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024-05-02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通用14篇)

篇1: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1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在经济学课程的的教授当中经常遇到接受课程比较小,知识内容多的情况,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结构经常的冲突,而《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学人的基础,不仅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类似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普及以及学习。但对于在中职中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学任务对于课程知识点进程要求非常快。教师如果在教授重点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结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知识传授度就难以达到标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面就越狭隘,但是教师如果迫切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水平高度就很难把持,学生学到的知识面虽然宽广,但往往不清不楚。这样就出现两者都不能兼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知识结构上面进行严格的把持,本着足够、实用的教学标准,在讲课时不用特地追求知识规整度,而是集中讲解经济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结构。

2.2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多样化。从目前中职教授学生的旧式教学方式来看,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仅限于预热、上课、回顾三个常规的.学习步骤,他们对于扩展知识面的态度就是懒于进行扩展性的思考、缺乏探究的好奇意识。这种学习状态覆灭了学生的勇于探索新知识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应该敢于提问,敢于扩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发现自己的探索精神。所以在中职经济学基础只是结构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创造性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不仅仅可以给学生生动积极的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延伸。当然,适当的进行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当合适,这样能激起学生扩展性的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每次教授课程之前,都需要认真考虑备课,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好备课以及结构梳理。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别的其他不动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在生活中都能发现以此的问题,就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归纳出需求定理的结构。而对于别的需求定理存在的个例,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见闻,可以通过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需求定理别的其他的几种情况。通过适当提问和分组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课堂结构的能力,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当作容器、进行填鸭式教育。

3结语

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普及中的一个特殊存在,需要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师不断加强相关问题的思考,不断的提升经济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让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午峰.中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02).

[2]魏周杰.浅析如何提高经济学基础课堂效率[J].科技展望,2016(05).

作者:刘晓晨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篇2: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

篇3: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1 制定高校教学规章制度来规范与考核双语教学

高校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规章制度来规范与考核双语教学, 将在双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双语教学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否, 将关系到双语教学实践效果的好坏, 因此高校制定双语教学规章制度并不断完善, 是该校双语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一环。如安徽师范大学为具体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等文件精神,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制订了《安徽师范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暂行规定》的规章制度, 来规范双语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 完善课程教学。这项规定对安徽师范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打造环境经济学双语课程, 要认真遵照双语教学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环境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 考核双语教学效果, 以使课堂教学完善和提高。

2 注重高校环境经济学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对环境经济学课程推行双语教学, 教师是关键。目前高校中有关环境经济学科方面的教师大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这些教师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外语, 按理基本上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但我国以前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语法知识, 而把口语交际能力放在次要位置, 致使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外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课堂上还不能把双语自由切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语言基本功, 以达到将专业双语应用自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能够用外语流利地讲解这门课程, 还必须掌握环境经济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时时关注国内外环境经济方面动态, 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在双语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完善等方面下功夫, 如果教师能将双语教学进行完美设计并很好地付诸课堂实施, 然后由教学专家、领导和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提出课堂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 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重新设计双语课堂教学, 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使双语教学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 环境经济学双语教材优选至关重要

教材优选对双语课程至关重要。遵循权威性、实用性、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力图让学生获得实用、适用的知识。关于教材建设应从两层次考虑:一是选好用好当前出版发行的环境经济学教材, 将学科内普遍公认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用书, 强调不断更新教材, 通过专业学会或教学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评选与推荐活动, 不断为学生遴选出优秀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二是争取自编教材或讲义, 从而对于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修正旧资料、数据, 同时也不断把学科新理论、实践进展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当前英文教材可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的TomTietenberg编写的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Sixth Edition)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六版) , 辅助教材可选Roger.Perman, YueMa, James.McCilvray,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999) ;Horst Siebert,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5th ed) (2001) 等。中文主用教材可选高等教育出版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第二版) , 辅助教材如左玉辉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刘天齐的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环境经济学辞典》[Anil Markandya, Renat Perelet, Pamela Mason, Tim Taylor (著) , 朱启贵 (译) ]以及相关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中外书籍、刊物可以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参考之用。

4 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

4.1 力争完善教学内容设计

环境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符合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 同时也要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要求。在教学前充分准备, 以确保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备课资料收集包括文献资料和互联网资料等, 文献资料如相关教材及最新期刊等。互联网资料如从一些网站检索到大量外语原版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 能体现面向未来学科发展方向的资料。内容设计要扩大环境经济学的教学视野, 面向世界, 使教学内容体现世界潮流, 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也要纳入教学方案。要能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设计案例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所在区域中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理中心等作为实践学习基地, 建立长期联系, 实现实践教学, 力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进一步完善。

4.2 利用多媒体、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这里笔者强调两方面内容, 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二要加强师生双语互动。20世纪50~60年代, 西方国家开始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电子媒体应用于大学教学。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称电化教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环境经济学双语课堂教学要大胆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 从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和提升。采用课堂提问、讨论、辩论、学生演讲、学生当老师、知识竞赛、高级游戏等形式, 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语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环境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成绩计算中, 师生互动情况一般要达到30%的比例。

摘要: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培养面向世界高素质人才的趋势。环境经济学课程目前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 鉴于此, 笔者对高校双语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环境经济学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教材优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探讨。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曹卫东.“经济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7:172~173.

篇4: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 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1.

[2]张振强.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探讨[J].当代经济,2014.6.

篇5: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应用型大学本科《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座用型大学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已取得阶段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开放式、鼓励创新的考核模式.

作 者:李锡玲 李慧凤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北京,1001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20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经济学 考试改革

篇6: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网页设计课程;改革探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早已进入千家百户的生活领域之中,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面对这种社会需求情况,大学的《网页设计》课程实则是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而老师对教学的方向选择、对学生能力的培育选择和对学科的实践研究方向选择都会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质量和最终呈现的完整程度,因此如何该课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融入到当下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去这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教研力量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老师都是供给侧的主体,老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所以立足于当下的高强度社会需求,想要让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育能够协调于这种需求,迎合这种需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花功夫下力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让教师拥有足够的视野,能够及时针对当下的社会风尚改变教学的方向,革新教学的开展方式,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想要做到这些,高校方面必须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拔高培训,要多方面鼓励教师参与社会上的网页设计类竞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的数字艺术交流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还要积极和相关企业取得联系,争取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网页项目以合作科研的方式引入到高校内部,这样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引进高端人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

二、革新教学的目标和规划

网页设计是高校教育中很重要也很热门的公共基础课程,这个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与设计的能力,但是在大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进行的是理论教育,培育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是否顺应了时代主题的发展方向,是否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来。教师们必须做到在教学的设计与规划中,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有计划的引导他们联系社会,调动他们的创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的方向协同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革新教学实践项目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部分高校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们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能力上的要求而忽略掉了兴趣的培养,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会最终支持他们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求知,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注意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及时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采用启发性的、实践性的、创意性的综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老师应该尽量在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上面保持适中的力度,减少地域教育差异,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之中。[2]

四、革新《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估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一门课程的考核评估决定着他们一个学期的努力程度,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而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属性非常强的公共课程,它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估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能力开展需求,要革新传统的“分数型”考核方式,让课程的评估联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联系到大学生的动手表现,联系到学校合作项目的研发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才能够让他们重视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要求,及时扭转传统型的学习思想。因此,只有革新对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估方式,建立起一套实践与理论、创新与团队合作所协调、所联系的综合化考核体系,才能够有效推动这门课程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将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项目作为期末考评的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最后的评测中,教师再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表现,参考他们的自我评价,使考核的结果综合化、立体化,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考核方式上的水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是很重要的公共课程,而放眼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市场的发展,协调人才需求的发展,将教学的方式立足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的目标和规划立足于长远的社会分工需求,才能够最终正确地找到教学开展的方向,才能够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逯杉楠.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1):228-229.

篇7: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培训等.

作 者:杨波 许海成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篇8: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1 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般来讲,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需要包括知识目标、教学方法目标和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等这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它可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和保障。 整个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各个单元的目标以及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不相同的。 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 老师很容易把经济学知识单纯地作为教学目标, 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经济学知识的过程, 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这些经济学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 教学方法落后

在当前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 老师们仍然是采用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就是直接传授给学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注重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 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此外, 很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刀切的现状, 所谓的一刀切就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出适当调整, 而且把不同阶段的经济学教学都等同起来, 没有进行区别对待, 但是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挫折承受力和生活阅历等这些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经济学专业的老师必须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加有针对性, 创新教学方式, 为培养综合性经济学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理论和实践产生脱节

经济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它把许多的经济现象结合了起来。 因此, 学习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把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经济现象结合起来,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但是当前很多高校致力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 甚至在经济学教学中也非常注重理论研究, 不注重教与学的结合, 也不重视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中的具体应用。所以导致了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却不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 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 教学评估方式存在缺陷

多数高校都是从某个具体的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 因此教学评估机制的建设还很不完善。首先, 许多高校的课时安排并不合理, 很多老师的经济学教学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甚至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只注重讲解那些重点的章节, 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一带而过, 也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其次, 多数老师只是单纯的依靠期末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通过考试, 在考试前还会给学生划定具体的考试范围, 这不利于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

2 高校经济学教学的解决对策

由于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 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需求, 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以实现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

(一)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来掌握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并把它转化成实际应用技能。 二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了解经济学原理的背景和实际应用。三是通过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多的了解, 对经济学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此外老师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严格规范, 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提高他们辨别当前经济形势的能力。

(二) 使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研究经济的发展规律, 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并不是对经济形势和经济现象进行主观臆断。 所以, 经济学的理论必须要和经济现象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为研究如何积累和创造财富做出贡献。首先, 老师要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案例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其次, 老师要时刻关注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探究经济学规律, 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三) 注重启发式教学

完善启发式教学也是解决经济学教学现状的一个重要方式。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动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持续学习。对于这点, 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 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 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挥着维持教学秩序, 调节课堂氛围的作用。 再者是要使经济学的教学途径更加丰富, 因为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和经济学思维。 丰富教学途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更具优势。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 经济学课程可以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完善, 经济学课程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高校教学的发展, 因此必须要进行创新教学, 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经济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富田.互动式教学在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探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38-40.

篇9: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高职院校 应用性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

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

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参考文献:

[1]刘凌.《技术经济学》课程中有关案例选择的思考[J].华章,2012(11).

篇10: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普通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作者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方案.

作 者:杨鹤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普通本科高校   MIS   课程教学  

篇11: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功夫”在世界文化和体育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加强武术的传承是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将武术对练融入教学课程更是有效保证武术完整性,提高传播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防卫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培养优秀武术人才能够提供最为优秀的环境,在武术教学中,对练形式能够在本质上提高武术的学习效果。在文化内涵和教学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武术对练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在高校中进行武术教学多以基本功和武术套路相互组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对武术进行讲解、示范,并且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而学生只是进行模仿。这种方法使武术的教学形式十分的固定,学生只要记住动作和套路进行能够完成武术的学习。武术的技术动作、套路含义、使用技巧等得不到思考,同时老师对于武术的含义也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得来的。这使学生对武术更深一层含义的了解得不到满足。

二、武术对练的含义

武术对练是武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武术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我国很多武术拳种中都有完整的对练系统。这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实际搏击来提高武术学习的效果。在现代武术中对练演变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演性对练,另一种为竞技性格斗,这两种方式都是武术教学的终极结果,同时也是武术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对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对练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武术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我防卫意思,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防卫意识等能力,下文我将进行逐一分析。

(一)防卫策略

武术对练可以提高对于防卫策略的应用。防卫的目的在于,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新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整个防卫的过程中要体现一种最为积极的防卫思想,并且有计划、尽量降低对自身的损害。所以防卫策略要从保护和降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要保证整个过程处于一种理智、轻松的防卫,并且不做盲目的抵抗。犯罪分子在实施侵害的过程中会选择相对隐蔽的环境进行,并且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所以当我们被侵害后一定要保证头脑冷静,不要因为犯罪份子的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对于正当防卫的人来说,如果在侵害过程中采用的反抗方法不当,将会使滋生更加的被动。更何况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以明对暗,以劣势对优势的被动自卫防身情形下,就更应该讲究防卫策略的运用。避免或减少侵害的发生,我们在遇到侵害时可以:表面顺从,寻找时机摆脱或制服侵害者。

(二)防卫心理

通过武术对练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防卫心理,尤其在自身受到侵害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防卫者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心理素质能够决定对环境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继续发挥其防卫策略。可以说武术对练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加的沉重、勇敢、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防卫心理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采取最为合理的防卫策略的同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不能顺利完成施暴。这样不仅为自己争取了反击时间,同时使犯罪份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导致其不能得逞。

(三)防卫知识

武术对练能够提高学生的防卫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学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对自己进行防卫保护,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防范、正当防卫、格斗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所以说提高防卫知识就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会面临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干扰,也可以说突发事件是随时都能够发声的。所以我们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暴力侵犯的形式、特征、和主要的预防知识。这就需要学生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在遭受打击后能够暂时丧失侵犯能力,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争取的自卫观念。

(四)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现代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学习武术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而进行对练则可以提高灵敏度、感知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学生的防卫技术和意识有着十分显著的提高。武术对练能够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防卫能力,并且能够起到最为真实的防卫作用,当遇到危险情况时,学习者通过对练时积累的经验能够有效的躲避打击。并且可以进行正当的自我防卫,这一过程是需要防卫意识和身体素质相互结合的,由此不难发现,武术对练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武术对练课程还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当前形势下武术教学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很多,但是相对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完整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随意形成不了系统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懂得武术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武术对练,要让学生能够将运动形式和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并且加强对武术技能、防卫心理、身体素质的锻炼。

参考文献:

篇12: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高校会计专业是在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若干方面存在紧密联系的,在导师传授有关会计知识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在导师们面前,有的导师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并且能够更好地加以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会计专业课程是否该有案例呢?显而易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课程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专业的知识,而且用实际事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做为小组讨论,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这样更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但是,当有案例教学的出现的时候,这是顺其自然的会出现更多的令人值得探讨的问题,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最重要最突出的的一个特点就是案例的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案例教学也就不复存在,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但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性知识,如果光靠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不加以理解就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时案例对于学习这些机械化的理论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呢?

案例教学,首先从案例着手,所谓的案例,就是人们生活当中所经历的集中性事件的描述。案例在生活当中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当中以案例为载体有针对性教育学生更好地学习会计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案例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一些事通过案例来解决。所以案例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样式,为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案例情景提供很多便利。案例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当中、说法当中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案例是在许多问题当中或疑点难点在内的生活当中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还有些人认为案例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运用实例对一类事进行描述。通过以上两种观点的描述,所以案例就是指人们对典型事件的描述和概括。类似于故事,但又不是一般的故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合而来的,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们多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案例教学,就是把生活当中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当然,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不是生活当中的任何案例,而是有选择性的,对学生有帮助的那些案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推广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对会计专业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机械化会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为此,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推广的重要性及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部分高校也相继就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研究,事实证明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出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许多不足之处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及优越性,教师和学生在对会计专业实行案例教学都表现出比较高的评价。与传统的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方法的优越性是无可替代的,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阐述问题的表达能力,快速提高学生在实践生活当中的技能。同时,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深化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案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依据课本的内容为辅助对象进行学习,但是课本案例本身有很多不足,例如,课本内容没有按照章节相关的内容设计该有的案例,这样就使的学生学起来不容易理解。还有就是一些案例所列的数据的来源无从证实,没有来龙去脉,例如,制会计报表的时候,仅仅有报表的数据,但并未指明其来源,这样就无法正确说明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有时候课本案例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距离还不是很近,特别是当新的制度颁布以后,教材中出现的案例与当下的制度已有很多不相符的,这时,我们不得不引用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每个教师都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但是不要忘记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讲解员,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有着更深层次的挑战,不同的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水平。

我国长期的教育形式形成了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讲台下听课,这时出现的案例教学就要求师生互动,当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学生可能会显得拘谨,不能畅所欲言,还有学生缺少积极性,有的学生把自己置身事外,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这样在讨论案例的时候不能达到真正的案例教学的目的。

虽说我们提倡案例教学,但教师也不必要每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选择适合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耗时长,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们在课下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收集资料,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又能不在课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这样就打破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在讲台下听课的传统教学,在课程教学案例中,教师要吸取其他的教学方式的优点,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案例教学当中,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引导学生。其次,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案例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案例的选择要从案例教学的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它的典型性,科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投入到案例情景当中。案例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到它的可实践性和适度性,这样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担当着许多职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而又积极向上的氛围,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那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那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的知识和不易理解的理论,当然教师更应该注意那些把自己置身事外的学生,对这种学生教师应多关心,多加以引导并在精神上鼓励他们。

篇13: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

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知识新、内容多、逻辑性强等特点。知识新是指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缺乏感性认识,也就是对作为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总结的宏观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与新鲜。内容多是指宏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六个理论板块。其中,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学生接受起来较慢。相对于较多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而言,课堂教学时间是稀缺资源。教师必须在稀缺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逻辑性强是指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于培养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作用巨大。宏观经济学是特有的文字理论、图形、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经济类专业考研的必考课,在三本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二、三本高校学生的特点

2000 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本科教育内部也开始多层次化,三本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高考第一大省———河南省为例,2013 年河南高考报考人数75.8 万人,高考实际录取人数53.6 万人,其中三本录取人数为79028 人,三本录取人数在高考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10.43%,三本录取人数占到总录取人数的14.74%,占到本科录取人数的31.63%,这充分说明三本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三本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都与一本、二本有一定差距,甚至相差100 多分,录取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太高。三本高校学生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三本学生的基础较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差,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自学能力和自律性不强,接受能力有限,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第二,三本高校的收费较高,导致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陷入贫困状态,这类学生可能会通过打零工等勤工助学方式来完成学业,这样其学习时间和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第三,一部分三本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够由家里安排不用自己发愁而不好好学习。第四,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甚至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影响较大。第五,三本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和个人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第六,三本高校的学生普遍感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抽象、模型复杂、数学推导过多,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甚至畏惧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性地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和某些原理,谈不上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研和实践,以三本高校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五段式”教学模式,即趣味导读、模型精讲、问题发现、热点讨论、课堂实践。

1、趣味导读

用浅显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或犀利的笑话导入《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GDP局限性时,首先让学生看一个笑话“: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这个笑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GDP存在的缺陷。

2、模型精讲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简单的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因此,模型讲授是教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三本高校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弱。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模型讲授三段化能够将抽象而复杂的模型简单化,更有利于消除三本高校学生对模型的恐惧感。首先,介绍理论模型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相关经济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回顾数学知识,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本课程知识结合起来。其次,以文字表述、几何图解与数学论证多种方式解释,综合利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对模型的理解问题。图形分析与转化,比如曲线的推导或移动涉及到四个象限、点的变换、线的移动,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其动态的演变过程。三本高校学生素质相对差些,对问题的反应也慢一些,因此数学论证过程用PPT课件转化太快,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和推导过程。最后,进一步阐述实行不同方向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曲线位置,乃至对均衡收入有何影响。

3、问题发现

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汇率变动等宏观经济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择业、消费、投资、储蓄都离不开对这些宏观因素的正确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发现问题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探讨现实经济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原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经济规律的能力,而且能够训练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GDP与GNP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总量?在讲授“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时,启发学生们提出问题:每一种理论或学派的缺陷在哪里?偏重点有什么区别?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关联表现在哪里?通过问题发现,让学生们自己找到答案,气氛活跃,印象深刻。“问题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很深的学术功底,还需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控制课堂、把握全局,及时将学生的发散思维拉回到课堂,不会因“发现问题”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

4、热点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想使课堂讨论富有成效最关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设置主题。宏观经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每年宏观经济的热点都不同。因此,选择现实经济问题时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每年的情况进行调整,促使学生关心经济热点问题。比如,由于学生对失业和通胀问题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可以进行课堂讨论。2007 年通货膨胀是热点问题,在讲通货膨胀和失业这一章时,主要让学生衡量当年通货膨胀的状况,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不同群体的影响。而2008 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问题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对失业问题的探讨成为重点。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课堂讨论当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促进研讨的深化。课堂讨论结束,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概括性理解。

5、课堂实践

三本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课堂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学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三本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对接的必然要求。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三本高校的培养目标,笔者尝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第一,角色模拟。角色模拟就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与处理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一方面,学生通过浅显生动的情境模拟,可以对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及对问题的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演绎“破窗事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存在的缺陷和乘数理论等。第二,报告撰写。以国民收入核算教学为例,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利用GDP指标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分析。为了示范分析问题的步骤,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可以设计以下指导方案以供学生参考:首先,描述三年来河南省GDP、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第一、二、三产业对河南省GDP的贡献及变化情况,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在支出核算GDP中所占的比重和变化;河南省GDP在中国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河南省与其他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等。其次,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探寻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所学理论与河南省的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五段式”教学法,既可以弥补三本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缺点,增强学生接受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增加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地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在分析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重要地位和高等教育形势变化后三本高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三本高校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五段式”教学模式,即趣味导读、模型精讲、问题发现、热点讨论、课堂实践。

篇14: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课程,它以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研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应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提高经济学的思维和研究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却并不十分感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的兴趣,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发展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数理模型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功底要求较高,而很多学生往往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积累的不够,不适应从数理模型的角度去分析经济问题,从而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发展经济学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第二,该课程教学往往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经验事实相结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广的研究视野和较长时间的教学经验,能够把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前沿研究进展和学科演进动态传授给学生,而很多教师只是将发展经济学课程等同于一般的机械式书面知识宣讲课,照本宣科,将该课程教学停留在简单的灌输书面知识层面,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乐趣,很难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研究式教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与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研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把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现实经济世界,进而激发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具体而言,研究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在讲授基础理论的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把自己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不同于教材的数据资料和经验分析;二是要求教师以学术研究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变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格局,打破固定不变的学科逻辑,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新思想、新发现、新研究主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设计研究专题,带动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研讨中掌握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的成就感和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种研究式教学既迫使教师不断探究经济理论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更加勤勉地从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教学研究,也驱使学生为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而广泛收集资料、阅读文献,从而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相互提高、共同进步的作用,真正达到教师为了兴趣而教学、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的目的。

基于此,针对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通过研究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也能提升教师“教”的乐趣,它是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

三、实施研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发展经济学课程的特征,不能仅拘泥于根据教材顺序简单机械的介绍知识点,而应该遵循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的思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与现实经验相结合、成熟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自身研究与课程主题相结合的方式适时调整授课结构,让每一堂课都能以新颖的“研究问题和主题”作为授课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强化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世界。

2.创新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广泛应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由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有意义和深度的论题,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专题设计——专题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点评总结”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体验到思想交流互动的乐趣,教师也在师生互动和思想碰撞中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对书本以外知识和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课,到了考前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几个知识点,考试之后又将这门课程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为了有效推动研究式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采用文献述评、论文写作、论文讲解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全面掌握知识,又能举一反三应用知识、升华知识,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术兴趣。

四、结论

研究式教学是增强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与研究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在将研究式教学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祥炎.研究性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31-32

[2]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3]韩占兵.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以《宏观经济学》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9-4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国家规定劳动合同范文下一篇:不孕不育项目经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