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儿童

2024-05-12

游戏中儿童(精选6篇)

篇1:游戏中儿童

儿童识字教育中游戏应用

从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阐述的基本观点来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语言教育必须尊重幼儿人格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基于这一观点,我们把幼儿识字这一传统的教学行为渗透在前阅读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其基本方法是游戏识字。

游戏识字综合多种识字方法,以关注幼儿自主行动为出发点,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如猜谜语识字、画形象字识字、说反义词识字、画反义词识字。

又如在应用(九九方阵》快速识字这一科研成果时,注意不断变换方法,用大量夸张的动作、夸张的声音、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幼儿一起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游戏识字不必刻意追求识字,它需要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如,跟我这样做:老师说字,幼儿做动作;字宝宝哪去了,小花狗快去找字卡;人人来当小老师,诵儿歌,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等等。其实在这些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幼儿会意外地认识许多汉字。

游戏识字最容易调动幼儿表达内心的积极性,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最喜欢互相交谈、合作交流。从而在愉快的交流中逐步开启认识世

界的心扉。

如,在复习(九九方阵》第一方阵“发”,请幼儿组词、说话时,幼儿蔡正阳组词说话:“发现的发,我发现恐龙很可爱。”这下可把幼儿的话匣子打开了,幼儿争先恐后的说:我有飞龙,我有翼龙,我有霸王龙,我有•••••一下子说出几十种恐龙的名字,就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刘纪辛小朋友也争着说起来。

看见幼儿对恐龙的兴趣特别浓厚,特别兴奋,这时老师灵机一动,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创造的时间,让幼儿各自回家找些有关恐龙的材料。

第二天、第三天有很多幼儿带来塑料恐龙,幼儿三三两两地相互介绍我的是什么龙,有的还带来有关恐龙的书籍、恐龙迷宫等应有尽有。

他们拿着这些资料相互交谈、相互交流书籍的内容,交换书籍,相互争论、相互提问:有的恐龙为什么有翅膀?有的恐龙为什么那么凶猛?有的恐龙为什么那么大?恐龙怎样生活,现在有恐龙吗?人能跟恐龙一起生活吗?等等,这样一日复一日,随时都能看到听到幼儿讨论有关恐龙的事。后来就连多日没有人问津的大型积木也被利用起来。开始有几个男孩子给恐龙修一间很简单的房子。李永涛小朋友说:“这

房子太小了……。”

他们又马上设计较大的房子,相互配合,互相设计、取长补短,给恐龙修了别墅,门前修了很大的草坪、花园,室内有客厅,有微机室,有电视房,有卧室,有厨房,有男女洗手间等,不知不觉很多女孩子也参加到这一行列。

这样他们觉得似乎还不够档次,接着在室外又修了球场、停车场、美容店、理发店、医院等,后来又给恐龙修立交桥,说是怕恐龙被来往的车辆伤着,又修了长城来保护恐龙的安全,还种了大量的树、草,他们说因为在电视里看见恐龙的食量很大,所以要多种些恐龙的食物。

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幼儿识字不应当单纯追求读出字音、认识字形,而应着重体现游戏过程中逐步开启他们认识世界的心扉,并逐步获得打开祖国文化宝库的钥匙。

幼儿在识字过程中由一个字而产生由此及彼、驰骋千里的思维,这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将为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把握铺垫一块又一块的基石。

篇2:游戏中儿童

http://218.4.84.139/oblog4/u/4/archives/2006/182.htm

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

徐胜彪

摘要: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智障儿童体育教学更是肩负着康复和补偿智障儿童缺陷的使命。大多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健全,导致肢体不灵活甚至残疾,有些智障儿童指挥肌肉的神经系统机能尚未成熟,动作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氛围中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但智障儿童注意力极易分散,而且有意注意时间非常短暂。那么如何让智障儿童在体育课中与教师互动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为游戏可营造愉悦的氛围,可让智障儿童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可发展他们有意注意的潜能,有利于训练他们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大肌肉群活动能力等,使他们的缺陷和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和矫正,并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以游戏活动在智障体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行游戏活动的编排时,如果注重以下特性,将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 智障儿童

游戏

编排

1、新奇化:

智障儿童的感知能力较弱,所以只有设计出新奇、出人意料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游戏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固有的好奇心和参与欲。

(1)游戏的名字要响亮、新鲜,具有诱惑力。如:让学生在垫子上学习侧身滚,我用红色尼龙搭扣做成“枣子”撒在垫子上,以此设计的游戏就取名为《小刺猬背枣子》;为锻炼学生反应能力,让他们听口令练习蹲下和起身时,我把游戏叫做《哈哈镜》;而《拔鸭毛》、《冬爷爷和小冰人》则让他们把枯燥机械的跑步当作了乐此不彼的“事业”;《会飞的胖墩》、《蚕宝宝脱衣》„„学生一听这些名字,立刻跃跃欲试,从一开始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事实证明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游戏的形式和花样要别具一格。当然,可以自己设计,也可借鉴别人的,取其长处为我所用,有时稍加改变就成了新的游戏,同样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我把《夹着沙包走》改为《夹着小球走》,原来扁扁的沙包现在变成了滚圆的皮球,因为不能用手,学生举步微艰,走起路来象蜗牛,或是走几步,球便慢慢下滑成了“母鸡下蛋”,由此出现许多滑稽场面,学生捧腹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也练得多带劲!。

2、完整化:

一堂课里可包含多个游戏,但不要超过4个,而且这些游戏要有侧重点,包含课时教学目标主要要求的应长一些,其它的可相应短些,或者可以用以复习巩固、过渡铺垫,或者作为轻松娱乐的放松环节。游戏间根据内容不同要做好调配,剧烈与舒缓的要相隔开来。一般长游戏6分钟左右,短游戏3~4 分钟。

游戏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外,还要兼顾身体其他部位功能的巩固训练,适当时候可发展语言表达机能。这点可以从准备活动和游戏进程中得以体现。如:《兔子搬家》,这个游戏要求学生并脚跳到6~7米外的地方取回“衣服、粮食、生活用品”等象征性小实物。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腿部肌肉力量。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有针对腿部和脚腕的,也有头部和上肢的关

节运动,边做边配上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的进程中,我还要求学生边跳边双手前后有节奏的甩动,这不仅增强了兔子的形象性,而且配合了跳跃,又训练了上臂肌肉。

3、多样化:

可以在同一个游戏内用多种方式取得不同的游戏目的。《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教育要从学生出发,从他们的需要和能力上来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游戏形式和目的的多样性可体现出特殊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游戏《飞向太空》的教学目的是:投掷轻物于特定目标。这对正常的儿童来说不是件很难的事,但对那些手眼不协调的智障学生而言,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如果硬要让他们按统一的游戏规则来完成,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对游戏目标和游戏进行方式做了适当改变:悬挂圆圈的绳子由平直变成斜拉索样子;同等大小的圆圈换成呼啦圈、套圈、自制的铁丝圈;投掷物也由单一的沙包扩充为:纸团、卡纸飞机、羽毛球、小皮球、沙包等;投掷距离可远可近,投掷方式也从立定不动转成“游击战术”。这样在不改变主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练习,丝毫没有负担,学生自然学得很认真,练得很开心。

4、参与化:

游戏中设置的胜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有兴趣参与。我常对学生说,能够完成练习就是胜利,就是最棒的。其实智障儿童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很容易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如果输了,他们的情绪反应很大,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发展和补偿。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时地肯定和鼓励他们去完成游戏内容,而且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健康心态。游戏比赛的结果可以是人人有奖,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如在游戏《能干的小猫》结束时,我给表现最出色的两位学生颁发了“金领结”,给最有进步的几位授予了“红领结”,给积极参与的学生戴上了“蓝领结”。他们看着脖子上的领结一定会想:我也行,我很棒!

5、情景化: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智障儿童尤为重要,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也需情景化。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给他们以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教学效果。《猪小弟救妈妈》中,我布置了一个如同森林的场景,给学生戴上“小猪”的头饰,让他们边听着感人的故事边去“寻找三种草药”,把不同坡度的教学内容糅合在寓教于乐里。至今有些学生看见我还叨念着:“猪小弟啊猪小弟„„ ”。

6、安全化:

智障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有时他们一看见感兴趣的器械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触摸和尝试,很容易造成伤害。所以,游戏时要选取适宜的内容、适宜的场地、适宜的器材,并根据学校活动的范围大小,活动班级的人数,精心安排布置好设备,降低游戏的难度和惊险度,教师要教会他们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有组织、有秩序地展开游戏活动,控制好活动范围,作好随时的监护,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

篇3:在游戏中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

有位教育家曾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童年时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给孩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动,兴致勃勃地玩,可以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动作、听到的声音,去扮演他们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身心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程中可以以游戏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道德认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思品课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游戏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得到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游戏快乐多》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做“赶野鸭”的游戏,野鸭站在白线内,而赶鸭人站在白线外。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高涨,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还从游戏中初步明白了什么是规则,遵守规则大家就玩得愉快、轻松。这样,将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富于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他们的注意力。再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一课时切入游戏活动,让学生玩猜猜看的游戏。首先教师说一个学生的人物特点、在班级中的岗位,让学生猜测他是谁?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猜谜语是很感兴趣的。所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教师再让学生说人物特点等,由学生猜测。这样,学生在说谜猜谜中明白了每个人在班级都有自己的岗位,什么是岗位。

游戏导入,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把玩游戏的经验通过有序地思考,把玩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兴趣盎然。

二、表演游戏,体验情感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例如教学《父母的疼爱》这一课,让学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这是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上课一开始,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让学生表演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通过学生的表演,进行换位思考,唤起回忆,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及其辛苦,激发感谢父母的情怀。再如,学习《公共场所守秩序》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反面情景,如果没有公共秩序的情景。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大家玩得就愉快。

三、角色扮演,感悟明理

抽象的道德认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游戏是儿童进入社会进行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扮演角色而理解他人。我觉得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扮角色游戏可以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能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课文中因一学生耍赖皮而发生争吵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的游戏。经过角色扮演,学生就能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都寻在存在规则,规则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游戏,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活动,一下就明白了游戏玩不下去的原因,也知道了规则的作用。

四、再现生活,提升认识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让学生在再现现实生活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课上,让学生扮演交警,设计了交通安全标语等,让学生模拟、再现生活,再现平时如何过马路。在游戏中获得情感体验,懂得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增强了对交通规则重要性的认识。

品德课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轻轻松松地领悟道德观点,提升道德认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摘要:<正>鲁洁教授提出:“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敏锐起来。有位教育家曾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童年时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给孩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动,兴致勃勃地玩,可以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动

篇4:谈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中游戏设施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爬、钻、摸、骑、涉”的动作与自然、人、设施进行互动,构成了儿童真正参与自然的新世界,这是儿童自身的创造活动。

游戏设施类型与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及儿童对居住区中的游戏环境、游戏设施需求不断提高,以致许多新的游戏设施形式被创造出来。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是为儿童户外活动专设的游戏场所,游戏空间常常由可践踏的草坪、硬质铺装路面、游戏器械设施、沙土、水等要素组成,游戏设施的类型很多,归纳起来,可基本分为智力型、体力型、结合型、冒险型四类,最常见的有秋千、滑梯、攀登架、单杠等。我国目前新建的城市居住小区中,最常用的是组合式游戏器械。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所显示的生长发育的阶段特征,游戏设施所选择的样式、颜色、造型特征、材质等方面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既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的活动需求,也要避免其他年龄段儿童因使用不当使游戏器械损坏,或者造成儿童活动的不安全。学龄前儿童游戏的区域可选用的游戏器械有:摇荡式器械如秋千、荡板;造型可爱、颜色艳丽的旋转木马;滑行式器械如滑梯;学龄儿童活动区选用的器械应增加一定的难度,如攀登式器械如攀登架;悬吊式器械如单杠、吊环;增加滑梯和攀爬架的高度或放置较为复杂的组合器械、增加富有挑战性和耗体力的游戏器械。

游戏设施的尺寸

儿童游戏设施的比例和尺度,必须根据儿童身高的标准制定,儿童的身高可按:X5+75来计算,设计中要以儿童作为使用对象、以儿童的尺寸进行设计。

主要游戏设施设计

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中常见的设施包括器械、水池、草地、墙体、沙坑等。在我国,水不太常用,常用的是沙坑和器械设施,国外的儿童游戏场所中水、草坪、沙等的设置极其普遍。实践证明,水体、沙坑、墙体、器械等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设施。

1.游戏器械

按照目前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器械类型,大致有一下几类:摇荡式器械、滑行式攀登式器械、回旋式器械、攀登式器械。

摇荡式器械主要有秋千。秋千几乎是使用率最高的设施,为保证儿童游戏安全,防止幼儿跌落,为学龄前儿童设计使用的秋千可做成围合的形式,由一般的横木板换成椅子或木箱的形式存在;学龄期的儿童可直接使用木板的秋千形式,木板的最佳宽度为20cm为宜,架高在. 5---3m左右。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秋千的四周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跌落区,并在地面上铺设适当的材料来防止儿童跌落时所造成的伤害。如果用轮胎和金属链作为秋千材料,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更受儿童的欢迎。

滑行式最具常见的器械类型是滑梯,供3---4岁儿童使用的滑梯高度一般在150cm左右;供稍大的儿童使用的滑梯的最大高度一般在300cm左右。常见滑梯的宽度一般只能容下一个儿童滑下的距离,可供几个儿童并行滑下的滑梯较少,有效避免了多名儿童在一起游戏的意外。另外,目前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滑梯的造型形式常结合儿童喜欢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动物形象制作,配以鲜艳的颜色,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

回旋式器械指转椅等器械,通常由金属焊接而成,直径1.8m-2.4m,中轴四周的金属臂上安置4-6个座椅,距离地面高度30cm左右,座椅前方设有扶手以保证儿童安全。

2.沙坑

在儿童游戏活动中,沙坑是最重要的一种建筑型游戏形式,是最受欢迎的设施之一,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备受喜爱,他们通过玩沙,来满足他们摆弄物体和好动的发育阶段特征,而且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孩子们借助沙滩玩具,堆砌出好多造型,如各种数字造型、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筑城堡、隧道、迷宫、水果、蔬菜等,不仅帮助而儿童认识物体的形状,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而认识数字,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沙坑可以设计成各种形状,根据儿童游戏场所面积大小来定,常见的形式有正方形、矩形、曲线形、多边形、圆形等。从儿童安全角度出发,直线形成的交角应做成圆弧,不应有凶角的形式出现。沙池的的深度以30cm为宜,最好选择向阳位置设置沙池,这样经过太阳照射可以给沙子消毒,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沙坑还应设有边框,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个休息地方,也可以让家长近距离和儿童互动,;另外,沙池的边框设计还有界定空间的作用。设计不宜太高,以10---15cm 较为合适。

3.水体

水是儿童户外游戏时非常喜爱的元素之一,水是儿童天生的玩物,喜水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青少年都喜爱水的活性,对水有亲近感。因此,水在儿童游戏环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居住区中,可利用水造景、作为儿童戏水场所。鉴于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规模小,专门在儿童活动场地中做戏水池的不多,喷泉和戏水池一般设置在中心广场中, 在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内布置的水池多是浅而窄的动水、小喷水池等,水池形状最好采用自然流线型,水深15一30cm左右。

在布置水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不论采用人工化和自然化的形式,水体的边缘和底部都应该经过防滑处理,不能种植苔藻类植物,具有观赏性同时也应该避免危险的发生。二:水池中的水要经常更换,以保持清洁卫生。三:如设有涉水的亲水形式,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台和踏步石,面积不小于40* 40cm2 。

4.墙体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攀爬、钻洞、涂鸦、躲猫猫等,根据这些行为,可以在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中设置游戏墙来满足儿童的需求,如:可以设置一段攀爬墙,墙上布置大小不一的圆孔,既满足稍大儿童的攀爬需求,有满足稍小一点的儿童钻洞的需求。还可以设置出一段涂鸦墙,满足儿童乱涂乱画的需求,墙体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平面变化,墙面的立面上可配合儿童喜爱的图案造型进行装饰。

游戏设施的设计与选择原则

1.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

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中游戏设施的使用对象是儿童,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生长发育差别很大,因此,游戏设施的选择不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还应根据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特征。达到既要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又要使儿童在触觉、视觉等方面健康成长。所以,居住区的儿童游戏空间应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娱乐体验,要保证设施的多样性,要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

2.自然材料的选用使用

自然材料是相对于人工合成的材料而言的,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橡胶、棉花、沙子、石材、粘土等。为了儿童的生长健康,在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中使用的器械或其他游戏对象,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沙子、石材、粘土、橡胶等,避免容易引起过敏、受伤的材料。如,一些户外的滑滑梯使用铁制成,夏季经过高温照晒,表面温度很高,加上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家长看护不到位的话,极易引起儿童受伤。

3.安全性保证

户外活动中儿童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游戏设施的设计布置及选择要保证儿童的使用安全。例如:器械本身的边角最好做成圆角的形式,对于金属材料或其他硬质材料的边角,可用弹性材料包角,以免发生意外伤害;设施与设施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利用低矮的灌木、有造型的特色矮墙或休息座椅等形式进行适当的分隔,各自形成相对半封闭的活动空间,使进行不同游戏的儿童不会相互干扰、碰撞、引起冲突;另外,器械的安装也应该有专业的安装人员,并定期检查是否松动、木构件是否腐朽以及其它类型的损坏。

4.景观要求

游戏器械的选择除了在使用上要满足儿童的安全性以及功能性需求外,还应在外观上满足造型美观的要求。同时要结合整个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风格类型,达到统一和谐的景观效果。最重要的是游戏器械应结合儿童游戏的特点,例如:在器械设施颜色的选用上,因为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体力,极易疲劳,而色彩对疲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绿色引起疲劳最慢,红色较容易使人兴奋等,蓝色使人心理平静的规律。因此,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器械应多选用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这些色彩容易激发儿童积极参与游戏的欢喜情绪,也较适合儿童热情、活泼愉快的游戏性格。

(作者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篇5:浅谈学前儿童教育中的游戏问题

【摘要】 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推动着人们对于游戏的性质、价值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积极的影响着儿童教育中运用游戏的策略和方式等。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悠久,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发展,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游戏理论。在《教育在辞典》中有:“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游戏不仅是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同时,游戏也是儿童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儿童是游戏的主体,游戏作为儿童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学前儿童游戏

【正文】

在游戏中,儿童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地板当做大湖,把椅子当做汽车。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把冰棒当做注射器等等。儿童在游戏时,不合适的玩伴会被随时更换,不喜欢的规则能随时改。并且,随着时间的进行,主题不断发展。可以说,越玩越好玩。在游戏中,儿童以真诚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性,同时,他们也懂得什么是假装的。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具有类似成人艺术的创造性。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活动。在游戏中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玩什么。在游戏中,儿童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儿童在游戏中由于能积极活动而产生了极大的快乐。他们在游戏中的合作、分享甚至争执,在这里边有同伴交往中的快乐、欣喜、苦恼、气愤等种种不同的情绪,这种种的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有趣的、可贵的。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游戏方式,个体的需要都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证。

一、幼儿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一)、教育家眼中游戏的地位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眼中游戏和教学的相互关系。其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并同柏拉图一样,在理论上赋予游戏重要地位的还有福禄贝尔,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是著名幼儿教育家的蒙台梭利,她关于游戏及其与教学的观点不同。蒙台梭利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和玩具,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儿童只有从事真实的活动,才能产生活动的目的性、责任感和其他社会性的品质”。在她的“儿童之家”,教师们使用“教

具”,而不是“玩具”进行教学活动。杜威摆脱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人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教学必须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教学中需特别注意“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游戏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教育意义的增长”。在杜威看来,教学中应该渗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他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等,造成他们在具体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许多差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直接影响后世的人们对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不同观点

“分离平行”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分离平行”的状态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无关,教学主要在课堂中以让幼儿直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为中心,学依从于教”。主张把游戏排斥在“教学”范围之外,认为游戏仅仅是儿童在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它可以满足幼儿自发活动的需要,因此可用作“奖励”的方式,以鼓励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这种观点只看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视二者为平行的关系,没有交汇的可能。持这种观点的教育者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游戏功能手段化”。因为游戏和教学是无关的,游戏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功能就是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技能。

“游戏和教学等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不用提教学,不必有上课,游戏和教学是一回事,同一活动既可能是教学活动,也可能是游戏活动。于是,将教师引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本该属于教学的活动,成了孩子们围着老师团团转的“游戏”,而本该属于游戏的活动,则成了教师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教学”。这是当前幼儿园实践活动中比较多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淡化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界限,只看到了游戏和教学之间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相互融合”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相互融合”的状态下,“教”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教依从于学”。这是当前幼教界最提倡,也是最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系统、全面、辨证的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即既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看到了二者是有区别的,把游戏寓于教学中,教学寓于游戏中,游戏是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游戏中的教学。

(三)、“教学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教学”

由于人们存在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以上三种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坚持“相互融合”的观点,提倡“教学中的游戏”和“游戏中的教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与游戏的融合,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而这只能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将游戏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如我们应把握幼儿园中的游戏有着双重目标,对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他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就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清楚的认识到,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来说,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越不明确,他们只体验活动过程,即使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目的和结果也是非常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的强化手段,延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逐渐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性日益鲜明,这时应相应的缩短过程,追求效果。“教学”应当实现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人为的割裂。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与游戏的重要关系,至于实践的效果和程度如何,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亲自去摸索。最后引用杜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而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游戏,这样的活动就是艺术。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度,让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为真正的艺术!

(四)、教学与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幼儿教学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游戏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的行动有意义。”幼儿“如果要得到某种确定的外部结果,就得坚持目的,所期望的结果愈复杂,愈要坚持目的,并且需要有相当长的中间系列适应行为。”比如,“儿童在制作一个玩具小船,他就必须坚持这个目的,并且用这个思想指导他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儿童只是玩船的游戏,那么他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船的材料,随着幻想的暗示,引起新的因素”。[6]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渗透着大量教学契机,幼儿园教学应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在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更重要的是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引导幼儿明白“坚持游戏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游戏与教学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幼儿教学是教师将外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目的是使幼儿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而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外化出来,是以已知为基础,且享受已知的活动。教学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游戏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幼儿自主的活动。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不一样。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将教学和游戏混为一谈。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它具有将来的结果。”而教学具有鲜明的外在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其特殊的任务,都要追求目的的实现。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只要是追求目的和结果的活动,就是教学;只有满足于活动过程本身的,才是游戏。所以,游戏与教学是有区别的。

二、幼儿游戏中渗透学习活动

(一)、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我们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献给妈妈,还与老师一起制作展板“妈妈,您辛苦了”。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家长把孩子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大家拿回来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十·一” 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设计了“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敬老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强化幼儿对老人的敬爱之情。我园还坚持每周一升旗制度,着重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如:在小班,组织了“能干宝宝”的劳动活动,帮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中班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在大班,组织了“夺冠”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和协作能力;另外,每班均有值日生和好孩子的标志,每个区域活动角,均有值日生负责整理,且轮流担任。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二)、在民间游戏中渗透

在游戏中学习,民间传统游戏比现代高科技游戏有更大的优越性。当今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子女购买高档玩具,声控、电控等技术玩具进入孩子们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但民间传统游戏对促进孩子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有人认为,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游戏,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孩子玩的应该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游戏,现代的孩子玩民间游戏太土气、太落后,这是对民间传统游戏的曲解。民间传统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它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也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民间传统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将民间传统游戏作为学习活动的辅助手段,穿插在学习活动中,能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功能,起一个调整情绪,活跃气氛,提高效果的作用。民间传统游戏穿插在算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就选择了民间传统游戏“孵小鸡”: 游戏者中选一人当“鸡妈妈”坐在凳子上,凳子下放几个“蛋”(可放石头代替),表示“鸡妈妈”正在“孵蛋”。其余游戏者做“耗子”,“耗子“在”鸡妈妈“身边钻来钻去,伺机取“蛋”。“鸡妈妈”可以自由转动保护身体下面的“鸡蛋”,但不能离开凳子。“耗子”伸手取“蛋”时,“鸡妈妈”要迅速拍“耗子”的手臂,被拍到的就不许在取“蛋”。游戏可玩到“鸡蛋”取完为止。为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边唱边玩的游戏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孩子认识团队合作精神,又陶冶了孩子热爱音乐的美好情操。

三、如何指导幼儿游戏

(一)、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就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

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二)、不同主题游戏

不同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办家家”的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三)、同一主题游戏

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了。因此,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多种体验、感受进行推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孩子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进孩子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孩子心理发展上的良好作用绝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说,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础活动”。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孩子成长的关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这是我对游戏有几点初浅认识,关于游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尝试、不断积累。

致谢:

感谢穆建国老师对我在完成这篇论文中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穆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参考文献:

《学前心理学》汪乃铭钱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蓝色基因新素质教育宝典》 陈宇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 周勤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前教育学》郑健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外国学前教育史》 周采、杨汉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篇6:自闭症儿童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自闭症儿童有些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有些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不

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自闭症儿童有些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有些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不会与他人交往,只会独自玩耍,对人的心智状态不理解。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面的世界似乎和他们无关,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参与活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也曾提出:“让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成长,满足他某些发展上的需要,并获得自我结构上更统整的层次和情感控制的统整。”那么游戏教学在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并得到情绪上的成长就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包括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都只停留在一种军事化的教学上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最本质的需要,那就是游戏教学,让儿童真正在快乐中学,寓教于乐。那自闭症儿童游戏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呢?

首先,我们对孩子选择游戏时要对他进行仔细的观察再进行客观的评估,因为每个孩子的年龄不一,能力不一,侧重点也不同,选择的游戏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刚进科的年龄较小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哭闹、焦虑、恐惧等情绪,抗拒与他人接近,静坐时间短,很难较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根据这些小朋友特点,我们选择的主要是动态和感官性的游戏为主,从最简单的做起,如“瘙痒”的游戏活动(老师在孩子身上瘙痒,让孩子笑起来)。叠罗汉游戏活动(准备一些枕头,让孩子躺在地板上,把枕头一个一个的往上叠,当叠到一定的高度时,突然“哗”的一声掉下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给儿童意外的惊喜)。规律性感官活动的中断(摇摇停,滚滚停)。融合儿歌和肢体动作的游戏活动“小蚂蚁上树”等等,这类游戏可以给儿童营造愉快的气氛,让他们真正笑起来,拉近儿童与老师的距离,使他们形成很好的配对。排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现在大部份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已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质,只会应答,主动语言少。那么我们选择的游戏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语言交流的能力。如我们的“ 点心游戏时间”,几位儿童分别从家里拿来食物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老师会请儿童上来自己说说他都带来哪些食物?他想和谁一起分享?想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谢意等等?点心游戏时间我们科每天每个班都有一节,长时间的实践证明,点心游戏时间在促进儿童的主动语言发展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我们还会设计一些日常生活的简单情节,如“上学了”、“午餐时间到了”、我家来客人了’、“打电话”等等。在这些情节游戏里,我们给他们设计了日常生活常用的台词,刚开始儿童在游戏中都是机械化的把台词背下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些儿童已把这些场景在泛化了。如我班的贝贝(化名)小朋友,来园时从不主动向老师问好,每次都需要父亲的提醒,为此我给他选择了“上学了”这个游戏活动,经过多次的情景表演。孩子现在来园,都是主动向老师问好,不需要父亲再次提醒他。

其次,自闭症儿童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不会去观察某人某物,不会产生联想。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如我们给他们选择的规则性游戏“口香糖,粘哪里?”“大风吹”(老师说:“大风吹,”孩子问:“吹什么?”老师答:“吹穿红衣服的人。”)这时就需要儿童进行观察,自己有没有穿红衣服,如果有则要换位置,没有则不动位置。刚开始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是让他们从五官、衣着、头发观察起,慢慢的我们可以泛化到他的喜好、性格特征等等。如我们可以说:“吹一个爱发脾气的人或一个爱吃巧克力的人。”当儿童熟悉这个游戏规则时,我们就可以跟他进行角色变换。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激发了他们观察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那面对静坐能力差、注意力差的孩子,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游戏案例,如“滚接球”(一张桌子,两个小筒,孩子把球滚过去对面让对方接住,反之。)“抢食物”(桌子上摆放着食物或玩具,教师或儿童喊“1、2、3、,”一起抢,抢到的就会得到食物和玩具。)“躲避球,”教师让儿童站在靠墙的地方,教师往儿童丢球,儿童要迅速躲闪)等。儿童在进行这类游戏时,需要全神注视着对方。因此,长期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好,静坐能力也随之延长。

最后自闭儿最重要的缺陷还是他对自己或他人心智的不理解,不明白自己或他人是高兴、害怕还是不开心,不能正确辨认处境,导致自己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如我班的东东(化名)小朋友,他很喜欢和兴兴(化名)小朋友玩,他平时只要一见到兴兴,都会高兴的上去抱一下。但这天兴兴是哭闹着来园的,他一见到兴兴,就跑过去抱住他,兴兴这时已很烦躁,当看到东东抱他时,一气用脚踢了东东,东东痛得“哇哇”大哭。针对这情况,我们很快把情节记下来。上课时,请他两人一起变换角色来演,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情节进行旁白,儿童在自己的演绎和老师的旁白下,渐渐理解,“当别人在哭时,我应该是去告诉他别哭,而不是紧紧抱住他,这样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通过经常运用这些他们发生过的实际情节表演,使儿童较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心智理解能力。

上一篇:建筑公司2005年科技工作总结下一篇:谈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