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2024-05-0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通用8篇)

篇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表

个人情况

1、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2、性别: A.男 B.女

3、政治面貌: A.党员 B.团员 C.入党积极份子 D.其他

4、学生干部: A.是 B.否

5、独生子女: A.是 B.否

6、生源地: A.城镇 B.农村

7、专业科类 :A.文学 B.理学 C.政治 D.经济学 E.法学 F.教育学 G.管理学 H.其他

自我认识

8、对于职业生涯规划: A.知道 B.知道很少 C.不知道

9、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我们:A.重要 B.无所谓 C.不知道

1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11、决定选择现在专业的是:A.自己 B.家长 C.老师 D.亲朋好友 E.综合意见确定 12我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 A.是B.不太确定C.不是D.没有考虑

13、我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 A.是B.不太确定C.不是D.没有考虑

14、我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 A.是B.不太确定C.不是D.没有考虑

15、我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 A是B.不太确定C.不是 D.没有考虑

16、我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 A.是 B.不太确定 C.不是D.没有考虑

17、我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A.是 B.不太确定 C.不是 D.没有考虑 18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吗? A.是 B.不太确定 C.不是 D.没有考虑

外部环境的因素

19、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A.一定选 B.可能选 C.不选

2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情况:A.必修课 B.公选课 C.选修课 D.根本就没开设

21、你们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可多选):

A.课堂讲授 B.小组讨论 C.案例分析 D.角色扮演E.职业测评 F.社会调查 G.实习见习等。

22、你们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教师是:

A.专职教师 B.辅导员 C.班主任 D.招就办老师 E.外请教师

23、你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教师满意度:A.非常满意 B.很不满意 C.一般 D.无所谓

24、为了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会主动去做人才测评: A.是B.不太确定C.不是

D.没有考虑

25、你对学校/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26、我愿意选择专业咨询机构收费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A.是B.否

27、您希望获得哪些其他服务(可多选):A.职业推荐B.人才测评 C.职业生涯规划

D.具体职位的面试辅导

28、当你面临职业选择或职业困惑时,你通常寻求哪些帮助?(可多选)

A.父母B.老师C.同学D.专业机构 E.自己F.没有遇到

29、您一般从什么地方获得招聘信息?(可多选)

A.报纸B.网络C.电视D.广播 E.招聘会F.熟人介绍G.其它

30、你投简历时一般倾向于:(可多选)

A.只选择较有兴趣的岗位B.只选择较有把握的岗位 C.多发几份无妨D.见到招聘信息就发

31、你觉得求职时最大的难点在于:(可多选)A.求职技巧不够B.对企业的要求不够了解 C.没有工作经验 D.专业不对口 E.待遇太低F.其他(主要是英语)

32、你在求职时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由于部分被调查者未对此项进行排序只是多项选择,结果仅供参考。)

A.符合我个人的兴趣B.符合我的特长能力C.企业的知名度D.职位高低E.报酬的高低F.专业对口G.其它

33、你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何期望:

A维持现状,专心学好专业课程 B强化这门课程重要性 C希望在专业课程中加强职业规划的教育

34、你认为大学生们究竟需要哪方面的职业指导

A职业礼仪、形象指导 B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 C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

我是学生***的父亲(母亲)***,***已告知我学院辅导员的电话及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篇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核心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的学者从不用的视界对它进行界定。丁聪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中阐述了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定义的研究。丁聪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日标的过程。史灵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结合社会现状尽早确立与其能力和兴趣等相符合的职业目标,系统地规划自我成长道路,力争快速达到多中选优路径。龙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与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于自己职业发展目标、道路的设计和选择,还包括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应用各种信息与方法,不断调整规划,寻求现实路径,谋求更大发展。高晓琴、袭开国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在大学生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大学尘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 征。吴薇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必要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杨芳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研究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融合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指导关系密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比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树根和齐佳撰写的《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一文。文章首先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错性,教育作用上存在互补性;接着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要以及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入手,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的必要性;最后探讨如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效地契合。这就为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原则的探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原则与步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李燕、李松林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文中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实践与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实现个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乃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高目标。楼仁功、赵启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指导个性化、指导系统性、指导主动性等原则;宋长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一文中也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发展优先的原则。李吉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文中则从职业生涯规划的5个环节提出相应的原则,即评估自我环节应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分析环境环节应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确定目标环节应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原则;实施计划环节应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反馈调整环节应坚持稳定与变化相结合原则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

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为关键词及“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对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全部文献进行搜索(2001年前的文献几乎没有),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231篇,其中2001年4篇,2002年ll篇,2003年16篇,2004年53篇,2005年118篇,2006年29篇。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学者把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由于该理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对此研究的文献从2001年的4篇猛升至2005年的l18篇,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常设职能机构,在就业指导中承认人的个性结构存在客观差异,强调心理因索在职业选择中的匹配作用,重视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和问题的诊断。四川师范大学早在2005年就引进了“智尊大学生职业倾向在线测评系统”,为在校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评估,在职业指导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第三方评价报告,帮助大学生技能型准确的职业定位。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家“211工程”大学90%以上都为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在线测评。《职业》杂志和搜狐等网络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具体的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方法

从搜集到的文献看,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有48篇,约占总文献数的20.7%,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研究21篇,“二手实证数据”研究27篇。采用“一手实证数据”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是对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2001年至2003年此类的研究文献很少,2004年、2005年各有9篇,说明我国学者对国外生涯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后,开始对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建立本土化的理论。“二手实证数据”的研究方法的论文2005年占19篇,说明学者在前几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始归纳整理。“非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6篇,是对大学生生涯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干预前后进行分析评估)的研究。“非实证研究”论文177篇,是与大学生生涯规划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介绍国外的思想,开拓实践领域,把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生涯规划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零散、不成体系,实践性研究还很缺乏。

四、结论与思考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最终还要大学生认真对待,积极思考,经常性的思考,才会产生积极效果。

从进入大学起,大学生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迎接未来的就业挑战,每个人的自身资源不是高考成绩,不是家庭背景或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进步。因此,只有大学生尽早地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审时度势,随时寻找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差距,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自我,才能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取得先机,以最佳姿态迎接自己能够胜任的社会职责。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专家及学术团体和学校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咨询人员、社会团体、家长、学生团体、社区等多方面的配合。所以,研究对象逐渐从高校走向社会,研究领域将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领域需要拓宽,理论研究要深刻,要与实践相适合,实践研究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王云飞、方绪军,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2]《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赵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3]《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何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陈金花、史术光、刘换菊,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

[5]《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万战争,南阳理工学院 [6]《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万清祥、王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7]《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付爱敏,河南科技学院

[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林琳、袁忠霞,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1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高静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云、刘近剑,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帅,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13]《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要素、问题及方法》张保新,《中国外资》2011年08月上

[14]《做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途径》郭世德、莫修梅,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15]《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途径》张炜,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6]《浅析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翔、马俊彦,太原煤气化煤气公司,山西太原 [17]《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孙娜、苗楠,宁夏理工学院 [18]《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石建新,西京学院

篇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范润宽、王志峰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认为择业心理是指人们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 对待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分别从职业导向系统, 职业动力系统和职业功能系统三方面来阐述:认为职业导向系统包括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伦理。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将引导着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特定职业;职业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份将推动大学生克服困难,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去选择职业, 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功能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一系统的各个成份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此研究作者侧重从个体的择业心理结构系统来分析。

张福珍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指导》中提出了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大二公型”心理, “一大”是指大城市, “二公”是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是指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把目光盯在大城市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上, 其它的行业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有这种择业心理的学生无形中就把自己的择业面缩小了, 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铁饭碗”思想, 不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大学生择业时又抱着“骑驴找马型”心理, 这虽然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但是过于频繁地转换单位, 不仅使自己的才能很难充分展示, 也会让用人单位产生不信任, 过于的人才流动也不尽合理。另外, 张福珍从利弊方面对这大学生不同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 学生的择业心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有时甚至是几种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是简单地能用对与错, 是与非来评判的。

史翠屏, 张亮在《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从心理维度分析, 具体分为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认知心理维度, 包括:一是自我认识不准确;二是产生自负的心理。情绪心理维度, 包括: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社会心理维度, 包括: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这一研究侧重是从心理学上的心理维度来进行分析的。

马小卫在《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分析》中指出, 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问题有:自信心过于膨胀, 挑剔心理和缺乏自信心理。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 评价自己, 要么是盲目自信, 过分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要么就是缺乏自信, 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另外, 一部分学生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 待遇、环境等稍不如意, 就把单位“pass”掉了, 往往是想去的单位进不去, 要招人的单位招不到人才。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概述

有的研究是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不同的具体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的研究是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王丹丹, 齐维轩, 徐建刚在《基于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与干预》中指出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的因素是: (1) 心理素质比较差; (2) 耐挫力比较差; (3) 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4) 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5) 择业价值趋向商品化。这一研究是从大学生人格这一侧面进行的分析, 他们认为:人格缺陷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困境的成因。简单地说,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大学生之所以能出现上述诸多心理困境, 是因其人格缺陷所致。

蒋满华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中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认为客观因素是指社会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单位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主观因素是指个人方面的影响, 如个人的兴趣、气质、人格、能力等。

王丽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中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其观点包括: (1) 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 (2) 当代大学生寄托了父母、亲人的太多期望; (3) 紧张的就业形势。 (4) 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

王浩在《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水》中认为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 是大学生早期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起着一定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由社会评价而形成的职业的社会地位便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

王玉琴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调适》中从自我调适的角度阐述大学生面对择业心理问题时的解决对策, 包括: (1) 正确看待客观现实, 树立合理的职业观。 (2) 坦然面对择业中的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力。 (3) 正确对待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及时排除不良情绪。 (4) 开拓进取, 勇于自主创业。

马宏峰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对策: (1)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为就业打下基础。 (2) 做好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工作, 克服畏惧情绪, 以平常心态积极面对就业。 (3) 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 教育学生合理把握期望值, 客观就业。 (4) 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扩大学生选择余地。 (5) 做好择业技巧与社交礼仪辅导工作, 提升就业竞争力,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范润宽王志锋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如: (1) 正视现实; (2) 培养能力; (3) 充分了解和适应社会; (4) 认识自己、准确定位; (5)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6) 培养优良职业素质。

丁静, 贾丽萍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调试对策》中从大学生自身, 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了调试对策, 如: (1) 对大学生而言, 要学会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 增强个人竞争意识; (2) 对学校而言, 要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 积极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前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增强理性; (3) 对于家长而言, 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

黄发友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中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告诫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 掌握一定的与择业有关的法律知识, 按照法律规范行事。比如, (1) 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协议时, 要认真研究协议内容; (2) 签定协议后不得私自违约, 要讲求信用; (3) 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 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签到协议后如果用人单位不予接收或出现其他违约问题, 大学生应大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情况不难看出,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复杂, 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很多研究仅仅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择业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 择业心理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此未来的择业心理研究应该扩展视角。

在对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 但同时又需要联系实践, 因此在今后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强化实践环节的研究, 两者同时并进, 才能使学生的择业心理研究有个更好的进展, 这样也会给学生更加实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史翠屏, 张亮.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D].知识经济, 2011 (10) .

[3]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05.

[4]蒋满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D].文教资料, 2011 (15) .

篇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 综述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有关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研究

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班杜拉认真总结了已有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发现已有的相关理论或研究一般侧重于研究个体对知识的获取或行为的类型等方面,而知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心理机制问题常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由于为个体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这就导致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心理非常明白自己应该获得什么结果,然而在具体的行为上结果却总不是那么理想。由此,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在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他指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预期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982年,班杜拉正式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此,该理论被广泛的用于教育、职业领域。

2.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也叫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直接来源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理论,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第一,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的定义。职业决策一词是西方的一个概念,以Jopson的观点来看职业决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对自身与职业各方面的透彻掌握和分析,把它们的相关信息结合到一起,然后认真的分析自己选择职业的未来前景,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分析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前途的职业。第二,职业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的定义。这是典型的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典型应用。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的能力的一种主观预期或判断。Hackett和Betz首次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他们还把职业自我效能界定为“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在随后的研究中Hackett和Lent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是“包括个体对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有关的范围广泛的行为的效能判断的总称”。但是,这一概念随后又被Hackett和Betz二人再次调整,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与实施或从事职业相关的行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信念。最后,经过长时间研究与谈论,Taylor和Betz最终正式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他们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自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随后这一概念和理论被大量研究者应用到很多的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3.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

Crites依据个体职业选择的过程,提出了职业选择过程成熟理论。Crites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过程变量主要受两大主要因素影响: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Taylor和Betz吸收了Crites职业选择过程成熟论中有关职业选择能力的部分,并借鉴了职业自我效能理论中与职业内容相关的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等两大部分,后于1983年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以及问题解决等五个部分。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分为水平、强度和广度等三个维度。水平是指个体能否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等不相同的任务,在实际的测量时一般采用二分法来计分;强度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否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的自信程度,在实际测量时常采用等级计分法评估;广度是指个体在一个特定任务中的自我效能能否延伸到其他类似的任务、领域或不同的任务与领域之中,在实际测量时一般用前两个维度。因而,在实际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时,先要确定测量的层次,通常情况下只测量水平和强度两个层次,而后确定构成这两个层次的要素,根据要素来设计测量项目,最后根据个体完成项目的自信水平和强度来设计最后的测量选项。

4.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Betz和Hackett在1981年通过深入而系统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传统职业与非传统职业两个方面,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女性在传统的男性职业领域之中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性。研究还发现在所有职业方面,男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他们还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女性受性别职业的传统刻板印象的影响。2006 年,胡艳红通过仔细研究也发现,男女性别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两个维度上女性明显的要低于男性。

有研究者对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专业以及文理科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考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传统男性和女性职业领域的职业自我效能特点时发现,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文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明显低于理工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而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文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显著地高于理工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总的职业自我效能上、在传统男性职业和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上、在完成某一职业所需的教育和训练上,以及在成功地履行某一职业所需的工作职责上,本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均显著性地高于专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职业自我效能感受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对活动的自我监控偏好、个体所持的能力观、目标设置状况、父母的支持、依赖类型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领域分布非常广泛,并且已有研究成果有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论述,其他的不做过多的论述。

5.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这已经不需要再做过多的研究,因而,近年来心理学家以及相关研究者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

李斌(2005)进行了一项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在研究中,被试同样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了七次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表明,经过辅导后的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

二、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以上简要论述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并且有些研究理论或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是,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基本是以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很少有关于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即使有一些零星的研究也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实践调查不充分,所得结论也难以使人信服,更别说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职学生是一个非常的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对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是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3]Hackett,G.H.,Betz,N.E.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1,18:326-339.

[4]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5]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篇5: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文献综述

xxx班-xxx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随着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 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化机构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促进在校大学生有效学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结果如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网络建设。通过网络中心的建造和宿舍网络的铺设,在校大学生们的网络接入变得越来越简便,网络与大学生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根据CNNIC的《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的比例为21%,已经成为上网用户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可以说,当今没有网络的大学生活,已经是不完整的了,因为网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通讯交流平台,深深地融入进了大学生们的生活中。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 万人, 上网的比例超过90%, 是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与网络大学的学生相比,在校大学生除了具备一般的学习者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①专业学习任务繁重。②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③上网母的多样化。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然而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高成本投入与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否成比例?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2008年辽宁大学硕士生李某在《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报告》中指出,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始终处在娱乐为主水平,《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的策略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危害。大量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聊

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计算中心等信息化部门已融入普通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可以在多种场所方便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致使高校中网络强大的教育功能被其娱乐应用给掩盖了。高校中网络设施倘若仅仅用以为大学生们提供游戏、聊天等娱乐活动,这必将远远的偏离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状况 :

《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中国内陆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网络的时代》、《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文献中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行为状况进行了阐述,综合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网络学习时,大学生最常利用的网络功能为查找和下载学习资料,但很少参加网络学习社区,超过70%的学生几乎没有上传过学习资料或软件。

2、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方式上,他们仍旧最喜欢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受欢迎的程度相对较低,。这说明大学生仅把网络当作获得信息的工具,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交流和分享意识。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他们是在校大学生,仍旧以传统的面授教育为主,可能并不适应网络学习这种新型方式,因此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另外,我们发现:大学生常常下载学习资料,却很少上传学习资料。虽然上传资料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更高一些,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

3、在媒体类型的选择上,大学生喜爱动态的、视听觉效果较好的媒体类型(如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PPT),而不喜欢静态的、呆板的媒体类型(如静态的文字、录音、表格)。这就要求网站设计与制作人员在建立学习网站时尽量运用各种媒体充实网站内容,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习网站更具吸引力。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优缺点:

《“网络学习”众生相》、《网络学习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网络学习者个性挖掘方法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的策略研究》、《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等文献以及百度词条中,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优点: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第一,当学生面对计算机时,他所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将要用它来学习了,我必须自己干了。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二,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体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第三,学生学习不受入学年龄的限制;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四,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第五,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有较强的独立

思维能力,不迷信教师,能批判性地学习。第六,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七,学生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第八,有益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而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第二,教师尚不放心、不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总担心“学生自己能抓住重点吗?”、“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吗?”等等,而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交流讨论、自主探寻研究答案。于是教师经常会采用传统的想法介入学生的学习。第三,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可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第四,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第五,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第六,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第七,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第八,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进展, 很多高校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网络已经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大学生个人拥有电脑的比例逐年提高, 部分高校还免费定时开放计算机网络机房, 大学生拥有了一个十分便利的学习环境。但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西北师范大学的焦道利在《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低效现象的策略研究》中通过对 200 多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其结果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绩效低下, 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

①海量信息易迷航, 学习效率低下。网络学习崇尚学习者的自主性, 但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信息组织的无序性、随机性, 使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 浪费大量的时间造成学习者的“ 信息迷航” , 导致网络学习失败。②动机不清, 目标容易偏离。在我们的观察中, 很多大学生起初上网是想查找某个资料, 但在查找过程中看到其它有趣的新闻或自认为有用的信息, 就沿着链接一路点击下去, 忙活半天, 浏览的结果和上网的初衷早已大相径庭。这样, 大量的时间花费出去, 真正用于有效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③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网络学习资源种类繁多, 参差不齐, 大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课堂面授, 置身于虚拟学习环境中, 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有效学习, 因而造成学习低效现象。④知识零散, 情感缺失, 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学习者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 使得人际关系冷漠、疏远, 造成孤独感、集体归属感缺失等心理 问题。同时学生从网上获得的知识多是零散的、一知半解的和片面的, 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难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学习质量不高。

总结和假设:通过对近20篇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总结,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的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网络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也有了理解和自己的认识,可以看出,网络对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学习既存在无可比拟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尽管如此,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

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但在高校网络条件大为改善、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并不如人意, 出现了网络学习的低效现象,低效现象产生的主要表现包括海量信息易迷航、动机不清,目标容易偏离、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等。网络学习虽然是开放的、自主的, 但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 由于受其多年养成的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网络学习绩效低下现状难以一朝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着网络学习的效果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更重要还是网络学习环境?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网络软环境的改善更能提高网络学习效果?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的改善,如学习软件的推出等,将极大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改善网络学习效果,这将是我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我国网络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分析》 吴颖寅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15

【2】《浅谈学生网络学习策略问题》宋国庆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2001(6).【3】《网络学习中“信息迷航”问题探究》张玉强、孙若成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4-09-30

【4】《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刘儒德, 江涛.中国电化教育, 2004,(3).【5】曹梅.网络学习监控初探[ J].中国远程教育, 2002,(7).【6】《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与研究》高丹,华中师范大学 2008-05-01

【7】《邯郸市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袁国丽,刘群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09-15

【8】《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张新贤,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2-22

【9】《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胡靖华,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10】徐红彩.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 2005-06-30

【11】胡昌恩.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和作用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

【12】《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张晓丽 新西部(下半月)2008-11-30

【13】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4】蒋 莉.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未来与问题.北京成人教育,1997

【15】平生.网络空间学习与大学.国外科技动态,1998(3):25~27.【16】《大学生网络学习意识的现状分析》苏丽丽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1-15

【17】陈 华.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第2卷

【18】《谈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 朱光华太原科技 2002-12-26

【19】《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杨志坚 江西师范大学 2004-10-01

篇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组名:指南针小组

组长:张芹芹

成员:崔海洁、高芳、胡娜、李玲、王婷、袁艳芳、刘克艳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尤其目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程度逐渐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而恰当的职业价值观将更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和职业变化迅速,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后发展到“下海热”“外企热”都反映了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过程。陈核来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一书中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主要考虑标准依次是:社会定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80年代后期“既需地位,也要挣钱多”。此时代大学生崇尚“自我没”“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但仍很看重社会意义。80年代末毕业生就业时不再一味追求“社会地位”,“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的首要标准。

“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毕业生就业呼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毕业生更看重“工作稳定”,“发挥个人特长”被逐渐取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就业观是“要找到最佳结合点”即在个人与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此时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业选择”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要标准。

二、当代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董文强、谭初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职业选择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张玲玲、张芝萍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总结:

1、开始强调职业的经济收益;

2、职业选择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3、不在乎单位所有制形式;

4、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6月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

1、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该调查结果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一个主导需要,但此处的自我实现正如罗尼在分析中国和日本职业价值观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集体化的自我实现,因它是以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为基础。与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在强调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

2、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主导需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生存需要也是毕业生的第二主导需要。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他们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

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满足大学生的两个需要。

3、大学生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

《河北精神文明网》上的一篇文章《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就业需求差距分析》中通过在不同层次高校发放“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问卷且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得出一些结论。该调查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颇为强烈,他们在择业时倾向于听“自己”意见的占57.4%,听“父母”、“好友”、“老师”、“舆论”、“其他”意见的分别占15.7%,105,7.3%,3.5%,6%。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相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活动。这既给高校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的影响因素

张玲玲、张芝萍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为社会客观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2)曾对新学子所处新环境用“四转、四大、四个多样化”来描述。四转: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社会大汇合;“四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这些也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倾向。

首先是自身的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定位方面的体现。因此个人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利义观受到冲击,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更趋于理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个人权益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际,重视物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倾向认识逐渐成熟,并且善于利用发展的眼光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评价。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却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是社会心理环境,如社会时尚,个人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手教育的环境,及性别差异等。“当兵热”“从政热”“下海热”“孔雀东南飞”“考研热”等都是社会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中的体现。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可知,男生更看重职业是否自主性大,没有约束,女生更注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男生更重视职业的晋升机会,女生看重职业是否稳定,职业环境是否幽雅,而有些大学生更囿于旧观念饿樊篱。曹劲松 潘永亮在《大学生求职制胜方略》中专门以“女大学生,走好择业路”为题专门对女大学生的择业优劣势进行了分析,50%的女大学生赞成或不反对“女子无才更是德”这一旧观念,直接导致其不思进取的状态。因此职业价值观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安逸。

另外,就是社会职业的客观环境。目前我国每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逐渐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双向选择和契约式就业条件下形成饿职业流动人才流动新环境,打破了终身制的传统就业环境。同时重视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环境正在形成(当然也重视人才质量)社会日益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性组织。

最后是发展因素。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个人的 职业价值观念将是逐渐由朦胧幻想变成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演变,职业声望、职业地位的变化也会导致职业价值观的改变。

四、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李伟、赵瑛在《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都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作了系统的分析。而且陈核来、费琉芳、余新丽等众多学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过整体的宏观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过并得出系列结论。尤其从其社

会影响因素方面和变化方面都做过细致的分析。但是某一特定专业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众多学者几乎无一涉足,众多本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取向是否与全国大学生整体一致?或是某一方面有所偏重?另外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发展性。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张继栋对大学生的时期分为熟悉大学、适应大学、活出精彩、策划未来四阶段。李赫也在《大学生如何过好四年》中指出大多大一大二的学生空虚生活无计划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相同。因此,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毕业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会在以有成果基础上继续展开调查,并做简单分析。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本科层次小学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专业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索之中,因而在培养过程中便会出现与实际需求脱轨的现象。另外,本科层次小学教育其优势一面是高学历,然而在职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途径很多,小学教师的准入又向社会开放。因此使得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优势不优;小学生、小学的数量逐渐减少,致使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减少,而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使得小学教师专业竞争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其次,当前小学中小学科学课程仍得不到足够重视,小学科学教师仍不能专业化。这必然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以及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再次,教师属于领导阶层,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按塞特职业定位分级表,教师与教授、法官、工程师、艺术家、作家、编辑和医生同属于专业人员位于第二层,在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中,公立小学教师属于第三十位处于中层,而私立学校教师则位于第四十一位属于中下层。如此职业地位与声望必然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其职业价值观定位。

最后,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学员组成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女生人数以绝对优势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性别歧视。“只要男生”或“优先录用男生”,给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造成了不平等的环境,专业的局限,体貌的门槛往往也给女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困扰。另外,某些女大学生自身囿于旧观念的樊篱,“工作好不如嫁的好”往往导致不思进取的心态,这些也都是必然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发展。

基于以上特殊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文强潭如春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核来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玲玲张芝萍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桦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陶国富、白苏娣主编:《大学生择业心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李伟、赵瑛、张建民主编:《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7]陈社育主编:《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北京出版社,2003

[8]张继栋主编:《今天怎样生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李赫著:《大学生如何过好四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文心出

版社,2003

[11]曹劲松潘永亮主编:《大学生求职制胜方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2]费琉芳余新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13]张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14]刘艳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浅析”,http:///xg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4

篇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问卷调查

文献综述

摘 要:郭沫若先生曾对中小学生写好字有过这样的论述:“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辨认。”汉字书写教育就学校而言,是推进教育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下小学生书写现状令人堪忧,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几年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和改进策略进行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小学 书写能力 现状

一、前言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三种均已消亡,只有中国的汉字得以保存下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学校而言,培养学生较好的书写能力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推进学生美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健全学生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当下我国小学生(甚至中学生、大学生)的书写能力实在令人担忧,用俗话来形容就如同小鸡啄米,不堪入目。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运用“小学生汉字书写”词条搜索,查阅到期刊文献二万余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8条,由此可见,当今小学生书写能力问题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

二、正文

(一)、2003年8月,张凤龙老师在《关于当今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今科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对于学生书写能力造成的影响非同小可,科技的发展让学生减少书写时间,计算机汉字输入代替了许多学生的手写汉字,社会的不重视让学生对于书写的意识淡化。为此,他提出加强汉字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不断增强汉字书写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发挥汉字书写的综合育人功能、设立汉字书写测试等级等策略。

该文章系统的指出了改进当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为当下学生汉字书写教育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2011年2月,李梅在她的《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小学生书写现状及教学策略谈》一文中说道,她从执教学校随机抽取60名同学集中写一段话,观察其书写情况,并对60份书写作业进行逐张审阅发现,小学生的握笔离笔尖太近,执笔姿势正确率在50%左右,五分之二的学生坐姿不正确或正确坐姿的持久性差,存在身体不端正、头和本子间的距离太近等问题,而且形成了习惯;生字笔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总结起来就是:写字结构不合理,字体不端正;部分学生抄错字;有加字、减字现象;卷面不够整洁,写错后用涂改液涂改的频率很高;段落抄写格式不正确等问题。

李梅从很少的60个随机样本中调查得出的这些关于小学生书写现状结论,无疑这些现象在大多数的小学生身上都有反应,对于我们了解小学生书写状况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她还找出了五点原因,分别是:1.教师写字基本功不扎实;2.写字教学落实不到位;3.家庭早期教育负面影响;4.写字工具影响写字质量;5.写字训练量不足。同时,还指出改进的一些策略,在此我们不展开赘述。

通过她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写字的基本现状,非常的细腻,可为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调查样本太少、范围局限等问题不能够精确反应问题现状。

(三)、2011年6月,寇学臣,毕芳芳,杨银波,张世文四人在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中指出,河北省34所中小学中每周有固定书法课的仅占28.10%,且书法课均无专业教师,大多由语文或美术老师担任,内容也不系统规范,多为写语文生字或抄写课文。64.70%的学校没有单独开设书法课,写字教学均包含在美术和语文课教学中。8.80%的学校虽开有书法课但经常被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要学科占用,由此得出该区域内书法教学开展并不乐观。此外,他们还对学生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家长老师对孩子书写的态度、学生本人对汉字书写的态度、学生参加课外书法学习情况、书写姿势对学生实力的影响、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需求、影响学生书写质量的因素、关于汉字书写笔顺的测试共八个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写字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汉字书写大环境并不乐观,得不到相关部门和执行者的重视,致使学生的书写能力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层出不穷。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部分地区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现状提供了切实的数据,便于读者从中醒目地获取相关信息,整体把握问题。

但是,该研究并没有明确指出当下学生书写能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对学生的一些书写现状做一个初步的调查,提出了一些看似正确的改进建议,然而并没有能够落到实处。学生之所以在写字能力水平上出现了问题,绝对不单单是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课程较少、家长关注度不够、学生兴趣不够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方法问题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书写水平,如学生的家庭作业过多、追求成绩的教育发展趋势、科技发展代替日常书写等。

(四)、2013年1月,秦柏成在《中小学生书写现状及对策》中指出当前中小学生书写现状主要有“不良书写习惯、不会写八个基本笔画(八个基本笔画指:横、竖、撇、捺、点、转折、钩、提)、不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原则、一些学生写的字不易辨认、不会些行书、书写态度不够认真”等六个。总结起来就是:1.执笔、坐姿、笔顺三个不良习惯;2.八个基本笔画的写法没有遵循书写法度;3.汉字结构不匀称,歪歪扭扭,不中看;4.学生写的字不清楚,难以辨认,很多字都只有靠上下文的环境和了解学生的书写习惯才能猜出来;5.《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三年级后就应该学会写规范的通行的行楷字,然而我们现在的现状是楷书没有立起来,行书也没有行起来,学生还是一笔一划地写字,速度慢,且不好。6.学生对于写字不够重视,总是以各种理由回避写字,特别是在空闲的时候,总是希望多玩一会电脑或者手机,很少有学生想到要写写字。

从秦柏成先生的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当下很多学生的写字现状,能够引起绝大多数老师的共鸣,但他并未提及现在小学生每天花在写字上的时间问题,个人认为学生每天的书写量对于学生书写有很大的影响,适中的书写量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熟练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过少达不到效果,过多容易致人疲惫,胡乱书写,造成写字效果不好。

(五)、2013年7月,王久存在《端端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谈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一文中提到,写好字是对小学所有学科、各领域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应规范书写教学,建立长效机制;规范书写习惯培养“管理”,形成有效运转;充分发挥书写习惯培养的隐形育人功能,最终做到端端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他充分将汉字书写教育融入学生的道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发展。但唯一的不足是他的分类大,但实施措施过于小,没有灵活性,达不到普遍性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查阅的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可知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学生书写能力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相应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其难以真实反应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书写状况及改进措施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找出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出现的一些空缺,发现很多学者的研究在小学生书写现状的研究中论述较为笼统,小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等发展状况应将其分为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小学高段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研究,分类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小学生发展规律。正是因为这些不足,我才提出我的研究:小学中段汉字书写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篇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是以一种职业服务的姿态出现在生涯辅导的历史上的, 并且随着心理测量的日趋完善, 生涯辅导更个体化也更加有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就这个角度来说, 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时代开始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 在校生对就业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1], 对于将来的职业选择要么就是抱有不切实践的幻想;要么就是持观望态度。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这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融为一体, 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推进。因此, 有必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一下梳理和展望, 以期对目前的研究工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定义略有不同。作为共识, 大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是一项系统工程, 龙玲[2]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与管理。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除了要对发展目标进行选择外还应该运用各种策略和信息, 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还有大部分研究表明, 中国学者更重视职业生涯的教育。丁聪[3]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杨芳[4]认为高等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能力, 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还有的学者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晓琴[5]等认为广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顺利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从教育的培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了全面的界定。

个人建构理论是乔治.凯利 (George Kelly) [6]于1955年创立的, 他认为人所有的行为都受他所预期事件的方式的引导, 人的行为就是建立在人类各自预期上的一种连续不断的实验;生活上不断发生的事件时时在考验着这种预期。每个人在做生涯决定时都有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生涯建构系统。其核心因素是认知复杂度 (Cognitive Complexity) 是一个人在做判断时不同考虑层面的相对数目, 认知分化性高的人, 其认知建构中的阶层较复杂;而随着认知图式越来越复杂时, 不仅会呈现高度的分化性, 也会呈现高度的统整性。这样一来, 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的来自职业方面的信息, 建构自己职业生涯的框架, 并对其进行延展、修正与调整应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探讨个体生涯决定的影响因素, 20世纪60-70年代, 克朗伯兹 (J.D.Krumboltz) [6]对高中生进行了实践研究表明, 不同的强化对职业选择是有影响的;并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要求个体在社会变迁中学习, 在机会因素中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去接受新的教育, 从事不同的职业, 增进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 从而丰富一个人的生命。那种按职业培养自己专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求职都是要时时接受不同能力的训练, 并能在偶发事件中找到成功的契机。

1.2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 以定性和思辨的方法为主, 定量与实证方法较少。但实证研究的方法有所拓展。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 通过数理统计考察和揭示变量之间关系以检验经验理论的关系类文章不断涌现, 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就业满意度等关系的模型如何建构, 也有学者在教育对策上验证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2.调查研究

国内对于职业生涯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状况和择业标准的了解、对职业生涯认识和需求、对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认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即职业生涯状况的研究。如郭鑫等[7]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 并且依年级不同对职业生涯的需求呈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大一学生重在自我认识和规划学习生活;大二学生希望能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去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和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发展;大三学生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 设定自己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大四学生则是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 获得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还有些研究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入手。如涂阳军等[8]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总体上处于不太成熟的发展阶段, 在职业选择中他们更重视职业的工具性价值, 而忽视了工作的非工具式价值, 对自我和自我与职业间的匹配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和年级上有差异:男生职业生涯成熟度高于女生, 高年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在对大学生职业满意度的研究上, 研究者关心大学生生涯的满意度、专业的满意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和就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的满意度等。如薄茹[9]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 44.4%的学生认为医学专业比较稳定, 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51.0%的学生对自己规划的职业生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表示怀疑。

2.1实证研究现状

2.1.1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 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因素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影响、职业因素的影响和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心、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兴趣等对其职业规划有显著的影响。如刘晓君[10]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自我意识和职业个性心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精神动力, 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 而且能推动大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一职业目标, 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詹全友[11]认为社会的稳定状况对大学生实际择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意识与态度。邹农基等[12]在调查中发现, 不同的教养方式、经济水平和家长的职业态度均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普遍缺乏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他还认为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中学阶段就开始, 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契合度不够, 衔接性不好。

2.1.2主体性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部分。吴薇[13]对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调查表明,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自我认识能力较弱;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表浅、辅导形式单一。陈志新等[14]等的研究表明广西九所高校的学生渴望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 但知识获取渠道较窄, 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 学生对就业辅导的期望值很高但评价不高。王雅倩[15]在研究中发现专科学生的自我认知较差, 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 常让自己处于理想化的状态。主体性研究目前缺乏可操作与指导性, 对规划主体的培养应实际确立相关维度才能给辅导课程提供框架。

实证研究还发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研究也呈现出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王玉坤[16]等的研究发现, 年级越高, 越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而男性更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与袭开国[17]等人的研究相一致。杨平等[18]发现, 女大学生总体上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越来越强, 但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解和认识的却不多。一年级学生侧重于职业介绍, 二年级学生侧重于岗位了解, 三年级侧重于岗位需求。另外, 张菊红等[19]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自我概念、自信心、生涯目标定向和生涯决策能力上比干预前均有显著的提高。林晓萍[20]等职业生涯的团体和班级辅导作了干预性的研究发现,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1.3辅导课程的研究

在课程上, 尹玉斌等[21]认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要教会学生从切身实际出发;在教学方法上多用参与式和互动式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实用性与必要性;在日常教学的同时, 要开展一些职业兴趣测试、目标职业信息调查分析等活动。余蓝[22]等认为在方法上网络式教学体现了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来半分等[23]认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 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进行反思, 形成正确、积极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因素。

2.1.4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多名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者, 正积极探索高校的职业指导模式, 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刘学茹[24]等认为, 学校要提高专门教师的素质, 应招收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给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余文婷的调查显示, 高校生涯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应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上。杨惠[25]的研究发现, 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邵西梅等发现, 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他们的学制特点, 分三个阶段设计和管理, 帮助学生实践生涯策略。还有的学者提出,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和共同关注的话题, 也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困境[26]。那么能实现规划的“发展性”而非“矫治性”, 并加以实践的, 就首推“团体心理辅导”。林晓萍[20]等在对实验组进行了三个月共十单元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实践课程后, 发现实验组的信心和能力等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生涯定向, 制订出了各自的生涯规划方案, 有了较清楚的生涯发展目标。但也有学者指出, 目前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流于形式, 执行困难。祝治国[27]认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执行力的原因在于没有依据自我拟定的规划进行实施, 也没有外部环境对其跟踪指导与监控。因此他建议, 创建监控与反馈机制, 形成全程化可持续性指导, 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档案, 提长执行力的知与行, 是一种长效机制。

2.2测量方法的研究

2.2.1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从特质论思想出发, 创立了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类型论 (Personality Typology Theory) 该理论认为:人总是选择那些能够使自己人格特点与工作环境达到最大限度匹配的职业。他主张, 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得知一个在六个生涯类型上的强度。霍兰德自行研发测评工具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和《职业自我探索量表》。

2.2.2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量表

台湾学者林幸台研发的事大学以上人群适用的《职业自我探索量表》、路君约等研发的大学以上人群适用的《职业测量量表》、金树人等研发的高中生适用的《大考中心兴趣量表》和初中生适用的《国中生涯兴趣量表》等。国内学者的量表研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调查问卷, 如涂阳军[8]等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成熟度调查问卷》, 王玉坤[16]等自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 袭开国[17]等编制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 这些量表的开发, 推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量化研究, 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未来趋势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调查现状, 和提出一些对策指导。对于职业规划的主体-大学生群体如何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我们认为, 在积极心理学大行其道人今天, 在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状态, 怎样才能培养和挖掘人固有的内在潜能的, 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延展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是大有益处的。2005年, Luthans等就把积极心理学引入了管理心理学体系中, 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 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 能够通过和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28]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性研究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即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培养, 建立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可能也是必要。

王尧骏[28]的研究认为通过心理资本干预可以改变人生轨迹。其心理资本为自我效能感觉: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工作时, 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乐观:对现在与未来的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希望:对目标锲而不舍, 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现实目标的途径;韧性:当身外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 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培养在方法和技术、课程内容和规划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模式进行了探索, 提出可行性的规划模式, 以期对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下一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