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5-14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刘成亮,山东体育学院王清忠,国家体育总局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李友林、张东文,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骆玉峰

网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具商业价值的体育运动之一。在西方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十分普及,网球产业相当发达。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几年我国竞技网球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网球运动迅速普及,网球产业潜力巨大。要发展我国网球产业,急需研究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急需研究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根据国情,借鉴国外,提出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及对策。

一、网球产业概述

(一)历史悠久的贵族运动

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普及在美国,盛行于全世界。古式室内网球起源于11世纪法国的教堂。1873年,英国少校温菲尔德在古式网球的基础上,设计发展了室外草地网球,这便是近代网球的诞生。自1878年之后,草地网球由英国的移民、商人、传教士或军官传至全球。19世纪60年代以后,网球运动由英法军队和基督教会传入我国,在军队、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里传播。

(二)网球产业的基本概念

网球产业是指从事网球经营、管理、服务以及网球相关物质生产的经济群体和经济活动的总和。目前,在我国,网球产业主要包括:网球运动训练培训产业、网球赛事产业、网球场馆经营产业、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产业、网球运动咨询服务产业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和发展现状

(一)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机构。从国际网坛来看,国际网球的管理和网球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三大国际网球组织,即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国际职业网球联合会(ATP)、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WTA)。在网球发达国家,对网球项目实施管理的主要是各国的网球运动协会。同时,网球产业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依法从事经营活动,接受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科学的球员管理方式。国际网球组织,对职业球员的管理和赛事资格的确定,主要是利用科学的记分排名系统进行球员管理。规定有资格参加国际赛事的名次,鼓励球员多参加高水平比赛。

3、网球运动的高度职业化。在网球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员投资模式和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其职业化特点。从投资模式上看,主要包括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企业模式、国际网球组织模式等。职业球员通过参加商业比赛获得奖金回报。投资主体按照事先约定从奖金中分成。

4、体育经纪人和体育经纪企业在网球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网球运动员经纪、网球赛事经纪、体育组织经纪等。

(二)网球发达国家网球产业发展现状

1、网球市场巨大。网球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网球市场的重要指标,代表着网球消费水平以及网球产业的规模。网球发达国家的网球人口占国民的比例一般都在1~5%之间,有的国家还超过了5%。

2、职业球员培养产业十分活跃。职业球员的培养在网球发达国家是重要的网球产业。培养方式主要有家庭模式、经纪人模式、俱乐部模式、国际组织模式等。在家庭模式下,一个球员就是一个公司。职业球员世界排名如能进入前50名,其收入不亚于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2006年,瑞士天王费德勒的比赛奖金超过了800万美元。

3、网球赛事产业盈利巨大。网球赛事经营主要包括竞赛表演 服务经营和无形资产开发。竞赛表演服务以门票的方式销售,而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广告权、特许经营权、转播权,以及相关信息的使用和出版权等。2006年美网收益达1.6亿多美元。

(三)网球发达国家发展网球产业的成功经验

1、网球运动普及程度高。近代网球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网球文化。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达,为网球运动普及提供了经济基础,网球运动在西方国家成为三大运动之一。

2、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高。网球运动在网球发达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调动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网球的积极性,广泛吸引了社会资金;职业球员有非常好的职业精神,训练和参赛非常敬业,球员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

3、网球产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高。网球产业的投资和运营以体育企业、体育经济人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优先;网球运动的管理突出了社会团体和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了行业自律,社会化程度较高。

4、网球产业运作商业化程度高。职业球员的培养、职业赛事的组织、业余网球的开展,都是商业化的运作。商业化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投资网球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对网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

三、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与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球产业管理体制

1、网球产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大体可概括为:体育行政部门占主导、体育事业单位为依托、体育运动协会为补充的复合型管理体制。目前,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捐赠和市场开发为补充。

2、专业运动员培养和专业队管理体制。国家为了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对奥运项目的训练和参加国际比赛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即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三级训练和人才输送体制。专业队实行集中管理。

3、竞赛管理体制。以奥运会、全运会为中心,以青少年赛事、商业赛事、业余赛事为补充的竞赛体系。

4、奖金分配方式。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实行的分配比例为:运动员、教练员等50%,项目协会奖励或发展基金30%,运动员所在省区市10%,其余10%上缴国家体育总局。

(二)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概况

1、逐步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据统计,2006年,我国网球人口近200万人,网球消费总额约为80亿元。

2、网球场馆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据调查,2006年,我国拥有各类网球场馆近10000片,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的宾馆、饭店、单位、企业、居民区等。

3、网球培训市场日益火爆。网球学校和网球俱乐部数量不断增加,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陪打、网球交流活动。同时,它们也是网球器材装备的集中消费者,促进了网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4、网球赛事经营提高了档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ITF、ATP、WTA的顶级或高级别赛事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赛已近20个,奖金总额攀升至370多万美元。

5、优秀网球运动员正加快融入国际职业网坛。2003年以后,国家网球管理部门为了备战奥运会,积极与国际接轨,为运动员创造条件参加国赛大赛,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我国网球选手世界排名逐步提升,目前已有4名女子选手在世界排名100名之内。同时,多种形式的职业球员培养方式先后在国内出现。

四、制约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

1、现有管理体制不太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网球运动管理体制,侧重于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其有限的人力、物 力、财力主要集中于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方面,对于发展网球产业,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定、人员配置、工作重点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网球产业的快速发展。

2、网球产业政策尚不健全。目前,网球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对网球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发展网球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3、网球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普及程度还不高,发展网球产业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如网球场馆数量有限。

4、网球运动竞技水平还不高。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对网球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

5、网球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网球产业领域缺乏能经营、会管理的经济人才,尚未形成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经营人才队伍,制约网球产业的发展。

6、网球市场还不够大。目前,我国网球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15%,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加上人均消费水平不高,决定了我国网球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高。

(二)网球运动职业化程度

1、职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现有网球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国家培养的、靠国家发放工资维持生活、担负为国争光使命的专业运动员,不是职业球员。

2、职业化与现有体制的冲突。由于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市场化、社会化、商业化程度不高,推行职业化,必然与现有体制产生一定的冲突。如社会投资网球少,奖金分配方式与国外差异较大等。

3、职业精神不足。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在职业精神、职业素质方面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职业网球的发展。

(三)网球运动的商业化程度

1、运动员的专业队培养模式的非商业化。目前网球运动员主要是国家培养模式,为专业运动员,通过商业模式培养的职业球员还为数不多。

2、网球赛事的泛商业化。网球赛事主办和运营主体不是企业,不是完全的商业化模式。主办、承办和运营方,主要是政府、网球行政部门、网球协会等部门,同时吸引一些企业参加,开展招商引资,补充赛事所需经费的不足。

3、网球产业投资不旺。由于国内网球人口少,顶级赛事少,网球职业化程度不高,网球消费市场不大、不够稳定,导致商家投资网球赛事的热情还不高。

五、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思考

(一)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方向及目标

1、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完善网球运动管理体制,强化网球项目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推进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活跃国内网球竞赛市场,扶持网球器材装备制造业,进而推进网球运动的普及,繁荣网球市场,促进网球消费,为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2、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基本目标。“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管理体制科学,运行机制高效,配套法规健全,消费市场活跃,多业并举、结构合理的网球产业发展格局。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把我国网球产业发展成为继足球、篮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产业,成为体育产业的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我国网球产业的战略对策

1、深化网球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相关政策。理顺政府、事业单位、社团、企业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各自职责和权限,形成职责明晰、权责一致、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的管 理体制;深入调研,借鉴国外,科学设计,制定我国网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健全发展网球产业的宏观调控、人才培养、赛事管理、市场监管等相关法规政策,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网球产业的积极性。

2、完善网球管理制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道路。改革国内网球竞赛的参赛办法,增加比赛次数,提高比赛激烈程度,鼓励职业球员参赛,为职业球员成才提供舞台;改革现有网球人才选拔体制,逐步用国内积分排名的办法取代原有的国家、省市、地方三级人才选拔、输送体制,建立国家、社团、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网球人才培养体制,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投资职业网球;改革专业队奖金收入分配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分成比例,建议将原来的分配比例改为运动员、教练员、输送人才的地方、协会之间6:2:1:1的比例。

3、统筹规划,打造网球产业体系。加快网球场馆设施建设,为网球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完善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促进网球赛事产业的开发;加强对网球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重视培养网球球星;与媒体合作,开发共赢。

4、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能经营、会管理的网球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网球产业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去发现和培养网球经营管理人才,既要立足现有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要解放思想,引进人才,为我所用。逐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网球产业。

篇2: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前言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李娜、彭帅、郑洁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坛取得的辉煌战绩,对国内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情况,所存在的矛盾依然凸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学校作为支撑点,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备受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升学还是走职业化道路,都是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笔者结合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基地―绵阳南山中学,同时对在该校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教提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完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各省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了有关“教体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和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和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作者利用裁判机会对2015年8月8日至13日在绵阳市南山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据统计,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共412名,其中男运动员235名,女运动员177名,教练员132名。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向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1.2%;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88.2%,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

2.2.3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方面的问题,与负责本次锦标赛的赛事官员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的领队进行了面谈,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的较为全面的实际信息。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需要运用SPSS19.0和wps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生源状况

网球运动员的来源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在对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支代表队中的272名中学生网球运动员及68名教练员调查后得知,有90.6%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城市,仅9.4%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农村。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来源比较单一,而家庭资金投入是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网球训练的重要因素,“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从侧面也大大增加了网球后备人才的来源和总体数量。3.2运动等级状况我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求为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因此,拥有网球运动等级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运动员运动等级调查后发现,参赛选手有61.7%的为网球二级运动员,有0.8%的为一级运动员,但仍有37.5%的没有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

3.3学训结合情况

平衡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是培养网球后备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采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来进行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难,72.6%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难度一般,仅有2.8%的学生运动员觉得文化课学习非常容易(见表1)。对于运动员外出参赛拉下的功课,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后补或者单独找老师补习。

3.4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对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体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保障。在对教练员的年龄及执教年限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30岁及以下有15人,占总数的25%;30-40岁的中青年教练员有15人,占总数的25%;41-50岁的教练26人,占总数的43.3%;51岁及以上者有4人,占总数的6.7%。由此可见,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练员年龄偏年轻化和老龄化。在对教练员职称与学历的调查中显示,有40%的教练员为高级教练,其他的均为初级或中级教练;有76.7%的教练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及执教水平较为合理,但仍需提高。

3.5学校训练设施情况

网球场地与基本训练设施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网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训练设施的齐全程度也能大体反映出该校的网球水平以及领导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通过运动员对自己学校网球训练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后发现,仍有13.7%网球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设施不满意。在对教练员对执教学校场及训练设施评价的结果发现,仅有10%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他们的训练需要。

3.6训练经费来源

训练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和设施维护、训练、参赛、师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经费的保障也成为“教体结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训练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显示,“教体结合”学校网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队员缴费(83.6%)和学校经费(54.3%)两种途径,基本上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来自社会的赞助。

3.7运动员出路状况

后备人才的出路情况是检验“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成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中走职业化道路和升学是中学阶段网球后备培养最典型的两种出路。通过与各代表队的`领队交谈后得知,有99%的运动员毕业后顺利考入大学或者被输送到省队及以上走职业化道路,说明“教体结合”在保障学生出路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运动员训练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学生运动员从事网球训练的目的就是升学,对走职业化道路并不感兴趣,仅有6%的学生运动员愿意走职业化道路,仍有17.4%的运动员对出路不明确。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大大增加了他们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如运动训练单招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教体结合”模式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作为支点,同时兼顾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新型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为:多数参与网球训练的学生来自城市,只有少部分来自农村,大部分具有一定运动等级,训练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升学;大多数运动员都认为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能够达到平衡,但只有少数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非常容易;教练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在40-50岁之间,大多都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并对训练工作比较投入,责任心较强;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对自己学校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满意度普不高,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队员缴费和学校拨款。

3.“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后备人才来源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水平的提高;学训矛盾仍然不可调和,影响着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教练员队伍不完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在对后备人才培养及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4.“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方式对以前存在的问题都有所改观,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学校虽引入了这一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形式上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

4.2建议

1.注重文化教育与网球训练之间的平衡。“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应该把握教育是基础、训练是重点,文化教育和网球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为目标,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管理无序的状态。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增加与俱乐部、网球协会及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成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共识。

3.增加训练场地,完善训练设施,给学生运动员塑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

4.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及管理体制。将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培养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结合,从而真正的做到目标共定、责任分担、项目分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从而使我国的网球后备人才处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王浩,陈建华,张天峰.“省队校办”:“教体结合”新路子的实践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杜伟.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调查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

[4]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1).

篇3: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网球文化,网球发展对策,网球推广

1 网球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网球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属于体育文化的子概念, 是与网球相关的物质以及参与网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因此网球文化可分为两个方面, 即“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指的是与网球运动有关的实体物质, 例如网球的场地、网球的器械等;“软文化”指的是围绕网球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则、技战术以及礼仪等。不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都要通过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来从事网球活动, 围绕网球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其核心是网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网球运动的社会化。因此, 网球文化是运动主体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网球文化需要网球参与者、从业者不断充实自身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 只有这样网球文化才能被传承下去。

2 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

1881年, 全美网球协会成立.之后网球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尤其在欧美国家盛行。网球传入中国始于l9世纪中期, 当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陆续开放了一些沿海通商口岸, 西方的官员、商人、传教士和驻军络绎而至, 网球运动就由这些人带进中国。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1届全国运动会上, 网球就被列为四个比赛项目之一。20世纪20年代, 网球运动在全中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 当时一些公共体育场都有网球场地设施。而且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社会团体和网球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网球协会和俱乐部的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来, 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左”的思想的影响, 网球这项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运动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球才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2002年, ATP网球大师赛落户上海, 开创了中国举办高水平网球赛事的先河;2004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开始在北京举办, 形成了中国顶级网球赛事的格局。

3 网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推广情况

2004年, 李婷、孙甜甜的组合夺得了雅典奥运会的女双冠军, 为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号;2006年, 郑洁、晏紫先后取得的更具有分量的澳网和温网的女双冠军, 女子网球双打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随后李娜在2011年取得澳网亚军、法网冠军, 让中国女子单打的威力也驻足世界。中国女网的显著成绩让很多人看到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繁荣前景。而如今, 2014年的澳网公开赛这一大满贯赛事, 我国共有8名运动员参加, 2名男子网球运动员和6名女子网球运动员, 这是我国竞技网球前所未有的一次多人征战, 而且李娜在此次征战中一举夺得女单冠军, 这不仅是中国体育的有一伟大创举, 也突显出我国竞技网球迅速发展的进程。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群众网球运动全面发展。网球运动在各省、市、自治区如火如荼地开展, 网球运动者越来越多, 层次分布也较为广泛。网球场及相关设施的数目是作为群众网球运动迅速开展的一个明显指标。据报道称全国网球场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越来越多的网球馆拔地而建。当然, 群众网球的普及不仅仅是依托于经济基础, 还应受文化氛围的熏陶, 通过网球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群体。使之参与到网球运动之中, 体验、享受网球的快乐。

高水平的顶级网球赛事可以说是推广网球文化的一个捷径。网球赛事的举办往往能吸引众多网球选手参赛,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涌人的球迷和观众。通过对网球比赛的观赏以及一系列网球相关活动的开展, 网球文化在大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传播。例如每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大师杯赛期间,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高水平选手之间的对决, 还可以参加网球嘉年华的活动, 亲身体验网球运动的魅力。此外, 各国通过打造带有自身特色的顶级比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网球文化, 例如每年的四大满贯比赛中, 温网是优雅含蓄的草场网球文化, 而法网是热情奔放的红土网球文化。

网球是一种贵族项目。其竞争、力量、文明、高雅等特征决定了网球项目面向的人群不是社会底层, 也不是社会的上层, 而是中产阶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层中, 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人群都占少数, 占多数的是庞大的中产阶层, 这也是网球运动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原因。而在中国, 大部分的人处于低收入的低阶层。目前, 由于资金、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网球运动在中国普及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只抓住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市场, 网球运动才能得到发展, 也才能推动网球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 推进网球文化在我国的传承、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网球文化的高地, 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也离不开对西方文明的汲取。即认识两种文化差异、寻求两者间的契合点。培育适合我国网球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秉承民族文化的渊源, 兼容并蓄地接纳各国网球文化的营养, 以打造高水平赛事为平台, 形成网球受众人群的网球文化理念, 从而促使网球文化在我国的推广、传承, 使我国网球运动得到长足发展。

4 网球在我国发展的对策探究

4.1 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较为迅速和稳健, 但我国男子网球仍然受到巨大的阻力

中国的竞技网球日益升温, 诸多成绩可谓是为中国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们称赞中国女子网球时, 中国男子网球也常常被人们当作是绿叶在调侃。中国男子网球选手凭借三张外卡参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 结果, 第一轮王钰和朱本强两位选手就被淘汰。只有卢昊一人闯进次轮。结果虽在情理之中, 却让人感到了中国男子网球处境的艰难。其实, 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 在中国从事网球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 在中国从事网球运动的青少年达三四万, 其中注册的专业运动员近两千。但是, 人数虽多, 尖子不够尖, 在世界高级别赛事中成绩很少。现在中国男子网球, 一、二、三梯队全部不完善。世界网联的有关人士指出, 制约中国网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教练水平不高。现在有一些省市对男子网球的投入很大, 却遭遇教练严重短缺的壁垒, 导致投入和产出成不了正比。这些也都是阻碍我国男子网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中国网球即便普及度越来越高, 但仍然难以成为全民健身的重点运动项目

网球普及度虽然越来越高, 但网球这项运动却仍然难以成为全民健身的重点运动项目, 这是因为网球这项运动对于球拍、球和场地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并且非常难以入门, 而且网球运动不是可以随时进行的运动, 网球运动必须在特定的场地, 要求甚至严格到场地材料。

4.3 一线城市寸土寸金, 但网球场地仍然是遍地可寻, 二三线城市场地却非常受限

一线城市的网球场可谓是遍地可寻, 网球馆没有那么密集, 但是网球场基本是大学或者高档小区都有网球场, 这使得网球这项运动如鱼得水, 自然发展迅速。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网球场却没有那么方便, 其实随着中国网球热, 中国的群众似乎也被感染, 对于网球有些人是忠实的热爱者, 有些是对网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开始学习网球, 而这个时候网球场成了所有网球爱好者的问题所在。要想找到一片条件设施好一点的网球场, 还真需要花些功夫, 更别说偏远地区了。这也就成为了阻碍网球推广的又一因素。

4.4 我国网球发展的另一个阻碍就是消费太高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以前被称为四大绅士贵族运动之一, 不仅仅是因为网球运动看上去温文尔雅, 更是因为网球运动的消费太高。一副好一些的网球拍至少要1000元以上, 并且球和拍线、柄皮都是消耗品, 场地费还格外的高, 再加上教练费或者陪练费。所以我认为我国网球发展最大的阻碍当属消费问题了。

5 设想

在学习网球这项运动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设想, 我想我们群众是否可以自发组成中国网球推广协会, 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分会。目的是进行网球推广, 推广对象是贫困或偏远地区的青少年。

然而这种推广需要政府或者企事业支持或者赞助, 所需的赞助和支持包括为偏远贫困山区建立沙场, 为孩子们提供网球拍和网球, 其实设施跟设备并不需要太好, 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小朋友感受到网球的魅力。让小朋友通过网球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并支撑他们可以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网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更是一种文化, 而这种文化也需要我们更多人的支持, 将网球运动和网球文化更好的传承给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篇4: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院系;网球课程;网球运动;教学改革

1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网球运动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高校体育院系由于学生素质与普通高校的不同,特别是奥运冠军、郑大体院学生孙甜甜在女子网球双打比赛中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网球金牌,进一步显现了网球在河南高校体育院系中的特殊地位。本文皆在系统地调查与分析研究河南省体育院系网球开展的现状,以有助于了解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训练情况。相信这一研究对河南省网球运动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的网球教师和网球高水平运动员,专选、选修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样调查方法选取了10所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中州大学)的400名大学生和25名网球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选择网球专选课的动机分析

问卷调查中,选择网球专选的学生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8.2%。其动机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专选动机“进校前所学项目感觉不适合自己”和“利于未来就业的”分别占到32.5%和28.3%。

选择“进校前所学项目感觉不适合自己”的,分析其原因,是受到高考报考体育院校所学项目的限制,各地市高中基本上没有开设网球项目,造成很多喜爱网球运动的学生只能在进校以后更改选择。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田径、篮球、足球等大众化的项目感到陈旧、厌烦,觉得练习此类项目的人数较多很难脱颖而出,在感觉上述项目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下选择了该项。

由于受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孙甜甜在女子网球双打比赛中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网球金牌,以及李娜在2011年首次闯入澳网女单决赛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网球热”。很多地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网球运动推广迅速,很多俱乐部、学校都开设了网球运动。然而专业的网球教练则成为需求的一大缺口,这也是造成“利于未来就业”在选项中比例较高的原因。明星效应以及受家长影响促使学生选择网球项目也占到了总体的15.2%。

另外像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招生中具有网球项目单招资格;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具有网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这都是导致选择网球专业的原因。

3.2大学生没有选择网球专选的原因

在表2中看到,“依旧选择进校前本专业”和“选择网球学生过多”占到总体的23.1%、15.2%。分析其原因,多数学生认为上大学依旧选择原本专项更有利于该项目的深度发展,并且练了很长时间的专项进了大学再重新选择另个一个项目,一切从零开始没那么大的精力,并且丢弃原来专项有些可惜;另外社会上的“网球热”会导致过多的学生去选择网球专选,将来可能会造成网球人才的过剩。

选择消费太高的占到总数的12.6%,从客观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对选择网球专选有极大的影响。笔者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原本他也想选择网球专业,但认为网球是一项“贵族运动”,考虑到自身家庭并不富裕,最终放弃了网球专业。很明显,由于网球拍、拍弦、网球价格的昂贵,造成了许多学生对网球这一项目只能望而却步。

3.3网球运动课程开展情况

根据对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的问卷调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中州大学均开设有网球专选课程。其中上课时间基本分布在一周6学时到一周8学时之间。客观来说课程分布上基本满足了网球专选课的大纲要求,然而据了解,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安排虽然合理,但场地较少和上课人数较多是限制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学习者需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去掌握动作要领,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练习以建立良好的感觉,如果学习中得不到足够的练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运动条件反射,更不可能建立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效果。

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30%的教师对课程的开展认为合理或较合理,其中多数为本院校开设网球专选课的院校;而55%的教师认为课程开展不合理,急需改进。在访谈的过程当中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网球项目不够重视,场地设施花费过大并且学习周期长、不易掌握,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河南省体育院系大学生学习网球知识与技术的效果。

3.4体育院系网球竞赛现状与分析

2010年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度纳入到河南省十一届运动会中,其中共28所院校、218名运动员、45名教练员、30位领队参与了本项赛事。对河南省高校体育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表3为“2010年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大学生组比赛暨华光体育活动第三届网球锦标赛”参赛情况。拥有网球专选课的体育院系参赛人数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76.3%。说明在体育院系设立网球专选课对网球竞赛的开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在走访期间了解到,多数院系在备战此次比赛期间都设立了集训队,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参赛教练员的竞技体育教学能力提供了施展的平台。

相关领导对网球运动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体育院系网球运动的开展。2010年10月在郑州大学举办的河南省第六届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中,共有28所院校、96名运动员、27名领队、32名教练员参加。

表3和表4综合显示,具有网球专选课的院校相关领导在校长杯都有参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研究,这是推动河南省体育院系网球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3.5网球运动队的组成与教练员的现状与分析

我省高校网球运动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运动队由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独招生的二级运动员以及入校以后运动技能较好的体育生组成。然而具有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较少,体育单独招生的网球项目在河南省体育院系分布比重很小。目前河南省拥有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6所院校,且招收高水平网球运动队的生源质量不理想,多为专业队二线或退役队员和业余体校学生;而具有运动训练专业网球招生资格的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而入校后开始学习网球的体育生由于训练周期短,水平较为一般。所以,加大网球高水平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力度,以大学为龙头,加快推动中小学网球运动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网球运动员,有助于推动体育院系网球水平的整体提高。

河南省高校网球运动队教练员一贯采用任命制的方法,由于大部分教练员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就造成训练水平的低下。所以高校应加强网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竞聘制,设立专职教练员岗位,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目前网球运动在体育院系非常受大学生喜爱。但开设网球专选课的院校较少,不能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网球的热情。校内外比赛较少,运动队教练员业务水平较低。

4.2建议

加大网球信息宣传手段,进一步普及网球运动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为本院师生提供对外比赛的机会,以比赛促进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加强网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领导参与进来,以提高领导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完善河南省网球高水平、运动训练专业招生制度,提高网球运动队教练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谭小翠,李信就,赵晓勤.影响大学生体育选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2〕宫晓丽等.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71-75.

〔3〕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2):37-40.

〔4〕2010年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大学生组比赛暨“华光”体育活动第三届网球锦标赛序册.

〔5〕2010年河南省第六届高校“校长杯”网球比赛秩序册.

〔6〕朱丽琦.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办学体制的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篇5: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斌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摘要: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意义,科学地分析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4—0067—02

一、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有机农业始于80年代,过去10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有机农业在国外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正说明了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加以解决,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有机农业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报告,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农业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劳动力还是农户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方式生产的同类农业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购入物资成本较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积极开拓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通过开发有机食品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3、发展有机农业可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走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邻近南京的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原为贫困乡,近几年靠发展有机农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商到该乡投资,现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不用多久,该乡就将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在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有机农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并且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市场层面

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

小,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中国国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不够规范,假冒有机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市场问题对有机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只有规范了有机产品的市场,才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也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产品。

2、政府政策层面

第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

第二、政府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缺少项目与经费,国内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水品的提高。

第三、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策略2010年4月

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其依据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既要靠有形手的调节又要靠无形手的调节。而就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来说市场和政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而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探讨就变的十分必要。

1、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产品。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拓展有机食品市场,并开展有机食品的深加工。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有一定创汇基础的能形成品牌的天然食品、特色食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策划开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对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和高档超市,以及特殊性消费集团和群体为主的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2、在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脱离开来,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地方有机标准体系和有机认证机构。

3、政府要正确引导与扶持

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高,积极宣传开发有机食品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

义,扩大有机食品在市场上的影响。有机农业虽然节省了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但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产量较低,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度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了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经济补偿。

综上所述,为顺应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然后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春学、王玉林、李华臣:开发有机农业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展[J],垦殖与稻作,2006(2).[2]吴大付、李东方、刘大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

篇6:我国网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随着加入WTO,我国汽车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重大挑战。文章在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后,结合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构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对策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国汽车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断加强其垄断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又使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因此,如何在入世后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我国目前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提出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二、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汽车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我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涉及仿制、测绘等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不断出现,知识产权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地方政府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争相引进合资汽车项目,全国2/3以上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从销售数据来看,国内销售的轿车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生产。

但是,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外方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得到核心技术。汽车企业更为关键的是研发能力,即使得到一些国外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但并不表明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事实上,在一汽、上汽、东风、北汽等几个国内最大的合资企业中,合资品牌仍占主导地位,也是其主要的盈利点。合资企业推出的车型,也基本上全是引进的外资品牌。事实上,至今没有一个跨国汽车公司将汽车任何一个核心技术引进中国,合资高潮也并没有带来“市场换技术”的效应。市场被大量的外资品牌占领,核心技术却仍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

2、拥有专利数量少。第二届中国零部件企业家年会公布的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专利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地理分布依次为日本、美国和欧洲,日本国内集中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总量的一半;而中国国内仅占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总量的2%,与中国目前汽车消费大国的市场地位不相符。而从中国内地的专利分布来看,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国内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三,在中国形成了优势的布防。有关专家警告,随着中国企业出口份额的逐步扩大,出口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专利诉讼的隐忧,中国企业应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

从专利情况来看,以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本田公司为例,它的专利总数高达2807项,每年投入占销售总额8%、相当于2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与本田相比,我们国内的整车企业是什么状况呢?比较好的公司中,中国重汽的专利总数是393个,一汽集团的专利是239个,奇瑞集团的专利数是192个。在研发投入方面,上汽集团是比较高的了,但22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与20亿美元还是差着一大截。在研发上敢于投入的新兵——奇瑞集团,由于总体实力的差距,3.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已经实属不易了。

从零部件公司来看,博世公司的专利总数为8394个,电装为7194个,法雷奥3927个,德尔福1255个。而国内企业中比较好的,如万向集团专利总数为246个,万丰奥特50个,万安集团21个。数字的差距反映了各个公司的技术积累程度与根基。

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专利申请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上去保护自己,有些汽车生产企业以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还不了解专利知识,一些从事技术创新并应该申请专利的企业却没有去申请。

3、汽车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时期,比预测提前了5年~10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国家开始提出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但由于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引发了在贸易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汽车企业在出口或在国外建厂时已经遭受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也对国内中资汽车企业构成巨大竞争压力。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相比,在知识产权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不仅对知识产权认识高度不够,而且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汽车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上存在不足。

三、知识产权现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1、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和参与国际竞争

近年来,我国汽车和零部件刚刚走出国门,就频遭国外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的“伏击战”。2005年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参加法兰克福汽配会,在赴展过程中收到因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不同法律文件,包括权利询问函、律师警告信、海关发出的扣押通知以及法院发出的临时处分令等。透过这些现象可知,除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和技术保护的最重要手段。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东道国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更严格要求。

2、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打压国内自主汽车企业

近来我国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争端越来越多,如本田和长城、通用和奇瑞的知识产权案等等。跨国汽车企业在对我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不是单纯的法律行为,更多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跨国汽车企业借口知识产权争议,不断向我国汽车企业发出侵权警告函,在媒体上进行炒作,在不能达到其目的情况下便向法院起诉,给有关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表面看,他们的诉讼未必都能获胜,但从策略上,基本都达到了其预期目的。例如通用在未提出自己的任何权利基础和数据的情况下,以“奇瑞缺乏开发新车型的经验,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开发并生产出配合缝隙和平整度与Matiz相同的车型”为由,提出奇瑞侵犯了通用大宇知识产权的结论。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多次向奇瑞发出侵权警告函,最终向奇瑞提起诉讼,并每次都在媒体上大肆渲染、炒作,在商誉和经济上给奇瑞造成很大损失,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扭曲和妨碍。

四、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内的企业在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整体推进。考虑到国内、国外对知识产权要求的不同诉求,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应对措施也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制定。

从国际层面考虑,针对跨国汽车企业、国外政府有关要求我国汽车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要清醒认识到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政策远不是纯粹的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利益的问题,而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政策考虑。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把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基本动态,针对国外对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责难及汽车产业在“走出去”中面临的问题,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处理好遵循国际规范与适当保护我国汽车产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层面考虑,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汽车产业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汽车企业创新,要处理好鼓励知识的生产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成长。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策略选择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是产业内企业的联合行动战略,是以实现产业内企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本产业中企业自觉遵守知识产权规则、促进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联合应对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知识产权策略上,具体又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和知识产权反滥用三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不仅是出于应对国际层面要求我国加强保护汽车知识产权的要求,更主要是为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具体表现。

(1)尽快建立起我国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针对针对我国汽车重庆农业知识产权状况的现实,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一个完

善的、不同层面上的知识产权战略,它包括国家层面、汽车行业层面、汽车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

(2)建立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汽车企业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发表声明遵守共同的知识产权行为准则,为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产权促进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争夺知识产权,产业管理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汽车企业要把知识产权纳入自主汽车产业创新战略中,要共同努力促进知识产权发展。

(1)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财税激励企业创新,更多的还是以国家资助为主进行研究开发,而考核机制中增加有关创新的内容也不是真正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内源动力。

(2)提高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汽车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以知识产权审请成功作为创新成功的标志。

3、知识产权反滥用

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不能把知识产权保护神圣化和绝对化,而必须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界限。

(1)加强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打击。跨国汽车企业在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背公共利益,明显损害消费者利益,针对这一点,汽车产业要加强反对知识产权滥用,反对不正当竞争,鼓励汽车知识产权知识扩散。

(2)针对知识产权跨国争端建立起相应的应急机制。未来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争端将越来越多,而我国汽车企业在对外知识产权争端中,不仅国际经验不足而且面对的是国际性的跨国汽车,因此汽车企业应联合设立知识产权应对基金,为涉外知识产权的技术分析、法律研究等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伟文.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我国汽车工业知名品牌为例.財務與金融.2008.10

[2] 张翔.国内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概况.上海汽车.2Ol1.1

[3] 徐晖.汽车零部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安徽科技.2Ol1.1

[4] 殷斯霞.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兰州学刊.2010.11

[5] 唐宇.汽车产业战略联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国际化经营竞争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7

上一篇:市检查组莅临马边检查验收下一篇:教师节适合发的朋友圈文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