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2024-05-13

《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威尔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持在船长的岗位上,随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哈威尔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在面临危急时“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二类字,理解“井然有序、做人之道”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 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观看媒体展示的惊险现场,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三)情感与态度

自主研读课文,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还能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体会船长哈尔威崇高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三、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速读课文,说说在这件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并提炼出研读专题: 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教师推荐研读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船长的句子。(2)自由选择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会船长的伟大形象。(3)可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合作学习,也可以自己独立研究。

4、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交流,集体讨论。(以下按学情展开)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②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当时船上很乱)你又是从哪里读懂的?(读相关句子)

③出示课件:倾听一段音频资料,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④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再次朗读船长说的话,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2)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①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照船长所说的那样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

② 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③照这样乱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死亡)

(3)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① 引言:然而,局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②学生读课文第24自然段。

③此时,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疑惑呢?(学生质疑,预设:什么是“井然有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④指名学生回答。

(4)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①这仅仅只是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吗?还是话中有话?

② 师生参与讨论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③面对猝然而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死亡,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为什么船长却能够做到如此镇定、沉着呢?(体会人物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④船长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结合课堂的需要,适时展开小型辩论)

⑤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对话或表演。

四、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小结后,诵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学生质疑)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思考各种可能性)

4、师小结:危难中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再看看船长吧!

5、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进行角色转换,想像说话。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6、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吧!(学生配乐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像哈尔威船长这样的伟人,并介绍他们的事例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高度责任 6.船长(英雄)

做人之道——舍已为人

篇2:《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西照川镇中心学校

周青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时间适当落实部分背诵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后练习4中的两个句子。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精神。[重点、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重点句子,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2、读课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船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突然,„„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灾难降临到了,人们都惊慌失措。指名读第2自然段(顷刻间„„)

3、师:这种情况下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二、学习“救援”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28自然段,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2、出示四次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3)“快救克莱芒!”(4)“动作再快点!”

3、在这四次命令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出示第二次命令: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1)师:这句话具有威慑作用,使得大家不敢乱来了„„

(2)师:假使你也在其中,你的会拥挤吗?

生:„„

(3)师:真的会开枪吗?

(4)再读读黑暗中船长与洛克机械师、与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吧!

交流:大家知道距离沉船还有时间后,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也就不抢着逃命了。

交流: “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让大家感觉到了船长对他们每一个人负责,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5、学习第一次命令:

师:这话船长在第一次下命令时也说过吧!(指名读第一次命令:“„„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你读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那时人们没有听从他的指挥呢?再读一读人们的表现(第5自然段),然后交流。

(在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但是,当他们知道穿还有20分钟才沉没时,知道船长关心他们每一个人时,知道船长要严惩骚乱者时,他们都听从指挥了。)

从这两次命令中你读出了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6、再现船长的高大形象(朗读关键的第二次命令。)

7、哈尔威船长还下过什么命令?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如:关心弱者,心系乘客安危„„

8、师:是啊,„„的船长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出示的第25自然段: 哈尔威巍然挺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1)比较“挺立”、“屹立”,理解“伟大的灵魂”。(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的品德所感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齐读第25自然段。

(3)引导质疑:他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考虑到了自己吗?理解第4自然段“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进一步体会船长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到他人的品德。)

(4)再读,读出船长的沉着镇定与伟岸高大!

三、学习“殉职”部分,升华情感

1、在调遣完一切之后,哈尔威船长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船长岗位——指名读第29自然段;再指名读。

2、读完后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假如你是获救的乘客,假如你是克莱芒,或者说你就是一个事后的读者。

3、朗读。

4、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了,你就眼巴巴的看着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读课题,让刚才说感想的“角色”读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四、小结

任我们怎样呼唤,哈尔威船长也不会回来了,因为他在生命与崇高之间作了果断的选择,他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所以,雨果在原文中讲“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五、课后作业:

有人说,文章最后一句话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中的“又”字应该换成“最后”,即“面对死亡,他最后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理由是这是一个悲剧,用“最后”才能凸显船长死得壮烈,才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说还是用“又”字好,表达人们不忍船长离去的情感,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当然,也包括了我。六.板书设计:

遇险

组织救援牺牲

船长

镇定果敢

关爱弱小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

语言

动作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中心句 重点词 朗读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7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

2.理解“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3.抓住关键词句,从正面、侧面描写中体会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使学生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4.能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1.通过抓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感受黄河的险恶。

2.通过多媒体课件、文中的具体语言和学生的种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黄河的波涛汹涌以及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袁鹰的脚步一起去认识那黄河的主人。

1.从上节课中,我们明白了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

2.艄公为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3.找出文中中心句。

(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

二、围绕中心句,品读文中句子,感悟艄公的精神品质

师:文中主要人物是艄公,课文除了写艄公外,还写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

(一)品读感悟描写黄河的句子。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黄河,透过“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巨浪滔天)

(课件出示描写黄河的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意思。

4.课件播放黄河视频。

5.学生再读,把看到的、听到的融入朗读中。

6.师:同学们,这样汹涌吓人的浪涛就叫做——(板书:惊涛骇浪)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胆战心惊,而艄公却——(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

(二)分组学习,品悟描写羊皮筏子、乘客的句子。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一、二组学习写羊皮筏子的内容,三、四组学习写乘客的内容,用“■”找出关键词句,读一读,在一旁做批注。

2.学生分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品悟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1)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是描写羊皮筏子的?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①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③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2)说说作者的描写让你感受到羊皮筏子是怎么样的?(板书:小、轻)

①小,有多小?轻,有多轻?

(出示羊皮筏子图)

②它是那么小,那么轻——谁能用朗读来描述?(一个学生读句子)谁再来读?

③除了小和轻,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危险)

(随机朗读相关句子)

(3)作者所有的感叹都融进这短短的11个字里——(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4)现在我想说,这就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奇迹的是谁?(艄公)

(出示中心句)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5.品悟描写乘客的句子。

(1)岸上的我提心吊胆,而筏子上的乘客却是什么表现?

(2)交流。(指名答)(板书:谈笑风生)你从哪里感受到乘客不怕?

(3)人们什么时候会谈笑风生?现在乘客的脚下就是波浪翻滚的黄河呀!他们怎么还能如此从容?

(指名答)

(4)谁能读出乘客的从容?(指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再次领悟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艄公的技术非常高超,在惊涛骇浪中穿行,就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这就叫“如履平地”。(课件出示中心句)

(5)多么了不起的艄公啊,他值得我们敬仰。(学生齐读中心句)

6.领略艄公的风采。

(1)一个能让乘客如此信任的艄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艄公的语句,和同桌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艄公?

(3)学生自主学习。

(相机指名回答并板书描绘艄公形象的词语)

(4)交流展示。

①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小心”和“大胆”矛盾吗?

(指名说)

看来,小心不是害怕,大胆不是鲁莽,这是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

你能读出他的沉着、勇敢吗?

②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A.艄公凭借什么成了黄河的主人?我们应该聚焦哪四个关键词?(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B.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看看艄公在黄河上经历的一幅幅画面吧!

③文章描写艄公的话并不多,却花很多的笔墨描写黄河、羊皮筏子和乘客,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④师小结:这是一种衬托的写作手法,用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羊皮筏子那令人提心吊胆的惊险,乘客的从容谈笑,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是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黄河上如履平地,一次次化险为夷!难怪作者在结尾处发出这样的赞叹!

(再读中心句)

三、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我们领略了黄河主人艄公的勇敢、镇定的风采,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还想对谁说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是的,我们每个人只要像艄公一样勇敢与智慧,镇静与机敏,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

篇5:《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默写生字词。

震荡 争执 穿梭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灾难 忠于职守

2.上节课内容的复述。

“遇险--自救--牺牲”

“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即将沉没,船长将生死置之度外指挥乘客与船员井然有序的自救,最后自己却壮烈牺牲的事。

二、学习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的隐含意思,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今天我们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语言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感受人物的形象。

1.读课文体会。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把船长所说的话化出来,并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思考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思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感受。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实际61人

场景:“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通过朗读体会情况十分的危急,联系这情景体会船长那终于职守、先人后己的品质。

(2)场景:“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乱得不可开交。”

语言描写:

简短有力“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

“奥克勒大副!”

……

“……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情况的危急。更好的体会到船长的镇定与威严,船长的终于本职他的伟大。)

(3)场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船长仍然坚守岗位。

语言:“快救克莱芒!”

“动作在快点!”

……

(体会船长终于职守,时刻不忘他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朗读感受船长的高大形象。

指导朗读最后两小节,语句平缓,语调庄重。

四、小结。

教师读最后一小节提问:

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是什么?“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终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五、作业。

练习与测试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

篇6:《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背诵课文最后六小节。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船长。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把你心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或者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

二、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勇于提问,而且一定善于思考,快速自读课文,在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1、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是啊!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是一名英雄。他那舍生望死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有感情地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给你的同伴听,并说说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哪儿?。

三、学生交流:

预设1:课文第3小节,在危险关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而是指挥着救援工作。他想到的只有60人。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谁能读好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指导读)茫茫黑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诺曼底”号轮船不幸被“玛丽”号巨轮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的表现如何?(引读、看课件二)

预设2:课文第5、6小节,人们的呼号和嘈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来读一读他和手下的对话。(指导读)

预设3:课文25、26小节,你能把这部分读一读吗?让我们齐读一下。

预设4:课文29节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课件三)谁也想来试试。……

四、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读到这儿,你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齐读。

篇7:《船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www.5y

kj.co

m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0

作者:魏瑞雪

一.设计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在阅读交流中,抓住重点词语,以疑促读,以品促思,品读感悟,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能说出课文梗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把遇险和船长第一次指挥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扣住重点词语,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扣住重点词语,读中感悟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1)阅读作者卡片

(2)通过查字典读准不认识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通课

文,了解课文梗概。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上第3自然段内容。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注:上课伊始,开门见山,揭示学习内容。)

二.检查预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船长>>这篇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

么地点?经过结果怎样?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一定有所了解。谁来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说不完整,或不够简明,类似复述课文,表达条理不

清。师则引领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回答;引领学生评

议:说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说清了什么?不好不好在哪?怎样补充,改正?)

师相机板书

遇险——自救——牺牲

2.快速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遇险?哪几个自然段写自救?哪几个自然段写牺牲?

预设:学生划分的意见可能不一致,师则相机引领学生读相关内容,合并归类,说理由,作出正确判断。

3.在这个故事中,船长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吗?

(注: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有布置,有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预习的良好习惯;概括主要内容,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通过训练,使每个学生经历怎么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过程。

三.引发生疑,提出本课学习的目标。

.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脉络,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船长有了一些认识,那么课文学到这里是否可以了?接下去,你想从这一课中学些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说得比较碎琐,浅显。师则引领学生,归类,归纳,提炼。简单的问题当场由师生共同交流。有难度,有价值的留待学习课文时解决。

2.刚在我们一起归纳提炼出了这两个问题:

(1)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自救工作的?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向我们展示哈尔威的优秀品质的?

(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好学深思的习惯与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学案。)

四.深入研读,感悟人物优秀品质。

.现在,我们就按照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要求来学习。哈尔

威船长是怎样指挥自救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谁来告诉大家,一开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指挥的?相机出示小黑板。)

(1)谁来读?2人,相机评议。

(2)同学们注意“吼”这个字吗?船长为什么“吼”?

(3)交流。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诺曼底”号突然遇险,乘客恐惧

万分,慌不择路,现场一片混乱。

3.那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就写了这场灾难?

(1)谁来读第2自然段?相机评议。

(2)想自己读一读吗?轻声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有什么感受。

(3)交流,相机板书,大口子、涌进。

预设:学生一般都会体会到“诺曼底”号非常危险。师则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感悟。

4.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危险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突然冒出”、“阴森森”、“大口子”、“涌进”、等词语来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感受到“诺曼底”号的岌岌可危。

5.是啊!“诺曼底”号危在旦夕,太可怕了,如果你就在险情现场,你会怎样做?

6.交流。

7.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

8.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当时的表现吗?相机板书、惊恐万状、惊慌失措。

9.能通过你的读把人们当时的表现展现出来吗?相机评读。

0.船上的口子越来越大,船里的海水越来越多,乘客们惊慌万状、慌不择路,使得险情更严重了。所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不得不吼着指挥自救了。我们用心来读读船长的话。谁来当一回船长吼一吼?2—3人,相机评读。

(1)你听懂船长的命令了吗?他的命令中包含几个要点?

a.先放小艇

b.按顺序撤离

c.必须全部救出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交流,相机在小黑板上圈出重点词,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评议小组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船长沉着果断、关心妇女、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等优秀品质。相机板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预设:在品读交流中,如果学生忽视了“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和第4自然段:“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师则质疑:船上明明有61人,船长为什么只命令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逃生可是人的本能啊!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进而体会船长哈尔威心中装满了船上所有的人,惟独不为自己考虑的优秀品质。

1.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船长哈尔威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高贵的品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第3、4自然段。(全体起立。)

(注:满足上课伊始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引领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扣住重点词语感受船长哈尔威关心弱小、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五.探究作者的表达方法。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船长)本文转载

.学到这里,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忠于职守、舍己为人船长哈尔威的高大形象。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船长哈尔威的这些优秀品质的呢?

2.交流。引领学生根据板书体会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和对比、衬托等来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注:满足学生需求,探究上课伊始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不仅要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为“读写结合”打开一扇窗户。)

六畅谈收获。

引领学生从内容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表达方法的体会等方面畅谈。

(注:升华提升、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更好地学习作好铺垫。)

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一第二题。

板书设计:

船长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语言、行动、对比、衬托表达方法

遇险:大口子、涌进

——自救:吼、先走、跟上——牺牲

惊恐万状、争先恐后

断后、60人全

www.5y

kj.co

篇8:《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师: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场灾难呢?

生: (齐) 第二自然段。

(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 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 “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 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男人、女人、孩子,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请同学们迅速地读一读, 你觉得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生: (小声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 谁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 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 只听一声巨响, 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舱……

师:能停一下吗?那个字读“剖” (pōu) , 剖开了, 再读一遍, 剖开了。

生: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师:谢谢你,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剖”吗? (生小声地交流) 其实啊, 暑假里我们吃哪种水果的时候, 用这个字? (停顿) 一切下去, 是啊, 一刀下去, 一分———

生:两半。

师: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 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

生:大口子。

师:很好, 其他同学呢?

生:我是找到这句话: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 顷刻间, 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男人, 女人, 孩子,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你可以把最后的句子再读一读吗?

生:嗯,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 (大声) 海水猛烈地——

生: (齐) 涌进船舱。

师:同学们, 为什么不是流呀?

生:因为玛丽号巨轮是全速前进撞过来, 肯定口子很大, 如果是流的话, 说明水流得不急, 用“涌”这是说明水一下子全部都涌进了船里面。

师:真有体会, 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

生: (齐) 快。

师:水量非常的———

生: (齐) 大。

师:谁来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这一句读出这种体会来。 (巡视着举手的学生) 请你来读, 好吗?

生:顷刻间……

师: (纠正) 就读“海水”这一句, 好吗?

生: (真情地)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谁再读一读。

生: (声音响亮地)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读完, 抬头看着老师。)

师:好, 我们一起来,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齐——

生: (齐)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怪不得所有的人都奔到———

生: (齐) 甲板上。

师:男人, 女人, (生:孩子) 半裸着身子, 读———

生: (一部分人读)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全部人读) 呼喊着, 哭泣着,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 (深情地)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 人们都手足无措。同学们, 让我们通过朗读, 再把这场灾难体会体会。“只听一声巨响”齐———

生:只听一声巨响, 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一个大口子,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 顷刻间, 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男人, 女人, 孩子,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助读:奔跑着, 呼喊着)

案例二:

师:好, 我们就先走进灾难发生的时刻。读读第二段, 你仿佛看到了那些场景。 (生读书后汇报。)

生:我看到了“玛丽”号在夜雾中笔直地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了过来。十分吓人!

生:我看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破了一个大窟窿, 海水哗哗地往里灌。

生:我听到了两船相撞的时候发出的那一声巨大的响声, 还感受到了船身可怕的震荡。

师: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这样的体验。

生:我看到了海水中男人、女人、孩子奔跑、呼喊、哭泣, 船上乱得不可开交。

师:是的, 海难发生了, 海水汹涌而入, 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 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出示:

(只听一声巨响, “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 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男人、女人、孩子,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一生读, 节奏比较慢。)

师:同学们有什么建议送给她?

生:语气要有所变化。比如“男人、女人、孩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这些词语要有变化, 应该读得快一点。

生:还要把自己沉浸在那个场景里, 好像看到了人们在奔跑呼号。

生:语气不能太柔软。

师: (对刚才读的同学) 想不想再试试? (生点头再读, 很有进步)

师:你真会学习, 同学们的建议马上就能化为自己的本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如果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 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吧!

(播放声音, 学生听的时候表情各异, 但表现出的都是紧张。)

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紧张。

生:我感到毛骨悚然。

生:我感到脊椎骨冒冷汗。

生:我感到这场景真的是太可怕了。

师: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评析:

案例一中教师提纲挈领, 用“可怕”深深地牵动了学生品读的欲望, 开启了学生品味语言的慧眼,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第一次学生发言后, 教师迅速抓住了“剖”字,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联系语境, 质疑思考, 融入生活, 比喻描述, 不仅“剖”开了灾难的恐怖面纱, 更“剖”开了学生脆弱的心灵, 一切的恐惧、危难无需任何解释说明却都已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不可比拟的震撼。第二次学生发言后, 教师又紧抓“涌”字不放, 让其与“流”字作比较, 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海水之急, 之多, 之猛, 之快, 之大, 无需多言学生自然对灾难的可怕心领神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学生内心满腔的情感最后回归于反复的诵读, 在读中渲染了气氛, 升华了感悟, 使“灾难”入眼入心、入情入境, 似乎置身其中, 煎熬在身, 实现了与文中人物唱和共鸣, 与作者情感同磁共振, 产生了“惊心动魄”的震撼效应。

案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体验文本中的场景, 经历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层层深入的过程, 最终让学生的体验扣人心弦, 入木三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 让文字在想象中变成立体的情景, 在学生眼前动起来了, 跑起来了, 叫起来了, 乱起来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把画面融入到文字中去, 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该可怕处还它个可怕, 该恐怖处还它个恐怖, 该紧张处还它个紧张, 通过声音还原那种场景, 渲染那份危机, 营造紧张气氛,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地体验恐惧, 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至此, 灾难不仅在文中显现, 更在学生心中颤动, 学生全身心地走进了文本之中, 而不是隔墙看花, 隔鞋搔痒。

上一篇:销售置业顾问岗位职责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安全保证体系完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