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24-05-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通用9篇)

篇1: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xx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我县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开展培训。经全体人员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xx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四、存在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4、发挥学员作用,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篇2: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一、选好培训基地,制定培训目标。

根据我市初选的7所培训基地的性质不同,我单位把党校、技工学校和科技职校定为培训基地,并分别在这三个培训基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xx年培训农村劳动力到60人。

二、落实培训总结,执行培训制度。

培训基地要执行工作月报制,在月底前上报上个月培训转移有关统计数据,每个班次结束时要到培训点进行检查验收,对培训就业的学员采取就业跟踪或深入农户的形式,抽查转移就业情况。

三、加强培训管理,实施承诺服务。

培训基地将公开“阳光工程”招生简章,明确对培训岗位、内容、时间、收费及补贴标准,并公开学员名字,随时接受学员监督,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要实行承诺制原则,为他们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篇3: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一、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前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摸清全镇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要争取镇政府及镇农经、统计、劳动等部门的支持, 对全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农村劳动力的产生、演变及技能等情况作深入详细的调查。其次要准确把握全镇的主导产业情况及市场用工情况。农民在接受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后, 能否得到较好的安置是培训工作成败的检验剂, 也是培训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三要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 增强转移培训的服务功能。加强硬件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成校要有合格的转移培训教室, 可在设施条件好的厂场站所建设实践操作、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这样不但提高培训质量, 而且也为地方剩余劳动力最终就业拓宽了渠道。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能满足不同类型培训的需求。成校要对本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摸底排队, 建立各类技术人员的档案库, 根据培训需求从中筛选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口头表达能力强、热心培训工作的人员, 请政府发文发聘书。此外还可与县中专校、劳动、安监局培训中心等部门保持合作关系, 争取师资和技术的支持,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第五要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网络建设。成校可在本校的网站上设立劳动力转移培训专栏, 适时发布培训、招工等信息。同时还要在各村场分校建立转移培训信息员队伍, 及时搜集、组织、传递转移培训、用工等信息, 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先进个人的事迹, 动员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剩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学习, 为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转移培训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转移培训工作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相结合。根据乡镇劳动力情况, 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类培训。对文化层次高, 年龄结构低, 可塑性强, 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初高中毕业生, 主要加强劳动法规、劳动保护常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的前瞻性, 转变就业观念, 让他们对社会、市场等有正确认识。对那些有过务工经历, 年龄相对较大的人员则根据其自身特长和市场用工信息, 突出实践操作培训与技能提高, 促进其向工作智能型、实践操作型转化, 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转移培训工作和地方工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如我镇城西工业园区羽绒家纺是主导产业, 此行业务工者以女性为主, 要求劳动者有细心、耐心, 但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为此我校近几年在大成羽绒和建纬家纺等公司开展了多期电动缝纫培训班, 转移数百名女性剩余劳动力。三是转移培训工作和普法教育相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加快了民主法治的进程, 每年都有新的法规出台, 我们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时, 要对参训学员做好普法教育工作。首先是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 使参训学员学法、知法、守法。其次是剖析案例, 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可通过举办法制讲座, 法律法规报告会, 聘请司法部门干部作法制专题报告或讲座, 通过讲解和剖析有关案例, 对参训学员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四是转移培训工作和相关项目相结合, 积极争取资金支撑。2004年以来, 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乡镇成校可和当地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工作, 从中分取一些资金。

篇4: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城镇居民失业人员持续增加,给农民工就业带来冲击。过去在城镇从事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的主要是农民工,如今,城镇下岗职工也开始涉足。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岗位流失增加,用工需求减少。三是城镇吸纳就业数量减少。河南省资源型工业比重大,恢复比较迟缓,这些企业用工需求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不发达,城镇整体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工资水平偏低。

(二)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有关部门统计,71.8%的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即使已签订合同的农民工,不少人也不清楚合同内容,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拖欠、扣发工资现象时有发生。问卷调查显示,23%的农民工不同程度地被拖欠过工资,有些企业还存在克扣和变相克扣现象。三是劳动安全生产条件恶劣。据调查统计,外出务工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占62.2%。这些行业普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隐患突出,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四是利益诉求和维护渠道不畅通。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只涵盖城镇就业人口。虽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作了一些规定,但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并未执行,以工期为时限的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更是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普遍偏低。

(四)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农民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仍然较低,在文化、技能等方面还不适应非农产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愿望不强、培训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

(五)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部分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制尚未理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滞后,就业信息、培训信息传递滞后,农民工不能就近就业,外出就业随意性、盲目性大。

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和建议

(一)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一是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等形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其加快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更多地承接沿海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更多地吸纳富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引导农村企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建立大批工业集聚区,鼓励企业在城镇、在集聚区发展,转移农民就近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省外、境外劳务输出,以减轻省内就业压力。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出台符合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实现社会基本保障的全覆盖。二是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为外来工维权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依据。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犯外来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四是建立综合执法机制,把企业的不良行为纳入信用记录,与企业年检、贷款等挂钩。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的组织领导

一是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健全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各级政府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供求信息,引导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有效流动。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四)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篇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结

学校于2009年8月开始实施本培训计划,至2009年5月完成培训人数共400人。专业为中式烹调183人,电焊工217人,获职业资格证书 371 人,获证率93%,省外就业215人,其余大部分在省内就业。在校本部共培训193人,其中中式烹调师66人,电焊工127人;在宁利乡共培训147人,其中中式烹调师82人,电焊工65人;在红桥乡和红旗社区共培训60人,其中中式烹调师35人,电焊工25人。

2009使用省拨经费20万元,报台帐20万元;使用市拨经费10万元,报账1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

二、转培计划切实,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效果好

1、培训计划切实。培训前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计划,培训工作按计划开展,做到有条不紊,实实在在。

2、送教下乡,就地培训。学校具有多年送教下乡的办学经验,把这种经验引入到转移培训的机制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师资队伍驻扎在乡镇,把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放在乡镇所在地,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如此就地培训,送教下乡,能够大大增加学员数量和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后效果很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培训新路子。

3、灵活的培训时间,多种多样的招培方式,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参培学员的数量。学校选择的培训时间,主要在彝年和春节前后。选择这段时间,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加上培训内容实在、实用,送教到家门口,方便了学员,因此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培训点一般都超计划地进行。学校采用的招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依托乡、村干部,联合劳务输出中介经纪人,委托招生,联合招生,就地培训,就地考核鉴定。学校非常注重培训内容,开设的培训课程较多,除了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法律法规等内容。

4、积极探索储备培训。××县职中在培训过程中,对少数台帐外的学员也进行培训。这部分学员暂时不准备外出务工,但有机会时也会外出或在当地就业。因此对他们进行超前培训,把他们列入储备培训计划中,也同样值得去探索。

三、做好学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通过培训后,部分学员能在当地自主创业。学中式烹调的学员,有的在乡镇所在地、旅游区开起了食店,如红桥乡的向军丽、詹玉菊等学员,分别在红桥、泸沽湖开食店,实现了自主创业;有些学电焊的学员,自筹资金开起了铺子,如忽建新、代建华等学员,分别在县城、新营盘乡开了电焊铺子。如电焊班学员郑明华,经培训后到攀枝花市找到工作,老板包吃住外的月工资是2800元。自主创业的学员,他们的收入高于一般的外出打工者,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学员就业,以创业促就业,是一种比较好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员自主创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特别是在今年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学员能够自主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给予大力扶持。

利用学校优势,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给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进行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历来是学校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是学校已经开展的教学工作。2009年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红桥乡西瓢落自然村的返乡农民工郑绍松家开办了一个禽类孵化场和土鸡生态养殖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郑绍松购进了微电脑全自动孵化机,修建了脱温室。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郑绍松就成功地孵化出当地土鸡,并放养在生态养殖场中,而且通过销售脱温鸡苗,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土鸡孵化的成功,必将带动一些返乡农户养殖土鸡,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今后学校还要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试点工作,比如很快就要实施的天麻有性繁殖等项目,将会惠及更多的农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将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做好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工作。

四、经费使用

省拨经费20万元和市拨经费1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400人,主要用于学员食宿补助、学员技能鉴定费用、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授课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详见财务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五、工作体会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很多农村贫困劳动力,有离开土地、外出脱贫的强烈愿望,又因没有技能不能长久在外立足和发展。我们的培训工作,就是将“体能型”转向“技能型”,从根本上提高转移效益。

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创业行为,是农民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思路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愿望,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学校适时地引导农民工寻找到适合个人特点、有前景、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有效地将返乡农民工打工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源与家乡农业资源特色融合起来,就能够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步伐。

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贫困劳动力为对象,以学校教学机构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强化培训与转移相结合,注重扩大示范效果,为××县的转移培训工作开展探索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在转移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训和就业后,一大批人在经济上改变了家境,同时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也在转变,转移示范工作的效益是明显的。

学校通过调查,在本市、县内的很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较多,因此在下一的培训工作中,学校将增加新的培训工种,如钢筋工、砌筑工、混泥土工、架子工等,以此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收入。

篇6: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007-12-07 23:31:0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文章标题: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我乡是一个牧业乡,根据耕地的比例,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乡根据《##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以市

场经济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搞好服务”的方针,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中介机构操作,农牧民自主择业,社会提供服务措施,通过抓农牧民思想转变和素质、技能的提高,积极拓宽转移渠道。严格按照“先培训再转移,先培训再就业,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转移,使我乡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乡占地1338平方公里,总人口4056人,劳动力1279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38人。2006年转移富余劳动力605人,共发布用工信息6期30条,新闻4条,为农牧民创收241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对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为我乡经济发展136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对进

一步提高认识,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和创收任务完成,制定了《2006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运行计划及培训计划》,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计划得以保障落实。

(二)夯实基层性工作

为及时掌握各村富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我乡根据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一安排,对我乡2006年富余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完备了村级档案管理,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表、外出人员统计表、用工信息推荐表。

(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重抓培训,提高素质,广开门路,搞好服务,狠抓落实加快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走出羊群,走出田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

1、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乡党委、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农村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乡农牧业增效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乡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天然草场载畜容量有限,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激烈,农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很慢,因此,加快我乡农牧业增加人均收入,是当前解决我乡“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加大对全乡农牧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离土离乡,去城市务工经商,创市场的自觉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

2、重抓培训,提高素质。为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成效,我乡利用冬闲季节,组织3次农牧民外出打工前的集中培训,举办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常识,以及旅游业知识的培训班,参加引导性培训人数500人(次)左右,上岗培训142人,通过职业培训学校、劳动就业局、农机部门为我乡技能培训83人。通过培

训,整体提高了外出农牧民的素质,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广开门路,搞好服务。乡转移领导小组要多方外出联系,积极与乌市、昌吉、乡镇企业及用工单位接洽,有计划地安排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圆满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力争我乡外出务工人数每年有明显的增长,我乡在招商引资时,都要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我乡农牧民”作为一条重要的合同内容。要积极联系用工单位,为全乡农牧民提供用工信息;联系安排给农牧民提供就业前培训;解答群众对党和国家在农牧民进城就业经商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咨询,为外出的农牧民提供较好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农牧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淡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收效甚微,需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协作。

2、有些村干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可转移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3、农牧民参训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较贵的培训费农牧民一时无法接受,另一方面,农牧民对培训后有无单位接受心存顾虑。

四、2006年转移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与各用工单位接洽,搜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精心组织各用人企业在我乡召开现场会。

2、加大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力度,鼓励富余劳动力通过天池旅游资源实行就地就近转移。

3、寻找农

篇7: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10年,在市委、市府、市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全体教职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加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用心学习,用心工作,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发展、劳务开发培训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累计劳务开发培训2813人。现将我校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市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再就业定点培训基地、乐山市旅游职业教育培训基

地,设有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校生3516名,8大骨干主体专业,27个子专业,实训室33个,校外实习基地11个。学校利用现有优势资源,不断拓宽培训专业,增加培训工种。为了保证培训工种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一致,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决定在原有培训工种:计算机、电工、家用电器、餐饮、导游等专业的技术工种培训的基础上,新开设了汽车修理工、焊工、钳工、车工、化学检测工、广告制作等技术工种的培训。XX年转移前人员培训608人。

为拓宽培训面,加大培训力度,学校采用培训上门的形式;采取走出去,与企事业一道,对转移后的人员进行在职技能培训的办法。XX年对转移后在职职工培训1317人,培训单位包括峨眉山神龙大酒店、乐山雄秀宾馆等15个企事业单位,培训内容有酒店管理、创新三标培训、酒店软硬件设计指导、运政员工办公软件计算机培训等进行岗位在职

培训,培训人数1317人。

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

三、抓学校内涵建设,确保转移培训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质量引领学校发展”已成为必然。正当很多学校为招生问题倍感焦急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寒潮”中迎来了门庭若市的“春天”。深究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质量!乐山一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人们把乐山一职中看成“质量”象征的时候,乐山一职中却在这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队伍,按照郭树林校长的话来讲,就是把自己的教师看成学校的“宝贝”。“宝贝”来自学习与进取;“宝贝”需要培养与塑造。多年来,乐山一职中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利用今年暑期,学校又开展了

一系列的大规模培训活动:

暑假前夕,乐山一职中根据发展要求,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拟定了暑期外派102个教师培训方案。按照计划,这次暑期分别将102个教师派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时间在2个月以上,参加省级、市级培训的不低于20天。此次培训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职业性”起到了很好作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7月17日、18日,乐山一职中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围绕2010年提出的“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主题进行了为期2天的封闭式干部学习与培训。培训中,郭树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以生动的讲课形式对“用心工作、用心学习、‘无中生有’、再创佳绩”作了深刻诠释和讲解;李永志同志以《教育管理工作要在“用心”上下功夫》为题、徐斌同志以《怎样当好干部?》为题作

了详实讲解。学校三级干部和沙湾职中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联系自己的工作都作了发言。这次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为乐山一职中的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8月20日至8月25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意见》,进行了以“班主任工作重心和方法转移”为主题的为期5天的封闭式培训。全校80多名班主任全部参加了培训并有20多名班主任代表作了发言。培训中,学校主要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主题培训:郭树林同志以《班主任的五大绝招》为题全面强调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及转移的必要性;李永志同志以《班主任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职业性”的培养;李言奎同志以《做名符其实的职教班主任》为题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吴则平同志以《以德治班》

为题强调了道德教育是良好班风和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抓手;李萍同志以《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中的重大违纪事件》为题强调了对学生重大事件迅速决策与果断处理的重要性;徐斌同志以《从学校招生就业看学生的教育培养》为题强调了教育管理系统性的重要性。这次培训,以讲课、研讨等形式重点研究培训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如何转移、如何提高有效性等工作思路,为学校扩大规模后的新学期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支持。

8月28日至8月30日,乐山一职中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行以国家标准工种为项目的“项目教学”改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分别以讲课、专业研讨等形式集中培训了3天。在培训中,郭树林校长理论联系实际,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教育力》为题,围绕“项目教学”的概念、特点、推行思路作了全面讲解,明确提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

篇8: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 广西百色农业学校每年承担1 000人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该校始终将培训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当培训任务下达后,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多次召开相关会议, 布署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在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及时制定了《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 并成立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全面负责学校培训项目的各项工作。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责, 通力协作, 强力配合, 统筹安排招生培训计划及开展招生宣传动员和生源组织工作, 在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下, 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近3年来, 共培训农民3 000人, 圆满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 受训人员主要有村级动物防疫员500人、园林绿化工450人、农产品加工人员350人、机防手150人、电焊工260人、电子操作工4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670人、农村建筑工匠220人。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大部分农民于初中或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少, 参加中职学校学习的机会更少。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有近9成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就业培训, 完全靠体力劳动挣钱, 这种状况既制约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也制约了自身的经济收入, 有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低和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 其工资收入低下, 导致农民自主创业、致富能力低下。

2.2 适应新岗位、自主创业的能力差, 转移就业难

转移就业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 百色当地所属企业较少, 就业人员有限, 输转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业为主, 就业渠道狭窄且劳务收入较低。部分就业人员就业时间不长且失业现象较严重, 相当数量的受训人员在本辖区无法就业;另一方面, 受训人员外地转移就业渠道不畅。部分人员存在外出务工怕上当受骗或花费高、工资不能按时兑现等顾虑, 不愿到沿海城市务工, 减少了就业渠道。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时, 满足于现状, 没有发展眼光和自主创业理想, 不注重积累技术和资金, 创业意识淡薄。因此, 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难度增大, 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和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 更谈不上自主创业[1]。

2.3 培训经费短缺, 培训效果与质量缩水

培训补助经费较少, 部分专业培训经费缺口大, 向学员收取难度更大, 地方财政无法配套。

由于培训点地域较广, 宣传普及不能达到每一个村社和农户, 因交通、地域、经费等原因, 现有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培训效果与质量不高,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

2.4 培训机构繁杂, 标准不一, 规范性差

目前, 各县市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就业工作, 由于培训机构繁杂, 有劳动、农业、扶贫、民政、科技部门抓农民工培训, 有安监、工会、团委、妇联抓技能培训, 有中职学校参与农民工培训, 但各类培训的标准不一, 缺乏规范性。

3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有利于广大农民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专业技能、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增加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转移一片、致富一方”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造就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全面系统地培训, 使有一定基础的学员, 加强认识、深化知识、提高技能, 成为打工致富能手, 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的辐射、示范和带动效应, 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培训, 有序转移、输出大批农民, 直接增加家庭现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施技能转移培训, 农民群众科学意识得到增强, 增加现金收入, 促进农村稳定, 社会不良行为明显减少, 进一步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因此, 学校要坚定信心, 整合资源,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

3.2 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

学校要不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重点,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 认真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转移工作, 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3 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 把培训就业安置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领导要亲自监督抓落实。根据单位的自身工作性质、工作职责, 整合培训资源, 使各相关培训部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领导, 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并制订培训工作计划, 合理安排, 抽出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来承担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调查, 确定培训的专业及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 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担任培训教学工作, 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教学保证。

3.4 制订培训规划, 明确目标与任务

根据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 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 按照十六字方针“公平对待, 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有必要创新培训模式,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体制, 制订培训计划, 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 分层次、按步骤地进行培训, 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5 争取各方支持, 广泛宣传, 积极动员

学员均分散在农村, 文化程度偏低, 就业观念比较陈旧, 培训与农活的矛盾比较突出, 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具体做法:一是将培训开学时间、参加培训人员、结业时间、结业人员等情况主动向“阳光办”项目监管部门报告, 请培训监督机构的领导现场核实学员, 接受管理和工作指导;二是给乡 (镇) 领导汇报, 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为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三是请村干部组织学员,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同时抓好宣传, 提高农民参训的自觉性[4]。

3.6 突出重点, 抓好6个落实, 确保培训效果

3.6.1 组织责任落实。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高, 任务重, 针对性强,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作保障, 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 也很难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转移、输出就业。为此, 要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 确定专人负责, 认真抓好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督查考核等工作, 基本形成了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为整体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5]。

3.6.2 企业、招工、教学班落实。

通过实地考察, 择优选择当地有影响的企业作为就业转移对象。在招工选择上, 本着“培训人员满足16周岁以上, 45岁以下,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身体健康, 转移就业愿望强烈的农村青年”的原则, 农民或下岗人员通过自愿报名, 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然后造册登记, 填写相关表册, 建立学籍档案。根据用工单位需求, 组建教学班, 分层次、按步骤地进行培训, 做到“固定培训学员、固定上课指导教师”, 培训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灵活选择[6]。

3.6.3 教材、教学软件落实。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根据所开设专业和用工单位需求, 选择培训教材、教学软件, 编写易懂、实用讲义。培训前发到农民工手中, 做到人手一套, 方便教学、方便复习、自学, 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

3.6.4 授课教师落实。

为适应培训的需要, 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 每个班由学校2~3名教师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每次培训, 先由市阳光工程等项目监管部门领导上好“第一堂课”, 再由专业授课教师, 按照日程表进行教学, 要求理论讲解通俗易懂, 实际操作具体、有针对性, 简单易懂。

3.6.5 教学场所落实。

教学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两部分, 是开展培训的基本要素。要求统一安排和布置, 教室要能容纳50~100人, 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3.6.6 教学环节落实。

教学环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工作, 就是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中, 使农民能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 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学员的召集组织、教师的安排使用、授课、指导、学员听课、笔记、作业、考试、考核、发证等。该校通过课堂学习、现场培训、实际操作和自学等形式开展培训, 采取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声像教学、实际操作等环节有机统一, 使学员在“学中学会做”, 实现岗位技能的提高,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 以学员动手操作为主, 教师面授讲解为辅, 提高学员学习兴趣, 培养学员有一技之长,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7]。

3.7 制订相关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为提高培训效果, 围绕增强农民就业技能, 切实加强对培训的监督管理。常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行政领导责任制, 签订责任状, 明确职责, 逐级落实责任。二是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首先是推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 聘请领导到培训班上好第一节课, 向参加培训的学员宣传国家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训的内容, 同时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使培训学员认识到掌握求职技能的重要性, 了解培训的内容和政策。培训班上免费发放全国统一编印的《农民外出务工常识》读本。其次是建立公示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培训专业、培训任务、培训时间及补助标准, 真实反映受训农民的补贴标准与就业去向。三是严格执行好培训工作的上报制度。学校根据培训情况及时进行汇总, 及时将培训进度上报市主管单位。四是规范台账制度, 认真及时做好学员登记工作, 按照要求如实填写农民实际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 建立健全培训台账。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 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多措并举,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实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 实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尚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0) :13427-13429.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40-43.

[3]张胜军, 马建富.论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5-7.

[4]曹清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0 (23) :229-230.

[5]周坚民.加快农村职业人才教育浅谈[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8) :65.

[6]石振红.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荔县为例[J].新西部, 下半月, 2010 (7) :170.

篇9: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一、天等县农民收入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天等创业者在各大城市打造的创业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天等创业现象”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中央级及区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天等县曾被评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荣获“自治区首饰加工”劳务品牌,2010年、2011年度获崇左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项考评特等奖,2012年度获二等奖。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631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53元。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1.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27.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5.9万人。全县累计转移就业16.2万人,其中:县外转移13万多人,县内就业转移2万多人。2012年,全县实现农民劳务经济收入16.37亿元,2013年,农民劳务经济收入达18.18亿元,增长11.06%。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县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3.从年龄结构上看, 18—30岁之间约占15%,30—40岁约占63%,40岁以上的仅占22%。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85%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5.从就业情况看,目前全县转移出去的13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30%,有近90%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80%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6.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县25.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约6.5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5%;有11.6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5%,有7.8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30%。

(四)县内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个体工商户4435户,从业人员8236人,注册资金9021万元;有私营企业157户,从业人员4397人,注册资金12617万元。在规模农业种养方面,主要有上映乡伏桃屯葡萄和桂花梨基地、都康乡多汝屯柑橙生产基地。

(五)县外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13.62万人在外务工创业,主要从事住宿业、建筑业、装修业、加工业、宾馆服务业、养殖业、出租车运输行业、汽车修理业、餐饮业、百货业、服装业等。其中:区内2.5万人,广东省8.55万人,海南省0.62万人,福建省0.47万人,江苏省0.28万人,浙江省0.3万人,上海0.4万人,北京0.2万人,其他地方0.3万人。外出创业人员创办的旅馆多达450多家,创办工业企业达250多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经营的桂林米粉店达1500多家,新成立了30多家运输型物流企业,建筑工程队达50个,服装加工制造企业有30多家,从事日用百货零售、批发行业将近4000家,从事汽车修理行业将近50家。

二、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要途径

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走出去与就地转移并举的原则,依托市场带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加强政府引导,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转移向有序性转移

天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最初是以人缘、地缘关系的“投亲靠友”和“以老带新”为主,盲目性较强。近年来,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收集用工、培训等信息,对采集的就业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每条信息真实可靠。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专栏、编印相关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发布,拓宽不同层次劳动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向有序性转移。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13万多人中,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转移就业的占67%。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该县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了培训模式。以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形式,将培训班办进企业、办进乡镇、办进农村,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培训。2013年,该县依托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崇左市天等县天顺驾驶职业培训学校、广西八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4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和创业等培训班,培训工种有:维修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驾驶员、创业培训等。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培训班,使学员掌握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必备的创业知识,提高自身创业的综合素质。为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改变原有的只在定点培训机构办班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前沿延伸至乡镇村屯。2013年,先后在乡(镇)举办了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育婴员等4个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班56期,培训人数2211人。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三)加强与驻地合作,组织劳务对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临时性向稳定性转移

nlc202309021503

天等县在东莞市建立了劳务工作站,劳务工作站与驻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劳务对接活动,积极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引导、鼓励、组织该县富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013年,通过劳务工作站发回用工信息6000多条,成功组织引导5000多人外出就业。

(四)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输出型转移向吸纳型转移

每年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信息平台。2013年2月5日,该县在县旧车站举办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13年就业援助日暨专场招聘会活动”。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内机关事业单位保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50个,县内外10多家企业入场招聘,涉及电工、焊工、驾驶员、会计等60多个工种700多个岗位,招聘岗位主要以专业技术型、综合服务型等专业类岗位为主,吸引20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70人。现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信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信息》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专项活动期间,该县利用圩日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县城车站和13个乡镇设置政策咨询台,免费发放“春风卡”、《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50000多份,走访企业21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157个,帮助实现就业2173人。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政策鼓励回归创业促就业。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打造良好的本地劳动用工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安心在家门口就业。

三、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与案例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全民就业创业

几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等领导担任副组长,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民就业创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天等县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北京、上海、东莞等地实地调研,召开恳谈会,为全县劳务输出和全民创业工作开创新局面,使全县由劳务大县转换为劳务强县。

(二)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就业创业品牌

天等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人员的素质,使广大创业人员不仅想创业、敢创业,而且会创业,能创业。同时在培训中把具有特色的优势工种和劳务品牌的培训作为重点培训项目,以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水平,大力推进“外出劳务”向“外出创业”转变。2011年3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天等人走进北大讲堂创业培训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给在北京创业的200多名天等籍就业创业者授课,主讲关于天等版“桂林米粉”如何搞好连锁经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等等,受到了就业创业者的好评。天等创业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功经营1500多家桂林米粉店,则成为外出成功创业的典范。时任自治区领导郭声琨、李金早及现任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高雄等对天等人在北京成功经营桂林米粉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2009年12月初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看望了在京创业的天等人,并给予“创业精神可嘉,走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的高度评价。2011年,天等县协助自治区远程办和崇左市委组织部,拍摄了反映天等人外出务工在外创业成功历程的电视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播出后,便在全县引起了热烈反响。同时,该县派员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组织天等外出务工人员观看,在他们中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取得了显著的激励效果。

(三)壮大就业创业主体,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培育壮大就业创业主体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关键,天等县鼓励、激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带头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引导现有企业业主和个体户拓展经营领域,提升产品档次,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创业的主力军。鼓励农民致富能手、种养专业户、城乡能工巧匠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滚动发展,成为创业的正规军。积极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广大城乡劳动者从事、开展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小修理、小服务、小经营等“六小”活动,从小做起,发家致富。通过引导,逐步使农民工摒弃“多赚不如少用”“宁可过紧日子,也不愿苦干”的落后思想,不断增强农民工创业的进取精神。注重树立创业成功典型,带动全民创业, 2010年2月25日,该县召开全民创业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外出、返乡及本地30名创业先进代表。同时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全县有300多人返乡创业,带回近7000万元资金,办起了60多家工厂,吸纳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在县一级建设了人力资源市场,在13个乡(镇)建设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配齐配全人员、设备。二是在政策上,从资金、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对创业者实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电价优惠,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三是在项目上,放宽了创业领域,依法全面放开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四是在资金上,实行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出台了《天等县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的政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笔,发放金额187万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妇联共同发放的妇女贴息贷款90多笔,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几率较大的情况,2011年,该县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合作,由政府免费出资60万元为7169名外出务工投保5个险种,累计保险保障金额为11946万元。五是在服务机制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就业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定期向他们发布用工信息,并经政府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网络,对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在外创业办证难等实际困难。

四、制约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出去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类人群收入比较低。

(二)乡镇、村两级缺乏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人员严重不足。该县在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51人,但是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同时承担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就业工作。二是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劳务信息不畅。主要是整个崇左市还没有建立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职业介绍形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每年只能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通过乡镇、村一级进行张贴、宣传,不能及时动态有效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预测信息。三是资金保障乏力。尽管天等县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于天等国定贫困县来说,经费投入压力非常大。

五、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乡镇、村一级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员、机构建设,建设向都镇、把荷乡等9个未建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楼,为乡镇、村一级配备较为实用的网络终端设备,扩大网络覆盖面,以增加信息量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二)建议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常态化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考评,层面还不够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对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是整合培训资源,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存在着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简单培训、低层次培训和盲目培训等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连云港继续教育考试下一篇:环保项目技术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