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书评

2024-05-05

《半生缘》书评(共6篇)

篇1:《半生缘》书评

生命真的比死更可怕吗?

“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想通了的曼桢决定跟鸿才离婚,这时,她的人生已经尝尽所有最不堪的境遇,绝没有人想象得到。

故事前三分之一,风平浪静。曼桢和世钧,互相刚好都喜欢的人,有自己的小明天憧憬,谈婚论嫁时机已到。虽说曼桢家庭情况特殊,还要一人支持大半个家,但在豫瑾眼里,她却能够坚强地表现出一副举重若轻的姿态。叔惠和翠芝,也是一对有缘人,叔惠好面子,翠芝是娇娇的大小姐。豫谨也是年少有成,事业稳扎稳打。大城市小地方的年轻人们,平淡的生活。就连曼潞也好歹嫁了出去,用自身的“帮夫运”让生活有了不小的转机,舞女么,能嫁得有钱人已经很幸运了。曼桢和世钧都是刚工作的人,能刚好互相喜欢,已经很幸运了么;叔惠和翠芝,相隔两地一见如故,已然很幸运了么。

待他们在社会中前进上一小步,就会遇到大磨难。

曼潞的阴谋在我看来,是她作舞女这件事的一个延续——去做舞女这个选择是她和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的极端结果,对家人的爱,家人对她的理解,让她进了“火坑”。这代价她一个人承受不了,可好歹她也习惯了。现在,丈夫鸿才的心如果再跑掉,这个代价可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了。她已经为了一个家,特别是妹妹,付出了青春年华,正因为色衰体弱,她只能硬硬地从妹妹那里“骗”过来一个活色生香的肉体为她救急。当了舞女,不是家里人“没办法”一句话和理解就能算了的。

曼潞之后真后悔了吗?这不重要。曼桢的人生因为被姐夫强奸而彻底毁灭了吗?她坚强地熬过了每一次苦难。仅仅因为这样一个大变故,她和世钧的爱情就嘎然而止了吗?这不是原因。

我觉得是曼桢的单纯救了她,这单纯不但带来坚毅,还带来希望。她是那么想见世钧啊,那么想。可就此一别,谁又能料到,那么多年,那么多事过去了。

世钧和翠芝一起风平浪静地过活着。翠芝因为嫁了世钧这样一个闷罐子而不幸了吗?大小姐的生活仅仅因为平静得“除了苹果里吃出虫子以外的惊险都没有”就死水一潭吗?她是这样一个孩子气的女人,世钧也是那样孩子气的傻傻的男人,世钧根本不在乎她和叔惠的暧昧关系,好像几乎都完全不知情。如果没有了世钧这样一个闷罐子,翠芝绝对幸福不了。

翠芝幸福的活着,嫁给世钧,已经是一个大小姐所能想象的最不堪的生活了。

豫瑾死了老婆,不知死活。

最后两两相见,泪如雨下。他们为什么哭?曼桢和世钧走进小饭馆的包间,曼桢想到,过去在家,世钧进屋等她一脱大衣,就会过来吻她。如果从最后一次见面的吵架到现在,这中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没有隔开这么久时间,她就能幸福吗?

我认为翠芝是幸福的,这幸福一半是因为世钧,世钧并没有痛失所爱,他被蒙在鼓里。翠芝没有痛失所爱,她和叔惠在一起绝不会幸福。两个并没有痛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长相厮守。这就是缘。

曼桢是最痛的,她痛失了几乎所有。但是她挺过来了,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不堪的境遇都经历过了,为了世钧,她没有自杀,为了孩子,她回到鸿才身边,鸿才对她仍然不恭不敬,可她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她只是在天天看着鸿才一些令人恶心的小习惯,让脸上厌恶的表情成为一种习惯。曼潞的小算盘和母亲的委曲求全酿成的大祸也都过去了,还能再糟吗?

曼桢的不幸被她的坚毅,以及时间冲淡了,冲得淡淡的。她见到世钧的哭,我想,那里面惋惜是不多的。世钧的后悔,也不会变成对自己的无法原谅。

我喜欢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眼遭遇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希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他们不知道竟然遭遇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终于,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还是爱。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难道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半生缘》中有许多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台词,但我觉得写得最动情的,仍旧是开篇这两段。

擅长写故事的张爱玲,却在这本被许多人认为是其巅峰之作的小说中,一开头就给人劈头盖脑闷头一棒。

沈世钧和顾曼桢,他们恋爱过又分了手。世钧已经老了,只记得曾经轰轰烈烈,但仔细回想起来,倒都无所谓了。故事还没开始,便已经卑怯地结束了。年轻男女的自由恋爱故事没有比这更平庸的了,就好像是在走上结婚成家立业生子的沉暮人生之前,都有过的一段荒唐事。

可是张爱玲偏偏要把这个让读者已然丧气的故事,再从头叙起,像是挖了一个道疤,再徐徐地揭开给你看,难看的痂下头的鲜血淋漓。

沈世钧人到中年,想起他和曼桢的故事,说是仿佛把“生老病死的一切哀乐”都经历到了,但读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个滋味,甚至感受不到一丁点喜悦。读《半生缘》的当中,真的恨张爱玲,恨她为什么莫名其妙像是诅咒着什么一样,来写世钧与曼桢。

恨曼桢与世钧明明经历过数个春秋,但张爱玲写起曼桢与世钧的上海,不是春寒料峭的阴天,便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但一转到世钧独个儿的南京,便立马是秋高气爽,艳阳灿烂得清脆可爱;

恨张爱玲明明最爱写男女主人公看电影,若是要暗示两人情愫渐生,或者浓情蜜意,一定少不了“看电影”这个道具,但《半生缘》里,张爱玲写豫瑾看电影,写翠芝和叔恵看电影,偏生就是不写曼桢与世钧看过电影;

恨看客眼睁睁地跟着曼桢撕心裂肺地跌落深渊,那一段“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她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正好触痛在读者最凄切的心坎儿,一翻页,就看到世钧坐在窗明几净的翠芝身旁,用手臂圈着她的肩膀;

恨张爱玲琐琐碎碎地铺陈了半本书,都是曼桢家,工厂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却从不写他们怎样互诉衷情的,直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后,才轻描淡写地告诉看客,那时他们一回到曼桢房间,她一脱大衣他就吻她……

更恨的是,似乎连他们的朋友,都没把他们的感情当一回事……

看小说的时候,一路都提心吊胆。世钧看上去那么被动那么不靠谱,似乎从没有真心爱过曼桢,豫瑾闯进故事里来的时候,都为曼桢捏了一把汗,似乎这点误会,对于消极的世钧来说,已经是难以逾越的考验了。幸好世钧回来了,悬在半空中的心才又暂时定下来。一段恋爱,谈到连旁观者看来都这样脆弱不堪的地步,还有什么可看好的呢?

张爱玲就是故意不想让读者一开始便明白,他们是认真地深爱着的,他们竟然已经在一起好几年了!有过许多的幸福甜蜜和憧憬,谈婚论嫁原不是出于无聊或者定俗。如果换在别的故事里,这一段感情一定可以被演绎得惊心动魄,但张爱玲净写那些惹人伤悲不愉快的,一丁点的幸福都不给他们体尝。

直到还有几章故事就完结了,张爱玲才迟迟地写到: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隔着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想着:“难

道她还在那里等着我吗?”

……

他忽然觉得从前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如在目前,和曼桢自从认识以来的经过,全都想起来了。第一次遇见她,那还是哪一年的事?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可不是十四年了!

感情与开篇截然不同!

世钧与曼桢之间真正的故事,不是那些小哀小伤的破碎片段,而是真正热烈过的爱情,他们一起看过的电影,一块儿说过的情话,世钧一桩桩地都记起来了,读者们也都一件件地,都明了揣测出来了。这故事原原本本就和张爱玲告诉读者们的不一样呀!

有些感情便是这样,在其中的时候刻骨铭心,以为什么大喜大悲都经历过了,然而过后,回想起来,都是些不好的片段,只有痛彻心扉的悲伤,把所有的快乐都忘却了,整一段感情都像是笼罩在阴雨霏霏之中。

像是被诅咒了一样。

正因为付出太多,伤得太深,但又不愿承认现实,所以只有拒绝回忆才能活过来。怪不得是谁的错,爱上这个人,让这段感情发生,就是为了注定的悲剧收场,自己生来便被诅咒了。

出于这样一生“被诅咒”了的想法,原本很复杂的婚姻,那让世钧与曼桢郑重地踌躇了好些年的婚姻,忽然就变得那么草率简单了;而曼桢懵里懵懂地,还是理由充分而无奈地同自己的仇人竟然结了婚。曼桢像是死人一样活着,被命运抛来丢去,不是她生来命不好,只是她已经首先自弃了。

并不是所有人荼靡之后,都可以自救或者被拯救。

为什么“我们回不去了”?明明都心有不甘,却再也回不去了。因为他们早已经自弃了。

1950年的张爱玲,这个向来悲观的女子,已经在胡兰成身上体会到了命运最残忍的一面。最糟糕的不在于故事的过程与结局,而在于自欺的忘却,与认命的自弃。

然而真正自弃的人,不会硬生生地要将自弃展示给别人看。所以曼桢离开了鸿才的家,所以张爱玲仍要写曼桢的那封信,仍要写世钧的肺腑感慨,那一份苍凉背后,仍有丝丝不甘的生命力。

篇2:《半生缘》书评

——我看《半生缘》的“情深缘浅”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它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另外一条脉络中,石翠芝与许叔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脉脉温情;顾曼璐与张豫谨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怨委屈也成为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且不说小说纠缠不清的故事情节与曲折晦涩的人物关系,但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本身,就使读者在心酸纠结中生出一股别样的酣畅淋漓来。

一、人物

1、顾曼璐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想这用来形容顾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一路读下来,发现顾曼璐无疑是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了。她有一个泼辣张扬但不失善良纯真的开端,却注定了以悲凉凄惨家破人亡而告终的结局。曼璐是矛盾的,她一面为家庭甘于牺牲自己的幸福,一面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掉自己的亲妹妹。这其间当然有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至于是谁造成了这样尴尬的结局,恐怕我们能够诘问的,只有旧上海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现实!从抗争到妥协,从善良到恶毒,再从邪恶到最后追悔当初……我们是在难以评说曼璐这一形象的是非善恶,也许,功与过,是与非,本身就没什么强烈的明显的界限吧!

2、顾曼桢

作为小说最为悲情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出现毫无悬念的使读者在悲凉的色调里窥探到了些许明亮的味道。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倔强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然而,命运却并未因为她的执著善良而放过她——当被姐姐陷害,被姐夫凌辱,被生活彻底抛弃后,她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沉溺过。感谢张爱玲,她终究没让我们失望,小说的最后,我们见到的还是坚韧的顾曼桢——尽管,也许她曾经单纯善良的眸子不再。

3、沈世钧

总觉得沈世钧过于软弱。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他与顾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不掺杂质的,他对心上人火热的心是明朗的不可比拟的。然而他的天真他的门第观念他的“虚荣心”毕竟不容许他就这样简简单单与顾曼桢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女孩平凡相守一生。不可否认地说,曼桢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造成的,但我们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沈世钧的“不谙世故”在作怪呢?

4、石翠芝。

石翠芝的出场,其实有点“欲扬先抑”的味道。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的,矜持。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这一切,由于许叔惠的出现而一一浮出水面。她不喜欢世钧,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世钧和其他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叔惠,他身上有朝气,至少有新鲜的味道,人长得也漂亮,这在他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是没有的,符合了翠芝叛逆的味道。于是,她爱上了叔惠。

5、许叔惠

与他的名字一样,许叔惠其实是个狡黠的男子。他察觉到了石翠芝对自己的脉脉深情,并且内心也不知不觉沦陷在这片温情里。然而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有这种真情存在的。于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的绝唱,从此零落成泥。

二、评论 首先,小说是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的:“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这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而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其次,在《半生缘》里,作者很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设置戏剧化的情景和编织曲折的情节。虽然我们很痛惜有这么多误会发生,但这正是残缺的完美,让你领略到文章的可读性。当小说最后,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故事中原本迷途了的人们终于恍然大悟。然而恍然大悟之后,也只能抚着胸膛感叹一句“我们终归回不去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就如同《半生缘》。《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分手的情节,给人一种对人世无奈到荒凉冷落的凄然。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其中也许还掺杂着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幸福的人总是一样幸福,而痛苦的人,则各有各的苦楚。也许张爱玲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灰暗的冰凉的高高在上的,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荒凉冷落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篇3:浅谈《半生缘》的改编

电影《半生缘》 (1997年) 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这是许鞍华第二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 这部影片的主题风格及人物等因忠实于原著而被观众认可。影片通过一对有缘无分的恋人所构成的遗憾来展示一个永恒的人生悲剧, 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 影片中许鞍华融入了她对人生苍凉的提示和理解。

主题及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综观这些爱情故事, 虽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离奇的情节, 但读来总觉惊心动魄, 这是因为透过爱情的皮, 让读者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苍白渺小的、自私与空虚的, 还有那恬不知耻的愚蠢的灵魂。但是在《半生缘》这部小说中, 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却不一样, 他们是张爱玲笔下第一对平凡的、健康积极的、可以走在阳光下的恋人, 他们的爱情自然鲜活、真实芬芳。虽然世钧有时显得软弱, 曼桢有时太过理智, 但他们心里没有阴暗的角落。张爱玲不满足于写一对好人的平凡爱情, 她始终要在普通人身上找传奇, 于是故事中一只“野兽”终于从阴影中走出来, 平淡但美丽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个残酷的传奇……

在小说《半生缘》里, 张爱玲幽幽地讲述了一个平淡而感伤的故事, 一个“淡”字可以精确地说出《半生缘》的风格。小说通过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是张爱玲的风格, 平淡无奇, 就像每天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爱情故事一样, 影片以一种上海特有的荒凉静默的气味表现了两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爱情。小说通俗而易懂, 不以深刻见长, 真应了张爱玲所说的: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啊。

许鞍华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部故事片《倾城之恋》和《半生缘》, 这两部影片都从不同程度上显示了许鞍华驾驭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影片的精湛功力。1983年的影片《倾城之恋》成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难得的言情片佳作之一。但在后来许鞍华又拍张爱玲的《半生缘》时, 她对自己早前的《倾城之恋》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倾城之恋》我是根本拍错了。我一直想把它拍成大制作, 但其实应该是小制作, 这个戏其实是个喜剧, 黑色喜剧, 两个人在感情上捉迷藏, 我应该专注在这个地方, 但我没这样做……”她认为自己当时对张爱玲的作品领悟不够, 而且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感觉, 因此遗憾颇多。现在她才明白拍张爱玲的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原著, 拍出原著的神韵, 而要做到这一点, 则必须对张爱玲的原著精髓有极深的领悟。

电影《半生缘》中, 许鞍华导演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原著中爱情的主题以及通俗、家常的艺术风格, 相当精巧地把张爱玲的文字转化为影像, 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平实而又感人。影片的叙事节奏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颇有大家风范;精心的构图、巧妙的布光、考究的画面和音效, 营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浮世绘。电影成功地再现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场景, 力图让人物生活在符合角色身份的、散发着日常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 差不多每个场面都忠于原著, 成功地再现了每个情景的微妙之处。同时影片还注重描绘人物细微的心理, 拍出了怀旧的情调和人生的苍凉, 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那人生如梦的感觉、无可挽回的无奈与迷茫, 都体现了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式“苍凉”的透视。

时空背景

任何故事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 如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呢?小说《半生缘》的故事始自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时间跨度很大。在小说当中有关国家历史的指涉是较琐碎的, 只在第十五章告诉读者“八一三抗战开始的时候……”。在电影中, 许鞍华导演处理有关时代的标记, 也就只有电影开始时打上的中、英文双语的字幕“上海一九三○年”和“Shanghai 1930’s”。之后, 电影中有关历史时间的印记无影无踪, 上海实景的空间取代了时间。这个影像文本编织而成的“上海”, 只是一个光影浮面, 不带半点国家大叙述的历史记忆。在影片中, 对小说《半生缘》里那些零碎的抗战指涉, 也都抹除净尽。那么, 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半生缘》是许鞍华1983年就想拍的一部戏, 但因当时香港政府不允许回内地取景, 而她认为如果《半生缘》没有弄巷之景便会美中不足, 搭棚取景显得失真, 所以只有暂时放弃, 直至1997年才搬上银幕, 中间的过程是十四个年头。许鞍华对《半生缘》的改编没有将《十八春》光明的尾巴找回来, 可以说这种处理还原了张爱玲的本意, 同时也体现了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对张爱玲个人“在大时代面前, 个人是渺小的”的人生哲学的尊重。

同时考虑到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旧上海, 为了产生时间的距离感, 影片采用不太鲜亮的暗黄、黑灰来作为全篇的基本色调, 这和30年代泛着黄色光芒的电灯泡的色调相吻合, 也使其产生一种历史感, 能将观众一下子带进影片中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 将故事始终笼罩在昏暗压抑的氛围之中, 又能使观众始终保持着“距离感”, 从而冷静、历史地去看这一段人生。

人物形象

小说和电影在人物形象方面存在着统一, 两种形式都将刻画人物作为重中之重, 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但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无论多精彩、多细微详尽, 也无法将行动角色在读者的心中对应。一个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电影的构想是多方面的, 聪明的导演都会抓住人物不放。要想使文字中的人物真正在银幕上“活”起来, 导演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寻找能够表达导演思想的、有艺术创造力的演员。演员是文学人物转换和导演思想的最终体现者, 是文学人物精神的载体。导演选择演员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演员与文学中的人物外形上的相似性, 二是演员对原著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影片《半生缘》的男女主角分别是黎明与吴倩莲, 黎明的文艺腔与木讷补救了他较之小说中过于英俊的外表。对于吴倩莲, 曼桢这个角色似乎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她没有夸张的表情, 演得素净而含蓄、细腻而生动, 演出了曼桢原有的纯情美丽、朴素与坚强, 还有她凄凉的笑容背后的无尽哀伤, 这些都深深打动了观者的心弦。配角选得尤其出彩, 梅艳芳演的曼璐, “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 远看固然是美丽的, 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 见慕瑾那一场, 真的就是个“穿着紫色丝绒旗袍的瘦削的妇人”, 可以让男人打碎一切美好的回忆与幻想;葛优饰演祝鸿才, 如书里说的那样, “笑起来像猫, 不笑像老鼠”, 只有他有这种本事;王志文演慕瑾, 中年知识分子的模样, 经过磨难与沧桑;黄磊演叔惠, 这样才有可能让翠芝牵挂多年;吴辰君演翠芝, 很有南京大户人家千金小姐的派头。

许鞍华在谈到有关改编张爱玲作品的感触时, 认为拍张爱玲的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原著, 拍出原著的神韵, 因为以张爱玲小说描写感情之细腻、丰富、冷峻、现实, 只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就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 则必须对张爱玲的原著精髓有极深的领悟, 从这一点讲, 许鞍华的《半生缘》是较为成功的。《半生缘》的成功改编对张爱玲其他作品的改编, 以及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里岩:《许鞍华和谁结下半生缘》, 《大众电影》, 1997 (5) 。

[3].陈子善主编:《张爱玲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

篇4:教练半生缘

特拉帕托尼

千里马不止一匹

尤文图斯的特拉帕托尼发现了当时还在帕多瓦效力的“金童”皮埃罗,将其召至门下。年仅18岁的皮埃罗代表尤文图斯上演了意甲处子秀,并在首个赛季交上了11次上场、打入五球的成绩单,被称为“金童”的皮埃罗所表现出的灵气与才华开始在意甲赛场上引人注目。可惜的是,皮埃罗征战意甲的第二个赛季特拉帕托尼便远走德国,没能再亲手调教皮埃罗。在拜仁的特拉帕托尼却仍然关注皮埃罗:“我看到了丰田杯上的那个进球,亚历山德罗在关键的时候总是能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天赋,他是一个冠军球员,他还在帕多瓦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2002年世界杯,皮埃罗和特拉帕托尼于意大利国家队再度相逢。然而这次,那个在尤文图斯坚定、自信的主帅已不复当年,执教蓝衣军团的特拉帕托尼开始为主力阵容犹豫不决。特拉帕托尼对托蒂的宠爱溢于言表,他曾多次公开表示托蒂是意大利的核心,称赞其出色的领袖气质。2003年以前,特帕拉托尼将皮埃罗作为托蒂在前腰位置上的替补,皮埃罗对此十分不满,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位置是前锋。2002韩日世界杯前,皮埃罗也为托蒂让出意大利的10号球衣而改披7号战袍。

2002年世界杯开战,皮埃罗只能在替补席上静静等待。意大利小组赛一胜一负,在背水一战的第三场对阵墨西哥的小组赛中,0∶1落后的比分让特拉帕托尼打出最后一张牌——用皮埃罗换下托蒂。这一换人在第85分钟收到奇效,赞布罗塔掷出右路界外球,蒙特拉转身传入禁区,皮埃罗门前三米鱼跃头球攻门将比分扳平,帮助意大利队安全出线。进球后的皮埃罗沿赛场边狂奔四十多米,食指指向蓝天,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发泄了多年在国家队表现不佳备受指责的怨气。

在随后的八分之一决赛中,意大利人遭遇东道主韩国队。皮埃罗和托蒂、维埃里同时首发,在1∶0领先的大好局势下,保守的特帅却用加图索将皮埃罗换下。这一换人导致意大利陷入被动,韩国人在88分钟将比分扳平。加时赛中,体力透支的维埃里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而托蒂又莫名其妙地吃到第二张黄牌被罚下,最终韩国队“金球”制胜,意大利2002世界杯之旅就此结束。特拉帕多尼不但为他的保守付出了代价,也使状态渐入佳境的皮埃罗失去了继续表现的机会。意大利的黯然出局也让皮埃罗对墨西哥队的进球失去了意义。

2004年欧洲杯皮埃罗以优秀的状态再次入选,特拉帕托尼的“4231”阵型暂时缓解了皮埃罗与托蒂位置上的冲突,皮埃罗占据了一个左边锋的位置。皮埃罗在这届欧洲杯的三场比赛中都首发出场。最后一场小组赛中,虽然意大利队被淘汰,但这是皮埃罗第一次在重大比赛中首发担当场上队长并打满了全场。

特拉帕托尼是发现了皮埃罗的人,但他对皮埃罗却最终迟疑了,相信托蒂的他最终也在托蒂的“口水门”事件之后黯然离职。皮埃罗在特拉帕托尼身上总能看到希望,可惜的是,收获的却总是失望。

里皮

他为金童“动”巴乔

里皮是恩师,也是从始至终将信任赋予皮埃罗的人。如果说特拉帕托尼发现了皮埃罗,那么是里皮将皮埃罗打造成新的斑马王子。皮埃罗技惊四座的那些进球大部分是在里皮治下完成的,从对佛罗伦萨的凌空垫射到丰田杯绝杀河床的“皮埃罗区域”进球,从对阵国际米兰的“奔袭教科书”进球,到2002年12月都灵德比的那记空中脚后跟进球。里皮给了斑马王子最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而斑马王子也充分地回报了恩师。

1994年,里皮从特拉帕托尼手中接过尤文图斯教鞭。“银狐”大胆地在初来乍到的赛季就动摇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巴乔的核心地位,强调球队的整体而不强调某个核心。要知道,当巴乔闪耀意大利之夏时,里皮还在家待业。在1994年3月20日斑马军团对阵帕尔马的比赛中,里皮将巴乔放在了板凳上,却让一个年仅19岁的小将——皮埃罗首发登场,皮埃罗用帽子戏法回报了恩师的大胆赌博。这一仗也被评为“皮埃罗向世界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仗”。他漂亮的脚法、多情的眼波和迷人的微笑立刻征服了无数球迷,一颗新星就这样在亚平宁半岛升起了。

1994/1995赛季,皮埃罗用一记轻巧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垫射攻破佛罗伦萨的球门,新的斑马王子就此诞生。那个赛季巴乔的伤病给了初出茅庐的皮埃罗更多机会,他和维亚利,拉瓦内利组成的三箭头让球迷们看到了斑马军团新的救世主。在为尤文效力的第二个赛季皮埃罗便帮助球队获得了联赛和意大利杯冠军。皮埃罗的横空出世也让“银狐”不惜放弃双料先生巴乔,将信任赋予年轻的意大利新星。无论当时引起多大的争议,如今看来,皮埃罗仍是里皮在俱乐部教练生涯中挖掘新人的杰作。

1994/1995赛季皮埃罗和恩师里皮为尤文图斯完成联赛三连冠的伟业,1997/1998赛季皮埃罗状态神勇出场32次打入21球,但好景不长,1998/1999经历了一个糟糕的赛季后,尤文图斯联赛仅排名第七,里皮无奈离开了都灵。

2001/2002赛季里皮和尤文图斯再续前缘。在接下来的两个赛季,皮埃罗共打入32球,与恩师的默契合作也为尤文图斯再次带来两个联赛冠军。在里皮执教的最后一个赛季,斑马王子受伤病困扰状态起伏不定,大多数时间坐在了替补席上。

皮埃罗就像天生为尤文图斯而生,而斑马王子在国家队的命运总是崎岖。里皮的神奇执教让皮埃罗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终于摆脱国家队的霉运,皮埃罗在半决赛对阵东道主的比赛中,在加时赛第27分钟的进球锁定胜局,并在与法国队的决赛中替补上阵。点球大战中,皮埃罗第四个出场并且一蹴而就,为当年因电话门事件伤痕累累的意大利足球捧得金杯立下战功。

老马尔蒂尼

埋下“9号半矛盾”的种子

在众多与皮埃罗擦身而过的金牌教练中,老马尔蒂尼必定是金童最要感谢的恩师之一。

老马执教的意大利U21国家队打造了意大利青年军的黄金时代,在1992年、1994年、1996年连续三次获得了欧洲青年锦标赛冠军,皮埃罗便是1994届的一员。出于对金童的欣赏,老马向当时的国家队主教练萨基推荐了不满21岁的皮埃罗。凭借1995年最佳新人的名头,皮埃罗在1996年的欧洲杯大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萨基和巴乔的恩怨,巴乔并不在1996年的大名单中,皮埃罗又顺理成章地穿上了巴乔的10号球衣。可惜的是,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揠苗助长。皮埃罗梦游45分钟的表现成为国家队生涯一个尴尬的开始。

老马尔蒂尼在1998年世界杯预选赛中期接过意大利主帅一职。“巴乔,还是皮埃罗”成为他上任后的头号难题。世界杯比赛中,老马尔蒂尼在巴乔与皮埃罗之间难以取舍,然而他和前任萨基观点一样,也坚持着两人不能同时上场的原则,使皮埃罗几乎与巴乔分担着上场时间。比赛进行到淘汰赛阶段,老马尔蒂尼决定大胆起用皮埃罗,但在对阵法国队比赛中,金童长达67分钟的场上蒸发和巴乔加时赛差点攻入金球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在世界杯上奉献了几次助攻,但这样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球迷对意大利10号的期望。在本届杯赛后,不仅皮埃罗与巴乔的矛盾愈演愈烈,老马尔蒂尼的用人也备受争议。

篇5:我读《半生缘》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或许,这是对的吧,要不然感动怎么会生成感情?要不然怎么会有“先结婚,后培养感情”这种说法呢?“缘起注定缘灭”,有缘无分的爱情岂不是让人扼腕慨叹?

人物角色应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感慨良多,却无处下笔,只得从小说中的人物开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我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也算是我对《半生缘》这本小说的解读吧。

顾曼桢,纯洁、坚毅、贞洁!一个让我敬佩、让我心痛的角色!她是坚强的,姐姐出嫁后一个人担负起了全家的重任,除了正常的工作还另外做好几份兼职,因为有世钧的爱,她的苦并没有显得多么沉重。那样的爱或许很平淡,未来或许很遥远,但是对于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孩子,那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生命的全部。是啊,如果有爱,身体上的累能算得了什么?

可是,如果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一个弱女子又怎么承受得起?当她那丧心病狂的姐姐把她推进祝鸿才那个“畜生”的怀抱,当她被囚禁在小屋里无助地默默流泪,当女佣人阿宝为贪图曼璐的钱而出卖她时,她的心在淌血,一滴一滴,充满了怨恨与无助。然而,她没有放弃希望,她一直在盼望世钧的出现。她不是旧社会的女子,她并不认为自己被强暴之后就一定要妥协!她对爱的执着让我感动,那种痴迷让我心痛。那种执着即便在生下了荣宝后也似乎没有丝毫动摇。生产后不久,她在热心夫妇的帮助下逃了出去。她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找到世钧,想要找到她深深爱着的那个人。然而,历经无数周折,她却听到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世钧居然已经结婚了的消息„„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世钧结婚了,曼桢等的那个人已为人夫,她没有去闹腾,没有去质问世钧为什么这么快就可以变心。她只是默默地找工作、默默地生活。姐姐跟妈妈都来找过她,可是她并没有听从劝告,她不要回到那个充满噩梦的地方,她不要向命运低头!

后来嫁给祝鸿才,完全只是因为她的儿子荣宝。如果不是荣宝那场病,她绝不会嫁给那个让他深恶痛绝的男人!她说嫁给祝鸿才是她的错,可那只是爱子心切啊,荣宝是她唯一的牵挂啊!她无法把儿子要回来,她又不能对可怜的荣宝不闻不问,作为一个善良是母亲,她怎么可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撒手不管。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找到机会后最终与祝鸿才离婚,即便要借钱打官司也要离开那个“恶魔”。

十四年后的相遇,恍如隔世,只是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去!曼桢只是平淡地把一切告诉了世钧,只是任憋闷已经的泪水肆意流淌,她没有乞求世钧回到自己身边,她不是那样无理取闹的女人。她明事知理,当一切已成流殇,她只能任时光继续不管不顾地流逝„„

那个时代,她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是一个自立自强、敢爱敢恨却遭受无数磨难的女子!

沈世钧,独立却又那么懦弱!

一开始,他不愿意接手父亲的产业,独身到上海寻求自己的梦想,那时候他是一个多么让人欣赏的男青年啊。或许,正是如此,曼桢才那样深深地喜欢上他吧。他去寻回曼桢那只丢失的手套大概真的只是觉得过意不去吧,但他们的爱情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吧?要不然为什么曼桢会自己把她跟世钧的照片偷偷收起来呢?他会陪曼桢走过昏暗的街头巷尾,送她去做家教,等她教完课后送她回家。那么体贴,那么温馨。那时他给曼桢的爱是淡淡的却是温暖的!

他是真的爱曼桢的,要不然不会在回到南京的时候有故乡像是异乡的感觉。空气中少了曼桢的气息,他是不习惯吧。因为豫谨而吃醋、吵架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因为在乎曼桢怎么会那样呢?尔后,在曼桢被她姐姐囚禁时,他也有写信,也有找到她家甚至找到他姐姐家里。他算是为了曼桢努力过了。

可是,可是没有见到曼桢本人怎么可以就那样罢休?除了他,还有谁可以救出曼桢?他怎么可以相信曼桢的那个“疯婆子”姐姐曼璐?他以为他的猜疑是对的,他以为曼桢要嫁给豫谨。难道他跟曼桢之间的爱就那么经不起考验吗?没有信任的爱情太危险了!要分手也要见到她本人吧!

沈世钧,他爱曼桢,却不能接受她姐姐曼璐的身份。自始至终,除了一句“我们还是早点结婚吧”之外没有任何承诺。他不敢承诺吧,他对彼此的爱没有足够的信心吧,这种爱再怎么强烈也只是一个空的躯壳,只能归为肤浅的那一种!他的疑忌和懦弱毁了他跟曼桢的爱情!

许叔惠,圆滑识趣、洒脱、世俗。

他善于交际,善于应酬各种各样的人,世钧的父亲见他第一面就很器重他。在那样一个世俗的社会里,能说会道的人还是比较吃得开的。可是,正因为太拘泥于世俗,他湮灭了自己的一段好姻缘。他和翠芝“一见钟情”,却因自己是“穷小子”翠芝是“富家女”而始终逃避他们之间的情感。他跟翠芝之间不存在其他障碍,只是家世,只是各自家庭的社会地位不同就让他深信他跟翠芝没有未来。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在作怪吧?然而,说实话,怪他世俗,我自己倒也挺在意“门当户对”的,太多的故事告诉过我门户不相当会隐患多多。

石翠芝,敢爱敢恨却又难逃世俗的拘束。

石翠芝算是比较率真的了,她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爱情。虽已跟一鹏订婚,在再次见到叔惠后,她却敢退掉家人为她安排的婚约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对于一个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且被一大堆礼仪、教条束缚着的女子而言,确实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只是许叔惠的懦弱枉费了她的一片痴情。怎奈何偏偏“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一个女孩子家还能要如何呢?也只得乖乖地听从命运对她的再一次的安排了。然而,嫁给沈世钧为妻之后,她并不是一个贤妻良母,骄横、虚荣,还与婆婆不和。然而,这究竟是谁的错?

张豫谨,痴情、善良,结局有点悲凉。

“而她的声容笑貌,她每一个姿势和动作,对于他都是这样的熟悉,是他这些年来魂梦中时时萦绕着的,而现在都到眼前来了。命运真是残酷的,然而

这种残酷,身受者于痛苦之外,未始不觉得内心中有一丝甜蜜的滋味。”怅惘感迎面袭来,沧桑感悠悠生起,对曼璐经年不变的爱恋让他看到跟曼璐长得极其相似的曼桢时竟在怅惘中有一丝甜蜜的感觉„„当他把对曼璐的痴情转移到曼桢身上时,却又一次被拒绝。于是,他只能离开。

善良的他再次见到曼桢时又是一次次无私的帮助。其实,我觉得他们倒像是至交好友。只是,命运的残酷,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混乱的战争中,他付出心血的医疗机器被抢走,妻子也被欺侮而死。有人说豫谨妻子的死是为了让豫谨跟曼桢结合,那又何必呢?

金芳、蔡霖生夫妇,热心、善良,是书中唯一让我感觉到温暖的角色!“她不知道穷人在危难中相互照顾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心情也不像有钱的人一样地为种种顾忌所钳制着。这是她后来慢慢地才感觉到的,当时她只是私自庆幸,刚巧被她碰见霖生和金芳这一对特别义气的夫妻。”书中有关他们夫妇的文字很少,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他们向大家展示了一种人文关怀。在那个混乱、世俗的年代,他们不会像阿宝那样出卖曼桢。他们与曼桢虽是陌路,却竭尽全力帮助她。生活拮据却一样接曼桢到自己家里吃住。他们是书中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角色!穷又怎么样?穷人的心灵比富人要珍贵千百倍!

顾曼璐,一个让我咬牙切齿的人物角色!

看书看到她把曼桢推向那个禽兽般的祝鸿才时,真恨不得把她杀掉!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姐姐?曼桢可是她的亲生妹妹,她顾曼璐的良心被狗吃掉了吗?当我跟同学发牢骚时,也有同学说其实曼璐也挺可怜的,她也是没有办法。她为了养家糊口出卖自己的青春,渐渐走上了不归路,好不容易以为嫁了个如意郎君,却又被百般冷漠、百般折磨。她以为妹妹嫁给她的丈夫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她是被生活逼得没有别的选择了。可是,我心中的怒火并没有被同学的话浇灭。虽然我也知道曼璐的苦,虽然她是不容易,她因为豫谨的事情跟曼桢吃醋是可以理解的,她不愿意让家人接近也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亲手把自己的亲生妹妹送入虎口啊!那样太残忍了!亲人,是要来保护的,是要给他们温暖的,是要在他们失意的时候鼓励他们的,不是可以拿来出卖的,不是的!顾曼璐,你不配做曼桢的姐姐!

祝鸿才那个禽兽我是不愿意再提他了,至于一鹏跟文娴的美满也没有太大感触,而另一些老太太也是不要再提了。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了。”年轻人的情感总是那么强烈,自己所爱的人仿佛就像是整个世界。从爱到不能爱,这短短的几年却像是经历过了整个人生。没有了曼桢的世钧是失落的,没有了世钧的曼桢是孤苦的。半生缘,一世情,却偏偏不能够长相厮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祈愿怎么就那么难以实现?曼桢和世钧的悲惨

结局是那些无耻、疯癫、守旧的人一手造成的,叔惠和翠芝的有缘无分是那种世俗观念带来的不幸。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够追求到自己的真爱,不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这似乎是一个有答案却又没有答案的问题!

爱情是要受金钱的牵制吗?或许,现代社会更是物欲横流吧„„社会在飞速发展,房价在不断攀升,“没房、没车、没钱”的“三无”男性怕是很难找到女朋友吧„„拜金主义简直就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如果可以,请你选择“坐在自行车上笑”,不要去选择“坐在宝马车上哭”!没有爱情的婚姻怎么可能有幸福?难道物质上的富足能够填补情感上的空白吗?相爱的两个人组成的家庭才会充满温馨,没有感情积淀的家庭就像是没有根基的房屋一样危机四伏。或许有人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认为金钱至上。可是“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或许可以换来别人的虚假奉承,绝不会买到真正的爱情。还记得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缘》中有这样一句话:“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但那是沈凤喜的无知,真正的爱情是不可能因为钱改变的,就像秀姑对家树的情意。我们的曼桢也没有因为金钱放弃爱情,只是造化弄人,让她无能为力。

当为他们悲凉的爱情故事扼腕慨叹时,很多时候会想到现实中的爱情,想到我和我的他。真正相爱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为什么我们还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太多情侣因为一次小小的拌嘴互不肯退让,最终导致彼此都觉得委屈进而分手。太多情侣因为一个偶然的误会分手而留憾终生。情侣之间彼此都应该学着包容对方。应为“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懂得珍惜就不会因为芝麻大的事情吵架了。误会有时候是难免的,但既然彼此相爱,就应该对对方有足够的信任,充满猜疑的爱情是经不住考验的。

亲情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曼璐即使也值得同情,但她的行为是不可以原谅的!当我知道曼璐装病骗曼桢去她家并把她推给祝鸿才时我都不敢看下去了,那时候自己居然感到莫名的恐惧,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最纯洁、最无私的一种情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会一直活在亲情的温暖中。都说“手足情深”,我们怎么能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下毒手?我的弟弟这几天早上一起床就会发短信给我,“老姐:早上好。”就这五个字却也让我感到很开心。弟弟在石家庄,我在天津,一条短信传达的温暖足可以穿过这遥遥的空间距离。以前我们都在家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拌嘴,但是那也只是逞一时之快,过去就没事了。姐弟之间再有什么误会或不快都会烟消云散,亲情可以冲破一切阻碍的!

有人说张爱玲的语言很华丽,但我并不这样觉得,或许“华丽”在每个人的概念里都是不一样的吧。我觉得她的语言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那质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华丽的,尽管那华丽中溢满了悲伤。《半生缘》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繁华深处的荒凉,这种荒凉来自于一个女人对真爱的期盼、对永远的渴求。然而,这种期望与渴求却被现实生活的残酷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摧毁„„曼桢独守空房、世钧和翠芝同床异梦,还有什么比这种纠结的爱情更让人无奈吗?《半生缘》这样一本小说所体现的感情上的荒芜让人不寒而栗!

篇6:半生缘爱情诗歌

(一)

沉默许久之后

夜的黑

终究还是恐惧的

飘荡在恐惧里

居无定所

看不见希望的火花

还有遥远月宫里的

是不是只能悬挂羿的

满满的思念

(二)

我是相信因果报应

就像四季轮回

或许你不知道是为什么

在我骨子里已经刻下的伤痕

累累的斑迹

树的年轮一圈圈

饱经风霜

所谓的落叶归根

不过只是想离你更近一点

(三)

前世

是欠下回忆的情债

今生里

就由我一次次的.醒来再睡去

活着

却又如同死了

等待不苦

哭着流着青泪

一分一秒,像冬天里

雪花等待春风降临

没有希望,也没有结局

(四)

塑封起来

见不得光亮

白云飘不在水里

鱼自由的游荡不向蓝天

小雨狠狠的拍打脸上

刚做完美梦

你在我的左边

可惜了

我们却走错了方向

上一篇:2018考研:新闻学必看十大参考书目下一篇:祝父亲节日快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