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政策全解

2024-05-18

助学贷款政策全解(共5篇)

篇1:助学贷款政策全解

贷款类型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贷款的类型大体分两大类: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

客户想通过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但是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一定能贷到足够的额度,或者寻找到较低的利率,即是说不同的贷款类型适合不同的客户,不同客户适合不同的贷款类型。

抵押贷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它是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抵押品通常包括有价证券、国债券、各种股票、房地产、以及货物的提单、栈单或其他各种证明物品所有权的单据。贷款到期,借款者必须如数归还,否则银行有权处理抵押品,作为一种补偿。也就是说是需要抵押物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一般的话常见主要是房产等价值价高的固定资产充当抵押物。抵押贷款的话,一般额度较大,利率较低,期限较长,可以做较为长期的资金来使用。

无抵押贷款,又称无担保贷款,或者是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 押物,只需身份证明,收入证明,住址证明等材料(具体证明材料要看是什么银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银行根据的是个人的信用情况来发放贷款,利率一般稍高于有抵押贷款,客户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贷款年限,一般期限较短,额度较抵押贷款较低。

客户如果有房产等可抵押资产并且需要的额度较大时,可以尝试做抵押贷款;客户如果没有房产等做抵押,需求资金不大,个人信用良好,可以做无抵押。

当然,这只是前提,具体能不能做,还是要是在其他条件符合才可以。

Mirror

篇2: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分析

一、酝酿阶段 (1986.7—1999.5)

为了帮助部分确有经济困难、不能部分或全部解决在校学习期间生活费用的学生, 1986年7月8日, 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 同意在全国85所院校中试点实行奖学金和贷学金政策, 由此拉开了贷款助学的帷幕。

1987年7月, 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 规定由各院校建立奖贷基金, 国家本着“有借有还”的原则, 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贷款助学政策。

1993年9月, 国家对1987年7月的贷款办法做了修改, 1994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的文件, 提出建立与收费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 通过“奖优”和“助贫”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逐步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

1995年8月, 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改革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学生贷款办法的通知》, 通知指出, 原有贷款办法为帮助高等学校中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推开, 原学生奖学金和贷款政策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改革和建立新的学生奖贷学金制度和办法, 国家教委决定对原有部分贷款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 并在直属院校试行新的学生贷款办法。至此, 中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雏形。

二、定型与完善阶段 (1999.5—2007.8)

准确地说,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从1999年开始的, 以后在实践中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阶段,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逐步推进的过程与特征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段:

1. 定型试点 (1999—2000年) 。

1999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 (试行) 》, 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颁发《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试行办法》。9月, 中国工商银行独家办理的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 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试点实施。至此, 拉开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序幕,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出台并实施。但由于时间紧、实践经验不足, 再加上担保难等问题, 半年下来, 试点效果并不明显。

2. 全面推行 (2000—2004年) 。

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部分的调整。2000年2月1日, 国务院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 这个文件明确规定, 对18岁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 (无担保) 的国家助学贷款。但考虑到防范风险的需要, 文件要求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 因此, 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的确定又成了一个难题。

2000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教育部、财政部, 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再次做了大幅度调整。在8月26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上述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 文件规定, “由中央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 由八个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 其经办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助学贷对象由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扩大到研究生。《补充意见》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一次大幅度调整, 对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具有关键意义。

2001年6月, 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家教育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有关领导从各自角度探讨、研究了进一步落实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具体工作。8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措施,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

2002年2月, 国家教育科技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研究完善有关政策和办法, 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向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贷款。伴随着贷款实践的进程,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可操作性日益增强, 贷款学生日益增多, 贷款数额也日益增大。同时也出现了违约率高、银行惜贷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

3. 拓展完善 (2004—2007年) 。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尴尬局面, 为了有效解决助学贷款的瓶须问题, 2004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又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贴息方式有变化。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改变了此前实行的在整个贷款合同期间, 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助的做法, 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 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提前还贷的, 经办银行要按实际期限计算利息, 不得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第二, 延长还款年限, 四年内还清改为六年内还清。新规定延长了学生贷款的还款年限, 改变了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开始偿还本金、四年内还清的做法, 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 在一至二年内开始还贷、六年内还清的做法。第三, 经办银行的确定采用新方式, 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改为招标。经办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原来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 改为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第四,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按隶属关系, 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 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第五, 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 借款学生将受到更为严格的还款约束。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及公民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按隶属关系提供给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经办银行将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

这次调整后,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更加符合实际, 有力地促进了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据教育部2005年2月统计, 全国累计审批贷款学生115万人, 审批贷款合同金额96亿多元, 先后为108万名学生发放贷款69.8亿元, 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50%。

三、多元化阶段 (2007.8至今)

为了进一步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获得贷款资助, 2007年8月, 国家再次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修订和完善, 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并为此连续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与目前仍在不断完善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相比, 生源地助学贷款新政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贷款条件宽松, “绑定”学生与家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无须担保, 而把学生与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联系起来, 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这种信用贷款更准确快捷, 也有助于降低还款风险。第二, 贷款申请简易, 按生源地划分贷款对象。贫困生不受在校生名额和比例限制, 贫困地区还可以适当提高比例, 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这项贷款。这是生源地信用贷款较之以前高校助学贷款的最大特点所在, 这样一来贫困生成功申请助学贷款的几率更高, 有效防止了过去以学校为单位、名额限制较多而带来的政策分配不公的问题。第三, 对象范围扩大, 覆盖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首次将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校贫困生纳入助学贷款范畴,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覆盖面更加广泛。第四, 还贷期限延长, 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十年确定, 最长不超过十四年, 其中在校生按剩余学习年限加十年确定。学制超过四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 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第五, 风险补偿金增加, 减轻高校负担。虽然生源地助学贷款中, 贷款学生利息的财政补贴方式不变, 但是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则按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 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 以减轻高校的经济负担。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 不断地朝着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方面调整、改进, 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支持。同时, 也说明了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在各方面还不够完善,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 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初步酝酿, 直到1999年政策正式出台以来, 历经了酝酿、定型与完善、多元化三个阶段,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相对灵活的助学贷款政策体系。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演变,阶段划分

参考文献

[1]刘东, 陆秋平, 梁勇.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之比较及其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4) :167-170.

[2]李文长, 刘亚荣.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5) :36-41.

[3]贾颜.中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研究[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篇3: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风险浅析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措施

一、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体现了“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范围”的思路。经过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高校的通力合作,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统计,从1999年到2008年年底,全国高校累计有436.1万名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累计贷款金额达337.1亿元。然而,在高校助学贷款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助学贷款形成的大量坏账,成为政府、银行和学生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伴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和还款期限的到来,超过20%的还款违约率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了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鉴于借款主体、还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借款主体未来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助学贷款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仍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及风险的防范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贷款手续繁多,获贷比例偏低

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8%~15%。然而,到目前为止,获贷人数却远远低于这一比例,1999年至2008年,实际获贷人数和贷款金额都没有超过申请总量的60%。可以看出,相对于众多需要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我国助学贷款的总体资助力度还是不够。另外,國家助学贷款的手续繁多,给部分贷款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先要在村、乡(镇)开证明,然后接受高校审查,还要再经过银行审批,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最后还不一定能拿到贷款。有学生因为贷款手续太烦琐、压力太大没有办理贷款,而是选择缓期缴纳学费。

2.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过高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使得它们在经营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过程中不得不考虑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国家助学贷款是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发放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目标。作为政策性很强的金融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把这种高风险转嫁于银行身上。对银行来说,它必须承担全部风险,而能够获得的利润却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等,这就造成银行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银行提供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于来自政策的压力,而银行承担的风险过高必然会给助学贷款的运作带来困难。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因为银行无法承受过高的违约率曾一度暂停就说明了这一点。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2004年,国家进行政策调整后,引入了“风险补偿金”的激励机制,给经办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最终承担风险的还是银行,这就造成银行顾虑重重,不敢贷款给学生。

3.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

目前,不少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讲信誉、守信用、重信义的重要性,更没有切实树立“信用至上”的观念。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及刚刚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是造成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违背信用等有失道德准则的现象越来越宽容,部分高校忽视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加上部分高校对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贷款心态不正,信用意识淡薄,部分贷款学生不履行告知义务或故意隐瞒收入状况,而部分有偿还能力的毕业生也存在拖欠贷款的现象,没有履行当初贷款时的承诺。

4.大学生毕业后收入水平低制约还款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长,造成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使贷款学生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那些不能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而能够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收入普遍较低,部分毕业生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开支。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缺乏家庭背景,很难依靠自身条件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他们既要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又要偿还大笔贷款,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援,自己短期内难有积蓄,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偿还贷款。这些是导致贷款学生债务偿还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性。

5.对贷款学生违约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下发了很多文件、办法和意见,多次修正或增加对贷款发放的激励条款,如无需提供担保、财政给予贴息、风险补偿金等,但在约束贷款毕业生按时还贷方面收效甚微,尤其是催收、追讨欠款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目前,国家助学贷款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系统。在美国的个人信用系统中,逃税记录和助学贷款违约记录将会终身相伴,银行很容易对贷款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个人信用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完善,信用资料极其缺乏,个人信用状况无法评估。因而国家、银行、高校和学生无法共享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资料,缺乏统一协调,影响了助学贷款的发展。

三、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它事关国家的长远利益。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相比,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尚有不完善之处。为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强化政府、银行和高校的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之形成有效的专项监管制度,以保障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执行。因此,制定建立在现行助学贷款政策基础上的《国家助学贷款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准确界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明确有关部门、当事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明确助学贷款的主体、操作办法、违约责任等问题,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助学贷款。对执行不力的地方政府、高校以及银行的主要负责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不能因其本部门的小团体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恶意欠款的毕业生应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有效惩治违约行为。

2.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覆盖率

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手续过于繁多,要改革目前的状况,首先应该简化助学贷款的手续。只要贷款学生有生源地村、镇或者高校出具的证明,银行就应该发放贷款。其次,应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率,切实提高助学贷款申请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和贷款的最高限额,特别要考虑地区差异、学习层次差异等因素。银行要主动加强与学校、政府部门的联系,尽可能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甚至一定情形下的生活费都可以享受贷款,基本满足他们的需求。

3.建立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

贷款学生还贷负担过重是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根据毕业生收入的差异性,提供多种还款方式供贷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的还贷率才会有较大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分期定额还款”,还可以增加“分期不定额”或“定期不定额”“分期递增”等多种还款方式,其结果都能够减轻毕业生还本付息的压力,有助于助学贷款的有效回收。“分期递增还款”的方式即在贷款学生毕业初期还款数额较少,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偿还数额。这种还款方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为合理,对降低拖欠贷款起到明显成效。此外,目前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的按收入还款的偿还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现行的政策在还款年限上规定:“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前提下,不少贷款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内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一份工作,6年的还款期限给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增加了过重的经济负担。从国际上来看,大部分国家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都在10年以上,比如,泰国学生贷款计划的还款期限为15年,这还不包括两年的宽限期;印度早期的国家贷学金计划也规定了贷款还款期限为8~10年。相比之下,我国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限显得过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将还款期限延长至毕业后10年甚至更长,至于具体期限可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而有所区别,应有一定的弹性。

4.建立和完善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需经济担保的银行信用贷款,其健康运行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支撑,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基础上。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立的可实现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但信用档案还需大量扩充,其功能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对贷款毕业生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的跟踪管理。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单依靠银行系统自身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因此,国家要加大投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利用先进的信息和技术手段,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征询系统。通过信用系统,将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贷款情况等记录在案,并及时更新,以保持信息的有效性。这样,不管获贷的毕业生走到哪里,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政府、银行和学校都能随时掌握贷款大学生的情况。通过个人信用系统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提供较为全面、翔实、透明的信用信息,从而对贷款学生形成制約机制,以此来对毕业生的个人行为进行约束。

5.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个人信用贷款,申请时无需担保或抵押,在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系统的情况下,暂时还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对违约学生实施制约。在此情况下,贷款学生主观意愿上是否按时还款就成为能否收回贷款的关键因素。面对当前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缺乏的危机,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个人信用方面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载体,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毕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要让每一个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的情况下,珍惜个人的信誉,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强化日常管理,把诚信表现纳入学生日常德育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洋.国家助学贷款10年惠及436万大学生[N].中国青年报,2009-05-01.

篇4:越南助学贷款政策评价及启示

世界上已经有70 多个国家推行了助学贷款政策,包括北美洲、欧洲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东欧以及越南这样的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国家。[1]越南和中国是邻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先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越南叫“革新开放”,1986 年开始推行)。越南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因此,研究越南助学贷款政策并提炼出有益的政策设计为中国的助学贷款政策所借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越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助学贷款的需求,接着从金融产品的角度介绍了越南助学贷款的政策设计,然后对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和政策设计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基于两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比较,提出对中国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启示。

一、越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助学贷款的要求

由于国情的接近和发展道路的趋同,越南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和中国相似,1986 年革新开放以后,越南的大学不断发展,仅从2001~2002 学年到2006~2007 学年,高等学校的数量就从178 所增加到322 所,这个增速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惊人的。[2]与此同时,非公立大学和国外合作办学项目也获得了较大发展,2006~2007 学年,越南的非公立高校已经达到47 所,这些高校的注册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12.6%。[3]越外合作办学方面,澳大利亚和法国的一些大学都与越南大学合作开设了多个硕士和博士项目。2008 年,越南教育和培训部还与德国的黑森州人文科学部合作建立了一所越南德国大学,并且还准备和美国建立一所越美合作大学。[4]

非公立大学和越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在推动越南高等教育进步的同时,由于师资、国际标准办学等方面的原因,也带来了大学学费不断增加的后果,非公立高校的学费是公立高校的两倍,[5]而越外合作项目和越外合作大学则收费更高。即使是公立高校,由于物价上涨和办学成本的增加,也面临着学费上涨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 年,越南政府提高了公立高校的学费,月均学费最高提高了40 万越南盾,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6]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无法依靠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来完成大学学业,必须寻求外部的资助。然而,越南经济总量还比较低,政府资金有限,财政紧张,而且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不能够再完全承担学生的高等教育支出,于是,从2007 年开始,越南政府便在全国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以资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二、越南助学贷款的政策设计

助学贷款既是一种资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举措,同时又是一种金融产品,从金融产品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的政策设计由多个政策要素构成,包括借款人(学生或者父母)、额度(学费或者学费加生活费)、利率(补贴利率或者商业利率)、贷款条件(普遍可以获得还是有经济条件的限制,甚至成绩的限制)、经办机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成立的助学贷款公司)、借贷期限(短期、中期和长期)等,政策要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政策设计。以下依次介绍越南的助学贷款政策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构成了越南助学贷款的整体政策设计。

(一)借款人的界定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人都是困难学生,但越南没有采取这一通常的做法。越南助学贷款的借款人是就读大学的困难学生的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也可以由其他家属(18 岁以上)作为借款人,并由当地政府确认他们和学生的关系,他们在学生毕业后有责任还贷。如果就读的学生是孤儿,或者虽然不是孤儿,但学生的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则直接贷款给学生,只有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直接成为借款人。[7,8]

(二)贷款的额度和利率

额度为每月每人1,100,000 越南盾(约合320元人民币),月利率为0.65%,年利率为7.8%,基本也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如果贷款过期,则惩罚性利率为原贷款利率的130%。[9]

(三)贷款条件

贷款需满足以下条件:属于按照法律规定标准的贫困家庭的父母才可以获得助学贷款,农村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小于或等于200,000 越南盾;城市地区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小于或等于260,000越南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家庭如果遇到病患、天灾、火灾、疫病等,经当地政府确认,这些学生的父母及亲属也可以获得助学贷款。[10,11]

(四)经办机构和资金来源

经办机构在全国范围只有一家,为越南的社会政策银行,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该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银行,不是商业银行。同时,越南国家银行(越南的中央银行)建议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参加此项目,政府从社会保险基金中也拨付资金来保证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12]

(五)经办流程

经办流程如下:借款人把贷款申请表和学生的学校确认书交给当地的借款管理部门;地方借款管理部门对申请书材料进行评审,一般会进行现场调查,评审后编制申请贷款的名单;然后地方借款管理部门把名单和申请书、学校确认书或学校录取通知书送交给地方社会政策银行;地方社会政策银行收到材料后,进行审核;申请批准后,社会政策银行将贷款结果通知书送交借款人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把结果通知书交给地方管理借款部门,最后地方借款管理部门再通知借款人到地方社会政策银行的网点领取贷款。[13,14]

(六)借款和还款期限

借款期限界定为从借款人收到贷款的时间点到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点之间的期间(也包括学生请长假和保留学习成绩的期间)。还款期限界定为从借款人第一次还贷的时间点到还清所有贷款(包括本金与利息)的时间点这个期间。如果学习时间不超过1 年,还贷期则最多不超过借款期间的1 倍。对于其他一般的学习时间,还款期限则等于借款期限。还款规定学生有工作或上班后,借款人就要开始还贷,但学生毕业后借款人可以有12个月的缓冲期不用还款。每次还款的额度根据与社会政策银行签订的合同执行。[15,16]

(七)提前和延期还款

提前还款是允许的,并且可以获得优惠利率。到规定的还款期间结束时,借款人仍无法还清贷款的,可以向社会政策银行申请延期,最多延期时间为1/2 的还款期限。如果借款人无法及时还款也无法延期还款,社会政策银行会把贷款转成过期贷款,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配合来进行收回。[17]

三、越南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评价

越南的助学贷款政策自2007 年实施以来,历经数次反复,也经历了贷款政策的摸索与调整,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比较成熟的政策设计,目前的政策设计比较适应越南的国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止2015 年8 月,根据经办贷款的越南社会政策银行的数据,助学贷款已经帮助了330 万困难学生完成学业,[18]平均每年(从2007 年到2015年)约有40 万人获得助学贷款,而越南在校大学生从2010 年起基本保持在220 万左右,[19]这个覆盖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截至2012 年,助学贷款余额为358,000 亿越南盾,未按期偿还的助学贷款为1,670 亿越南盾,占助学贷款余额的比率仅为0.47%。[20]在较大的贷款投放力度下,违约情况的控制也是比较好的。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个别省份的形势则不太乐观。根据新华每日电讯2013 年2 月8 日的报道,从贵州省教育厅了解到的情况,截至到2012 年底,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2,103.95 万元,实际逾期违约金额628 万元,逾期违约率达29.84%。[21]但这可能只是西部个别省份的情况,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情况可能好些。2015 年夏我国延长了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这可能将有效降低借款学生的还款负担,违约状况应将有所好转。

在结合其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设计一般经验的基础上,越南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一些优点,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合一的独特设计

越南助学贷款的借款人设计非常有特色,在全世界比较少见。这一政策将困难学生的父母作为借款人,直接将贷款发放给困难学生的父母,再由困难学生父母负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合东方国家这种父母和子女联系非常紧密的国情,父母会心甘情愿地为子女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以及助学贷款的负担,对这种借款人的政策设计父母能够接受;二是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毕业后可能会离开原来读书的城市,工作几年还可能换工作,再次更换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其父母的流动性则小得多,离开原居住地的可能性很小,这有助于银行回收助学贷款;三是困难学生的父母作为借款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父母担保,实现了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合二为一,节省了担保的人力和物力办理成本。

(二)简便易操作的助学贷款准入量化条件设计

越南助学贷款准入条件能有效鉴别经济是否困难,而且操作方便。只按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区分规定了一个人均月收入最高标准,城市为人均月收入260,000 越南盾,农村为人均月收入200,000越南盾,低于这个标准的家庭就可以获得助学贷款,数量化的标准可以清晰界定大部分困难的学生,同时操作起来简便易行,降低了审核和鉴别成本。收入情况可以由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确定,信息搜集方便,鉴别一目了然。另外,越南还规定了灵活的例外条款,即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影响家庭经济收支的情况下,这些家庭也可以获得助学贷款,这就使得稍显僵化的贷款条件更加人性化,兼顾了那些有突发状况的家庭。

(三)经办机构的非商业化

经办机构方面,越南只允许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社会政策银行来办理助学贷款。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贷款,助学贷款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办理符合助学贷款半公共产品的性质,顺应了世界助学贷款的发展趋势。世界上有多个国家采用这种做法。英国就是由政府专门建立的学生贷款公司来办理助学贷款,[22]日本也是由事业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来办理助学贷款,[23]加拿大是由学生贷款局来负责办理助学贷款的,[24]德国公立大学的助学贷款也同样是由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来办理。[25]一般而言,全国只由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办理的做法可能只适合面积小(对应着高校)或人口少(对应着困难学生)的国家。如果面积和人口都比较大,那就意味着高校和困难学生都比较多,而且分散。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自己的网点较少,很多业务都是通过营业网点较多的商业银行来代理,商业银行会收取代理手续费,如此便会导致助学贷款办理成本的增加,而这个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借款学生头上。英国、德国都属于面积、人口都比较小的国家,越南(人口已超过9,000 万,世界第14)[26]和日本属于人口较多、但面积较小的国家,而加拿大虽然面积较大,但人口较小,因此才有条件采用这种做法。

(四)分层次和可以延长的还款期限

越南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第一次还款到完全还清贷款的期间)不是固定的,是随着借款期限(收到贷款到完成学业的期间)的长短而随之动态调整的,借款期限越长,还款期限也随之延长,并等同于借款期限。这个设计符合经济学原理,也很人性化,有助于助学贷款的顺利归还,因为借款期限越长,借款金额往往也越大,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就需要较长的还款期限来拉低每月还款金额,降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数额(由借款金额、利率和还款期限三者综合决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借款人的实际经济情况,在还款期限到期之时,社会政策银行还允许借款人最多可以延长1/2 的还款期限,这进一步降低了借款人的还款负担,实际上使得还款期限最长可达借款期限的1.5 倍,在全世界来看也已经属于非常宽松的举措了。但较长的还款期限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不过由于越南的助学贷款借款人已经限定在困难学生的父母,实际上解决了担保的问题,所以可以弥补较长的还款期限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助学贷款的政策设计实际上是一环扣一环,每个政策要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政策要素的选择和设计。

基于世界各国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成熟经验,对越南助学贷款政策设计进行分析评价,除了上述优点之外,越南助学贷款的政策设计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五)贷款额度缺乏层次化

越南助学贷款的额度为每月1,100,000 越南盾,公立高校每月学费则最高为400,000 越南盾,私立高校学费则一般为公立高校的两倍,越外合作大学学费比私立高校还要高,因此如果学生就读公立高校,则贷款额度不仅能覆盖学费,还能覆盖一部分生活费,但若就读私立高校和越外合作大学,则只能覆盖到学费,甚至连学费也不能完全覆盖,不能满足困难学生就读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这也许会导致困难学生只能就读公立高校,这是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不利影响?是否会影响私立高校的发展?当然,这种政策设计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政策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年利率定为7.8%,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相比,基本上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这里仅以国情比较接近的转型发展中国家为例,中国目前最新的助学贷款年利率是4.9%,[28]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政策性助学贷款的年利率是10%,[29]哈萨克斯坦政策性助学贷款的年利率为9%,[30]可见越南的助学贷款年利率显然还是比较合理的。

(六)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于社保基金有一定风险

为弥补社会政策银行助学贷款资金来源的不足,并体现政府对助学贷款的补助,同时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越南助学贷款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政府从社保基金中拨付给社会政策银行的。但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万一助学贷款坏账率较高,不能及时归还助学贷款,社保基金就可能遭受一定损失,社保的亏空又如何弥补?而且将社保基金投到助学贷款上,由于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很难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回报,这又会影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将来进而是否会影响到民众养老和医疗,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些都是将来未知的问题,成为助学贷款运行和社保基金的隐患。

四、越南和中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比较及启示

表1 集中体现了越南和中国助学贷款政策的区别,本文基于两国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区别和比较,结合两国相似的国情,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中国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的若干借鉴。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考虑直接贷给学生父母

中国的助学贷款自1999 年推出以来,关于要不要担保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最初只有一种贷款,即校园地助学贷款,考虑到不增加借款学生的负担以及担保手续办理不太方便,故校园地助学贷款没有实行担保并一直延续至今。但后来由于助学贷款坏账较多,在推行第二种贷款,即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时候,要求借款学生父母提供担保。借鉴越南经验,既然实质上父母要承担担保责任,不如改革到位,直接贷款给父母,将借款人和担保人合二为一,这样还可以简化办理手续,而且父母住所稳定,不会发生找不到借款人的情况。从国际上来看,除了越南,美国也有一种助学贷款是直接借给父母的,即学生家长贷学金(PLUS,Parent Loan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这是根据《高等教育法1980 年修正案》设立的。这一项目面向有良好银行信贷记录的学生家长,由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政府提供担保。利率不超过9%,低于普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31]直接借款给父母是一个被证明的比较可行的方法,优点是明显的,对中国而言,生源地助学贷款很适合采用这种方式,而校园地助学贷款由于离学生家乡和父母都较远,采用这种方法不太现实,还是可以保持以学生为借款人的做法。

(二)设定一个简便易操作的量化贷款条件

从1999 年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以来,我国的助学贷款准入条件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规定,即只规定了“经济确实困难”,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不好规定一个全国统一的经济标准。但助学贷款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一个确定的经济标准会带来“搭便车”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经济不困难的同学由于助学贷款在校期间的零利息补贴也来申请助学贷款,并且成功地通过了审批。由于助学贷款资源是有限的,这导致一部分应该获得助学贷款的困难学生不能获得助学贷款,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纵观世界各国助学贷款政策的实践,都会在贷款准入条件方面设定数量化的标准,满足这个标准才可以获得助学贷款。发达国家普遍都实行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来审核批准助学贷款,但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需要配套的成熟社会经济制度,包括财产申报制度、税收制度、信用体系等,而这些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情况下所不具备的。越南的经验虽然只规定了家庭人均月收入这样一个标准,但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基本可以清楚判定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同时操作简便,界定及办理成本都不太高。当然,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越南的这个标准,可以参照已有的经济状况分类,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 个区域,每个区域再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共计6 种情况,每一种情况设定一个家庭人均收入标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这个标准的学生或者其父母才可以获得校园地助学贷款或生源地助学贷款。

注:中国按照办理地点分为两种助学贷款,一种是校园地助学贷款,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表中中国的助学贷款介绍的是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与校园地助学贷款大部分要素都一样,个别不一样的内容在括号内注明。

(三)扩大政策性银行的助学贷款份额

越南的助学贷款由社会政策银行来经办,全国独家,排斥其他商业银行的介入,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助学贷款这种政策性贷款的本质,即助学贷款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为目的。一般的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本身必然追求盈利,也要考虑到经营的压力,而助学贷款数额少,借贷时间长,学生流动大,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不太愿意经办助学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不愿意经办助学贷款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各级政府的压力才不得不勉强承接下来,近年来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始承办助学贷款业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其助学贷款份额在助学贷款总额中比例还比较低。截至2012年的数据,自1999 年助学贷款推行以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889.8 万人,累计审批金额883.62 亿元,累计发放金额830.1 亿元。其中,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经办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资助学生368.68 万人,审批金额367.12 亿元,发放金额353.52 亿元。[32]今后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性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业务份额,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助学贷款的长效稳定运行。

(四)实行人性化的还款期限

我国助学贷款最新规定的还款期限是毕业后13 年,但借款期限加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学生的还款负担,但并未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不同就读年限、借款金额情况加以区分。如对那些从本科开始一直到硕士、博士阶段持续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来说,就读年限至少需要10 年(实际上绝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很难在3 年内毕业,就读年限可能还会更长),借款数额可能会高达104,000 元(本科生每年8,000 元,4 年本科需32,000 元,研究生阶段每年可贷12,000 元,硕博六年需72,000 元,合计104,000 元),还款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越南的做法就相对人性化,其规定还款期限和借款期限同样长,而且还可以再延长1/2 的时间,这样就照顾了不同借款数额的学生,使得每一类别的学生每月还款额都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从而真正地缓解了借款人的还款负担。我国也可借鉴这种比较灵活的、人性化的做法,将还款期限设定为同借款期限一样长,并适当考虑到期后还可以延长还款期限的做法,以真正地减轻借款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归还。

篇5:论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

【关键词】 高校; 助学贷款; 政策绩效审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发生了多次变化。1978年到1989年之间实行免费教育政策;1989年开始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1999年在考虑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时,政府又推出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在8个城市试行到现在可谓是一波三折。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得不顺利,是由于多种问题的存在,缺少政府审计机关对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政策绩效审计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意义

INTOSAI在《绩效审计实务指南》中指出,绩效审计可以按照对象分为“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其中,政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利用一定的资源实现一定目标的举措。因此,绩效审计按照审计对象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政策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组织绩效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其中,政策绩效审计是以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

政策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政策具有不同的定义。高校助学贷款只是政府在高等教育收费方面制定的一种政策,根据政策绩效审计和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可以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定义为:以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通过这种绩效审计找出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新快报》报道:“2006年起,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一年一贷的方式,向全省115所高校发放助学贷款。截至2009年底,共有23.65万人获得了总额为13亿元的助学贷款。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主任欧阳谦介绍,截至2010年9月份,省属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为5.7%。”这一报道反映了大学生在助学贷款执行中存在的违约问题,其实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政策的相关主体身上都存在着。因此,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绩效审计迫在眉睫,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然而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理论却很欠缺。通过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可以为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提供理论思路。

第二,有助于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要检查其效果性如何,并将这效果与目前的现状相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次次的绩效审计,一次次的完善,推动政策的顺利运行,最终实现政策制定的预定效果。

第三,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政策相关主体的诚信与法治意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多方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银行、学生和学校。政府机构是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制定得是否正确、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了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政府机构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谨慎确定政策方针。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于银行,银行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开展。比如说,2003年,由于还贷违约率的畸高,很多经办银行对政策开始叫停,那时助学贷款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提高银行的积极性,降低其拒贷、惜贷率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诚信度如何,对政策也有着直接影响。很多情况下,助学贷款的曲折发展就是由于大学生的诚信度低造成的。作为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主体——高校,在助学贷款后续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银行、学生和高校应做好三方的有效协调,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给学生谋福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

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四方面来分析审计的内容。

(一)贷前申请审核工作

“吃大锅饭”的思想不仅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对一些接受了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一种福利,“不贷白不贷”,至于以后能不能还是另外一回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具有超前思想,想培养自己的独立性,不跟家里要钱,就通过助学贷款获得自己的教育经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一些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没有贷到款,也就不能实现政府制定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因此,相关主体要严格按照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进行贷前审核。

贷前审核审计工作一般步骤是:获取贷款学生的申请表和相关证件,核对申请表和证件信息是否一致,走访调查学生的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品行,努力发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作出贷前审核工作是否到位的结论。

(二)银行有无惜贷、拒贷

银行是助学贷款资金的直接提供主体,因此,银行主体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了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所产生的效果。

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我们知道西部贫困情况比较严重,大学生需要贷款的资金最多。然而,图1却给我们显示了截然相反的现状。东部地区的平均贷款率达到了59.72%,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近似低了2个百分点,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平均贷款率比东部地区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种现状存在主要是由于银行拒贷和惜贷。东部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大学生毕业后较容易找到工作,还贷违约率比较低,银行也比较乐意给这些地区学生贷款;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相对地,还贷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对这些地区的学生就会惜贷、拒贷。

银行有无惜贷、拒贷审计一般步骤是: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计算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占学生申请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一比例和经济差距比较明显地区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或者,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学校的隶属关系或专业将学生进行分类,计算分类后各类学生实际获贷人数和金额占银行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些比例进行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

(三)高校的后续管理

学校是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中间环节,有责任协助银行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在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高校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任命专门人员负责学生的贷款工作。对毕业后的后续管理可以单独列为一块,由专人负责,跟踪记录贷款学生的毕业去向、联系方式、薪金水平、还款情况,并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相关贷款银行,降低违约还款的风险,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高校后续管理审计一般步骤是:检查高校是否建立了专门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并有专人负责,抽样检查跟踪记录的学生个人资料,通过发函给银行询证高校是否将学生的信息报告给银行,得出高校后续管理情况的结论。

(四)产生的效果

政策绩效审计的总目标就是进行效果性审计。《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助学贷款的总目标“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定》的第二条中也指出了助学贷款的具体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在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时需要根据是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和是否帮助了困难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这一具体目标来审计政策的效果性如何,这种效果性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来定量、定性判断。

产生效果审计的一般步骤是:获取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计算和判断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将指标值和目标进行对比,得出产生的效果情况。

以上四点主要是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产生的效果方面来分析的,而基于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没有作分析是因为:政策是由政府部门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制定的,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没有太多的必要再对其是否可行进行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绩效审计范围中也不包括政策制定方面,审计署通常认为绩效审计主要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并不提出质疑。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属于议会检查和讨论的范围。

三、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审查方法

目前,加拿大绩效审计主要运用的是直接审计结果和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两种方法。澳大利亚在坚持绩效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分析性复核、抽样技术等数学方法、审计调查法和项目分解法。瑞典在绩效审计工作中主要运用了访谈、举办研讨会、利用专家、观察、文件审阅、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整理与预测等。

我国学者竹德操等人在《经济效益审计》一书中提到,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三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其中,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传统的审计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法、图表审计法、数学分析法、现代管理法等。

从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发现审查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政策情况和政策效果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选择的标准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种方法:证据分析法、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问卷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

证据分析法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对已获得数据,通过数学公式或模型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要获得审批金额和审批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定量分析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定性分析法,是借助已获得证据,通过主观判读,找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面比较广,若对每一所高校都进行政策绩效审计工作量将会非常庞大,因此,需要采用随机抽样选择部分高校。尔后,在所选择的高校中运用特尔斐(Delphi)法收集和征询专家意见和建议。最后,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统计分析。这就是将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

问卷调查法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主要运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调查。困难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因此,他们的心声最能真实地说明政策的优势和劣势。在问卷调查法中首先需要对问卷做科学的设计;其次,选择代表性地区如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和中部的高校;再次,对收回的调查表做筛选,选出其中的有效表;最后,根据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做统计分析。

文献是我们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来开拓自己思路的一种方法。文献有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网络文献等。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中国统计年鉴》就是很好的选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认为,应该用公众是否满意来评价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需求。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类似于政府绩效评估标准,对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应该用贫困学生的满意度来衡量其绩效。“满意原则”是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根据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的环境、运行状况和潜能,制定助学贷款政策评价一级指标:影响指标、运行指标、潜力指标。影响指标的制定是由于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涉及经济的政策,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政策的需求力度有一定的影响。运行指标主要是检查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性是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估的重点部分。潜力指标,一般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设定了6个二级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高校招生状况指标。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设定的。“满意原则”主要体现在运行指标中的效果性指标和潜力指标中的高校招生状况指标。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初步确定后,根据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进行测验和优选。测验中主要运用了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主要测验单个指标的正确性、相关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整体测验主要是对评价指标在审计对象整体的一致性、全面性和必要性方面的测验。最后还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比较少,因此在无量纲化处理时主要运用了功能系数法,在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时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

四、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报告和利用

在政策绩效审计结果中,主要涉及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以及审计报告的使用三方面问题。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

查阅国外一些绩效审计格式,我们会发现格式几乎各不相同,但在内容方面共同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

我国学者蔡春等人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标题、目录、被审计单位简介、绩效审计情况描述及原因分析、绩效审计结果及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回馈、对后续审计的建议、签章和日期。

曾寿喜、刘国常(2007)认为,国家审计报告包括六要素:谁(who)、向谁(whom)、交流什么(what)、以什么方式交流(manner)、如何交流(how)、以达到什么效果(effect)。

李保伟(2009)认为,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框架应包括:标题页、审计摘要、审计事项的背景、审计发现的情况、审计结论、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附件。

由于政策内容的不同,导致政策绩效审计的重点有所差异,最终报告的内容就会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政策绩效审计报告的格式应“因地制宜”,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格式固定下来。根据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内容,其报告框架可以主要包括:标题、目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情况介绍、被审计高校的情况介绍、审计范围、审计情况描述,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审计结论、签章及日期。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使用

审计师对助学贷款政策审计结束后,其结果需要被相关主体给利用起来。

英国审计法院和地方审计法庭把每年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和处理意见,通过甄别筛选后编入审计法院年度工作报告,并报送总统和议会,向社会公众公布,经过新闻媒体的揭露和评论,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瑞典绩效审计报告也是通过公开发布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大众的出谋划策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则由议会和媒体共同使用,议会通过绩效审计报告对政府活动进行详细监控,媒体通过对报告报道,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活动的绩效情况,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我国审计报告对外公布开始于1998年,直到2002年审计署才实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绩效审计公告制度也在不少地方探索实施。对于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由于涉及国家的安全和商业秘密,因此,在公布时需要慎重考虑该公布什么、该保留什么。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应该由政府、银行、学校、学生和媒体共同使用,政府通过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检查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如何;银行需要检查自己在贷款政策中是否积极响应,还需要做些什么努力;学校则需要检查是否做好政策的纽带作用,把银行和困难学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更需要检查自己是否按条件申请贷款、是否及时足额还贷;媒体通过对审查结果的报道,让社会公众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

五、结束语

高校助学贷款自1999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无论银行、学生还是学校在各自的职责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政府审计机构对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绩效审计势在必行。本文仅就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来分析审计的内容、方法、审计结果的报告和使用。今后还需要在助学贷款评价指标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保伟.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曾寿喜,刘国常.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4]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丛书.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领导者的讲述[M].2006.

[5] 审计署外事司.国外效益审计简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童年趣事学生作文下一篇:安保誓师大会表决心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