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造句知识:待价而沽造句

2024-04-15

小学生造句知识:待价而沽造句(通用9篇)

篇1:小学生造句知识:待价而沽造句

有哪些待价而沽的造句呢

1、这幅新发现的毕卡索画作正在拍卖会上待价而沽,相信会引起竞标热潮。

2、今年,由于当选参议员已经26年的现任---肯特-康纳德的退休,行政的参议员席位正待价而沽。

3、每个社会新鲜人都待价而沽,期望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4、我们的交易总是待价而沽,因为我们会看看我们有没有其他选择。

5、也许在世界秩序日新月异以及不同势力需要重新待价而沽的大背景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6、中国人对于这种进口惊悚片绝不陌生,但是当谈及中国自己的.惊悚片时,市场已待价而沽很久了。

7、一位私募股权经理透露:结果是形形色色的收费公路、港口和大楼待售,而卖家仍在拖延时间,待价而沽。

8、因为全世界商人都蜂拥至此,开发商待价而沽,租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9、而变多慢那还仍然是待价而沽。

10、这几件古物是无价之宝,岂能待价而沽?

11、船一入港,鱼获会被送到鱼市,待价而沽。

12、这些都是准备上市待价而沽的农产品。

13、我看他不是真隐居,是在待价而沽,希望有人能欣赏他。

14、她不能老是自恃有几分姿色,因而待价而沽,要知青春年华消逝得很快。

15、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

篇2:小学生造句知识:待价而沽造句

一、激发想象, 让比喻句精彩起来

比喻句可以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起来, 因此, 课堂上, 我们常常让学生说比喻句, 以达到丰富学生语言之目的。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 学生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月亮像香蕉”“太阳像个大火球”之类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造句这一项重要训练, 为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小池塘》是一篇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六个比喻句写出池塘里水波、芦苇, 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的美, 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小朋友们, 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生:柳条。

师: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会像什么呢?

生: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像长长的头发。

师:很好!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长长的头发。

师: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像什么?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架小飞机。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师:黑色的剪刀美吗?

生:不美。

师:那还可以像什么?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只快乐的风筝。

师:真棒!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

……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还未从小池塘那美丽的倒影里走出来, 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继续想下去。因为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 才能说出精彩的比喻句。再者, 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 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学生才会越说越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说比喻句时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想象, 语言贫乏?殊不知有几个孩子天生就会想象, 就能语出惊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课堂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提高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 就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善于创设情境, 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确定目标, 让模仿式造句不仅仅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牙牙学语都是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开始的。所谓“其来有自”, 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 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

《放小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姑妈送我一只小鸟, 绿色的羽毛, 黄色的嘴巴, 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 非常可爱。”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后, 让学生用“非常”模仿课文造句:

师:小朋友, 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你能用“非常”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非常漂亮。

生:这朵花非常漂亮。

生: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

师:嗯, 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今天, 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乖。

学生被老师表扬, 都很得意。

师:还有谁能来说?

……

学生说得很多, 热热闹闹很是精彩, 但这些看似精彩的造句都局限于“什么非常怎样”这样简单的句式。如果仅是这样造句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那学生的语言岂不是只会模仿课文语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 很多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一样的作用, 句子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作为教师, 应该明确让学生用课文中词语来造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模仿开始, 而不仅仅是模仿的训练机会。这样, 学生的造句就不会只是依葫芦画瓢了。

用“非常”造句, 在这堂课中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之后, 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课文语段的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用词说话是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教师却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在哪里?“非常”一词学生就体会不到它的意思, 自然不能深入人心, 说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所以, 在让学生说话之前对文中写小鸟非常可爱的这句话要重点教学并指导朗读, 体会小鸟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或者说哪里让你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从而让学生注意到“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这些短语的作用, 就是因为小鸟有以上特征, 才让小作者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只有把这段话教透了, 一只活灵活现、可爱的小鸟才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真正走进文本, 为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埋下伏笔。

2. 设计造句训练的梯度

学生的说话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填空式的, 较为简单的水平, 那么课堂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了。所以, 教师应设计好造句训练的梯度, 给学生一个提升语言表达的台阶, 让他们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如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妹妹非常漂亮”时, 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追问:“妹妹非常漂亮, 是哪里让你觉得非常漂亮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一定会从妹妹的外貌特点来说, 将话说得更具体。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说“这朵花非常漂亮”“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了。

3. 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

课文中的句子“非常”一词在句尾, 学生造句时很容易受到影响, 也都把“非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 教学时教师还要不时引导学生说说把“非常”放在前面的句式。教学时可以这样指导:当学生说出“妹妹那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个高挺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 非常漂亮”时,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这个句子还可以变换一下顺序来说吗?把‘非常漂亮’放在前面, ‘妹妹非常漂亮……’”从而让学生体会原来同样的句子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篇3:如何引导学生造句等

例如用“……终于……”造句,有个学生是这样造的:“我终于做出了这道题。”当然,这个句子并没有语病,是对的,但这个句子造得不好。我问这位学生:“如果这题很容易,你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能不能用‘终于’?”他想了想,说:“《资源评价》上的一道思维训练题,我想了很久很久,在哥哥的启发下,我终于做出来了。”这个句子就很好了。“思维训练题”,说明很难;“想了很久很久”,说明我有决心解决难题;“在哥哥的启发下”这是我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了这3个前提,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我终于做出来了”。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就语气通畅了。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的:“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冬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句子努力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三、养成观点鲜明,文风感情真实

例如用“得意洋洋”造句,有个学生是这样造的:“这次阶段测试,王小华数学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这个学生只注意了表面现象,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于是,我问道:“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这样好不好,是什么表现?”他就将句子改为:“这次阶段测试,王小华数学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这是骄傲的表现。”这样观点鲜明了,而且正确。

让实验课堂富有“实验性”

一、创设富有童趣的实验课堂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遵循鼓励性原则,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为主要目标,采取多种途径与灵活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如《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一课中的“吹泡泡”游戏中,我用自制溶液和吹具,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学生们很羡慕也很惊奇。有的询问方法,有的向我讨要“特制”溶液,还有的要与我现场比赛谁吹得大,谁吹得花样多,课堂上顿时充满了童趣。

二、创设富有结构性材料的实验课堂

要有能体现一定科学概念的材料,指导儿童去探究。如《大脑》一课,涉及大脑的位置、质量、大小、形状以及沟回的作用等知识性教学,教学时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供感知的结构性材料,变静态的知识教学为动态的知识感悟。

三、创设富有情景性设计的实验课堂

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无法脱离真实的问题情境而抽象出来,概括化的知识只有在真实问题情境的运用中才有意义和价值。如以《大脑》一课为例: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情景:1,用短时记忆法找出互换的同学、说出同学的排列顺序。具体的方法是:随机挑选8位同学上台,观察20秒后,任意调换其中两位的位置,找出调换的两位同学;任意排列顺序,观察20秒后,转身向后说出同学的排列顺序。2,用智力七巧板自主设计拼图:先图片展示七巧板多样化拼图,再让学生创造性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3,用左右手脚协同画圈,解密难以协调的原因:大脑具有交叉管理功能,即左脑控制身体右侧运动,右脑控制身体左侧运动。

语文老师课堂上的几句“空话”

一、“都会了吗?”很多老师讲完了内容后,往往会来一句:“都会了吗?”学生则异口同声,且声音响亮:“都会了!”于是,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学要及时地检查反馈,以便检验教与学的情况,学生不会或一知半解的则重新教学。像这样笼统的一句“都会了吗”得到的是一句笼统的回答“都会了”!这样的检查是无效的,这是空话、废话。里面不会的大有人在,难怪有些老师批改作业时埋怨:怎么课堂上都会了,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了?所以,我们的检查不能空泛,而要落实。

二、“读得有感情些!”“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和手段。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时,教师则提醒学生“读得有感情些”!“读得再高兴些”!“读得再难过些”!于是学生要么声嘶力竭,要么捏着嗓子,矫揉造作。难道感情是靠“告诉”“灌输”“命令”得到的吗?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时,我们要指导、要培养,可音乐渲染、可画面展示、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情境、可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等。

三、“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课后把这几个字练一练。”“课后把这段话写一写。”这些话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听到。有的是因为课堂上没时间了,有的是压根就没有当堂训练意识。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你要求他们课后去做,他们大多是不做的,即使做,也是马马虎虎。这样的要求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今天回去把课文预习一下。”这是许多语文老师喜欢布置的一项作业。然而预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怎样预习却不说清,这样的作业布置等于没有布置。我们布置预习时,一定要说清要求,如读课题、提问题;画生词、解生词;标上自然段;概括课文大意;熟读课文等。

课前预习六步走

第一步:借助拼音,读3—5遍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学生多读课文,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律,体会作者的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将文章升华。

第二步:给课文分段

让学生先给课文划分自然段,根据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对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极其有益!

第三步:给会认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如果说汉语是母语,那么拼音就是母音,无论到什么时候母音都不能放下。为此,即使年级高了,也不能让学生把拼音扔下,让他们注音可以正确应用拼音,巩固母音;让他们组词可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能够根据字义正确组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第四步:积累好词好句

让学生们每个人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找出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写到摘抄本上去。并且让学生试着理解这些词句,以便于今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中去!

第五步:说出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学生的动情点也不会完全相同。为了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我让学生写出自己感受深的部分,并且简要说明原因。然后拿到班上,班内同学共享,从而使孩子们能够集思广益,这对于升华文本极其有益!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相互借鉴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六步:简单说说自己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篇4:小学造句教学的对策与举隅

一、教材是块阵地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 语言堪称典范。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 把教材当作言语实践的阵地。

1.仿写法

《在家里》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爸爸妈妈笑了, 我也笑了。”为了避免学生写作内容单调, 可出一些题目形式如下:爸爸妈妈 (睡了) , 我也 () 。小伙伴们 () , 我也 (唱了) 。老师 () , 同学们也 ( ) 。

2.找朋友, 换位置法

如我在教学《元帅和小棋手》这一课的“刻苦”造句时, 就采用了这个方法:

(1) 让学生给“刻苦”找朋友 (板书:刻苦学习、刻苦工作、生活刻苦、十分刻苦等词语)

(2) 启发学生:谁在刻苦学习?为了什么刻苦学习? 刻苦学习什么?学生造句:我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刻苦学习。我刻苦练习钢琴, 为了能考到钢琴七级……

(3) 再次引导学生:能否把最后的句号改成逗号, 继续写一两句?

(4) 把“刻苦”这个词换到句子前面和后面再试试。刻苦学习的我, 终于战胜了对手, 取得了国际象棋的第一名。这次跑步比赛, 我跑过了同桌, 主要靠平时刻苦锻炼。

给词语找朋友、换位置等方法,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推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造出正确、生动的句子。

3.连词法

到了高年级, 还可以让学生从词语表中挑选一组词语经过自己的想象组合, 串联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释放学生的能量也有很好的帮助。

二、情境是种催化剂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 如果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创设语言情境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中有一句:“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 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 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我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 安排学生观看海底鱼类和珊瑚两段录像, 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再分别以“海滩上的贝壳”“天空中的云朵”“果园里的果子”“森林里的树木”为话题, 照样子说话。学生有了具体的语言情境, 就能尽情地发挥才能, 施展才华。

2.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用《西沙渔人》中“锻炼”一词造句, 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锻炼身体”。于是, 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铁匠打铁”和“小燕子捉虫”的场景, 让学生用上“锻炼”说一句话。学生不仅理解了锻炼一词的另外两种意思 (指锻造或冶炼金属;在实践中经受考验, 增长才干) , 而且造出了极具色彩、个性鲜明的句子。

三、生活是个万花筒

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 把造句训练过程变为再现学生五彩缤纷生活的过程。来比较两个句子:①外婆家的小黄猫刚生出来不久, 毛茸茸的, 用手一摸, 多柔软啊!②山羊的毛真柔软。这两句话都是学生用“柔软”造的句子, 前一句打开了生活积累的大门, 颇具童真, 贴切形象, 而后一句却显得单调乏味。可见, 学生造句, 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反之, 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去编造, 其内容只能是空洞、贫乏、枯燥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造句, 拓宽了学生取材的渠道, 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还能促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 时时观察, 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四、评价是位掌舵者

1.教师主导评价

学生比较重视老师的看法, 老师竖起大拇指或者贴朵红花, 学生就高兴得不得了。针对这种心态, 老师可以采取“鼓掌表扬”“竖大拇指”“打五角星”等方法。如请在“描红、瞄准、小猫、喵喵叫、铁锚”这五个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来说句话。有的小朋友就把这五个词语中的几个连 在了一起:“我在桌子上描红的时候, 小猫在桌子下喵喵叫!”我就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 于是很多学生学会了把几个词语串成一句生动的话。针对那些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或者有很大进步的予以表扬,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同伴互助评价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同学的造句, 评价句子的优点与不足, 并能补充改正。如评价“今天我真开心”一句, 这句话正确吗?完整吗?具体吗?还可以怎么补充?怎么才能让这句话更生动、形象呢?有学生说, 这句话不具体, 应该这样说:“今天我真开心, 一下子吃了好几块蛋糕。”有学生说:“这句话不生动, 我开心成什么样子也没说。”还有学生说, 这句话是对的, 就是太简单了, 最好能说成是“今天是我的生日, 大家都来为我庆祝, 我开心极了, 一下子吃了五块蛋糕”。学生不但认真听了别人的发言, 而且参与分析、评价了别人造句中的优缺点, 形成了一种“你造得好, 我要比你造得更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训练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 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 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篇5:也谈小学“造句”教学

一、虚构人名有必要吃惊吗?

【原文】

比如用“已经”造句,“小红已经上学了”。“小明已经把作业做好了”。句子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身边“已经”发生的真人真事也一定很多,为什么造句的主体都是小明、小红这些虚构的人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所有的学生都如此忽略我们的现实生活,以至于连人名都惊人的雷同式的虚构?

【分析】

的确,小学生造句多用小明、小红、小刚、小花等作主语,用真名的较少。笔者认为,此题检测的是会不会运用副词“已经”,平时造句主语可以写真名,但虚构人名也没有必要吃惊。如果期中或期末考试,每个学生造句都用真名,教师阅卷时就可以判断这一本本卷子各是哪个班的,试卷密封线就失去了作用。习作也是这样,应该立足现实生活,求真,求新,但考试中的习作,若涉及学校、班级、学生的名,我们还是要求用××代替,这也是为了避免批习作打感情分,产生一些“矛盾”。

二、一个句子为何能“打天下”?

【原文】

一个句子“打天下”。有这样一位老师,三年级时指导学生造一个比喻句“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来应试,告诉学生只要是比喻句就这样写,就能得满分。果然,三年级考试“造句”,学生写了这个比喻句,得到了满分;四年级还是这样命题,学生还是这样的造句,还是满分;五年级也还是这样命题,他的学生还是这样的答卷,照样还是得到满分。试问,这样的造句怎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怎能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分析】

一个句子“打天下”之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能说明教师在比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观念陈旧、教法死板,忽视发展。为何三年“还是这样命题”?为何试题没有变化,难易没有梯度?三年级用“像”造比喻句,四、五年级可改为用“像……似的”“像……像……”“仿佛”“犹如”等造比喻句,也可照课文例句仿写比喻句。(1)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2)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3)天安门广场已成了人的海洋。还可照歌词、诗句仿写。(1)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2)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变化命题,由易到难,“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还能“打天下”吗?

三、造句的范畴包括写句群、写小段吗?

【原文】

一、变写一个通顺的句子,转为写具体、写生动的句群。

二年级写一个通顺的句子;三年级写一个句群;高年级就要写一个小段。

比如用“美丽”一词造句,二年级的学生造句是“秋天的景色很美丽”。三年级就要写具体,也就是具体地写写秋天的景色如何美丽。

秋天,天那么高,那么蓝,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地里的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秋天的景色真的很美丽啊!

四年级及以上就要求写生动、形象。

秋天来了。果园里,苹果红了,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梨树上果实累累,像是许多小葫芦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农田里稻子笑弯了腰,高粱乐红了脸,农民伯伯正在收割。花园里菊花开了,桂花也开了,菊花梳着漂亮的头发,桂花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秋天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分析】

何谓造句?把词组织成句子。教学生造句,一般要求学生用提供的词语写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先学造单句,后学习运用关联词语造句(感知复句)。而王老师的改造“造句”,是从单句(概括)到句群(具体),再到小段(生动、形象)。笔者认为,王老师说的“造句”太过开放,超出了造句的范畴。写句群、写小段属于片段训练,是第二学段习作常用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是第三学段有时也练写片段。用“美丽”造句,写成句群、小段,是错误的,考试不得分。

四、“变用词造句”有道理吗?

【原文】

二、变用词造句,仿写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出现的优秀句子。

1.课文中的“变式句”(摘一例)。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2.富有诗意的句子(摘一例)。

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3.学写警策性的句子(摘一例)。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

【分析】

“变用词造句”的说法欠妥,与后半句也不连贯。用词造句,是小学生学说话、习作最基础的一种训练,不能丢。仿写句子,是句子训练早就有的一种形式。王老师与众不同的是,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句子仿写,给笔者的感觉是有创意,只是有些句子似乎不适合仿写。先说“变式句”,王老师说的“状语前置,凸显了盲老人坐的位置”。笔者认为,这类写作技法有一定难度,仿写要求不宜提示“状语前置”,可采用另一种形式让学生感知:把句子补充完整,并与原句比较哪句表达效果好。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坐________________ 。再说“警策句”,是名人、作家多年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才锤炼出来的语言,含义深邃,学生多是朦胧理解,如例句的“愈益温厚”,孩子能读懂吗?读不懂,仿写就难,难度大的句子还是让学生阅读积累吧。

王老师提示的三类句子有的可仿写,只是缺少具体要求,不便于学生实践。这里各摘一例设计并说明如下:

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词语各仿写一个句子。

(1)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带点词用在句首)

(2)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带点词用在句中间)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样引导仿写,没有突破用词造句的范畴,只是用词语加点的办法扶了学生一下,有助提升用词造句的能力。

(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 261400

篇6:小学生造句知识:待价而沽造句

一、造句“营养不良”的现状

个人一直从事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 最近发现不同届的高年级学生造句学习情况令人担忧。打一个比方:若把学生的造句学习比拟成一棵树, 那么他们的现状是“营养不良”, 难以成材。表现在:一是“发育迟缓”。我发现许多学生在造句时, 语言缺乏层次感, 没有逐步提升的痕迹, 造句的内容简单, 没有力度、没有情调, 甚至还停留在刚刚入学时的状态。如用“高兴”造句, 在低年级时学生造句:星期天, 妈妈带我去外婆家, 我真高兴!到了高年级时学生造句: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 我真高兴!面对学生这样的造句状态,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延缓了学生造句的“发育”。二是“枝枯叶疏”。当今的学生很现实, 他们完全追求“得分主义”, 只顾及语句通顺、语法合理、遣词适合, 不求语句的“情趣、情韵、情愫”, 为了得满分而造句, 导致造出的句子干瘪, 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情味”, 完全是“公式化”造句。三是“依附攀援”。由于学生造句的内功不足, 提升缺乏内驱力, 渐渐地他们就养成一种依赖, 课文中或教辅书上的优美句子就成了他们仿效的对象, 他们造句时往往和课文的原句在句子结构、遣词如出一辙。他们懒得动脑, 没有发自内心地去运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来组织语言, 长期下去, 造句训练就成了缺乏创造性的机械劳动。

二、同词异构, 烹饪“造句套餐”, 改善学生造句“营养不良”的现状

高年级学生长期游弋于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造句训练中, 造成了他们的精神麻木、疲于应付。对此, 我对学生提出了造句的“三感两不准”, 即造句要有情境感、新鲜感和真情实感, 不准有“主干”无“枝叶”、不准与他人相似。同时我还为学生实施了“同词异构”的“套餐”训练, 其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词义,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 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的做法是:

套餐一:基于一词多义的同词异构。我们的母语中有许多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 它们是多义词, 但其运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于是我紧扣这个特点, 在学生自觉自悟词语的多种含义的前提下, 让他们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如让学生用“温和”造句时, 先要求他们自己运用工具书查明词义, 再结合不同的词义根据“三感两不准”的要求进行造句。语文基础薄弱的李军同学是这样写的:“春天悄悄地来了, 天气变得温和起来, 小树静静地发芽了, 我也脱掉了厚厚的外套。”“这次语文单元练习, 我考了75分。我心想回家又要挨批了, 我哆嗦着告诉了爸爸考分。出乎我的意料,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 温和地说:军儿, 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 比前几次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爸爸坚信你下次的进步更大。”字里行间中透漏出李军的亲身经历, 是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感悟, 句子情感充实, 表达得文从字顺, 进步较大。而语文成绩较好的王志祥则这样写:“童年, 最快乐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温和的阳光下, 在泛着绿波的田野里, 和伙伴们毫无顾忌地像野马一样奔跑嬉戏。”“我爸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做事心急火燎。那天我去参加美术等级考试, 爸爸居然一反常态, 温和地跟我讲, 祥儿, 别害怕, 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平稳发挥就成功了。”这个同学所写的句子, 语言层次感较强, 情境营造更为立体。经过这样的练习, 不但使学生全面掌握词义, 而且也让他们学会了自己制造正确、和谐的语境, 活用词语。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套餐二:基于不同情感色彩的同词异构。这一“餐”是延续了套餐一, 因为部分词语的一词多义是感情色彩不同而形成的。于是, 我先让学生去深刻领悟词的含义和用法, 再运用已有的语法进行造句, 来表现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如“骄傲”一词, 解释为“自豪”时, 情感色彩是褒义的;若解释为“自以为是, 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时, 这就是贬义的。“骄傲”之或褒或贬, 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真正体现。我要求学生从“骄傲”褒贬的两个角度来造句, 大多数学生能把握感情色彩, 恰到好处地运用, 并把句子写通顺、完整。如, 一个学生是这样造句的:骄傲 (褒义词) ———“前些日子, 还在读初中的哥哥在超市里机智勇敢地擒获了一个小偷, 博得了顾客们的好评。我为有这样一个有正气、有责任感的哥哥而骄傲!”骄傲 (贬义词) ———“小华在数学期中质量检测中获得了满分。此后, 他沾沾自喜, 到处炫耀。由于他的骄傲自满, 许多平时和他玩的小朋友渐渐离他远去。”个人觉得, 只有坚持这样训练学生, 才能使他们对词语的含义透彻地掌握, 同时也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 实现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选用合适的词语来增强感情色彩和说服力。

篇7:浅谈小学语文造句教学

【关键词】语境 生活 思想内容

造句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造句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致使目前的造句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定向,让造句教学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小学造句教学,浅谈以下浅见,以此共勉。

一、理解词义,在语境中造句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能造出一个好的句子来。所以要想造出正确、通顺的好句子,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举个例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课《课堂练习本》中出现了用“引人注目”这个词语造句。引人注目的意思就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候,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他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之处。这个引人注目的“目”师眼睛,是引起人们眼睛的注意,引来人们去看,二学生去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句子,所以导致了这个句子的错误。可见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多么重要。另外,还拿着个例子来说,理解了词语之后,学生可能在造句的时候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造句。比如这个词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某个人举动很奇怪,特别能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很引人注目。还有,学校里面最近增加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风景,跟着这些引导,学生造出了很多不错的句子:我们学校的空中画廊很引人注目,上面的图画非常美丽。引导学生去想象,联系实际,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就会非常鲜活,富有生命力。

二、造句应该有思想内容

摘抄原句不能达到造句训练的目的。造句训练要不要从思想内容上做点要求?从作文教学考虑,我觉得还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比较好。比如:

不慌不忙:晚饭后,爷爷切开一个大西瓜,我不慌不忙的吃起来。

眉开眼笑:放学回家,我眉开眼笑的望着饭桌,啊,饺子真香呀!

这两个句子都没错,但内容肤浅。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不慌不忙:试卷答完后,我总是不慌不忙的从头到尾检查三遍再教给老师,决不放过一点点小错。

眉开眼笑:奶奶七十大寿那天,她打开钢琴,眉开眼笑地自弹自唱《夕阳红》,受到全家人的称赞。

这两个句子与上面两个句子比,内涵是不是就深了些呢?写作文要求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像后面这样练习造句,到作文课上,那就是顺水行舟了。平时造句训练中,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摘抄文中原句。这样做尽管句子没有错误,但是我们说它歪解了“造句”这个词。所谓“造句”就得“造”,得学会了那个词后,自己独立的写一句话才行。当然,我们平时摘抄一些名句佳句作为欣赏学习不是不可以,但是造句中还要尽量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应用才好。

三、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造句练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然而,在造句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重复使用现成的材料,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堵住这一“捷径”,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的大事,巧妙地借助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而且印象深远。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让词语在学生生活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作文的积累材料与选择材料有好处。

笔者在引导学生用“千方百计”造句时,力求让造句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引用学生在练习过程写出的几个句子。①一天,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在路上我看见小摊上有我很想要的溜溜球,我千方百计缠着爸爸让他给我买,好不容易爸爸开口了:“别再缠了,我忘记带钱了!”②姑妈很爱美。这不,她觉得自己的身材不够苗条,千方百计要减肥,结果“肥”没有减成,反倒减出了一身的病。③我从新闻里了解到,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家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抢救井下被困人员,认真查明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保持矿区稳定。

四、堵住“捷径”

许多学生造的句,往往重复用现成的材料,比如:一个学生曾先后用“津津有味”、“为了”、“全神贯注”、“只要……就……”造出这样的句子:

1、我津津有味的坐在电脑前上网。

2、为了丰富我的知识,我经常上网。

3、上网时,我总是全神贯注的看着屏幕。

4、只要我有空,我就会去上网。

这个学生很“聪明”,以不变应万变,不论什么词语,都往“上网”这个内容上一套就成,驾轻就熟走“捷径”,影响了他们创造才能的发挥。面对这一情况,我有意识地堵住这条“捷径”。我再要求这位学生造句时,规定“上网”的内容不能再用,书上和老师的“范句”也不能再用,堵住了用现成材料造句地捷径,新鲜地句子就会出现,例如:1、津津有味……我津津有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了“神舟六号”升空画面。

2、只要……就……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对比之下,这位同学后面的句子内容丰富得多,就应该得满分,而前面的只能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了。

综上所述,小学生造句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能忽视造句教学的,要积极开展有效地造句教学,教会学生造句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希望造句教学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君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造句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17

[2]滕迎春.让造句绽放灵动的光彩[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6期

篇8:浅议小学阅读教学中造句的训练

一、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

让学生明白词义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很多学生理解词义多是靠词典的解释, 似懂非懂, 所以才会闹出笑话。因此,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 我要求学生除了查字典理解生词, 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最好能写上两三个意思相近的词或一个句子。只要在课堂上一提问, 学生有没有认真去完成一目了然, 如此坚持了一段时间, 大部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词义, 让他说一个句子出来, 他一下子也会无从下手, 还是需要老师在一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例如讲到《全神贯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时, 我请学生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 个别反应快的就说:“我全神贯注的听课。”我表示太简单了。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再请两名学生演一演, 然后让学生再造句。“张老师上的课很精彩, 我全神贯注的听着, 外面下雨了也不知道。”“妈妈在全神贯注的研究新买来的手机, 菜烧焦了也不知道。”“我在全神贯注的看新买来的书, 妈妈喊我吃饭我也没听见。”……我再问:“与‘全神贯注’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我调侃:“那你们还会造出‘我聚精会神的发呆’这样的句子吗?”全班哄堂。

只有对词语有了深刻的感受, 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 造出好的句子来。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学生在造句时, 只考虑词语本身, 而不太注意句子的逻辑性, 显得不合事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 有一个“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句子。我让学生仿照说一句, 有学生说“在家里, 我时而吃饭, 时而睡觉, 时而写作业, 时而看玩游戏, 结果被妈妈骂。”我说:“你这个句子很特别!你能现场给我们大家示范一下吗?”这学生才演了一半就不好意思的停下了, 显然也觉得不太合理。

怎样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认为可以多用关联词语去造句。在讲授课文时, 只要文本中出现了关联词, 我都会让学生模仿练说句子。如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 我先完成前半部分, 让学生补充。“因为他不认真学习”, 有的学生补充“所以成绩下降了”, 有的补充“所以老师批评了他”, 还有的补充“所以他的爸妈很生气”。

三、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 要使学生造出的句子有活力, 有新意, 表现出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记, 教师不但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 更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因此, 在造句教学时我不断强调:

1.在内容上, 要求学生尽量一词造多个句子, 避免雷同。我平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其他同学已造过的句子我不造, 我要别出心裁地造别人没造过的句子。对于与众不同的句子, 我高调给予表扬鼓励, 而对于那些内容雷同或抄袭的句子则要求重造。

2.在感情色彩上, 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有些词既可以作褒义词, 又可以做贬义词, 对于这类词, 在指导学生造句时, 要从感情色彩上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骄傲”这个词, 学生更熟练运用它的贬义, 对它的褒义, 似乎反应不过来。于是我举例:“中国的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 我们是不是感到很……?”学生马上领悟过来, 纷纷发言, “经过我的努力, 这次语文测验我考了98分, 妈妈夸我真棒, 还说我是她的骄傲。”“今天我为自己是永一小学的学生骄傲, 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我骄傲。”嗬, 广告词都用上了。

3.在句式上, 要求学生一词造多句。同一个词, 可以造陈述句, 也可以造反问句;可以造比喻句, 也可以造拟人句, 甚至夸张句。

例如“敬佩”这个词, 有学生说:“张老师上课精彩, 知识渊博, 真让我敬佩。”我给予肯定后提示, 能不能换一种句式?沉默一会后, 就有了“张老师上课精彩, 知识渊博, 怎能让我不敬佩她?”“张老师上课精彩, 知识渊博, 我不得不敬佩她。”其实, 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造, 而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擅用手中的那把钥匙。

其实, 在造句教学中, 还有很多的方法, 只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造句就会文思泉涌, 造句就会变成一件令人畅快的事, 造出来的句子才精彩纷呈。

摘要: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造句练习, 培养学生自由、独立地表达情感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当前学生造句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用词不当, 句子的逻辑性不强, 句式单调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以便在今后教学中能提供帮助。

篇9:小学英语“造句”教法初探

一、英语“造句”的基本形式

1. 给定单词或词组造句。即要求学生用给定的单词或词组造句。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造句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设计造句也不能过于简单化、随意化,由于是给定单词或词组造句,当然要关注单词和词组的特点,一般给定的单词和词组必须是一些重点、难点的单词,或者是一些学生在运用时经常容易写错或混淆,或用错的单词和词组。这样通过造句不但可以加深对单词和词组的正确拼写,而且还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经常性的错误。

2. 依据句型造句。对于句型的学习除通常的口语训练外,用造句的方式来学习句型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一方面熟悉和理解句型,另一方面掌握和理解句子成分和语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句型造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句子成分和语法。比如,下面是两个学生造句中的典型错例:

①语序颠倒:误 I before always played computer games.

正 I always played computer games before.

②搭配不当:误 I is a pupil.

正 I am a pupil.

通过正误对比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句型结构,还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造句的方法与规则,并通过对同一句型下的各例句的对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朗读各例句,使学生掌握各个句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在交流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

3. 依据情景造句。设定造句的语言环境,根据此环境下能够发生的事或对话进行造句。这种造句不限定语言点,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自己的感受造句,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造出更多的句子。在教学测试中,可以用提供情景补全对话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造句能力。比如,我设计这样的测试题:在一次购物中,你充当售货员和顾客两种角色,请根据以下对话情景,补全对话:

A:_____________?

B: Yes, please.

A:_____________?

B: I want a dress for my daughter.

A: How about this red one?

B:___________.How mach is it?

A: It's fifty yuan.

B:___________, Here you are.

A: Thank you. Goodbye.

其次,在教学中,还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或动画,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或动画进行造句练习。

4. 拓展式造句。拓展式造句就是以一个语言点为核心,或是一个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型。首先进行简单的造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创新,造出更富有色彩和情感的句子。也就是对简单的句子使用适当的时态以及其他词性的词语对句子加以润饰。

二、造句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巧设情景,增强造句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在课堂“造句”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造句”的情景有提前的预设,要有针性地对造句设置更多的情景,让学生造出更多、更丰富的句子。比如:上课时拿个“苹果”,让学生用“apple” 造句。可以利用“苹果”设置情景:吃苹果(Eat an apple );将苹果放在书上(Put the apple on the book.);苹果掉在了地上(Apple fell to the ground.)等等,还让学生想出其他的情景进行造句。有的学生还造出了:Apple worm(苹果生虫了);Apple can be made into juice.(苹果可以制成果汁。)

在实际教学时,可能学生会遇到一些不会拼写的生僻词,教师要能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或者让学生查字典,多情景造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造句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2. 句式多变,培养学生表达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实际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训练表达能力的“造句”教学,也应该做到多变、多样、多彩。句式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或事件造出不同的句子,可以使学生掌握表达的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表达的敏捷性和广阔性。比如,利用“吃饭”这一情景,就可以让学生造出陈述句、疑问句、单句、复句、be 动词句、实义动词句、情态动词句、指示代词句等等。在教学时提出不同的句式要求,促进学生造句的变通性、多样性、创造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重视造句评改,提升造句的准确性和独创性

上一篇:萨克斯初学知识下一篇:大凉山在哪个省哪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