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2024-05-07

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通用6篇)

篇1: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高一化学氯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时间: 2006-12-1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概括了重要的非金属单质Cl2及其化合物,Cl2、HClO、次氯酸盐等物质是重要而又常见的氧化剂,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离子反应知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应该按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制法和检验方法的逻辑进行学习,要注意通过对比、联想、归纳推理等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提高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简要说课] 本节内容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好本章内容对以后的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1、用理论知识知道本节的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逻辑进行学习,通过对比、联想、归纳、推理等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2、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氯气从结构特点、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几个方面学习

3、将化学实验置于突出的重要位子:在本节氯气中尽可能的将实验带进课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实验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 3: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氯气的实验探究,体会以结构分析化学性质的思维方法,深化和提高运用实验手段探究物质性能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氯气化合物的重要用途及两面性,培养辨证的科学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利用发展的观点诗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结构决定性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集气瓶、酒精灯、试管、滴定管、坩埚钳、火柴、玻璃片

氯气、铜丝、铁丝、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氯化亚铁溶液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对于金属的性质我们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金属之外还有另一大类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元化工厂氯气爆炸抢险片段)

[提问]: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气体泄露之后只要问题就是对处理氯气,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样方法来处理泄露的氯气?

[学生活动]:。。。

[引导]: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关键是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们经常说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化学性质。就这个短片中的氯气而言。氯具有什么样的原子结构?

[学生板演]:。。。

[教师追问]:在核电荷数为18以内的元素中,哪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氯原子相似?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已发现的元素中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氯、氟相似?

[学生活动]:。。。

[讲解]:由于这些元素核最外层电子只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我们称这一类元素为卤族元素。其中氯是最典型的一中,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氯这种单质所具有的性质。

2、内容组织:从短片中,我们知道看出氯气是有毒气体。那么,对于一种气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闻气体的气味?

[学生思考]:。。。[展示动画]:闻气体的方法。[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根据金属的学习,对于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手里拿的是一瓶氯气,大家看看它具有那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的归纳,它也具有它的化学性质。

[讨论]:从我们刚才对氯气的结构分析中,我们能够猜测出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讲解]:真理来之于实践。通过我们对氯原子的结构分析,知道它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它很容易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和钠、铁、铜等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视频演示钠和氯气反应。课堂演示氯气和铁、铜的反应)在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观察这些金属单质在氯气中能不能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观察]:Na在CI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Na能够在CI中剧烈燃烧,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色晶体生成 2Cu在Cl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Cu能够在Cl中剧烈反应,有大量的黄色的烟生成,加水会生成黄绿色液体,但无火焰 2Fe在Cl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Fe能够在Cl中剧烈反应,拌有棕黄色的烟生成,但无火焰 2。。。

[小结]:从这个几个实验可以看出,不管是活泼金属还是较不活泼金属,都可以和氯气发生激烈反应,这也说明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过渡]:氯气除了和金属反应外,还能与其他的物质反应吗?比如:非金属单质、盐、酸、碱等等。

[学生回答]:可以。

[讲解]:氯气不仅能够和金属单质反应,还能够和盐、非金属以及酸、碱等反应。[演示实验]:(演示Cl和FeCl反应)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2[学生观察]:溶液有淡绿色很快的变成了淡黄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这是因为氯气将氯化亚铁氧化成氯化铁的原因。

[小结]:溶液颜色由淡绿色变成淡黄色,这是因为原先溶液中淡绿色的氯化亚铁具有还原性,被氯气氧化成氯化铁的缘故。盐中不仅氯化亚铁能被氯气氧化,其他的很多盐也都能够被氧化。

[引导]:在前面的这些反应中,氯元素都是处于最低价态即-1价。它和非金属反应的话,是不是也与此类似呢?

[学生活动]。。。

[讲解]:首先我们来看看氯气和氢气、单质磷的反应。

[实验演示]:视频演示氯气和单质磷、氢气反应的情况。观察反应现象。[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氯气和磷反应中,当氯气充足时生成的是五氯化磷,氯气不充足的时候生成的是三氯化磷。氯气和氢气反应中,不论反应条件有没有变化,最终的产物都是氯化氢。氯化氢溶与水就得到了盐酸。

[讨论]:从上面的这些反应可以看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磷和氢气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也能够燃烧,初中提到的燃烧的概念就不在适用了,该如何对燃烧重新定义?氯

-气在反应中都是得到电子的,最终都变成了Cl,氯气是不是在所有的反应中都是得到电子--呢?在溶液中有Cl的生成,又该如何检验Cl的存在呢?

[学生讨论]:。。。

[讲解]: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做燃烧,这个是广义上的燃烧。并不是在所有反应中氯都是得到电子的。比如:氯气和碱反应就不是都得到电子。因此,虽然氯元素最

-外层有7个电子,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但是并不是只表现氧化性。Cl检验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检验。

[演示实验]:(请学生演示)取NaCl溶液、NaCO溶液和蒸馏水,分别滴加几滴AgNO

233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少量的稀硝酸。观察现象。

[小结]:我们通过在溶液中滴加AgNO溶液,出现沉淀,再分别加少量的稀硝酸,沉淀

3不溶解就可以判断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3、课堂小结:

1、掌握Cl的化学性质,了解Cl的物理性质; 22-

2、掌握Cl的检验方法,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本质。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预习氯气和水反应 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电子,具有强的还原性

B:钾原子失去1个电子和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是相同 C:氯离子具有还原性,氯原子只有氧化性

-D:氯离子的电子数比质子数多一个,所以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下列化合物不能有单质直接得到化合制的是(A)A:FeCl B:MgCl C:CuCl D:FeCl2223

3、下列有关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纯净的氢气在氯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的火焰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结合,呈白雾 C: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会发生爆炸

D: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有电子得失 [教学反思]:

篇2: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时,;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 S=

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 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 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9)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5、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面面平行),(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篇3: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为了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1年出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将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供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五大目标进行分级述说,并指出第五级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尝试分析这些目标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在教材中的。

二、研究问题

本文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分析初中英语教材是否体现以及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问题如下:

1.此教材的主题活动以及活动方式是否多样化?

2.此教材的培养目标是否遵循了新课程理念?

3.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层次是否和新课标一致?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分析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初中英语第二册(上),本册共有14单元,笔者分别选取上、中、下三个单元运用单元细则表进行静态评估,进而对整个教材进行综合评价。静态评估是对教材的本身作评价而不涉及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学生,家长或教育管理者的反馈意见。静态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初中英语课程编制的评价,如初中英语课程指导思想,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用书以及习题、音像资料等的评价。单元细评表的作用是力图将新课标中的5种教学理念转化为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数据,从而使整套教材评价工具更有理据和可操作性。故本文将根据新课标理念,利用单元细则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静态评估。

四、分析过程

单元细则表共包括培养目标、主题活动、活动方式、认知层次、参与方式、答案形式以及媒体制作7个维度,笔者以下将根据课程标准对这7个维度分别作以分析评价。

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语汇、语篇和文化,其中语汇占了整本书的55%,说明本教材强调学生对语汇的学习。语汇是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量的词汇,才能够输出。语法占37.5%,语音占10%。曾有人这样比喻,如果把英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地基,语法就像工程师设计好的图纸,语汇就像建筑材料,三者缺一都无法建成这座大厦。可见,语汇、语法和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语篇是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和感悟,却只占10%。而文化是教育界极力倡导的一方面,却仅占0.25%,新课标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这足见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所以,本教材过分重视英语语汇和语法的学习,偏离新课标提倡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属于输入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85%,说明本教材重视输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而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属于输出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15%,轻输出,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课标》指出:英语学习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工具性,我们应当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听得和读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方面,本教材采取以话题为模块来组织内容,主题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生活及个人情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相符。本教材中的活动大都要求学生朗读、听写等,活动形式较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本教材在活动形式方面要创新。

根据美国教育家B.S.Bloom提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程六阶段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归结起来,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识别事实、理解和应用。笔者以此对教材进行分析,在本教材中认识层次占57.5%,理解占35%,说明本教材要求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认识和理解即可,这与新课标中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还是相符的。对初中生来说,教师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在本书中占了7.5%,这与我国课程标准中的五级目标可以说是相吻合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方式的各种活动所占比例不均,个人活动占居比重太大,小组活动比重太少。个人占了62.5%,说明本教材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是过分注重会造成学生合作意识的减弱。对子活动占22.5%,说明本教材涉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和全班活动占15%,说明有少部分活动是通过集体完成的,小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在学生的活动参与方式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达到合理配置。

从答案形式所占百分比来看,封闭型的题型占了将近80%,半开放的占8.3%,开放型的题型仅占12.5%,该分布不符合当今学生的培养目标,封闭题型太多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放型的题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设计应注重开放型题型的设置。

从媒体制作方面来看,本教材的主题内容大都配有插图或者录音,尽力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刻理解文字内容,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的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即学以致用。但是录音材料只是单纯的课文朗读,并没有配置相应的背景音乐,缺乏趣味性。

篇4: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

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成为语文研究的理论难题。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工具论和人文论的争论。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工具论”和“人文论”两者中庸式的调和首次在教育文件中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理念在该大纲中首次出现。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该课标可以说是2002版人教教科书主要的理论依据。而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则是根据200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在文件中也同样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三个课程文件可以看出,2002版和2004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给两个版本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的比较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基点。

首先,笔者将以《孔雀东南飞》课后练习为例来比较在相同理论依据上两套教材练习具体设计的差异。

2002版教材将《孔雀东南飞》编入高二上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鉴赏《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单元目标是鉴赏品读诗歌,在熟读、吟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和内在情感,从而明晰骚体诗、四言诗、五言诗等诗体各自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2004年新课标版将《孔雀东南飛》编入必修二第二单元,单元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不同的作者在写作诗歌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能够注意到,不同诗歌体裁它们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并进一步感受因不同节奏而带来的不同审美情趣。

两者相比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体现出的差异。2002版教材更加重视叙事诗的线索、人物、情节、手法的学习,这背后是对语文工具性的重视和强调。《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长诗,即用诗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来刻画人物,通过刻画人物以及叙述故事来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而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来说,叙事诗学习就要牢牢抓住其叙事和写人两个创作要素,2002版教材练习设计无疑对这一点有明显的认知和体现。其中“理线索”“改写故事”紧紧围绕“叙事”这一关键词,而“把握人物性格”“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赏析”则紧紧围绕“写人”这一关键词。2004版练习设计则将“写人”这一关键词重点加以突出,对2002版涉及的“线索”“情节”这一叙事上的环节完全去除。相反,2004版教材练习开始就让学生去探讨导致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这个探究已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且涉及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而“悲剧艺术写法探究评价”这一环节已将学生的视线由小语文引向了大语文,突破了一篇一文的限制,无疑是一个综合性活动,是一个将学习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要求学生研究探讨的开拓性题目,具有很浓的人文性。

从以上对比笔者发现,就对人文性的强调而言,2004版教材练习设计无疑是优于2002版的。除了上述题目内容本身人文性较浓,在相同知识点的表达设计上的区别也有明显体现。比如说同样在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2002版的环节设计是仔细品味选文中的几段人物语言描写,体会其中所表现出的主人公刘兰芝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感受其性格特征,这就给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材料有了极为具体的限制;而2004版则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设了“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去分析探究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相信,对于学生而言,无疑2004版的设计让他们更有话可说,同时赏析的范围和面也更广,并且以问题设疑更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就将被动的烦琐细碎的人物性格分析变为学生自主带着问题去分析探究。

但是不是意味着弘扬人文性就是进步,着意于工具性建设就是落后呢?笔者不这么认为。2004版教材练习设计在努力彰显人文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文精神会因其失去对工具的附丽而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危险。2004版教材对该文在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这一民歌常用手法学习的忽略更是违背了其单元目标中“了解不同的诗歌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独创性”的学习目标。

篇5: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http://

本试题共七大题,满分150分。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舰舸 苛刻

坎坷

荆轲 ....B.稠密 .C.翡翠 .D.佝偻 .调整 .斐然 .

凋敝 .

祖辈 .

雕琢 .

裴多菲 .苟且

足够

拘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 携手并进

金壁辉煌

沉滓泛起

B.呼哮 剩菜饭羹

泛起漪沦

凝神屏息 C.倾圮 不落窠臼

大肆叫嚣

漫山遍野 D.桂冠 暴虐无道

枯稿荒芜

云蒸霞蔚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浑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心潮澎湃,豪情满怀。....B.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C.看到春色满园的景象,她高兴极了。....D.这亘古未有的奇闻,成了报刊炒作的好材料。....5.下面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住了。6.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

溯”、“挥一挥”等,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B.(1)(4)(6)C.(2)(4)(5)D.(2)(3)(6)

二、(15分,每小题3分)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0.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B.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C.“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C. 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1.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 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C. 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 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答12-14题。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

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13.比较两首词的相同点,不当的一项是()

A.题材相同 B.形式一样 C.都是赞美梅花不争春

D.都是托物咏怀 14.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B. 毛泽东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表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补充下列诗句。(4分)

(1)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廓江天万里霜。

(2)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16.填空。(8分)

①新诗是_______年________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________的束缚,采用白话创造出了不少样式。

②《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作者是19世纪________的伟大诗人________,高尔基称赞他是________。

③《死水》是现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作品,也是他第二部诗集的名称,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提出了新格律诗“三美”理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愿意是激流》的作者是19世纪________杰出的革命诗人________,他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被广泛流传。1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诗后问题(6分)

梁南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选自《梁南自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读了这首小诗,你觉得诗中的“树”与“泥土”象征什么?(不超过1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谚有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B.本诗中写泥土和鲁迅先生《野草》中写泥土的感情是相同的。

C.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五、(18分)

(一)读下面的词,然后做18-21题。(8分,每题2分)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8.依次写出这首词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这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0分)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就成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商度融合的。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22.在第一段作者写到“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一句(4分)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2分)

②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2分)23.第二段里“空壳”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2字,2分)

24.在第二段指出了新诗的形式要素间的关系,它们的正确关系具体是(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4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

25.第四段中说: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字,2分)六,(12分)

26.读下面的三首诗,回答问题。(3分)

竹(之一)

竹(之二)

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

你空空如也

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或迥然有异。请回答。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依照下面的排比句,以“月亮”和“海燕”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4分)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28.下面这首《湖南大雪》(作者洛夫)诗,寓理于景。除第(11)句为四字处,其余均为9个字,结构匀称整齐。(A)在空格处填写一个词,(B)在横线上仿写一句诗。(5分)

(1)街衢睡了而□□醒着

(2)枝杆睡了而□□醒着

(3)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4)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5)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6)__________________(7)□□睡了而血液醒着

(8)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9)___________________

(10)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11)雪落无声

答:A.在空格处填写的一个词:(1)_________(2)_________(7)_________(3分)

B.在横线上仿写的一句诗:(6)_________(9)_________(3分)

七、(60分)

29.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条航船 让

风留给帆

方向留给舵

船长站的位置 留给我

在生活的海洋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你,准备好了吗?请围绕“做自己的船长”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http://

一、1.D(依次为gōu、gǒu、gòu、jū)2.C(A金碧辉煌

B呼啸

D枯槁荒鞠)3.A 4.B(写出与“激扬文字”重复,不并用)

5.D(作者和“百侣”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阻挡住了,侧面表现了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6.B

二、7.C(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10.D(A项注意诗句的跳跃性,“将变为可爱”不指现实的“欺骗”;B项“那逝去的”不指过去,而是现实;C项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11.D(没有拟人的手法。)

三、12.C(“只有香如故”是说梅花那“别有韵”的香味,永远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并非是“和故乡的香气一样”。)

13.C(陆游诗中“争春”是暗喻人事,表现自己的孤高性格——不争宠邀媚。)14.C(是借梅来突出其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四、15.(1)不似春光,胜似春光(2)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3)我却用它寻找光明(4)待到山花烂漫时

16.①1919 五四 旧体格律诗 ②渴望自由 俄罗斯 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始祖 ③闻一多红烛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④匈牙利 裴多菲 17.(1)如:我们和祖国,人与故乡,作品与生活等。(2)B 解析:(1)本题的答案不惟一,但一定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事物。(2)鲁迅先生的《野草》中,作者以野草自居,然而却“憎恶这以野草作为装饰的地面”,并不是如这首诗里所歌颂的“母女”关系。

五、18.山 颜 端 看 寰 间 还 攀

19.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20.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耸立(山)

21.这句话应该和下阙首句连接起来理解。此句是说黄洋界地势险要不足观,可观的是当时人民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景象。

22.①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②提出全文的论点(或“中心论点”,“基本看法”)23.“空壳”指缺少“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的语言形式(或“不能抒发诗人心灵情

怀的语言形式,缺乏诗意的语言形式”)

24.①外形式与内形式不可分②无外形式,内形式失去依托;无内形式,外形式成空壳。25.为使新诗创作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要高度重视语言形式。

六、26.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

27.我圆满的时刻天地明 我翱翔的大海波澜壮阔(意思对即可)

28.A(1)路灯(2)树根(7)肢体 B(6)土地睡了而种子醒着(9)哲人睡了思想醒着

篇6:人教版高一新课标Unit 9 Technology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Words and Phrases

Four Skills: suggestion perform performer characteristic contain traditional spread variety universal satisfy desire process express

Three Skills: musical instrument blues slave jazz folk guitar record inner emotion musician totally intelligence chant

Spoken English:

Asking for suggestions and giving advice:

What can you suggest? Maybe we could …

Can I ask you for some advice? I suggest (that) …

Can you help me decide …? May be it would be better to …

That’s a good ides.

Well, but what about …?

Have you considering doing …?

Grammar:

Revise the different forms of different tenses:

1. 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every day.

2. 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

The plants is being watered.

3. 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

The work has been finished.

4. 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

The door was locked (by the boy).

5. 过去进行时被动语态

The meals were being severed.

6. 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

Over 10 songs had been learned (by us) by the end of last week.

7. 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

A lecture on birds will be given.

Use of Language:

1. Master the function use of language as defined abov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of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presented in the book and the exercise book through using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Learn the text about music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music esp.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tudents’ vision.

Important points: 1.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2. Ask for suggestions and give advice.

3. Talk about famous musicians

4. Compare modern and tradition music

Difficult points: The pattern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different tenses

Teaching aids: computer or slider-projector

Way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way of teaching, discussion and group work.

Lesson 1

Step 1 Warming-Up

Get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some songs and try to guess where the music come from.

Answers to Exercise 1:

Music1: Russian Music 2: South America Music3:Asian

Music4:African

Step 2 Listening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song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fter each song, compare answer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ir answers: Where do you think the music comes from? That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folk song. Here the students may get a general impression about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Get the students to find a song they like best and tell why.

Step 3 Speaking

First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themselves prepared for Exercise 2 on p72, then ask them to perform it out.

Step 4 Homework

Prepare for the next class.

Lesson 2

Step 1 Introduction

The teacher may ask the questions in the Pre-reading part a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text and in this way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tep 2 Fast-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make an outline of the text:

1. Most of us like pop music from China or the US, but we also like to listen to other kinds of music. The world is full of interesting music styles.

2. Blues music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and modern music. Blues music has influenced and created many other music styles, such as jazz and rock..

3. Modern American music is more than just blues and rock. Hip-hop and rap are two music styles that have become popular.

4. Latin music is an example of world music that has become part of American culture. The style comes from Latin America and is important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Spanish-speaking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5. There are many other styles of music we can discover and enjoy if we explore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Step 3 Carefully-reading

(1)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be prepar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the Post-reading part.

The answers:

1. 1 Blue music came from African music that was brought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slaves.

2 To rap is to speak the words of a song along with the beat.

3 Latin music is popular in America partly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US has a large Spanish-speaking –popula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success of such artists as Santana and Ricky Martin.

4 The students may answer in any way.

2. False: 1,2,3,5 True: 4,6

(2)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if necessary.

Step 4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s 1-3 on P146

Lesson 3

Step 1 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Word-study

Give th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get prepared for the exercis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The answers are:

beat

1. vi. To strike repeatedly (esp. the heart)

2. n. a regular, rhythmical unit of time

3. vt. Defeat

pick

1.v. to gather, harvest

2. (pick up) v. to take on passengers

3. (pick out) v. to carefully select

rock

1. vt. To upset

2. a./n. akind of music, rock’roll

3. n. hard and large stones

style

1. n. the fashion of the moment

2. n. type, kind

3. n. a way of doing something

Step 3 Grammar

List several sentences in which the Passive Voice is used and other sentences which is of Active Voice structure,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formation of Passive Voice.

1. Dinner is served from 5:00 to 8:00

Mary serves dinner from 5:00 to 8:00.

2. Five houses were destroyed by the tornado last night.

The tornado destroyed five houses last night.

The formation of the Passive sentences is: be and the past participle of the main verb.

Step 4 Consolidation

Get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1 and exercise 2 in the Grammar part.

Step 5 Workbook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147 as well as a kind of consolidation.

Step 6 Homework

Be prepared for a song so as to give an presentation and learn more about music.

Lesson 4

Step 1 Revision

Let some students give their talk about the music they learned after class.

Step 2 Discussion

Fill the form:

1

Comparison Pop music Rock music

Why is music important to the musicians? Music is their career. They use music to become rich and famous. Music is their life. They play music to satisfy their inner desire.

How are songs written? One person writes the words, someone else the music, and other musicians record it. One person has a strong feeling and expresses it with music, and others help build the song

What are the songs about? Most pop songs are simple stories about love that make people feel easy and forger about the real world. Rock music expresses true feelings about society, friendship and even war.

2

Compariso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Modern Chinese Music

What instruments are used? Pipa, erhu, suona, guqin, zheng, drums, luo, etc. Drums, fuita, keyboard, sometimes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What is the music played? At weddings, during festivals, and in the royal courts Every day, on TV and radio

Who write the songs? Songs are oft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Pop stars or writers write new songs every year

What are songs about? Love, life, news, legends Love, life, society

Step 3 Writing

Choose one of the two writing tasks below.

1 Write about a Chinese or English song that you like. Try to describe the song and how it makes you feel. Explain why you like the song and what the song makes you think of.

2 We write song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If you write a song, what will you say? What will your message be?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write a song --- you can use the music of a song you already know or you can make up your own.

Step 4 Homework

上一篇:学院财务总结下一篇:计划委员会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