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024-05-1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精选6篇)

篇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 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慢慢影响到全球各个国家,它的蔓延已经涉及世界各国的各个行业,使世界的经济增速放缓,许多地方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农业农村工作也面临的严重的挑战。不过在我国推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及储蓄水平较高的形势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因而消极影响在总体上还是有限和可控制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影响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虽然部分农产品国家均有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农业生产收入损失。由于经济危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价格回落幅度打特别是对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

第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显著,也就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的问题。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队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很大,而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破产,建筑业发展的放缓,无力建设新楼房,致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这样就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就业机会。而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便是外出打工。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消费水平。除此之外,农民返乡潮又造成农村稳定问题,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一时间也无事可做,便聚众玩牌赌钱,各种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市场的开拓,农村经济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将受到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金融危机让市场大大的缩水了,国内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农村经济,农村企业要开拓市场方面就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今天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就是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对农村经济来说一样如此。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困难加大,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我认为必须加强市场调控,推动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上水平,增后劲,通过保就业,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八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统筹处理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强引导和指导,切实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比如,在以往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往往是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国家的金融政策一步一步开放,利率不断下调,发展村办民办企业,将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其次,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就、影响,东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损严重,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返乡,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的压力,给工业化,城镇化增加了新的矛盾。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已经成为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应对金融危机的宣传,及时为农民提供应对措施和就业信息。二是扩大农村就业务工渠道,出台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使农民工短期行为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出口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四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并做打做强龙头企业,像过去乡镇企业那样,亦工亦农,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五是要及时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引导作用,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六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开发荒山荒土,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扩大内需,拓宽路子,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建设家乡,美化家园。例如: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带回来原先在城市中所学的经营之道,形成新的农民增收点。还有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相当大的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开始将就业的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路和迅捷的信息渠道,他们投入到农村发展的大潮中时,这些优点无疑给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利用这大好的资源可以给予农村经济建设以很大的帮助。

第三,继续加大强弄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是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主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落实到位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要严格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等生产资料专项补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三是要在“放活”方面继续深化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范围,积极培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集聚农村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四是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养殖小区,扶持养殖能人,经济能人带头示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一些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将会相继出台,逐步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而要扩大内需在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8亿农民收入能实质性的提高,那么广阔的市场将会被打开来,市场规模不容小视。

第四,强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下,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采取土地租赁,合理流转,综合开发等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就如同东北的农业基地一样,规模化经营,使用机械化,效率高,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

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消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全局性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它具有全局性,但也有局部性和个性。比如尽管企业倒闭增加,但有实力的企业却保留了下来,大量人员失业,但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却留了下来,尽管农产品掉价,但它不是绝对地没有市场。所以只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两面性,寻找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

农村经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不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农产品的滞销,劳务经济的萎缩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还与信息化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极为重要。

(二)加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组织定向劳务技术培训,使学有所向、学有所需,同时扩大了劳务技术培训市场,增加了劳务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可能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网络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的配置下更加合理。要为农民提供网络销售的中介实体机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返乡带会了新的技术经验,一些农民利用一定的积蓄重操旧业,加快了恢复农业的生产。同时一些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学校毕业不包分配,城市就业环境竞争压力太大,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返乡谋工作,谋生活,这也加速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巨大的考验也是机遇,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可以控制并减到最低的,我国是有能力有实力去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农村经济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的,中国的经济同样也会迎来新的春天,国家的强大给了我们很大的依靠。期待农村经济和中国的整体经济良好发展度过金融危机这一个时期。

篇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篇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一、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呈现多种特点。一方面是在融资的需求上看, 融资额在逐年增长;另一方面从提供服务的范围看也在进一步拓宽;再者是完善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我国农村金融不是单一的指向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 而是包括其在内的各种提供金融服务主体相配套的融资体系。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转变, 各种金融机构重新开始重视农村市场, 逐渐发展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民间合作金融等共同竞争的局面。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障碍

(一) 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矛盾

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相对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金融网点区域结构失衡以及农村金融资金的供不应求。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金融网点区域结构失衡、农村金融的资金供不应求等诸多方面。

(二) 农村金融资源结构不合理

1. 金融机构单一, 缺乏竞争性。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农发行、农行、农村地方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就当前支农力度而言, 农发行作用持续减弱;农行也撤销合并了许多农村地域的机构网点, 支农力度逐年减弱;邮政储蓄现阶段有大量资金外流。

2. 产品结构单一与农村现状不适应。

从农村贷款种类上看, 小额信用贷款和联合担保贷款等为主要品种, 除此之外只有抵押担保贷款, 而这些贷款品种无法满足农民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消费性需求。

(三) 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立法长期滞后。无论是农村正规金钩还是非正规金融机构主体在法律上都没有清晰的定位, 这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法律地位不明确, 造成了农村金融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

(一) 构建系统思维,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是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民间金融之间相互协调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 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支农的作用。

(二)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

在农村地区, 公共财政应建立非营利公共支出应该由财政负担的制度。这样可以解决农村金融依靠财政扶持的问题, 有利于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政府应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并给予适当财务政策支持, 通过政府的引导, 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服务的热情。

(三) 制度革新拓宽农村金融新渠道

1.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建立农村金融抵押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平等保护土地产权的制度, 促进构建农民土地产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努力实现每个农户的农村承包地, 宅基地、林地、住房等资源所有权的明确划分, 在农村实行规范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在现有土地所有权归属基础上, 赋予农民共有土地处置权和抵押、转让权。解决农村金融缺乏抵押物问题就要实现农村产权的市场化。

2.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对于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促进民间金融合规经营, 缓解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金融市场缺少小微金融机构为农村小型个体服务, 这与“普惠金融”理念是相违背的。应积极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合作金融、村镇银行的建立中。

3. 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 创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 这有利于在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中的空间限制, 用互联网手段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间隔, 更加贴近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

(四) 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媒, 开展诚信教育, 在农村倡导诚信守法等活动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的协调作用也格外重要, 金融机构与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农村等之间合作的顺利开展, 都需要政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

2. 加强信用立法。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在于加强农村金融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绝大多数农民, 包括农村企业人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施和维护主体。要规范这些人的行为, 最行之有效的是加强信用立法, 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 建设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与市场, 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可以通过强化创设信用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的形式。其次随着担保机构的发展, 风险筛选和风险控制体系也应该时刻更新, 费率的高低由贷款人信用状况确定。同时要不断完善担保系统内部控制机制, 加强担保法律体系建设, 成立专项监管机构, 来监督和管理农村各类担保机构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3-4.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 :66-80.

[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 (摘要版) (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5 (1) 1-16.

篇4: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金融;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台资银行

一、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现状

为解决农村金融中,农村金融网络点少、农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缺乏竞争、效用低下等突出问题,2006年底,中国一再降低外资进入门槛,积极引进非农业和外资金融等新型金融体系进驻农村金融,建立了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互助机构,试图加大农村金融的竞争力,但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2013年,央行推出定向宽松和新型政策工具的创设,致力为市场中最容易受到创伤的农村金融加上一层抵挡市场波动冲击的防护罩。2014年年末,央行再度降息举措和国务院近期提出的“新融十条”,有望使原本被市场认为并不成功的“刺激机制”发挥出真正调节农村金融的作用,改变当前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差异大”的尴尬局面。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村金融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外资银行、台资银行等各占一方水土。其自个的优缺点突出,不能相互融合互补。

二、原因及对策

1.国内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金融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填补市场需求,存在金融机构单一、贷款手续繁杂、效用低下等问题。

中国四大行将农村金融视为“烫手山芋”避而不及,过分追逐城市金融的发展,并于2000年前后启动商业化改革,逐渐收缩撤并县域以下网点,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逐渐衰落、金融服务短缺现象加剧。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是目前主要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但“只吸不贷”、“多存少贷”现象严重,审批手续繁琐,并不能切实的为农村人口提供便利。

正规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向农村金融提供正向服务,反之成为资金流出的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邮政储蓄机构将每年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专项用于农副产品的收购,这两块资金几乎相抵。到2002 年11 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 亿元,各项贷款14117 亿元,两者差5352 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 亿元,净存放中央银行684 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 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 亿元。

2.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方面的业务范围有限,同时缺乏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管理的长期经验。

2003年,胡温上台后重视三农问题,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希望改变供需差异,带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外资银行以此为契机然而,大踏步进入中国市场,却没能带来显著成效。外资银行为扩大自身在中国的影响力,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率先涉足农村金融这片“蓝区”,但由于农村金融本身就存在“风险大且难规避、投资周期长且见效低”的特殊金融风险,故其大多数的外资银行为使最大程度的保全自身利益,都选择以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在厦门、福建、江西沿海一带建立村镇银行,看重的是农作物的对外出口贸易和地理优势,较少涉及真正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内陆地区,并未真正进入“农村金融”。

此外,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多为混业经营的世界著名银行,以渣打、汇丰、花旗银行为例,它们资产实力雄厚,在金融创新、衍生性金融商品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缺乏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管理的长期经验,所开设的金融项目大多都属试水阶段,不能发挥其自身管理和经营优势。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农村信用体系落后等问题普遍性,外资银行要想在短期内攻破难关,建立适用中国农村的全新战略模式,仍需时间。

再加之近些年,虽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总资产连年增加,但外资银行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等债权的增加速率远远大于其资产增长速率,截止到2013年,其总负债高达25805(亿元)。外资银行现阶段的金融架构并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的中长期发展。

3.台资银行的进入障碍虽正在逐步消除,但资金实力不足,缺乏强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不利于应对农村金融的特殊风险,是台湾银行机构的弊病所在。

有着丰富的农村合作金融经验和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台资银行,在2002年之后开始分批抢占大陆市场,它们完整的管理体系在为农户生产和生活筹措资金、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中共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推动农村金融新一轮发展的要求,为台湾地区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提供了契机,同年,EFAC协议的签署,使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银行机构和开设银行业务获得了比外资更为优惠的条件。

台湾银行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日本殖民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为台湾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台湾地区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构筑了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架构,满足了农业经济长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使农民实际生活现状得以改善,对大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通过整合政府、银行、担保、征信、租赁等资源,建立专业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以独资组建或共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为突破口,加强两岸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合作。

银行业的竞争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本集中,二是具有可竞争性。台资银行在这两点上都不具备优势。一方面台资银行缺乏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尽管大陆当局对台资银行大门大开,但其金融实力不足的问题仍成为其发展的重大阻碍。农村金融本身的风险之一就是资金投入量大而回报时间长,中长期资金的运转将是银行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以中小型金融控股公司为主的台资银行在这方面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台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相比不具备制度优势。台湾的农村金融一直作为成功的典型案例被东南亚各国竞相模仿,但是台湾特殊的运营模式,并不适用与其他地区。

台湾农村金融组织的基层单位“农渔会”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中央银行”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为其决策机构,负责改革金融制度,制定近期发展计划、核定贷款利率等。其下设“中国农民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农渔会信用部、台湾省合作金库等分支机构,则具体分工有针对的执行相关业务。如“中国农民银行”负责农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台湾土地银行负责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贷款业务,农渔会信用部只负责办理农、林、渔、牧融资及消费性贷款业务。而现阶段大陆银行并不能对农村金融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展开业务,致使农民在遇到贷款需求时不知入如何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

三、结束语

篇5: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向和发展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被喊了多年,但从多方面考察国家政府实际上采取的是歧视农业的政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本文作者从农村金融机构的三次改革说起,说明了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导致了其从农村的撤离,只剩下农信社这支正规军在农村孤军奋战,但其定性也不稳,趋利性和不愿冒险性使其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城市,其互助合作性大大丧失。然后作者又研究了农村的存款和贷款,农村有着巨额的存款,但给农民的贷款却非常的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当然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民的信用,还贷能力,抵押资产,融资成本等都不容忽视。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还贷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有着很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本文列举了日美等国家的一些成功典例,意在从中吸取经验来指导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了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金融要全面面向三农不仅要在制度上给与支持,而且要不断的完善机构建设,从农民需求着手来决定金融机构的供给。

篇6: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都亟需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2006年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截止2009年6月底,中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有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而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促进现有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增加“三农”金融供给、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自2007年以来,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性文件。总体上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业务。财政部2009年下发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财政部将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2%的标准发放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补贴资金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当年收入核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但针对当前“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而且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

农村区域广大与金融网点稀少的矛盾,农民存贷款难。从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字组织形式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很多农村都有农村信用社,但实际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数量极其缺乏。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为减少风险纷纷撤离转向城市,导致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寥寥无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网点的覆盖广泛也十分有限。农村金融需求量多面广和金融供给量少面窄的矛盾,农村储蓄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指标,当前的涉农贷款只能基本满足农田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特色种养

1殖业等的信贷资金整体投入明显不足。存款与贷款差额在逐年扩大,邮政储蓄和个别金融机构在农村只存不贷或少贷的情况造成资金外流,部分资金以多种形式流出农村,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农业贷款数量多、额度的小与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从而逐渐减少了农村信贷投入。

(二)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与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实力,农村地区贷款业务大多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同时农村地区需要融资的项目也普遍缺乏信用评级,这些都为它们经营农村金融业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压力;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于境内外银行资本、境内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这些资本目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经营行为和目标受到经营盈利性、安全性、资本限额、员工愿意、股东会等因素制约,普及推广比较慢,发展很难保有持续性;由银行金融机构出资组建的贷款公司,没有与农村地方企业、自然人建立资本联结关系,同时受到经营成本、可批发资金模式、盈利性等因素的制约,支农活动难以持续化;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是由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投资组建,排除了农村其他居民和单位的参与,实际上是限制了它吸收农村其他资金的渠道。

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

(一)增加金融服务功能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覆盖农村金融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较好的满足了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格局,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采用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手段以满足农村地域广、信贷资金需求面多、量少的金融需求,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国内外个类社会资本通过入股、重组、兼并等方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要规范民间金融尽快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业务,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完善、加强支持农惠政策,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经营,从多种途径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

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二)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1.加快政府对“三农”扶持的力度 要加快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县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从法律上确保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应较大比例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建立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各级财政向开展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运用贴息、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业务中的损失补贴,改善目前农村金融经营不良的现状,实现农村金融支农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同时,财政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利息补贴,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以拉动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促进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间接改善农村经营不良的问题

2.改革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营业税税率高达5%,就农业银行而言,营业税税收平均约占税前利润总额的71.52%。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6年中国金融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081.1亿元,占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为15.3%,占全国金融业税收入比重为53.3%,金融企业所得税已经高于韩国(25%)、泰国(30%)、巴西(25%)、俄罗斯(24%)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30%)、德国(25%)、加拿大(21%)和新加坡(20%)等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农村金融的准公共产品特点和内在的脆弱性,往往会造成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足。合理的税收负担对于更具风险性、管理成本更大的农村金融领域而言具有更重的意义。因此,为了确保农村金融的平稳运行,应当考虑适当降低税收负担。例如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户贷款给与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通过减少税费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操作成本,鼓励和帮助农户小额信贷发展;对农业发展银行等非盈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免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农村政策性担保公司(基金)实行税收优惠;对支持农村建设的金融业务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的挂钩,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三)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1.强化对农村分支机构的资源配置 金融机构必须密切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步伐,撤、并、迁、建,多管齐下,适时调整细化每个网点的功能定位和人员配置,通过内部调整和新增两种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地区的网点布局和人员配置。

2.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深入抓好农村网点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推动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加强岗位

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升人员的匹配能力;积极储备人才,建立跟踪培养、专门培养长效机制,为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3.实施服务优化战略 金融机构应该全面启动服务质量提升项目,引入咨询公司推进网点服务流程化和人员培训,有专业化公司深入网点实施“手把手”式辅导,建立标杆服务网点,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美誉度;要引入第三方测评、社会化监督,强化服务行为约束,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引导资金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应该落在对涉农第三产业的支持上,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上一篇:幼儿教师三分钟竞聘稿下一篇:工会计划生育履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