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2024-05-18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精选6篇)

篇1: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1、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2、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

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3、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2)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3)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4)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4、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分析

(1)注重价格,讲究经济

大学生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2)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短期、邻近地区为主

由于在校大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出游多以短期到邻近地区为主。《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出游天数多以2~4天为主,比例总和占74.7%。因大学生生活经历少,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们旅游时多选择与日常生活反差较大的自然风景类的旅游目的地。

(3)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

篇2: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现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已屡见不鲜,一方面有的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而另一方面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倡导合理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

一.将高消费进行到底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出现在某高校的顺口溜。住的不是学校的宿舍,而是自己租来的套间;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华伦天奴”。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靠借债来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据某高校的一辅导员介绍,大学生高消费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二.爱情投资

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玫瑰和钻石,没有钱是浪漫不起来的。情人节、妇女节、七夕节、元旦、国庆节、圣诞节甚至劳动节的节日礼物是一件都不能少。现在不少校园里“礼轻情义重”被视为“陈腐观念”,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因此价格的高低,变成了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主要砝码。男生送女友金项链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山东师范大学的阿菲是学校有名的校花,用同学们的话说,追她的男生有一个营。今年情人节,她的众多疯狂追求者之一剑辉下足狠心送了她心仪已久,价值上万元的DV,终于博得美人一笑,得以抱得美人归,但剑辉也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正所谓“女为悦己者荣,男为己悦者穷”。穿衣打扮。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有些女生,化妆品必用名牌,为美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每月为护肤化妆、买新衣服花的钱就上千。大一大二还好,穿个“柏仙多格”、“佐丹奴”就满足了,到大四要找工作时,砸在包装自己的行头上的钱就有几千元。山东大学新闻系的小王求职时准备了两套一千多元的套装,精致的手提包顶一个月的生活费。她还专门到影楼拍了500多元的写真集。400元的美容护理眨都不眨眼。

三.饮食住宿

有的学生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自己每月花几百元在校外租房,还配置热水器、空调、电脑等,要求再高一点的,有专门的保姆伺候。有的高校密集地区附近甚至形成了学生公寓产业。某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学生们每天要倒

掉两三桶剩饭剩菜,剩饭剩菜的“含金量”还很高,看着大鱼大肉漂在桶里,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每到晚上或周末,高校周边地区的饭店就挤满了学生,他们和大人一样推杯换盏、交际应酬。今天生日庆祝,明天同乡聚会,后天联络感情。这次你买单,下次就该我做东。父亲母亲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

资还不够增进几次感情。而大学区附近的洋餐馆,尤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主角也往往是寻求浪漫的大学生。

四.贫穷是可耻的大学生朋友们自己是如何看待高消费现象的呢?“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来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给人们以刺激,社会怎么会有前进。”“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并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形成即期消费、精神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的孩子适当提高一下消

费水平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有些前卫大学生的新消费主张还是让记者大吃了一惊。“家里供我们完成学业不仅包括学习,更包括生活,没有优质的生活怎么会有好的学习质量,他们出钱是他们的义务。”春节期间携女友到海南潇洒出游的大学生张某对记者如是说。“我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完蛋了,我们就应该趁着年轻好好享受,别说花明天的钱,花后天的钱又怎么样呢?只有好好享受,才对得起我们的青春,才不枉此生。”

五.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穷不能穷孩子。”住在济南市建设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虽然我们家里的收入也不多,但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绝不能因为钱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得舒畅,不影响学习。”

只要儿女打着“学习需要”的幌子,父母一般都会爽快地掏钱。不过毕竟一月供得起孩子上千元花销的家庭还在少数,这就出现了穷家的富家娃现象。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这种故事,除了让我们心痛之外,更让我们悲哀,中国有这样的子女,中国有这样的大学生,中国还有这样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榨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滋润。

六.走出攀比炫耀怪圈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学生的高消费有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社会上消费分高中低的等级,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恰恰是这种高消费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大学生毕竟还是消费者,即使少数人通过给校外公司编程、炒股等方式获取了一定收益,但离高消费的距离还不小。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不要让金钱成为学生骄傲的资本。对富翁而言,自己不应提倡、追求高消费。国外的企业家如美国洛克菲勒,就十分注意教育子女有个约束。如新加坡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台湾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室子弟与平民同甘共苦等等,中国也应在这方面加强措施。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刘惠林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著名社会学家、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指的是“养不教,父之过”,败家子葬送父辈产业,现在看来“富不过两代”就完了。那些富翁自以为给子女金钱挥霍,是提高他们的身份,实际是不但毁了后代,而且毁了自己。

著名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则认为我国在教育上的不公平发展趋势不断扩大,以致产生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于上大学、上重点高中或设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而某些“大款”之子,成绩再差,只要有钱,就可以上“贵族学校”的反常现象,政府应该想个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家、个体老板、少数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把钱拿出来投资教育,以资助“希望工程”,让寒门子弟得到良好的教育。

300万贫困生在上下求索

然而当某些所谓的校园富翁在追求高消费之际,他们忘记了中国尚有7000万民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连几元钱的书费都交不起;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有的连肥皂也买不起,洗衣服用的是从食堂好心师傅那里讨来的碱面!陕西宝鸡的丁炜考上了复旦大学。他的父亲无力替他凑齐7000元学费。失望之极的丁炜最终以自杀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共300多万人,仅山东地区就有四万多贫困生。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目前,高校每年的学费平均约为4200到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很多城市家庭一年的收入,这对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调查表明,有42%的调查对象和90%以上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受访者月平均支出在300元以内,而纯粹用于生活保障的费用则更少。调查还表明,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约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为节约伙食费,有很多特困生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

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与衣食无忧、受教育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竞争,大多来自山区、农村的贫困生显然处于弱势,能够挣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在校园里是凤毛麟角。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更让人痛惜的是,贫困生为了生存去打工,反而影响了学习,不仅与奖学金无缘,而且使自己的学业陷入危机。

有些大学生可以开着私家车上学,而一些特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无疑对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压力。华师的课桌上曾刻着这样一句话,“穷人的浪漫是辛酸”。对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越来越高的罪魁祸首。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受不了“己不如人”的感觉,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紧追潮流,把消费抬得更高。这样,有些家境不佳的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赚外快,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作为一名从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孩子,没有比上大学骄傲的事情了。但是还没等到他把家庭拉出贫困的深渊,他的家庭却因为他的学费而在贫困中陷得越来越深。家人住的是一间建于六七十年以前的土坯房,屋子里只有一只光秃秃的灯泡和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一张小饭桌、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几张铺满了毯子的床。为了学费家中已是债务缠身,家庭几乎面临崩溃。父母几年来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他上大学起家中就没有吃过肉。

贫困的生活造成了张力过于敏感自尊的心态,名校人才荟萃的现实又使他不再是最拔尖的人物,这彻底打破了他多年来的心理平衡。寒碜的衣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也让他在生活优裕的同学面前自卑,这使得他彻底自我封闭起来。

走近贫困生,我们不仅震惊、同情,还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他们正挣扎在贫困线,正面临失学的危险,我们又为他们做过些

什么呢?

七.寒门学子且行且珍惜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人群,生活的坎坷不幸,造成了他们的困境,他们比同龄人早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在为学业发奋图强的同时,时常还要被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困扰。但贫困不是学生的过错,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他在心理上也把自己当

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那就完全地沦为一个“贫困生”了。

所有的社会都习惯于替强者捧场喝彩,只有战胜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贫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生活,贫穷也许只是一种动力。青年的问题应该自己努力解决。特别是大学生,不能把自己当成弱者乞求社会照顾。如果不付出努力与劳动,始终是被动地等待,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谈不上发展和创造。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用一个行动消除困难,战胜贫困!

贫困生要彻底脱贫就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看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广交朋友,加强人际交往,向“青少年消除贫困

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昊奖学金”特等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权益优秀公民”、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刘向阳学习,在自强、自立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篇3: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关键词:符号消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行为

在当今生产过剩、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 人们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们的生活不再以生产劳动为主, 而是以消费活动为主。以前, 农民耕种、饲养, 拿出所得产品来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人们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基本重合。现在, 人们的生产场所逐渐变小, 人们生产的场所甚至是流水线上的某个点, 但人们的消费场所却变得丰富多样。

一、符号消费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对的对于产品的吸收和占有, 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的, 被刺激出来的欲望, 人们消费的不是使用价值, 而是“符号象征”。简而言之, 一件商品越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与特点、身份与地位, 越是能将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区别开来, 它就越具有符号价值。

戚海峰在《符号营销》中, 提出了“符号化消费”的概念, “即消费者不再以产品的功能、质量作为唯一标准, 而更加看重能否通过消费这件产品来满足自身心理上的某种诉求, 这种诉求即可以根据自身的某种价值来确定, 也可以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某种时尚。此时的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此时消费的主要对象并不在于商品本身, 而在于寄托在商品身上的意义, 消费者通过占有和消费此类商品从中体会到某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被称为符号化消费”。事实上, 戚海峰提出来的符号消费, 其涵义就是对商品的符号所指, 其意义的消费。

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随着经济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生的消费结构日趋的综合化。经济方面, 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均收入的提升, 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 导致了学生生活费的充实;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文化的交融, 西方文化思潮的流入, 西方的消费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内的学生。

二、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调查

为了较客观地对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描述, 更准确的反应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现状, 笔者对南京江宁中专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 收回196份, 回收率为98%。

从表1可以看出, 外形占比82.6%, 高居各要素榜首, 说明商品的外形已经成为中专学生购买商品时首要关注的重点, 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是当代中专生主要的符号消费行为。价格因素仅占比60.4%, 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子女数量的减少, 商品的价格已经不是当代中专学生消费主要考虑的因素了。质量的占比仅次于外形居第二位, 说明当代中专生在考虑审美的同时, 没忘记商品的实用性。

从表2可以看出, 对名贵商品的使用, 当代中专学生更对认为此消费行为反映了自己的眼光品位, 名贵的商品在商品的“圈子”中是超凡脱俗的代言, 因此, 换句话可以说, 当代中专生认为自己不俗眼光品位可以通过名贵的商品展示给周围的人。有36%的人认为以上都不是, 占比远超向人炫耀自己、能体现自己身份地位和财富, 说明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处在满足自己合理需求的理性的范围内。

从表3可以看出, 广告对当代中专生选择商品时的暗示是非常大 (62.7%) 的。说明媒介对大众消费的暗示、大众消费行为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也充分地证实了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中商品符号“内爆”的理论。人们选择商品时, 不仅仅选择的是它的使用价值, 更多的是选择它所代表的意义价值。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专学生 (89.3) 选择商品时的依据是商品的外形符合其心情和审美。从本质上来说,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 对审美的满足和需要也是符号消费。比如人们在选择一件衣服时, 有人认为红的好看, 有人认为绿的好看, 至此, 商品的颜色作为载体反映了消费者不同的审美观。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 当代大部分中专生还是不赞成超能力消费。

从表6中可以看出, 表6进一步说明了当代中专生消费观念的“务实”。“讲究实用, 能用就好”的消费动机无疑是健康的, 注重使用价值的消费。“体现审美、品位或形象”是高于使用价值的消费, 是人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的精神上的需要, 对美、个性等需求满足的消费需要, 这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需要的消费。

由以上数据调查分析, 当代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有一些特点, 首先, 对美的消费占比很大。学生是个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的群体, 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 对于社会变化的感知非常的敏感, 适应能力强, 在这样一个以物为中心的时代, 学生更是走在前端, 把握时代时尚的脉搏。中专生更是如此, 中专生相比较高中生, 学习压力小, 更是需要通过别的渠道来体现自我价值, 差别性消费这个手到擒来的途径, 毫无疑问地成为对象之一。商品外观的差别性, 着眼于外, 更是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对商品的选择, 特别的外观载体凸显出的个性, 成为学生们选择商品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 通过符号彰显个性、品位。改革开放以来, 多种文化观念并存的大背景下, 中专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受到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不拘一格, 展现自我个性是当代中专学生的新面貌。个性的商品“不能幸免”地成为中专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载体。对商品“个性”的消费, 这一符号消费行为, 成为当代中专生普遍流行的消费模式。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有用性, 既包括物质的有用性, 也包括精神的有用性, 因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不同于动物那样简单的满足生存欲望的需要, 而是有更加丰富完整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人必须先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然就不能存在, 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时, 他不过是满足动物性的需要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 超越人生理需要之上的消费才是人的消费。基于这样的理解, 当代中专学生对商品符号“美”、“个性”的消费, 属于符号消费, 但这样的符号消费并不应该遭到批判。学校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 应该客观地对待学生的符号消费, 在接受理解的前提下, 做恰当的引导。如果生硬地给学生的符号消费贴上奢侈, 浪费的标签, 无疑是对人性的压抑, 是对人作为人的消费的遏制。因为许多符号消费是复合人类的符号性需求, 符合人的本质, 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的性质和效应,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而是需要一些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

摘要:为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识,寻求学校的应对策略,对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状态较好,对于“另类行为”的理解更加多元,富有人文关怀,认为学校应该加以引导,但缺乏有效的应对。学校教育对“另类行为”的影响力不及家庭和媒体、心理等产生的效力。将“另类行为”的管理纳入学校校纪校规等明文规定相对有效,学生更喜欢“面对面”形式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另类行为;学校;对策

一、调查实施方案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项调查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读本科学生。我们将所有上海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总体分为综合性高校、理工科类高校和文科类高校三种类型。先选取一所高校进行预调查,修改调查问卷后,共抽取8所高校进行正式调查,覆盖所有类型高校。在每一所大学中再按专业学院最终共抽取1400个样本,回收1378份,有效问卷1276份,有效问卷率为91.14%。

2调查样本的主要特征

本次研究涉及的调查对象中各类人群的主要特征所占比例如下:大一学生40.24%,大二学生33.40%,大三学生21.41%,大四学生4.75%。男性50.35%,女性49.65%。来自大城市学生52.03%,中小城市学生32.71%,农村学生15.26%。独生子女占75.72%,非独生子女占24.28%。父母的管教方式,专制型9.42%,民主型73.24%,放任型14.07%,溺爱型3.27%。

3调查维度和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理解、态度、具体行为、影响因素)、对学校及自身的评价、现有对策评价和对策期待三个维度八个方面。问卷内容选取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遇到或关注的问题,如:衣着另类、关系另类、节日另类、语言另类等,涉及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大学生另类行为及学校对策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

1高校学生对“另类行为”的理解笔者通过文献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到大众将“另类行为”理解为“与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或传统文化习俗不相容的行为表现,具有一定个性化和创新性”。而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认知却不仅仅局限于此。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另类行为的理解各不相同。在最符合自己对“另类行为”的理解排序中,排序在第一位最多的是“举止奇怪”,占28%,第二位的是“不符合主流”,占16%,“性格有趣”和“个性夸张”并列第三各,占12%,其余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表现叛逆”、“不符合传统”、“自我中心”和“追求时尚”。排序为二、三的各选项所占比例接近,没有显著差异性,“追求时尚”是大学生对“另类行为”最不认可的理解。

2高校学生对“另类行为”的态度

对于“另类行为”的态度,呈典型的正态分布。75%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11%的学生表示“接受”,而14%的学生表示“不接受”。

对于“不接受”另类行为的学生,他们选择的表达途径也因人而异,“背后议论”占大多数为31%,“通过BBS”以及“当场表达”的学生接近,各占18%和19%,而“向学校或者学院反映”属极个别现象仅占4%,还有28%左右的学生没有选择。

3大学生“另类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在预调查基础上,笔者修改了调查问卷,将另类行为具体按“生活另类”、“学习另类”、“活动另类”、“穿着另类”和“语言另类”5个方面进行分类,共计56题,以期根据学生对这些另类行为进行“绝对接受、可以接受、无所谓、不太接受和决不接受”5个梯度的评价结果,寻找当代大学生“另类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规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不能接受的行为中,“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首当其冲,其“决不接受”占48%,“不太接受”占36%。其次为“发生在校园内的极端事件,如群殴等”,其“决不接受”和“不太接受”倾向总比例为74%。然后分别为“天天打游戏,被迫退学”、“寝室或公共盥洗室的资源不用交费而随便浪费”等行为。学生“不太接受”的另类行为,最突出的选项分别是“借别人的钱永远不记得还,别人借自己的,哪怕再少,也催着还”、“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是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使用他人的东西”、“只要与人有过节,就一直放在心上,想办法整他”以及“谈恋爱就像找金钱袋”,比例均在45%左右。学生表达“无所谓”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热衷加入社团,却很难参加活动”、“喜欢占卜等来评论性格、爱情、事业前景”、“打扮中性化”等选项,分别占该选项的44%、44%、43%。“可以接受”的另类行为有“酷炫一族”、“偶尔没带手机,或整天无一条短信感到失落”、“有心事,都写进blog里”,其比例分别为29%、27%、23%、22%“绝对接受”的另类行为中比例最高的分别是“酷炫一族”、“打扮中性化”、“喜欢独立制作者剖析人性黑暗面的影片”、“在宿舍里养宠物”,其比例成分为9%、8%、7%、7%。

4“另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你认为大学生另类行为中,最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传媒”以及“心理因素”都占据了30%左右,而“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的管理”分别占8%和1%。

其中认为大学生另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排在第一位的是“追求个性”,占39%,“排解压力”和“表现叛逆”均占24%左右,认为是在“冲动情绪”和“从众”心理支配下产生该行为的学生分别占8%和5%;比例较小。

(二)大学生对高校及自身的评价,

1对所在大学的评价

(1)对自己学校的认同度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比较热爱”以及“一般热爱”的学生占了42%和36%,非常热爱的有13%,而“不太热爱”和“非常不喜欢”的很少,仅为7%和2%,且国家教育部重点高校与市属高校学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在对“学校的氛围”评价的问题调查中显示,分别有41%与4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高校是“开放”与“一般”。“很开放”也占了11%,而“严谨”甚至“非常严谨”仅占6%和2%。

2对“自己及周围学生精神面貌”的评价

调查还显示,对于“周边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比较有精神”和“一般”的占了绝大多数,分别为42%和36%,“神采奕奕”的比例骤减,占12%,而“多数情况下精神不好”以及“几乎每天都没精打采”的学生仅占7%和5%。对于“自己精神面貌评价”的结果,与对他人的评价结果近似。

3对高校文化氛围的期待

对于“你认为学校应该具有的氛围”的期待调查表明,51%的学生认为应该“开放”,20%认为学校应

该“很开放”,17%的学生认为“一般”即可。10%和2%的学生认为应该“严谨”和“非常严谨”。

(三)对学校现有应对“另类行为”状况的调查

1管理态度

对“大学是否应该对另类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的调查表示,大学生据此有立场分明的两派,分别认为“应该”的占53%,“不应该”的占47%,持“应该”态度的学生略占优势。

2现有管理手段

在对“据你所知,你所在的学校对另类行为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吗?”的调查中,回答“没有”的学生占93%,“有”的学生占7%,高校管理中对大学生另类行为的应对几乎为“空白”。

3对策期待

在如何有效引导“另类行为”的建议中,有31%的学生寄希望于“社团活动、自发宣传”,同时“紧跟时代的公选课”也占23%,“利用学校BBS进行大讨论”和“校方组织大型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18%和17%,传统的“在校内张贴标语、海报等”形式遭到冷遇,仅占4%。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理解并非我们预先估计的那样,与传统的理解差距很大,而是在“举止奇怪”、“不符合传统”这样较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元素,即“性格有趣”和“个性夸张”这些中性甚至正性的认识。体现了大学生的多元化观,在少数对“另类行为”的批判色彩中,蕴含人文关怀。

其次,大学生对“另类行为?的接受态度,由于“无所谓”的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向“接受”或者“不接受”游离的可能性都极高。这既表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也反映出“玩世不恭”心理产生存在着较大比例的潜在诱因,同时说明我们研究应对策略的重要性。

第三,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应该对另类行为进行引导,但他们表达对“另类行为”不满的手段单一,途径缺乏。显然高校对学校中的“另类行为”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有效的引导。

第四,大学生眼中的“另类行为”虽然涉及到学习、宿舍生活、交友、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但还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挑战权威,如违反国法校规,关乎道德底线的行为,更多地被视为“另类”。投射出管理规则的制定,对另类行为的引导有相当大的作用。

第五,当代大学生整体心态良好,态度积极。对自己所在学校认同感越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

第六,上海市高校文化氛围呈现多元化,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开放式教育。对学校“开放”氛围形成的期待越大,希望自主管理的愿望越强烈。

第七,多数高校对“另类行为”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学校原有的针对“另类行为”的应对方式陈旧、落后,不被学生接受,效果不明显,正因如此目前学校对“另类行为”的管理功能弱化。在对其引导效果方面,家庭和传媒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青年人在当下追求新异的活动中获得满足或从众的需要是心理特征。

第八,大学生比较接受面对面的交流,以此了解并解决另类行为问题。而相比之下标语及海报形式比较死板,不适合沟通。大学生期待学校通过更多现代化的辅助手段,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学校的精神家园。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第一,高校应该在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定内在心理特征和合理的外在行为的基础上,将另类行为的引导纳入学校管理的系统工程里。高校需明确管理规则,尤其在《学生守则》里有履行告知的义务,让学生及老师有所了解和认识,便于在契约精神下,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如应对的目的。

第二,高校要以开放的姿态,提供多元化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园广播、手机短信等,用丰富详实生动的实例,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杰出人物等有影响力的事件公布于众,让在校的师生都有心灵的归属感,让爱校荣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第三,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尤其应加强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做到宿区、校区和家庭三方融动。调查反映多数另类行为发生在宿舍,由校方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宿舍的寝室长,上下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宿合文化。高校在对学生另类行为的引导方面,还可以更多地规范管理学生社团,在他们中间有意识地塑造典范,以便模仿。同时,加强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定期、及时地与学生家庭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致,从而达到三方融动的最大合力。

第四,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有计划地开设富有时代气息、深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引导学生在课堂这样的公众场合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包容不同的观点,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达成基本一致。课堂发言的形式,有助与学生“口头承诺”的心理暗示形成,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其言行的一致。

第五,培养一批熟悉高校相关的校纪法规、思维活跃的青年骨干辅导员。他们既要有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战经验,又要有良好的课程教学知识。既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管理学生,具备对学生另类行为教育中的法律解释能力,又能做到在生活中走进学生、贴近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领路人。

篇5: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

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

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

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

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

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

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篇6: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9%;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3%。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 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 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 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 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 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 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服装消费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新内容。大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想法。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消费中具有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更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成为许多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首选。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30活形态研究》显示,有 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4.5% 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实现对生活的梦想”;61.4%的大学生承认“手机、Email、ICQ”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15.6%的大学生过去一年中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而使用银行卡在线支付率高达29.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江指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亦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消费、旅游和体育文艺活动等;大二学生逐渐转向以学习方面的消费为主;大三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为就业加砝码或准备考研,许多同学热衷于“考证”、出国及公务员考试等;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消费,找工作先要包装自己,然后到不同地方去应聘。

笔者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消费特点

①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上升、差距增大 ②消费结构多元化 ③追逐时尚化、个性化 ④消费方式网络化、电子化 ⑤大学生消费具有阶段性

B.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献,一种是系统地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另一种是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如家庭、媒体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周丽在温州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主要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类型、恋爱状态、消费观念这 6 个定性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其结论是: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差异。第三,家庭类型对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影响作用显著。第四,恋爱状态对大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影响。第五,不同消费观念的学生月总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梁前德对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析了家庭住地类型、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其家庭住地类型以及居住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层上,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在低消费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重最大;一般而言,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

程磊等人对徐州市 4 所高校共 1,200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家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周春霞、彭光芒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近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消费方面信息的大学生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同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娱乐类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对高消费、盲目消费产生向往。

宋逸成指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具体到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有 4 点: 网络提供了数量繁多的商品;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网络购物的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根据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调查可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总的来讲有以下5个方面:性别、在校年级、家庭类型、恋爱状态、不同的消费观念。

而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讲的话,可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大学生离开家庭走入校园,但家乡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的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主要是积极影响。

③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符号行为”成为当代大学生取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

C.大学生消费的不同领域研究

除了大学生消费的综合性研究文献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领域。如大学生文化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

李俊、蔡涛指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有: 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开支不断增多;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化消费需求;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网络文化消费占很大比重。同时,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学生文化消费缺乏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存在着低档、庸俗的消费倾向。

2003 年,韩湘平、陈玉清抽取湖南省 5 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各 500 名进行了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时 80%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型、运动型、观赏型和阅读型,男女生在体育消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后,对各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查方式。

张红明、李庆梅研究了大学生在具体的网络消费中的行为选择类别,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快速聚类法制定聚成:学习提升型、自我表达型、娱乐休闲型、交易创业型、沟通交流型,这5 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细分类型特征。

冯建栋指出,“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他对郑州市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地大学生旅游欲望强烈,其中 96% 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如下: 旅游时间较为集中(多为假期);旅游方式多样(集体、少数人结伴、单独出游等);旅游目的以休闲娱乐、开阔视野为主。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 ①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 ②大学生体育消费 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 ④大学生旅游消费 ⑤大学生奢侈性消费

D.大学生群体消费研究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仍分为多个不同的群体,而每一个群体的具体消费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是非常有帮助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欧定余经过调查论证指出:“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高达 20%左右,这是一个较大而且特殊的消费群体。”

宋卫民认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长的过分资助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贫困大学生受到同学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笔者经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研究如下: ①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差异问题

男性和女性在消费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偏好差异。笔者认为,男女生之间消费结构不同,女大学生用于食品、娱乐方面的支出少于男大学生,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多于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支出男女差异不显著;而在总支出方面,女大学生略低。

②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

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③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

2009年以来,大学校园里的90 后越来越多。与 80 后相比,90 后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具有鲜明特点。笔者对 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90 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基本适应,只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盲目的攀比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现象。其次,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支出比重过高。最后,消费缺乏规划。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在研究的主题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结构分析仍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2.在研究对象上,90后在校大学生为主,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3.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都通过实证分析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与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作为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问世。其研究方法逐步趋于成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然而,也的确有部分文献存在实证分析简单、理论分析空洞以及说教意味浓重等不足。在以调查问卷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不少文献存在问卷题目设计相似、有效问卷数量偏少、样本选取随意性大等问题。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文献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去展开实证研究。但大部分统计分析也还仅仅是停留在对少数几个变量相关性分析或显著性分析的层面上,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充分梳理或借助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目前,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深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禹小英: 《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与高校消费教育研究———基于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载《消费经济》,2010 年第 5 期。[2]马芙玲: 《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载《商场现代化》,2006 年第 27 期。

[3]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7 年第 36 期。[4]梁前德: 《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例》,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第 19 期。[5]程磊李彦宾等: 《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载《会计之友》,2011 年第 6 期。[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3 年第 6 期。[7]宋晓欣: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心理动因分析》,载《商业时代》,2010 年第 36 期。

[8]宋逸成: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载《中国商贸》,2011 年第 28 期。[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 年第 18 期。

上一篇:以我的好友为题作文下一篇:新农合总额预付汇报材料-河南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