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生平简介

2024-05-05

梁启超生平简介(精选6篇)

篇1:梁启超生平简介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2来源:梁启超史话(附录)作者:廖就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七岁

二月初二日,唐才常由湘赴沪,参加《亚东时报》编务。不久,即和蔡锷等十几人先后东渡日本追随梁启超。

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为留居日本,加上康对门生不民主,发生几次纠纷。日本当局怕闹出乱子,便由外务省出面,赠给旅费,劝康离开日本。康于是日自横滨乘船往加拿大。

是月,自送康有为离开日本后,梁便和罗孝高往箱根读书,学习日文,并广泛涉猎日本书籍,思想为之一变。

四月二十八日,梁与兴中会的杨衢云在横滨再次商谈两党联合问题,但无结果。

六月十三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域多利与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皇会(又称中国维新会)。

七月初一日,梁启超与旅日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其后又在神户筹办同文学校,次年春成。

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来往日益密切,对孙中山也甚为钦佩,赞成革命的倾向更为明显。

十一月十七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拟离开日本经檀香山去美洲游历。此时,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与革命派搞联合,来信勒令梁氏即赴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爱重其人,就写信介绍梁启超到檀香山后去见其兄孙眉。

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为自立军武装勤王运动筹款,同时到檀岛各地观光和宣传。孙眉还请梁氏为孙科启蒙。

十二月初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报导自己到达檀香山后的简况。是年,开始使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十八岁

正月十五日,清政府再命闽、浙、粤各省严拿康、梁,并命毁其所著书籍,声明如能将康、梁缉获送官,赏银十万两。

二月二十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汇报檀香山保皇会的情况。

三月十三日,梁氏再致书康有为,报告勤王起义的准备情况。

三月二十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商谈共同勤王问题,拟 “借勤王以兴民政”,劝孙“宜稍变通”处理。这个时期,梁启超与替他作英文翻译的何蕙珍小姐产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恋。”

七月下旬,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武装勤王),梁启超接国内函电,便由檀香山急速回国,当到达日本时,已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梁至上海时,又闻自立军已被镇压,唐才常等人遇害,便暂时隐居上海。十日后南下,经香港前往新加坡,会见康有为。

八月,经香港时,梁派张煜全去见陈少白,联系商谈两党合作事宜。陈少白到香港酒店与梁会见,商谈结果比较满意,梁要当时也在香港的徐勤与陈少白共同起草两党合作的章程。因梁离港后,徐勤倾向康的主张,对梁的意见阳奉阴违,使合作之事,又未实现。

是月,梁启超应澳洲保皇会邀请,离新加坡,自印度楞枷岛乘英轮往澳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九岁

四月,梁启超由澳洲返抵日本。

十一月十一日(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一百册后,因火灾停刊。本期有梁著《南海康先生传》。

是年,在沪开办广智书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十岁

正月初一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半月刊)在日本横滨出版。是月,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保教主张会束缚国民思想。他的这一见解,与其以往的主张相反,承认这是“我操我矛以伐我”。此后,梁启超对孔教思想亦有所激烈的批评,引起康有为的极大不满。

四月,黄遵宪来函,称赞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十月,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月刊)正式出版,梁氏发表《新中国未来记》。

是月,何擎一(天柱)辑成《饮冰室文集》,梁作序文。次年二月出版。是为梁著首次结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一岁

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前往美洲游历,调查华侨在海外的情况,发展保皇会组织和考察新大陆的政俗。

二月初六日,梁启超到达加拿大温哥华。

三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在温哥华为维新会(保皇会)总会址工程奠基并致祝词。其后,发表演说。

四月初三日,梁启超离开温哥华,前往美国纽约。

四月十六日,梁氏抵达纽约,维新会会员几百人到车站欢迎。

四月底,梁启超往哈佛,拜访隐居该市的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五月初二日,梁氏从哈佛抵波士顿。

五月初七日,梁启超参观波士顿博物院。

五月初八日,梁启超再到哈佛。在容闳的陪同下,参观了哈佛大学。五月初十日,梁启超由波士顿回到纽约。

五月十四日,梁启超至华盛顿。

五月十六日,梁启超访问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

五月十七日,梁启超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于白宫。

五月二十一日,梁启超由纽约至费城,参加该市的保皇会大会。

闰五月初四日,梁氏离开纽约西行,初七日至匹兹堡。

闰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至圣路易。

六月初二日,梁启超抵芝加哥。

六月二十二日,梁氏至表雪地,了解到华侨受歧视的情况甚为严重。七月初八日,梁启超抵西雅图,巧遇前来美国留学的仲弟梁启勋和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

八月初五日,梁启超至旧金山。

九月初十日,梁启超到达洛杉矶。

九月二十日,梁启超返旧金山。

九月三十日,梁氏致书康有为,汇报在美活动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十月初五日,梁启超从旧金山起程回亚洲。经波特兰、西雅图,于初十日到达温哥华。

十月十二日,梁启超乘轮船离开温哥华。

十月二十三日,梁启超返抵日本横滨。次日,维新会诸同志于大同学校开欢迎大会。

是年,梁启超游美返日后,将考察所得,写成《新大陆游记》一书,刊登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从美洲回来后,言论大变,从此完全放弃从前所深信的“破坏主义”、“革命排满”以及“两党合作”的主张。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十二岁

正月末,梁启超赴香港,参加保皇会大会。

二月末,梁氏由港至沪,停数日,与狄楚青、罗孝高等筹办《时报》。三月,梁启超复返日本。

四月二十九日,《时报》出版,梁启超为之撰写《缘起》和《体例》。五月初八日,清政府特赦戊戌党籍,除康有为、梁启超之外,戊戌案内各员尽得宽免。

十月初五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对于康近年来筹谋暗杀西太后一事,虽在原则上同意,但对于用巨款收买别人去干,则表示不以为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十三岁

正月十八日,黄遵宪来信,讨论维新派的方针、事业和前途,并详谈了他对康、梁的看法。

四月初五日,清政府军机处下令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书刊。

六月,《饮冰室文集》重编本出版。这个文集和以往所编印的,不仅内容有所增加,而且是按文章的内容分类编排的。

十月三十日(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民报》从第一期起,便向梁启超所创办的《新民丛报》宣战。从此,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日益激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四岁

二月,梁启超迎其父亲莲涧先生至日本。

四月初五日,《民报》第三期发行号外,就两派的论战提出十二个问题,号召辩论。双方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就立宪与共和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战。

是月,梁启超致函徐佛苏,除重申和《民报》辩论主张外,同意徐倡议《民报》与《新民丛报》停止争论。

五月,《新民丛报》刊登徐佛苏《劝告停止论意见书》。

七月初九日,清政府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实际上是由梁启超起草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

九月初四日,美洲保皇会宣布于次年元月(1907年2月13日)起改名“国民宪政会”。梁氏知后,主张用“帝国宪政会”名。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十五岁

正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后,准备回国从事政治活动。三月,新民丛报上海支店和时报支店均遭火灾。

夏,梁启超为组党事奔走于上海、神户、东京间。

九月十一日,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以《政论》杂志为机关报。十月十五日,《新民丛报》停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十六岁

正月,政闻社本部自东京迁上海。

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命各省查禁政闻社,严拿社员。次日,梁启超致函蒋观云,商谈解散政闻社的对策。

是月,政闻社被解散后,《政论》也停刊。

十二月十五日,康有为来信,讨论如何倒袁,并提及他路过伦敦时,得汪侍郎密告,袁贼“贿买御医”,“嘱下毒弑”之事。

是年,梁启超由横滨迁居兵库县之须磨村麦氏别庄。

宣统元年(1909年)三十七岁

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致函仲弟梁启勋,谈及自己的读书和生活情况,以及与汤觉顿、娴儿(即其女梁令娴)共同学习德文的情况,并提到开放党禁之事,认为中国将亡于“半桶水”之立宪党也。

九月,资政院与各省咨议局成立。十一月初,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开会,决定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徐佛苏遵梁氏旨意与会,并于冬间赴京请愿,“共谋立宪救亡”,梁氏约每三日必有一通手札,指导运动之进行。

是年,梁启超因为生活困难,专以读书、著述为业。

宣统二年(1910年)三十八岁

正月二十九日,《国风报》(旬刊)创刊,梁氏为之撰写《叙例》。二月十三日,康有为来信,谈国外事业失败的情况。

五月十日,国会请愿团发动第二次请愿。失败后,梁氏著文批评清政府阻挠召开国会,呼吁社会各界投入请愿。

九月十七日,梁启超致函汤觉顿,询问运动开放党禁的情况,认为运动开放党禁与请求召开国会二事,并行不悖。

十二月十七日,康有为来信,谈及“帝国宪政会”改名为“宪政统一党”之事。

宣统三年(1911年)三十九岁

二月二十四日,梁启超偕汤觉顿及长女梁令娴离开日本往游台湾,考察台湾在沦亡17年后所发生的变化,并顺便为拟创办的北京、上海两大日报筹款。梁氏一行先后到鸡笼(基隆)、台北、台中等地,受到台湾父老的欢迎,于三月底返回日本。

九月初八日,梁启超致函徐勤,谈论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提出在新形势下之对策,并担心从此国家分裂。

九月初九日,清政府下诏罪己,并谕令改组内阁、起草宪法,开放党禁。九月十三日,梁启超致函徐勤,提出“和袁、慰革、逼满、服汉”八字大方针。十六日离日本回国,十九日抵大连,旋往沈阳。后因种种原因,又折归日本。九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批准袁世凯组成的内阁;袁任总理大臣,任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坚持未就。

十月初一日,袁世凯来电,请梁启超回国,“商定大计,共扶宗邦”。

十月二十四日,吴冠英来信,建议梁不要在此时出山,否则易惹世人误解,请慎之又慎。

篇2:梁启超生平简介

(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无已,遂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18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政治主张亦时有变化。从“保皇”到“新民”,从“开明专制”到拥护立宪,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未变。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1907年10月,与蒋智由等人在东京建立“政闻社”,并派人回国直接参加立宪活动。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非但不为清朝统治者所容纳,反而遭到忌恨,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但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遂反对袁氏称帝,与之发生冲突。19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护国”成功,遂主张解散军务院,依附段祺瑞。他拉笼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段祺瑞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民众反对,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并从此退出政坛。

19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农运动的兴起,也使其深感不安。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01~19,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

简介2: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3: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篇3:胡乔木生平及学术简介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6月1日, 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人。1924—1930年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并于1930年下半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之后两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1941年2月起, 胡乔木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并且负责进步青年的革命教育工作, 他还协助编辑了《六大以来》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 胡乔木先是在陕甘宁边区主持土改工作, 后来又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后, 胡乔木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 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还多次为党起草重要文件。在他的领导下, 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贡献,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胡乔木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6年9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1~4卷, 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他还参加起草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 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胡乔木虽然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是他仍坚持研习马列主义著作, 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胡乔木主要领导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 并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 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二、学术贡献

(一) 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胡乔木认为, 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中国式的标新立异的马克思主义”有点歪曲,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管运用在哪个国家,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 有自己民族本身的优秀文化,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中国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把中国的文化, 历史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并且加上新的内容, 让其发展成为适合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对中国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所以, 我们应该集中力量, 利用现有条件认真并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2.关于革命和历史。《共产党宣言》认为, 以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这是一个有疑问的立论。这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来讲, 历史很复杂很丰富, 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去研究, 而是应该全面的研究历史。作为革命家, 当然会以革命为重心, 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对于生活在和平阶段的人们来说, 他们认为, 革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生存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但是在和平时期, 斗争并不是不存在的, 只是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也不能否认斗争的重要性。革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多拥护者, 很多群众刚开始可能不了解革命, 害怕革命, 甚至反对革命。但是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不断向革命靠拢, 并最终投身革命。

3.关于民主和专政。胡乔木认为, 民主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怎样民主需要很有艺术性的处理。就像他当时在给中央起草文章的时候, 既要民主地考虑到党内各方面的情感以及需求也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不能偏袒了任何一方。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

对于讲民主, 像瑞士那样的小国也要用一年多时间来投票, 如果在中国, 这是不可想象的。国家这么大, 民族这么多, 如果没有党的领导, 很难工作。所以民主和专政都不是绝对的, 要视乎本国的国情, 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方式。

(二) 胡乔木的新闻出版理论

1.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胡乔木认为, 党性来源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说法难以成立。他认为, 共产党的党性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又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所以共产党也具有先进性, 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不能说它的党性来自于人民性, 而是仅仅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因此党报在出版时应该加强与与群众的联系, 代表党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遇到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是用人民性这个难以界定的词来一言以蔽之。

2.新闻工作的改革。首先, 新闻体制和新闻宣传的方式要多元化。政治生活本身是多层次的, 从中央到地方, 还有各个部门。社会结构也是十分多元化的, 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新闻作为宣传教育的工作应该从多方面来切入, 从经济理论到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工作要用系统的方式来加以报道。胡乔木认为, 报纸应该对技术革命进行重视, 加大对技术知识宣传方面的力度, 有很多东西都是几十年还不变的, 革新意识太弱, 新事物推广起来很困难。所以, 报纸应该多宣传创新意识, 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其次, 对于新闻自由的问题, 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像一些重大政策的推行, 如果有人随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反对的意见, 那政策实行起来就会有困难, 所以要警惕个人办报的行为。另外, 对一些低级趣味的小报政府应该管一管, 新闻自由很重, 但是对报纸的出版也要有监控, 要能找到它的责任人。再次, 对于报纸宣传的内容, 范围应该要广一些, 丰富一些, 同时要具有真实性。有的报纸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或者名不副实, 这些现象都是应该受到控制的。当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纸来说, 内容则不能过广, 过散, 而是要围绕那个专业领域来谈。另外, 虽然报纸可以有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存在, 但是不能过于商业化, 对于读者应该知道的信息, 应该满足, 不能随意加以收费及变相收费。最后, 对于广播电视, 要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办得更加吸引人。要借鉴外国一些电台的成功经验, 培养权威的评论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观众多做交流。电视、电台的评论员和播音员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读稿子, 而是应该中肯、扼要、生动地进行评论, 应该讲得十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另外, 电视节目里的精华往往昙花一现, 播完就看不到了, 报纸应该多加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 胡乔木对语言文字的贡献

1.推广普通话。胡乔木认为,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破坏语言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可以利用这种规律, 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汉语的演变过程、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考量,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普通话已经存在,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创造普通话而是如何推广已经存在的普通话。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希望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所以他们之间就必须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去削弱方言。另外, 方言的削弱是一个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限制它。另外, 因为推广普通话会受到一些误解, 甚至会受到一些语言学家的不理解, 这种不理解说明方言还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应该顾及到人民群众的感情, 向他们说明真实情况。

2.整理和简化汉字。简化汉字这是本身就存在的, 是个既定的事实, 胡乔木认为, “现在的问题, 就是对这些存在着的简体字加以承认, 给它合法地位, 使其合法化、合理化。”其实简体字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了, 但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规范, 还没有对每个汉字提出一个规范的简单的写法, 在古代, 我们往往把繁体字当做是正体, 没有重视简体字的地位。但是繁体字难学、难记又十分难写, 不利于我们掌握知识。当然简化汉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 简体字可能会破坏了汉字的传统, 有些简体字在古代可能另作他意。其次, 有些人认为简体字不够庄重、严肃。最后, 有一部分人认为, 简体字颁布之后, 本来认识字的人可能又要重新学习, 这要既费时又费力。这些缺点都值得考虑, 但是从大局来看, 只是暂时的困难, 胡乔木认为, 汉字现在很乱, 版本繁多, 地区差异大, 更不利于交流。把汉字统一标准, 再加以简化, 更方便大家学习知识以及交流。第一, 简化汉字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减少汉字的结构单位和结构方式, 减少汉字的部件。第二, 要减少汉字的笔画, 笔画复杂不仅难写, 也给汉字的机械化应用带来不便。第三, 要尽量让汉字可以并且便于分解, 这样比较方便记忆, 减少思维混乱。第四, 要减少一些难认的字并采用形声字的方法。第五, 尽量减少多音多义词, 我们在简化汉字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歧义的发生。第六, 关于人名和地名, 应该用常用的字, 少用一些大家都不太认识的字。第七, 国家应该规定造字法, 防止人们随意造新字。第八, 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便于检索的字。

3.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胡乔木认为, 汉字最后都会走上拼音的方向。首先, 拼音文字利于初学者学习, 因为拼音文字就算不知道它的含义, 至少也能读出音来。而对于汉字, 大部分人都会要借助字典才能正确读出、写出汉字来。其次, 因为汉字的特殊情况, 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利用。例如开国际会议的时候, 其他国家的发言稿只要直接发过去, 而中国的发言稿要先翻译, 这样无疑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最后, 汉字的现状实际上妨碍了汉族跟少数民族以及国际上其他民族的交流。因为汉字的音和意都难以找到规律, 不利于少数民族和国际友人学习中文, 所以汉字必须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摘要:胡乔木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是不可缺少的“中共中央一支笔”, 他在一生中参与编写了很多党的重要历史文件, 见证了党的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时刻。同时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历史的考证, 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 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另外, 他也为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乔木,党史,新闻,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胡乔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陈云生平简介

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

1919年高小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

早期革命时期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长征时期

1934年参加长征,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5年6月,奉命秘密离开长征队伍,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随后又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有重要建树。

延安整风期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

1944年3月,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领导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转战北满和南满,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先后兼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

文革时期

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改革开放后

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纪检委第一书记。此后,他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中共十三大以后,退出中央领导工作,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共十四大以后,开始离休生活。

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篇5:父母碑文生平简介

显考某公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卒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

先父在家排行老三,幼入乡完小,聪颖好学,貌恭志强。一xx四年在某某县官道供销社参加工作,此后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奋发上进。历任公社、县委、地区部门领导,官至县处级。职位渐高,然亲仁谨信、爱众孝悌、豁达宽宏、恩泽乡里,深得同僚、乡亲称颂。在家孝敬长辈,与母亲相濡以沫,对子女既严且慈,言传身教。及至九四年退休后回故里修葺房屋,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便撒手人寰。呜呼哀哉! 一生鞠躬尽瘁却晚福未享,儿女沐恩却未及回报!如此憾事痛煞亲人!

先妣某氏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二零零六年农历十月七日,享年七十三岁。

慈母幼时聪慧善良,初识文字。一xx三年由某某县某某乡伏家村嫁入本乡某某村某家。孝敬公婆,和睦亲邻,兼做农活,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及至四十八岁携子随夫迁入某某县城,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夫贵妻荣,子孝女贤。九四年先父突逝,母亲强忍悲伤,与儿女相互携持自舔疗伤。孙辈渐长,母亲力所能及,帮抚幼孙,心系子女。慈母一生恭谨明理、勤俭持家、慈悲为怀、贞敬孝贤、名传乡里。祸福旦夕,慈母罹恙,数月之间,阴阳两隔。嗟乎!母子亲情难割舍,梦里血泪沾巾百喊不闻断肝肠!

二老嫡出两男三女,生养哺育,善诲严教,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如斯春晖,难报万一。

为感怀父母恩德,寄托儿女思念,激励后世子孙,值母三周年祭日,子女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纪吾双亲!

篇6:雷锋同志生平简介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1940年12月18日,农历11月20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因而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他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梁启超生平简介】相关文章:

马超生平简介05-03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07-17

朱德生平经历简介04-18

诗仙李白生平简介04-21

元稹的生平简介05-02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05-06

退休生平简介悼词06-07

xxx同志生平简介05-26

梁思成生平简介04-09

陈寅恪生平简介04-17

上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6练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下一篇: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