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4-04-21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通用12篇)

篇1: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春风》现代文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段、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答案:AC

解析: A项、C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

14.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请简析。(4分)

答: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答: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篇2: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1. 容易训练(训练)吃苦耐劳(工作)准确性高(准确性)(3分)

2. 嗅觉 敏锐(4分)

3. 示例①利用猪的灵敏嗅觉来缉毒示例 ②运用蝙蝠超声波定位的原理,研制出雷达,应用于军事、气象等领域。(3分)

篇3:敬业与乐业现代文阅读答案

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评分:本题共4分。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②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评分:本题共3分。第一问2分,答出其中两种即可。第二问1分。

4、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

篇4:敬业与乐业现代文阅读答案

《敬业与乐业》第六、七段(原文略),做1――8题。

1、文段中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

2、作者所谓“人生合理的生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业”在文中指“职业”,也指做一件事情。请你说一说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业”?

4、选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5、什么是“敬”?为什么该敬业?

6、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

7、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8、“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参考答案

1、是从生存需要(为生活而劳动)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的`角度来论证的。

2、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并对所做之事充满敬意,进而发现乐趣。

3、对于学生来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当中,就是敬业,专注方可心静,才会日有所进,取得成就。

4、我们要敬业。

5、“凡做一件事――一点不旁骛。”“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6、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7、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方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篇5:平凡与伟大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平凡与伟大

有人说:“南宋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也要勇当‘人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人人都当‘人杰’,那么还有谁来做具体工作呢?应该做一个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默默无闻地干一番事业。”

仔细想来,两人说的都不无道理,实际上,两者也并不矛盾。

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一生既是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又是创造者。因此,个人的价值实质上就是人的一生对社会的责任和意义。也就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那么,勇做“人杰”也好,甘当“小草”也好,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都是社会的需要。

敢于为人杰者,胸怀大志,奋发进取,最重要的是要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振兴,乃至全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只有具备了为国取义、为民舍身的崇高理想,方能成为真正的人中之杰。

中华民族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www.在年少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建立及建设付出了毕生心血,取得了无法估量的业绩。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这伟大的一生也正是为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懈斗争的一生。与之相反,二战的首犯希特勒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择手段。他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像他这样的人,所实现的“价值”越大,离历史前进的正道,离社会与人民越远,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被前进的社会的车轮所辗没。可见,李清照诗中的“人杰”是指“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伟人,他们的人生,会以壮丽的诗篇作为致全人类的答案。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做人杰,起码应甘为小草,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人杰”的贡献虽大,在社会中毕竟是少数,而“小草”则不然。人人都有一颗甘为小草的心,就能长成一片辽阔的绿野。有人认为,“小草”的作用不及“人杰”。其实从“质”上来说,两者同是在做贡献。平凡的东西,常常就是最宝贵的东西。而真正的英雄,即使是默默无闻,他仍是英雄!为小草者,除了有默默奉献的精神,还必须有高远的志向,有同样的敢为人杰的精神。这是奉献的巨大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具有一颗经得起风雨考验的伟大的心,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卧龙先生说:“夫志当存高远。”在改革腾飞的今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做人杰还是做小草,都应树立鸿鹄之志,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草可绿野,人杰当擎天。在这样一片天地里,小草与人杰都不可少,伟大与平凡都很重要。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出一种。

3.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两句,请你补充完整。

4.“作人杰”的条件有哪些?

5.“平凡的东西,常常就是最宝贵的。”这句话说得对吗?请从现实中举例说明。

6.你愿作人杰呢,还是小草呢?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www.

参考答案:

篇6: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怎么会这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完全忘却。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2.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篇7: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恰如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这句话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把取得成功比作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生动、形象地邻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

篇8:老人与牛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5、 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6、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4、A(A项,“一生勤俭节约”于文无据,“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的判断也有失武断。)

5、要点:老人是一位固守传统耕作方式,不愿接受时代变化的朴实落寞的农民形象。(2分)他思想比较保守,觉得有牛才像个家,只喜欢用耕牛耕地;他性格偏于固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面对耕机耕地的髙效方便,他发呆,他不解,他不甘;他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也不被他人理解,因此他孤独落寞。(3分)(意思对即可)

6、要点:这篇小说结尾是从儿子的视角审视老人与牛,写老人与牛渐行渐远以至消失不见,以无声地淡出画面表达作者对新时代农村生活的深沉思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2分)同时,这一结尾有着呼应开头、照应标题,使作品浑然一体的结构上的功效(作品从老人牵牛始,又以老人牵牛终,首尾照应,自然吻合)。(2分)另外,这一结尾还有着某种象征的意味:“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表明他们的确有着不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新时代的地方;(2分)“他们渐行渐远……变成了一个点……消失不见了”则预示着他们终将远离人们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消逝。(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对3点得满分

篇9:人类的老师现代文阅读理解与答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模仿A.mB.m

正确答案:B

2.判断正误。

第3自然段的段意是:轮船流线体形式设计的过程。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A

3.判断正误。

工程师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改为被字句是:船体的设计被工程师改进了。

A.错误B.正确

正确答案:B

4.判断正误。

工程师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改为把字句是:工程师把船体的设计改进了。

A.错误B.正确

正确答案:B

5.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A.从鸡蛋身上得到启示,在建筑物上运用了薄壳结构。

B.从鲸身上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C.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正确答案:ABC

【课文同步】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健所在。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1、看拼音写词语。psujioxnxīnshjūnyn()()()

2、。亡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部,再查()画;鼠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部;匀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组词:()、()。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2)()早知道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科学家()可以少花不少精力。(3)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怎样用力()不能把它捏碎。

4、填空。(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课题加上双引号表示______(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除了本文列举了的例子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①科学家从_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科学家从__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类根据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根据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

1、破碎教训新式均匀2、亠一鼠Jjūn

篇10: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自述《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上世纪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摘自《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 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 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洗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 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 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4)作为一位享誉海外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B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E项,天真童趣说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这一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2)写黄永玉是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2分)写曾熙是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2分)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2分)

(3)①生活节俭。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从一而终;在纸皮和包装纸上起画稿;惜墨如金,用墨精细,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完才去洗笔。②关心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③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维护个人尊严。不因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坚决不接受敌伪的拉拢。(每点2分)

(4)①齐白石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我们应该提倡节俭。(2分)②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过穷日子的人,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理的人。更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最终功成名就,进入得志者的行列,却不得志而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淳朴与节俭的本色,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的另一种高尚境界。(3分)③当今社会稳定富足,我们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浪费。贫穷需要节俭,富裕更不能忘节俭。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节俭光荣,浪费可耻。(3分)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阅读理解说明方法作用题型如何答题

(1)下定义。这是一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有属性的说明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科学性、严密性,其作用是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2)举例子。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举出一些准确、恰当、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事理简单化、浅显化,把事物说明得准确、明白、易懂,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分类别。这是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类,并逐一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

(4)列数字。这是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其作用是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5)作比较。选择与说明事物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外部联系的事物或事理进行比较,最大的作用是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6)打比方。这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个方法也常与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同时使用。

(7)摹状貌。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或特点进行描写,其主要作用是使说明生动形象。

篇11: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6.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答案】(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

(2)卢汾的不幸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答案】(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

(2)“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8.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

评分标准:共3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9.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别作答。(3分)

【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③金果报人生。

“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

篇12: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现代文阅读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重新走向融合的原因。

C.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该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D.大数学家苏步青在数学领域独树一帜,同时,他十分钟爱中国古代文学,且造诣颇深,他便是推翻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了两者的大融合。

2.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D.全文侧重说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

3.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

1.A 解析:“必定”一词绝对化,违背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侧重说明的应是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意义。

上一篇:扫一屋与扫天下作文下一篇:善待自己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