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

2024-04-28

戴着镣铐跳舞(精选6篇)

篇1:戴着镣铐跳舞

扩写题:戴着镣铐跳舞

扩写题是近几年才走进高考试卷的新型考题,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扩写与其说是一道语言运用题,不如说是一篇超微型的作文。扩写题的类型较多,但归纳其答题技巧,一言以蔽之,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真题再现

2008年高考安徽卷考题: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答题要领

1.关注题干要求。纵观近几年全国和地方考题,扩写题的题干均点出了答题的有关要求,从扩写的内容重点、表达方式、句式、修辞手法以及题数、字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造成失分的结局。上述考题中,我们至少关注题干中的`几个要素:“扩写成一段话”、“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少于80字”,这些词句分别从扩写的形式、表现手法和字数方面对试题作了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评卷时的赋分点,漏掉任何一个点,都会给考生带来遗憾。

2.研读所给材料。除了题干要求外,扩写题大多给出做题材料,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词。这些材料看似平淡无奇,但却隐藏着答题的许多隐性要求。只有认真研读这些材料,找准“答点”,方可写出完美答案。上述考题的材料是一句话:“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审题时应抓住 “这个冬季”和“异常寒冷”两个关键词句,至少找出其中隐含的两条答题要求:(1)必须有描写,且突出其中的“天气”二字;(2)句子应符合冬天的特点,且写出冷的程度。如果忽视了以上两个隐含信息,肯定难以取得理想的答题效果。

3.踏出准确“节拍”。扩写就是跳舞,一个高水平的舞者必须领悟舞蹈的韵律和节拍,同样,拟答完美的扩写题必须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研读试题材料,要踏出准确“节拍”,首先要考虑题目中的具体要求:运用两种描写手法,两种以上修辞格以及字数;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1)这个冬季――应写眼前之景(“这个”是近指),且要写冬季;(2)异常寒冷――应着力突出寒冷,且冷得不一般(“异常”)。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方能准确。同时,作为一个描写片段,拟写时不要兜圈子,面面俱到;而要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4.秀出“舞步”之美。作为“迷你型”的作文,解答扩写题如果仅仅做到准确,尚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也达不到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扩写应该是训练考生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修饰语言、展示文采的过程,就像一个技艺娴熟的舞蹈者在不大的舞池中给观众展现优美动人的舞姿。研读上述考题,首先应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抓住冬季场景的特点,确立描写的角度,选取恰当的意象去表现冬天。在表述时还要注意变换直接和间接描写的形式,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力求语句生动传神。

篇2:戴着镣铐跳舞

戴着镣铐跳舞

——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蕲春县横车高中

凌勐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水平,是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综合考查。文言翻译题大都安排在第Ⅱ卷的第一板块内容中,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要求,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要点意识,走出翻译误区,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一、研究文言翻译的命题特点

1、分值:稳定在6分到10分之间(2010年除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天津卷、福建卷、重庆卷和上海卷外,其余均为10分)。

2、题量:2010年有7套试卷考两句,其余三句,2011年可能还在两句和三句之间,不会有大变化。

3、字数:30~50字。

4、可能出现的创新:2010年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重庆卷将文言断句题与翻译题合在一起考查,2011年其他省市有可能效仿。

5、句子选择:侧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6、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

7、得分点所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

二、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

面对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要树立一个基本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强化两种必备........意识,即语境意识,踩点意识;信守三条根本标准,即信,达,雅;掌握六种主要方法,即...........留,删,换,调,补,贯。......

1、虽然汉语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有种种变化,但文言与白话,它从根本上是同一种语言,文言文翻译不同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它的传承性和稳固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顺着其条理与脉络直接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1-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2、三条标准:信,达,雅。“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歪曲,不走样。“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实际上高考文言文翻译只要做到前两条即可。

3、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强化两种意识。

首先是语境意识。语境,简言之即上下文。即要求我们能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举例说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白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杂篇〃徐无鬼》

学生在处理这个句子时往往会卡在“质”这个词上。

引导:观照整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借郢人和石匠的故事表达了对惠子的思念,发抒“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之情。怀人之情以此出之,堪称神来之笔。文段中石匠刀法之快之准令人咂舌,但更令人佩服的是面对呼啸而至的大斧而不失容的郢人。郢人与石匠棋逢对手,庄子与惠子真堪知音,整段文字同时传达了一种没了对手的悲哀与寂寞。根据语境我们不难推断,这个句子中看似陌生的实词译为“对手”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我以前的确能削砍(它),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应具备强烈的踩点意识。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等。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否则,稍一疏忽即有可能劳而无获。

举例说明: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龙渊义塾记》

学生答案示例:

①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继承自己的志向,不要为了自己而更改。(0分)②章君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只要继续按章君的志向办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私。(1分)

③章君的儿孙,应该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2分)..④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

⑤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第-2-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赋分依据:译出句子大意1分,三个得分点分别为“为”“夙夜”“丰己”。

4、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具体说,有六大基本方法。

⑴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示例: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⑵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①夫赵强而燕弱。.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厌之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⑶换。即单音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示例:①项王军壁垓下——军队、驻扎 ..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③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不一定 ....⑷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示例:①故不我若也!(调为“若我”)..②求人可使报秦者。(调为“可使报秦人”)....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奉命于危难之间。(调为“以烟景召我,于危难之间奉命”)................⑸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示例: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主语)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省谓语)③竖子,不足与

谋。(省宾语)④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南。(省介词)

⑹贯。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示例: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曹操水军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借喻)边疆 ..④权起更衣——(委婉)上厕所 ..

第-3-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附: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清楚誊写,翻译完毕。

三、走出文言翻译的常见误区 【题目举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选自语文读本《庖丁解牛》)

【考查意图】

做任何题目,都要努力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这将十分有利于分析,把握直至正确解答题目。很显然,这里的考查意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查“虽然”“至于”“怵然”“行为”等几个双音节词,它们或涉及本义,或涉及一词多义,或涉及古今异义等;二是考查重点实词,如“族”“为”等,不难看出,这里的“为”字十分麻烦;三是考查特殊句式,如“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等。

【错误例举】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文言翻译题例,但因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考生翻译错漏百出。现略举几例,以供分析。

错例一 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错例二 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错例三 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错因分析】

从考查意图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考查的要义。这里,考生所犯错误刚好就是在几个双音节词、两个重点实词和省略句理解与翻译上。致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忽视了上下文,致使“虽然”“行为”误译;二是“为”字的理解过于草率,没有从“为”自身、句式等角度细加分析,包括“族”等重点实词的不理解,这是很致命的;三是忽视了上下文的意脉,生硬地译为“视觉停止了”,相信考生再读时会哑然失笑的。

正解: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努力方向】

第-4-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1、重温课本,加强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2、要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基本原则,切实用好上下文;

3、遇到一些很难理解的文句时,要学会联想和比较,将自己在课本学习中掌握的一些经典文句拿过来进行比较,往往会让自己茅塞顿开;

4、多读多练多反思多总结十分必要。

看来,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1、误译文言实词

示例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误译: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解析】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应译为:(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示例②: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正确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示例③: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正确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示例④: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正确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第-5-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2、误译文言虚词

示例: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误译: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解析】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应译为: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3、古今词义不对应

示例: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晋书〃王戎传》)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4、语言不合规范

示例: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5、不辨感情色彩

示例: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第-6-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6、误译原句语气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7、误译语法关系

示例: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8、误译分句关系

示例: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臵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第-7-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9、不懂文化常识

示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10、不懂修辞

示例: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语句中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语句所处语言环境的考查。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四、加强文言翻译的规范训练

(一)高考真题训练(2010年)

1、【全国卷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4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6分)

【参考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第-8-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各位高官大臣,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解析】(1)注意 “复”“故”的翻译,“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的落实,“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含义。

3、【湖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1)关键字:“为吏”然”“簿书听断”;(2)关键字:“督” “用者”“计其出入”;(3)关键字:“苟知” “而” “窃食”。易错处:“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4、【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4分)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分)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4分)

【参考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二)课外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第-9-页(共10页)语文教学心得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不受邑》)

【参考答案】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③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 ①‚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参考答案】①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要注意几个词: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干:求;举:推荐。)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②‚周咋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③‚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参考答案】①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②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③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嶿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①②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注:①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参考答案】①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②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兴兵” “少止”的意思,“尽”的活用)

篇3:戴着镣铐跳舞的美学

一、美学在产生之初归入到了理性的概念话语之网

虽然一直以来的美学在不断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地位, 但是, 始终是摆脱不掉理性统治的中心。在鲍姆嘉通之前古典哲学时期, 对于审美的问题是忽略的。鲍姆嘉通时代的美学“指涉的不是艺术而是人的整个感觉和直觉领域”, 这是一场“原始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骚动”, 并认为很久以来“身体一直是在朦朦胧胧地反抗着理论暴君”, 此时的美学是作为身体话语存在的。

“美学萌生于18世纪, 这种新奇的话语并不是对政治权威的挑战, 而是可以读解为专制威权固有的意识形态困境的表征。这种权力为了自身也需要把‘感觉到的’生活考虑在内,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 任何统治都不会稳固。情感和感觉世界肯定不能拜倒在‘主观世界’之下, 拜倒在康德嘲笑自我主义之下;相反, 必须把它带进理性本身的庄严审视之内。如果生活的世界不能转变成理性形式, 那么所有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问题岂不是被丢在某个不在控制范围之内遗忘的角落了吗?理性必须找到穿透直觉世界的某种方法, 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让自己的绝对权力承担风险。”其实鲍姆嘉通的美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寻找平衡的努力, 其实最终迎来的是理性的殖民化。鲍姆嘉通写道:“美学是逻辑的‘姐妹’学科, 是一种较低级的理性。美学生来就是一个女人, 从属于男人, 但必须执行自己谦卑的任务。”鲍姆嘉通写道:“不能把科学拉到下面的感性区域, 但是要把感性的东西提升到知识的高度。”在美学的产生之初, 它总是在理性的统治之下, 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但仅仅是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男人的女人。

二、审美化了的权力

“因为存在着我们一致同意的美的东西, 通过看和所见而不是论证和分析获得对美的认同, 所以在我们的物种生命之内, 产生一种自发的同感, 而且让我们看到, 尽管生命存在着明显的任意性和模糊性,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确实可能起到类似理性法则的作用。”如果专制制度不希望引发造反, 它就必须大方地承纳性情。“获得解放的主体把法则当作自己的自主法则来占有, 打碎了写满禁忌条文的碑石, 因为法则本来就是为了重写在人的心灵里而镌刻在碑石上面的。因此, 默认法则就是默认自己的内心存在。”到底什么是法则?是不是一种法的确立?法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承认。资产阶级与此同时提出了“习惯、忠诚和情感”这样的口号。“法则、习惯、忠诚、情感”等看起来貌似是对人的一种情感的尊重, 其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和统治, 只不过是一种审美化了的权力、审美化了的理性统治。这样的统治是更为深层意识上的统治。“权力镌刻在主体经验的细枝末节里, 抽象的义务与顺适的性情之间的裂缝已经弥合。把法则溶解为习俗和绝不动脑筋的习惯, 就是它与人类主体自身的快乐存在完全等同起来。”

以上资产阶级将权力审美化的统治方式其理论根据是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实践理性坚决把抽象义务视为最终目的不得不说是一种对于封建专制权力的沉重打击。在《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理论则坚决要求回到主体, 其实康德是保持了普遍法则的观念, 同时又发现这种法则是在我们的主观能力中是发挥作用的。这种“无法则的法则”是纯粹主观主义与极端抽象理性之间一种灵活的妥协。

黑格尔抛弃了康德将道德与感性严格对立的做法, 提出一种可以包容认知、实践和情感的理性。黑格尔的理性不仅面对善, 而且关注并改造我们的身体癖性, 使之自发地遵守普遍的理性。理性与经验之间的中介是人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自我实现的实践。黑格尔虽然肯定了身体、感性等等因素的重要性, 但是还是站在理性中心主义的立场, 理性对于这一切的容忍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统治, 是为了通过人在具体伦理生活王国或客观精神中的感性的自我实际化达到它的神秘目的。黑格尔就是将理性‘审美化’了, 使理性居于身体的情感和欲望之中。

如果康德所称的感官的“暴民”永远停留在理性的管治之外, 那么理性的绝对君权怎么能保持自身的合法性?难道权力不需要某种解剖被支配者情感的能力, 某种测度活生生的感性生活结构内部的得心应手的科学或具体的逻辑吗?这样, 就可以理解了美学其实一直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的。

三、结语

“一切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政治批评”, 这可能是《文学理论引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最刺耳的一句话, 把批评与政治断然连在一起, 听起来很难引起人们正面的联想。20世纪的批评努力要与政治划清界限。在这种语境下, 直言批评的政治性, 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更需要坚实的理论逻辑、历史依据和现实分析。伊格尔顿做到了而且做得还是比较完美的。

用阿尔都塞的话来说, 统治阶级不仅利用政治制度和法律设施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维护建立起的权力关系, 而且通过风俗惯例和文化教育设施等“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使既有的统治关系合法化和永久化。伊格尔顿归纳, 这种合法化的主要方式是张扬推广符合自身需要的信念和价值体系, 使它们自然化和普遍化。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就是国家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统治的, 他们所高喊的所谓的“情感”“民主”“自由”不过是审美化了的权力, 是一种统治的方式, 这样就使美学与政治的同谋变得顺理成章。

总之, 美学自产生开始, 虽然一直是在奋力追求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 一些批评家、理论家为此作出了努力, 但是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落入政治的窠臼。也许这是美学永远也摆脱不掉的一种宿命, 正如为什么美学会产生如此之晚而不是从人类文明的始发点开始出现的。美学必然会给整个社会的领域会带来突破性, 但是不可改变的是一直在戴着镣铐跳舞, 终究是作为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男人的女人而存在。

参考文献

[1][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 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刘象愚, 陈永国, 马海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恩斯特·卡西尔.启蒙运动的哲学[M].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51.

篇4:戴着镣铐跳舞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84-01

谈起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感受,很想用一句很诗意的话概括——“戴着镣铐跳舞”。所谓“跳舞”,是指高中教学在现代教育理念支配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谓“戴着镣铐”是指学校根据教学大纲、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所采用的某种教学模式。从当前职业学校现状看,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改的核心理念——“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建立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所谓的“镣铐”。怎样让学生和教师戴着“镣铐”把舞跳得好、跳得美、跳得有水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我校课改正式起步不久,但在实践过程中已有所摒弃、有所探索,有所创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导学案的编写使用是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我校根据高考大纲要求和学生状况,编制出了一部分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编制导学案是一项工程。它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况,又要照顾到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它既有个人的大胆设计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它既有对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的重新排列组合,又有对外来资料的恰当引入。尽管这项工程离设想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

二、我校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六步流程“,具体环节是:自主预习、检测预习、小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课堂达标与迁移、反思总结。实践中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课改伊始,校领导积极组织听评课活动,教师听课热情高,领导评课及时到位。评课中,老师们与校领导达成共识:无论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关键是求真务实,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躍和课堂实效。

三、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怎样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怎样调动学生热情分组展示。通过课改,课堂有了变化,如:睡觉的少了,玩手机的少了,大部分学生有事可做,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几位文化课教师有效采取了“分层教学”,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几位专业课教师把“活动”引入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实践中,我校大体总结出这样几大课型:预习课、探讨课、展示课、活动课、实践课。

四、本次课改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又淡化了小组间分数竞争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不在小组的得分上,而在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把握上。尤其淡化个人分数,重视小组的整体表现。当某个学生或某组学生获得成功,一般采取全体学生掌声鼓励、教师口头激励、同学之间口头评价等激励措施,这样做避免了各组学生之间因争夺分数而缺失了深入地思考,避免了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搞得一团糟;避免学生因分数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这一淡化小组间竞争得分的做法不但不会影响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气氛,而且有助于高中段学生身心发展。

课改伊始,许多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流程中,合作探究是重要的一环。为此,我校教师重点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由于对小组合作缺乏深入地思考,刚开始老师们盲目运用、生搬硬套,上课就分组,答题就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创设课堂热烈气氛的工具,这样运用小组合作的结果是:课堂乱糟糟,学生不思考,不会的瞎捣乱,会的沉默了。之后。老师们对这个问题作了冷静分析:不是小组合作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运用出了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做透彻的研究,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对小组的学生做仔细地研究,小组长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不同层次的组员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二、如何解决数学、英语教学举步维艰的问题?课改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讲的,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实行课改以来,专业部数学、英语这两门学科进度明显缓慢,原计划两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一个星期还不能完成。当然这种状况本在意料之中。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数学英语基础差得难以想象,英语26个字母不认识的大有人在,至于数学,许多学生不能比较“2”与“-3”的大小。让这样水平的一些孩子坐在一起探讨、解决职业高中数学英语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无论是自主预习还是合作探究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一点基础都没有,怎么可能有高一层的建筑?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值得大家商榷。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亟待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符合我校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英语校本教材。

三、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通常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学生是否大面积“动”起来,多方面展现了学生的风采。这种评价标准固然不错,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下我问过不少较优秀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上课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他们大多腼腆一笑然后回答说:“那个时候正想得入神,不想回答。”为此我很有感触,教学本身是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有活跃发言的高峰期,也要有平静思索的过渡期。学生反复琢磨、安静思考的充盈满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正如我们读过一篇作品、看过一场电影、抑或品一杯茶、赏一朵花,体悟的快乐只愿自己拥有。有时肤浅的讨论不如安静地思考。展现是一种满足,合作是一种快乐,谁能否认安静思考不是更高一层的学习享受?安静有序的课堂不是一节好课?所以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义:教师是否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获得一种充盈之后的愉悦感?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课改这条路上,还有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戴着“脚镣”跳舞,是德国文学家歌德和美国批评家佩里的名言。这个“脚镣”,最早是指诗词的格律。闻一多先生讲,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戴着“脚镣”跳舞,因为只有法则和规范才能给我们快乐和自由。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越来越合理,愿我校教师把这种“镣铐”轻轻地戴在学生的脚上,让他们舞出精彩的人生!

篇5:戴着镣铐跳舞

戴着脚镣跳舞

――读《城南旧事》有感

岳麓书社阅读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 初165班 黎佳雨

曾经熙攘喧闹的城南,曾经驻足回首的小巷,曾经嘴角随着一笑而泛起泪窝的兰姨娘,举止疯癫却痴痴等待的秀珍,曾经蹲在草丛深处等候的那人,曾经一起去看海的约定,曾经院子里几开几落的花,旧忆是一张老唱片,尘封在时光的暗匣里,总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回响……

命运本坎坷,生活本艰难,就如一副副镣铐戴在他们的脚上,然而,戴着镣铐又如何,一脚踩在地狱,一脚却想着踏进自己心向的天堂,他们依然做着自己美好的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他们又何尝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

回响中,有倚在惠安馆门口,日复一日等着心上人归来的秀贞,她的小桂子被扔到城门口,生死不明,而她作为一个痛失幼子的母亲,无力承受这样的`痛楚,所以心智不清,举止疯癫。可我所见到的秀贞,却是一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一个一边在思念里挣扎、一边想象孩子还未离开的人,一个痴痴地等着他的心上人、憧憬着心上人回来的痴情女子。

每当读到这里,我心里总是一阵唏嘘,总是感叹她可怜而又自欺欺人,永远不去面对,永远沉迷幻想,秀贞的心里仿佛埋藏着一个“魂”,那不是值得人反复回忆的珍贵遗留,而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深渊,阻碍着她放下过去的痛苦,去拥抱新的生活,然而,此情此心此魂有谁知?她何尝又不是一个灵魂的舞者?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欣赏性格坚毅,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兰姨娘,她也曾遭受命运不公的打击,十四岁从苏州被人带进北京,在家庭里受尽了屈辱。但是她能微笑着放下,能温和地滤掉过去经历的所有辛酸和痛苦,甚至可以欣喜地为英子做上元节的灯。那时正是新青年闹革命的时期,她却勇于反抗旧社会那无形的牢笼,这样一种韧性和骨气,让人很难相信竟然会这样淋漓地体现在一个女子身上。

回响中,还有那当初与英子约定一起去看海的人,我一直相信他是如书中开头所写的那个朴实憨厚的人,也许他算不上一个好人,却一定是一个好哥哥,让他的弟弟可以接受教育,可以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神采飞扬地发言,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奔赴前途,不必重蹈他自己的覆辙,不必因社会的压迫而辛苦奔波,最终走上他这条为人不齿的路。

他是一个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他不得已才去偷东西,其实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我相信,若是换一个时代 ,换一种境遇,他一定会是一个心地纯善的人,一定可以履行诺言,与英子一起去看那海上的白帆,天空中初升的太阳,难辨的海洋与天空。因为他的心中有着那片蓝色的海,他自己,必定辨得清楚。

总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匆匆路过,警示着,提醒着我们,正如书末英子父亲所叮嘱的那样:“闯练!闯炼!”

作为一个灵魂的舞者,纵然他的脚镣有多么的沉重,都阻挡不了他们舞动的身姿,因为:希望在被忧愁和痛苦缠绕时也能微笑而立,希望在坎坷中也能奔跑,在挫折中也能涅盘;希望能心态洒脱,不惧世事艰险;希望再多磨难也磨不平棱角,再多挫折也挫不尽秉性;希望过了很久,再回首,依然是一个品性高洁的赤诚君子。

悠悠驼铃,不尽回响,不尽回想,那些戴着脚镣的舞者……

篇6:NOKIA:戴着镣铐也要跳舞

展前探馆的时候, 笔者曾对诺基亚抱有几分期待——硕大的标语、诺基亚N9的预定牌等令人不禁联想到展会时的火爆。不过, 事实并非如此。诺基亚的回归除了一部N9外, 并未带来其它惊喜, 目前来看, 诺基亚似乎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诺基亚将死的传言已为业界所公认。不过, 诺基亚如果可以调整, 其实它仍然可以活下去, 并且可以很好地活下去。这点从诺基亚最早是一家木浆工厂, 经历过数次转型便可窥见一斑。

诺基亚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诺基亚和微软的结合固然是强强联合, 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 要想一家独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不太可能出现下一个Wintel的时代, 因此, 全面发展或许才是诺基亚所应当做的。微软, 固然是可以依赖的对象, 但是诺基亚要做的就是尽快推出基于Windows Phone的旗舰机型, 这样才能保留住原有优势, 以图后续发展。然而, 近日关于诺基亚放弃高端操作系统的传言, 让人不禁为其捏了一把冷汗。突然表示转向Linux操作系统, 恰恰暴露了诺基亚目前的混乱局面。

其次, 诺基亚推平板不应只是玩票。诺基亚的硬件制造能力毋庸置疑, 诺基亚此次推出的Windows 8系统的平板, 使用的是NVDIA的Tegra 3处理器、四核的ARM处理器、大尺寸的屏幕、简约的外形。一切看起来都很不错, 不过现在只是在橱窗里。其实, 诺基亚在宣布只在N9中使用Mee Go就已经让人感觉诺基亚对自己定位并不清晰。如果此番仍旧只是一次试水, 那或许会更加令人失望。

第三, 诺基亚应充分重视中国市场。中国手机市场盘子越来越大, 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全线铺开, 电信运营商结合自身业务推出了多款定制机, 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就目前诸多统计数字字来来看看, , 诺基亚仍占据着国内手机终端市场的大部分江山。因此, 诺诺基基亚应当为其最主要地区的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而不是是像本届通信展这样, 用几个模型机和代理商来摆摆样子。

上一篇:丙寅岁寄潘归仁,丙寅岁寄潘归仁齐己,丙寅岁寄潘归仁的意思,丙寅岁寄潘归仁下一篇:向细节而生从心而栖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