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2024-05-10

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共12篇)

篇1: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本。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深刻地体会到当今父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个个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父母用爱和物质为他们铺设的锦绣前程中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二年级一堂主题为《我爱我家》的音乐课上,我问健康活泼的孩子们“是否感觉到幸福?”,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承认自己幸福,有四分之三的孩子表示自己并不幸福,理由是“父母管得太多,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父母逼迫其上各种培训班”、“父母曾经打骂过自己”„„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大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却感受不到更谈不上回报,他们的感恩情感正存在着巨大的空白,让人感到痛心和忧虑。也许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我们学校教育存在着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深远,任重而道远!

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知德育与美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深知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觉、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挖掘一些尊敬师长、歌颂先烈、互助互爱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可行。

比如,在教学上述《我爱我家》这课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感恩情感严重缺失时,很不甘心,循循善诱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有没有做过让你感动的事?”看着孩子们紧锁眉头冥思苦想,我终于不能再冷静了。我对孩子们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每天上学放学父母接送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你生病的时候,父母焦急地放下手中的一切送你去医院,始终陪伴在你身边照顾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父母劳累了一天,晚上还给你检查作业,陪着你一起学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父母尽可能地为你提供一切好吃的好穿的,而自己节衣缩食,舍不得吃穿的请举手!“手再次齐刷刷的举起。这时,我趁机引导:“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家中有疼你爱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谁愿意上台说说你家中最让你高兴、难忘、感人的事呢?”孩子们的话多了起来,交流的很热烈,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神情。由此导入《我爱我家》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先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再把配合歌词制作的动画片放给学生看,接着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最感动的事,进而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通过一系列的听、赏、说、唱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

音乐教学中,像这样可以教育学生感恩的素材有很多。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他们在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会感恩。

篇2: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会知恩感恩

柳州市景行小学潭中校区陈英萍

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位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的一部分,强化感恩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意义。

但是,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充斥不同媒体,一些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的舆论导向所引导,很多青少年都有独立的主张和观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从教育实践来看,强化感恩教育,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感恩教育。

一、重视课文教学中植入感恩教育

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感恩内容,如四年级的《人类的“老师”》、《 天鹅的故事》、五年级的《师恩难忘》。在教学中,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内容。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作业、作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感恩教育,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了解它的意义,学会在师生交流、同学交往、家人互动中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去为人处事,实现教育效果。

二、组织读书活动增长学生感恩知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亲子共读”读书活动。目的是为了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孩子们将会喜爱阅读,进 1

而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增进学习协调沟通能力,加强经验传承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和休闲娱乐的效果。本人在开展读书活动中,及时组织孩子们通过与父母共读文章,写心得体会,学习感恩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名学生与父母共读丰子恺教育小孩故事后,在读后感中,深有感触地写了认识到感恩父母,长辈与子女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还有一个学生通过和母亲读《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而且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以退缩,要坚强地面对。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么好,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我们更要多读书,学知识,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玩上。家里的亲人总是期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报答家人,更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可见,通过亲子共读的读书活动,家长也做了孩子的榜样,家长也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学会感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长孝敬了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谢帮助过他的朋友,孩子才会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孩子们通过文字上的表述,懂得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老师通过发表扬们的奖励措施,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纪念意义。纪念也就是怀念某人某件事,或通过缅怀某个事件或人物事迹,来激励后人。所以,传统节日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又兼任班主任,近年来,我充分利用母亲节、老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如母亲节前,我就

引导学生:“儿童节是你们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你们礼物。马上就要到母亲节了,你是不是也应该送礼物给妈妈,让妈妈高兴高兴呢?”接着,我就布置一些让孩子们选择的特殊“作业”。如:帮妈妈洗一次脚,帮妈妈做家务,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给妈妈一个拥抱对她说声“谢谢”,写一封感谢妈妈的信等。我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更加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平时对他们点滴的关爱。从而,在生活中更愿意去帮助别人。老师节到了,我就会让孩子们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组织孩子们说一说有关感恩老师的话题。如:我最尊敬的老师,我佩服的老师等。然后让学生写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说一说自己感谢老师的心里话。可见,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活动来进行。通过一点点一丝丝感恩练习,孩子从感恩实践中也会慢慢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

四、通过开展班会活动传授感恩实战经验

篇3: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

一、在反复阅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便是读,且要多读,精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生怕学生悟不出课文的深意,事实上这是越俎代庖。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用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而不让他们吃一吃,如此即使讲得再生动形象,学生也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与其他水果有何不同。语文教师应该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二、激发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在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之所以读罢能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爱子之情。在阅读中学生就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通过开启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文章产生深刻的感悟。

三、启发想象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不能直接可感,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利用自己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通过对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会感悟的翅膀。

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的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对这一主题,如果不展开想象与联想,学生根本无法领悟和把握。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因此,语文新课堂应走进生活,应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文化遗产提出的基本观点,即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处理文化遗产时应占有、挑选,然后加以创新。如何对待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化,这一话题对于时下热衷网络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与启导性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见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满足自己好奇心,同时获得自我成就感。处理好网络的利弊,首先要自己有足够的自控力,学会分辨。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问题讨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一个深层次的提高。

五、丰富的积累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基础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构成心理图式系统,潜伏在学生的潜意识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时,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六、适时点拨引导感悟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点拨是门艺术。教育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文章的人文内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是“非悟无以言其妙”。失败的教学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成功的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产生感悟。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

篇4: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

我觉得很有必要在班上落实感恩教育,可一时却不知何处切入。一天,读到一份“特殊的考卷”,该试卷分为A、B面,A面的内容涉及父母的生日、爱好以及自己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等六个问题,学生作答,父母评改;B面的内容有孩子的生日、爱好、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等相应的六个问题,父母作答,学生评改。我心里豁然开朗,就这样敲起开场鼓吧。

班会课上,我把“特殊的试卷”改成一份内容不变的“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强调答卷要求,再三叮嘱学生如实填写。没想到区区6道题,11个空,难倒了很多学生,有的如坐针毡,摇头晃脑;有的叫苦连天,唉声叹气;有的抓耳挠腮,难以下笔。这正是我预料的场景。

放学后,我让学生把问卷带回家请父母批阅,并让父母完成B面试题,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可以电话联系,让父母协助自己完成。我特意提醒学生,问卷将在下周的家长会上公布,内容须如实填写。

次日,早读课,我公布了A、B面每道题的分数,学生逐一打出分数后,脸上似乎写满了愧色。回到办公室,我快速统计成绩,发现学生得分与父母得分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学生在感恩教育这块上颇为欠缺,虽然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为此努力过,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试想,倘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这岂不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作为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还得教学生做人,心怀感恩,孝顺父母。这也许远比知识更为重要。

第六节课,我把卷子发给学生,颇为严肃地说:“孩子们,根据你们和家长的评分,我做了一个统计,同学们做的A面平均分56分,家长做的B面平均分为82分。孩子们,为什么父母的分数比你们的分数高呢?”学生面面相觑一番后,相继低下了头。

“你们25人中,有8个人知道父母的生日,18个人不知道父母的爱好,5个人送过父母生日礼物,仅有3个人做过让父母感动的事。而你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你们的呢?答案已经请清清楚楚地写在问卷上了。”我停顿了几分钟,接着说,“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懂自己,是一个善解人意、关心理解孩子的人,你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父母,而你们的父母却希望孩子是一个健康、快乐,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理想的人。”

“为什么父母知道我们的生日,还送了生日礼物给我们,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甚至没送过礼物给他们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们!”我激动不已。教室里静得只听得见彼此的气息声。半晌,一女生站起来低声说:“我很愧疚,作为爸爸妈妈的女儿,我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我对父母的了解真是太少了……”说完,红着脸低下了头。

“是啊,我亲爱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爸爸妈妈,忽视了亲人的存在,对他们关注得太少太少啊!”我停了片刻,“孩子们,现在你们有话想对父母说吗?心里难受了、愧疚了吗?自责了吗?也许你不好意思当面对父母诉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心里的话吧。”发愣的学生,随即拿出本子写起来。看见一个个埋头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知孩子们的心门已打开,包裹着滚烫情感的文字正从笔尖流泻而出。我巡视着,看得出孩子们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等他们都写好,我抽学生朗读,全班分享。一男生写的《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得满分》,极为真实地表达了愧疚之情,表示从现在开始如何感恩父母。他深情读完回到座位,眼圈微红,泪花闪烁。这场景感动着其他学生,也感染了我。

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去了解父母的生日,并学着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有的说,我要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有的说,我每天放学回家,做晚饭,烧洗澡水、洗碗;有的说,我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问候他们。

此外,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为父母洗脚。我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了“洗脚体验活动学习单”,项目内容有班级、姓名、时间、洗脚对象、父母或家人的回馈以及自己的感受,等等。然而,事情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第二天,全班只有4个学生完成了这项作业。我了解了原因,主要是父母没有配合。于是,我逐一拨通家长的电话,沟通交流,谈了此事的意义,求得支持配合。

第三天,学生们交回了“活动单”,从家长的反馈和学生的感受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家長们觉得这个活动开展得很有意义,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孩子懂得了感恩,诚心孝敬长辈。“这真是一种享受,我非常快乐!老师想的这个办法真好,我知道这是在教育孩子学会孝顺父母,感恩父母!”一位家长如是说。孩子们的洗脚感受很真实,他们在抚摸父母长满硬茧的粗糙的双脚时,“摸”出了父母的生活艰辛,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之情和感恩之心。一名教师子女写道:“当我摸到父亲皮包骨头的脚时,我想到他每天都要站三四节课,在讲台已经站了18年,非常辛苦!有时,自己还和父亲‘顶嘴’,我真是不孝!我应该从小事做起,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一名留守儿童写道:“奶奶笑着说,‘真舒服,好久没有人给我洗脚了,今天的孙女怎么想起给我洗脚啊’!看着奶奶幸福的微笑,我不知多开心!”读着这些真切的感受,我甚为自己此举带给学生和家长丰富的人生体验而格外感到欣慰。

此次感恩活动,让我和学生及家长均获益良多。一份“特殊的试卷”,着实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我趁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学生渐渐悟出自己只顾享受父母的爱,而关注回馈父母太少,心中油然而生愧疚,继而生出些许感恩之心,回报之念,至此引导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感恩父母,抑或为父母洗脚,已是水到渠成。学生在积极参与具体的感恩活动后,心中必然有所想有所悟,其体验必然是深刻的,振奋人心的。这个洗脚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的基础上,换言之,是在学生有了感恩父母长辈的想法之后实施的,我顺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恩父母的“平台”。当然除了洗脚,很多学生还以给外地父母打电话问候、做家务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当学生感恩行为是出自内心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其思想必定是沸腾的,情感必定是热烈的,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思想洗礼,情感升华,道德提升。

我想,这张特殊的问卷,这次洗脚活动,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其意义远远超过活动本身。这份感恩之情,将成为孩子们生命河床中坚实的底部,成为其灵魂珍贵的收藏,成为其心灵不菲的财富。或许,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里,正潜滋暗长出一些美好的东西!

篇5: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

花沟学校孙彩霞

(《探索与交流》2009年第一期发表)

小学语文教育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的特点入手。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理,通过教师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去感悟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心境。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它还是一种情感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感悟,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对方的原

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例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

文下册《修鞋姑娘》一文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顺利地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末,老师提问:

“我为什么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去寻找修鞋姑娘?”学生回答:“为

了还三角钱”。其实在此何止是三角钱?我被修鞋姑娘的行为所

打动,我去找她,体现的是一份真诚,一份信任,引领学生在此

感悟小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回答“还三角钱”更贴切。

其次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的要

点成为文章的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

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

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首先要有与“自己”原有

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那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

生数度被送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

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

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改变

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

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

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

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

“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他们的脑子不是被

别人的“马”践踏的草地,而是自己“制作产品”的加工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

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

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

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如果单靠

翻字典,单靠课本,学生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感悟,惟有从生活

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积聚的越多,了解

就越多,认识就越深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美妙;向数学题的一题多解一样,用

自己的眼光发现周围世界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写进自己的作

文和日记,甚至写进自己的考卷,当然,更重要的是稀刻心灵。

篇6: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张亚215126

我是一名高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刚接新班,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上课不够遵守纪律,关心集体不够,缺乏钻研精神,同学之间玩笑过头出现打闹现象,碰到挫折容易气馁„„

面对学生的这些“不是”,我产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严厉批评、委婉指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反思。而后者是我用得最多的,效果也是相当好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在榜样引领中反思。

有些学生的字写得马虎、潦草,书面不整洁。我们许多青年老师有时会大声训斥,令其改过,有的甚至撕掉本子等。我在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本后会特别工整的书写这样的文字:“要认真写字,你今后看到老师的字写得马虎或不正规时希望你及时指出来,老师一定改正!”好多学生看到我这样的批语后,接下来的作业字迹会工整一段时间。当然挑选班级里字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展览,让学生进行对比也是很好的办法。通过榜样的引领,学生在比较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二、在读后感中反思。

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一些涉及到写人物的文章,我总是有意让学生就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写感受。如,学了《霍金》一文,就霍金在严重变形的身体条件下,坚持研究方面,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读后感的形式谈自己的感想。应该说,好多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不屈不挠”。

学生有看课外书的习惯,我一般两个星期布置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长可短,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就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学生在无意中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怎样做人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三、在口语交际中反思。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训练学生的口语,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思。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5中的“小小辩论会”。通过辩论,(1)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的重要,平时不大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进行了自我批评,认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决心好好看书;(2)个别学生讲述了自己迷恋上网打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结果不单遭爸爸的打,还被妈妈禁止上网。教训是沉重的,反思是深刻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坚决不沉迷电脑游戏,合理利用电脑。这样以点带面的交流,思考以及受益学生面更广泛,触动也更大。

四、在交流中反思。

平时,学生总违规的时候,怎样有艺术地去教导学生,使其改正呢?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不是上上策。我通常会找和学生犯错误相近的一个正面事例,通过交流让该学生明白该怎样做,然后让他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以后该怎么做。如:同学之间出现打架现象,老师除了了解情况进行正面教育后,还会举例班上某同学碰到类似事情是怎样合理处理的正面事例,引导学生从自己层面寻找问题,想想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原谅对方?现在有什么后果,今后碰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从而使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这样以正面事例的引导说服力

更强,学生更容易接受,认识也更深刻。

五、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反思。

一个班级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有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肯定会出现活动比较顺利以及失败的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让小组长对自己小组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小结,找出成功的因素同时寻找失败的成因,思考完善的办法,从而让学生知道在团队活动中合作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首,一切行动听指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互相帮助,同时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活动促反思,能增强班级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帮助。

其实潜移默化的反思还有很多中途径,如测试后的反思,做事、交友失败后的反思„„主要重在让学生要学会思考,思考问题的原因,思考问题的过程,思考该怎样从中获取教训,思考今后该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当然反思不则是思过,让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也是我经常在班级里要做的事情之一,同学们会在听他人成功的事例介绍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经验走向成功。

一人的错误,全班学生反思

文/吕强

带这个班快两年时间了,期间发生过不少令人振奋的事儿,也有两件让人纠结的,我心里至今很难平静。面对学生干得傻事、坏事却找不出“肇事者”,我真无奈极了。对于这样的隐形问题生,我该怎么办?

一、教室门事例

我们班的教室门不知被谁破坏了,一个兵乓球能通过的圆洞,一看就让人痛心。当然门板也有质量问题,是五合板的不是天然木板的,即使是纸糊的门板,如果没有人为因素一定不会有破洞,问题主要是出在学生上。那洞很有可能是门板与拖把杆猛烈相撞所致,人是给力者,是起因。门板坏了固然可惜,但学生无意(或有意)损坏门板死不承认的品行更让人担忧。我设法想让“肇事者”认识错误做个自我反省,不承担任何经济赔偿责任,但是学生都说不是自己干的,也没看见是谁干的,事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或许能变成一种教育资源?何不以此为切入点让全班学生进行反思呢?在引导下,同学们就此展开了大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破坏门板是小错(也许是失误),虚荣爱面子,失去诚信,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知错不改,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这是大错特错。当事者,或许你能逃避一时,却很难逃避一生,迟早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一个失去良知、执迷不悟的人,害人害己,到头了把自己推向深渊„„这样引导的反思性的教育方式比由自己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效果要好些。

二、挖“眼睛”事例

有位校领导在北京出席了一次特别的会议,领导身影登上了报纸,报纸上了橱窗,这是学校史无前例的荣耀。但是就有这样的学生,用小刀把报纸上领导的双只“眼睛”挖了,这真让人七窍生烟(或许学生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坏)。该领导是学校百里挑一的好老师,对我们班的学生真好,学生爱这位老师,爱的让我当班主任的羡慕甚至有点嫉妒。这位好老师曾经承诺把我们班的学生从初一带到初三毕业,但初二刚开始,老师被上调进县城了,老师无奈,学生更无奈。那橱窗就在我们班的教室前面,我们班是橱窗前唯一的班级,十有八九就是班里

学生所为。领导对此事大度到了若无其事,也没有批评学生,事情就落在我当班主任的身上,无论如何不得不管。以此丑事为切入点,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反思,展开大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这是影响极不好的恶作剧。当事者挖去老师“眼睛”同时,也挖去了自己的心灵美;伤害有时是无意的,而反思伤害是校正心灵扭曲的一剂良药。如果“肇事者”不认错,我替“肇事者”向老师道歉!这是大多数同学的呼声。

时下德育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隐形问题生(当然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即使有一两个,一个班主任就够应对的了,其影响更不容忽视)制造事端的评判,我的做法是“错误在一人,反思在全班”(仅对典型事件)。经过引导学生反思达成的教育往往比由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效果要好的多。

篇7: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感恩

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2007-02-10 16:47:46

奏“三步曲”演“创新戏”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问题是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

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241024

2512

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有意设置新旧知识的矛盾:(1)让学生试算“求4、10和24的最小公倍数”,结果大部分学生因受旧知识的影响,只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因而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2×5×12=240。(2)要求学生用列举法从大到小顺序写出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来验证,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120而不是240,从而产生疑问。(3)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多乘的“2”挖

出来。

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

是锐角时,学生一致认为无法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确定?大家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露出的这个角必须是顶角,它才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讲得多好啊!我大大表扬了这两个学生,话锋一转,又说:“假如是底角,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猜想难免会有错,但我总是进行表扬,保护学生大胆猜测的积极性和自信性。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培养其独立性;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如在教学“梯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梯形的物体实例后,让学生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梯形、多边形等),从中找出与刚才看到的梯形实物同样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一个梯形来。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启发:“先想想梯形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动手去剪。”剪后再说说是怎样剪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给梯形下定义,把握梯形的本质属性:只有一组平行的对边。

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篇8: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质疑

一、创设有趣导入的情境, 以趣激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时, 能够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 从而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激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多媒体, 把一些静止的图片或题目用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课始演示分别装有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轿车在路上行驶的情景, 装有正方形与装有椭圆形车轮的轿车在行驶时, 上下颠簸, 坐在上面的人一上一下, 被震得受不了, 而装有圆形车轮的轿车则行驶得很平稳。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 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求知欲, 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看了这几种车的表演, 你有什么话说?”学生话匣子马上打开, 问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圆?”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 学生从圆的特征、如何画圆等角度提出了问题, 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以思激疑

当学生面对新问题却无法用旧知识来解决时, 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这些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欲望的动力。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特点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时, 我先让学生准备好量角器和三角板, 再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比赛画出给定条件的三角形, 看哪个组先完成, 然后出示比赛条件:第一组画一个三个内角分别是50°、60°、80°的三角形, 第二组画一个三个角分别是30°、70°、80°的三角形, 第三组画一个三个内角分别是30°、45°、100°的三角形, 第四组画三个内角分别为20°、70°、90°的三角形。学生一看这题目就认为这很容易, 老师宣布比赛后, 便积极投入其中, 过了一会儿, 第二、四组的同学顺利画出了三角形, 取得了胜利。而第一、三组同学却怎么也画不来, 因此引起了强烈的认知冲突, 学生们很疑惑, 不禁发问:“老师, 本来三角形挺好画的, 可我们组却画不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老师给我们的条件有问题?”“可能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存在特殊关系?”“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我趁机引导:“三角形的三个角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现在你们四个小组交流、讨论, 看谁先发现这个奥秘?”学生带着强烈的探求需要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情境, 学生的思维顿开, 各种质疑泉涌而出, 质疑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以动激疑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在视觉和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 内部语言也悄悄地展开思维, 如:为什么要这样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后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如果这样实践操作不行,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问题就会在学生动手实践中自然而然产生。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动手操作, 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呢?”“只用一个梯形剪拼行不行?”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在边实践探索边思考中得到的,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明确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内涵, 又使学生的质疑意识得以唤醒, 质疑能力得以激活。

四、创设试误情境, 以辨激疑

错误是学习的宝贵资源。在错误中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改正错误, 首先就要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呢?接着才能去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如果是教师故意犯错,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引发学生质疑, 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先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得出不完整的结论并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一会儿, 就有学生质疑:“老师, 按你这样说, 就是所有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了?”教师:“你认为呢?”“我认为, 这是错误的, 你看 (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了一个较大的圆锥和一个很小的圆柱) , 这时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大多了, 圆锥的体积不可能是圆柱的三分之一。”“那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 才会有这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 在争论中学生拿出了不同情况的几组圆柱与圆锥进行实验, 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错误知识展开辨论, 不断提出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由此可见以辨激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以用激疑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因此, 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后, 教学根据具体情况求近似数时, 教师出示例题: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最多能装0.4千克的玻璃瓶里, 需要准备几个瓶?学生进行解答:有以下两个结果: (1) 2.5÷0.4=6.25 (个) ≈6 (个) , (2) 2.5÷0.4=6.25 (个) ≈7 (个) , 我把这两种做法都展示在黑板上, 因为学生对这个问题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面对这两种做法,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6.25个能约等于7个?是6个对呢, 还是7个对呢?对于学生的问题, 我没有进行说明, 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讨论, 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理解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结合生活实际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 促进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9:让学生在“行为作业”中学会感恩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作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94-1

现在的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再加上学业负担比较重,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家很少做家务,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更谈不上对父母感恩了。

针对这种现状,几年前我就开始每逢一些节日(比如说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还有其他一些节日)在班级里布置了给爸爸、妈妈洗脚,洗袜子等任务。诸如此类的作业我基本上坚持在部分班级实施下来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的阻力主要来自学生,这样更坚定我实施这种“行为作业”的决心。

一开始我是作为一种提倡性作业来布置学生去完成的,因为我觉得学生应该会体会到我布置这份作业的良苦用心,从事后的反馈看,学生完成的情况比较糟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一是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这件事,以及如何操作;二是明确了做完“行为作业”之后,家长要写一份不少于多少字的“反馈”并且要签上家长姓名与日期,这样一来,情况大为改观;后来对这项作业我有了一项新的要求:不仅家长要根据要求写出规定字数的“反馈”,而且学生也要写出规定字数的“作业感言”。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不和谐”音符,在某个班,第一次布置这样的“行为作业”,大家基本上还能根据要求做,但是在同样的班级再布置这样的作业,会出现有学生不愿做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把他们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单纯的普通作业而已;对于此种情况,我一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另一方面又把这项“行为作业”和学生的平时成绩挂上钩。这样一来,“行为作业”得以在同样的班级延续下来。

我把在同样的班级先后几次“行为作业”的反馈和感言比较了一下,得出下面的一些东西。(以“妇女节对妈妈表示自己的心意”为例)

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大家都觉得非常的开心、满足、欣慰与幸福;“因为我知道你懂得感恩了,谢谢你,孩子;希望你用这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你知道关心、照顾妈妈了”;“希望老师多布置些这些书本以外的作业;”“觉得布置这样的作业很有意义,能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谢谢儿子,你今天的作业非常的真实。”“更希望孩子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不只是课堂上的一次任务!”从这些妈妈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她们对这样的“行为作业”是非常欢迎与支持的!通过这样的作业,家长亲身感受到了自己的孩子的变化,感受到孩子感恩之心形成的趋势,觉得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容易多了,希望孩子能带着感恩之心去生活和学习!而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都是一个有用之人!

从学生的“感言”来看,绝大多数孩子通过这几次“行为作业”之后,开始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开始学着用各种方式来感受爱,来回报爱!“让我用行动来证明我对妈妈的爱……”“我从未向妈妈说过……连她最爱的……都不了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我想我或许永远也不会对你说:妈妈,我爱你!”“给妈妈洗一次脚真不容易啊!!要不是借此,我可能都不会想到……等一系列动作都很累,何况是人到中年的妈妈……”“其实父母比我们更加的辛苦……”“……也是我感触很大……”“让我多了个机会与父母沟通,彼此更加了解……”“看到妈妈开心的表情时,我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从学生的“感言”来看,首先,通过这几次“行为作业”他们切身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爱;其次,不少学生已经发自内心地希望能与父母进行很好地沟通。

我们说“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来说,要想能真正做到“孝敬父母”,必须从思想上知道感恩父母,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感受父母的不易,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分担点什么;这时我们的最终目的才会达到,我们政治课的德育阵地的功能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知道感恩父母,知道为父母分忧解愁,自然学生就不仅仅会在“做家务”上有所行动,而且也会延伸到他们的“学业”上,最终也会以一颗的“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去对待社会;一个会感恩的人,他也会认真、踏实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篇10:《在感恩中学会自强》

09年9月份,我差一点儿与工院擦肩而过,当时总是想着给家里省钱,却没有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现在看来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后来在父母的全力鼓励之下我来到了河南工院,这一切都要感激我的家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感恩与强。

现在的我,已开始有能力赚钱为家里分担一些了。但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天职,面对繁多的课业,我对家庭的分担又显得那么薄弱。看着父母日益增多的白发和消瘦的脸庞,我心疼却又无能为力。国家励志奖学金,真犹如雪中送炭,它不仅使我减少了经济负担,又让我更专注于学习。所以,一颗感恩的心,由对家人,延及到了对国家。感恩, 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是心中最美的境地.感激父母,你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激社会,你会轻轻扶起跌倒在地上的儿童,抚慰孤苦无依的老人;感激人生,你将笑对狂风暴雨,迎接天边那一道彩虹。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回报的。

在图书馆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霍金的小故事:物理学家霍金在北京科学会堂做完学术报告,一位记者急切地走到大师面前,充满困惑地问道:“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地固定在轮椅上了,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已失去太多而悲伤过吗?” 霍金脸上挂着微笑,缓缓地抬起手臂,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在投影屏上,显示出了下列几行文字:我的手指还能够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骤然间,肃穆的会场上再次响起如潮的掌声,人们纷纷拥上台前,向这位坦然面对磨难、挑战艰难并不断铸就辉煌的人生斗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可见,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使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变得更加坚毅,为了感恩,会不断地努力生活下去!

学会了感恩,我们更要学会自强,自立。只有自强,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志气、有能力;才能够回报父母,感恩社会,这将是我今后的目标,同样,也是我更加努力学习,并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从小父母都教我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教我自强自立,凡事都不能依靠他人,日积月累,这都使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大学我终于尝到了自立自强的甜头,父母不在身边时候都是我自己挺了过来。可见,学会自强自立,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知道生活来之不易,并不断进取,努力奋斗,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学会自强,学会感恩,对我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也是一种压力。我将把这种鼓励、支持与压力化为自强自立的动力,更加自觉地增长责任,增长才干,增长知识,增长爱心,以便更快地成长起来,从而为感恩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篇11: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武桥镇路西小学四年级季蚌

母鸡为了鸡雏不辞辛劳,反复教小鸡们刨土寻食

老麻雀为了小麻雀的安危,敢于与恶狗一搏。

猴妈妈总爱将幼崽搂在怀中,认真地为孩子捉虱子,挠痒痒。

„„

动物们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用心爱护这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母亲亦是如此:

是她们赋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教会了我们走路认字,培养我们坚定的生活信念,她们用柔弱的臂膀给予我们避风的港湾,用辛勤的双手为我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们用一颗无私伟大的胸怀容纳万物百川。

小乌鸦在老乌鸦年老时,外出寻食回来反哺自己的妈妈。

小羊羔在吃奶时,总爱跪着允吸母亲甘甜的乳汁。

小狗摇着尾巴来乞食,日子久了,以忠诚明鉴于心

动物尚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呢?

我们尽情享受着现成的安乐的生活,父母的付出似乎是理所当然,然而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渐渐老去的母亲显得那样疲惫弱小,我们应该停下玩耍的脚步,走进她们的跟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有生以来的恩泽,哪怕是一杯清茶,一顿淡饭,一次亲密的交谈,一次捶背、一次洗脚„„不管我们做得过程怎样,只要以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孝敬孝亲,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母亲都会感慨万分,喜悦不已。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又一度的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真挚地呼吁:大家一起来感恩!

篇12: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作文

作文一: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泰戈尔说过:“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当我们带着千分之一的幸运哇哇大哭地降临到这个世界时,应该感谢上帝的公平无私;当我们迈着稚嫩的步伐依依呀呀地喊着“爸爸妈妈”时,应该感谢父母的精心呵护与照料;当我们背着书包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唐诗、九九乘法表时,应该感谢老师的淳淳教导;当我们渐渐长大,带着叛逆不羁的性格与父母对抗时,应该感谢他们的包容与理解;当我们有各类或喜或悲的烦恼时,应该感谢知心好友的倾听;当我们………

他们的爱是没有回报的付出!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丽的年轻女子没有看懂那几个字,她早已不再记得那个男孩和那杯热牛奶。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的付出绝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此时的我们还在他们臂膀之下,虽不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能否在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递上一番问候与安慰……这只是些微乎其微的举动,却能让父母体会到我们的关心。

古往今来,无数伟人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当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毛泽东主席也同样在佳节给恩师送去祝福。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亲朋、好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幸福!放开心胸,让那霏霏细雨洗刷心中污渍,让那片感恩的净土越发明亮!学会感恩,因为这会让生活更充实,让世界更美丽!

作文二: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生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鱼儿感恩江河,因为江河让它畅游。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们的教诲之恩、同学朋友们的关爱伴我走过一段段漫漫的人生征途。

当我呱呱落地,第一眼看到了给予我生命,又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视我如生命的你们。因为我,你们时而喜悦,时而忧虑,时而困惑,甚至有时因生气而出手,我曾无知的为此抱怨,但过后我懂得了慢慢“享受”,因为我知道,你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倾注着对我无私的爱。当我生病时,是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烦恼时,是你们敞开心扉,陪我一起走过最黑暗的日子;当我失败时,是你们给予我希望,放飞我的梦想!

后来,我长大了,第一次踏进校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您那慈祥的目光、阳光般的笑容,让我倍感亲切。是您把我从一个咿呀学语、一无所知的孩童培养成蒙学初开的小学生;是您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真善美,明白了假恶丑。您那赏识的眼神,您那善意的提醒,您那谆谆教诲,都让我铭记于心,让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当我遇到困难时,你们那一张张纯真而熟悉的笑脸,总会出现在我面前,是你们与我一起共度难关。平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昨天还发誓谁也不理谁,今天便好的如胶似漆,连日记的内容也是心知肚明。在打打闹闹中度过,在开开心心中成长,对每一次美好的记忆都感恩于心,永远珍藏。

悄悄打开历史的长卷,精忠报国的.岳飞、振兴中华的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一个个万古留芳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那精美绝伦的古代瓷器,史无前例的四大发明,举世无双的宋代造船,无不蕴含了先人的智慧;到现在,祖国人民实现了飞天梦想,奥运健儿再创辉煌,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雄起!我为自己生长在和平的时代而骄傲,为自己生长在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美好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我感受到了平凡中的美丽。细细品味走过的点点滴滴,我发现平淡的生活总会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享受生活,回报生活。在成长中,我领悟到了感恩的真谛。

作文三: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每次星期天回到家中把作业写完,便会看电视,很少帮妈妈做家务活。

整天无忧无虑,只管自己开心,不顾及爸爸妈妈的感受,爸爸有事忍不住就说我。转眼我上了初二,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每天都帮助妈妈做家务活,我觉得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于是,我就想跟妈妈学做饭,我本来就很讨厌做饭,再加上妈妈的娇惯,切菜都会切到手,爸爸知道后不想让我学,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学好,就这样每天在妈妈做饭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认真的学着,很快我就学会了,我觉得好开心,终于可以为他们多做些事,帮他们减轻负担。正好有一次我看爸爸妈妈没有回来,心想这次就为他们做一次饭。当妈妈回到家中,她以为我又在玩,可这次我没有,我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饭。爸爸看到居然什么话都没说,我还以为自己这样做还不够好,结果在晚上睡觉时,我朦胧中听到爸爸在跟妈妈说我懂事了,而且说完还很开心。虽然我没做太多的事,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爸爸已经觉得很好了。

回想以前的我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功劳,是他们把我从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抚养成乖巧懂事的孩子,我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做错事从来都不指责我,所以我也要学会关心照顾父母,给与他们快乐,懂得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总是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

作文四:在成长中学会感恩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一个能思维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实而快乐的。对生活、对世界、对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对我们的朋友和对手,真的要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精彩的生活。

在成长中学会感恩,真诚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它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宽容;它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它是一笔财富,经历了它,会让我们精神富有,终生享用。逆境砺炼心志,教会我们体味真诚,体味人生,让我们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上一篇:大学生新生第一周周记下一篇:书面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