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04-26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用6篇)

篇1: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坚持听先于说,听说领先为主。

二、要养成开口的习惯。

三、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一切课外活动。

四、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要养成自学习惯。

六、要养成不断探索学习方法的习惯。

七、要养成收集英语资料的习惯。

八、要养成扩展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良好

英语

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培养一定的活动习惯。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将会抑制该活动的进展或是根本就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将有利于促进这项活动的进展,提前完成这项任务,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起,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坚持听先于说,听说领先为主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学习母语是从娘胎里开始,从那时候起,我们就一直都在听自己的母语,等到我们开口说母语时,我们已经听了2、3年,乃至3、4年了,等我们会读、会写,我们都已经说了好几年了。同样,我们学英语也应该听先与说,听说领先。在入门阶段要加大听说训练,除了上课认真听磁带模仿,听老师跟读以外,还要学会模仿课文中说学的语言材料,自己编对话进行表演,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使用英语的能力。

二、要养成开口的习惯

有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通过了各级各类考试,但是要他与外国人进行谈话,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或是说出来的话人家根本就听不懂。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所以我们打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每天早晨坚持大声地朗读单词、朗读词组、朗读句子、朗读课文,上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错了没有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开口说英语,学英语本身就是一个犯错误的过程,不犯错误而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进步就是从错误的改正中取得的。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一切课堂活动

我们学英语不象学母语,它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过了这堂课,周围又都是母语,只有等下一堂英语课。如果我们在仅有的45分钟,还老是开小差,不积极思维,那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当老师抽同学回答时,应组织其他学生也在心里默默地回答,检查一下他们自己是否答对了;当叫学生操练时,不要让学生只是坐在那儿休息;当同学被抽上去表演时,叫学生们不只要当好听众,更重要的是还要作好去争当演员的准备,而不是等老师来抽。

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跟说一样,也是我们与人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写出来的东西目的是让人家看的要让别人看的懂。从学习字母开始,就要让学生严格按照正确的书写格式进行书写训练,注意字母书写的规范性,单词的准确性,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距离,句子的连贯性,而不是错词连篇,或是一篇文章就一个单词,没有任何间隔,没有任何标点,叫人家看也看不懂。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现在大部分老师都进行语音提前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提早完成拼读单词的能力,其目地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等环节。

课前预习也就是课前准备,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掌握新课的词汇,注意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与差异性,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听课就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一切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在课后复习中要善于回顾老师所讲内容与情景回顾老师的引课与教学方式,这对与学生学习英语很有帮助。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疑难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得以解决。在做到以上两点以后,还应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作业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便于我们自查,发现不懂之处,还可以及时地去看书,争取完成,而不是轻易地去问他人或是对难题避而退之。

六、要养成不断探索学习方法的习惯

教师教书的目的不在于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继续学习,适应未来学习化的社会。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地去探索学习方法,寻找出更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预习、复习,作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七、要养成收集英语资料的习惯

虽然说我们学英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在我们的四周还是有很多学习英语的机会。比如说去仙都等风景区旅游买了一张门票,门票上的英语简介就是学生学习的资料;学生买了一些商品,商品里面的英语说明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资料;贺卡上面某些英语祝福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料。养成收集英语资料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八、要养成扩展学习的习惯

(1)学习动词时,当出现动词的过去式时,顺便告诉学生英语动词还有一种——过去分词,也随之写出:do-did-done, go-went-gone,write-wrote-written等形式,在带读时一起带读,让学生对过去分词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学习运用过去分词打下基础。

(2)学习词组是,我们可以扩大一些常用词组。如学习look for时,写出look after,look at,look out,look like,look up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词组的不同词义,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提供有力的帮助。

(3)学习名词时,写出一些常见的名词变形容词的变化。如:rain→rainy,wind→windy, cloud→cloudy, snow→snowy, friend→friendly, danger→dangerous, safe→safety等,让学生知道这些词变化后的词义及词性。虽然变化不大,然而学生却丰富了词汇。在教学中常用扩展的学习方法,养成扩展思维的习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带来非常有益的帮助。

英语中有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

《实用课堂教学改革从书》

篇2: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认真听课习惯、认真解题习惯、认真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 持之以恒 学习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有利于课堂进行的顺畅性以及节省教学时间。因而每一节新授课教师必需备好学生教学准备这一关,在新授课前一天布置清楚明天课堂上要准备的学具或衔接新知的学过知识点,还有就是课前自学思考的问题。关键在课堂时一定要落实好课前准备。我主要通过课前十分钟组长交叉检查各组同学是否准备好数学课的学习用具以及预习完成情况,实行组加分减分,来促进学生认真完成课前准备。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往往上课总是坐不住,搞小动作,精力不集中,不懂得要怎样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听课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更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重要的开始。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数学课上活,调动起孩子倾听你的声音,关注你的课堂活动,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还要做到以下2点:

⑴ 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们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上他的课,就喜欢听他的话。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它放大。在我的班级中就有一名男孩子,开学时我发现他课堂上很少听课,手不是在切橡皮就是在折纸,你走过去提醒他,也就一会,就忘记了,过后还是继续他自己的世界。在一节数学课上,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我觉得他能回答的问题,请他来答,开始我叫了他三次名字他也没有注意到,引来同学们一阵嘲笑,我忍住了要发作的火,制止了同学们的嘲笑,然后微笑着再叫了他的名字,这时他已经关注我了,我就让他来回答问题,结果他答对了,我就对他说: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停下手中活儿,听老师讲课,还可以回答很多问题呢!面对老师的微笑和自己成功答题的喜悦,对比刚发生的嘲笑和自己课堂搞的小动作,他脸红了,收起了桌面上的折纸,手放好,也坐端正了。之后他慢慢改掉了坏习惯,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爱能感化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做老师的都懂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因为孩子过分散漫和反复性,考验了我们用爱心教育的耐性,课堂上面对孩子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讲话以及做一些与学习豪不相干的事,对老师的一次次教育都当作耳边风,老师被逼发怒了动“刑”了,这样反而教育效果更差。其实爱是永恒的主题!数学课堂上更需要老师的爱心去换起孩子思考问题的动力,孩子们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爱的鼓励中,欣赏的目光中,自然会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⑵ 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二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中,通过定位观察和走到观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不同方位观察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知识点,每个学生完全投入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还要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把游戏贯穿在每节课练习巩固中,杜绝那些单调枯燥的单一知识性练习。如在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我在教学中设置学习游戏活动,通过一分钟的音乐,让孩子分小组去写字、画画、折纸、做数学口算题看看一分钟我们都做了多少来感知一分钟时间长。孩子们在动听的音乐中兴致勃勃的去做着有趣的活动,既得到知识,又发展能力,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解题习惯

很多学生做题出错,更多原因是没有看清题意或者没看题就做,结果往往一做就错,简单的题目也是这样。所以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运算中把运算符号看错;在应用题中没有仔细分析数量关系,造成数量关系不清,列式错误。

低年级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单一,审题就难以做到全面性,粗心大意是难免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孩子的粗心问题,我要求学生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做题时,要求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课堂练习,读题是关键,容易理解的齐读,难度大些的,指名读后通过提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这样对题目理解才比较深入;独立练习,要培养学生默读习惯,通过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默读去理解题意,使学生能够顺利化解问题中的小障碍,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2)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会准确找到关键词并圈出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在审完题后还不得要领,弄不清数量之间是什么关呢?这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理解。如在数学练习中: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蓝天小学比育才小学多了5名,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很多学生一读完题马上做出判断用加法计算,体现学生审题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关键词没有找准理解,因此,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要找准后圈一圈,再去思考解题方法,确保正确、迅速的解题。

(3)养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非常必要。现在的大部分学生老师三番五次让他们检查,他们会说:老师,我看过了是对的!我认为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检查方法,如计算题,要他们把自己算好的答案盖起来再算一次。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认真去做。

四、培养学生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整体美观。在我们班中有些写字马虎潦草;有些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解决问题后不写单位不答题;有些学生做作业也不善于独立思考、常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欠交作业。由于各种作业习惯不够认真导致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具体要求:

(1)作业本封面上应写明年级(班)、学生姓名、学号、作业本编号,封面和封底都要保持清洁,不折角。

(2)每次作业开始时要写上日期和作业次数。

(3)书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排版美观、格式正确。

(4)根据作业种类合理编排作业内容,如加、减、乘、除竖式计算题作业要分三列做,递等式的算式分2列,并且每道题上下之间要隔一行。应用题中题目、列式计算和答题要分行,列式计算和答题要居中。

(5)作业中的连线要用直尺画。

(6)做错题必需要纠正,要在作业后面用红色笔重新做,不能把原答案擦掉。

篇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对学生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 不仅要教数学知识, 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 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 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 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 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可以组织如下练习:教师口述题目,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教师口述应用题, 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这类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 边听边想边记,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 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 就能掌握的东西, 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 首先是肯注意看, 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 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 到完全独立观察, 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 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会想: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 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 老师每发一问, 人人都要立即思考, 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 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想到哪儿不会了, 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 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提问后, 教师要及时评价, 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 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 细心看。抓了“会说”, 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 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上训练说, 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 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 训练说话就开始了。

第二, 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 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 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 等等。通过说, 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 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通过说想法, 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 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 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 简明、准确的语言, 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 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 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 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 上面画着几个圆, 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 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

第四, 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 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因为他不善于观察, 不会听讲, 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 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 声音小, 若说错, 遭同学嬉笑, 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 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 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 敢讲话, 会回答问题。例如, 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 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 心中有底, 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 回答时也声音洪亮。稍有进步, 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 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 有了自信心, 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 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

二、教学生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 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 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 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 激发思考的欲望, 明确思考的目标。第二, 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第三, 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第四, 及时组织多项交流。

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 表现自我, 交换思考所得, 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 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 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 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生会阅读,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坚持课前阅读, 课内阅读, 课后阅读, 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 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

指导阅读, 要根据教材内容, 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不易看出重点, 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寻找答案, 弄清算理, 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 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 再与课本对照、印证, 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 学生能独立看懂, 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 然后组织交流所得, 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 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 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 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 教师可不留作业, 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 整理已学知识, 归类、编号, 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 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 进行评议, 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生会审题,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 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 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 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 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 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 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 养成审题习惯。

五、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

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 结合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 这样,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生会改错题, 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 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 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 由学生自己选题, 自己计时, 自己口算, 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进行分析并登记错因, 认真改错, 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 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 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 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 独立完成, 不依赖别人, 不弄虚作假, 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 学会真本事。

篇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质疑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5 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6.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7.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8.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9.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学无止境,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乘风破浪,早日达到胜利的彼岸!

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过,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和培养学生这些习惯的。

一、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学校实行两分钟预备铃制度要求学生听到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桌子上指定的位置;身子坐端正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静待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二、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是通过传授与接受实现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一边听一边想并适当做些笔记;不懂多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别人发言时要认真仔细地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黄金阶段,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听课又是他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环节,所以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经常做小动作,不会倾听别人说话等不良的听课习惯,我采取以下方式逐渐培养。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种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记忆清楚,内容易懂,应当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温故而知新,复习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能被掌握得更扎实。

三、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我是课内外结合,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校内外结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增设阅读指导课,激发阅读兴趣,引导正确阅读的习惯。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节约零用钱订阅多种书报,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且适当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评比活动。

篇5: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前言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又因外出打工而留守儿童较多,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改变现状,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这话足以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授之以渔,得益终身的心理感受、成功体验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方案。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却又获得更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和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梁启超也从曾经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好的基本前提与保证,因此小学阶段培养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遵循阶段性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应该抓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3、教育本质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因此,从小学生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

育效果,而且是教育本质的需要。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现状

有关国内外对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很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策略和评价策略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2、通过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4、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深化操作原理,明确习惯的内容,增强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良好学习习惯所包含的内容。

四、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3——2012.12)

1、拟定调查方案,进行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细则及相关表格。

2、查找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3、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

4、对课题进行小结、反馈与评估。

5、收集整理论题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初步完成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1.1——2014.7.1)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老师撰写的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拟定检测方案、进行后期检测、检测报告。

4、申请结题。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教师问卷,学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表或访谈记录表,或通过学生作业、日记、读书笔记、试卷、图画、手工作品等,分阶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观察法。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做出相关评价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

成的资料。

3、实验法。在日常课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多种教育手段与方法,随时随地发现、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反复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观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中,收集其中因果关系和教育规律的相关资料。

4、个案法。选取不同类别的学生代表,连续进行追踪了解,以研究他们乃至全体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被试

(1)选取宁夏泾源县新民乡中心小学和其他小学各年级学生。

(2)新民乡个学校的老师。

(四)工具

采用相关表格及相关评价表主要有:

(1)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行为目标体系

(2)小学生争星达标阶级式水平评量表

(3)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月评量表

(五)程序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主试说明指导语之后统一作答,统一收回问卷。

(2)有主试说明情况,带班教师完成相关表格。(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习惯的评估了解资料。)

篇6: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1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 :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 :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 :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 :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 :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1)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3)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案研究法

3、卷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报子课题。

3、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上一篇:职称竞聘实施方案下一篇:保安人员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