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05-16

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共6篇)

篇1: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本科教育;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Abstract:This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xistent problems with its practical teaching. After that, it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such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erformed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Keyword: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我国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 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学子已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精英, 其成效是显著的。但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 熟悉企业市场运作, 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 已成为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本文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工商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 旨在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参考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市场对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为此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到今天, 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 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结果是:毕业的大学生看起来满腹经纶, 但做起事来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得用人单位不无感叹。高校自认为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而用人单位则抱怨在社会上招聘不到他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导致此现状的原因在于:

1.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市场环境诡异多变

日趋复杂, 企业要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必然对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具备过硬地管理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应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 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决断力, 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外语沟通能力。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依托越来越多的学科,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可能少。

2. 随着近年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要求补充

相当数量师资力量, 但遗憾的是各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直接来自于象牙塔, 没有任何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有的教师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自身都只是囫囵吞枣, 谈不上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 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3. 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在我国重点高校中由于将本科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 所以更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院校又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及影响力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环节, 从而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众多高校中,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包括实验与实习两个环节, 其中实验主要有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 但遗憾的是有些高校实验所用的硬件 (装备简陋) 和软件 (设计简单)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实习, 大部分院校都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 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专业教师带队, 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 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 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 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 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 从中发现问题, 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企业竞争加剧, 为求效益, 企业在人员设置上一个萝卜一个坑, 每位员工都有任务指标且与绩效挂钩, 员工本身尚且自顾不暇, 岂敢有闲情去接待学生, 更不用说对学生指导了。即便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 企业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涉猎, 学生只是帮企业打打杂, 走马观花式看看, 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 还要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 企业则更是不敢掉以轻心, 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到企业实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拒绝, 许多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自找门路实习, 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 管理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惟一的权威就是成就[1]。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 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 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 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 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因而, 要培养满足市场上需求的管理人才, 必须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更在于它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 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2]。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构建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距离应达到的实践教学目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国内高校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正确,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长期以来,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 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仅仅只是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3]。而对于学生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其实践教学内容普遍采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验等实践模式。

2.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

在前面我们谈到学生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或自建实习基地, 在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些高校建立的企业实习基地实际上只是形式, 每年带学生去企业参观, 并没有真正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即使有也只是少量的学生, 而学校自建的产学研基地, 普遍立足于研究生层次, 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导致所建的实验室功能单一, 缺少功能完善的实验中心。目前,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基地网络[4]。

3. 具有实践水平的师资不足

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我们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高校,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也擅长于理论教学, 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 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 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4.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 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长期以来, 由于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 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 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指标, 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 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 各高校要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质量, 必须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应从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 以面向社会服务为宗旨,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所构成。

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起引导驱动作用, 因而目标的正确性非常重要。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新实用技能, 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 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如何合理配置。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实验 (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仿真实验) 、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创新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对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配置应以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 按素质教育、专业知识认知、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四个层次, 由验证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 连惯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阶段,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 在这一阶段,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由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能力, 开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 如英语演讲比赛、PPT设计比赛等。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 这一时期, 可以将企业参观、调研、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学三年级, 是学生专业课的主要学习阶段, 这一时期, 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引入专业实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逐渐过渡到专业技能的掌握, 并从单一知识掌握逐渐进入到综合知识的应用, 创造性地设计方案。大学四年级, 是学生专业选修课学习, 也是学生个性化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 可以通过实训、仿真实验、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为学生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5]。

3.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生课余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等。有关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 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 保证既能满足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的需要, 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并尽可能使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发挥其最大效用。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 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 本着“双赢”的原则, 主动出击, 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持,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 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 更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者。当前高校中具备专业理论、实践操作两重知识和能力, 综合素质高且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师并不多见, 这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此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可以招聘引进既有高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提供咨询或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聘请企业界的专家来校指导。

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灵活多样、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 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落实和运行, 就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有关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现许多高校存在多头管理, 如实习教学归教务处管理, 实验教学归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 而课外科技活动由学生处负责, 各个主管部门又归不同的校领导负责,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使实践教学的整体计划被分割若干部分, 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建议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应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 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如涉及到学生处、实验室管理部门、校外实习基地, 则必须与教务处进行沟通与协商) , 各个学院具体负责, 学院的各系、教研室具体落实, 最后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院教学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落实、组织工作。由各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学院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师、经费、场所和考核具体落实;并做好检查环节和结束的成绩评定及总结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 为了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同时制定完整的、规范的各类实践教学运行操作规章, 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 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并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 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2个目录外专业, 自1985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这就是“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专业素养、过硬的外语技能与突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强化专业特色, 突出外语能力, 造就高素质的国际通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探求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 这促使许多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广外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大胆改革,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几年的建设, 从整体上看,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环境已初具成效, 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建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近年来, 广外大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目前,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物流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商务谈判全景仿真实习中心、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与证券实验室。共享大学实验室有:语言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宽带多媒体实验室、听力实验室、远程同步交互实验室。特别是一些仿真实验室都实现了交互网络系统连接, 能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 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 全面、系统、规范地了解经营业务的全过程, 进行高度仿真的实际操作, 培养了“实战”能力。

2. 注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一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就业取向, 同时, 也考虑实习基地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有广东省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岭南会计师事务所、珠海伊斯佳化妆品有限公司、中山恺撒威登食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在校园周边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如学生自主创办了云山咖啡屋、云山书屋、云山小站和云山网球俱乐部等, 这四个休闲场所已成为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除为全校师生服务外, 还对社会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丰富的社会和课余实践活动。

作为对校内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 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学生中的团、学 (共青团、学生会、学会) 这个平台, 围绕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开展一系列的课余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周活动”和在校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英文戏剧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营销调研大赛”、“模拟交易会”、“物流调研及讲介大赛”、“会计制度设计比赛”、“模拟招聘”等等,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真切地触摸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操作流程。此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余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企业, 巩固加强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知识大赛, 如“挑战杯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专业辩论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提高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5. 重视课程设计。

各专业都非常重要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 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既熟悉专业知识,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学院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 着力狠抓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使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德鲁克的128企业管理思想解读[J].经济论坛, (9) :81-84.

[2]张荣耀, 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6) :104-105.

[3]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3) :25-29.

[4]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 (4) :52-57.

[5]洪燕云, 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5) :31-36.

篇2: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责任编辑:张冬梅

篇3: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的必要中介,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条件和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多项专业技能和很高的综合素质, 如组织才能、团队意识、创新观念、职业道德、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 因此,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创造、创新的科学精神, 而且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 锻炼学生组织、领导、合作、沟通能力。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的调整、相关教师业务技能的提高以及校内外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必要的经费投入, 这些问题都不是个别教师和具体的教学单位能够独立解决的。实践中, 不少高等院校存在着专业定位模糊、办学方向不明确, 片面追求大规模和硕士、博士点的设置, 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都不能支撑实践教学的需要。

2.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教学管理水平低。

首先, 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成体系, 互相脱节。在实践教学安排中仅注意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安排, 课程之间缺少统一配置, 导致各门课程的实践内容重复和核心内容的遗漏, 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其次, 实践教学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 不能根据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制订教学计划, 明确实践任务、目的、实践时间和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的安排比较随意, 针对性不强, 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 实习内容简单, 形式单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少, 尤其缺乏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项目。此外, 对实践教学效果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学生在实践中应达到的能力也缺少统一的认识。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3. 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大多处于放任状态。

因为接纳学生实习一般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甚至还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 给企业带来经营安全和其他潜在问题及风险, 因此很多企业缺少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由于上述原因, 目前学生实习主要靠个别教师与企业的私人关系维持,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很难参与企业具体的工作, 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校外实习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4.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理论课教师, 这部分教师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验项目的开发能力, 一般负责课程的社会实践;二是专职的实践教学的教师, 主要负责实验教学, 这部分教师构成比较复杂, 而且人员极不稳定, 他们中精通管理类专业知识的人很少。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开展迫切需要对这两类人员进行整合优化, 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促进教师走向实践,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5. 毕业实习不规范, 效果较差。

毕业实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进行的综合训练,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并且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中, 尽管学校一般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在教学时数安排上给予较大的比重, 但是在选题和内容安排、组织管理上不够科学、规范, 导致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对于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构建认知—实践—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 在不同环节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 共同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必须构建由多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认为,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认知实践、课程实践、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 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1) 认知实践。在理论教学之前, 组织学生到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 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情况, 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和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为理论教学和今后的实践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课程实践。在理论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课程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吸收,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课程实践的主要实施途径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和教学课程的实习。 (3) 综合实习。在各课程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安排综合实习, 进一步训练学生对于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4) 毕业实习环节。在综合实习之后进行毕业实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技能。

2. 整合教学内容,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目前,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仍然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 培养的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普遍不高。首先, 应根据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 重新设置教学课程, 使其有利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征求和听取企业专家和行业人士的意见, 以便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人才理念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其次, 应调整课程内容,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并不是主从地位, 而应是并行关系。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 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并使之渗透入理论教学过程中,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有效吸收;最后, 通过引进和培训,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成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3. 加强实验室建设, 开展模拟实训。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模拟实训通常是利用先进的软件系统进行, 这类软件系统仿真企业的环境, 模拟企业的流程和各种岗位, 学生在模拟系统内可以进行多种管理身份的互动式实战操作。模拟实验不仅能够避免校外实习的很多困难和问题, 而且其本身也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目前,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力的技术支持。高等院校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软硬件的建设和完善,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模拟实验, 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4. 合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社会资源,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加强与生产企业、服务组织、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联系, 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

总之, 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 是需要高等院校长期关注和投入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 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式。

摘要: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已严重制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构建认知—实践—毕业实习多环节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传军, 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9) .

[2]孙卫, 梁巧转, 肖红.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6) .

[3]王坤, 蒋国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4) .

[4]蒋文生, 刘樾, 王亮.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特征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9) .

篇4: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按照“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优化基础、提升能力、激发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1],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完善机制为保障,通过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创新来源于实践,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中心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自2012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综合改革。围绕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构建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电气工程专业系列课程群建设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群建设。切实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探索和实践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验证与创新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2. 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对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2+2”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开展了系列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建设了“信号处理课程群”,包含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等5门课。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协调各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注重课程逻辑顺序与衔接,统一编写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系统化,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3]。

实施了信息工程专业通信方向课程群的综合优化建设,重点通过“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现代交换技术”、“软件无线电”和“通信系统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建设,带动课程群的建设。以通信方向的主干课程为基础,通过主干课程群的建设带动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建设。

基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的基础课程群建设,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工程电磁场”、“微波技术基础”、“电波与天线”等课程。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实验环节创新等,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通过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完善开放自主式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整体优化的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研究创新型“四层面”,课内实验、工程(科研)训练、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开放自主式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基础层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工程素质。通过提高设计层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知识更新、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应用层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创新层实验主要面向大学生创新研究性实验以及各类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活动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突出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构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培养体系

在本科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衔接,开设了“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电子设计与创新”、“创新研究型实验”、“飞思卡尔嵌入式技术与创新实践”等一系列开放性创新实践课程。在课程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结合课程进行创新教育,实施教育创新。

实施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一体化互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承办各类学科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活动。多形式多途径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举办专题报告,启发思维、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构建了校企协同的工程实践教育新模式,组织现场授课、实习,参与产品研发,做毕业设计等,将学生的发展空间从课程体系内延伸到课程体系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创新实践到创业实践,探索和形成了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按照“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了集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大实践”教学平台,保障本科教学,拓展学科研究。

1. 完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原有基础实验平台进行归并和调整,整合和扩容电路理论实验室、电工电机综合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室。将模电和数电实验室整合为电子技术实验室,使之“一室多用”、“分时复用”。建设了表面贴实验室、proteus仿真实验室、EDA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该平台承担全校35个专业近6000名学生的相关专业基础实验课程。

2. 拓展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在现有专业实验平台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系列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如通信电子电路实验平台、ASIC综合电子设计实验平台、可编程模拟器件实验平台、基于模块化的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ZX-I型电机故障诊断实验平台、DLP—III输电线路微机保护屏实验平台等。这些自主研发的实验平台,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中,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和效果,满足了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课外创新的需求,增强了实验室的实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与台湾新唐科技有限公司、德国马克公司、西门子公司、ALTERA公司、TI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涵盖了当前电气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新领域,做到实验技术及其研究内容与当前新技术同步,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实践环境,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构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平台。

3. 建设校企协作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探索校企协同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江煤集团、徐州苏煤矿山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徐州中矿华洋通信、徐州润泽电气等企业共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与南京弘毅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中国矿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并与多家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密切产学研结合,目前已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等30个。聘请一批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新组建了“江苏省煤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煤矿智能供电系统、供电安全、本质安全电器、电网节能及大功率电子设备节能等五个方面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煤矿电气与自动化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开发煤矿大功率及本质安全电器装备,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构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全面检验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途径。为整合学院创新教育资源,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成立了学院级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心,建设了“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践基地”和“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两个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育与建设基地。统一管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组织举办各类竞赛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嵌入式、过程控制等科技竞赛。统一组织国家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专利的申报和管理等。基地实行全方位开放、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践创新教育基地每年接纳近1000名优秀学生。

鼓励和支持学生组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选派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创办企业。近两年,学院在读学生创办4个小规模企业,成功进驻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教学改革,开拓了学科研究,深化了项目实践,强化了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林,朱成建. 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9-20.

[2] 陈岗,胡亮,高淑负. 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1):83-85.

[3] 王艳芬,张剑英,张晓光等. 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32-134.

[本文为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电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2011JSJG024)的研究成果]

篇5:研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国青

(池州学院 物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摘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沿用专科时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刻剖析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亟待改革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从组建之初,就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其办学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确立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如何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其实践教学体系受专科教育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将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文章分析了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初步阐述了现阶段改革的方向和着手点,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于2009年增设,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增设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受到原有的机械类专科专业教学观念的影响,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难以顺利运行,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第一,我院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四年的发展,任课教师在思想认识和教学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受专科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深刻领悟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根本,从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和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存在。

第二,从学院升格之初,我院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就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和设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缺乏科学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整体优化程度低;

第三,新编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实践内容和生产实际严重脱钩,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四,实践教学整体投入较少,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环境差。我院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薄弱,硬性条件差,学校升格后又实行整体置换,经费处处短板,近几年,机械专业的实践场所、仪器设备都没有大的变化,依然靠专科时期的一点家底支撑,已远远不能满足本科实践教学的需要。

第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多是从专科过渡而来,技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缺少大量高层次、兼备工程师和讲师资格的“双师型”人才;

第六,没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考核。

以上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配置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以此来确保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将是近期改革的主要方向或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用型本科教学,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时对各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践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应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客观实际,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池州学院为例,我院目前以初步确定“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层次”化即依据学生各阶段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同,由低到高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即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型培养的需要,将实践课程整合成不同的功能模块。

第三、建立适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评价体系中应包含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对实践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应重点考察教师的知识传递和转化能力、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等;对参加实践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演示和实用能力的评价。在评价体系的主体中,应该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代表共同组成,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总之,建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的唯一标准,是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

第四,资金短缺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虽然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逐年加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投入,但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使得目前的现有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实验时无法做到每人一台(套)仪器设备。而且大型现代的贵重设备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即使安排了实验也是验证性实验或参观性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解决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面向生产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进行的合作,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负责的形式。这种合作的主要优势是:合作比较容易实施,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和教学针对性强,专业符合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五、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所有实习实训,都是由一线任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一般很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那些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渊博,但是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能力有待加强。鉴于此,应尝试通过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选派部分理论课教师下企业深造的长期有效机制。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的实践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定时、定量”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机动。为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可采取更为灵活、实际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考虑参与实验室开放以及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指导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篇6: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一、简述构建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1.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机电类专业的特点

学校在完成市场调研和人才教育定位的.前提下,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手段为改革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能力培养为关键,改进其传统模式实践环节,优化实验流程,从而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特色化是当下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性原则。

2.如何加强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机电类专业的平台构建

对机电类学科的强化建设,正确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多方位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改革、发展基础。

(1)建设机电类专业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平台

首先要对机电类专业实验室进行规划、整合,加大对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制订有效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创新性能,同时强化对精品实验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

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习、实

践活动,才能够有效验证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www.fwsir.Com)由此可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一般电气设备和简单机械加工实践训练,建立电气设备拆装实习基地,用于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认知电气设备结构和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规范化的课程设计环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加以实践训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探讨、分析,老师可从旁指导。设计制订一套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实践创新环节,是对学生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效的实践考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好机电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实践理论方案

1.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并不是轻视理论教学,整个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存在主体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端正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正确位置以及有效作用。

2.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思路

在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围绕现代机电工程素质,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培养实践工程应用能力,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环节相结合为发展构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整体优化效果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

1.强化机电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尤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2.不断对机电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以提升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程项目,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专业学科的有效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思想从知识的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加强理论技术知识课程的内容比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通过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建设的探索,分析得出改革、创新实践教育课程是当下各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类快速发展的必要性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松平。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信息,(5)。

[2]郭年琴,陈爽。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5)。

[3]李卫清,曹建树,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4]肖忠跃,李和平,罗淑平,等。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8)。

[5]王猛。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通讯,(6)。

作者简介:张有双(1965.3― ),男,汉族,山西省霍州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工作单位:霍州煤电职教中心。职称: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机

电类。

上一篇:向上级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三年级池塘美景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