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2024-04-28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通用14篇)

篇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篇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篇3:《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如此警世骇俗之言,竟出自一个封建士大夫笔底。此句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是散曲曲牌之一,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标有题目的散曲小令。作者张养浩,元时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高级职务,曾被罢官,又辞官归隐。1329年关中大旱,他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百姓,夜以继日,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本曲作于赈灾的路途中,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使人不禁反复品味、沉思。

前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华山群峰高低参差的簇拥着、攒动着,仿佛在集合接受检阅;脚下是黄河急流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叫着,像一群暴怒风狂的野兽。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赋予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而且在山河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空间的再现中,自然地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至此“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油然而生,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跃于眼前。

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其优越的地形未变,多少次王朝频繁更替的战争在这里进行。它是历史之见证,记录着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与掠夺之残酷,记载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一个“望”字,引出了西都,这里是秦汉以来的统治中心,睹物思人,目视政治中心的现在,怎不使人心里彷徨、坠入沉思呢?引起怀古之兴。“踌躇”二字正好说明诗人当时的心绪,陷入历史沉湎之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面对秦汉发迹之地,曾为故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怎能不令诗人不踌躇、伤心呢?封建统治者们争权夺位,造成灾荒战乱,一代王朝建立之后,大兴土木,广建宫殿,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跨谷,里面所流注劳苦人民的血汗是多么的大啊!可那些帝王将相视百姓之血汗如草芥,“阿房一炬”,转眼间前代的巍峨宫殿化为灰土。这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诗人为秦汉旧朝统治者伤心,更为历代人民伤心。“伤心”二字钩连前后,寓意深刻,既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又饱含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诗人不仅感慨万端,对统治者的鞭怠和满腔怨愤,对百姓之苦的关怀和深切同情,自然流泄已是势之所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处在被压迫的下层百姓,不敢抗令,不辞艰苦,更不堪其苦。“兴,百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诗人从自古到今的历史与现实中,看透了统治者的贪婪与虚伪,兴必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无论“兴亡”,压在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天灾人祸、战乱流离等沉重的负担都永远不会改变。在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统治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如此石破天惊之句,固然与作者的仕途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无关系,更是诗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体察民生、关心民生之思想的体现。这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无战争一字,但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无辜的百姓。作者眼光之深邃,立意之深刻,感情之沉郁,不能不使人惊心动魄、静目慎视?与陈草庵“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山坡羊•叹世》)的对世事冷漠态度,赵善庆“兴,多见些;亡,都尽说”(《山坡羊•燕子》)的对世事旁观态度相比,更是难得的沉重,闪耀着思想光芒。

总之,全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以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再加上字词凝炼、声调悲壮的艺术特色,四者完美的结合,使得全曲更具艺术感染力,堪为传世佳作。

篇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曲的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头地理形势险要。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chóu chú):犹豫,彷徨。

秦汉:指曾在西都(长安)营建宫阙的秦、汉王朝。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译诗、诗意]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著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x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篇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⑵聚:聚拢;包围

⑶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⑸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⑹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⑺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⑻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⑼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前2)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⑽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篇6: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 一作:踟蹰)

篇7: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关键词:舍命赈灾 慨叹兴亡 心忧黎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录课内外古诗词曲89首,其中元曲三首,除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余两首作者均为张养浩,一首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另一首是同曲牌《骊山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官至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不为官禄,但为百姓。在赴任途中,张养浩写下了9首散曲,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最为著名,堪称元曲中的珍品,历来广为传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张养浩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元散曲中少见的精警深刻的佳作。从结构看,全曲可分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用拟人手法极写潼关地形的险要以及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气势磅礴,苍莽雄浑。“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总括山、河,点明潼关地势的险要,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可谓龙盘虎踞,险要无比,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三句都是诗人行进在潼关路上所见之景,但潼关毕竟只是作者路过之处,作者内心所系更多的是“西都”长安,是整个关中的百万饥民。所以,作者极写潼关之险,都是为后文作铺垫,为了凸显长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曾经无与伦比的显赫。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经由潼关的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躇”,是说作者站在潼关遥望西都,心潮起伏,惆怅万端。赫赫有名的汉、唐帝国均建都于此,秦都咸阳也在附近,曾经的繁荣昌盛现在是满目苍夷,只剩下眼前一片苍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念及于此,作者自然是心难平、“意踌躇”。秦朝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长乐宫、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华清宫等无数宫阙的兴毁存废,不知耗费了多少的财富和血汗,不知埋葬了多少黎民百姓,诗人百感交集、伤心无限!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慨感悟。作者伤心并非仅为吊古而生,而是悲痛于历代百姓的深重苦难,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到了自己此行的千钧重担,想到了目前忍饥挨饿、受难遭殃的关中民众。无论朝代如何兴衰更迭,最后遭殃的总是劳苦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紧承“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来,作者的伤心和愤慨在这时到达极致,感情如长江大河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笔力千钧!

如果不是张养浩,如果不是一个心怀天下并用生命来践行儒家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震古烁今、辉煌厚重的文字!这首散曲将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气势雄浑,感情真挚,字里行间盈溢者作者心忧黎元的崇高情怀。看到百姓苦难,以古喻今,发前人未发之言,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全曲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可谓元曲压卷之作!

骊山在潼关西约120公里。张养浩赈灾一路西行来到了临潼县东南,登临骊山,放眼四顾写下了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处。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写作者立于骊山之上,环顾四方,面对荒烟蔓草,断壁残垣,遥想一千多年前阿房宫上三月不灭大火,内心难以平静。阿房宫规模宏大,富丽奢侈,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所有宫殿付之一炬,“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叹。“当时奢侈今何处?”这是作者在追思历史时油然而生的一句叹息。他其实当然知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事实,只是,现在就是再寻寻觅觅,也找不到一星半点当年繁华的遗迹。于是,只见到“草萧疏,水萦纡”。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是稀疏荒败的野草和迂回流淌的河水,千百年来因阿房宫的焚毁而生的遗恨,就如同远方雾霭弥漫的树林一样,已是无法分辨得清楚明白了。至此,作者由怀古而生发的感伤之情已非常浓郁。

骊山上的烟火几曾有过停歇?多少改朝换代的“遗恨”都在这骊山上空盘绕。作者仅仅列出了“周齐秦汉楚”,但是这显然只是代表罢了,作者所悲叹的当然是整个的历史进程。“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悲凉体认。多少帝王为了所谓的“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又如何?还不是“都变做了土”!而这输赢交替、岁月轮回的过程中,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啊!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人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人钦佩。全曲没有深奥的文字,也没有晦涩的典故,更没有华丽的词藻。而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王国维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宗白华先生说,只有真正的“深于情者”,才会“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这种深哀的性质,乃是“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美学散步》)。张养浩的悲哀,当属此类。

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因为意识到伴君如伴虎,恐遭不测,公元1321年在他51岁的时候,便以父亲老病为由,辞官归里。告别了他称之为“三十年一梦惊”的官场。其后9年中,朝廷6次以吏部尚书等职位征召,坚辞不就。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年已60的张养浩即散其家资,登车就道,星夜奔赴就任,“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元史·张养浩传》)。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明人尹旻题其碑曰: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忧国忧民之作,也多感慨世事变迁之意,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衰之感哪有张养浩的感慨更关乎民生呢?不管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还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个新王朝建立,又一个个走向灭亡;一座座宫殿矗立,又一座座被摧毁焚烧;一批批鲜活的生命,一次次被役使化为土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张养浩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倾诉了自己惊心动魄的呐喊!---不论国家兴衰与否,不管王朝怎样更迭,亘古不变的是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啼饥号寒、受苦受难!

元人散曲作家大多热衷于感时叹事、恋情相思、自然山水等题材内容,而对社会时事、民生疾苦漠不关心,几乎未曾涉及。就是张养浩在关中赈灾之前的作品亦多以闲适恬淡为主。在元代曲界普遍沉浸在个人哀怨忧叹和愤世嫉俗中难以自拔时,他第一次将同情民生疾苦的内容引进了散曲创作的题材领域,经过赈灾途中的亲身经历而发出的泣血呐喊,犹如在百鸟的喧鸣中听到了鸾凤的引颈高歌,又好似在万马齐喑的草原听到大宛良马的狂奔嘶吼。他的怀古哀民之心,和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脉相承;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异曲同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日月同辉。他不仅有范仲淹的忧乐胸襟,而且也像诸葛孔明一样鞠躬尽瘁,直至把生命献给了灾民。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无论仕或隐,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在他心中地位无比崇高,作为心灵外现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心忧黎元、济世泽民的精神充溢其间。他的散曲在元代散曲中高标卓立,占据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所以,课本选取三首元曲而张养浩独占两首根本就无需解释。

篇8: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⑴

峰峦如聚⑵,波涛如怒⑶,山河表里潼关路⑷。望西都⑸,意踌躇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⑻![1]

词句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白话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解读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苏武持节”。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作者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潼关路上,目睹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遥望古都长安,秦汉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经营起万千宫阙,而又在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的战火中化为焦土,这其中践踏的都是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精辟而独到,一针见血,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不管封建王朝是兴还是亡,百姓都一样遭难受苦。朝代的更换只是统治者的游戏,而与百姓无关。

全曲俯瞰古今,气势宏大,感情浓烈,为元人散曲的压卷之作。

作者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教案

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四、散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五、写作背景

《元史》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蹬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目击人民遭受的灾难,写下了七题九首怀古散曲《山坡羊》:《骊山怀古》(二首)、《沔池怀古》(二首)、《北邙山怀古》、《洛阳怀古》、《未央怀古》、《咸阳怀古》、《潼关怀古》等。这是一组系列的怀古之作。其吊古伤今,对壮丽山河的咏叹,对史事人情的感慨都表达了他对劳苦群众寒馁交加痛苦的心疼和体恤,对官僚当权者骄奢淫欲无耻行为的愤怒。《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自己以难民的身份和眼光,对陕西这一空前灾害的写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民性和警醒的历史认识,感动了数百年!

六、文本分析

(配乐朗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 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黄河水是无生命的,“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第四、五句,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的样子。

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因为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洛阳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骊山怀古》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赵庆善《长安怀古》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北邙山怀古》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篇9: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赏析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动态与灵性,将山雄伟与水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遗址,作者展开充分想像,突出了历史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本质。从历史变革中,从兴亡对比里,作者把人民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概括,也是现实反映,深化了全曲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总评。

篇10: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朝代:唐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聚——聚拢;包围

③怒——指波涛汹涌

④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⑥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⑦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⑧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⑨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⑩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赏析: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篇1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古诗简介

《坡羊·怀古》是作者路过时写的。《·传》说:“天历二年,关中,饥民相食,特拜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翻译/译文

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内有,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⑵聚:聚拢;包围

⑶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内有。

⑸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⑹西都:指(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为东都。

⑺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⑻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⑼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⑽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⑾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赏析/鉴赏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作品鉴赏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之感。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引起无穷的伤感。「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昌盛。昔日的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八百余里。”后来引兵西屠,“烧秦宫室,火三不灭”。见《·本纪》。故曰:“阿房一炬”。)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山坡羊》“兴,也任他;亡,也任他。”《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沉浮,让他把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的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统治者对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篇12: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鉴赏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元曲鉴赏

这支怀古曲由缅怀历史人物写起,缘事抒情,感情的旋律始抑终扬,先含蓄后明快,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 一句写的是作者来到未央宫殿的遗址,登上那高大的土台基,思接千载,想到“三杰”,将兴汉到治汉的历史概括出来。感情至浓,是敬佩、赞美、欣赏的语气。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作后勤保障,从未拖过大军后腿,为刘邦解了后顾之忧;韩信足智多谋,将兵多多益善。当时臣忠主信,各尽其能。对比反思自己,宦途坎坷,如今“白发满头新”而壮志未酬;想到自己“中年才过便休官”,又曾因上疏谏内廷元夕张灯事被迫弃官归去。

“见遗基,怎不伤悲!” 一句写的是诗人见到“三杰”曾立功建业“殷勤纳谏”的处所未央宫,而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感到悲伤。如今虽接受朝廷任命,在关中救灾,但以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实,感念自身,让他“见遗基,怎不伤悲”,写得言真理至,水到渠成,深沉而自然。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二句,这里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好像山河显示出的是“三杰”的英雄形象,表明了“三杰”的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这句警句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三杰”的热烈赞扬与崇高的敬意,也蕴含着“鸟尽弓藏”的愤慨。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写的是向东望去,美丽的山川如在图画之中,向西望去,美丽的山川也如在图画当中,祖国的美丽山河,使诗人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在这里,作者仰慕三杰的英气长存,为河山生色,也就是仰慕三个人物的壮志与功业,这种仰慕之中自然也就透露出作者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结合作者在关中救灾时的勤政爱民诸事来看,这样的理解就更有根据了。

篇13: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此曲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对于我国的古典文学,我们历来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对于唐诗宋词我们学过许多,明清小说我们刚刚学过《香菱学诗》和《范进中举》,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国的古典文学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再次感受一下我国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2、介绍元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4、背景材料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二、问题导学

1、朗读

老师带读-------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翻译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翻译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3、品析

①、给此曲分层,概括每层的内容。第一层(头三句):绘潼关险要地势。第二层(四一七句):表吊古万千思绪 第三层(末四句): 抒兴亡沉痛感慨 ②、品析第一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如何理解“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句?

A、描绘了重重叠叠的峰峦,将潼关包围起来,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的景象。B、“聚”“ 怒”

C、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一个“聚”字也表现了峰峦的众多。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第三句写潼关位于华山重重包围之地、黄河奔腾屏蔽之处。(潼关)以外是山,以内为黄河,中间的是险峻的潼关路,故曰“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③、品析第二层

“望西都,意踌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为什么会这样?

A、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B、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华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伤心呢?

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之苦悲凉,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④、品析第三层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总结: 主旨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的现实,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艺术特色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回答问题:

1、“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山、河、表、里”分别指什么?这句话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山-------华山

河------黄河

表--------关外

里------关内 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篇14:《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一、导入

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诗歌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三、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四、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五、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六、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上一篇:装备换季保养广播稿范文下一篇:员工末位淘汰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