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2024-05-16

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精选12篇)

篇1: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是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俗语云:“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一听而惊,不忍弃去”。导语简洁明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分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师出示挂图,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谁能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师交待出因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B.你能理解“搭讪、后嗣”的意思吗?

C.文章开头对于贵夫人和穷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D.贵夫人看到穷夫妻领的孩子是怎样想的?

(生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师生评价。)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汇报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生对话朗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思考:A.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B.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C.穷夫妻说:“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说明了什么?

D.贵夫人面对穷夫妻的几次反悔分别是什么态度?能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上汇报、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所以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朗读,从情感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穷夫妻3次反悔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从而体会父母对儿女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五、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师:穷夫妻的3次反悔,深深地感动了贵夫人,她理解并谅解了他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你如何评价贵夫人?到此本文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师:平时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你的?(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适时播放歌曲《母亲》。)

师: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全部的爱,你现在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母说,那就把它写在心语卡片上送给他们吧!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评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巧妙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灵正在被感动之时,思想是自由飞翔的,情感是炽热的。此时需要有一种方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情感。教者设计在卡片上写出心里话,满足了学生要表达自己心声的要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内心情感。

篇2: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3、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父母三次送人孩子的过程中的复杂心情,从中感受到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

一、设疑激趣,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人世间最让人感动,最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感之中,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情吗?(父母情)对,它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父母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动笔标出小节号。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

三、自主读书,理解感悟

1、(穷夫妻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呢)学生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

①边读边动笔找出:穷人夫妻的生活状况怎样?贵夫人呢?

②学生交流反馈:穷夫妻:家里穷孩子多去北海道找工作贵夫人:家里富没孩子想抱养孩子

2、贵夫人想领养穷夫妻的孩子,他们同意了吗?他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7——17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他们送孩子时的表情动作,用波浪线画出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请同学们交流后完成下面表格;

3、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夫妻俩的心里,深切地体会一下他们当时送孩子的心情。当贵夫人提出要抱养穷夫妻的孩子,父亲答应贵夫人回家和妻子商量送孩子的事,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父亲回家是怎样和母亲商量的?

时间人物被领养的孩子表情动作调换的理由指名请学生读读他们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的语言和表情动作的句子。

(1)从“流着眼泪”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夫妻俩送出孩子的那份无奈和伤心)

(2)再次读读这句话,指导同学们读出无奈、伤心的语气。

4、请一男同学读读父亲换大儿子所说的话。

(1)当他们把大儿子送出去后,回家后会是怎么想,又会有些什么表现呢?他们实在无法舍弃孩子,于是他们想换回大儿子。

(2)他们想换回大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3)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还有什么家业呢,他这个理由充分吗?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理由来换回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觉得孩子送给了别人不好意思再要回来,但又实在舍不得)

(4)指导学生读,读出父亲复杂矛盾的心情。

5、当他们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时,他们的心会平静吗?那么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1)请一女同学读读母亲用女儿换回二儿子的那段话。

(2)“难为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母亲的态度“难为情”这个词同学们想像一下她当时是怎么想的?(指名说)(母亲想要回自己的孩子面对贵夫人又难以开口)

(3)她换回二儿子的理由是什么?

(4)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

6、第三天上午,当轮船快接近北海道时,夫妻俩出现在夫人的卧舱时,为什么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了呢?(指名说说)(因为当轮船一靠岸,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

7、请男同学们读读父亲要回女儿的那段话。

(1)“抽泣”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2)他们要回女儿的理由是什么?

(3)“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虽然把孩子送给别人,会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也会减轻家庭压力,但在两者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实在爱自己的孩子,无法舍弃任何一个,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点也是快乐的)

(4)再次读读,休会父母当时的心情。

8、夫妻俩送了三次孩子,但三次又反悔了,同学们,对这俩夫妻你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送孩子那是生活迫于无奈,他们反悔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结合板书:送——--悔无奈———爱

9、师总结:是呀,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10、评价贵夫人。

①两夫妻三番五次的要回儿子,那么贵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每次夫妻俩换孩子的不同态度。(愉快地答应——只好同意——流下同情的泪水)

②本来贵夫人很想要一个孩子,可夫妻俩一次又一次的反悔,贵夫人为什么不但没责怪没有怨恨夫妻俩,而且还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并帮助了他们呢?我们齐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名回答。是呀,尽管她非常喜欢孩子,也很渴望能收养他们的孩子,可她被父母对儿女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感动了,她实在不忍心让他们承受一家人分离的痛苦。从这件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贵夫人有颗怎样的心呢?(善良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们说一说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2、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细心的呵护中成长,我们也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要学会感恩父母,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拿起你们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几句话吧!

五、总结

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作为儿女的我们不但要能体会父母的这份心,还要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温馨的问候对他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一堂课吧!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词语最亲切,有一声呼唤最动听它就是——“爸爸妈妈”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爸爸的手粗了,他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面对爸爸妈妈深沉的感情聆听爸爸妈妈殷切的心愿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我拿什么来感谢你们,我的父母!

篇3: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回归分析,学生

伤害是儿童伤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儿童伤害多发且死亡率高[1,2,3,4]。 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伤害对其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家庭是儿童成长接触最多、对儿童影响最大的环境,也是儿童伤害的高发场所[5]。伤害倾向是指在1 a中发生伤害的次数≥3次[6],具有伤害倾向的儿童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也是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儿童伤害倾向的关系,为制定伤害高危儿童的家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所太原市城区内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 ~ 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71份,回收664份,回收率为99. 0% ,其中伤害次数缺失46份,共618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生305名( 49. 4% ) ,女生313人( 50. 6% ) ; 四年级320名( 51. 8% ) ,五年级学生298名( 48. 2% ) 。

1.2方法

1. 2. 1调查内容( 1 ) 伤害相关情况,包括伤害类型、年发生次数等; 按照伤害发生次数,分为伤害倾向儿童组( ≥3次/a) 与非伤害倾向儿童组( < 3次/a) ; ( 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该量表共有66个条目,每条分别按照1 ~ 4等级计分,得分越高,提示父母越倾向于采取这种教养方式。同一条目中,对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分别作答。整个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父亲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已被译为中文并做了修订,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7]。

1. 2. 2伤害诊断标准( 1 ) 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 2) 因损伤请假( 休工、休学、休息) 1 d以上,凡具有上述一种情况即可认定为伤害[8]。

1. 3质量控制统一发放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问卷进行必要的说明,学生当场填写,填写完毕由调查员检查后收回。

1. 4统计学分析用Epi Data 3. 1建立数据库并且双录入,用SPSS 17. 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基本情况在过去1 a中,发生伤害次数为0 ~ 4次的人数分别为318,161,70,58,1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1. 5% ,26. 1% ,11. 3% ,9. 4% ,1. 8% 。有伤害倾向的儿童共69人,占研究人数的11. 2% ,占伤害发生人数的23. 0% ( 69 /300) 。

2. 2不同伤害倾向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伤害倾向儿童组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伤害倾向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 2. 013,- 2. 054,P值均 < 0. 05) 。见表1。

2. 3儿童伤害倾向与父母各教养方式相关性结果显示,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均与伤害倾向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 081,0. 082,P值均 < 0. 05) 。

2. 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存在伤害倾向为应变量( 0 = 无伤害倾向,1 = 有伤害倾向) ,自变量为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结果显示,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是儿童存在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 ( OR值分别为1. 051,1. 047,P值均 < 0. 05) 。母亲采取拒绝否认教养方式,儿童存在伤害倾向的可能性是母亲未采用拒绝否认方式的1. 051倍; 母亲采取惩罚拒绝教养方式,儿童存在伤害倾向的可能性是母亲未采用惩罚拒绝方式的1. 047倍。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发现,618名四 ~ 五年级小学生中有伤害发生倾向的儿童共69名,占研究人数的11. 2% ,占伤害发生人数的23. 0% ,提示在学龄儿童中伤害发生高危人群所占比例较高。在今后的干预中,对全人群进行伤害发生一级预防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高危人群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在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伤害发生倾向组儿童母亲更偏向于选择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 而母亲采取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伤害倾向呈正相关,是儿童伤害发生倾向的危险因素。 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发现,拒绝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极易导致儿童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的发生,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9,10,11,12]。有研究表明,父母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能够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而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会增加危险行为; 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可以缓解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是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13,14,15,16]。提示家长应该以温和、 理解、包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原因可能为惩罚否认的教养方式导致儿童更敏感,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性格问题,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的发生。父母对子女采用的不良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这些气质行为特点会增加儿童伤害发生的风险。 母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常常是温暖、包容的角色,而这恰恰是儿童养成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发生倾向直接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干预中,对儿童进行干预的同时,应加强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鼓励家长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摒弃拒绝否认的态度,给儿童营造一个温柔、关怀、轻松愉悦的成长 环境,避免发生 多次伤害。

篇4: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个体从学习动机、方法、元认知等方面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1]。自主学习不但是当今世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者王绍祥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良好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情感因素来源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环境是影响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毋庸置疑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且这些影响会有持续效应。

近年来,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不可胜数。从主要理论成果来看,国内关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学校、教师的角度谈培养的策略,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被许多研究者视为重点。相比较而言,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长期教育子女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是对父母的教育价值取向、情感因素、亲子间的互动关系和青少年个体特征的反映[2]。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学生个性、学习动机、个体依恋等都有关联,而这些因素都与自主学习有关[3]。近年来,蒋奖、白春玉、张景焕等人针对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对父母教养方式展开了多项研究,研究结果一再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于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高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的检查、学习时间安排、学习环境利用方面,民主型家庭好于放任型和专制型家庭[4]。郭晓慧、郑晓边、孙志萍的研究表明,普通民众学校和政府公务员学校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均明显不同,且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预测作用[5]。

以上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部分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的空白,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比如研究者一般以城市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关于城镇和农村小学生的研究较少;又如,有的研究虽然主题类似,但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只是截取了权威量表中的某个维度,并不能全面反映各维度上的真实情况与存在的差异。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尝试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展开调查研究,旨在分析两者的现状及其内在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以浏阳市高坪中心完小五、六年级4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98.5%)。有效样本中男生89人,占45.2%,女生108人,占54.8%,五年级学生118人,占59.9%,六年级学生79人,占40.1%。

2.研究工具与方法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选用岳冬梅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由学生评定父母的行为。问卷包括66个项目,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方面,父亲包括“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维度;母亲包括“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5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为0.70。

(2)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测量项目是在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参照我国学者庞国维关于自主学习量表[6]修订而成,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由6个子维度22个问题构成,分别是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结果、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学习环境。

3.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全部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相关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

(1)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除学习环境之外的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与学习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除了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外的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学习内容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学生动机、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存在显著负相关。

(2)母亲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除学习环境外的其他五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学习内容存在显著正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预测力分析

(1)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预测力分析

表3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362,过度保护对其的影响系数为-0.278,过分干涉的影响系数为0.260。可见,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标准化的Beta值可知,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大。

(2)母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预测力分析

表4显示,母亲惩罚、严厉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显著。其中,母亲惩罚、严厉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230,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223。两者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解释率为13.8%。

四、讨论

1.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关联。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情感温暖、理解型的父母往往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被信任,而过分干涉和对于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认知发展水平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具体来看,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某些维度有正向影响作用的还有:父亲过分干涉与除了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外的其他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学习内容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相关值偏小。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学习内容存在显著正相关。不难发现,在孩子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尚不成熟的阶段,父母亲对孩子的管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源于父母的权威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7]。但从长远来看,过度的管教行为会引起负面作用,这一点依然值得家长关注[8]。此外,对自主学习能力有负向影响的有:父亲惩罚、严厉与学习结果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存在显著负相关。除学习环境外,母亲惩罚、严厉与自主学习其他五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跟小学生“喜欢被赋予自主的权利,产生独立自主的感受,讨厌被限制”[9]有着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预测力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三个因素共同解释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24.7%的变异量。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大。而母亲惩罚、严厉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两者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解释率为13.8%。总的来看,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分干涉对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等方式则不利于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原因可能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的、舒适温暖的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旦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归属需要(爱)就变得重要起来[10]。这种需要的满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的。而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会增强,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BJ,RisembergR.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J].Hand 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Academic Press,1997.

[2] 张松.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 王坤,郑晓边,郭敏慧,等.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

[4] 于翔.家庭情境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郭晓慧,郑晓边,孙志萍.两类社区学校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

[6]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7] Pintrich,Paul R.,Zusho,Akane.The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M].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A volume i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eries.

[8] 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

[9] 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佘丽珍(1969-),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邹妹玲(1992-),女,湖南平江人,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昌江中学教师。]

篇5: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篇6: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认读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大像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3、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难点: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总结)

把问题归类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认读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通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之际理解意思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景色怡人:景色、景致适合人的心意。

酩酊大醉:形容大醉。

不虚此行:没有白来;没有白白得来这一次。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指名读。

三、关于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小组交流、解疑。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3、集体梳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大象醉酒后什么样?画出有关的句子。

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醉酒的大象有时会乖乖地躲起来睡大觉,有时却会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地四处游荡,甚至会大发 “酒疯”,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体会到:睡大觉、四处游荡是一般情况,到处破坏,惊扰游客是较严重了,所以用甚至。这样表达,清楚明白而且有层次。

有语气的读读,让大家感受到大象的“醉”

2、讨论:大像醉酒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原因说出来

3、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说一说。

五、小结

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开始心中产生的疑问解决了么?

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6、大象“醉酒”

有时睡大觉 有时四处游荡

篇7: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能正确读写“依然、普通、免费”等;理解“窃窃私语、依然”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了解海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文,纠正字音。

“波涛”应读bō,不要读成“pō”。

“澎湃”应读“péng pài”,不要读成“pēng bài”

“闪烁”应读“shuò”,不要读成“yào”。

“啾啾”应读“jiū”,不要读成“qiū”。

“海参”应读“shēn”不要读成“sēn”。

2、分析字形,规范书写。

“否”上边的最后一笔是“丶”,不要写成“ ”

“窃”左下解是“ ”,不要写成“土”。

“普”不要把上边的“丷”丢掉。

“类”“米”字最后一笔是“丶”。

“免”不要在“ ”处多加一点。

“途”右上角最后一笔是“丶”。

“属”下边“ ”,不要写成“厶”。

“异”上“巳”,不要写成“已”。

3、难以确定的部首

“否”应查“口”

“异”应查“巳”或“廾”。

“类”应查“米”。

“免”应查“ ”

“普”应查“丷”或“日”。

4、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 )免( )肌( )异( )

和( )兔( )饥( )导( )

5、轻声读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

依然:依旧。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是否:表是“是不是”的意思。

伸缩:伸展和收缩。

末燃气:一种埋藏在地下可以燃烧的气体。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文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轻微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五、读课文,巩固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质奖励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教师一边点击神奇的海底世界的录相,一边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寻找着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名的,见过和没见过的景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种引发的过程中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看完录相,听完朗读,你能说说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吗?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侧重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侧重写海底物产丰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最后一句。)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景色奇异?(2、3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物产丰富?(4-6自然段。)

(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了下文,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投影:(采用复盖片,由海面向海底逐步演示。)着意表现海洋的光线,显现出深海里有许许多多闪烁着有光点的深水鱼在游动。(如果能配有各种动物声音更好。)

(2)默读2、3小节,边读边结合投影概括一下海底有什么特点?(画批)

板书: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3)谁能把这一特点读出来?

(一人读,大家评。)

(4)“依然”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仍旧、照旧)

你还可以把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哪个词换一换,使得意思不变?

(波涛澎湃——波涛汹涌——是否——是不是)

(5)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而海底却依然很宁静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7)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谁能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8)小组交流,班上汇报。

(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老鼠一样吱吱;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有的像喜鹊一样喳喳;有的像绵着一样咩咩;有的像老牛一样哞哞;……)

(9)谁能补充“……的时候……”

(鸭子或大雁玩耍的时候发出嘎嘎的声音;小猪休息的时候发出哼哼的声音;鸽子消谴的时候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10)练习朗读或试着背诵。

三、自读课文,迁移运用。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海底物产丰富?(采用画批的方式学习。)

2、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概括得准不准。

3、班上汇报交流。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4、描写动物的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围绕一、二句话写的。)

(1)出示投影

①出现动物的群像,体现“多”和“各式各样的方式”,从整体上给学生以总的表象;

②接着依次出现“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等,给学生以个体有表象。

(2)总结方法: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数字举例、拟人、比喻、对比、修辞手法;总分段式。)

(3)你可以用上述方法或其它方法介绍投影中或你自己知道的动物活动情况。

(……)

5、出示投影:主要表现海底地形与矿藏。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合理地添画景物,为画配词。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是本文的虚处或者说是空白处,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有助于他们研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课文,激励拓展。

1、指名对照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海底景色奇异,哪些地名说明了海底物产丰富。

2、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

3、鼓励学生看书,查资料,了解探究海底更多深入的知识。

五、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查资料丰富海洋知识;

篇8: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学习11个生字。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野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荷花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荷花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并敬重这种品质。

基础知识:

1.正音字:脾(pí)隙(xì)剔(tī)缀(zhuì)

2.形近字:篇-偏 豪-毫 茂-戍 炼-练

3.释词: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令人感到舒适。也形容优美的诗文、音乐等给人清新、爽朗的感受。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媲 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4.生字:

偏:释义:①不正;倾斜;离开中心的;跟“ 正 ” 相对:偏离|偏僻|偏远|太阳偏西了。②不公正;只注重一方:偏护|偏心|偏爱。③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方|偏师|偏房。④离开正常标准:偏差|偏见|气温偏低。⑤跟愿望或一般情况相反: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豪:释义①才能出众的人:豪杰|英豪|文豪。②气魄大;直爽痛快:豪情|豪迈|豪爽。③值得骄傲;感到光荣:自豪。④指有钱有势:豪门|土豪。⑤强横:豪强|巧夺豪取。

茂:释义:①植物长得盛:茂盛|茂密|枝繁叶茂。②丰富精美: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祖:释义①父母亲的上一辈:祖父|祖母|外祖父。②家族中较早的先辈:祖先|高祖|祖传秘方。③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鼻祖|祖师|佛祖。④姓。

批:释义①在文章、文件、作业等上面写评语或意见:朱批|眉批。②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批改|批阅|批注|批语。③大量买卖货物:批发|批购|批量。④量词,用于大量的货物或人:一批纸张|一批游客|第三批学员刚刚毕业。⑤对错误、缺点等作出否定的评论或评判:批判|批评|挨批。

拢:释义:①合在一起;使不松散:合拢|两脚并拢|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②靠近;到达:靠拢|拢岸。③聚起;总合:归拢|拢共。④梳(头发):把头发拢一下。

迎:释义:①接:迎接|迎送|欢迎|辞旧迎新。②面向着;正对着:迎面|迎头赶上|迎风招展。

碗:释义①盛饭菜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圆形的:饭碗|茶碗。②像碗的东西:轴碗|橡皮碗。③量词:一碗米

隙:释义①裂缝:孔隙|门隙|缝隙。②(地区、时间)空闲:间隙|空隙|田边隙地。③机会;空子:乘隙|无隙可乘。④感情上的裂痕;人际关系上的隔阂:有隙

炼:释义:①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提炼|炼铁|冶炼|炼油。②用心推敲琢磨,使词句精美简洁:炼字|炼句。

扮:释义:①化装;装成:打扮|扮演|女扮男装。②面部表情装成(某种样子):扮鬼脸。

教学准备:荷花图片、有关荷花的诗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主题: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野荷塘》,齐读课题,谁能谈一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读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能流利、通畅地朗读。

2.绘声绘色读文,划出生字。

3.自主学习生字,教师适当补充

4.字形重点强调。

5.字,组词,编故事,巩固生字。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主题,进入讲读:

1.初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去乌苏里江边的小镇看到了一塘美丽的野荷花的事。

2.得知这里也有荷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十分激动,渴望去看一看。

3.请你读一读。

4.指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乡亲的热情,读出作者的兴奋。

5.那里的野荷塘、野荷花究竟是什么样的?(香、美)读出这种香和美。

6.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有何感受和体会?(作者为这荷塘而惊叹。看到了荷花的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

7.离开野荷塘,我又有怎样的感受?再到荷塘感觉如何?

流连忘返,再到荷塘仿佛进入了一个缥缈的童话王国。

8.学习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收获?(学生畅谈)

二、布置作业:1.朗读《野荷塘》;2.欣赏《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1.听写生字;

2.朗读展示,看谁读得好。

3.处理课后习题:

(1)读词,联系文中的词句解释词语的意思。

(2)填一填,比一比。整理本单元三篇文章的思路,即写作顺序。

4.全班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5.作业:(1)抄写词语(2)搜集素材,为写作文做准备。

教学设计(B案)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建见过开满荷花的池塘吗?能不能向大家描述一下你你见到过的荷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野荷塘》。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眼中的荷塘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野荷塘的美。

1.读文,想想作者几次来到野荷塘?每次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

2.把自己的收获适当做标记。

作者两次来到野荷塘,第一次在白天,第二次在晚上。研读课文7.8.9.10自然段。

三、 点上探究,体验野荷塘的美。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两次到荷塘,他的感受如何?

(把握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四、指导朗读,再现野荷塘的美。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 师配乐范读。

(2)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 指名读。

五、与文本对话。

篇9: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优选教案范本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②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③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二、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二)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三)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④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优选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帮助下复述课文,有所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钱财和信用的名言。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提示

1、自由读,划出令你有感想的句子。

2、交流: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3、你特别欣赏什么?让我们进入本组的打头课文,板书:中彩那天。

二、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方设法读正确流利。

1、自由读,老师巡视。

2、出示要掌握的字词

维持生计

技术精湛

深得器重

馈赠

缓缓驶过

喜悦

生活拮据

梦寐以求

闷闷不乐

迷惑不解

捎了一张

(1)指名读,你学懂了那些词语?

(2)交流:重点有以下几个

生计,就是生活,除了维持生计后,你还能说维持什么?(维持秩序,维持生活

……)精湛:精深、精通、熟练你能说什么精湛?(手艺精湛,工夫精湛……)

馈赠(赠送)

缓缓(慢慢)喜悦(高兴欢喜)

拮据:生活困难。

(3)刚才你们所用的方法大多是采用什么方法?(换词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词方法

(4)再读。画出对你特别有想法的句子,简单处理,然后对这句话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应该用事例来说明,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中彩那天,一家人的表现是如何?请你找出来。(快速的课文)

5、反馈板书

父亲:严肃(闷闷不乐)——高兴

我:兴奋——疑惑不解-——明白

6、看到板书:你有什么疑问?

三、体会兴奋。

1、自由读3——5自然段,其它同学认真听,用笔划出我兴奋的句子。

2、汇报:抽生读句子

3、即然是这样兴奋,你能用声音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吗?试着读——抽读——评议——你能像他那样兴奋吗?齐读。

4、文中的我为什么这样兴奋?请同学们读1、2自然段认真体会。

5、师总结:是啊,在生活这样拮据,父亲又是做梦都想得到一辆车的情况下,居然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真是雪中送炭啊!

同学们,你能把这种心情带到课文中去吗?齐读第3、4、5自然段。

6、我是那么的高兴,而父亲呢?父亲为什么还闷闷不乐呢?我们下一节课来学。

四、重点字形指导(惑

拨)绝对容易错的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父亲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为什么还么闷闷不乐呢?我们也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疑惑不解,让我们回去问问母亲吧?

2、引读第6自然段。

二、体会迷惑不解。

1、出示母亲的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道德难题。

2、出示句子并质疑,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还是自己去读书吧

3、小组合作学习7、8自然段。

4、出示自学提示

5、汇报:讨论提出来的问题。

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奖是自己抽中的,但中奖的彩票却是同事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同事,自己仍将那么贫穷;不把大奖还给同事,自己的良心就不安。这又是一对矛盾。)

板书:留下

送回

6、你们的观点如何

说出留下车和送回车的理由,老师看谁最会读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

适时引进名言

人穷志不短,黄金自饶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抓到就要。

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财莫强求。

7、小练笔: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你会对儿子说什么呢?请引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或者屏幕上的一些名言,给你的孩子写一段真情告白。

真情写话:孩子,此时你的贫穷却富有的父亲有许多话要告诉你_________。

8、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文中还有谁有这样的品质。也正是母亲的话。

9、我在父母的熏陶下,尽管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成年以后我明白了父亲的做法。齐读第十自然段。

三、体会明白。

再出现: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读句子质疑。

(1)联系课文实际理解句子。

(2)练习生活理解句子。

四、作业:写课文后的小练笔。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中彩那天-教案,中彩那天,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优选教案范本三

一、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四)整体感知

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五)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六)讲读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到父亲的中彩现场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幅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

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

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

篇10: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雪”的诗句。

2、板书课题,谈话引导读好课题。

二、初读诗歌 想象意境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下雪的早晨》(配上《初雪》音乐),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听后交流汇报。(预设: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夏天树林里小孩捉知了等情景。)

3、指名分节试读,老师点评、学生互评。

三、走进诗境 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那这是一个怎样的下雪的早晨?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在诗歌旁记录你独特的感受。

2、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这样的一个早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感受到的?请学生交流。(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大雪洁白、环境安静、美丽。)

3、师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朗读方法。语境①读一、二行(齐读,女生读);语境②读三、四、五行(齐读、男生读);语境③齐读整个第一节。

◆◆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画面,走近小男孩

1、在这样一个早晨,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那片夏天的树林和树林里的小孩子,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请你们默读第二小节,拿起笔简单地写一写,勾画勾画,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语句一: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

①你有这种光着脚在外面到处走来走去的经历吗?

②带着感受,读出这种自由自在。

语句二: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①指名读 ②赛读

语句三: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①他的另一只小手上还提了什么东西?只有这几种小昆虫吗?

②想象小男孩捉这些小虫子时的神态、动作以及捉到后的心情,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③指导朗读。

2、联系古诗《所见》想象夏天树林里小孩天真活泼玩耍的情境画面。

3、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小孩,齐读句子。

4、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第三小节,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很清,诗人在下雪的早晨,看着飘飞的雪花,他还想起小孩子什么事?请一个同学读。

2.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起夏天的那片树林和夏天的那个小孩?先同桌之间交流,再全班讨论。

3、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再次走进那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齐读描写小孩的语句。

四、齐读课文 回归整体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美读背诵 抒发情感

1、积累优美语句。

2、以诗歌第一节为例,师引导背诵,感受诗歌的特点。

六、走进意境 自由创作

仿照诗歌第一节写一写。

七、作业(第1题必做,2、3题任选一题)

1、背诵诗歌。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

篇11: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1、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正确书写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寂静”、“惊诧”等词语的意思。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大意,在读中积累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鸟儿和老人之间深厚的感情,从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独立完成学案课前预习导学部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目标导学

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从中我们知道了人与动物原来是可以如此的亲密、和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也是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老人和鸟》,(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老人和鸟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猜得对吗,我们要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1、明确目标:有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指名读本节课学习目标)

2、听写生字——诧异 翻译 一盏灯 尊敬 树脂 拜访 地震 赠品

3、快乐读书:对子交换书互读 对子展示读(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二、探究合作,概括主要内容

1、出示探究问题,指名读

2、学生完成“问题探究一”

3、展示汇报

4、点拨“题目扩展法”

三、完成“巩固,拓展”

篇12:小学四年级语文《父母心》优选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通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及“寂静“暗淡”、“惊诧”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3、想像老人与鸟儿们亲密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过程与方法

1、读悟结合,在读中悟情。

2、在启发、点拨中引导学生悟情。

3、依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找出老人和鸟之间互相关爱的`语句,加以体会。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老人和鸟》这篇课文,谁能试着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老人爱鸟,鸟爱老人。)

二、品悟课文,感受老人和鸟的深厚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勾画出老人爱鸟及鸟爱老人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交流

预设

老人对鸟儿的爱

1、老人和砍树人激烈斗争的段落

引导学生抓住“叫喊着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等重点词语进行品悟。

想象老人与砍树人激烈斗争的情景

通过这些短语,我们好像看到了老人与这些砍树人斗争的激烈场面

知道有人在砍树,老人带着黑狗边跑边喊

这时,有一人抡起了斧头,向一棵树砍去,

“老头,让开,别挡着我们发财!”

此时此刻,老人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我想,老人与砍树人的争吵要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激烈、危险,很有可能危及生命。明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是啊,树是鸟儿的家,砍树就是毁掉鸟儿的家,老人怎能容忍?他面对利斧的挥舞,不顾自己年老力单,叫喊着阻拦、激烈地争吵、展开布告,使那伙人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你认为老人是吗?读出你的肯定。

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让我们一边想象情景一边读,将老人的高大形象读出来。

2、老人抚摩受伤树干、安放鸟窝的段落。

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抚摩、轻轻地安放”感受老人对鸟、对树的疼爱。

朗读深化:此时的老人,与上面激烈地争吵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轻地抚摩、轻轻地安放,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树、对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他们受伤,他是多么心疼啊!你能读出来吗?

3、鸟儿对老人的赞美

假如你就是林中的一只小鸟,看到老人所做的一切,你会怎样看这位老人?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引导学生齐读)老人取得了鸟儿们的信任,鸟儿们认定他是一个好人。看,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阴里,他那满头白发,多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多像一盏明亮的神灯啊!

这段话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我们知道,老人的满头白发,与蒲公英特别像,那么,神灯呢?

在鸟儿的眼里,老人不再陌生,他以和森林融为一体,在翠色环抱的山林中,老人的满头白发是那么醒目,就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那样美丽,就像神灯一样,意味着安全。这句话饱含着鸟儿对老人的什么感情?谁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鸟儿对老人的爱

鸟儿拜访老人小屋,和老人变得亲密的段落

引:文中的一只大胆的小鸟,这只小鸟为什么这么大胆?(体会对老人的信任,爱能产生信任。)

珍贵的馈赠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鸟儿们还有可能给老人送些什么?

总:老人的爱赢得了鸟儿的信任,老人的爱赢来了老人的爱。此时,我们走进了一幅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老人身边,鸟影徘徊,鸟声不断,它们有的为老人衔来礼物,有的为老人歌唱,有的为老人舞蹈,那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多么温馨美妙啊!

鸟儿为老人举行葬礼一段

谁也没有邀请谁,鸟儿们都来了,成百上千的鸟儿在林中的小屋上空盘旋、哀鸣。引导学生抓住“哀鸣”体会鸟儿的伤心,抓住“成百上千”体会场面的壮观,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呀,掩盖了林中的小屋……

引导学生体会葬礼的美丽及其弥漫的哀伤氛围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以读激情:通过这场壮观、凄美的葬礼,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鸟儿对老人的爱,你能将这份爱读出来吗?

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听到鸟儿在哀鸣,听到树叶在呜咽,它们都在为失去老人而悲痛。谁也没有邀请谁……(引读)

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绿叶、花瓣在纷纷飘落,那美丽的情景迷醉了我们的双眼,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谁也没有邀请谁……(引读)

老人走了,那个最爱鸟儿的老人走了,山林失去了欢笑,太阳失去了光彩,那是多么寂静暗淡的一天啊!谁也没有邀请谁……(引读)

每一片树叶都记录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片花瓣都寄托着鸟儿的爱与思念,有了它们做伴,老人永远也不会孤单,他将永远和树林、鸟儿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学到这,你想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爱能取得信任;爱能赢得爱;爱能创造和谐、美好。)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伟大的,有了爱,人与动物才能和谐共处。你瞧,生活中的这些画面多感人啊!(播放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图片。)

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愿意向大自然、向动物付出自己的爱,我们也能创造这样美好的境界。因为:(齐读)爱能取得信任;爱能赢得爱;爱能创造和谐、美好。

四、作业

上一篇:关于古人廉洁的故事下一篇:美丽的坚持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