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

2024-05-02

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共3篇)

篇1: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

《杨烈妇传》原文及翻译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族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渭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下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篇2:杨烈妇传翻译及原文

杨烈妇传

唐·李 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②、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叛唐。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兵败后,被部将毒死。②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俘累其男女 累:抓捕 B.侃率之以乘城 乘:凭借

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超:越过 D.与古人不殊也 殊: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不足,死焉,职也 贼气吞焉

B.仓廪皆其积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 物过盛而当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自卫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让丈夫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作者鞭挞了那些平时占城聚财、武装驰骋,关键时刻却“弃其城而走”的守御之臣们,借孔子“仁者必有勇”的名言热情赞扬了杨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妇 人 女子之德奉父 母 舅 姑 尽 恭 顺 和 于 娣 姒 于 卑 幼 有 慈爱 而 能 不 失 其 贞 者 则 贤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⑵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

1. 【解析】选B。乘,登上。

2. 【解析】选C。表目的连词。焉,于之;之。其,他们的;自己的。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承接。

3. 【解析】选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有误。

4. 【答案】选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

5. 【答案】⑴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或:用优厚的奖赏来激励敢于牺牲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令:使,让。

⑵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非若……然:不像……那样。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抓捕这里的男女百姓,到陈州去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军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能守住项城,县城就会被叛军占领,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储蓄,府库里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物,百姓都成了他们的战士了,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叛军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重赏的办法来使百姓成为敢于拼死的勇士,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把县衙差吏和百姓召集到县府庭院里。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但是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军的俘虏呢?”大家都流泪答了,答应一起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巡行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敌人的,奖给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给他万钱。”募集到数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煮饭给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分配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会全力守城战死。即使得到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威风,不如赶快离开,否则白白地失利,没有任何好处!”叛军都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臂,李侃因受伤而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肯固守阵地呢!与他们一起死在城头上,不是要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县城,没有长戟劲弩这样的精良武器,也没有高城深沟这样的坚固城防。叛军气焰嚣张,企图一举吞灭项城,于是那些首领们率领着他们的士兵企图越墙而下。这时,守城的差吏和百姓中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击敌人,还射中了叛军统帅,使他坠马而死。——这个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军失势,于是都逃散了。项城的人没有一个伤亡的。

刺史把李侃守项城的.功劳上报给了朝廷,朝 廷下诏提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县令。杨氏现在还在人世。

妇人女子的美德,在于侍奉父母公婆,竭尽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弱小的孩子有慈爱之心,并且能不失贞节,这样的人就是贤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战术,明白进攻防守、勇武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国家兵祸产生以来,朝廷就注重表彰那些守御之臣。他们凭借着坚城深池的险要,储蓄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财富像原来一样丰足充裕,戴盔披甲背着弓箭来回奔驰的人,不知有多少。他们自称勇士却不能打仗,自称有才智却不能守城,自称忠心却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人,有啊。那是些什么人啊!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啊,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氏当得起这句话了。

篇3:对《杨烈妇传》一句翻译的辨析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A第一种理解:“跟那些士兵一起战死在城上,不胜过死在家里吗?”持这种观点的有杭州学军中学2010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参考译文、南昌二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译文、中山市小榄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检测试卷参考译文,等等。

B第二种理解:“你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持这种观点的有重庆一中2010年度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翻译、南京六中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样题语文试卷参考译文、南京市南师附中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样题参考译文,等等。

C第三种理解:“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持这种观点的有江苏省盐城市三星级高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协作联考语文试卷参考译文、武汉市2010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参考译文、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注释译文,等等。

D第四种理解:“难道在城楼上战死,还不比(因城破而)死在家里强吗?”持这种观点的有2005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参考译文。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能对文章内容有如上理解已经很不错了。但从语言教学或者研究的角度来看,上面后三种译文却很值得讨论。对比上面各家的参考译文可以看出,各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与其死于城上”这一句,而且重心又落在“与其”二字上。第一种理解是把“与其”看成一个介宾短语,是“跟(与)他们(那些士兵)”的意思;第二、第三种理解是把“与其”看成一个连词,但又有两个不同的对应词,一个是“即使”,一个是“如果”:第四种理解则是把“与其”看成一个语气副词,跟“难道”相对应。那么到底哪一种译文最符合原文呢?我们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下面来陈述我们的理由。

从当下共时的层面来看,“与其”确实表现為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一种是词,一种是短语。当用為词时,它表示的是“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用在舍弃的一面”,如:

(1)与其委曲求全,讨好别人,我宁可守着孤独。

(2)与其让外国人用我们的原料来发财,不如让我们俄罗斯人自己用自己的东西来营生致富。

这种用法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如:

(3)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其”均用于表达舍弃的一面,并没有“如果、即使”等假设或让步用法。我们考察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开发的古代汉语语料库(约一亿字语料),对检索到的2399条语料进行了逐一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又对《辞源》《常用文言虚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词典》《古汉语大词典》等八本有影响的古代汉语工具书作了认真检索,发现它们对“与其”的解释基本一致,即“表达取舍关系时舍弃的一面”。这就很让我们怀疑用“如果”或“即使”来翻译“与其”的合理性,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常常以“例不十,法不立”来提醒研究者要小心看待孤立的语料,如果“与其”真的具有这一义项,那它肯定不会仅仅体现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更不会仅仅应用一次就销声匿迹。从词义发展系统性的角度来看,把“与其”翻译成“如果”或“即使”并不可取,那样做有很明显的随文释义的随意性,并不利于对词义的准确认识。

第四种观点更是脱离了语言发展的实际,因為自先秦就已开始词汇化历程的“与其”并无作為副词的用例,这在上述检索的语料以及调查的工具书中也得到了验证。

上一篇:只管向前奔跑阅读答案下一篇:和梦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