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优秀的作文

2024-04-29

考试优秀的作文(精选10篇)

篇1:考试优秀的作文

“要发试卷啦!”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所有同学赶紧都回到了座位上。数学老师走进教室,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是生气还是高兴,总之怪怪的。她把试卷放在讲台上,大声的说道:“这次考试,考得乱七八糟,现在我把试卷发下去,请大家订正,拿回家给家长签字。”我听了以后,心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试卷发到了手上,我慢慢地目光移到试卷的上角,上面醒目地写着:75!我一下愣住了,似乎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十八层地狱;似乎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了;似乎……

“叮铃铃”放学了,我垂头丧气地在路上走着,虽然路上阳光灿烂,微风阵阵,小鸟在欢快地唱歌,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终于到家了,我心惊胆战地进了门,还好妈妈没回来,我赶紧吃了点零食,拿起书包,蹑手蹑脚地走进房间写作业。

人要是倒霉了,哪怕是喝凉水也会塞牙。我刚进房间,妈妈就开门进来了。她走过来,笑眯眯地问:“孩子,今天数学考得怎么样?把试卷给我看看吧。”我慢慢吞吞地拿出试卷,轻声说:“对不起,妈妈,我考得不好。”顿时,妈妈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皱了一下眉。妈妈看了看分数,又看了看我的错题,然后温柔地说:“没关系,孩子,这几题错了是因为你不懂,妈妈给你讲解一下,好不好?”听了妈妈的话,我又恢复了信心。

我抬头看看窗外,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对我眨眼睛,月亮笑眯眯地望着我,听着妈妈耐心的讲解,我相信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公众号: 南安小桔灯

篇2:考试优秀的作文

作文课上,肖老师宣布:“今天咱们来一场考试,前提是不交流、看清试卷要求。”

我听了很奇怪,想:为什么要考试啊?老师在搞什么鬼。

当时也不止我这么想,同学们也都议论纷纷,唉声叹气,大家可怜巴巴地叫着:“不要啊!老师!”可老师好像没听见,说:“限时五分钟!”我叫道:“只有五分钟,还怎么考试啊!”

试卷发了,我马上开始做题,我一下子做了五题可剩下的不会写,就一直往下看,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第八题说只写一、二题,其它读一遍,这时我把目光转向六、七题,我以为六、七题要写,其他不用写,又有些不相信就做了下去,这时班里一个同学大叫一声:写好了!我顿时蒙了,我心想:怎么写得那么快。可时间不等人,一转眼就交卷了。

一位同学因未写完哭了,可想而知同学们对考试格外看重。肖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哭泣表示很无奈,这种表情在肖老师脸上让人突然觉得考试当中一定事有蹊跷,老师严肃地问:“同学们发现了这张试卷有什么不同吗?”我抢着答道:第八题说只写一、二两题。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大家都哭笑不得。

这次考试真坑人啊!这考试也使我们明白了要仔细观察题目,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篇3:考试优秀的作文

一、反映课程标准理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 重视每位学生学习科学潜能的充分发挥,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优秀试题除了对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查外, 还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性评价;试题在考查本学科的一些核心能力的过程中, 注重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综合性, 体现自然界的整合特征;试题立足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 突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以期对初中科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例1 (台州中考题) 市场上有“问题藕”出售, “问题藕”貌似白嫩, 但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 用p H试纸测试“普通藕”, p H是7, 而“问题藕”在3~4之间, 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 究竟是什么酸呢?

市场管理人员榨取了“问题藕”的液汁, 可以用______来鉴别,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评析】本题以日常生活中“问题藕”的色和味为试题情境, 主要考查硫酸和硫酸盐检验与盐酸和盐酸盐检验的基础知识。试题打破了机械记忆性的考查模式, 使试题的立意从体现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向体现教育价值。试题取材于生活实际, 为考查基础知识要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对避免死记硬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2 (金华中考题) 螺蛳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动物, 也是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味美价廉的一道菜。有一天小明在吃螺蛳的过程中, 爱探究的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关螺蛳的问题, 你能帮他解答吗?

(1) 螺蛳壳的主要成分是否和鸡蛋壳一样, 也是碳酸盐呢?小明可以向螺蛳壳表面滴加稀盐酸, 如能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_____的气体, 则证明其成分是碳酸盐。

(2) 螺蛳生活在水底, 一般以水中的浮游小生物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 螺蛳应该属于_____。螺蛳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 它进入人体消化道后, 主要在_____中被消化吸收。

(3) 小明发现几个没有被剪掉“屁股”的螺蛳, 无论他如何用力, 都不能把里面的肉吸出来。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

【评析】该试题中问题的呈现采用了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增加了对话性, 如“你能帮他解答吗?”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问题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与试卷融为一体, 体现人文性, 体现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本题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的考查, 素材选择真实, 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学会了科学地生活, 这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例3 (杭州中考题) 市场上有人用铝代替纯银制作戒指, 下列方法不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A.利用水、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B.浸入稀盐酸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C.浸入Cu SO4溶液中观察是否变色

D.浸入Ca Cl2溶液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评析】该题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场景, 来考查学生对金属和酸反应的性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性质及利用测物质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的知识是否掌握, 学生要解答该题, 需要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反应时实验现象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些都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试题情境真实恰当

优秀的科学试题通常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过程和自然现象为背景, 设计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 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但在设计联系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等新情境的试题时, 应注意使情境服从试题立意, 新情境与考查要求能够有机融合, 同时在试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对复杂的实际情境进行适当简化, 做到高起点、低落点、不盲目拔高。

例4 (温州中考题) 小亮、小明二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 想探知原因。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 带到实验室做了3个实验, 记录如下。请你将表中空白处填写完整。

【评析】本题是一道以初中生熟悉的“游泳池的水”为背景而编制的实验题, 这一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试题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紧张考试中的“温馨”。试题主要考查检测硫酸钡和硫酸铜这两种常见物质, 试题突破了以往单纯考查实验步骤和结论的框框,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设计小亮、小明两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想探知原因的情境, 以图表形式提供了检测的操作过程、实验的现象等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检验的方法,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帮助。

例5 (衢州中考题) 2009年8月8日, 杭州市的某同学在自家菜地劳动时, 左臂不慎被蛇咬伤, 他马上用右手抓起旁边的一块砖头, 砸死了这条蛇。他发现蛇的头呈三角形, 嘴里有两颗尖尖的牙齿。于是他边用力挤伤口的血, 边用自来水冲洗。

(1) 冲洗后, 他用绳子在左臂上紧紧缠了几圈, 缠绕的位置应位于伤口的______ (填“近心端”或“远心端”) ;

(2) 接着他寻求家人的帮助, 此时不能快跑, 如果快跑将会导致______加快, 蛇毒扩散加剧;

(3) 去医院的时候, 他还提醒家人把蛇带上。医生判断是剧毒的蝮蛇, 马上给他注射了相应的抗蛇毒血清。这种治疗方法属于_____免疫。

【评析】本题是以新闻报道中的真实事例编制而成的, 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 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去思考并解决面临的问题。试题中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初中科学中的基础知识, 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解了这部分知识, 考试时就能应付自如。

例6 (舟山中考题) 在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发电, 以节省燃油, 在舟山渔区成为现实。舟山市将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蓄电池等组成, 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为20年, 蓄电池约4年更换一次, 项目价格如下表:

(1)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中的风力发电机是根据______的原理来工作的;

(2) 渔船通讯、导航及照明用电原来是通过燃烧柴油发电提供的, 如果柴油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柴油质量的84%, 且完全燃烧时全部碳元素均转化为二氧化碳, 则完全燃烧1千克柴油将释放______千克二氧化碳;

(3)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为500瓦, 正常工作1小时可产生多少电能?如图是不同发电方式的CO2排放量, 若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则与燃油发电相比, 一天 (正常发电8小时) 至少减少CO2排放多少千克?

(4) 某同学想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若该装置平均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 目前电费价格约为0.54元/千瓦时, 请你帮他通过计算决定是否安装这套装置。

【评析】本题以2010年5月新闻报道中提到的“舟山市已把‘风光互补发电’工作列入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 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小型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目前,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在300艘渔船上安装”这一真实事例作为试题背景, 给学生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来应对日益紧缺的能源需求的价值导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化学、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涉及到的计算内容虽不复杂, 但需要考生搞清楚其中的基本科学原理。

三、学科综合自然合理

对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连接,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优秀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融通学科间知识内容, 而且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自然, 改变了过去机械拼凑现象。优秀试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综合, 同时在问题的设问上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他们看得懂、易上手, 使学生的聪明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例7 (宁波中考题) 目前, 我国自主研发的“7千米载人潜水器”已下水深潜, 从事科学研究。

(1) 若该潜水器从5千米下潜到7千米, 所受海水压强将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 潜水器装有氧气供给系统, 请在下列两种氧气供给方式中选择一个合适的, 并说明理由。

(3) 如果要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 你认为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 (只要求提出一项)

【评析】真实的问题本来都是综合的, 需要用多方面的知识去解决。本题以“载人潜水器”为载体, 从压强和氧气供给等角度, 考查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本题涉及到的是技术中的科学原理, 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学生探讨继续研发“8千米载人潜水器”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学生可以从材料的抗压性、材料的抗腐蚀性 (不同深度的海水成分不同) 、在更大的压力环境下动力机器的性能和通信等多个角度提出问题, 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8 (杭州中考题) 氢气可被用作清洁能源, 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 有望解决这几大问题。以这项技术为基础, 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糖类, 如淀粉, 其化学式是 (C6H10O5) n。科学家使用由多种特殊的酶组成的混合物, 将淀粉和水转变成CO2和H2的混合气体, 将CO2除去后, H2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 驱动汽车前进。燃料箱容量为55升的汽车可携带约27千克淀粉和21千克的水, 完全转变, 可以产生4千克氢气, 其余为CO2。根据以上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l) 利用该项技术, 汽车运动时的机械能最终由下列哪种能量转化而来_____;

A.化学能B.太阳能C.电能D.热能

(2) 混合物中的酶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______性;

(3)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淀粉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若一辆氢动力汽车正常行驶时, 功率是70千瓦, 氢气的热值是1.4×108焦/千克,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是50%, 在阻力不变和不考虑其他能量损耗时, 要使该车能正常行驶, 汽车每小时至少消耗氢气___千克;

(5) 这种技术的实用化, 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在汽车中怎样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就是问题之一。有人提出了下列方案: (1) 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2) 将混合气体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 (3) 在常温下对混合气体加压, 使之液化分离 (在20℃时, 将CO2加压到5.73×106Pa, 即会液化。氢气在-239.96℃以上温度时, 加高压也不会液化) 。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理论上你认为哪种方案更适合在氢动力汽车上应用?_____ (填序号) 。

【评析】本题以“糖类制取氢气的新技术”为载体, 具有材料新、信息量大的特点, 且将功率、热值、能量转化、酶的特性、化学方程式配平等知识有机综合, 主要考查学生初中科学中的多个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 能有效引导科学教学关注综合理科的重要特征———综合性。解答这类综合性问题应围绕试题情境读懂题意, 审题要紧扣关键字词, 理清题设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再逐一加以分析解答。

四、蕴涵学科思想方法

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为指导的,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事实、原理都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想和方法, 如运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的思想、守恒的方法、变换的方法、适应的原理等, 对身边发生的事物的价值判断等, 而学生未必知道其中包含的这些观点、思想和方法。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和研讨学科中所蕴涵的这些观点和思想方法、价值取向, 许多优秀试题都能在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给学生以思想方法的启迪和引导。

例9 (嘉兴中考题)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 它是以饮用水为基质, 加压充入氧气制得。节目中对“富氧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富氧水”富含氧分子, 活性强、易吸收。喝水后氧气通过胃肠绒毛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 能有效补充体内的氧, 在细胞内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观点二:“观点一”违背科学常识, 是概念炒作, 在“忽悠”消费者。

(1) 石田教授曾对富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以10名学生为对象, 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富氧水, 但不告诉学生喝的是哪一种水。学生喝完水后被要求运动15分钟, 然后由研究人员测试并比较他们心率和耐力等生理指标, 结果无明显差异。石田教授研究的主要方法属于:_____ (填“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或“对比实验”) 。

(2) 人应该是由_____系统吸收氧气。下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 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 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 根据表中信息, 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______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 (16次) , 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3) 依据 (1) (2) 的分析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 你支持哪种观点?_____。

【评析】本题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为试题背景, 让学生围绕题设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发生在生活周围的事例作出价值判断, 能促进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的本身, 更能从科学原理上作出具体分析, 使提高科学素养成为可能。

例10 (温州中考题) 很多自然科学现象与事实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 某些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会引起溶液性质发生改变。与稀硫酸相比, 浓硫酸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是______。

(2)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相同, 反应条件不同, 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假如3克炭与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 至少需要氧气____克。

(3) 海波是一种晶体, 在加热过程中, 开始时温度不断升高但状态不变;当温度达到_____时继续加热, 海波开始熔化。

【评析】试题在初中学生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选择了科学知识中比较典型的现象和事实, 考查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试题立意境界较高, 但知识的落点较低, 学生只要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就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样的试题既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 又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考查学生发展潜能

初中是青少年学生众多学习阶段中的一个, 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拥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为考生提供一个测试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平台是学业考试命题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渗透学习方法考查、提供新信息测试自学能力、编制开放性的试题等都能有效考查考生的发展潜能。

例11 (丽水中考题) 小红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 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制取甲、乙、丙三种气体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有关装置如下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能用发生装置A制取的气体是____ (填“甲”“乙”或“丙”) ;

(2) 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 (填字母序号) ;

(3) 实验室要制取并收集甲气体, 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篇4:背时的考试作文

我在心里诅咒着。“背时”:方言用词,通行于湘、黔、川、渝等诸多地区,意为违背时运,非常倒霉,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表示被描述者运气极其不佳。

坊间一直有种说法:“考场作文与日常作文是不同的”。说话者言语间流露的有殷殷的关切,也有对不识时务者的警告。恕在下愚钝,什么才是考试作文?到底该如何来写这背时的应试文章呢?

先来比较两文:

刻骨铭心的一课

生活处处充满哲理,就像一本厚书,其中一行行,一字字,都能带给人深刻的反思。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一课,是那位让人难忘的小女孩儿……

那是升入初中的第一个周末,也是我第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公交车回家,这“第一次”,带给我的记忆却是永久的。

多美好的下午啊,我喝着可乐,抱着本书,一上公交车,就找到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沉浸在故事的曲折情节中,看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个刹车,原本我脑海里刚才还演绎着的故事,像泡沫一般突然消失了。“这个车站怎么这么多人!”我正打算抱怨,我前面的那个女人已先按捺不住叫了起来。瞬间,全车人的目光像一把把利箭投向了她,坐在她后面的一个小女孩满脸通红,上前拍了拍她,示意不要这样。女人才就此罢休,将头转向窗户。

过了一会儿,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婆婆挤了过来,将手里提着的一袋青菜放在那女人旁边,靠着她站着。女人看起来很不高兴,将身子向内挪了挪。这时,后面的那个小女孩主动站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到这儿来吧。”“让什么!”她呵斥一声,说:“女儿,自己坐,我们可投了钱的!”

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竟是她的女儿!实在是……

女孩的声音变大了:“妈妈,尊老是老师教育我们的。不管我有没有投钱,都应该让座。”说着,她起身扶老奶奶坐上了她的位置。

女孩儿满脸歉意地看了一眼老奶奶,又看了一眼妈妈,她的耳根通红,仿佛在气愤着什么。这时,旁边的一位叔叔说话了:“小朋友,真不错。将来,一定比你妈妈好!”说着,整个车厢的人开始议论起来,大家将一束束赞美的目光投向小女孩儿,而那个女人,脸靠向窗边,任由人们对她指指点点,说不出话来。

我在旁边目睹了一切,也不由向小女孩儿投去赞许的目光,她真的很棒。

女人被遗忘在一旁,此刻,车厢里充溢着对小女孩儿的无尽赞美。

小女孩儿的言行,给她的母亲、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课,这堂课的名字,叫“道”与“德”。

难忘的一课

下了地铁,我立刻疾步走出地铁口。一是因为避免回家晚了父母担心,二是为了早点回家玩电脑(这点很重要)。

走出地铁口,红绿灯却恰好在此时完成了由绿转红的交替。望着那个七十多秒的“天文”数字,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打量四周。很快,我的目光被他吸引住了。

他很瘦,像根麻茎秆,弯了的麻茎;他很矮,像棵桫椤(这是一种低矮的蕨类植物);他很老,额上的皱纹像一架手风琴——快散架那种。他头戴一顶鸭舌帽,坐在板凳上,左手拿着一把看上去有些年头的二胡,右手拿着拉二胡用的弓弦,正卖力地拉着。这声音并不悦耳,像一个不识音律的人在吹喇叭一样。更好玩的是,他并不是吹一支完整的曲子,而是把每个音阶随机进行排列组合,“不成曲调也没有情”。当别人都难受地捂住了耳朵,他却毫不顾忌,一副悠闲散漫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咬我呀!”。

我呢,站在原地听得津津有味。

为什么呢?别急,容我慢慢解释。

现在这个社会太匆忙,太匆忙了。汽车、地铁、高铁,还有飞机,样样都是高速的代步工具。可是,这样快的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放弃沿途美丽的风景,而投身于4G网络中无法自拔。如果能够慢一点,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再有,QQ、微信、支付宝在今年春节展开了“红包拉锯战”,人们不得不在三者之间飞速地切换,忙个不停。电影院里,观众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享受优越的环境和高端的设备。散场时,大家却留下一地的爆米花桶、瓜子壳便匆匆离去,留下清洁工独自在片尾曲中凌乱;3D眼镜随手扔进箱子就走,独有工作人员在那“灯火阑珊处”惆怅……如果所有人都像这位老人一样悠闲、自如、无忧无虑,不焦不躁,那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这时,绿灯亮了,我不慌不忙地过了马路。

回到家里,老爸问我:“电影好看吗?”

“好看!”我边说边走进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回想起刚才那位老人,他在我的视野中不过一分多钟,但这一分钟多钟却给我上了永生难忘的一课。

说明一下,本次考试作文题目是“ 的一课”,聪明的读者,您觉得哪一篇更佳呢?

我来告诉你它们考场上的得分:前一篇46分,后一篇42分。我不解,大不解,憋得难受。为此,我请阅卷老师心情闲适时仔细品读后复评,还把两篇文章分别都发在我的QQ空间里,让网友来评议,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却与阅卷场上的评判截然相反。

当然,我也不认为第二篇文章有多完美,周.com就指出过它存在“前后两张皮”,过渡不自然的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第二篇文章的优点是第一篇所没有的:能从生活中取材,能从生活生发感悟,这难能可贵。而第一篇,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编造的,假得不忍卒读。

同样的文章的得分为何会呈现出考场与日常的剪刀差呢?大多数人给我的一个解释是,这就是考场上的应试作文与平时自由写作的区别。

我糊涂了:作文会因为环境的不同发生性质上的转变吗?同样的文章会因为批阅的时段不同而导致分数悬殊吗?

我只知道考场作文是限时完成的,篇幅不能太长,因而选材不能太宏大,至于其他方面还有什么不同,我的确没看出来。

先来看看考场上所谓的应试作文具有哪些约定俗成的“潜特点”吧。

篇5:考试之后的优秀作文

昨天,我们又迎来了一场考试,随之一场灾难也正悄悄降临到我的头上。

数学灾难 “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平均分居然是八十五分。”讲台上,老师表情严肃。“什么,咱们的平均分才在八十五分?不可能吧!”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疑惑不解地议论纷纷。不过坐在最后一排的尹子航同学玩得多么开心呀!才考六十多分,怎么就不知道反思一下呢!

“好了,我们请考试不及格的杨雨涵,说说你这次考试的感受。”老师的话语里充满了批评的火药味。杨雨涵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像只小蜗牛一样慢吞吞的。结果,挤了半天连半个字都没有“蹦”出来。“好了,好了,这节课没法上了。”老师生气地把课本重重摔在了讲桌上,那声音像极了世界末日到来的前奏。因为杨雨涵行动太慢,还有几个同学看着老师不屑一顾地翻着白眼。

课文惊喜 “喜报,喜报!我们语文成绩班得了个年级第二名。”班里消息灵通的小预报员兴奋地四处广播着。

上课了,语文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来,大声宣布:“我们班语言考得很好!”“哈哈!没有作业啦!”小张咧着大嘴哈哈傻笑着,那两颗原本就突出的门牙,更是欢快地跳入了我的视线。小李同学更加夸张,他在傻愣了几秒种后,竟然狠狠地扇了一下自己胖乎乎的脸蛋:“哎呀!好疼,还真不是在做梦啊!”我看着身边这一个个傻小子的奇葩举动,也忍不住展开了笑颜,因为老师答应过我们:如果考得好就没有作业。

数学考试的烦恼,瞬间被语言考试的愉悦吹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教室里一片沸腾,简直就像是哄闹的菜市场。

英语痛苦

“田翌恺,咱们的.英语考得很不好呀!”张梦涵神色紧张地看着我说。“啊,不会吧?”我一愣,上节课语文带给我们的热情火焰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怎么会这样?记得考前大家可是很卖力背单词的啊!如果大家考得都不怎么样,那我肯定考得也不好喽!究竟有多差呢?不会……我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此时,暖暖的阳光洒落在我的脸庞,然而我感受到的却是难以言说的燥热。

考试后,这样酸甜苦辣并存的感觉可真不好受啊!真希望以后只有一个味道,那就是柔柔的甜。看来,我们真该努力了。

篇6:考试**的学生优秀作文

这是升入初二以来的第一次月考,听通知说,星期五那天要考语、数、英、物四门。通知一下来,班里炸开了锅:“这可怎么办啊?我都还没复习呢!”“完了,我的可怜的英语……”“语文是可是我的弱项,谁能给我补一补啊?”……众多张嘴“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天!一想到考试,尽管我的成绩还不错,可我的头还是越来越大,心也不住地往下沉。

考前“畅想曲”:

终于,在我们每天的“盼星星,盼月亮”之下,这场“激动人心”的月考可算是姗姗来迟了。这天,我刚跑进班里坐到座位上,正当我如牛般气喘吁吁,打算喝口水时,张××走到我身旁,问道:“川惠,你带尺子和圆规了没?”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带圆规干嘛?”“上一次数学老师不是说了星期五要月考嘛!第一节就考数学。”张××提醒道。

“哦!”我恍然大悟,今天就是星期五了,早上的早自习也许不用上,就要考试了。可我从来不喜欢复习,早已把这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一点准备也没有!看看其他同学,他们好像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暗自哀叹:自求多福吧!

考间“进行式”:

我在一班,又是班上前十,所以几乎每次大考,我都要被分到电教室或操场上去,和其他班的同学一起考试,这次也不例外。坐在电教室里,左右看了看二、三、四班的同学,有的埋头写着什么,有的在低头拼命地看书,还有的就在座位上急得火烧火燎的,抓耳挠腮的样子让我看了都忍不住“扑哧——”一声地笑出来。

我刚翻开书,正准备看上一眼,监考老师体育老师就走进教室。他手里捧着一堆试卷,看了看时间后就把试卷给我们发了下来。我拿到试卷,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次的考试于我真是突如其来,只能临场发挥了!这次试卷上的题目不太容易,瞧,我立刻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这个多项式明明是这样写的,可为什么化简不下来呢?结果怎么也算不出来!后来凭着记忆,想起数学老师曾在黑板上讲过一模一样的一道题,可是我却走神儿没有听。只得自怨自艾。于是我放弃了这一题,又马上接着做下面的题目。终于把试卷做完了!

抬头看看表,还有大半个小时,不禁为我的“飞速”感到自豪,就趴在桌子上安静地睡过去了。好容易熬到铃声响了,体育老师也把试卷给收了上来。

考完试后,那群“学习机器”(班上的男生尖子们)就在一起讨论这道题,这个题目的结果是2。唉!这道题可是5分呀!本来选择就错了一题,丢了3分,这下可就不止3分喽!刘××问我:“惠儿姐,你画一个半圆求出的面积是多少?”我问他:“是3.75cm吧?”“不是,是八分之一圆的面积!”刘××回答道。“不对,肯定是你写错了!”我激动地与他反驳着。最后,我们谁也不让谁,只好去问班上的“大才子”马××,他的答案“3.75cm”简直让我一蹦三尺高!中午,李老师让我帮忙改试卷,我翻开自己的试卷,看到试卷的上方,用红笔写着一个大大的分数——108分!总的来说,还算可以吧!之后的三门也是这样浑浑噩噩地就度过了。

发卷“死刑期”:

今天是发卷子的日子,从第一节课开始,班上的同学都激动不已,班上洋溢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老班慢条斯理地踱步进班,那一摞摞卷子仿佛是一座座小山,压在我们心头几乎喘不过气来。

发下卷子,数学108(满分120),英语94(100),物理95(100)。算了算三门总分,与班上的十几个好学生差了一二十分,很可能掉出前二十名。本来特别灰心,以为进前十无望了,可当语文成绩出来后,我的心里又充满了喜悦之感,“109分”。你或许会问了:“109也不高啊?怎么就这么高兴?”其实,初中的语文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可是偏偏分数就都很低。估计是作文和阅读题很难得分。所以每次考试100分以上的人都很少。可能是小学语文打的基础较好,所以初中的语文我学起来并不怎么吃力。也正因如此,我的语文成绩把我的总分稳稳地拉进了前十名以内。

篇7:考试的感受优秀作文

拿了试卷,回到家里,虽然父母没有狠狠地批评我一顿,但是,我却非常内疚。因为我考砸了,我输了。输就输在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考试很轻松;输就输在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是尖子生;输就输在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肯定能考好的侥幸心理!

总结教训,四个字:骄傲自满!这四个字如毒蛇般吞噬着我的心,使我成绩下滑。我决心赶走它们,脚踏实地才是我新的格言,谦虚谨慎才应当是我的座右铭!

失败啊!我现在要衷心地感谢你!是你,让我品尝到了你的味道。你,是成功的母亲,只有从你的身上,才能找到胜利的曙光。我的痛苦是你制造的。我相信,我的成功也会是你造就的!失败,你,会给我带来了痛苦,但不久就会给我快乐!那时,我一定会把感受到的成功分给你一半。有了你的痛苦,才有了我的快乐和幸福。

篇8:对学生背作文应付考试的思考

我侄女读初二,一次段考中她的语文成绩为八十九分,这让我很惊喜,同时又有几分不相信,因为她的语文成绩不好,特别是作文,半天也逼不出一个字来。我拿出她的试卷查看,作文满分是四十分,而她的作文成绩是三十九分。我看了一下作文内容很好,中心明确,立意新颖,行文流畅,与她平日的作文练习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我问她作文得高分的秘诀,她悄悄地不好意思地说:“考试前两个星期拼命背十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八九不离十!而我这次运气特别好,连作文题目也跟我背的一篇作文一样。我背的作文都是从《优秀作文选》、《精选作文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能不得高分吗?”我哭笑不得,难怪她的书桌上有那么多的作文书。天真的侄女最后还加上一句:“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背作文来参加考试!”

这不禁让我掩卷深思。

学生为什么要背作文应付考试呢?

一是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有不少学生认为,作文训练费时、费劲,而且,如果不对阅卷老师的胃口的话,就不容易拿高分,没有高分在班上就会落后,在老师和父母面前就会交不了差。在学生中这种“唯分”的思想,功利性思想,非常严重。他们只想找捷径,背作文选,写拼凑作文,认为这种拼凑的作文分数又未必低。

二是学生生活感悟不够,写不出富有文采的习作。学生毕竟年龄有限,生活阅历有限,所以他真正的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时候相对少了一点,也难以表达出来,学生们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然后告诉你:“我今天干了什么什么事……”但是写作文的时候就空洞了,不知道拿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去写,都是想现成的东西,从作文选里找。教师布置了作文题目,他们就去翻作文选,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然后直接挪用。

甚至有的老师也主张学生、提倡学生背作文选,认为这样省时、省事,而且有的老师还亲自圈几篇文章让学生来背,围着这些来拼凑,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就慢慢地降下去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虚情假意,即便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须知学生学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认为学生对作文的认知上的错误缘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教学标准的认知错误。

一是部分老师把作文变得太难太难了,向学生提出了高不可攀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兴趣,作文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在作文评改的环节上。有人曾经用“愚公移山”来形容语文老师改作文的辛苦,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可是老师这么辛苦,改完的作文发回去之后,学生可能就看了一眼分数,然后就把它扔在一边了,有的可能甚至看都不看,至于老师,很多是认真准备的: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但很多学生心不在焉,爱听不听,整个作文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为什么老师这么辛苦,这么敬业,收获的不是丰收呢?学生对作文兴趣难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可以概括地说这么一句话,就是教师辛苦,学生厌烦,效益低下。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就是部分老师把文章看得太神圣,等同于圣贤,作文变成“做文”。而实际上作文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手段,是最基本的承载体、交际媒介。语文老师拿伟大的作品中的技巧、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我认为是大错特错。

二是任何人的写作是为了影响读者的,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一些信息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关心读者是谁,每写一篇作文的时候,眼前浮现的都是语文老师的那一张脸。中学生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老师是唯一的读者,由于读者单一,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不关心读者是谁,局限了我们对作文的认知。成年人知道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比如《背影》,朱自清的文风比较华丽,独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正是这种朴实感动了多少天下父母和子女。所以说写作有时是给一个人看的,有时是一群人,有时是自己之外的所有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生作文的读者,而不是让他们把老师当作唯一的读者。比如《我的学校》这个命题作文,老师可以试着创设情境:设想你的隔壁搬来一家人,正好他家有一个跟你同龄的孩子要找一所学校,要求你介绍一下你的学校,好让他们对你的学校有一个了解。这时,如果学生写作的话,站在他们面前的就不是老师而是邻居一家人了。学生有了明确的读者对象,有东西可写,就不会花时间背作文去应付考试了。

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清楚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文。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喜欢从遣词造句、手法是否精巧,布局是否完善等方面去考虑,这种给作文人为设置的门槛让有些学生感叹:“我这一辈子是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就像我们拿“时装”的设计标准来衡量“日常工作服”一样。

其实作文同说话一样,本来就是个体的人的综合精神活动。人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同时相应地产生了对新认知的态度,在群体生活中,人便会自然产生表达的需要,而表达的方式就是“说”和“写”。叶圣陶说:“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话’。”对于中学生来说,文章不是“工艺品”。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首先要做到通俗,写出来的东西是大白话,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其次放低标准,“先求通,再求好”,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感,不感到窝囊。

篇9:从作文考试看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探析高考,体味导向

探析高考作文题的导向,我们不难发现设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良苦用心。这是高考作文题的现实性导向。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1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中涉及的相关人物都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折射,“矢志创新”的大李不正是十八大后国家倡导“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代表吗?“爱岗敬业”的老王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酷爱摄影”的小刘不正是个性时代,开放时代、网络时代的缩影吗?材料的导向显然是引导学生对现实加以关注和思索,是《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理念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为什么不从现实出发,把学生的视界从历史拉回,将学生的心扉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中打开,回归现实、关照现实、感悟现实、书写现实,而非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陈旧的满是尘封的事例作为高考作文的救命稻草呢?这实在是误人子弟、危害教育的愚笨之举。

二、关注现实,积累素材

现实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可以说,它可以让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活感。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累素材,革除事例陈旧、脱离现实的写作弊端应是每一个写作教学者的责任。当然,社会纷繁复杂,不免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又该如何去粗取精,有所取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分门别类,通过不同的系列,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视现实。

(一)关注人类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变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大干旱、大洪灾、冰冻、风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核泄漏、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埃博拉等瘟疫此起彼伏;艾滋病泛滥;恐怖事件常有,战争威胁不断……地球的这些现状不应游离在学生的视线之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渗透德育。

(二)关注国家民族。这一系列收集国家民族大事、发展成就等新闻,引导学生深化对国家的认识和对民族的认同,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国家公祭、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反腐、军改、亚投行的成立、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等。

(三)关注社会万象。社会万象,百态横生,聚焦现实,触目当思。在纷繁缭乱的社会万象中,我还这一系列分为“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安全审视”“教育追踪”“体育看台”等不同的版块,通过范围的细化引导学生思考的旨归。

(四)关注人生命题。社会中,总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诠释着不同的生命内涵。他们身上,或展示坚强的内质,或传承着奉献的精神,或秉承职业的操守,或彰显高尚的灵魂……总之,体现着人生命题的方方面面。

有了不同系列的导引,学生便能在“半封闭”的管理中关注现实,了解外界。关注日久,积累日丰,学生虽非巧妇,也不用担无米之忧,更加避免了作文素材陈旧而令人作呕的弊病。而且,关注日多,学生的视界得以拓宽,感悟得以深化,思想得以升华,心中有了沟壑,笔下必起波澜,必能“我手写我心”,叙关照现实生活得知之事,抒从现实生活体会得来之理,不必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作文必定少了一分套作,多了一分“原创”;少了一分陈旧,多了一分鲜活;少了一分单调,多了一分丰富!而我们也就实践了《新课标》“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而从分数至上、机械教学的歧途中回归正途,给材料一份鲜活,还写作一份本真了。

篇10:诚信考试的优秀作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诚”是真诚﹑诚实,“信”是守承诺﹑讲信用。“诚信二字值千金”,孔子曰:“君子以诚为贵”,孟子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底限,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讲诚信、考试作弊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蔑视,更是对学校优良学风的亵渎。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本,是我们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光飞逝,面对既将进行期末考试。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同学们一定硕果累累,收获不少吧。既有百分的快乐,真挚的友谊,又有那宝贵的知识。在老师们辛勤劳动的培育下,我们正茁壮成长,不仅掌握了知识,又修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那一句句深情甜蜜的话语,让我们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奔驰。在后天到来的期中考试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沉着应考,认真答题。更重要的是诚信的回答每一道题,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达到考试检测的真正目的。我们要这样想,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学,更是为了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而学。成绩只是一个检验报告。好则代表自己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正确,应该继续保持;差,也不是让自己丧失信心,而是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敲打警钟。告诉自己要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争取进步。因此,考试出现抄袭,偷看,传送答案等作弊现象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老师们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我们,诚信的我们。表面的现象,骗过了老师,家长,最终骗不了自己,有句名言说过:“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因此,让我们时刻做好应考的准备,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发挥诚信精神,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的鲜花。

上一篇:新建管理用房施工方案下一篇:保险公司转账授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