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2024-05-17

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我对国内外的大事,社会形势有了很深的了解,学了半个学期,使我受益匪浅。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通道,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该关注的一门课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例如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 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面对这场威力巨大、来势凶猛的危机, 世界各国正在加强合作与协调,这一事实印证了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 危机正在把世界联合起来,这件事情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虽然说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 “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困绕“三农”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很多,有的还十分突出。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与工业相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十分有限,增长速度小,增长空间小,增长规模小。农村的整个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滞后,而且发展的区域也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虽然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况,但却依然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在我国的农村居住了近8亿农民,虽然他们绝对多数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特别是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停止不前,增收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政策、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等等,让最广大的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得以休生养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基础薄弱,条件太差,再加上受到各种政策制度的制约,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还十分困难。因此,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扶持,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预示着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现在我们关注的一个是大国关系会如何演变这问题。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关系的总体气氛。奥巴马上台后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十分关注自身与美国的关系会如何发展变化,在大国关系中,美俄关系会如何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去年格鲁吉亚战争期间,美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俄罗斯的舰队在黑海与北约的舰队对峙,这种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还是第一次。此后,美俄双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双方紧张关系有所缓解。奥巴马当选后,俄方频频示好,奥巴马、希拉里都说了一些愿意发展美俄关系的话。美俄关系仍牵动全局,我们希望双方的关系能不断改善和发展。

今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两国都热烈庆祝了这一重要的日子。过去30年中美关系大发展,是当年对中美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从这次庆祝活动双方发出的信息看,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 这已经成为中美双方的共识。中美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

中欧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出席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这表明中国对欧洲的重视。中欧关系尽管出现了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必须看到中欧关系的主流是好的, 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2009年的元旦是在加沙的战火中到来的。阿以冲突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持续了60多年。加沙的战火向阿以双方和国际社会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难道这场冲突在新世纪还应当延续,演变成新的百年战争吗?如果是这样,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希望,在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阿以冲突能够逐步缓和,通过谈判求得解决。

朝核问题经过六方会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国际社会希望六方会谈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并在2009年取得新的进展。

伊朗核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热点问题。此事关系重大, 大家都十分关注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有何新的动向。我们一向认为,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希望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势头在2009年能够增强。丘吉尔有一句名言: “谈比打要好。”伊朗核问题更是如此。

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的国际形势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冷门”是不能排除的。然而,求和、谋发展、促合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困难或障碍、但这股时代潮流会继续前进,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所要关注的热点内容,也是我们学习形势政策课的重要之处。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习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篇2: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 2009年9月13日 于无锡

为促进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自2007年起,国家及有关部门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油料生产和油脂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诸如,国办发[2007] 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2008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的关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9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09]47号)以及2008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这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在油料油脂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进出口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文件中,明确了发展我国油料生产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要加大油料生产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对油脂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规范和引导;强调了要重视稳定和拓展油料油脂的进口渠道以及健全食用植物油的储备和应急体系;倡导合理用油和健康消费等等重要政策措施,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很强的意见。这几份文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和油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执行。下面,我想介绍一下对上述文件的几点学习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进一步加深了对食用植物油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文件中都反复强调“食用植物油是城乡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发展食用植物油产业,保障供给安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上述文件的学习和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的历史回顾,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油脂是人类食品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食用植物油不仅是城乡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其消费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植物油产业中的油脂加工业与种植养殖业、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密切关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油料油脂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也是一个油料油脂的加工大国和进出口大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历史,近十年来,我国的油料生产和食用植物油工业快速发展,对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快速增长以及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加工能力总体过剩和布局不尽合理,国内油料生产不能满足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另外,近年来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较大,不仅影响到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影响到国内油料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此,保持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保障食用植物油的供给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了解了国家对发展油料生产的政策和重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几份文件中都强调了发展油料生产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发展油料生产,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要在避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适当恢复油料种植面积。这是从我国现有粮食耕地面积、水资源的情况以及粮食的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左右的实际出发的,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牢牢记住。

在扶持和发展油料生产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重点。对此,我的体会是要切切实实地抓好以下八点:

第一,要着力抓好油料生产中发展潜力最大的油菜籽的生产,特别是在长江流域,要充分利用冬闲地种植油菜。与此同时,要重视北方的春种油菜的种植,要通过“冬抓休闲地,春抓撂荒地”来发展油菜籽生产;

第二,要大力扩大产量高、含油率高,富含优质食用蛋白资源,基本不与粮食争“良田”的花生和葵花籽的种植面积。花生和葵花籽的种植地域广阔,花生适宜种植在比较瘠薄疏松的沙质土壤里,葵花能在盐碱地里生长,是最适宜在我国发展的油料品种;

第三,木本油料有许多是优质油源,为此,我们要在科学制定规划的基础上,扶持以油茶为代表的木本油料,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木本油料的生产;

第四,要利用科技加快对油料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力度,把提高单产、提高含油率作为我国增产油料、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的重要举措。为培育新品种、提高我国的油料产量和含油率,国务院在去年的36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大豆转基因技术研究,建立高效安全的转基因大豆育种体系,加快选育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等转基因大豆新品种”。接着,又在今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在今年7月3日,国办发[2009]47号文件中,当谈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时提出要选育推广高油、高产、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加快转基因大豆新品种的研发。由此可见,国家对在油料生产中采用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因此,我希望个别企业和个别媒体今后不要再对转基因大豆油等产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了,更不要借此炒作做文章了;

第五,国家要进一步增加油料生产基地的投资,加强油料生产基地的建设。要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改善油料生产的条件;

第六,为调动农户种植油料的积极性,要完善和落实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要继续实施油茶和大豆良种补贴政策,完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要研究制定对种植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的补贴政策。完善对油料生产大县的奖励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油料作物种植企业和农户信贷支持。稳步推进大豆、油菜、花生、油茶等油料作物的生产保险,并建立油料生产灾害风险防范机制等等;

第七,业内专家建议,要重视米糠和玉米胚芽等油料资源的利用。国家要像重视发展油料生产一样重视米糠和玉米胚芽等资源的利用。要像扶持发展油料生产一样扶持米糠和玉米胚芽榨油项目。要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税收和补贴奖励等方面与发展油料生产一样对待;

第八,为把促进油料生产落到实处,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油料油脂价格政策,以充分调动农户种植油料的积极性。就目前的油料油脂的价格分析,我认为以四级食用植物油为例,大豆油每吨低于8000元,菜籽油每吨低于10000元,花生油每吨低于12000元,是很难调动农户种植油料积极性的。今年国内油菜籽的最低收购保护价从去年的每市斤2.20元下降到1.85元,降幅达16%。这样大的降幅,我担心会挫伤今冬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现在,有些专家认为,威胁中国粮油安全最危险的因素是“弃耕抛荒”,稳定粮油价格,才是调动农民种粮、种油积极性的治本之策。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三、关于对两个多元化和两个市场的理解

在《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多油并举”和“走多元化原料供给道路”,我觉得在油料的供给中,我们要坚持走两个多元化的路子。一是国内油料生产、供给的多元化。对此,我们要在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前提下,重视发展油菜籽、花生和葵花籽等最有发展前景的油料生产,大力发展以油茶为代表的特种油料生产,充分利用棉籽、芝麻、亚麻籽等其他油料以及米糠、玉米胚芽等谷物油料资源,实现油料资源生产、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在油料油脂的进口环节,我们也要实现多元化。不仅要进口大豆,还要鼓励进口油菜籽、棉籽、芝麻、花生等其他油料油脂,以减轻对进口大豆和大豆油的依存度。

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当谈到“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鼓励国内大豆生产、同时合理引导进口”,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规划中,根据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耕地的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到2020年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不低于40%。在国办发[2009]47号文件中,当谈到分品种增产化任务时提出,规划到2020年增加大豆产能20亿公斤(即200万吨)。我认为,提出的这些规划指标是实事求是的。根据上述规划,为满足我国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我们必须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在立足发展国内油料生产的同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国际油料资源。在这里,我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利用两个市场,尤其是利用好国际市场为我所用,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轻易说,因为进口多了,我国的食用植物油市场被人家控制了。

四、关于规范和引导油脂加工业健康发展问题

为我国油脂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务院36号文件中对推进油脂加工业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加快培育国有和民营油脂加工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油脂行业公平有序竞争机制;加强对外商投资油脂经营行业的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有利于油脂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调整布局”和建立“公平有序竞争机制”谈些学习体会。

在《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豆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压榨能力严重过剩’”。提出了要“控制规模,有序发展”,要“严格控制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淘汰一批落后的小规模大豆油脂加工厂,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这里虽然讲得是大豆加工业,但对整个油脂加工业来说也应引以为戒!

鉴于我国油料加工能力每年已超过亿吨,其中大豆加工能力约为7500万吨,其他油料加工能力约为4500万吨,总体加工能力已经过剩,但在发展中同时存在着地区和品种等方面的不平衡。为改变这种情况,今后我国油脂加工业的发展,应该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朝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在油料集中产区、中西部地区、特种油料主产区以及米糠和玉米胚芽资源丰富地区的加工能力可适度发展。与此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增大豆油脂加工项目。这符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为适应粮油消费刚性增长的需要,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的需求;符合36号文件中提出的“调整和优化油脂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形成适应需要、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油脂加工业体系”的要求。

36号文件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油脂行业公平有序竞争机制。”业内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油脂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严格执行反垄断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禁止中介组织组织企业以及企业之间达成垄断协议,商定产品价格和市场投放量,扰乱市场经营秩序;

第二,油脂企业尤其是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某种油料或油脂加工能力达到全国总量的10%以上,或实际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的15%以上。对即将达到上述规定比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关部门应提前警示,严格控制;对已经达到上述规定比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关部门应提出警示,不准其产能继续扩大,并对其生产经营行为进行重点监测;

第三,要严格执行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油脂产品广告宣传。科学客观宣传油料油脂的营养价值,严禁不规范、误导消费者的广告宣传。建议成立油脂产品广告审查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油脂产品广告,使广告内容科学、规范、客观地宣传油脂产品;

第四,企业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当国家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特大灾害时,企业要服从调配,保证应急需求和油脂市场的价格稳定; 第五,国家在支持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同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也要支持有特色、信誉好、经营好的中小企业。

五、关于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为鼓励油脂加工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走出国门。在36号文件中提出了许多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油脂加工企业要用好这些政策措施,以利走出国门。总结油脂加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实际,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技术合作、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发棕榈油、棉籽油等合作项目,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及油脂加工企业,为保障我国油脂供应安全服务;

第二,鉴于我国油脂机械制造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建议中国贸促会粮食分会积极组织国内产品质量高,服务态度好,有积极性的油脂设备制造企业联合走出国门,重点面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第三,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成立由油脂行业相关专家、企业家组成的“走出去”的战略联盟,组织一批国内有代表性的、有实力、有积极性的相关企业联合到国外去办厂。

六、关于对合理用油和健康消费的认识

在上述四个重要文件中,都提出了要“引导合理用油和健康消费”,这是非常重要的、及时的。对此,要提高认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严禁非食用油脂和废弃油脂进入食用油流通市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要逐步取消散装油脂进入消费市场,以保证居民食用安全;

第二,要坚持食用优先的原则,严禁利用食用植物油加工转化生物柴油,鼓励已建成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利用非食用油脂和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第三,要规范企业的广告宣传和产品标识,建议由行业中介组织组织专家制定油脂广告宣传的规范用语,杜绝广告宣传中的不实之词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完善食用油脂产品标识的相关标准,具体规定产品标识中必须和严禁标识的内容,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四,要提倡“适度精炼”,因为油脂加工中的“过度精炼”不仅会损失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元素和物质,同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

篇3:国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一、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处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在证券市场成立至今的二十多年里, 政府行为导致股市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1994年8月1日, 证监会推出“三大利好救市政策”, 在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内, 上证指数由325点迅速上升到了1, 052点;1999年5月19日国务院推出改革股票的发行体制、允许券商合法融资、保险金入市等政策建议,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这一建议的出台, 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 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暴涨64%;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 政府提出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 并与2001年6月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基金暂行办法, 之后, “5.19”行情急转直下, 指数在65个交易日内下跌16.5%, 随后股市步入了漫漫熊途;2004年2月2日, 证监会提出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 随后又实行了宏观调控和清查国债回购, 但是, 国九条提出后市场反应并不强烈, 宏观调控开始后的75个交易日内股指下跌了21.74%;2004年9月9日, 温家宝发表讲话表示大力推行国九条, 股指随即大涨, 短期内就收复了1, 400点失地。

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色彩鲜明, 这一点在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中国股市自成立以来“政策主导”逻辑已深入投资者思维。而股市宏观上的大起大落一定是微观上投资者行为及其策略选择的集合反映, 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行为金融学抛弃了现代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经济人”假设, 它认为投资者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做决策, 其行为受自身固有偏差和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我国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背景、法律上对私有产权保护不足、政府的多重身份以及监管部门独立性不足等原因, 使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政策市”特征, 投资者的行为受政策的影响甚重。

二、政府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分析与论述

1、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干预改变了其运行规律, 这就使得投资者难以做出理性预期。

证券价格的小幅度波动在证券市场上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实业经济运行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及信息也有较为显著的不对称性, 这使股票价格的波动成为必然, 合理的价格波动有利于证券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得以发挥。在证券市场不是受政府干预而是自由运行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套利机制以及投资者对市场的理性预期会使得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的幅度逐渐减小。但显然我国证券市场是不符合这种条件的, 证券市场的运行受政府的主导, 而不完全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 证券价格的波动反映的是政府的预期而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 这样使政策的出台必然导致证券市场波动幅度的不正常扩大。证券价格也就脱离了反映内在价值的运行规律。

政府干预行为还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下滑时, 往往会引起投资下降、国内需求不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会将注意力转向证券市场, 于是会出台对证券市场支持的政策以吸引企业上市和吸引投资者进入市场, 国务院各职能部门也会采取措施, 扩大资金入市渠道, 鼓励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 这些政策的出台会使证券市场独立于实体经济运行, 证券市场的“晴雨表”作用严重削弱, 在短期内改变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

另外, 在我国, 政府经常把国家信用倾斜于证券市场, 这使得证券市场上滋生了潜在危机, 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政府信用深信不疑, 他们以为只要按照政府的政策引导去做投资决策, 就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这样就使得投资者不会把精力放在研究证券价值上, 而是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政府行为, 去预估政府可能出台哪些证券市场的政策措施。在我国, 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和组织者就是我国政府本身, 而我国政府同时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最大股东, 政府的这两种身份决定了政府会有干预股票市场的责任感以及预防证券市场过度低迷的动机, 很明显, 没有哪个政府希望社会动荡不安, 维持证券市场稳定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良好举措。所以, 政府会经常出台“阳光”政策提升投资者信心, 防止资产大量从证券市场流失, 政府对证券市场在特殊情况下的干预会使得大部分投资者在内心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这样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就深深的受到了政府行为的影响。而普通投资者很难预知政府干预市场的准确时间, 也很难预知政策对证券市场的支持力度, 政策的有效性也有待检验, 所以投资者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情况下做出理性预期变得困难。

2、在政策干预的影响下,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剧。

关于政策干预对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影响:首先, 心理认知偏差广泛的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之中, 但与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相比, 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认知偏差更为严重, 其代表性偏差使投资者更倾向于采取羊群行为, 后悔厌恶心理又加重了市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再次,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频繁干预, 使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过高。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管理层出台政策的时间、类型、力度, 投资者很难准确无误地把握, 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投资群体是众多的中小投资者, 他们受自有资金、专业投资知识、投资技能等方面的客观制约, 导致搜寻信息的成本比那些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要大的多, 这时, 跟随大众投资者的脚步成为一种权宜选择;最后, 管理层出台的各种行业性、区域性政策促进了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虽然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数目有了明显的增加, 但总体而言, 我国证券市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稀缺, 绩优成长股和蓝筹股仍然匮乏。因此,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品种极为有限, 这时大部分投资者就会认为, 大众追逐的股票最可能是优良的股票。于是, 投资者就会放弃预期的投资组合, 加入羊群队伍, 自然而然地导致投资选择上的趋同性。

3、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目标定位, 纵容了投资者的过度投机心理。

在前文中已经说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会使得投资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逻辑:政府不会放任证券市场萎靡不振, 政府向证券市场提供的“隐性保障”会使得投资者获得一种安全心理, 在这种安全心理的牵引下, 投资者不再像当初那么谨慎, 他们会变成证券市场上的“勇者”, 会把智者认为存在较高投资风险的有价证券视为安全, 这是纵容投资者过度投资心理的一种原因。

另外, 我国政府把证券融资作为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 证券市场在我国建立以来, 企业的资金周转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使得企业融资不像当初那么容易, 而国有企业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体力量, 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国有企业, 政府不会对国有企业的困难置之不理, 因此这时政府会采取措施降低国有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难度, 把有闲置资金的人吸引到证券市场投资。根据投资者行为理论, 投资者都是逐利的, 当投资者预期参与证券市场有利可图时, 他们自然就会投资证券市场。而事实早已证明, 优质企业的缺乏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不大, 绝大多数企业对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没有吸引力, 由于政府权力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使我国的投资者对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有相当强的依赖性, 只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 再加上舆论的作用, 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理性投资者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噪音交易者”就自然成为决定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又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不具有投资价值, 所以投资者不寄希望于通过手中持有的股票获取长期的稳定的股票收益, 而是希望能够抓住政策出台的有利时机, 低价买高价卖, 以谋得价差从而获益, 投资者不会过久的持有某一种股票, 股票换手率加快, 整个证券市场的投机氛围愈加浓厚。

4、国家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干预, 扩大了噪声交易的乘数效应, 增加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证券市场, 信息灵通的股市操纵者往往利用内幕消息或散步谣言诱骗噪音交易者, 以得到正的信息溢出效应, 从而使股价大幅波动。另外, 我国中小投资者主要从报纸杂志以及一些股评家咨询师的口舌中获得证券市场的信息, 而他们经常与庄家联合起来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这样使大部分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充当了“噪声交易者”,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很多的中小投资者为“积极反馈者”, 他们往往对政策、消息的变动表现出很强的反应, 从而引发某种“乘数效应”, 我国政策对证券市场的频繁影响, 放大了积极反馈者的反应。

另外,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常不对称,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往往会引起上市公司的道德败坏行为, 为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庄家合谋进行市场操纵及内幕交易提供了可能。一般情况下, 上市公司会采取虚假信息、提前报告或不报告等方式, 使众多交易者处于噪声交易的地位, 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

三、结论与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 政府出台政策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 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股市政策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 从而影响了投资者投资行为, 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大量的盲目投资, 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 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比较年轻,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想让我国证券市场在健全的道路上发展, 现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要调整政府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应将自己在证券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在监管者上, 不能再像往常一样过多的干预证券市场, 慢慢的消除投资者形成的“政府救市”逻辑, 同时政府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要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行为, 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的公正公平性;其次, 政府应引导投资者对政策进行理性分析, 我国的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非理性, 容易受外界干扰, 政府应对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出台证券市场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投资者可能做出的反应, 在对政策的性质进行判断的同时, 还要分析政策影响的程度以及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 提醒投资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再次, 要健全证券市场政策体系。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出台应有稳定性、连续性、前瞻性和透明性, 不能朝令夕改, 政策的制定要使市场能够有效的发挥其自主调节的作用。要对信息披露制度加以完善, 信息披露的内容要使消费者容易理解, 要具体明确, 不让投机分子有可乘之机, 从而有效地保护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摘要:我国股票市场的政府推动性质和国有股占主体的产权性质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浓厚的“政策市”特征, 即在短期内政策对股市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证券市场的运行一般受政府行为的影响, 而我国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非理性, 这加大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 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对投资策略的制定与选择。本文详细介绍政府行为对股票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政策,投资者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成威, 石巧荣.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郑州大学学报, 1998.2.

[2]乔桂明.我国股市中政府与投资者的行为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 2002.12.

[3]胡金徽.中国股市“政策市”实证考察与评析[J].财贸研究, 2002.9.

[4]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性缺陷及其矫正 (上册)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国家政策对创新力量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结束了GDP高速增长的时代,正迈入一个新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实现转型最大的门槛是银行业市场资源配置不科学。在我看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创新与技术变革,而技术变革需要政府采取持续一致的政策,以鼓励新的人力、物力、资本投入到强需求的领域里。

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政策的制定更应注重前瞻性,需要从更长周期的基础上来把握。

爱尔兰和阿根廷是我和导师普雷斯科特(编者注:Edward C.Prescott)深入调研过的两个国家,它们是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的正反案例。

阿根廷:迷失十年,爱尔兰:逆势前行

阿根廷是反面案例。它在二战前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储备。直到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GDP)开始严重下跌。1990年代?2000年代期间,由于政策环境不佳,阿根廷陷入了“迷失的十年”。

为什么呢?我认为是阿根廷的政策在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上出了问题。之前阿根廷面临过恶性通涨、货币贬值、存款冻结等问题,政府的承诺无法兑现,投资者对政府失去信任,纷纷选择撤离,资本流入的持续下降不仅导致劳动生产力大幅下滑,也对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政策制定者,即便是一位仁慈的当权者,也会因为各种利益冲突出现承诺兑现不了,偏离原来政策轨道的时候。而这种动态的政策和不确定的环境会影响投资者和老百姓的信心。在动态经济学中,政府长远的规划会影响老百姓今天的投资及各类经济行为。例如,对投资者而言,尽管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加大外资流入,但还是会担心,万一明年、五年后、十年后,政府像之前那样未能兑现承诺,需要增收资本税、工资税等等,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投资者一旦缺少了对政府的那份信任感,要重建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非常困难。所以我常说,贫穷国家的增长潜力无限,一旦政府政策具有了前瞻性,增长空间绝不仅仅是1%、2%,而是1000倍、2000倍的增长。

所以时间不一致、非确定性的政策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投资者、老百姓对政策始终抱有信心,尽量减少或避免非确定性政策,在政策制定上要有前瞻性,确保政策的长期一致性。

再来看爱尔兰这个正面案例。它当初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现在则被誉为是“欧洲的硅谷”。《福布斯》杂志去年公布的“2013全球最适宜经商国家”排行榜中,爱尔兰位居榜首。今年,Oracle Capital Group公布了“2014全球最适宜创业的国家”排行榜,爱尔兰排名全球第七,欧洲第一。

一个人口只有450万的欧洲小国为什么能在创新创业方面崛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要追溯到1990年,当时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爱尔兰四个国家的人均GDP一直在底端徘徊。1990年代中期,爱尔兰实现经济腾飞。不到十年,爱尔兰经济赶超了丹麦、德国、法国和英国。

我觉得这一成绩要归功于爱尔兰政府实施的低税率政策。爱尔兰的公司税税率低于欧洲平均水平,这项政策的长期一致性与确定性使海内外投资者信心倍增,爱尔兰也在短短20年间成为了备受国内外公司青睐的投资天堂。

当然政府低税率政策只是经济趋好、吸引外资的一部分原因,更关键的是爱尔兰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升。1960年代?1970年代,爱尔兰政府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1990年代,爱尔兰的劳动力素质已比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高出40%?50%左右。外商筹资兴建的大批厂房和大厦拔地而起,雇佣了成千上万名员工为其欧洲市场服务,这些员工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及关系网络。

目前,Google、Paypal、Zynga、Twitter以及Facebook等世界顶尖公司都将其总部设立在都柏林。这些跨国公司为培养有特定技能的高端人才作了贡献,他们的多样化人才是爱尔兰构筑创业生态体系的助推力和真正的动力源泉。

但渐渐地,这种靠外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以债务为驱动的增长。2008年爱尔兰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主要银行面临破产的威胁。爱尔兰政府当时作了一项在我看来比较糟糕的决定,即花纳税人的钱来进行紧急财政援助,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爱尔兰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但政府大力扶持创业,希望有更多的初创公司在某专业领域迅速成长,推动国内就业,拉动出口增长,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爱尔兰政府不仅承诺完善经济,更愿意创建新的机构以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典型例子如爱尔兰企业局(Enterprise Ireland),这支700人的团队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都设有分支机构,每年出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管理着约3.5亿欧元的预算拨款。此外,爱尔兰还有众多的企业孵化器,如创业训练营、多帕奇实验室(Dogpatch Labs)等。

当前爱尔兰国内创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热潮景象。爱尔兰总人口只有450万,但30岁以下人口占了一半。尽管年轻人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半成型的,理想化的,甚至有缺陷的,但他们态度乐观。

哈萨克斯坦: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亚洲有两个新兴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我来讲一讲对前者的看法。我曾经四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亲眼见证了该国经济的一次次飞跃。目前哈萨克斯坦面临的瓶颈与中国类似,即如何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势头。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意识到高端技工的匮乏是一大问题,所以开始落实高等教育扩张政策、创新教育政策。包括为优秀人员提供公费留学英国的机会,既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准,也加强了英语语言技能的锻炼,只是规定学成归国后要为政府部门工作。这项政策在我看来恰逢其时,是非常明智的解决之道。

我曾经四次收到邀请,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参加经济论坛,每一次都会感受到新的变化。哈萨克斯坦国内目前创业氛围相对浓厚,会定期举办大型的创新创业大赛,旨在挖掘有潜力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经常聚集在咖啡馆讨论最新的行业趋势、市场动态,他们不怕冒险,敢于尝试。他们通常毕业于顶尖名校,有导师及合作伙伴为其出谋划策。

哈萨克斯坦是从前苏联分离出来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石燃料储备,取之不尽的矿石和金属。2002年它成为前苏联解体后第一个获得投资等级信用评级的国家。2007年底,全球金融市场冻结,哈萨克斯坦银行资本流入出问题,引发了信用危机。接连而至的石油及大众商品价格的狂跌更是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其陷入经济衰退期。

但此次经济重创也让哈萨克斯坦政府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绝不能过度依赖石油及采掘工业。政府随即开始实行一项颇有雄心的多元化项目,将目光投放至交通、医药、电信、石化、食品加工等领域,并保持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一致性。正因为此,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态势才能保持良好,才能有今天的这份“成绩单”。

(以上内容根据6月27日“2014海归创业领袖峰会”上芬恩·基德兰德的主旨演讲以及创业邦记者专访摘编整理而成。)

篇5: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学习心得

方俊勇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再次与它相逢,缘于刘彭芝校长的书名。暑假学校给我推荐了《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刘彭芝校长这个知名的教育家,她在学校治理、教师培养、德育教育、超常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独到见解。读了此书,联系我从事的教育工作实际,我获得了很多启示。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始终遵循一个方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刘校长认为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和实施,所以人大附中一直在进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学管理改革实验,对超常学生的超常教育、对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对正常学生的普通教育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这使得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让吃不了的吃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脚踏实地,这样学生们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并由此增强了自信心。

联系我校“办精品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与刘彭芝校长以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真正让学习困难的这几个学生生都通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成功的果子”。让他们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中,刘校长指出有的老师在认真备课,投入的讲课之后却收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的现象,她说: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教师要做一个开发者,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很多孩子心里早就明白了,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联系我的教学实践,我猛然发现我有反复啰嗦的毛病。有时我看见个别学困生的眼神,就生怕他们没有弄懂,就一遍遍反复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投入,有时累得我满头大汗,然而效果却不好。读到以上那句话后,我想我应该相信我的学生,他们虽然基础薄弱,但每个孩子都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我还没有发现而已。我应该多多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赏识孩子们的每一点滴进步,采用优生帮扶学困生的方法,形成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疑难处,我再做一些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今后我一定多做这样一些尝试。

三、爱,长久的诺言

刘彭芝校长说:“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得到流淌在这本书字里行间的,就是刘彭芝对学生、对同事和对学校真诚而热切的爱。正因为刘彭芝校长对教育这份事业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无私奉献,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大爱无言。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人生的舞台,因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才能严于律己,在管理上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成为人大附中的“领跑人”;正因为心中有爱,刘彭芝甘于奉献,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来耕耘,投入她的全部理想、精神和情感。“爱的教育”,成就了人大附中,也成就了刘彭芝她自己。字里行间,感受着刘校长爱的付出,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践行爱的诺言,在我的教育领域,努力做一个爱的天使,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四、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在此本书中,可以看出刘彭芝校长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刘彭芝校长专门引进了心理学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书中提到的心理教育案例,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及时发现了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为了提高老师的心理教育的水平,刘校长还派出班主任参加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班,并让班主任在校刊上探讨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动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等等。这些举措,是落实心理育人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我们的学困生,他们因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极易存在自卑、自私自利、依赖性强,判断是非能力差,易受坏人引诱等。所以我们更应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灵成长!

感动于刘校长做事的魄力,感动于刘校长那种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感动于刘校长的人格魅力,更感动于刘校长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看看刘校长,想想自己,真的有点无地自容。刚过三十几岁,就不求上进,只想晋个高级教师,便心满意足;有时还想就这样过一天是一天算了,甚至还挺羡慕别的行业,动动改行的心思;想想真为自己现在的状态感到汗颜。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和即将走的路,用再多的语言去开脱和憧憬都是苍白的。

篇6: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1 我国水库移民扶持政策

在1991年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在1996年出台了四部委文件。这两个文件确立了对于水库移民的补偿和扶持的方法,并设立了专项的后期扶持资金。在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对水库移民的扶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水库移民补偿和扶持政策也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对于移民的补偿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提高,补偿的方式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式转变,移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2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原因

现在我国对于水库移民的安置政策以前期的补偿和后期的扶持为主,国家会在移民迁移时对他们的财产损失作出一定额度的补偿。但是这一补偿并不能够解决移民的生活问题,况且现在的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移民仅靠前期的补偿无法恢复先前的生活水平。在诸多实践中证明,只有在移民安置完毕之后,再对移民进行必要的补偿,才能为移民带来与原有水平相当或超过原有水平的新生活,这是我国在在对移民的政策中提出后期扶持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对移民进行淹没财产的补偿时尊重市场规律,我国对移民的财产补偿已经趋于科学合理化,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财产损失损坏的是移民的长远利益,这些长远的利益远大于给予民众的补偿。比如耕地,水库的修建导致耕地的减少,使得一些依靠耕地生活的移民失去了收入来源,所以政府要为这一部分移民提供新的生活收入来源,这才是真正的对于移民生活的扶持。另外,水库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移民破坏了民众原有的社会关系,并进行了人为的重新组合,与原有的社会自然形成的内在关系有很大差别。移民失去的不只是财产,很多无形的东西是无法靠补偿来解决的,移民被迫进入新的环境,加大了他们再次融入社会的成本,甚至会使他们陷入贫困。因此仅有前期补偿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后续的跟踪扶持,这些扶持不只是经济上的,重要的是帮他们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获得新的收入。移民得到重新安置后,生活水平肯定会出现巨大的波动,因此给予移民后期扶持是政府必须要做到工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水库移民牵涉到的对象是人和社会,这就注定了水库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3 如何做好水库移民的扶持工作

3.1 加强前期生产补偿资金计划管理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水库移民的补偿问题,在尽可能的制定出符合人们需要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补偿标准。我国在建水利工程的补偿力度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财产淹没的情况调查中,从移民的住房到鸡舍,从农田到树木都已经列入了赔偿范围内,逐一进行调查和补偿。在补偿的力度上贯彻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原先水平的目标。设计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安置投资平衡的规划,当移民生产的补助资金满足不了规划所需要的生产安置资金时,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合理调整补偿倍数,使得补偿的资金可以满足生产规划投资,为移民的生产恢复提供充足的资金。

3.2 端正扶持的指导思想和态度

水库的移民往往对后期的扶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把政府的后期扶持作为自己在搬入新环境后恢复原有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思想在水库移民中普遍存在。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水库移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前期的补助和后期的扶持,更应该注重前期的生产安置和开发,应该正视对于后期扶持的态度,后期的扶持不是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唯一要素。

3.3 注重对于移民的生产能力的培训

水库淹没地区的人们大多是生活在交通不便、各项设施普遍落后的环境中,他们以耕地为生的,没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依靠着土地的广种薄收生活。在迁入新的环境后,需要引导移民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因此需要就移民的生产水平进行特定的培训,培养他们掌握新的生产技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还可以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设置各种针对性质的培训班,为民众提供新的就业渠道,以达到增加移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目的。后期的扶持应该不只是局限于经济上的扶持,还应该建立文化扶持制度,只有在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的解决移民的生活问题,使移民能够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

4 结语

近些年水库移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的移民政策在不断的完善,移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加的完善,移民的收入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在实施水库移民扶持政策的时候,应该逐步加大扶持的力度,创新扶持的形式,保证移民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以让移民早日脱贫致富为最终的目标。

摘要:水库移民的安置工作是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宣传,消除民众的顾虑,避免移民过程中冲突的发生;后期注重扶持,为民众解决后顾之忧,是稳定民众情绪的重要工作。对于移民生活扶持,改变移民生产生活落后的情况,缩小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差距,是稳定移民区秩序安定的关健工作。

关键词:水库移民,政策扶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郑瑞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11):141-145+218.

[2]高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路径研究[D].江西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篇7: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能源政策;新能源;开发;作用

0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时刻发生着变化。世界各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也开始调整各自的能源政策,将新能源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能源作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物质保障,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把能源发展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将能源战略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能源消费也不断增长变化,带来了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能源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能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也面临着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严峻挑战。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国要抓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政策,支持、促进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

1 其他国家有效的能源政策及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1.1 美国能源政策及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21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战略方面先后出台了多项能源政策。美国目前主要能源政策有:第一,鼓励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比如推广使用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减少能源的消费量;第二,鼓励新能源、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对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强调充分利用本土能源,有效减少对外依赖程度;第三,政府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对于相应的组织机构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研发,达到有效减少能源使用成本的作用。

1.2 日本新能源政策及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日本在其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及时跟踪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动态,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太阳能发电量居全球第二;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开辟石油、天然气进口的新渠道,加强与世界新能源大国的发展关系,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另外,日本在開发和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太阳能发电技术、生物乙醇制造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能源政策不仅大大提高了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还满足了其自身经济增长需要。

2 我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政策的建议及对策

2.1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能源战略 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消耗不断增高,阻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然而,由于中国的能源储备并不充裕,再加上能源的高消耗,这就对国家新能源战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耗能高、产值低,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新时期,中国必须抓住时机,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改变旧的能源结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新战略,这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还要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强调能源安全,增加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产业中的比重,最终实现中国能源战略的转型。

2.2 在中美合作中寻求突破 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中美合作愈加频繁,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在中美合作中寻求能源政策的突破。但是,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由于历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自奥巴马总统上台后,中美双方多次实现了战略层面的对话,但是中美双方互信基础还依然比较薄弱。但是,总的来说,近年来中美双方经济合作形势逐渐好转,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引进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有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改良自身的技术和设备,并通过研究分析不断探求和开发适合我国的新能源技术,提高清洁能源建造项目的国产化率。我国必须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减少技术引进,进而提高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2.3 完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为了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必须不断完善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首先,扩大新能源税收政策的覆盖面积。新能源政策应该贯穿产业发展的投资、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在内的全过程当中,要针对不同环节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其次,制定合理的正向激励与反向限制相结合的新能源税收政策。比如利用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企业部分税额的减免,制定生态环境税,以此来减少能源的消耗等。目前,我国在反向限制方面的能源政策还有所缺失,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这两方面的政策建设,才能实现新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4 鼓励能源科技创新 新能源产业对技术要求极高,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要想在新能源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防止被国际新能源市场淘汰。因此,对于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来说,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竞争力还相对较小,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创新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想去甚远。因此,我国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利用,并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进行新兴能源技术装备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提高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经济,从而提高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竞争力。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我国要想充分高效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必须联系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能源政策实施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政策,从而促进新能源的合理高效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钱春华.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国际政治效能探析[D].吉林大学,2011.

[2]李文华.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

篇8:国家政策对五粮液的财务影响分析

关键词:五粮液,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

1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8月1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发 (1997) 295号文批准, 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厂独家发起, 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4月21日在深交所上市, 股票代码000858。上市公开发行了人民币普通公众股8000万股。主要从事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经营、包装物的包装销售以及精细化工等产品生产销售等。

五粮液酒是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五粮液的业务范围以五粮液及其系列酒的生产经营为主, 研制开发出五粮春、五粮醇、长三角、金六福、浏阳河、老作坊、京酒等几十种不同档次、不同口味, 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系列知名产品。五粮液发展至今已经占据了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高中低端的各个细分市场上形成了众多子品牌, 形成了有效的多品牌组合。

2 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及行业现状

“三公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在国务院2012年3月26日召开的第五次廉政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特别提到“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限制“三公消费”政策一经提出, 白酒行业首当其冲, 高端酒需求骤降, 白酒行业普遍销量惨淡。

2003年~2012年, 是白酒产业公认的“黄金十年”, 在高端消费的带动下, 全行业的产销也随之不断攀升。不过, 从2012年开始, 政策因素与产业周期发展因素叠加, 让白酒业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三公消费”被限俨如白酒业的一场大挑战, 加上2012年下半年, 塑化剂事件的影响, 白酒业步入寒冬期, 挥别了过去的“黄金十年”。2012年中国白酒 (折65度, 商品量) 产量为115.32亿斤, 同比增长18.55%, 2013年中国白酒产量为122.62亿斤, 同比增长7.05%, 2014年中国白酒产量为125.71亿斤, 同比增长2.75%。然而, 白酒行业总体销售收入增速却在逐年放缓, 去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6%。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酒业研究报告显示, 2013年以来酿酒行业业绩下滑的局面仍在继续。2014年亏损的规模以上酿酒企业比上年新增51~327家, 亏损面超过12%。具体到白酒行业, 2014年1498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 累计实现利税1224.54亿元, 其中利润698.75亿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5亿元和100.8亿元。白酒行业亏损企业117家, 比上年同期增加29家, 累计亏损13.38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0.23%。

总而言之, 白酒行业从2012年下半年进入低迷状态。从五粮液的年度财务报告可以看出, 五粮液业绩出现大幅下降, 下文将分析财务报告上所体现的五粮液受国家政策影响的具体表现。

3 财务报表分析

3.1 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又称获利能力, 是指企业为资金提供者创造收益的能力。既可以从投资者的角度也可以从管理者的角度, 通过分析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的各比率指标最能直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表1是五粮液2012年~2014年盈利能力指标。

从表1可知, 五粮液的整体盈利能力显著下降。而其中的销售毛利率一直居高不下, 保持在65%~75% (仅次于贵州茅台) , 这说明五粮液单位产品获利能力水平较高, 消费者还是普遍认可五粮液品牌。但是在销售毛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五粮液的销售利润率和销售净利率却在不断下降, 这些比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本费用的增加, 一种可能是成本费用管理出现问题, 另一种可能是企业进行经营策略的改变。查询五粮液年度财务报告可知, 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是导致其成本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销售费用2013年比2012年增加49.72%, 2014年比2013年增加了27.40%。财务报表解释为主要系受白酒市场行情的影响, 公司给予经销商更多的市场支持所致。受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 五粮液一方面为努力维持高端产品的销售, 另一方面为发展腰部产品支出大量的销售费用, 从而导致其业务获利能力的急剧下降, 企业的营业状况不佳也解释了资产获利能力的普遍下降的现象。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往往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对企业进行估值, 而基本每股收益比较直接地表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从持续走低的每股收益上我们更能看出2013年和2014年对五粮液来说是一个难熬的寒冬。

3.2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能力。拥有适当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安全的基本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1]。短期资产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叫做短期偿债能力。长期资产用于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叫做长期偿债能力。表2是五粮液2012年~2014年的偿债能力指标。

由表2可知, 五粮液2012年~2014年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都大幅度上升, 且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都大幅下降, 且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2012年下半年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的提出, 2013年各指标上升或下降幅度尤为显著。从报表上究其原因, 主要是预收账款的急剧下降导致流动负债乃至负债总额呈现大量减少的趋势。五粮液预收账款2012年比2011年下降28.51%, 初现下降趋势, 而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87.25%的降幅则令人咋舌, 让人无法预料到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对位于行业第二位的五粮液打击如此之大。

白酒企业普遍实行“先打款后发货”的政策, 预收账款能侧面反映出白酒企业的销售前景。五粮液的预收账款主要系经销商订货打款, 预收账款的骤降说明经销商的打款积极性在下降, 在2012年年底的塑化剂风波还未过去时, “三公消费”从严的政策使白酒的消费需求更是一落千丈, 白酒企业纷纷降价, 五粮液也不例外。经销商一方面为避免进一步亏损保持观望状态, 另一方面也需要消化大量库存, 因而预收账款出现大规模下降。

从理论上来讲, 流动比率一般维持在2.0左右比较合理, 一般生产型企业的现金比率保持在0.6~0.8水平左右, 而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权益比率则越低越好。然而过高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或者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和债务权益比率虽对企业负债的保障程度显著提高, 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强。但从优化资本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来讲, 这些比率的过高或过低恰恰反映出企业资产利用率较低, 且未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作用。虽降低了财务风险却也增加了资本成本。而五粮液预收账款的大幅下降也意味着企业销售状况不佳, 这样引起的偿债能力的增强似乎也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3.3 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营运能力, 是指企业使用资产支撑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率越高, 意味着企业支撑同样规模的经营活动使用的资产越少, 或是用同样的资产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销售。表3是五粮液2012年~2014年营运能力指标。

由表3可知, 五粮液2012年~2014年整体营运能力在不断下降。从财务报表可以看出, 非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和全部资产营运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位于分子上的营业收入逐年下降, 这与盈利能力分析相一致。下面主要从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来探索国家政策对五粮液的影响。

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是由营业收入的下降和应收款项的上升引起的。2013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2012年下降了33.19%, 2014年比2013年下降了51.61%, 持续下降的趋势反映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营业收入考虑, 反映出企业销售状况不佳, 不得不放款收款政策, 这与前文盈利能力的分析相呼应;二是从应收款项考虑, 反映出企业可能存在虚增收入的现象。应收款项包括了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 进一步分析发现, 这几年的应收账款波动幅度几乎可以忽略, 然而应收票据则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2年比2011年同比增长33.81%, 2013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39.75%, 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103.27%, 五粮液在财务报表中对这种大幅增长的现象解释为:“主要系客户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增加所致”。在“三公消费”限令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下, 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五粮液等酒企纷纷降价, 市场行情并不乐观, 五粮液为努力维持产品的出厂价, 却导致渠道价格严重倒挂的现象, “倒货”比从厂家进货便宜, 另外经销商之前库存过高, 在国家政策调整下以去库存为主, 经销商纷纷表示不愿打款进货, 五粮液之前先打款后发货的模式被动摇。经销商不愿或无力承担现金打款, 因此, 公司通过与合作银行以承兑汇票方式对经销商贴息担保, 让经销商销售回款后再还钱。五粮液的应收票据属于银行承兑汇票, 风险小的特点也成为了五粮液大量使用应收票据促进销售的重要选择。从应收票据这一数据来看, 相当于银行融资给经销商, 经销商拿着票据给五粮液, 尽管现金没有进来, 五粮液则将此确认为收入,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近几年来五粮液货币资金的持续下降。虽然从会计角度来说应收票据的大量增加不是虚增收入的做法, 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粉饰财务报表的作用。虽然白酒企业的货币资金数额很高, 但应收票据的巨额增长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

存货周转率的下降说明企业存货周转一次所需时间逐年上升, 存货的流动性降低, 变现能力减弱。所以企业应加强存货的管理, 采用更好的销售策略, 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而应付账款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企业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效率略有提升。

3.4 小结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国家政策变动最终导致五粮液在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下降, 在财务报表上主要表现为销售费用的增加, 预收账款的减少和应收票据的增加等。企业最好的营运模式是“应付账款—库存商品—预收账款”, 即借用供应商和客户的资金实现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和盈利, 从而尽量少占用自身的资金, 而且占用的天数越长, 对企业越有利, 从而实现更少的资金占用和更大的收益, 这也说明了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应尽量避免“预付账款—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的模式, 即在价值链中处于为供应商和客户垫付资金的劣势地位。五粮液受此次国家政策的影响巨大, 成为“落难的贵公子”, 由此也反映出五粮液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4 五粮液发展预测及相关建议

4.1 五粮液今后发展预测

2015年是白酒行业生化改革的第三年, 结合2015年财务报表的分析可得, 2015年五粮液的营业收入比2014年同比增长3.08%, 净利润同比增长5.81%,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5.86%, 而销售费用同比减少17.19%, 由此可见2015年销售状况得到改善。此外, 2015年五粮液预收账款比2014年同比增长132.36%, 预收账款作为白酒企业的“蓄水池”, 其快速的增长说明经销商打款积极性较高, 同时存货周转率增长3.10%则表明产品销售量有望显著增加。虽然应收票据比2014年增长17.59%, 但其增幅已实现近几年最小, 应收票据有望回归常态。另外, 2015年五粮液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销量大幅上升, 实现了2012年以来触底反弹, 虽然各指标增幅较小, 但我们可以预知在宏观经济环境不变的情况下, 2016年五粮液将继续保持上升的良好趋势, 逐步摆脱困境。

4.2 相关建议

相关政策的改变对于五粮液乃至整个白酒企业来说可谓是双刃剑,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白酒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价格虚高, 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等问题, 不过泡沫总会被打破, 此次相关政策的变动为白酒企业的深入调整, 深化改革带来了契机。为了五粮液今后更好的发展, 下面将提出几点建议。

4.2.1 强化高端产品, 深入腰部产品市场, 坚持走多元化道路

限制”三公消费”政策一经发布, 高端白酒首当其冲, 而中端白酒需求上升。五粮液面对风暴毫无招架能力, 经营惨淡。经过此次打击, 五粮液应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推陈出新, 切不可高不成低不就。

4.2.2 加强渠道变革

失去经销商的支持, 五粮液便没了支撑点, 此次打击便是最好的例证。为防止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 五粮液应建立多种分销渠道, 同时可以运用O2O等营销模式, 努力消化渠道库存, 提高存货周转率, 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提供保障。

4.2.3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五粮液货币资金较高, 一方面存入银行会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 可通过集团的财务公司进行短期投资或者长期投资, 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负债较少, 虽然这样企业的财务成本低, 风险小, 但是不能发挥出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因此合理安排资金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4.2.4 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受政策影响, 五粮液表现的差强人意, 与行业龙头茅台比差距过大, 在面对风险时, 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积极应对,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为五粮液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支晓强, 王建英.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篇9:学习形势政策对国家大事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党中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础与核心,以农民增收作为主题,农村利用惠农政策进行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首先分析下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结合实例分析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1 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分析

1.1 农业政策

首先分析我国的农业政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国家在农业上实施“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及牧业税,并减免农业特产税(烟叶税除外),给予种地农民直接补贴,还给予部分农村地区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第二,实施稳定的土地承包制度,我国出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种土地类型承包期限及承包方式:耕地的承包期是30 a,草地为30~50 a,土地承包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三,加强完善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应对旱涝天气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村道路、网络通讯及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及交易;第四,实施农业保险,我国在2009年时,已经对玉米、水稻、小麦等12种农产品实施了灾害保险补贴,以减少因自然灾害或者是大型牲畜意外死亡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1];第五,推动农业产业化,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企业贷款享受低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1.2 农村政策

一共有3项农村政策,第一,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修建沼气池,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加大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给予农村扶贫标准优惠待遇,平衡好城乡公共品供应,以达到缩小城乡生活差距的目的;第三,为农村引进干部管理人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1.3 农民政策

第一,尽可能地减轻农民负担,将村提留、乡集体收取教育费、计划生育费等取消,出台相关制止在农村乱收费等的通知以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第二,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多渠道转移出去,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给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适当给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素质,促使其向大城市就业。

2 國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具有积极影响与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这里将以重庆地区为例进行分析,重庆是我国推动西部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地区,其被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改革实验区,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深远的示范作用,重庆在摸索中前进,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及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村地区交通落后,信息传播闭塞,很多优质农作物都不能得到推广。此外,农民不懂得用科学技术致富,也不知道怎样去联系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只是将自己主观上认为好的农作物种植,农村农民普遍表现出淡薄的科学技术意识,农村地区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能力,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大多数都被机械作业所代替,机械作业方式也能较好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重庆多数地区都是丘陵、山区,因此农具机械化程度较低,而且农村农业生产常常采用粗放式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也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2]。而我国惠农政策体系中的农业政策,改善了这种不良局面,农业政策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给予其电力通讯及网络建设支持,这样农民就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通过网络了解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开阔眼界、学习知识,并且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机械化方式种植粮食,这样就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与农业机械化程度。

2.2 缩小了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民收入增收

我国现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这项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特别是农业税减免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重庆局资料显示:农民的人均收入具有较小的原始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比较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在2006年时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在2008年又有所回落,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2010年的基尼系数大大超过了警戒线0.4,农民收入有一定增加,但是不能持续性增收,绝大多数农民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状态中。惠农政策体系中的农村政策能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到要加大社会公共品投入,构建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给予农村扶贫标准优惠待遇,平衡好城乡公共品供应,这是一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举措[3],有效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而农业政策中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及积极鼓励农村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企业贷款享受低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了农民身上的税收负担,农民由此也有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及创业机会。

2.3 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惠农政策也改善了农村基础设置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乡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市重点将财政投入到农村地区,并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利用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范围;并给予库区重点支持与建设,对其实施特别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万名优秀人才助推库区工程”;在农村建立全面的低保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并积极促进农村各种类型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资金、技术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是重点增大对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如乡村道路、人畜饮水、通讯通电及中小学校舍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变为了市财政,农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重庆农村地区实施的这些政策积极响应落实了我国提出的惠农政策,从农业、农村及农民三方面提出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建设发展的措施,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3 结语

国家提出的惠农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多方面地给予了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农村改革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不同地区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同问题,对于重庆来说,其面临着更大的机遇,重庆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配套实验区,我国已经将其列入了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将农村建设发展作为重难点,重庆要想在西部地区领先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做好农村地区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周青年.信息传递视角下的国家惠农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宋英英.国家惠农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杨萍.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1.

上一篇:最新电大应用写作答案下一篇:写感谢信最好范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