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建设

2024-04-26

社区警务建设(精选8篇)

篇1:社区警务建设

如何推进社区警务建设

社区警务作为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变动、社区居民数量猛增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优化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我国警务工作的维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警务,即警察机关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警察、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立体的社区治安秩序维护体系。社区警务把坚持依法执法、坚持群众路线以及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等作为基本工作原则,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警察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做法,强调以警察为主导、以社区和民众为主体,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蕴藏在社区居民中的治安防范力量。当前,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科技强警,推动社区警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推动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就是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社区警务模式,通过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加强对社会资源和信息的统一指挥、控制和协调,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警务资源的集约化警务模式,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信息化。同时,在“大治安”的背景下,社区警务建设还应注重网络化建设,不仅要以社区作为立足基础,而且应有置身于大社区的大局观。为此,既要加强社区警务室和社区组织建设,又要加强社区警察机关和社区组织的联系沟通,形成纵深立体的信息

交换网络。社区警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信息化有利于网络化,网络化能加强信息化。只有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社区的警务力量、组织资源、民众热情转化为社区治安防范的现实能力。

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转变思维方式,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将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社区警察机关及社区组织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努力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打击到防范的转变。这包括:创新社区警察机关及社区组织设置,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创新社区警察机关及社区组织的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形成合理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完善科学的队伍管理监督体制等;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满足日益丰富和多元的社会需要、群众需求;等等。只有根据时间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社区警务的工作方法和形式,才能推动我国社区警务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强化警民合作关系。社区居民是社区警务建设的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警务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关乎社区警务建设的成效。这就需要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警民关系。一是统筹协调好基层警务室与社区居民的关系。社区居民中蕴含着强大的社会治安力

量。只有保持和谐的警民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统筹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社区警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的机关、部门、企业、组织等。只有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各方面统一行动,高效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三是统筹协调好区域间的关系。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不仅要注重各个社区间的平衡,而且要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部门、各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相互带动,共同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生动局面。

篇2:社区警务建设

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是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公安部和省厅的有关规定,市局党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深化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我分局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制定《XX分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分局长梁耀权为组长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展开警务建设工作。现将上半年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的总体情况

4月10日至30日是摸底调查,制定方案阶段。我分局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对辖区“警务责任区”进行调查摸底,科学划分社区和农村警务类型,合理设臵警务室,制定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方案和具体工作开展时间表。经镇委、镇政府、分局领导研究决定,2007年12月底前,在全镇建立20个警务室,定好警务室名称,并落实由治安股、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

5月1日至6月30日是严格要求,开展工作阶段。2007年5月8日、6月13日,由政委谢委进带队前往大岭山分局、长安分局的警务建设试点参观,5月11日,在分局小会议室召开办公室、政工股、治安股、派出所会议。会议上,分局政委谢委进作了详细部署,指定专人负责,选取霞朗村、东山村、铁岗村为试点,展开警务建设工作。5月14日,治安股联系东莞市千一广告公司派人到霞朗村、东山村、铁岗村现场勘察后制定建设方案,并签定施工合同,现已开始建设。警务室使用的登记制度、18簿23表已完成制定。

二、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分局社区和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规划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定期召开会议,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本规划的全面落实。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务求实效。

(二)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工作平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群众。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分局治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合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有关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社区警务服务各项政策,推动社区警务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实现社区警务建设制度规范化、管理法制化,把政策引导、行政监督、指导管理落到实处。

(四)加大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经费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投入机制。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及工作人员工资(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

三、存在问题

(一)经费问题。由于我镇各社区和农村办公经费比较吃紧,而且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费用大,经费问题给警务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场地问题。由于现在基层警务室的使用场地主要由社区和农村提供,但部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可提供的场地不多,这与建设警务室用场地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三)意识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层警务工作的各种要求不断提高,社区警务建设必然要向规范化的的方向发展,提高现在社区警务建设的标准是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由于社区和警务建设经费大,部分干部群众意识还停留旧有的观念,不理解不明白搞这个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到底有什么好处,致使我们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有阻力。

四、工作意见

总结上半年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有以下几点工作意见: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继续稳步扎实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各项工作。分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坚定不移,一抓到底,按既定的目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2、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按照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周密布臵,层层动员,努力争取各相关部门、村委会和社区的支持协助,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各项困难和制约因素。

篇3:社区警务建设

华明家园是天津市首批国家发改委批准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镇的试点, 新市镇的建成改变了以往村、镇、队的格局。为此, 华明派出所积极创新, 探索出一条新市镇警务管理的新模式。派出所建立了6个社区警务站, 每个警务站分为5个功能区, 除了日常的110处警, 警务站还负责化解矛盾、答疑解惑、户口咨询登记等, 同时担负辖区巡逻、视频监控等职责。警务站有效整合了治保会、调委会、流动办和街道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相关职能和信息资源, 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辖区所有居民和社区日常事务, 实行24小时“一站式”受理、“一窗式”服务。

“华明模式”的成功首先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投入到位、保障到位。其次是警务站工作机制健全管理有序, 同时, 派出所对警务站建立了督考机制, 明确了任务, 量化了指标。另外, “三张网”的有效整合, 盘活了社区资源, 促进了平安社区建设。

篇4:社区警务建设

关键词:社区警务;课程改革;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4-02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定位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性质

社区警务战略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2002年3月公安部召开的“杭州会议”上,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派出所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成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的新命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社区警务课程成为治安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课程的设计应从社区民警的实际工作出发,教学内容应贴近公安实战的需要。不仅要注重社会转型、时代背景和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社区警务的理念,而且还要提高开展社区警务技能训练的水平。

(二)社区警务教学内容

社区警务课程体系分成基本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其应用,介绍社区民警工作的方法手段。具体分成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为:绪论、社区警务在国外的开展、我国社区警务的历史沿革、社区警务的警察力量、社区警务的社会力量、社区人口管理、社区帮教工作、社区治安信息工作、社区安全防范、社区群众工作和社区警务在林区的开展。

实训是巩固、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我们设计了户口登记、访谈技巧、 入户调查、调查方法、治安信息处置、社区警务台账管理、技术防范、社区治安防控(阵地控制)、治安宣传、帮教、协商调解、森林公安基础台账建设等实训内容。

(三)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

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社区警务理念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世界警务发展趋势,了解社区警务课程,认识到社区民警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社区警务课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社区警务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社区警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社区民警工作有关的技术、技能,具有将所学原理、技术、方法用于社区警务工作和其他各项公安工作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习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区警务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以后从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二、社区警务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基本理念

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社区警务课是既注重理论基础培养,又重视应用性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学好较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强有力的后劲;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促进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这是理解课程作用的重要表现,并为将来实际从事的社区民警工作做准备。

2.注重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引入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社区警务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贴近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课程的根本要求。社区警务课的教学应从公安工作的实例中了解学习课程内容,并时时紧扣公安实战的要求,使学生学得会用、能用。

3.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知识能力的继承与创新并重。根据社区警务课应用性强的特点,改革教学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倡自主学习,科学创新。

4.注意学科衔接,关心科技发展。社区警务课是专业课程,在教授此课程前,应注意前续课程的教学,同时要照顾后续课程和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教学和缺漏教学。应注意了解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关心科技进步和新思想,为了解新的警务思想和改革趋势提供基础。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改变一本作业,一张实验报告,一份试卷评价学生优劣的方法,构建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找出存在不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建议一部分笔试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一方面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测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知识的整体性去衡量学生。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适应森林警察的培养目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培养森林警察的专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林区的特点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知识。在社区警务课程内容上,我们增加了林区的概念;介绍了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责职权和森林公安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的职责与工作制度;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介绍了林区城镇、林区作业区、育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特点和相应开展社区警务的对策;突出“三情”(即山情、林情和社情)与“四网”(群防群治网络、情报信息网络、边界联防网络与案件协查网络建设)在构建林区警务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社区警务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调动社会一切治安力量,我们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林区社区警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护林队、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机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区检法机构;森林消防管理机构;林区武装森林警察;林区机降灭火队。

社区阵地控制中,我们针对木材加工厂、贮木场等涉林企业,引入林区“特种”行业的新概念;在群众工作中,增加由林权与山权的变更、林地征用等引发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在林区治安防控中,穿插介绍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实践。

三、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项目,各高校纷纷将培养“教学团队”列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我们取得一点体会。

(一)建设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通常是以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等基本建设项目为平台,进行团队建设目标的设定,目标同时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体现在对实际应用的客观判断和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分析。

(二)积极开展校警合作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教学团队必须与公安机关建立紧密联系。近年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与南京市公安局、常州市公安局等二十多个公安机关建立了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的关系,社区警务课程组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不定期地到派出所听取社区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社区警务课程的规划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只有一个水平高的公安学术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带动公安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公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公安机关最新警务动态的领军人物,使公安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实战。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让要求教师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必须到公安机关进行一年或两年业务实践,掌握社会治安的最新动态,丰富公安实践经验,提高公安业务的教学能力。二是积极推荐团队带头人入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养,并扩大对外交流。

(四)构建互补性的教学梯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社区警务的教学团队成员有10人,其中主讲教师4名,实训教辅人员1名,其他参与建设人员5名。

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名,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有公安业务实践锻炼的老师占教师总数90%,有到林区森林公安业务调研经历的老师占教师总数80%。实验人员具备中级职称,是从公安机关调入,有十几年的公安工作经验,专职指导社区警务实训。

从年龄结构看,课程组整体年富力强,其中50岁以上一名,45~50岁的教师2位,占20%;35~45岁教师4位,占40%, 25~35岁教师4位,占40%。教师队伍的年龄呈梯度分布。

从学员结构看知识结构合理。教师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公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不同院校。所学专业有警务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林学等8个专业或学科,有利于开展研究过程中知识和视角的融合与互补。对本科公安院校教学团队而言,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公安一线警察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弥补普通教师实践性技能和经验的缺失,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教学团队要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单凭个体的自觉性的发挥还不够,必须建立严格的团队运行机制。一是要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包括骨干教师的培养、团队成员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具体活动的落实与时间的安排、遇到矛盾时如何沟通和矛盾处理的原则等。二是激励机制,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教师到基层公安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三是要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于教学团队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等物质保障。同时,将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规范化。

篇5: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篇6:农村地区社区警务建设浅谈

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含义既借鉴了西方国

家的成功之处,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了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综合治理、打防控一体化等中国特色的治安方针,它以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为出发点,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为基本点,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为立足点,以密切警民关系为着力点,目标是取得群众和社会力量对警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利用社区资源,优化警力配置,从而以小区域的良好社会治安促进和推动全社会的治安稳定。

2002年3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在2004年之前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县城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规范警务动作,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可以说社区警务已成为当前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的主题,全面铺开已势在必行。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警务工作方式和手段,在目前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认为,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划分地域,科学配置警力。要保证社区警务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对地域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彻底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地域扩大延伸、跨地域发展等因素带来的管辖不清、职责不明、管理出现空当等实质性问题。要将社区警务建设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公安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公安机构改革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区警务建设。特别是改革后的派出所设置要与地域管辖相一致,与社区警务建设相衔接,通过合理科学的派出所设置,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如“三不管”等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在警力配置上,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警力状况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的部署。就当前形势看,应当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各种条件如物业管理、居民素质、周边环境等比较好、警力相对充足、各种案件发生比较少的社区实行一区双警,可以保证民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各种基础工作,履行各项职能,真正体现社区警务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二是在上述各项条件比较差、警力不足、治安案件比较多的区域,实行社区警务和专职查处治安案件,相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保证治安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查处的数量,使社区民警专心致力于各项基础工作。可以说,这两种模式各有其长处,也各有不足,但总的来说,一区双警更符合社区警务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二是要调整工作重心,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作用。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组织治安防范、加强治安管理和为群众服务。只有抓住这些重点,才能使社区警务的要旨得到落实。因此,社区民警的工作思路和重心必须始终围绕这些方面来进行。要切实增强情报信息意识、广泛接触社区群众,最大限度地扩大情报信息来源,及时收集、掌握各类信息特别是事关社会治安稳定的动态性、预警性情报信息,做到耳聪目明。社区警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管好社区实有人口,而农村城市化地区实有人口管理的内容和内涵与其它地区有本质上的区别。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才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实有人口管理的重点,也是社区警务建设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牢抓住这个重点,利用社区警务建设的契机,不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改变以往重打轻防范的做法,将治安防范摆到突出的位置。因此,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必须将社区防控作为社区警务建设的主线来抓,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进行,从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宗旨,社区警务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因此,无论是对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要求,社区警务的运作模式,还是警务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要将服务功能贯穿其中,更新观念,增加新的内容,推行新的举措,通过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拓展服务的范围,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以“三级防范”工程为着力点,构建适合农村地区社区警务的工作框架。“三级防范”工程就是乡(镇)、村、组三级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及群防群治工作,即由乡镇党委、政府抽调政治素质强、热爱社会治安工作人员组成乡级巡逻队,由派出所民警带队实行轮班巡逻,负责本辖区公共场所、交通要道、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严密社会面控制,构成第一级治安防范网络。各街村在治保组织领导下,抽调人员,在本村区域内开展巡逻打更活动,构成第二级治安防范网络。各村民组组织农户轮流打更,实行邻里看护,构成第三级治安防范网络。

篇7:城市社区警务室规划建设方案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建设,强力推动公安机关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等“四项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全市城区社会面治安整体管控水平,根据全市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制定城市社区警务室规划建设方案如下。

一、总体建设思路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合理布局城市警务室,加大建设投入,确保警务室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建设;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警力、协勤力量配备,将有限的警力充实到基层社区,建立健全公安机关社区警务“警民联防、警居联管、警种联动”三联机制,将公安机关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向基层、向社区延伸,确保公安机关的触角伸入到最基层,使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到最基层,实现我市城市社区“发案少、秩序好、社区稳定的目标”,进一步促进社区和谐,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组织领导体系

为切实加强全市城区社区警务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城市社区工作办公室主任为组长,市城工办、市综治办、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城区三办一区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社区警务室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市社区警务室建设的研究决策、指挥调度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由公安局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和街道(区)确定一名联系人组成,具体负责城区社区警务室建设的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工作。各相关部门、街道(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负责,落实措施,确保城市社区警务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警务室建设标准

(一)警务室布局要求。城市警务室建设要综合考虑社区规模大小、人口多少、治安状况、警力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分警务区,规范警务室建设,原则上每个社区都要建设一个警务室,社区规模较少的(少于1000户),可以由临近2个社区共同建设一个警务室。警务室要求建在治安状况复杂、刑事案件高发、矛盾纠纷较多的地点,并尽可能与居委会相邻。对于城市新建社区,要在对社区进行规划的同时,确定警务室的位置和办公用房,对于老旧的社区,由三办一区党委政府会同住建部门负责选择合适的警务室办公场所。

(二)警务室建设要求。警务室办公用房应满足社区民警的工作需要。对于新建的城市社区,3000户以下的社区,警务室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3000户以上的社区,警务

室建筑面积要达到80-100平方米;对城市老旧社区,警务室办公用房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平方米。警务室要求配备有基本办公设施、有基本警务装备及个人防护器材、有适宜交通工具、有警务通讯工具、有信息化办公设备、有便民服务设施。警务室要有统一外观形象、统一标识、统一制度规定,设立警务公示栏、公布民警照片、姓名及联系方式,设置治安预警专栏等设施。警务室内部要有辖区示意图、民警工作职责等。同时每个社区警务室要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

(三)警力配备要求。按照城市社区每5000人配备一名社区民警的总体要求,在规模较小、治安较为平稳的社区警务室,配备一名社区民警,在规模较大,治安复杂的警务区实行2名社区民警,并根据社区民警数量,按照1:2或1:3的比例配备专职协勤人员,即每个社区至少要配备2-3名专职协勤人员,配合社区民警开展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民警在居委会、村委会担任副主任,直接参与社区党务、政务、事务决策和管理,将警务工作纳入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促进治理力量、措施、手段在基层整合。

四、部门职责分工

(一)市城工办要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的协调、调度和综合指导,并将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综治工作考核。

(二)市财政局要组织各级财政部门将社区警务室建设工作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化警务室建设的经费保障,并将警务室建成后的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市住建局要会同三办一区党委、政府根据各社区居委会的用房情况,做好警务室办公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新建城市社区,要在规划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对未按规定规划社区警务室的新建社区,原则上不予审批。

(四)市公安局要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的指导监督,负责警务室警务装备的配备,社区民警的配备,组织好社区警务室日常工作。

(五)市人社局要会同三办一区党委、政府做好社区警务室专职协勤人员的招聘和配备工作。

(六)城区三办一区要会同住建部门切实做好警务室的选址和基础建设工作,负责专职协勤人员的配备,确保警务室能够及时完成基础建设,尽快开展相关警务工作。

五、建设进度要求

按照建成一个城市社区,同步建成社区警务室的要求,结合我市城区和公安机关的实际,2015年底前,城区三办一区所属辖区至少建设2个标准警务室,2016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60%,2017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根据2015建设进度,将建设任务细化如下:

(一)警务室选址(现在起到6月底)

各街道、区结合辖区社区的实际,提报警务室建设的社区,并组织对警务室的办公用房进行先期规划,确定好警务室位置和办公场所。

(二)警务室基础建设(7月初至9月底)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拟定建设的社区警务室进行实地勘察,进一步予以确定,公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设要求,组织对警务室的基础硬件进行施工建设,完成基础建设和办公设施的配备。

(三)警务室人员配备(至10月底)

社区警务室硬件建设完成以后,公安部门完善警务室的警用装备配备,科学调整警力担任社区民警,三办一区负责按照标准配备专职协勤力量,警务室正式运行开展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明确任务分工,合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各自在城市社区警务室建设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按照部门分工,分兵把口、分步实施,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城市社区警务室建设

(二)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协作机制。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各级综治部门为依托,会商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措施,做好社区警务工作整体规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定期调度协调工作,促进治理力量、措施和手段在基层整合。社区民警要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

强化社区治安方面的牵头组织协调作用,纳入“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将警务工作融入社区党务、政务和事务,形成内外结合、多元共治工作格局。要通过招聘义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招录辅助力量,整合治保、综治、网格管理人员等社区治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治保会、平安协会、警民议事会等群防群治组织和“红袖标”、“夕阳红”、治安志愿者、楼院长、社区工作者、义工等群防群治队伍,壮大社区自治力量。

篇8:社区警务建设

一、社区警务的作用

社区警务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二十世纪末成为盛行于各国的一种主流警务思潮和警务改革模式。它是在政府倡导和警察的积极参与指导下, 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和社区资源, 以调查、发现、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基础, 预防、减少社区内犯罪, 增强公众安全感, 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化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它也是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的基础工程, 在社区发展和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社区警务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区,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稳定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1]当前, 影响社区治安稳定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各方面, 这些不稳定因素如不及时化解, 很可能演化为各种治安案件、治安事件、刑事案件等, 进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只有“社会单位及其治安组织与政府、警察机构合作、互动, 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社会和谐”。

(二) 社区警务对预防犯罪作用明显

我们知道, 预防和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两大任务, 其中打击犯罪主要是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的主要工作, 预防犯罪则主要是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的工要工作。如何预防犯罪, 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即把预防犯罪的前沿阵地放在社区, 把预防犯罪的各项措施落实在社区, 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否则, 如果警察把主要的警力、精力放在打击犯罪上, 忽视预防的重要作用, 不依靠社区去宣传、发动、指导社区和居民积极开展治安防范, 仅仅只抓住打击犯罪这一个点, 将会出现越打越多、越打越乱的情况, 最终将完全陷于被动局面。“社区工作做得好, 不仅可以扩大警方的情报网, 提高搜证的效率和质量, 更为重要的, 是社区工作在预防犯罪上所起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或遏止于初始, 既能减轻执法工作的压力, 更能减少市民遭受不幸, 有效地保障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二、西安市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区警务室配备欠缺, 警力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2年底, 西安总人口为851.34万的居民小区4000多个, 但社区警务室目前共有566个, 农村中心警务室518个, 这根本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正常需求, 居民只能依靠小区物业及所在小区派出所的日常治安管理来维护小区治安。同时, 派出所警力欠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以笔者所属的长延堡派出所为例, 该所辖区人口23万, 面积10.5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城南客运站等人流密集区域, 还有三个城中村, 但却仅仅有40余名民警, 警力严重不足, 而且派出所民警不仅要承担日常的警务活动, 还要承担破案、查处治安案件及重要活动、重大节庆的安全保卫等工作, 导致民警身心疲惫, 疲于应付, 无法提供足够警力保证社区警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 个别公安机关的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不够重视, 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对社区警务建设投入不够, 导致社区民警对社区工作也存在挑拣、应付的情况, 这样就无法有效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警务功能也无法正常发挥。

(二) 民间力量参与社区警务建设机制不健全

社区警务是“指存在于警方与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要旨是警察和社区居民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2]因此, 社区警务建设必须依靠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管理。如仅仅依靠公安机关自身力量则无法建立真正完善的社区警务机制, 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对社会面的控制。面对社区警务中普遍存在的此类问题, 长延堡派出所民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让红袖章飘起来”措施, 即由派出所组成6支义务巡逻队, 共计有130余人参加的群防队员, 并在沿街门面、小旅馆以及公共场所发放红袖章2500余个, 旨在形成时时有人问、事事有人管的局面。但遗憾的是, 此项活动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在小区并没有发现巡逻队、群防队员的身影, 红袖章也无影可寻, 仅仅能看到小区保安的日常巡逻。因此, 虽然制定了不错的民间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 但在具体措施的执行上却仅仅流于形式, 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之意。同时, 有些社区和居民参与社区警务的意识不强, 认为治安问题就是公安机关的事情, 与己无关, 自己只要遵纪守法就万事大吉, 不能主动配合社区民警工作。这些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 民间力量参与社区警务建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 社区警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是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总体要求。但就公安机关自身而言,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打击、轻防范”的思想。以往的评价考核机制总是把发案率和破案率作为衡量警察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把发案率的升降归结为警察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实际上, 衡量社区警察的工作应当根据社区警务工作的实际从社区群众满意、公共场所秩序良好、群众安全感提升、警民关系密切、民警有无违法违纪现象等方面综合考虑。因此, 社会治安秩序是否良好应当成为考量社区警察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关于社区警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增强防范意识, 强化服务功能,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共同参与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的前提条件, 只有群众的防范意识增强, 积极性得以调动, 才有可能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因此, 派出所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时不能仅仅依靠一般号召, 而是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 社区警察应本着因地制宜、安全可行的原则, 指导和帮助群众落实各种行之有效的治安防范措施和防范机制, 将日常的治安工作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 用实际行动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实现群众对社会治安由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的转变, 使之成为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日常活动, 使群众自觉自愿维护社区安全, 参与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的建设。例如:社区警察可以在社区广泛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 鼓励邻里间的联系和彼此的关照防范,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警民联系卡, 张贴安全提示单, 时刻提醒群众注意安全;组建小区信息员, 及时收集社区信息;举办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教授防范盗窃、抢劫、诈骗等的自我保护的措施;加强对物业公司安保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等等, 真正达到社区警察与居民的互动联系, 实现社区警务保社区平安的现实目的。

(二) 加强法制教育

自从2001年12月4日的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开始, 法制宣传日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家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使得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知道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利,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区安全而言, 在目前社区安全服务社会化的条件下, 要使群众能够正确合法地开展社区安全防范工作, 必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使之明确自己在社区安全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避免超越权限开展工作, 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影响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民警在日常的治安工作中要加强对群众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 以提高社区居民的警惕性和安全防范意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社区安全服务工作, 这是社区力量持续参与社区安全管理的保证。正是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和安全防范教育, 让社区居民知法、懂法, 对违法犯罪的特点规律和社区治安形势有个客观正确地认识, 并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够做出正确处置, 使社区警务落到实处, 实现社区安全服务的群众化和社会化, 真正实现社区安全稳定。

(三) 真正发挥社区警务的作用, 实现警民联手保平安

笔者认为, 可以以笔者所在小区社区警务取得的显著效果为例, 加强小区物业公司与派出所的联系, 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优势, 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区警务资源, 实现社区安全服务的群众化, 但也要注意对群众进行积极引导, 以免再出现笔者在文章开头时所说的有措施却没效果的情况。通过社区警务这个警民联系平台, 可以把无偿的公共执法服务、义务性的群众自我防范与有偿的保安服务、物业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社区、面向社会, 形成以“政府领导、警方主管和指导、社区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综合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3]同时, 实施社区警务还必须树立以社区为本的思想, 在日常的治安工作中要着眼于社区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问题, 通过各种措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从而建立起警察与社区居民间密切的伙伴关系, 尤其需要建立和完善社区警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立足社区资源, 依托社区合作精神, 充分发挥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力量,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 形成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 最终实现社区的稳健发展。

社区警务作为目前主流的警务思潮和警务改革模式, 在社区发展和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它开启了合作、互动的警察与社区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 我们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构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社区警务模式, 真正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 为促使社会治安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昭瑞.论社区警务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

[2]赵可.国外警学研究集粹[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381.

上一篇:班花作文下一篇:二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