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策略

2024-05-16

低碳策略(通用6篇)

篇1:低碳策略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社会正在迎来低碳经济的全新时代,碳标准成为一个崭新的国际标准得以应用,全球的社会经济行为以低能源、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崭露头角。我国作为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大国,针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应当认真分析情况,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使我国经济社会能够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外贸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并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战略思路,努力发展低碳贸易,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

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总称。主要指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模式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制度、开发新能源等手段,使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消耗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共赢发展的局面。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减排技术与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即开发清洁能源,利用高效新能源,通过低耗能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生存对全球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特别是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占极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改变“高碳经济”的传统出口贸易模式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而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耗能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缺点。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多已摆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其中短期内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2.2出口贸易量降低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这对我国的化石能源出口产业造成了市场萎缩和价格降低迷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化石能源出口企业出口量大大降低。此外,欧美国家一直积极筹备启动碳关税,若该项关税一旦启动,无疑将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重大打击。根据世界银行近年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旦在国际上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出口量将因面临平均幅度为26%的碳关税,而萎缩21%。因此,碳关税将随时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发达国家扼杀“中国制造”的有力武器。

2.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损严重

除了碳关税之外,在对外贸易上必然还会针对更多影响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在各个环节制定更多限制条款,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生产、销售甚至到产品的报废,各个环节都将有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制造商在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将必须增加有关保护环境的产品检测、认证等措施,以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无疑将增加制造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低碳贸易

低碳经济虽然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低耗能化转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低碳发展之路,不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为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以变应变,以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低碳化过程。

3.1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环保标准低,并不适应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充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抓住出口调整的契机,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优质人力资源回国创业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各项产业包括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贸易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3.2以政府引导为主力,从上至下推动贸易转型

低碳贸易中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低碳并不代表低成本,推广低碳贸易发展,以为这全社会对低碳追求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贸易上,完全公益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举步维艰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必须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低碳贸易的推行与发展进行税费补贴,引导和协调低碳经济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常态。

3.3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扩张绿色贸易战略

技术创新是绿色贸易的突破口,是绿色贸易战略推行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以环境与生态发展需要为导向,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将绿色生产融入设计理念,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产品推广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树立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等途径,健全企业绿色生产创新能力。

3.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创造良好涉外经济环境

除了完善国内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外,在国际上,政府要积极开展多国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政策的谈判,倡导发展自有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双边贸易合作,运用环境外交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环境外交,携手更多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广泛达成公平、友好的国际贸易公约、协议,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涉外氛围与健康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经济,(10).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

[3]于立新,江皎.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J].红旗文稿,2010(02).

[4]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

 

篇2:低碳策略

一、低碳农业发展的内涵及国内外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以农业构成的第一产业为主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不断深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发展低碳农业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所谓低碳农业,既表现在农业的作业方式,也表现在农业的产品结构以及农业的产业形态等层面。例如,通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提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就是低碳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是低碳农业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体现;再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新形态是低碳农业在产业形态方面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欧盟生态农业条例》和《生态农业法》为欧盟低碳农业提供法律保障,《低碳经济法案》和《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是美国低碳农业的重要法律依据,澳大利亚于颁布的《低碳农业倡议法》规定了农户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权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权,同时规定政务应以碳排放权交易获得的收益为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成果推广提供服务。8月,农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30年)》等为指导,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旨在发挥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

二、陕西省农产品发展冷链物流的需求分析

所谓冷链物流,是指在产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保证产品始终处于特定低温环境,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损失率的过程。实践中,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激励,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模式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营销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而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过程,必须通过发展冷链物流的形式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质量不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农产品与东盟国家具有较强互补性,中国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等产品领域,而蔬菜、水果等产品由于较短的产品保质周期,对物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的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实现需求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果蔬冷链流通率达5%、冷藏运输率达15%,水产品冷链流通率达23%、冷藏运输率达40%。从冷链物流的客户来看,果蔬、农产品位于金字塔最底层,市场最大、需求旺盛。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随之快速发展。据预测,到,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20%。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一,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缺乏规模化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小而散,冷链物流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不高;第二,由于我国冷链物流的综合管理效率和物流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冷链物流的损耗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到5%的平均腐损率,冷库、冷藏保温车等冷链物流设备较为短缺;第三,产品冷链流通率低,全程冷链比例不高。陕西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强省,有着全国领先的农业种植基础及加工能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如洛川苹果、临潼石榴、火景儿柿子、陕北大枣、周至猕猴桃、镇安板栗等。,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86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630万吨,果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果业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以猕猴桃为例,陕西省宝鸡市的眉县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猕猴桃之乡,也是国内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20,全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29亿元。全县农民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提升现有陕西农产品生鲜品牌价值,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冷链物流的支持。

三、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陕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

结合陕西省在发展冷链物流领域的需求,陕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体系应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

1.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冷链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决定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成本,在农产品出口区域,以出口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中心城区(周边)、重点乡镇、生产基地、示范园区梯次配置,全面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周边)布局建设综合型或专业型冷链仓储设施,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在果蔬生产重点区域布点,建设果蔬保鲜冷库。

2.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本质上必须大力推进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陕西省在推进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首先,应坚持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农产品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冷链物流设施;其次,为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再次,鼓励区域内冷链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联合或并购做大做大,发展陕西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3.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陕西省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居于重要的节点位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陕西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东盟等国家等陕西水果的需求较多。但是,东盟等“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普遍缺失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条件,也缺乏对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的投资能力。因此,陕西省在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跨境农产品销售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

4.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体系。资本支持是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陕西省冷链物流企业小而散的现状,有必要建立多渠道的冷链物流资本支持体系。一方面,在传统金融体系领域内,优先保障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用地,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无形资产和动产质押、冷链物流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在非银行金融领域,积极通过冷链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冷链物流担保和融资租赁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的冷链物流资本支持体系。

四、结语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全国领先的农业种植基础及加工能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物流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都需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农产业营销提供基础。结合陕西省在发展冷链物流领域的需求,陕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体系应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9):169-173.

[2]尹立新.低碳经济对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0-21.

篇3:低碳策略

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个温室气体高排放的领域。和其他领域相比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过去的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 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2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交通运输业也处于高速发展期,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 交通工具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会削弱其他领域的减排努力, 使整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1]。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增强, 非机动化程度降低。2009年年底, 我国机动车总量1.8亿辆, 民用汽车总量7619万辆, 私人小汽车总量4243万辆。近十年, 民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4.2%, 私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22.7%。按照目前的速度, 到2015年, 小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两亿辆[2]。据测算, 每净增100万辆小汽车, 需增加282万车公里的路网容量, 30平方公里的停车面积。按机动车目前使用强度计算, 每增加100万辆小汽车, 每年至少增加13.5亿升的燃油消耗。北京市汽车排放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另外车用替代燃料的消费比例很低, 例如从机动车的组成结构来看, 2008年天然气汽车、电动车仅占民用车辆的千分之一。这种情形使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小汽车能耗占了城市交通总能耗的约86%。从部分典型城市居民的出行结构可以得出: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快速增长,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过低, 自行车等低排或零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比例大幅下滑, 逐步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 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增强、非机动化程度降低的趋势十分明显。按照这样的发展情形, 则城市交通就可能会被高碳发展模式锁定。如何使居民出行结构趋于合理, 倡导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已迫在眉睫。

低碳交通就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 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交通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

2江苏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的情况分析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的“基于低碳理念的 (江苏部分城镇) 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调查”项目团队, 对南京、徐州、盐城、连云港等市的城镇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72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低碳理念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图1显示, 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群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程度相对比较高, 31岁以上的人群对低碳的了解相对较少。结果反映, 真正了解低碳理念的居民平均不超过10%。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道和了解低碳理念我们需要的是全民行动。不能将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只是放在课堂上, 可以结合公益广告、文化演出等这些方式扩大宣传范围, 提高宣传效果。

2.2低碳和生活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7%的人认为低碳与生活完全没有关系, 据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这样的数据比例中我们看出普通居民对环保节能型社会的渴望。同时我们也要肯定政府在公共交通中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 这也在积极的引导人们走节能环保之路。

2.3时间与步行替代的关系

总体看来, 在调查中接近50%的人有过用步行、乘坐公交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体验而且是经常性的行为, 这反映出居民出行时既算经济账, 也在节省的同时不忘爱护环境。有近83%的人支持低碳出行, 这也就是人们的意愿体现, 这也为低碳理念的落实奠定了思想基础。

图2是不同时间段在时间允许下替代的情况, 从经常替代的情况来看, 时间路程允许的时间长短与他们替代比重分别是58.67%、43.35%、42.59%、56.04%,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近一半的居民愿意用步行来替代其他的交通工具。愿意与步行替代交通工具的原因可归纳为: (1) 道路不够顺畅; (2) 追求一种慢生活, 来缓解生活压力; (3) 利用上班的过程来锻炼身体。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用步行替代交通工具, 有许多优点, 应大力宣传。

2.4购车意愿与私家车选择

如图3所示, 各收入段的购车意愿也不同。总体而言, 小排量汽车较为受居民的青睐,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也比较受欢迎。从排放量来看, 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较少, 在各个收入段来说二者比例之和都在50%以上, 选择购买这些低排放的节能环保车型, 值得肯定, 他们愿意在满足自己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环境的和谐。

图3显示, 多数居民选择小排量轿车, 而不选择新能源轿车。个案访谈揭示, 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使用技术不成熟,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不能满足居民对出行的需求。同时, 亦有购车预算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价格较高。这也反映出,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2.5公共交通覆盖状况

分析调查结果, 我们看到, 认为公共交通覆盖较为全面的占21.61%, 认为覆盖情况一般的占47.74%。另有30.66%的被调查者, 认为自己所在地的公共交通覆盖状况不够好, 存在改进的地方。公共交通覆盖的不全面, 是导致人们不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 我们试图进一步分析地级市和县城在公共交通满意度方面的异同, 但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大中等城市、县城在此方面的满意度几乎没有差别。

2.6选择交通出行方式的考虑因素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 速度和便捷灵活成为人们出行主要的考虑因素, 其次为舒适度和经济性, 最后才是低碳环保。虽然居民们认为低碳对于自己的生活挺重要, 但在具体选择交通出行方式时, 低碳环保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也就只有当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时候, 我们绿色社会才完成一半, 另一半就是我们坚持去做这样一件事。

2.7长途工具选择

从图5中可以看出选择大巴车的人数最多占37.46%, 其次就是火车占33.70%, 二者合计占七成以上。而大巴车和火车相对于私家车、出租车而言, 人均排放量较低。所以应更好的发展、推广公共交通方式, 限制高排放出行方式。

2.8常用交通工具情况分析

在城市和县城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发现, 比例差额最大的是电瓶车。县城居民选择电瓶车出行的占一半以上, 这对道路压力还是较大的, 这也要求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 同时也希望使用电动车的人们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另一差异较大的是地铁, 江苏地区拥有地铁的有南京等几个大城市, 而县城均没有地铁, 所以可比性不强。在其他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多少差别。

2.9调查小结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 但不强;居民选择出行方式随着不同的因素而改变;在选择交通工具的具体行为时, 较少考虑到低碳因素。当然,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有待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有较高收入时就想买私家车的人群等。居民出行时没有把低碳意识放在首位, 主要是因为低碳环保意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也与普通居民更喜欢舒适、便捷的私人出行方式有关。

3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的策略探讨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据预测, 如果全行业采用节能运输模式, 全国公路运输行业营业性车辆汽柴油综合能耗将降低10%, 可节约燃油800万吨左右。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污染的来源, 如北京市汽车尾气排放已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尽可能减少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就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运输方式[3]。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第十九条中, 明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 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的目标和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 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解决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存在的问题, 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3.1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 使低碳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1) 大力宣传低碳交通, 从小学生抓起。将低碳交通意识融入教育课本, 作为学生的学习的课程, 让居民从小就受低碳交通理论的熏陶, 感受地球现在面临的危机, 从小就养成低碳出行、爱护地球的意识。 (2) 将低碳环保要求列入居民生活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的相关条例当中, 用法律规范的形式, 引导居民依法自觉放弃高排放交通出行方式, 引导居民逐步树立“低碳出行是公民应尽义务”意识, 从而在制度上引导居民低碳出行。 (3) 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现代网络媒体, 进行公益宣传, 大力宣传公共交通的线路、调整、优化情况, 突出其便捷性, 让居民对公共交通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 并自觉自愿地选择乘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

3.2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1)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 才能更好地吸引乘客。一是要优化公交线路, 扩大公交覆盖面;二是要提升公交服务质量, 使舒适、安全、卫生得到乘客的认可;三是要通过调研, 切实改进工作, 把关系到民生问题的交通出行问题解决好;四是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使公交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得到提升。比如, 要充分发挥车厢内所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用坐席的功能。虽然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得到了形式上的推广和采用, 但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部分地降低了乘客的满意度, 影响了这部分群体乘坐公交的意愿。因此, 项目组认为, 公交公司可以根据客流量的需要, 单独设置老弱病残专用公交车辆。这样不仅可以让那些特殊人群都得到人性化的帮助, 还会减少城市小汽车的使用。 (2) 发挥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 推广公交系统的票价优惠。只有实行一定合理的票价政策和优惠方式, 才会使公共交通运营机制得以良好运行, 才能吸引乘客使用公共交通。大部分城市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 包括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打折优惠, 像老人可以办理老年卡, 学生可以办理学生卡等, 也有不少城市为了方便上班族出行, 可以实施年票、月票的票价形式 (并且是公共交通全线通用的) 等措施。我们建议, 应当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 对于需要公交转乘的乘客, 要扩大票价的优惠幅度, 比如公交换乘时每次只收0.4元甚至0.3元 (换乘优惠说到底还是需要政府的补贴) , 增强票价优惠对居民乘用的吸引力。 (3) 设计并充分发挥公交优先的政策与制度。提高公交通行效率, 满足乘客便捷性交通需求, 可以有效降低私家车出行数量和次数。南京、常州、盐城等地的现有实践证明, 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 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 尤其对一些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居民来说, 吸引力是明显的。它同时还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使得交通更有秩序化, 减少交通事故。另外, 从现代交通智能化发展的角度上, 可以设置红绿灯的公交通行优先, 其原理就是在公交专用道经过的红绿灯的地方埋下电磁感应磁片, 这样只要公交经过时, 磁片就会发生反应, 这时的红灯就会迅速变成绿灯, 大大增加了公交的准时性。另外, 在公交无缝对接方面, 可以将地铁、公交、出租车、绿色自行车设置一起, 做到无缝对接, 方便居民的换乘。比如, 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设在江宁区的各站点, 绿色环保自行车的配置就解决了居民乘用地铁离家“一公里”的问题, 方便了居民乘车, 提高了便捷性。

3.3优化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 增强公共交通的减排效果

首先,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 显示居民短时间出行时经常用步行、乘坐公交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占的比例是很大的, 所以只要工作场所与住处距离不是很远, 居民均有可能采用公交、步行或自行车来代替私家车和出租车,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 规划部门应充分注意将住宅区建造、地铁或公交站台建设的配套。其次, 在大型公交站、地铁站建设立体式停车场 (依据情况而定) , 或者配置公交环保自行车, 以便于引导距离公交或地铁站较远的居民实现低碳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加大公共交通车辆、站台的改造力度, 提升乘客满意度。客流量较大的地方, 往往会出现“挤公交”、“挤地铁”的现象, 此时往往会造成乘客上、下车秩序的混乱, 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公交的延误, 使得部分人群因此而放弃乘坐公交或地铁。因此, 对于一些时间要求较强的乘客, 建议开发、实施VIP车厢或车辆, 但是相对普通乘客的票价可以高一些;在条件允许的路段, 采用双层公交车辆, 加大运载量;采用最新交通科技手段, 提高车辆行驶的速度, 减少耗油量,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 加大对公共交通站台的改造, 提升候车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也和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3.4综合利用财税政策, 加大发展低碳交通的引导力度

(1) 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的收集、整理、检查, 设定每月私家车出行限制日, 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鼓励居民低碳出行。 (2) 制定政策, 限制小汽车尤其是大排量私家车的购买量。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 设置本市的最大限额的小汽车数量, 并根据城市车辆报废的多少, 规定每月、每年新购买乘用车辆的限额, 以限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 (3) 发挥好政府财政、税收等杠杆的调节作用, 引导低碳交通发展对于公共交通企业在发挥其公益属性的问题上, 要从宏观着眼, 不求一时效益, 而是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着眼点, 对于公共交通企业实施的旨在鼓励、吸引居民乘用公交车辆的措施而减少收入之时, 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同时, 可以减免相应的地方性税收。

鼓励交通客运企业、居民个人购置低排放环保车型时, 给予牌照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先优惠, 财力较强的城市可以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补贴金额可以参照不低于或接近环保车型高出同排量汽油车价格的部分, 使企业、个人更愿意购置和使用环保型汽车。

3.5结合智能交通技术, 发挥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功能

一个良好的公共交通, 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 发展公共交通的智能运输系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交通流、进行交通规划方面, 加强GIS系统的应用, 减少车辆不必要的迂回、堵塞、绕行等造成的能源消耗。在交通客运服务功能方面, 强化ATIS系统对公共交通信息、实时交通信息的应用, 通过智能化调度,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达到减排的效果。

有步骤地推广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在出行交通路线规划和导航功能的应用。通行路线规划, 减少路径选择失误造成的能源耗消耗、时间损失。根据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开发利用的不断推进, 利用该系统可以缓解因修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阻塞问题。根据导航系统可以实施对车辆运行状态、速度、方向、车牌号码、车型等信息的查询, 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有利于交通指挥中心监测、监控车辆的运行状况, 指挥中心可根据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对被监控车辆进行合理调度, 也有利于处理实施事故的处理、救援工作。

为了限制私家车的出行, 还可以学习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经验, 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其原理就是在车辆上安装计费系统, 如果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交通比较拥堵的地区, 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就会在车辆通过的瞬间, 根据车辆种类从安装于车辆内的收费系统自动进行现金扣除[4]。

另外, 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旅游等对交通服务增长的需求。当然, 与市区、城际之间的公共交通无缝对接, 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近几年不断发展的长途交通工具如城际高铁、动车, 因其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受到许多旅客的喜爱, 此类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 也为居民选择低碳出行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条件, 为低碳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间。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生存危机的威胁不断升级, 节能减排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文章依据对江苏省部分地区城镇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 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居民出行,低碳交通

参考文献

[1]侯纲, 李冰.城市低碳交通研究[J].生态经济, 2011 (7) :154-158.

[2]张陶新, 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7) :68-73.

[3]邱登科, 李静一.低碳交通, 绿色出行[N].中华建筑报, 2010-8-14 (9) .

篇4:低碳转型的必备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已经开始,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一转型;作为碳排放密集型经济核心的能源业、运输业和重工业企业尤其必须这么做,许多其他产业的企业也必须做好准备。

虽然对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如何开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此事在未来二十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将关乎重大得失。有的企业将成为绝对的赢家,有的企业则将明显落败。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可能和工业革命使得生产从手工作坊向能源密集型工厂转型一样明确。为了帮助企业从正在来临的转型中获利,企业管理者必须开始仔细重新定位自己的企业,以迎接低碳未来。这一分析和任何战略回应都以三项相关的发展为出发点。

首先,企业将努力优化现有资产和产品的碳效率,包括基础设施(楼宇、发电站、数据中心、工厂)、供应链和成品(汽车、平板电视、个人电脑)的碳效率。要实现这一优化,企业需采取提高能源效率的举措,并向核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碳排放量低的电力源转变。

其次,对能满足持续、大幅减排要求的新型低碳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增长。打破现有产业布局并创立新产业的价值链将会涌现出来,例如,以向发电厂大规模供应生物能为基础以及以第二代生物燃料为基础的产业将会崛起。那些鼓励电力和运输业中消耗更少能源的供应商和终端用户的新业务模式,其重要性将不亚于新技术。

其三,公共政策和对能源价格将居高不下的普遍观念正在推动上述两项发展。整个经济领域即将出现的突变可能出现在上述第一项发展中,这在很大程度是由监管所驱动。

优化现有资产和产品

在今后三到五年中,能源、运输和其他重工业的企业需要针对气候变化采取重大行动。那些到目前为止在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中还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行业,比如消费品、高科技和金融服务等行业,也需要行动起来。考虑到重工业的资本存量周转较慢,重工业企业的应对举措主要是优化现有资产的碳效率。

这一发展将对能源供应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需求将逐步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移;它也会对设备供应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低碳技术(比如改为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发动机)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强;此外,这一发展也会对物业业主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对高碳房地产的征税将更重。大多数企业作为能源使用者,必须遵守更严格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并获得节能技术。要想从这一转型中获利,企业领导人必须考虑多种方法。

通过改进碳效率的运营来削减成本

大多数行业的许多企业都有机会通过削减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节省成本,从而获利。研究显示,许多企业能达到20%到50%的削减幅度,有些企业甚至能达到更高幅度,同时,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也将加强。当企业能够因减少碳排放而获得碳排放配额时,减少碳排放量对企业来说则尤为有利可图,因为碳排放配额可以根据《欧盟排放交易方案》出售给其他企业。然而,全球平均只有24%的高管(能源和基础材料行业高管的这一比例大约为50%)表示,所在企业已为运营制定了碳排放目标。

高管们应在理解所有可能举措的重要性和节省力度(或成本情况)的基础上,设计目标宏大的碳减排计划。各行业企业的举措和目标自然会很不相同。例如,钢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举措和目标就很不同,因为钢铁企业采用能源密集型生产流程,而金融机构的碳足迹主要来自楼宇、数据中心和差旅以及通过资产组合接触能源密集型高碳排放资产。

作为一个简单的起步举措,任何企业都可先改善自身内部能源效率,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碳排放量低的燃料。更好的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照明系统经常能快速带来减排成效。对于重工业来说,对生产进行重新配置,也会是一项有效的举措。比如,重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对生产流程产生的热能进行再利用来发电或为后续的生产环节供热。再比如,机器和机泵等设备的产能经常过剩,就可以削减其产能,使之符合实际的生产需求。类似地,金融企业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数据中心,比如去除多余的应用程序、安装新的服务器以及优化布局,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从而节省能源,削减成本。大多数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少航空差旅并关闭闲置状态的机器和灯具来改变自身的准则和行为。来自同事的压力和内部的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某些行为转变。运动传感器等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也能对减排做出重大贡献。

然后,各企业应更进一步,在其整个供应链上推行成本削减和碳减排举措;供应链很长的企业尤其应如此。比如,零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以及消费品企业等。为了大幅削减碳排放量,企业在选择和洽谈供应商时,应制定硬性要求和关键绩效指标,就像它们如今为成本和质量制定标准一样。由于许多分包商对这一领域所知甚少,有时可能必须帮助供应商减少碳排放量。

企业可缩小碳足迹的第三个方法(对许多产业来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设计由低碳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比如,新型电脑或汽车),以及在运营中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家全球性的生产企业对企业总的碳足迹的分析结果显示,10%的碳排放量来自企业自身的碳排放和电力消耗;15%来自供应商的直接碳排放和电力消耗;75%来自产品中所用原材料的碳成分。

方法一:重新定位资产组合能源企业和重工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资产组合进行重新定位来获得战略优势,可以出售那些一旦实施或加强碳排放监管,其竞争力就可能会减弱的工厂。另一方面,可以收购那些将从公共政策动向中获利的资产。也可以将投资组合向碳密集度较低的工厂和技术转移。要想从此类资产组合重组中获利,企业不但必须更好地理解气候监管将如何影响自身所在产业,而且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采取行动。为此,领军企业正在开发基于具体情境的模式,即以分析与供求和监管有关的众多事实和假设为基础的模式,以求帮助高管们在优化资产组合上做出周全的决策。

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许多企业都将面临何时以及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复杂问题。老牌企业一方面必须提高其现有高碳资产的短期碳效率,保护这些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必须抓住当前的低碳业务机会,并为未来增长打下基础。要实现增长,高管们必须理解碳排放问题将如何影响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群,而这在许多产业并非是可以直观理解的。开展这种分析的一个实用切入点是:假设所有以极低的成本或无成本实现减排或得到公共补贴的活动都可能很好地代表了增长市场。

方法二: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利

《欧盟排放交易方案》和可能在其他地方建立的类似监管机制对银行和其他理解碳价格驱动力以及碳交易市场发展过程的实力型交易商来说是理想的机制。《欧盟排放交易方案》的排放权总交易价值是每年400亿欧元左右。如今的交易量只占这一总价值的小部分,但正在增长。其中许多角色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为投机目的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或建立能帮助系统外的企业以低成本方式实现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然后在市场上通过出售排放权来获利。

一些先行者已经赢得了巨额的回报。例如,法国化工企业罗地亚公司(Rhodia)通过在韩国和巴西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大幅增加了自身收益。这些项目每年减排1,100万到1,300万吨温室气体,每年都带来巨额的价值。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中,碳交易市场的数量和成交量都将增长,这些市场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方法三:发展新型低碳业务与优化现有基础设施的碳效率的各项工作同步,企业将展开重大行动,为新的基础设施大举开发更有效的低碳解决方案。通过建造或制造新型住宅、厂房或汽车来实现减排的成本,通常比通过翻新改进现有资产来实现减排的成本更低。实际上,监管法规必须鼓励这些新型的低碳解决方案,因为只有这些解决方案才符合到2030年在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的前提下全球 GDP 实现翻番的预期目标。

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需要将带来产业的新生。例如,林业和生物能源业的情况显示,通过向发电厂大规模供应生物能,一条重要的新价值链可能将出现。另一条新价值链可能以纤维素乙醇为基础;这种能源的成本如果能像许多人预测的那样快速降低,则将带来运输燃料供应模式的重大改变。如果监管条件合适,电力企业和物业业主可能结成新的联盟,以分散的形式生成电力(例如,通过屋顶太阳能板来提供)。

同时,由新技术驱动的业务将涌现出来。碳收集与封存(CCS)如果在技术上和商业上都证明可行,则将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它的年营业额到2030年将达到400至900亿欧元。我们也相信,整体性的低碳理念将从智囊团涌向街头巷尾及各个工厂。例如,阿布扎比正在兴建的马斯达尔城 (Masdar City)将成为一个没有汽车,只有磁浮列车的超低碳城市,所供电力全部为零碳电力,并且在水力使用和废弃物处理上符合严格的规范。今后30至40年在亚洲和中东很可能出现大规模应用此类理念的机会;在此期间,这两个地区还会有3亿至5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如何才能成为赢家?要促成新的低碳业务模式和价值链,其根本在于和谐整合。例如,太阳能电力价值链涉及来自半导体产业、石油与天然气产业、消费电子产业和公用事业的竞争者以及专营企业竞争者。大赢家不但需要具备独到的眼光和专有技术或能力,还需要拥有将自身技能与各个产业的技能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创立新低碳业务的整套价值链。此外,这些赢家还需要联合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利益相关者并引导监管环境的发展,从而使在社会层面高效的解决方案在经济层面也具有吸引力。例如,电动汽车行业的新兴企业正在寻求建立电力企业、汽车电池高科技供应商、市政工程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联合公会。

影响监管环境

对于许多产业来说,监管舞台关乎巨大得失。排放交易方案的精确设计能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取决于自由排放许可程度、新生产设施的许可权分配情况,以及将价格上涨转嫁给终端用户的能力。

作为低碳企业战略的催生剂,监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许多企业都会认识到自己必须影响监管格局,不仅要影响其根本性的政策原则,而且要影响技术性的监管工具。各企业需要与监管者紧密合作以求获得保障;例如,确保监管规定不会无意中促使企业将生产从碳成本较高地区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工厂转移到监管力度较轻地区碳排放量较高的工厂。对于以事实为基础的主张,如果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政策制定者是会持开放态度的。欧洲的许可权分配经历使政策制定者们看到,他们必须快速地了解情况并适应;如果他们不考虑产业的意见,他们的政策就不会有效力。不过,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影响监管环境。

方法一:评估与监管攸关的价值并确定对监管的态度

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因监管而牵涉的利益相差巨大,具体取决于企业资产和产品的碳密集程度、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在不同细分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以及企业运营所在的地域等因素。确定在每个监管领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并将这些不同的态度整合为一个一贯而可信的主张,是开展成功的监管管理所必备前提条件。

各企业在确定自身态度时,不仅应根据近期价值,也应考虑在监管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看来什么样的态度可能是可持续。例如,自律性的目标可能使得企业有机会通过自身力量实现减排。但是,要持续推动减排,这些目标必须可信。欧盟机动车制造商在欣然接受自律减排时就没有留意这一现实,而监管者后来认为自律减排目标不够高,转而施加了远为苛刻的减排目标。

方法二:利用老牌企业或扩张型企业的地位优势

随着碳市场的发展,老牌企业有机会积累碳排放许可权,从而建立强有力的地位。相比之下,扩张型企业一般拥有由较新、碳排放量较低的资产基础所带来的优势。因此,在航空业,易航 (EasyJet) 对气候变化采取了积极发表意见的姿态,主张取缔欧洲700架碳排放量最大的飞机,并拿易航平均使用年份不到三年的自有飞机与丰田的普瑞斯 (Prius) 汽车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

方法三:在多个层面与监管者互动

篇5:低碳策略

一、低碳经济及其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强调的是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新能源的开发,打破传统高排放、高能耗产业,研发创新减排技术与能源技术,最终实现绿色GDP,从而改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具备深厚的而广泛的理论基础,是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以及思想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得到的产物。其理论基础包含如下两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产生了人类,而人类为了赢得生存在不断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马克思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称之为劳动。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与大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对人类来而言,自然界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赢得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自然改造与人类生存间的平衡点。低碳经济便是其中的一大重要成果。

2、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该报告认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绝不含有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这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它考虑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了国家间的合作、国家公平、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自然资源的基础地位、环境的承载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和计划对环境的关注等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重视能源利用,在“十二五”规划对能源发展作了重点强调,并积极探索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已取得可观成绩。低碳经济存在着两个基本点:

首先,它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重要因素,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活动中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污染,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它实现了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能源消费生态化,使国民经济向低碳化甚至无碳化方向发展,为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炭的比重最大,占到了75%.这就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碳”特征显着,煤炭经济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高,因此,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一)资源供需矛盾显着,能源需求日趋扩大

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但与之相对应的能源供给却脚步迟缓。1980年到2008年的时间,我国对标准煤的需求量从58587万吨一跃增至到了277515万吨。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是能源的巨大消耗,2003年的1.4万亿美元GDP是消耗了50亿吨能源换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通过仔细分析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能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生产滞后。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量,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多种低碳和环保新能源,如核能、电能、风能、太阳能等,来解决我国现有的能源不足等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向低碳型经济转变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污染产业比重仍然很大

其他国家将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逐渐向我国转移,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量。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各地政府不断招商引资,忽视了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将国外的很多污染产业引了进来。另一方面,因第三国限制进口,使很多危险废物进入我国市场,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

(四)财税政策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财税政策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财税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政策缺少连续性和针对性;从事能源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税费负担大;没有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能源产业补贴较少。

(五)我国人民节能减排意识薄弱

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全国人民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大军中来,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就需要提高全国人民节能减排意识。从人民消费角度来看,有两个明显的消费问题,首先,我国人民消费了大量的污染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一次性商品的购买;其次,传统消费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现代人民的消费观念,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依然存在,比如爱慕虚荣、爱护环境意识淡薄等。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国付出很多努力,不断寻找解决现有能源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在各经济领域主动出击。

(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企业大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单靠企业自身技术改革和市场力量,是改变不了现有能源局面的。只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改变外部大经济环境,采取针对性和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使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一是制定低碳企业标准、完善的低碳企业考核办法等,加大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向低碳型产业转变,这样,既能在企业转变过程中减少其经济损失,又能与企业的风险机制相辅相成。三是加大低碳税收的优惠幅度,减少低碳企业的所得税支出,逐步征收碳税,使企业逐渐向低碳型经济转变。四是完善低碳商品消费制度,通过政府的调节,扩大低碳商品的消费范围,提高低碳节能产品的消费水平。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

不断向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型结构转变,淘汰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效益低下的产业,均衡现有产业,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产品效益高的新型产业。一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不断取缔落后产能。二是调整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减少高能耗产业的占比。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管理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向节能型企业转变。三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多引进低碳环保设备。各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使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转变。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

节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可再生能源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因为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需要排放二氧化碳。一是开发水电能源。但必须要处理好因此带来的环境保护、移民安置、资源利用等问题。二是加大核能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建立和完善核电供应体系,开拓现代化核电产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发展风能,推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建设。四是加快太阳能发电产业建设,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能源,在城市建设和推广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供热水项目,加大农村和乡镇中太阳能产品的使用范围,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五是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浅层地温能,通过地热供暖、供热水等技术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能源。

(四)加大技术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低碳技术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强有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和创新低碳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发展核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技术,增加可再生资源技术在我国科技中的占比,将其作为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才能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使我国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出发,一是增加技术投入比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低碳产品的范围;二是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不断将技术转化成科技成果;三是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低碳应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参加低碳组织的学术交流报告会,不断引进其它国家先进的适合我国的低碳运用技术和设备,招商引资,吸引外国低碳技术产业到我国发展,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五)全面参与低碳生活,培养低碳消费意识

在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基础上,改善居民原有的消费方式,抑制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的不良消费方式,建立居民理性和低碳的消费理念,树立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企业要在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运用低碳理念,使企业真正的发展为能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低碳企业。消费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理性消费。政府应加大低碳产品的购买范围,为企业和民众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引导广大消费者向低碳产品消费迈进,政府的行为对全社会低碳意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培养公众低碳消费意识、制定完善的民众低碳消费鼓励措施、加强低碳消费宣传等方面出发。

(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能源消费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化经济,提高生态能源建设的唯一选择。只有加强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先进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参与绿色低碳领域国家举办的交流会,我国才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加大低碳产品的贸易往来,不断消除低碳贸易障碍,让低碳经济在更多国家和企业发展起来。二是吸引国外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到中国发展,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是在多方面加强与其它国家间的合作,如人才、资本、科技等,营造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竞争国际大环境。四是加强与其它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如与企业、学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新型合作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公众、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公众节能意识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等多层面入手,才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低碳经济势必会赢得快速发展,并为实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全勇。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2]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3]丁雪辰。我国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

篇6:低碳生活,低碳校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论文

题目:《低碳生活,低碳校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机自1011班

小组成员:

胡言乐(1010311122)

王华(1010311123)

顾正阳(1010311124)

刘诗琪(1010311127)

第1页

低碳生活,低碳校园

作者:李坤、胡言乐、王华、顾正阳、刘诗琪

摘 要:全球气侯变暖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退化、粮食短缺、生态失衡六大基本问题造成了各种灾难性后果,给人以时代性思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校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建设低碳校园,既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又把能源经济学理论作基石,还应遵循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建设低碳校园也具有清晰的实践路线:低碳理念进人心;低碳转型入主流;低碳活动进校园;低碳行为生活化,低碳研究融社会。

关键字:低碳、校园、节能、环保

一、低碳生活,低碳校园的原因

作为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的现代人, 无疑我们是幸运的, 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前所未有的舒适: 冬天有暖气, 夏天有空调, 出入有汽车, 沟通有手机⋯⋯。在科技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欣喜之余,作为工业文明的副产品, 大气中浓度越来越高的温室气体之一——CO2 却让享受着文明成果的人类伤透了脑筋。当前, 全球气候变暖, 各地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资料统计: 人体, 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CO2 1.14kg;使用电脑, 年平均间接排放CO210.5kg;冰箱, 年平均间接排放CO26.3kg;电视,年平均间接排放CO2 1.7kg;汽车, 一台发动机每燃烧1 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CO22.5kg;使用纸巾, 每人每年可排放CO2 0.57kg;喝一瓶瓶装水, 可排放0.044kg 的CO2;坐一次电梯可排放CO2 2.0kg ~6.0kg ⋯⋯。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 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低碳运动已经成为一场涉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2009 年12 月7 日, 被冠以“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称号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开幕, 有192 个国家参加, 几乎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政府承诺延缓CO2 的排放, 到2020 年,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 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随即一股强劲的“低碳”旋风开始席卷中国,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迅速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CO2 的排放, 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减低碳, 特别是CO2 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减轻全球温室气体效应, 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低成本、低代价、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有2.6 亿多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 5。“打造绿色校园, 践行低碳生活”不但节能环保效益巨大, 而且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就牢固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 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推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低碳校园的涵义

低碳校园,泛指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校内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以高校各项活动为载体,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和谐校园为基础;以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核心。最终实现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

律,为高校自身和社会提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帮助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进而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开展的低碳校园建设,涉及到指导思想、目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和减排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

1、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依据

首先,环境经济学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支撑。环境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性质是研究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利用;其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其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其学科特点: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因此,认识和理解环境经济学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等基本理论,就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坚持节能减排,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和理解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增强我们建设低碳校园的自觉性。其次,能源经济学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基石。能源经济学是指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能源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的内部替代和外部替代;能源的国际贸易等。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我们要建设低碳校园,同样离不开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最后,遵循生态学的自然规律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理论法则。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在谈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深刻指出: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绝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可见,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低碳校园,既能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生态意识;又会使广大师生在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中,对大自然怀有崇尚、敬畏之心,认真处理好“生物或生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使低碳校园建设的过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2、建设低碳校园的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由于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全球气侯变暖而出现的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退化、粮食短缺、生态失衡六大基本问题日趋严重。它威胁到人类环境的安全健康,造成了资源及生态灾难、经济灾难和社会灾难。科学资料已经证实,在过去100 年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全球平均气温、海平面都上升了一定幅度。科学家、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气侯变化带来的广泛影响。比如,大气污染给我们造成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洪水、干旱造成粮食欠收或绝收;地震海啸、沙尘暴、龙卷风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暖冬或高温造成用电高峰等等。在这样生存环境严峻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必然会受到现实或潜在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

3、建设低碳校园的行为依据

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还没有“习惯成自然”,自觉养成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尤其在环保意识和节约观念上最容易当成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对“常流水”、“常明灯”视而不见。如,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5 年对45 所高校的能耗和水消费的数据统计测算得知,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 2 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 95 倍;人均年能耗0. 775 吨标准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 32 倍。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

消耗生均降低15%,以2009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 7 万人测算,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 3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 671 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人口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可见,全国各高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浪费能源、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是多么严重!纠正或根治这种奢侈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风气,大力倡导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正气,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新理念,更加凸显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路线

1、低碳理念进人心。

近年来,随着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的低碳词汇在社会上逐渐流行,在各行业也成了热门话题。但高校是一方铸造精英的沃土,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殿堂。大部分师生不是学习研究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对低碳环保的意识不强,对节能减排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路线图,首先要下大力向全体师生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让以“低碳、节能、节约”为荣的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如,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纷纷设置低碳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环保知识;北京大学成立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为搭建环境教育平台提供有力支持,为师生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行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低碳转型入主流。

高校虽然环境特殊,但也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经济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撑的主体机构之一。因此,高校在建设低碳校园的过程中,要练好内功,增强内部管理实效,逐步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高校低碳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硬件建设,特别是对现有设备节水、节电、节材、节耗的改造,促进学校范围内的节能减排,进而为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示范。如,河北师范大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原生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市政污水热量供热和制冷,仅冬天供暖一项就节约经费800万元。全校浴室采用太阳能的“空气源热泵”设备节能、节电,降低了消耗,成为石家庄市的节能减排的先进单位。

3、低碳活动进校园。

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大学生通过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紧紧围绕建设低碳校园展开。如,北京高校30所大学在校园里开展“健康环保周”,举办的目的在于向北京市的大学生宣扬低碳环保文化,让环保知识走进校园。让每一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收获快乐、获得知识、增加友谊。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低碳行为身体力行:关闭显示器、对水进行二次利用、购买环保节能型商品以节约用电、水,降低能耗;使用双面用纸,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重复使用塑料袋以节约树木、石油等资源,保护环境;自觉对垃圾分类,使资源能够回收并循环使用,不造成浪费。大学生这些力所能及的行为,都起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这些活动扩大了低碳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辐射力,让低碳校园的建设既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

4、低碳行为生活化。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低碳生活,绿色校园”,这不仅仅

是口号和警示,更是广大师生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健康生活的追·155·求。建设低碳校园,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低碳生活细则,使师生的言行举止和每日生活力求符合低碳生活理念。“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把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张纸这些“善小”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如,浙江大学的学生将闲置物品回收归档进行物品交换,“融绿色于生活,化低碳为时尚”,在分享与交换中,实践低碳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中原工学院以“爱校园、爱环保”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对废旧物品再创造,用人体行为艺术、落叶送祝福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家共同营造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环境。很多同学把日常生活用品改造成环保用品:有的把废旧电池变成了一架坦克,有的把空矿泉水瓶做成了冲锋枪,有的把啤酒瓶盖变成了花形的杯垫,还有的把饮料瓶组接成变形金刚,广告宣传页做成小房子、玫瑰花、笔筒等。大家意识到,生活垃圾变成宝,就是低碳生活中的绿色环保。

5、低碳研究融社会。

高校始终是为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一支生力军。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效益,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如,由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研究的“农村生活垃圾高效能源化和资源化的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课题进行了10年之久,目前已经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得到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联合资助。这种联合把高校与政府和社会对接交流,并为其提供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的低碳转型、节能减排的科研成果将会更广泛的融入社会,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等学术科研领域发挥智力支撑和引领作用。

上一篇:电能表与电功教学设计下一篇:牧羊人之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