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教自华

2024-05-04

腹有诗书教自华(精选8篇)

篇1:腹有诗书教自华

腹有诗书教自华(人教版)

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教师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而事实上,包括本人在内,我们语文老师备课过程中更多的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以本论本。于是,一本语文课本仅仅是一本语文课本,学生通过课本看到的还是课本。

但事实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你不能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你也不能把一篇文学作品用一套公式定理来进行程式化的教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本之外,在日积月累的广泛储存与积蓄中。而语文课本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是一个文学通道,语文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这扇小窗口望见文学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领略这星空绽放的闪烁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从教三十年,深深体验到一个语文教师的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且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将点滴感触,粗陈于此,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腹有诗书,教材处理别有洞天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者的心中。”教师首先要学会研究教材,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独立阅读体验,要有一双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让我感触尤其深刻的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田老师,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次听课评课,他都能对文本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听教师恍然大悟,佩服至极。这种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他的天天坚持阅读密不可分。试想,教师自己只有一瓢水,而且这瓢水在风吹日晒下已日渐减少变质,还能把文本怎样?以其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

是啊!当你拿到一个文本的时候,你要有独到的鉴赏能力,你要联系作者的一言一行,作者的一颦一笑,作者的浅吟低唱,作者的喜怒哀乐……你要细细品味,拿捏重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最贴近文章的原始味道,你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近名家。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谓“读教相长”,所谓“读书破万卷,教学气自华”者是也。

本人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有深刻体验。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本人从来喜欢历史,闲来,总会翻翻《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史书。因此,对上下五千年历史,颇懂一二。也喜欢读古代文学史及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些阅读为我的古诗文教学平添风采。比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晨兴理荒秽》、《五柳先生传》,这三个文本被分别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在教《桃花源记》时,我便把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志趣追求与学生作过交流,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网,了解过他的人生际遇、作品及风格,比照阅读了他的《饮酒诗》与《归园田居》组诗,同学们在阅读中对陶渊明的志趣、追求已有所了解,也能吟诵他的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名句,有了这个底子,这学期,学生再学《五柳先生传》时,就毫不费力了,在扫清字面障碍的前提下,他们自己能轻松地解读这篇文章了。

同理,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陋室铭》、《湖心亭看雪》;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诗文,我给学生讲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给他们讲了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心理。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时,非常自然地,学生就会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七年级时上《陈太丘与友期》,他们已开始很有兴趣地去了解魏晋风度了,这不是一个气象峥嵘的年代,因此,学生的兴趣督促我重温了这个年代,重新走进了魏晋大家,而我的引导也培养了学生透过作品读作者、读时代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得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字词的疏通与就本论本。

有了良好的文史功底,古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我能引导学生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我觉得,一个老师如果总是能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文章,真的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腹有诗书,语文教学灿若桃李

1、诗意语言,营造氛围

“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平时上课就信手拈来,妙语联珠;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

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没有相当功力,难以做到。基于本人对古诗文的熟悉,有时在课堂上确实也能营造这样的氛围--不时地插入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经典故事。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们也非常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名人名言的搜集,不时还能“我唱他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首先,他们的古诗文功底肯定会越来越深。功底一深,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去品、去模仿。长此以往,底厚力足,浩然之气渐渐乎生。至于思维、表达、分析,写作,不就都在其间进行了吗?现在,我们学生一拿到新教科书,就会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的“课外古诗文阅读”部分,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翻,发现自己已经熟悉的,便邀来同伴,“背”得更响,好不得意。有了这样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有了基础,有了指望。

曾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教师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2、名著导引、激发兴趣

去年,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极为畅销,本人也买来看了,发现《论语心得》比较浅近,又雅俗结合,适合我们的学生读,而《品三国》,如非读过《三国演义》,着实难读。《论语》与《三国演义》可是经典著作,何不带领学生一起读呢?于是,利用暑假,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与《〈论语〉心得》,并做好读书笔记,开学一看,发现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俨然一幅易中天的架式,天天读一回,又天天品一回,他的读书笔记俨然一本“品三国”了。乍一看,品得还挺有道理,何不请他为同学们讲讲呢,于是由三名同学组成的“讲师团”为两个平行班同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课。尽管稚嫩,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尽管难登大雅之堂,却着实令讲座的同学大为兴奋,过了一把教授瘾,让全体同学都心生羡慕,跃跃欲试。每次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了名著阅读作业,并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两年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天天阅读,天天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同学都有了厚厚的近两本读书笔记。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课外引领,光有推荐,让学生自打自闹可不行,教师定要融入其中。接手这个班近两年来,本人自己也在班上开了三次讲座。--“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我‘品三国’”、“唐诗宋词”,基于对外国文学史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不了解,这方面的教学与引导比较欠缺,深深感到愧对学生,正努力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读书心得”、“学生讲座”、“教师讲座”,在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的,对于阅读,教师最该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其中,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当教师怀着一颗被屈原、司马迁等形象激动过、被李白、杜甫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她)的教学就会具有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

我们一直埋怨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无序低效,责怪他们读了多年的书,还不会读书,每次考试,错得最多的肯定是阅读题。我想,所有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变,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让“读书创造成果”成为我们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兆文胡志强《语言分析与文本解读》,《语言教学与研究》,20

篇2:腹有诗书教自华

桥南小学 李金珠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校近年研究的课题,因此老师们有机会一次次地外出学习。04年我到了上海华东师大,05年到了浙江大学,本学期我又到南京东南大学参加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再次聆听了小语界大师们的讲课和报告。在众多名师中,让我特别崇拜的是三位女性:窦桂梅、薛瑞萍、徐冬梅,人称小语界的“三面旗臶”,她们代表着课改的方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副校长,可谓小语界传奇人物,是教育界升起的一颗璀灿的明星。她是“上得了大学讲坛,下得了小学课堂”的多面手的老师。有人这样评价她:中国小语如果没有窦桂梅,小语天空将黯然失色。她几乎是上苍专为中国小语而诞生的一朵奇葩。

徐冬梅,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近五年负责的“亲近母语”小学课外阅读教材实验,以“倡导儿童阅读,建设书香中国”为宗旨。这一实验在全国影响之大,因此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05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且是唯一的女性。

薛瑞萍,安徽合肥市62中小学部的语文老师,20多年如一日地当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就这样一位平凡普通的老师已著书立说六部。这位自称为“草根教师”,教育界称他为“民间教育家”的一场《母语和儿童母语教学》的讲座,其间主持人数过,自发性的掌声响起十九次。听者惊叹她深厚的文学功底,感叹流淌其中的大气与厚重。

走近名师,了解名师,渐渐地名师们的形象在我心中丰满起来,他们爱书、读书、写书,他们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执着的课改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中收益匪浅,感受颇多,体会有三:

[体会之一] 行舟墨海访书香 腹有诗书气自华

老师,我们要读书,要深层次地读书;语文老师我们更要读书,更要深层次地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什么是深层次的读书呢?深层次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懂,读活,读深,读透。深层次读书就是要能写出书评。深层次读书就是要对经典诗文,名篇佳作熟读成诵,而烂熟于胸。

薜瑞萍老师说:老师读书不仅要广博,更要精深,要有一本看家的书。什么是一本看家的书?这本看家书一定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一定是一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收获的书,也一定是一部经典著作。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很多,比如《论语》、《红楼梦》、《古文观止》等,我们知道作家巴金看家书的是《古文观止》,沈雁冰看家书的是《红楼梦》,年轻时他们能从头至尾地背诵。试想有这样的书垫底,能不厚重么?《家》、《春》、《秋》、《子夜》不属于他们,还会属于谁呢?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文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学家的,只是说当我们有一本经典的书烂熟于胸时,它将滋润着我们,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做人都是极有价值的。有了这本书,你的路能走多远,能走多宽谁能预料?

薛瑞萍老师是怎么读书的?薛老师的底气来自于他的“海读”。师范当学生时,她借、买、抄、夜以继日地读。常常一人在空屋子里背诵《论语》、《孟子》、《过秦论》、《长恨歌》、《琵琶行》、《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先知〃沙与沫》。《过秦论》这是汉代文豪贾谊的名篇。《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俄罗斯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他们可能没有读过普希金 2 的全部作品,但没有人没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先知〃沙与沫》是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的名著,《吉檀迦利》和《先知.沙与沫》都是冰心老人翻释的,这两部书被称为是东方最美的声音。

薜老师就是这样高声诵读古今中外的名篇。这是她真正厚积底气的最初阶段,而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种读书习惯保持到工作之后。多少年来,她在学校要每天发声读书1小时左右,她读书的习惯是:发声读,好书至少读两遍且必须写读书笔记。她读的都是真正的经典书。在她看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经典不是书。经典意味着什么?经典意味着真正文化的根,意味着精神不竭的源。她自己读,还带动办公室的老师们读。因而在她的讲座中我们会听到她高声的大段的背诵诗文。她说我天热不用空调,也很少用电扇,热时我就背《三峡》,于是我们就欣赏到他现场语速极快、一气呵成的背诵。这时台下响起一阵阵掌声。那绝不是作秀,那是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诠释啊!窦桂梅老师读书有三个方面的追求:

一求精。这往往是为备课的需要而读。她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把作者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都通读过,并电话访问了史铁生;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对清末历史的著作,尤其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都读过,而且钻研过,因而能在讲课时独辟蹊径。她以教材为中心的精读工夫是相当大的。

二求广。窦桂梅的学习面很广。她师从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学教育理论;她师从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学哲学;最新的人文著作,她有机会就浏览,中外文学作品也不放过。可以说她是“涉猎百家,博采众长。”

三求深。她写读书心得、书评和专著,从而提出她一系列的语文教学主张。

窦老师之所以会如此辉煌,我们从她的阅读追求中得到了解读, 那就 3 是源于她惊人的阅读量和惊人的阅读面。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成就了她。

薜瑞萍,窦桂梅老师用她们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播撒读书的种子,自己要先做读书人。当我们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成为道成肉身的语文。这样的语文老师是绝对上得好语文课的。薛老师说她从来不布臵课外作业,上课也是满堂灌。看似狂人狂语,与当今课改精神不相符合,但认真想对她来说并不狂呀,因为她有非常好的语言功底,即使满堂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学生的语言是听来的,是读来的。再说无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嘛。

徐冬梅老师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她说:“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不是要读过多少教育理论书籍,也不是要听 多少公开课,而是要自己会读,会写,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啊,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听说读写,怎么教孩子听说读写呢?扪心自问,我们老师的听说读写能力怎么样?我们常怪孩子不读书,孩子笨,我们自己读了多少书呢?除了一本教科书以外,还知道多少知识?再说得彻底一点,实际上就一本教科书的知识我们也没真正弄懂,我自己就这样。上北师大的教材我感到难,我发现不少老师也喊难,语文老师喊,数学老师也喊。北师大的教材有什么特点呢?我不敢全面评价它。但至少可以说它新、活、宽,有一定的深度,课文篇目又多。老师们埋怨了,埋怨我们建阳教材选不好。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一样,教材决不会为谁量身定作,不可能城里学校用城里的教材,乡下学校用乡下的教材,你们说对不对?当我们发现教材有难度的时候,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这样的教材拿来给窦桂梅这样的老师上会喊难么?说到底呀还是我们的肚子里墨水太少。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我们本事的话,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删、重组,可以不唯书,不唯上的。当我们还没有这样的 4 能力时,感到教材难,适应不了,反思的应该是我们本身,加紧读书的应该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教材。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人统计过,我们已学的知识有百分之八十在淘汰之中,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很好发挥电脑的作用的话,那我们能有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呢?所以自身素质的提高已势在必行,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没有理由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充电,就会面临“捉襟见肘”的窘态,就会面临时代无情的淘汰。这,一定不是危言耸听!

今天当窦桂梅、薛瑞萍、徐冬梅这样饱读诗书的名师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学改革的春天来临了,教学改革找到了真正的出路,“少慢差费”找到了病根。我们清楚的知道了: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老师就要先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好好的、实实在在地读几本书,读到心里去。“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源头活水,我们才能端庄秀美的站在讲台上,才真正堪为人师啊!

二、我们有时间读书吗?

是啊,我们很忙,但我们选择的就是这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选择了它,就要无怨无悔!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大约20本书,一生读1000或超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日有所诵,水滴石穿。朗朗书声,朗朗乾坤。每天15分钟,老师,每天15分钟你有吗?坚持阅读,你就“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华东师大商敬友教授说:我建议青年教师,不管怎么忙,一定要养成“夜读”的习惯。别的不说,气质的变化是掩不住的。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要买书,工作再忙要读书,交情再浅要送书,屋子再小要藏书。在学生面前我们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 5 着的厚重的大书。

想做的事就会挤得出时间,不想做的事就能找到借口。老师们,你们说对不对?

三、读什么书好呢?

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著作等身,是新教育实践的创始人。集“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教育为一身”的中国第一人。是全国政协常委,他倡导读书节。苏州的读书节定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他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介绍了浏阳市开展教师五年读20本书的活动。今年老师读四本书:

1、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书41部,600多篇论文1200篇童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孩子们的一封信》是他的代表作。在通读《给教师一百条建议》的日子里,我震惊了,真是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我后怕了,怀疑自己是怎么走过这教育的日日夜夜的,是不是误人子弟了。

2、陶行知的。他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郭沫若说:“两千年前的孔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他的教育名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镇西一个普通中学教师,通过努力,成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著名的特级教师,他说:“凡能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都看了,能找到的陶行知的书都读了。”他被誉为中国的式苏霍姆林斯基。

3、林崇德的。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著作等身还不能形容他的勤奋,他身高1,69米,而著作已1,8米了。

4、朱永新的《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他从理想的德、智、体、美、劳,理想的学校、老师、校长、学生、父母等十个方面去论述。

浏阳市推动读书的活动是带有行政命令的,有一套管理方法,在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五年的读书计划。我很欣赏这一做法,因为读书从某种 6 意义上讲是辛苦的,特别是专业书,要有一定的毅力。因此读书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是不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我以为这是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郑杰的书可读,他是上海北郊的校长,一位另类校长,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近年教育的畅销书。

薛瑞萍:一年级老师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二年级老师读《我们上二年级啦!》、三年级老师读《书声朗朗的三年级》、所有老师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给我一个班就心满意足了,如此朴素的话语,能不感动人?让走进去看一看吧!了解一下之所以会成为近年教育畅销书的原因。

《论语》要读,不是说“半部论治天下吗?它是儒家经典,至圣先师的善言.老师还要读书什么书呢?我认为:我们老师要为备课而读书,要把教科书从薄读到厚,就是要读与课文相关的书。小学课本中有好多名著节选,比如《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上这些课,应该明白我们是在上名著导读课。如果我们连原著都没有读,去上导读课心不虚吗?如果我们仅仅就课上课,要我们上什么?五六年级的学生自己不会读呀?听了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的名著导读课后,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我就有一种想读原著的冲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窦老师上这节课之前就读了四五遍的原著呢!我想:只有教师认真把教科书读厚了,才能厚积薄发,才能“用我们的一桶水,指点给学生一条河。”不是吗?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六条中说了这么个例子: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好课,听者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课,他说我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备这堂课的。05年在杭州听靳家颜说我备《珍珠鸟》一课,通读了冯骥才的作品,访问了他本人。这些感人至深的话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校长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老师要读书,这是职业对我们的要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体会之二] 文人素墨绘春葩 腹有诗书气自华

老师要带孩子们读书,要带孩子们深层次的读书。因为读书就是积累,积累就是积德。

一、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氛围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学习的天堂。做为校长,要激励老师读书。做为老师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激励孩子读书,哄孩子读书,这是我们份内的事。

故事一:台湾近年掀起了读书热。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都在营造读书的氛围。学校的校长们动脑筋,想法子激励孩子读书。有12个学校的校长们联合向孩子们宣布:如果我们学校每个孩子读完120本书(以读书卡为准),我们12个校长共跳天鹅舞。这下孩子们乐了,读书的风气日益高涨,终于各校都纷纷收到孩子们交来的的读书卡,统计完毕,12个步入中年,有些已大腹便便的校长们,认真的排起了天鹅舞。当他们到各校巡回演出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校长在台上,兴奋地喊着校长、校长、掌声如雷,喊声震天。喊着喊着,看着看着,已读完120本书的孩子们热泪盈眶了,伴着孩子读完120本书的家长们,也泣不成声了。他们感激呀!

故事二:1998年11月9日,美国一个城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草地时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磨破了五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原来是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完15万页书,我9日那天将爬行上班。全校师生猛劲读书,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果然他一诺千金,那 8 天他四肢着地爬行上班。过往的车辆向他鸣笛致敬,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媒体纷纷赶来采访。经过三个多小时终于到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拥抱他,热吻他。

当然,激励孩子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是否要采取这样极端的方法,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校长们的良苦用心、忘我献身精神一定是感天动地的。他将超越时空,成为教育的永恒!

二、名师带孩子们读书

窦桂梅老师在《生命的奠基》的讲座中说,她接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时,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想:就这本薄薄的课本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吗?我不能让我的学生“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于是她就带孩子们读、背课本外的儿歌、古诗、童话故事……六年下来,平均每个学生读了120本书,背诵唐诗300首,积累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和200多条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另加72篇精选文章。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吉林,省教育厅为他开现场会。在现场会中,专家们从《诗词集锦目录》中任意挑选一首,让班上75名的学生中任意一个背诵,所有的同学对专家们点的题目都能脱口而出,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也都能娓娓道来。因此她从吉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专家们讲座,得到江泽民等七位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她成为全国劳模,2004年者教育系统十大读书人物之一,从而诞生了她的教学理论“三个超越”: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老师。2002年35岁的她进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当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到了清附小后,她马不停蹄,努力超越自己。她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做一番整合,以主题做统领,追求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这就产生了迄今为止最能够代表窦桂梅老师教学精华的“主题教学”。

我们思索窦老师成功的经验。

窦桂梅老师是以教材为引子,从教科书中发散开去,对于教材他敢于增、删、重组。她下大力气,大量让孩子们读、背好书,读背经典作品。六年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读书兴趣,养成了 “日有所诵,手不释卷,周有所记”的良好习惯。在培养了孩子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在这期间除读专业书外,学生读什么,她读什么,学生背什么,她背什么。真正实践了自己的教育诺言: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学阶段读120本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朱永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中国人,人均读五本书(包括教科书、教辅书),犹太人,人均读65本书。美国人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脑袋里。”84年以前犹太人就有98个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后每年在递增。想想窦桂梅老师是不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六年里,75个孩子,每人读了120本书,这些孩子将来路能走多远,走多宽,谁能预料呢?是啊!读书就是积累,积累就是积德。当我们功德圆满,从小处说有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有利于孩子的未来;从大处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

三、我带孩子读书的一点做法和想法。

去年,我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就想下大力气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沉住气读背几部经典,让读书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两年前我为什么会想到让学生的去读背经典呢?

1、我在光盘上听了台湾教授王财贵一场“一场演讲,震撼百年”的讲座,这个讲座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他倡导诵读经典,触动了我,真正触到了我的痛处。我是在缺失经典的年代走过来的,坦白的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孝弟三百千》、什么是“四书五经”,唐诗我背不了几首。我想我不懂,我不能让孩子不懂,因为这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根。

2、林梦生教授他的成长历程也给了我启示。他在《背》的那篇文章中这样叙述到:他的老师说:“不要急于写,先要多读多背,除了上好语文课 10 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名家名篇,要结合看评论学其精华,精品要把它背下来。”当他拿自己写好的文章给老师看时,老师说:“你的作品缺乏思想深度,逻辑思维要加强。”问补救的办法。教师说:“你每个星期背一篇《人民日报》社论。”于是身为人父的他硬是背了一年的社论,当再次拿作品给老师看时,老师说可投稿了,果然三投三中。林教授还说,背不是学语文的全部,但它是童子功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凡舍得在“背”字上下功夫的人,必有可喜的收获。从中我理解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3在背诵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两个例子坚定了我诵读的决心。(1)、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弟子规》(2)、知过必改,德能莫忘。《千字文》

我相信了经典将浸润着孩子的心,使他们受益终身!我的做法: 诵 读

1、晨读:师生共读国文经典。已背《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开始读《日有所诵》(2)这是薛瑞萍教师主编的课外读本,它汇集了古今中外适合相应年级学生读的名篇。

2、3、午读:学生自读喜欢的书。每天15分钟。

晚读:亲子共读童话经典。开家长会时,给家长推荐我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爱的教育》《窗边小豆豆》。我告诉家长尽最大的可能,坚持每天和孩子共读半小时书。如果你自己没有办法每天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就别指望你的孩子能把书读得多么优秀。徐冬梅老师在他一篇《和儿子一起读书》的文章中介绍了“亲子听读;亲子共读;亲子比读”的方法,她才上初中,已读了上千万字(约一百本书),将来这孩子能走多远,又有谁能知道呢?文章结尾时她说: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4、5、6、课前读:凡上语文课前,学生读这一周指定背诵的内容。每天一讲:每天由一个学生讲一个成语故事。每周一篇日记,内容自选,教师必改。

期末的汇报单、汇报会

1、让学生复习巩固本学期所背的内容。

2、告诉家长本期课外阅读内容,让其自查、反思与校配合情况。

3、汇报会目的是让家长亲眼看孩子诵读,通过比较,以便自我反醒,主动提高。

4、共商下期阅读良策。二年级必备的书籍

《孝弟三百千》、《日有所诵》、《小学生必读古诗70首》、《成语故事》、《童话故事》或《寓言》一本、《新作文》期刊一本。

我的想法:

六年拟定完成的任务

《孝弟三百千》、《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大学、中庸。《日有所诵》2—6年,成语1000条以上。自选书藉一百本左右。

走在教育的路上,我走得很辛苦,苦就苦在一直没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如果我早能找到并悟出“师生共读”这样一双赢的教学方法,说真的我既使不能轰轰隆隆地干一番事业,也能为我衷爱的小学语文好好的,实实在在的活一回,一定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那么多的空白!

[体会之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说:“要有好的教育,先要有好的教师”.朱永新说:“没有教 12 师的发展,就永远没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学校近年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题,认为是找准了方向,握住了课改的瓶颈。校长说:我想用十年的时间,哪怕培养出一个有影响的名师来,也值得。

1、建立“书吧”和“博客”,让老师读书、聊书、推荐好书、好文章、写书评、写体会……寒假老师将人手一册:《给教师的一百建议》《给教师一百条新建议》《论语》。还按年段购臵薛瑞萍老师的书。让老师认真读书并写心得体会。“阅读丰富人生,写作会让人生更美丽”。

2、有志的老师可自告奋勇进行“大循环”教学,老师列出师生共读的书目,我坚信六年必有成效,走不出一个“大窦桂梅”,也能走出一个“小窦桂梅”来。

3、凡外出学习回来,带回一个新观点,有一点启发,就不虚此行了。回校要上一堂公开课或进行一场讲座,且进行评比。

我们目的是让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磨一剑,让我们的老师专业起来,让我桥南小学能真正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名副其实的名师来。

在结束我的讲话之前,我想这样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书籍是走向理想殿堂的阶梯。高尔基说:“读书,什么时候都不迟。”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脚下。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自己,为学生,为建阳的教育,真正的脚踏实地地读一点书吧!

篇3: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 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 首先, 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

通过引导, 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 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 我还组织学生交流, 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 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建立班级图书柜, 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

2. 利用家长会的机会, 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向家长汇报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 从而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并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 父母带头读书、读报, 做孩子阅读的榜样, 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二、展开课外阅读

1. 诵读经典。

经典诵读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推广之中。“经”, 本义是“织布的直线”, 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 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 便是蕴含常理常道, 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 它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 是传承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中西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及德育教育的根基。让他们从小读圣贤书, 做有德人, 立君子品。如《增广贤文》、《论语》、《大学》、《笠翁对韵》等, 通过检查评选“诵读之星”, 增强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 自由阅读。

开始阶段要求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 形成习惯后自愿阅读。课外阅读采取读一本书换一张读书卡活动, 评选“读书小博士”, 具体操作是:一书换一卡, 五卡换一“学士”, 五“学士”换一“博士”。

三、读写结合, 提高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并自己给它起一个名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坚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 写读书笔记, 或写阅读感受。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 我的做法是: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 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抽取一些读书笔记, 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注意发现优秀习作, 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丰富多彩的读写形式使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不甘落后, 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 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四、共同感悟阅读的魅力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一个手不释卷的教师, 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润物在这无声之中。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 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 更是灵魂。读钱钟书, 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 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 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 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读书, 是生存的需要, 读书, 使人的生命拉长, 读书, 可以疏离浮躁, 读书, 可使教育富有神韵, 读书, 是人生活的寄托, 读书, 可使人愉悦。书如圣水, 洗亮我们的眼睛, 净化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 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

篇4: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学深厚,诗文了得,这与清新脱俗的渔人来说,可是如虎添翼的大好事呀。能武(与鱼斗智斗勇,钓得大色一归)能文(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简直就是“独钓寒江”的高人复出,是“柳絮才”之翻版!试想,阁下志在鱼时,狡猾的刍儿哪里是你的对手?阁下志不在色一时,山水便是你灵动思绪的催化剂,奇文佳句顷刻孕育而出。似此,一石双鸟,令人称道。

诚然,能渔者,一般而言,都是有闲者,你若无文才诗意也不打紧,出外搏击长空时,不妨携带一书,或《千家诗》或《古文观止》什么的,瞅空瞄上几眼,久之,纵使不会作诗,也会摇头晃脑吟诵,不会作文,也能背诵几段好词句来。若能悟透诗文别具一格之意境,则更妙,你的心灵谅能受到风雅颂的洗礼。

篇5: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里的诗书从何而来?靠阅读。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大家都比较重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在学生的发展中也至关重要,追根究底,语文教学的效果源泉在课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让学生有书可读。我面对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手里的课外书少,平均每人一到二本,仅仅靠读自己的课外书,阅读量显然不够,于是我让学生把课外书带到学校,再从图书室借了些书,在班上设置图书角,由专人管理进行借阅,保证了学生的书源。然后,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读,四年级时下册时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目:《兔子彼得的故事》《巨人的花园》《爱的教育》《父亲树林和鸟》《中外名人成长故事》等书目。(这些书几乎都是我从其它学校的图书室借来的。)另外,我也从网上下载一些好诗供学生欣赏阅读:中秋节就下载了一组描写月亮的诗《古朗月行》、《月夜忆舍弟》、《八月十五夜月》、《望月怀远》、《中秋月(苏轼)》来让学生吟诵。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我每月跟学生上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选取学生阅读的典型材料,进行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办法,还鼓励一些优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必须得有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兴趣。

1、教师经常不失时机的小露一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踏花归来马蹄香”“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刚接手现任班级时,几节课后就有学生悄悄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听你说话。此时顺势引导:要像老师这样说话,那就得多读书。同时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像毛泽东、高尔基等。

2、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①、精彩片段朗诵比赛:间周组织一次由学生自己挑选课外阅读摘抄到的精彩片断进行朗诵比赛。②、课前二分钟背诵:每天每节课的前两分钟都让学生自由背诵古诗,这些古诗词皆是由教师精挑细选出的适合学生诵记的内容,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让人走进教室,就置身于舒畅、惬意的环境里。③、读书笔记展评:两周收集学生的读书笔记本,在班上进行展览评比。

④、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故事,故事会上学生轮流讲,人人必讲。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就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方面的书。

篇6:腹有诗书气自华

望见这种现象,我难免会有些担心自己的前途,我不明白以后是怎样的,我也不明白别人是怎样看待技校生的?我也不明白别人会不会认为技校生除了会点技能之外,什么都不会,学历也没别人高,虽然有时候说实力重要,但是学历是第一敲门砖阿,很多企业的最低门槛也要是本科毕业,工资and升职也要看学历来阿。其实我对自己有时候还是挺自信的,但是有时候又挺自卑的……

但是技校的一点点好处就是自己的时间多,还有就是这么一大段时间,用的好的人也许会大有不同毕业之后,若全都是用来玩手机玩游戏等用来颓废,那就是太没用了……

反正这些空闲的时间我自己就是全部用来看书,因为随处可见的一句话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看是超多的看书,不管什么书我都看,当然这种书不可能是言情小说或者是娱乐周刊之类的低级书籍。因为有时候为了看书的时候有方向或者看点高质量的书,我会关注微信上的一些公众号,里面有推荐一些书籍,都是高质量的,在看到一本想要看的书的时候,我会先去百度一下,看看目录或者资料来确定要不要买。如果能够好的话,我便买下来慢慢看,慢慢大口大口的吮吸里面的营养,有的技校的同学看我看这么看起来很厉害的书就觉得我很厉害,其实我觉得还好。以前有看到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女孩20岁之后要学会投资自己”,此刻我的钱大部分都是用来买书,望见喜欢的书我就在淘宝上买回来,也很便宜。作为学生,没有更多的钱,我想看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既然不能行万里路,也不妨读万卷书。技校相比大学视野比较窄,所以为了让别人对我看起来不像是技校出来的人,在选书方面我也是尽可能的广泛涉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邻域,别的邻域也不妨去试一试,说不定有新发现呢。这样书看多了,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什么话题你都能够信手拈来,或者针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会让别人觉得

你有文化,这样别人才愿意跟你聊天,跟你交朋友,这样遇到人的也会不同。

虽然有些书看过之后就忘了,我也不明白我看的那么多书,将来那一天才会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觉得在看的过程中就已经塑造了我,影响了我。

篇7: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不仅仅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且能够让我们的修养得以彰显,饱读诗书能够使我们散发非凡的气质,生活中没有书籍就仿佛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也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的一生总会遭受挫折,布满坎坷。我们看到海伦凯勒虽双耳失聪,但她却不屈服命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我们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历史巨着《史记》而感慨。读书使我们不管是什么人,我们的人生总会有痛苦的乐曲,总会有骤然翻起的浪花,但人生的真谛在于勇于战胜挫折,化痛苦为力量。

读书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没有动力前进时不妨读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主人公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力,那样我们就会有动力去战胜挫折;当我们感觉未来很迷茫,却不明白怎样做时,不妨翻一下朱自清的《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那样我们就会去规划未来,去奋斗,不让我们的生命枉走一趟。读名人的写的作品我们不禁有了前进的动力,而且能够让我们学会如何应对挫折,把握人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我们心中有足够的“墨水”,那么我们就会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是靠我们读了好的文章,赏析其中的优美之处,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如此日积月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足为难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使我们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得意时,书是诤友,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如水;在失意时,书是良师,使我们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可见,读书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能够拂去我们心中的尘埃。

读书使我们在应对挫折是能沉着应战,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是我们写就一手好的文章。所以“满腹诗书气自华”,只有我们拥有了满腹诗书的气质,修养自然能够彰显于周围。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乐观对待生活才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因为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才是我们永久美的根本所在。

读书吧!朋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好书,读好诗,不仅仅能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人生的真谛,还能够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余出庸俗。读书吧!朋友们!

篇8:腹有诗书画自华

读书得来的是知识,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更多偏于智慧的概念, 它更多的是靠感悟和领悟, 当然, 文化的“悟”离不开知识积累这一前提。文化在很多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观者只可意会, 其妙就妙在难以说得太清楚。正所谓“莫名其妙”, 妙在其“莫名”, 虽说“难以言传”, 却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感”与“传”。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诗有别材, 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至其极。”书中虽为说诗, 然而当画家之道理不也一样么?

东方文化乃修养之学, 其中中国画学则是讲究摄取, 所谓“点滴所得皆在亲证”, 强调个人之“独知”与“体认”, 也类似禅家之“悟”。故学中国画之理, 非仅靠读几本书或学几道技法所能解决。若无长期勤读苦练自悟, 焉能“悟”出其中一二。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我偏爱明清小品文。不仅因其文辞简约, 率意显情, 更欣赏作者少一分八股, 多一分情感。他们在有限的篇幅内信手拈来, 独抒性灵, 哭笑人生, 大为畅快。

在繁忙创作之余, 斜倚几案旁信手翻阅, 或可当茶, 或可当酒, 从中品人生至味, 梦清逸之境。

我的读书习惯最初源自父亲的影响。记得在七十年代, 因受父亲患重疾的影响, 全家生活极度困厄。尽管父亲连行走都气喘, 但最大的乐趣仍是去买书和读书。他总是想尽办法从图书馆借阅、去书店泡和淘、从朋友家中借文革后幸存的旧书、托港澳亲友买一些当时的“禁书”……他病床前总能看见几本正阅读的书。除了父亲, 我还有很多读书的指导老师。如王孟奇老师, 有机会见面时, 他总会和我聊些读书、历史、世态认识方面的事, 从他身上我吸纳到浓浓的“文气”。还有我的同事理论家麦荔红、陈迹, 他们给我推荐了不少阅读书目。另外, 外出时, 我总喜欢找找当地的书店, 除了别人推介, 我觉得好书还得靠自己去发现。

过去, 老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尽管今天抱金带玉的土豪比读书人有钱得多, 但常读书能将人滋养为闹市中的精神贵族。他们的精神充实、心灵愉悦, 是土豪们体会不到的。

当下的画坛“高人”很多, 高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 但似乎心思都在名利上, 好一派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景象。想必, 在熙攘之群中, 大多是少花时间读书的, 更不会去读那些无用的书, “高人”们或许认同“刘项原来不读书”之说, 不读或少读一样能画、一样能成名、得利、获奖。但这样下去会丧失艺术的本意。

画家应多读书才能走得更远已毫无疑问。我认为, 在学问上要有识见, 又不可投机取巧, 因此在读书中既读些“有用”的书, 如:美术史、古今大家的画论、技法画谱等等。又要读些“无用”的文学、哲学、诗词歌赋、杂书或报刊、甚至跨界学问等, 以求得广博的知识面。正如严羽告诫:“功夫需从上做起, 不可从下做起。”

坦率地说, 画论、技法这类书我读的并不多, 我更多地喜欢看文学、哲学史和诗赋、散文之类的书, 我认为文学哲学都在美术之上, 把有关哲学、文学创作道理如“为情造文”、“诗言志, 歌咏言”、“知白守黑”等放在美术创作中思考更为宽广些。

(2) 云壑图,68×136cm,2014年

(3) 黄金周,中国画,209.5×115cm,2014年

上一篇:[留学生招聘] 巴斯夫笔试题目汇总下一篇:“卖面老人”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