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2024-05-17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共10篇)

篇1: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流失、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策略、有机蔬菜的栽培技术、农技人员的培训以及产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充足的热量和丰富的雨量,四季分明。除西北边缘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秋雨夜雨较多,为有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我国西部经济活跃的地区,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近些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成都平原已经成为整个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有机蔬菜产地,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种植的优势

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多天,为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1.2 丰富的水资源

成都平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排水通畅。岷江在都江堰市出口后,分散成外江和内江多条支干河流,向东南流入成都平原,使得平原江水常年不息,河渠密集交错,形成自流灌溉系统,为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2012年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透露,截至2012年12月25日,四川省水利投资大幅增加,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预计在2015年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到2010年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要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水资源方面有着极为有力的优势。

1.3 良好的蔬菜产业基础

蔬菜产业是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以彭州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南菜北运”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技术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常年蔬菜种植达600多万亩,1200万吨的年产量,600多万吨的外调量。其中,彭州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的面积达70万亩,200多万吨产量,蔬菜加工企业53家,销售收入达16.4亿元。目前,彭州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果菜十强县(市),对整个成都平原的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话语权。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产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有机食品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近十年来,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基本平稳,总的产量也稳中有升。2012年全年,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240.12万亩,总产量高达530万吨,产值83.6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基地的面积有1.7万亩,同时蔬菜的种类也很丰富。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 11.4%、瓜类9.6%、豆类 8.9%、芥菜类 7.5%、萝卜6.2%、甘兰 3%。

2.1 加工情况

目前,成都平原的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为主,其中新都区泡菜产业园、郫县豆瓣为主的川菜产业园区、郫县香辣酱最为有名,总产值达数十亿元。以2012年为例,全成都市加工的鲜菜就达155万吨,泡菜的产量达53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三成。成都蔬菜产品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四川省农产品、1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8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生产的有机蔬菜除供应成都平原及川内其他地区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2.3 销售情况

订单销售是有机蔬菜主要采用的方式,各地大型超市和酒店和有

机蔬菜生产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栽植和有机栽培标准生产。目前成都平原已初步建成了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其中,以龙泉驿聚合(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彭州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年销售蔬菜本地蔬菜就达达300余万吨。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笔者走访了成都平原部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整体看来,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大投入。目前的灌溉系统比较完善,但是其排水能力还需要提高。由于成都平原雨水充沛,尤其是在夏季,更是考验生产基地排水能力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排水,便会给蔬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绝收。同时,育苗设施、园艺保护设施还有待改善。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会使得生产基地在遭遇恶劣气候的时候,抵抗能力差,进而影响蔬菜的生茶。

3.2 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劳动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机蔬菜生产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掌握有机蔬菜的生产原理和生产技术,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及销售在内的全方位培训,向他们灌输有机生产和生态工程的意识和知识,进而提高生产水平。

3.3 缺乏具规模的知名有机蔬菜龙头企业

经过过年的发展,有机蔬菜正在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也在逐年剧增。但是,由于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整个成都平原还难以找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也没有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有机蔬菜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蔬菜生产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阻碍了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的销售。

3.4 有机蔬菜生产主体构成单一

目前,成都平原主要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的是农业企业,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在有机蔬菜的发展初期,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导致一些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整个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4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

首先,要大力引进领先的农企投资,打造一些规模化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的蔬菜产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推动推动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转化,进而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其次,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产学研结合打造有机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人员是关键。一个健全的培训机制,能够稳定地为有机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规模化生产后种子和种苗不足的问题、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提高。

再次,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有机蔬菜和一般的蔬菜有所不同,只有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有效保证有机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而为有机蔬菜的质量和生产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在提高有机蔬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品牌的效应,对促进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琦.有机蔬菜的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2]刘达玉,张崟,王代春,杨云.成都彭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2,07:7-9.[3]向承勇,杨鹏,林邦民.四川南充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长江蔬菜,2013,22:71-74.

篇2: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安庄镇安庄村把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作为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挂靠农业龙头企业,精心打造努力培植,使有机蔬菜成为全村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亮点。

时下正是有机蔬菜管理的关键时候,在这个村有机蔬菜基地上,记者看到近百名群众正在给毛豆、萝卜等有机作物除草。虽然天气炎热,但丝毫没有阻挡他们种菜增收致富的热情。

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拓宽增收渠道,这个村充分发挥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的优势,选择了有机蔬菜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去年依托绿龙公司建起了300亩有机蔬菜基地。为确保当年调整当年见效,增强群众致富信心,这个村加强了各生产流程的管理,成立了有机蔬菜合作社。并在基地上建起了办公室,由总村和各分村各派出一名干部常驻,负责基地平常的日常生产。农户作为合作社的社员,平时到基地上打工,按月领取工钱;合作社负责与龙头企业联系,实行统一安排农时,统一提供种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六统一”管理模式。

严格的过程管理给安庄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这个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同期音安庄村党支部书记梁立超)安庄村在发展有机蔬菜方面,从去年开始,以试点的模式进行,采取的是合作社的模式,把所有的土地收上来,村里统一付款,统一管理。通过一年多的运转,群众还是很满意的,领导上便于掌握,技术也便于指导。从去年开始种毛豆以来,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毛豆、刀豆和菠菜在收入方面是很可观的,与粮食相比,一年的有机蔬菜顶二年的粮食,纯收入在2200来块钱,这样群众有了好处,村里有了好处,达到了群众满意,村集体增加收入这样一个效果。计划明年再扩大200亩,达到有机蔬菜500亩,争取以后搞成千亩有机蔬菜村。

据了解,今年8月初,安庄村有机蔬菜基地上头茬100亩毛豆喜获丰收,最大亩产达到1400斤,实现销售收入12万元。二茬和三茬200亩毛豆如今也长势喜人,不久可进入收获期,预计将为村里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篇3: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一、成都平原及有机蔬菜概述

1. 成都平原种植条件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地势平坦、水域遍布, 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 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该平原气候宜人, 适合多种植物的种植, 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基地之一。

2. 有机蔬菜发展现状

有机蔬菜是一种健康无污染纯天然的蔬菜产品, 其特点为:蔬菜本身并没有使用基因工程改造, 在栽培过程中也不借用外部化学药剂, 因此, 这种蔬菜吃起来放心、环保。目前, 有机蔬菜的市场非常广阔, 价格虽然比普通的蔬菜价格高很多, 但是很多大型超市里面都有售卖而且销量不错。

当前有机蔬菜产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部分超市和不法商户通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假冒、劣质的有机蔬菜;其次是有机蔬菜种植成本高且销售价格高, 这就遏制了市场投资热情和客户需求的增长。

二、有机蔬菜种植过程技术分析

1. 种植品种选择

有机蔬菜的种子和幼苗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 不含有由基因工程产生的转基因因素;第二, 拥有很强的抗病虫能力 (如菠菜、胡萝卜、萝卜、大豆、芋、芹菜) ;第三, 选择适合当地土质条件和季节的蔬菜 (例如姜、韭菜、大蒜、大葱、洋葱等) 。

2. 种植区域的选择

针对有机蔬菜种植的独特性, 在挑选种植地时必须选取完整的地块, 中间不能夹杂常规种植地, 但可以在其间夹杂有机种植转换地块。另外有机蔬菜种植地与常规种植地交界处必须具有显著的标记, 例如河流、山地、人为划分的隔离地区等。将常规种植地转变为有机蔬菜种植地一般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种植出有机蔬菜。转换期限的起始时间是从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之日起计算。有机蔬菜的种植户在转换期间需要按照有机生产准则进行生产。

3. 种植肥料的使用

这里所指的种植肥料不是指常规无机肥, 而是家禽粪便等绿色肥料以及特制的有机肥, 大部分的有机肥都是通过深加工家禽排泄物成形的。种植户也可以使用自家的原始肥料, 即家禽粪便, 但是自产肥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无害化的处理, 如堆积发酵等。在施用有机肥料时, 为了保障蔬菜的长势, 需要施用比无机肥更多的肥料, 以弥补有机肥释放慢的劣势。此外, 施肥前期可以利用微生物催化的方式, 促进蔬菜对养分的吸收。

4. 病虫害的防治

采用农业综合技术措施, 从基地选择、品种选择、种植技术、肥料处理、病虫害防治和科学除草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 实现生产优质有机蔬菜产品的目的。

(1) 合理选取适宜当地生长的作物

在选取种植对象时, 一方面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为了提高有机蔬菜的种植经济效益, 一般应种植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几种蔬菜;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种植品种, 如成都平原的选择品种就较为广泛;最后, 在蔬菜的轮植过程中, 也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间茬, 以提高轮植效益。

(2) 开展轮作种植有机蔬菜的种植同样存在重茬的问题, 因此同一块土地不能连续多年种植同类蔬菜。最常规的蔬菜轮植法就是隔年种植, 且水田、旱田交替种植,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持续性增长, 避免大面积病虫害出现的可能。

(3) 开展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在种植基地的通风口布置防虫网;同时利用害虫的各种趋性, 安置杀虫灯、黄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或用诱捕器和散发器皿中使用诱性剂防治虫害;使用一些易分解、不易残留在蔬菜上的药品对病虫进行防治, 比如用石灰、硫磺、波尔多液防治蔬菜多种病害。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含铜的材料 (如氢氧化铜、硫酸铜等) 、软皂、植物制剂、醋等防治真菌性病害。

(4) 认真开展管理活动有些有机蔬菜种植地的地下水较多, 针对这种现象, 可以采用深沟高垄的方式, 从而有效排水。采用设施栽培的方法是通过控制设施内的温度、水分, 保证一定的通风换气,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环境, 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产生。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 尽快清除掉落的果实, 清除杂草等多种方法也能减少病虫的危害。

三、有机蔬菜的发展前景

当前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快速发展, 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这是种植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有机蔬菜具有众多的优点, 市场上对有机蔬菜的认可度也较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机蔬菜产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有机蔬菜的种植成本较高, 降低了有机蔬菜的利润空间, 使得投资者对有机蔬菜产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另一方面高昂的有机蔬菜产品价格遏制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不利于有机蔬菜产业的推广。因此, 有机蔬菜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这样才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篇4: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蔬菜基地基本情况:

位于兴隆县大杖子乡的大杖子村,全村拥有549户,人口1883口,总面积19.8 km2,耕地1800亩,该村没有工矿企业,农业经济主要来源靠传统种植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为彻底摘掉大杖子村贫穷帽子,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该村借助县政协下乡调研设施蔬菜发展的机遇,提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的设想,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入村,实地考察指导此项工作。2008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拱架购买,在农牧局的指导下,2008年新建温室88个,占地200亩,到2010年,全村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70亩,公路两侧温室规模连片,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施蔬菜面积位居全县第一。

通过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给大杖子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温室平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4.5万元,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66元。万事开头难,当初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对大杖子村来说,由于基础条例差,农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农户积极不高,经济效益难体现出来。自该村日光温室蔬菜被列为示范产业,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县农牧局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选出80户科技意识强,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户种植了西葫芦、番茄,当年就取得了明显效益,多数农户全部收回了成本。在此项目的带动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由2008年200亩增加到2010年的570亩。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该蔬菜基地按照“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合理布局、均衡上市、科学管理”的原则,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推进。

一是做好土地流转,解决土地分散的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村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

二是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建设温室。政府筹资为每个温室免费提供价值一万元的钢筋结构拱架,统一安装简易节水灌溉设施,架设变压器,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菜农需求,通过农户小额贷款等方式发放设施蔬菜建设贷款,为经济条件不宽裕的菜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建立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发展。为了让广大菜农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在县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2009年4月成立了“兴隆县春然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20人,并建有蔬菜收购站和农资门市部各1处,拥有蔬菜运输车1辆。同时,合作社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从选用蔬菜优良品种入手,采取生物反应堆技术和膜下微滴灌技术,运用防虫网、粘虫板、避雨栽培、防雾滴棚膜、高温闷棚等物理防治手法,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并于2009年10月对我村生产的3个蔬菜产品进行了有机认证,注册了“兴然”牌商标,2010年通过中国绿的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购药、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使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四是硬件建设高标准高要求。棚体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设计而成,使棚体光热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全部配套电动遥控卷帘机拉放草苫,不仅使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还延长了蔬菜作物的光照时间;采用钢构骨架,使棚体更加坚固耐用,有些温室还配套了微滴灌、沼气池等较为先进的肥水设施。

五是进行严格管理。按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有技术规程、有生产档案记录、有专业合作组织、有技术负责人、有基地管理负责人、有产品品牌、有包装标识、有检测手段。切实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温室温室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只有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才能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温室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次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通过农民亲眼目睹广大菜农的实际效益,极大的刺激了周边的农民,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温室发展,全村已有80%的农户都建起了温室。

五是必须有市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力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必须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六是技术指导必须到位。扣棚时间、育苗时间及定植时间等环节的技术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温室的产量和效益。所以,技术指导问题尤其重要。技术指导到位,不仅能提高温室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提高温室的产出效益。

农技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的突出意义: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兴隆县温室蔬菜科技示范户在指导员的精心指导下,提高了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也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农药安全使用意识,广大菜农严格按指导员的要求抓好每个环节的生产措施,而且还辐射带动身边的农户共同发展,切实起到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篇5:泰安市有机蔬菜发展规划

时间:2006-6-8 14:56:18 来源:泰安农业信息网 作者:泰安市环保站 阅读838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质量和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破入世后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

有机蔬菜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市场竞争力增强为主攻方向,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同步发展,自我壮大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建设有机蔬菜基地,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有机蔬菜生产和出口创汇示范基地。

为加快我市有机蔬菜生产开发,应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一)效益第一。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优质率、加工增值率、出口创汇率上下功夫,力争生产基地亩效益比常规农业高2-10倍。

(二)循序渐进。坚持以有机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为基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讲求实效,规范操作。

(三)综合配套。坚持把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环节的良种繁育、病虫防治、肥料供应、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到流通环节的加工、包装、贮藏、销售,力求做到配套抓。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健全综合服务体系为保障,用先进的设施装备农业,用高薪的技术武装农业,用紧密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从而有效地促进和带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市场运作。坚持以利益为纽带,千方百计把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的各个环节运用市场机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同体,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暂时不能完全运用市场机制的,采取“行政推动+利益挂钩”的运作模式。

(五)区域布局。坚持基地建设相对集中、规模连片发展。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地向周边逐步延伸扩展,不搞星星点点,零星分散,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优势。

二、规划目标任务和主要分布区域

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目标:立足规模全国最大、质量全国最优、效益全国最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连续组织实施4-7年,到2010年建成30万亩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

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到2007年有机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80万吨;2010年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量达到120万吨。主要分布区域:肥城市边院、王庄、汶阳、孙伯、桃园、湖屯、潮泉、安驾庄、安临站、石横、新城等乡镇办事处;岱岳区夏张、良庄、房村、汶口、马庄、范镇、祝阳镇、化马湾等乡镇;宁阳县伏山、东蔬、堽城、华丰、磁窑、蒋集、鹤山、东庄等乡镇;新泰市西张庄、汶南、岳家庄、楼德、天宝、龙廷、青云等乡镇办事处;东平县彭集、州城、沙河站、接山、斑鸠店、梯门等乡镇;泰山区邱家店、省庄镇。

在加工出口方面:培植壮大有机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全方位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新发展一批,实现基地生产能力与加工出口创汇能力同步提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地从事有机农

业出口创汇的加工销售企业达到50家,年加工能力突破50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培植2-3家年出口创汇过亿美元的龙头企业。

三、主要措施与政策

(一)搞好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要按照“方向明、起点高、规划全、分布走”的要求,研究制定基地详细的实施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力求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基地选择上,既要立足现有资源优势,更要根据有机作物生产需求,对土壤中的汞、铅、镉、铬等有害元素和空气质量以及水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化验,远离污染源,做到土地转化与产品认证循渐进行,生产与加工通盘考虑。

(二)加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管理。要参照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有机蔬菜标准管理章程》和《有机蔬菜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应有机农业规范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继续推广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做法,公司与基地所在乡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实行“一订、三改、五统一、三同时”的管理模式,即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投资帮助农户改良土壤、改造基础设施、改进种植品种,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提供种子肥料、统一栽培、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产品、每个基地设立的技术培训员、巡视员和种植农户同时记录每天档案,全过程跟踪监控产品质量。

(三)抓好对基地生产管理的配套服务。为加强基地的综合服务,在基地内成立六个专门的服务机构。一是良种繁育中心。负责有机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和良种、种苗的供应。二是病虫害防治中心。负责对基地内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茬口安排研究、防治技术研究和有机农药的引进试验研究。三是肥料服务中心。负责有机肥料的技术开发、合理施肥技术研究、土壤养分化验分析。四是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对农民重大生产环节种植技术的培训和宏观技术指导。五是检测监控中心。负责对基地内生产原料、基地环境状况、加工产品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六是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以及基地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四)抓好有机蔬菜加工企业的培植发展。坚持一手抓好现有企业的培育壮大,尽快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扶持培植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绿龙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带动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一手抓好有机农业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市安家投资兴业,从事有机农业的加工销售,努力把我市有机农业办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产业。

(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地要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对从事有机蔬菜生产、加工、出口的企业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并要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有机蔬菜生产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因土地转换过渡期暂时减收的,要出台对农民相应的扶持措施,适当加以补偿。各级农业发展基金、银行贷款、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丰收”、“星火”计划等,在安排项目时要向有机蔬菜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倾斜。同时,积极吸纳各方面社会资金增加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基地建设

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必须精心组织,精心筹划,加强领导,规范运作,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把基地建设办实、办好。

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服务组织体系。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商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有机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基地的组织领导,在政策上、管理上、组织协调和配套资金上给予保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良种繁育中心、病虫害防治中心、肥料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培训

中心、检测监控中心,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基地内县市区、乡镇都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办事机构,确保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篇6: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有机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且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并颁发有机证书的蔬菜产品。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快,至,欧洲主要国家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70万hO,有机农场近10万家;北美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100多万hO;新西兰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为1 100 hO。在亚洲,日本有5 000 hO有机耕种土地,中国有机控制计划种植面积达7。7万hO。广州市蔬菜产业经过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推广有机蔬菜的时机已成熟。

作 者: 康起亮

作者单位: 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广州,510520

刊 名: 广东农业科学 ISTIC PKU

英文刊名: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6)

篇7: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随着设施水平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现代化控制仪器仪表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与普及,并根据我国目前设施蔬菜的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和小型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并将出现高度设施化和简易栽培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的实现,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家庭中的使用也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阳台、屋顶等空闲地种植蔬菜。

4结论

随着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无土栽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尤其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研制成功以及广泛应用,不仅有效地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还实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和盐碱地以及沙地的使用效率,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尽管在技术的研究水平上还相对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军.国内外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篇8:对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成都市蔬菜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成都市具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和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 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是全国闻名的冬春蔬菜生产基地。近10年来, 成都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 总产量稳中有升。2012年,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40.12万亩 (其中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为34.6万亩, 轮作蔬菜基地面积90.4万亩) , 总产量达到530.98万吨, 产值83.6亿元。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5.0%和16.0%, 占全国的1.0%和0.8%。其中专合组织、企业和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45万亩左右;无公害标准化基地面积7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556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6794万亩,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5.1393万亩。

成都蔬菜中冬春菜占51.3%、夏秋菜占48.7%, 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11.4%、瓜类9.6%、豆类8.9%、芥菜类7.5%、萝卜6.2%、甘兰3%。其中播种面积超过10万亩的主要品种有莴笋、萝卜、大蒜、辣椒、芹菜、黄瓜、甘蓝、四季豆、茄子、茎用芥菜和豇豆。

2. 加工情况

成都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加工为主, 建成了以新都区泡菜产业园为代表的泡渍泡菜为主的泡菜加工区, 产值2.53亿元;以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园”为代表的豆瓣、香辣酱等调味品为主的泡菜加工区, 产值4.2亿元;以大邑榨菜为代表的泡菜加工集群, 产值1.6亿元。2012年全市加工鲜菜155万吨, 泡菜产量52.8万吨, 泡菜加工产值40.5亿元, 均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成都蔬菜产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 四川省著名商标11个、四川省名牌农产品8个, 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0家, 拥有“丹丹”、“鹃城”、“新繁”等全国知名品牌。

3. 销售情况

成都蔬菜主要销售形式是大型批发市场销售与产地直销相结合。其中大型批发市场销售约占全年生产量的52%, 产地直销约占全年生产量的48%。全市蔬菜年产530.98万吨, 其中满足市内消费245.98万吨, 外销130万吨, 用于加工155万吨。

二、成都市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1. 自然条件优越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 雨水充沛, 日照较少, 年平均日照时间为825.7~1202.9小时, 年平均气温15.6~16.9℃, 年平均降水量为759.1~1 155.0mm。全市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 平坝区江河网交错, 渠系密布, 自流灌溉率能达100%, 丘陵地区能达80%, 水源充足。土壤为河流冲积土, 土层深厚, 砂壤肥沃, 具有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许多根菜类、叶菜类蔬菜均可露地越冬生产, 生产栽培制度是一年三熟至四熟, 栽培体系比较完善, 是我国蔬菜的主产区之一和南菜北运基地。其中, 坝区、丘陵、山地呈梯度分布, 蔬菜产地垂直布局明显, 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尤为明显;山地夏季气候凉爽, 有利于错季节蔬菜生产。

2. 品种资源丰富

成都蔬菜生产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 自然条件优越, 形成了丰富的资源, 品种的多样化支撑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全年蔬菜生产种类分为:叶菜、瓜菜、块根块茎、茄果、葱蒜、菜用豆、水生蔬菜、调味菜、食用菌等14大类, 共计300多个品种, 其中地方品种100多个, 如温江大蒜、二荆条辣椒、唐元韭黄、荷包大头菜、红嘴燕豇豆、仔姜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先后选育和引进推广了名优特和反季节种植的蔬菜品种, 如夏季萝卜、白菜、甘蓝等, 豆类和茄果类等由于设施栽培的发展, 生产供应期可长达10个月, 极大地丰富了市场需求。

3. 种植水平较高

发展蔬菜产业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行粮菜轮作, 合理安排岔口衔接, 保证粮食生产和蔬菜产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 减少因连作带来的病害, 扩大了蔬菜的种植范围。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 适宜粮菜轮作的面积可达200万亩以上, 可供蔬菜种植面积可塑性较大。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每年引进和选育、示范高产优质高效蔬菜新品种300多个;示范推广了无土栽培、容器育苗和嫁接育苗、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 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三是设施栽培面积扩大。全市大力推广蔬菜春提前、秋延后设施栽培, 特别是钢架大棚的推广, 对提高蔬菜产量, 错开收获高峰期, 延长供应时间, 提高效益效果明显, 到2013年, 成都设施蔬菜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 (其中大中棚18万亩, 小棚17万亩) 。四是制定推行了辣椒、黄瓜、白菜、茄子、莴笋、芹菜等主产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近100个。

4. 基地特色明显

根据自然禀赋和发展规划, 将彭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新都区、新津县、大邑县、崇州市等县 (市) 作为成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布局的100万亩平坝蔬菜产业集中发展区, 以金堂为核心布局的100万亩丘陵、山地生态蔬菜产业带。近年来, 通过推进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发展, 打造了一批专业蔬菜生产园和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 如双流牧马山二荆条辣椒、郫县唐元韭黄、青白江龙王贡韭、金堂云顶蒜薹、彭州三界莴笋等特色蔬菜基地, 以大邑唐王坝为代表的包括崇州、彭州、都江堰等山区秋淡生态蔬菜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对打造成都蔬菜品牌, 保障城市供应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 市场体系健全

近年来改造升级了4个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36个产地批发市场, 有序推动了城区500余个农贸市场、110个农产品超市门店、100个农村乡镇农贸市场, 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菜市场、生鲜食品超市为主, 以农产品“五进” (进超市、进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进餐饮企业) 等多种以产销衔接为方向、以直供直销业态为补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和安全体系。

6. 政策扶持有力

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保障市场供应, 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办发[2010]97号) 、《成都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预案》 (成办发[2011]61号) 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明确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充分发挥调控职能, 运用价调基金提升蔬菜的生产保障能力, 保持蔬菜价格基本稳定, 对弱势群体给予物价上涨专项价格补贴。将中央、省、市下达的各项农业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 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2012年将蔬菜纳入了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对增强蔬菜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是灌溉系统较完善, 但排水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大暴雨和洪灾来临时, 不能及时排水, 抗涝性较差, 造成蔬菜减产, 甚至绝收;二是育苗设施差, 种苗保障能力弱;三是园艺保护设施不足, 对部分年份突遇-2~-3℃低温时, 抵抗低温的能力差, 易受冻害, 影响蔬菜生产。四是部分道路未贯通蔬菜地块, 导致劳动成本高, 影响优势发挥。

2. 机械化水平较低

成都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 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 劳动成本高, 不利于规模化经营, 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 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不稳定

随着城市化建设扩展, 原在一圈城以内的城市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已被征占, 而保障性常年新菜地开发相对滞后, 且产能不是很高, 而在远郊菜地换季的3~5月和9~10月, 易出现春淡和秋淡的短暂供应不足, 引发市场价格波动。

4. 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成都全市现有蔬菜生产企业和专合组织414家, 经营的蔬菜播种面积达45万亩, 约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18.7%, 实力大且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 多处于发展初期, 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 种植生产的随意性很大。据调查, 在成都范围内, 蔬菜种植大户最大面积未超过100亩, 一般露地种植30~50亩, 大棚种植10~20亩, 产业化规模都不高。

5. 深加工和商品化处理滞后

成都蔬菜产业仍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 加工发展与生产扩张不同步。全市蔬菜加工企业多以传统的腌渍为主, 且多为手工作坊, 量小质差。速冻、保鲜、脱水、冻干等新型加工比例小, 精深加工缺乏, 蔬菜附加值低, 加工效益差。

6. 信息化建设不同步

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资源共享、提高技术与市场信息传递速度、节约生产成本, 而且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 为改革蔬菜产业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 还能顺应蔬菜的供需、市场调控和价格瞬息万变。目前成都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建设力度不够, 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种植信息、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提供给种植户。

7. 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蔬菜新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与蔬菜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目前仅对大宗蔬菜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有一定研究, 缺乏对特色品种、抗性品种、设施化栽培品种、加工型专用品种以及设施化栽培技术、集约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不高。

四、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1. 总体思路和目标

(1) 总体思路在稳定基地面积, 增大保供投入的基础上, 确保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完善农民在“菜篮子”工程中持续增收的机制。

(2) 基本目标蔬菜自供率达到95%以上, 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大宗蔬菜价格总体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 确保菜农持续增收。

2. 对策和建议

(1) 强化基本保障能力建设为全力保障蔬菜市场周年稳定供给, 应确立划定底线、稳定生产、保障发展的基本策略。首先是优化完善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品种区域布局, 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4个区 (市) 县建立35万亩相对常年固定蔬菜基地, 落实到农户、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 并明确为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 划定作为全市蔬菜供应的基本保障线;二是在成都二、三圈层的14个区 (市) 县水稻产区和丘陵旱粮产区, 建立水旱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90万亩作为补充, 以满足市场调控、加工和外销的需求。三是在龙门山脉 (包括彭州、大邑、崇州、都江堰等低温冷凉地区) 以及阿坝州的茂县和汶川建立高山菜地, 以充实我市春、秋淡季蔬菜市场供应能力。

(2) 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4个环节来促进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在排灌分离、路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加大投入。蔬菜属于旱作农业, 怕干旱, 更怕水淹, 成都夏季大暴雨和洪涝发生时, 蔬菜基地的排水系统更显重要, 建议在渠道建设中实行排灌分离, 排水系统一般应低于农田平面60~100cm, 才便于迅速排水, 不易涝害。二是加强设施栽培的建设。设施栽培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又能缩短时间提高产出率, 既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又能完全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技术控制生产, 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但从实际出发, 全智能温室主要在工厂化育苗上使用, 而在蔬菜生产上, 由于成都冬季光照不足, 蔬菜的投入产出比较低, 不宜作为蔬菜设施栽培的主选。在成都广泛采用的竹架和钢架大棚, 对蔬菜春提前、秋延后效果十分明显, 而且又有利于粮菜轮作, 操作简易, 投入产出比高, 宜大力推广, 建议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同时在设施栽培中应加大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建议在5万亩蔬菜基地上应建1个占地20亩左右全智能温室的育苗工厂, 以保障蔬菜基地的种苗供应。三是加大有机肥的生产和应用。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等有重要作用, 对提高蔬菜品质、增强抗性、提高产量都有积极意义, 更是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的重要肥源。目前在蔬菜基地较大的二三圈层内, 对生猪、畜禽实行禁养和限养, 严重制约了有机肥原料的产生。建议在规划蔬菜基地中, 特别是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 应建设一定量的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 将养殖基地的畜禽粪便与粮经作物秸秆混合堆沤腐熟还田, 既解决了蔬菜基地的有机肥源, 又解决了秸秆的去处, 还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培育新型蔬菜的生产经营主体, 加大蔬菜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和专合组织蔬菜种植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 营造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蔬菜生产经营队伍, 提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3) 强化提高科技生产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蔬菜产业要上新台阶首先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特别是新、奇、特品种, 适应设施栽培的品种, 加工型品种, 适应机械化栽培的品种, 耐贮性好、耐涝性好、抗热抗冻性好的品种等, 要加大选育和引进力度, 以适应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 丰富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蔬菜供应。二是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研究, 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蔬菜深加工技术等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能力。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用好用活市、县、乡三级公益性技术服务组织和专合组织、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的经营性技术队伍, 做好新品种的展示和新技术示范推广,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召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和现场会, 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 努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4) 构建蔬菜生产全产业链在现有蔬菜加工基础上, 一是在郫县、彭州、新都、大邑等地扶持泡菜加工企业集中发展, 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依托成都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蔬菜销售企业, 打造成都现代蔬菜物流链。三是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和加工技术的研发, 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 促进加工、冷藏、保鲜等加工业发展, 推进蔬菜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拉动产业发展。

(5) 构建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在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 开展多种方式的产销对接。一是积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直接发展商品基地、从产地采购或大幅度提高蔬菜产品进超市的比例, 加快完善配送链建设;二是支持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在城区市场和社区建立直销直供或配送超市;三是有计划加大对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直销菜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 确保按适当的比例和标准在新建居民小区全覆盖;四是对传统居民小区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逐步完成市场改造, 尽量降低营运成本, 并开辟一定的农超对接直销区。

(6) 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出统一的技术标准, 通过集中育苗、统一管理来实现标准化生产。配套完善覆盖蔬菜流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检验检测网络, 深入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形成蔬菜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蔬菜质量可追溯平台的建设, 建立起集企业生产管理、政府监管 (危险预警、统计分析、监督检查) 、消费者信息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追溯系统, 实现管理者、消费者能通过追溯终端系统实时准确地查询到农产品的品牌、种植地、等级、田间管理、生产周期、检测、营养成分等信息, 保证蔬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控制。

(7) 完善政府扶持长效机制为促进成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除引导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外, 各级政府也需要健全管理服务体系与服务政策。建议政府每年在全市土地出让金中, 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设施化、集约化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 稳定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确保蔬菜供应。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对规模化生产企业、业主、种子种苗、设施栽培、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提高菜农种菜积极性。将蔬菜纳入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适时启动蔬菜价格保险。此外, 加快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完善蔬菜供应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蔬菜基地建设, 建立耐储蔬菜储备制度, 确保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运用价调基金, 启动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科技保障、质量保障、风险保障。

篇9: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前景分析

关键词:有机蔬菜种植;前景;发展分析

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讲,蔬菜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多数蔬菜都是由大量的化肥与农药催化生长的,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产量,充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但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新时代的的人们来讲,如何种植绿色、无害的蔬菜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这也是未来蔬菜种植的发展趋势。

1 种植的必要价值

人们平日必备的多重食物,就涵盖着多样蔬菜。统计数值表征出:现今时段内,国内人均食用蔬菜的每日总量,能升至1千克。种植的多样蔬菜,常会用到化肥及其他类别的植物调节剂。这些化学属性的物质,虽可促动总括产量的升高,但也让多数售出的蔬菜内,存留着毒害的残留物,会伤害到人体。

为维护好平日内食用蔬菜的绿色优点,就应限缩化肥及有些农药的总括用量,增添多重的有机肥,以便缩减这些蔬菜潜藏的危险。伴随保健认知的递增,消费者更需要那种不带污染的新颖有机蔬菜。

新颖的有机蔬菜,指代有机属性农业体系所产出的、依循国际惯常采纳的蔬菜类技术指标培植出的蔬菜。这样的新式蔬菜,经由独立类别的有机属性食品认证,并由这样的机构去许可特有标志。

在总括的培植程序中,都要依循有机农业的新颖产出方式,去栽培有机蔬菜。完全不可选用农药及某些类别的植物调节剂,也不借助基因工程属性的技术。依循生态框架下的植被规律,去选择能促动持续发展的新颖培植技术,调和种植的历程,保持住总括生态体系稳固。

2 侧重的培植技术

2.1 根本层级内的技术 栽培有机蔬菜能用到的地块,应带有完整性。栽培所选用的地块,不要穿插着惯常用到的生产用地,不过,应准许有机蔬菜配有转化属性的地块。培育有机蔬菜所用的地块,与惯常所用的地块,要带有隔断,如把固有的山丘或预设出的人为隔离等,看成隔断用的标识。带有缓冲功能的那些隔断,可能被邻近那些地块污染,因此,要设定出带有缓冲作用的特有树木带等,回避掉培植用地的多重污染。

2.2 可行的施肥规则 首先,应培肥栽种所能用的地块,在这样的状态下,经由微生物,来供应有机蔬菜必备的那些养料。施肥所能用的原料,应选用多样的有机肥,选用辅佐性的生物类肥料,搭配绿肥类的作物等。若选用了秸秆类的制备原料,那么矿化所用到的流程,会带走土体内含的氧气,或产出植物带有的某毒素。因此,要在真实播种以及移栽以前,尽早去设定翻压入土这一过程。

2.3 防控虫害用到的技术 培植蔬菜所用的田地,经由接续的耕种,就会产出惯常的连作障碍。这样的障碍,可能提升虫害的速率,以致加剧某时段内的虫害。因此,选用适宜的轮作路径,可借助寄主以及关联植物的更替,去断开虫害必备的食物链,搭建出防控某些虫害的途径。在培育有机蔬菜所用的程序内,可选用水旱轮作这样的途径,改造惯常的生态,并突破旧有的虫害依托环境。在预设茬口时,应顾及到重茬这样的弊病。

3 解析栽培前景

新颖的有机食品,被看成新时段内的朝阳产业,带有潜藏的宽广延展空间。伴随新培植技术的选用,多重农产品遇有的配额限制被缩减。蔬菜等食品的购进者,更注重蔬菜带有的产出环境、培植所用路径、内含性的培植质量等。从现状看,国内培育有机蔬菜所能用的農药中,带有很大的杀虫剂比值、有机磷比值、毒害层级很高的农药比值等。然而,发达国家所选用的培植农药,带有很低的这些比值。

残存的毒害性农药,限缩了蔬菜应有的出口量,归属于紧迫的有机蔬菜培育问题。面对很严峻的作物出口状态,应增添现有的认知。要扭转旧有的蔬菜培植认知,产出与惯用指标契合的有机蔬菜。只有这样,现有的蔬菜作物,才能增添竞争能力,促动蔬菜类贸易的延展。

培育更多量的有机蔬菜,在很多省份以内,都带有优良前景。国内有多重的农业大省,要协助这些省份,朝向农业类强省的总括目标跨越,就应提升综合层级内的农业水准,添加旧有的有机蔬菜份额。推广培育新颖的有机蔬菜,能确认这些省份带有的良好形象。培育洁净的有机蔬菜,还可创设出更多量的农户收入。

统计数值表征出:市场内含的有机蔬菜真实售价,会超出旧有蔬菜的一半左右,某些类别的有机蔬菜,还可超出惯常售价的将近一倍。例如:德国培育出的有机小麦,比对惯常见到的那种小麦,缩减了超出40%的产量,然而,小麦被预设的单价,却升高了超出150%,为培植这一类别作物的农户,创设了超出50%的总括收益。蔬菜是必备的国内百姓食品,培植新颖的有机蔬菜,会创设更多价值。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机蔬菜种植,是目前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但是对于有机蔬菜来讲,在进行种植时,还要顾及种植地的自然条件,有利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加快有机蔬菜的培植,还可以改善当地的农业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水准的升高。

参考文献:

篇10: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对**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03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03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

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02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01年到2003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00-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00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四,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可继续采取专业大户、外来客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的方式,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二是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建议此项工作在蔬菜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在部分村组试行。三是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中、省、市、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抓落实,切实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反思下一篇:知足常乐就是幸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