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24-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通用10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熟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保证。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有熟记这个运算顺序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四、注重简便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捷径。

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五、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认真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仔细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

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细心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难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2: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起去留学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批改小学数学作业的几种策略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1-04-01 08:50:40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作业论文,小学数学论文的文章。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这里介绍几种批改作业的策略,供同志们参考。

(一)分项评价一篇好的作业是多……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

(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

(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

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习惯,计算能力,兴趣,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小学, 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因为学生做错题而烦恼, 常常为学生在计算中因为一点小错误造成最终结果错误而感到惋惜。我们不禁感叹:平时课堂作业做了不少, 可一到独立作业或者考试时为什么错误率这么高呢?那么, 如何有效开展计算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学生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随堂听课观察, 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 学生兴趣不高, 计算能力低下

我们对1—3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12%的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平时作业很少完成, 计算能力低下。

(二) 学习习惯不良

我们对1—3年级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一次分类检查, 因计算出错的学生占56.3%, 把数学或运算符号写错的占24.5%, 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占46%。

(三)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在随堂听课学习中, 我们对一年级一节数学计算课教学各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测查, 前20分钟有96%的学生注意力较集中, 有4%的学生未进入学习状态。20分钟后有40%的学生基本能跟着教师进行学习, 有60%的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有讲话的, 有坐不住的, 有玩东西的, 有喝水的等。当堂作业效率低, 效果差。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面对学生的现状, 我认真反思了造成这些现状的根本性原因,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并采用以下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对象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也变成了学生一种自觉的活动。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激趣、找朋友、送信、玩扑克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连加”时, 我设计了一个画面, 以故事导入:星期天的早晨, 天气特别晴朗, 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 小猫先钓上来4条鱼, 又钓了2条鱼, 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 小猫又钓上来1条鱼, 小猫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二) 加强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使之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口算教学和训练, 新教材、新理念的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纯粹练习口算的题目少了, 口算练习的密度相对降低。传统口算教学注重简单口算知识的巩固, 多练习、大容量、快节奏、勤反馈。我们可以吸收传统课的优点, 每节课可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 利用“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算, 长期以往, 学生的口算能力就很快得到了提升。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例题“42+25”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 学生按以前的思路很快会想到:个位2个一加5个一是7个一, 十位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 7个一加6个十是67。学生懂得这种计算的道理后, 教师不能仅限于此, 然后再追问学生:“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这时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会用先加整十数再加零头的方法, 即42+20=62, 再用62+5=67;有的学生会用40+20=60, 再用2+5=7, 然后用60+7=67;还有的会用42+5=47;再用47+20=67;等等。在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算法时,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口算方法, 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 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口算方法中哪种比较简便?”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在口算中应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 应该尽量运用运算性质、法则进行简算。在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 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探索中去, 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 强化算法和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的理解。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例如,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 讲23×12的竖式时, 我着重指出:用12十位上的1去乘23, 先得3个十, 而不是3个一, 再得10个20, 也就是200, 加起来是230, 所以2应该写在百位上, 3应该写在十位上, 关于个位上0可省略不写这一个环节, 也是强调3写在十位上, 个位的0写不写都不影响3表示3个十。学生明白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得数末位和乘数十位对齐的道理, 就会防止实际计算及表达发生错误, 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算法。

再就是, 教师在教学计算中的有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等简便算法时, 一定要让学生一环扣一环, 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和运用好每一个简算定律, 能对基本题型及变换题型熟练解答, 最终形成简算思想和技巧。教师切忌为赶教学进度疏于扎实开展教学, 结果造成学生对简算原理一知半解, 使用起来更是生搬硬套、漏洞百出。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和改进教学, 最终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去纠正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想法和算法, 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四)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 我对以下两种习惯做了探讨和实践, 认为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很有帮助。

1.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书写字迹工整, 数字书写规范, 把6和0区分开来, 避免计算出错。即便是打草稿时也要认真书写, 不要因为书写潦草连自己也认不出而出错。

2. 培养学生细心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 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中运算符号是否看错;三查每一步数字计算结果是否有误,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篇4: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下面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方法。

一、小学生数学题计算易出错、计算能力提升慢的原因

(一)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急于求成。遇到繁琐的题目时,经常束手无策,会产生厌烦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很容易出现错误。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小学生注意力分散,而计算本身没有情节且形式简单,对小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容易造成小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串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是错误的。

(三)多做题导致学生心理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道题,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题海战术”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會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二、根据造成的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对症下药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是教师展现先进教学艺术的舞台。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在这个塑造人生的舞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互动、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课堂是一门艺术,一堂好课,尤如一首交响乐,既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又要有节奏的跌宕起伏。有师与生的和谐、人与文的和谐、情与理的和谐、思与悟的和谐、知与行的和谐,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世界,去体验、欣赏孩子的天性,入情入理地去引导孩子们快乐的学习数学。 如: 在教学课堂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4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有几个学生说:“还有3只。”有一个学生说道;“一只小鸟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绝大多数学生赞同; “还有2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怎么会是2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2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因为4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2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孩子的回答是精彩的,老师和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老师当在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柔和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呀?”。相信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孩子的天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强化口算基本训练。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能力,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口算的目的。在口算教学中,学生也多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每—道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口算上的错误,大多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口算验算时,可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三)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基础性,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如果可能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运用起来更方便。

(四)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对于经常“抄错”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把手、口、眼都调动起来以集中注意力,这样就很少出错。当学生计算错误很多时,老师若急于求成,通过要求学生做很多题的方法来达到练习的目的,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每次只做几道题,少而精,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激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方法去练,错误会明显减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篇5: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笔者就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算理,明算法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而在小学数学计算的学习中,我们所说的法可以理解为计算的算理,为何这样要计算,这一方法我们是如何得到的,自然也就能慢慢掌握了。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错例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再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的两个错例(11.2除以0.05等于22.4)说明学生对于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学困生中辅导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慢慢渗透对学生算理的分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二、重视口算,铺垫好计算学习基础

口算往往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基础,它对于学生计算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和对这部分计算学困生的学生辅导时,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各年级有不同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好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加强口算练习。主要形式有:卡片练习,即出示卡片,学生立即报得数,或师生对口令,使学生建立“算式——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避免遗忘,重视强化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特别是我们的计算学困生中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的,当我们在教给她算理的同时,在明确了算理的基础上应该及时地协助或者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掌握,通过强化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手段。

四、说做结合,理清想法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困生往往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或者因素的制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同时他们在学习中由于很多的时候缺乏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她对算理更加的不清晰不明白。所以在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自己清晰自己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便于学生的操作与语言的结合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缺漏。

五、善用错例,引发冲突,完善知识

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皮亚杰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学生在计算中往往存在许多的错误例子,有的是记忆出错,有的是因算理不清晰,有的是因为计算习惯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这部分学困生进行计算辅导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善用学生生成的错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寻找出自己问题的目的。同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考虑自己的教学安排,在课上安排“学当小医生”等游戏内容,把一道道的笔算错误题当作一个个“病人”,让学生来当“医生”,看谁“医术”好,治疗“毛病”最彻底。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计算知识的目标。

篇6: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理;计算

数学离不开计算,在小学中,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了计算的意义,“迅速”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迅速的重要保证。

课改后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了、计算的速度变慢了、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了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必须重视计算教学,认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使计算教学偏离“课标”要求。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其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与生活密切相关

计算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生产当中。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负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如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应用题的计算、简单代数知识中的解方程,简单统计知识等都离不开计算,可见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三)良好的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根据数据特点,恰当地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计算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关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学检验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

纵观我镇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本学期我们学校进行“小学生计算能力竞赛”的结果,其普遍情况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具体表现我做了以下归纳:第一,计算速度慢,一节课不仅只完成七、八个计算题,而且结果准确率并不高。第二,多数步骤正确,最后关头出问题,大多一气呵成,从不回头检查。第三,慌慌张张,加减不分,乘除不辩,结果错题一堆。第四,运用定律可使运算简化,学生视若绊脚石。第五,没有策略,练习太少,年年落伍,严重脱节,到了高段,越学越吃力。

针对这些表现,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对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的不重视。第二,计算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第三,“算理”不清,“算法”不会。第四,缺乏训练。第五,计算习惯不良,如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

三、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针对计算教学的影响以及小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一)让学生知道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若是枯燥乏味,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间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或是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又或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不仅要联系生活实践,还要讲究训练形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练习形式多样化: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由浅到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三)加强算理的理解

“算理”不清,是影响学生计算水平的因素之一,计算能力就难以提高。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就极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因此,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时,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四)加强计算训练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通过不断应用计算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实现的,所以必须加强基本训练。训练不仅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技能转化为能力。

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通过训练,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数和算式,如在学生学习乘、除法计算时,熟记:25×4=100,125×8=1000等;在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时,熟记:15+85=100,27+73=100,……2.4+7.6=10,0.46+0.54=1……在学习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要求学生分清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小数化成分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先约分再计算等,针对这部分内容可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分、小数互化的数据。熟记这些数据对提高计算速度和提高计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也证明,计算时熟悉这些数据的学生的计算速度远比不熟的学生快。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第二,重视算式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第三,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篇7: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文/徐晓雯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对孩子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迫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我在一年级教学的实践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计算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纯地为了计算而去计算,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所要教授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创设了学生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帮老奶奶收南瓜的情境,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火把。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习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出示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红苹果,盒子的外面有4个青苹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青苹果,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10个,盒子外面的苹果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

同样,教学9+7,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抢答等。

例如,“夺红旗”比赛:出示课件,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请3组同学来完成,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等。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习惯需要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提出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书写小能手、作业整洁标兵评比等,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或5分钟的多样化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让家长利用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口算练习,不要嫌麻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

我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8: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让计算走进生活

计算是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是我们必须做的.现行的数学教材, 注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期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 在计算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与困难.所以我们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可以把计算生活化, 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他们是非常乐意的.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时,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 老师在玩具店买了单价是25元的模型飞机, 要买10架, 需付人民币多少元?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生活情境, 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他们特别容易理解, 学起来也就显得较为轻松.

2. 唤起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 借助生活经验去发现计算策略, 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计算.例如, 在教“小数乘小数”时, 我首先出示了小明家新房的平面图,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了他们想迅速知道每个房间面积是多少的好奇心, 从而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 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对数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他们才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习计算的热情也会逐渐高涨起来, 从而使他们的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融合,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 激发动机, 加强口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 把练习设计成游戏, 比如, 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 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 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 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 然后把“信”发给学生, 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 去完成投递任务.这时孩子们兴致都很高, 都想参与进来.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吸引学生, 还能立即收到反馈信息, 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加强, 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口算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

2. 激发动机, 加强笔算能力

在进行笔算教学时, 因为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情节,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尤其是练习课.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多种练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 可通过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加强学生速算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 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基础性训练、强化记忆性训练、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等几个方面入手, 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习惯, “一看”就是看清题目的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 “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是否运用简算;“三算”就是认真计算, “四查”就是算后认真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据和运算符号, 过程是否正确.

2. 加强基础性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先打好口算的基础.做法有:熟记乘法口诀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看卡片、开火车、抢答等等, 并定期在班里举行“计算小能手”比赛, 然后选出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去参加计算比赛,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做好铺垫.

3. 强化记忆性训练

在高年级的计算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从而逐渐转化为计算技能, 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加速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a.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b.1~15的平方数和1~5的立方数;

c.π~10π的计算结果;

d.分母是2, 4, 5, 8, 10的最简分数及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 加强运算定律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使他们的计算达到“正确、快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就必须要他们熟练“五大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我创造了一些公式, 如a- (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a+ (b+c) =a+b+c, 等等.

篇9: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创设悬念情境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以9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我问你,我的3拍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张老师,告诉您,你的3拍6。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教师问学生答、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和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我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像高斯这样的同学,现在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算一算,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都想成为小高斯。激发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学生可以不做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二、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口算天天练”。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是后续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我的教学中,每天做到20道题的口算练习。练习形式有听算、视算、开火车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效果较好。

三、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如在教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体会“凑十”的过程中,领悟“凑十”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做到一看题目,二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每天练一个类型。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技巧的掌握,形成计算技能。

四、良好计算质量的养成

学生的计算质量是体现其计算能力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良好计算质量的学生,一般也具备一丝不苟、严谨求实、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也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治学的精髓。

对于计算题,学生拿到后很少有束手无策的感觉,但经常出错,这里缺少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严肃认真的精神,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狠抓“认真”两字。

首先,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尤其是三步以上的计算题,要按步就班,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计算。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还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这也是良好计算质量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做完题后,要让学生抓住等号两边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原则,把结果带回原式,看是否相等,从而判断计算的正误。同时,还要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总的来说,良好的计算质量是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给学生正确引导,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影响每个学生,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家长在孩子的全面培养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于孩子的计算逻辑培养。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比如教学“认位置”,即“聪聪”的左边有几人?右边有几人?一排共有几人?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化身“聪聪”,和学生一起像玩游戏一样,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细心

细心的反面是粗心,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遍观成人中的粗心者,多是从小养成的,可见,小时候的培养至关重要。“细心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克服孩子粗心的弱点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甚至是打牌搓麻将。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要养成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

2、叮嘱孩子认真检查作业。

3、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5、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6、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人要做出细心的榜样,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三、培养学生心算运算能力及数字记忆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应具有长期性。

2、理清算理。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3、利用一些技术来训练孩子的心算与口算能力。如采用数字卡片和幻灯拉片。也可以用一些抢答、急答、对数、数字接龙等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上一篇:21孔子教学设计下一篇:国际市场营销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