是知道何时应该开发利用点子的非竞争性这一特性,其次就是知道何时应该声明知识产权并让点子转化成有竞争性的产品。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影响创意过程的十项经济原则或标杆:创意者、思想者的工作、创意企业家、后就业工作、及时之人、临时性公司、网络办公室与商业集群、团队合作、财务、交易与热门。最后提出了成功的十项法则:创造自我、概念优先,而非数据优先、拥有游牧人的心态、根据自己的思维界定自己、学无止境、沽名而钓誉,何乐而不为、眼见为实,视虚为伪、与人为善、坦言自己技不如人、心怀大志、打开心扉。

第五章,娱乐基因:作者将好莱坞作为例子,介绍了英国著名制片人大卫·普特南和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解读了好莱坞的创意管理原则的启示:首先,电影业都以创意者为核心,其次,围着思想者运转。第三,互联网的发展会使制片人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在全世界发行他们的电影。好莱坞还带给我们两大财务方面的经验:第一是发行的重要性,第二是“让它保持复杂”。

第六章,作者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探讨对象:新经济等于创意加上电子学。低成本、顺从性的网络系统以及两者一起工作的方式。内容的效应与量有关:人越多,拥有的创意也就越多,不论是独有还是联手合作一概如此。知识产权在网络上的交易方式几乎没有技术上的限制。

第七章,是一个总结章,指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资本、创意资本共同构成资产资本。得出了创意经济的结论:其原料就是人的天赋:拥有新的原创式创意或者点子的天赋以及把这些创意转化为经济资本或可销售的产品的天赋。最有价值的通货不是金钱,而是无形的、变动性极大的创意和知识产权。如果我们能理解并妥善管理这种创意经济,就能迎来一个人人获益、社会共蒙其利的新时代。

把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于“偷窃美丽”,虽然作者在书中此处回避了中国的盗版现实,但我认为我们应当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法律的要点在于防止盗窃和滥用,但在人们内心深处则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所有或者持有的概念只能是针对有形的实物,如果用在知识产权上的话,则有些牵强,而且“盗窃”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损害也不像偷窃“实物”那样严重。在我国当前经济状况下,普通大众对一些正版产品负担不起,盗版大行其道情有可原,也确实为丰富人民生活,提高公众审美,传播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样任其发展下去会对文化产业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发行等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者带来负面的影响,自身的价值和劳动得不到

上一篇: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下一篇:看漫画《我的愿望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