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感觉

2024-05-18

高三作文:感觉(共14篇)

篇1:高三作文:感觉

被妈妈爱的感觉就像喝了一杯咖啡,入口初苦。其实细细品味它有一股浓浓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又忘了简化?”母亲大声喊道。我哭着说:“邋遢。”“你说过多少次你粗心大意了?今天忘了简化,明天……”妈妈说。哦,又有人告诉我了。我妈的批评永远完不了。像那天晚上的事情经常发生,我也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直到那天,我才感觉到被妈妈爱的感觉是那么美好。

“啊!”我哭了。脖子又僵硬了。我不敢动,皱着眉头,咧着嘴向餐桌走去。我刚才说的是不舒服的枕头,没想到换了枕头,但是我妈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放学回家,妈妈赶紧问我:“脖子好点了吗?”我说:“好多了。”他走进书房,发现电脑开着,有人抬头看什么枕头舒服。才知道妈妈很关心我的落枕。我以为我妈可能会给我买一个,但是我妈对我的爱不只是我想的那样。

第二天回到家,发现妈妈家门口有一条小缝,就偷偷去看。我看到妈妈一手拿着针,一手拿着线。首先,她喝了一口线,把它指向针眼,拉了拉,在底部打了个结。然后把针扎在布上,再从上往下穿,从下往上拉紧线,再从下往上穿,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缝制枕头包。右手需要一会儿穿针,一会儿收紧线,一会儿拉直,一会儿弯曲。很累。我看到我妈动了动脖子,低下头继续缝。那是夏天,妈妈一直在缝纫,房间又闷又热,让汗水从妈妈脸上流过。心里充满了喜悦,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没我妈缝完开始塞棉的时候想的那么容易。我看到我妈先放了点棉花,用手一按,好像软了,再多放一些,然后躺在枕头上试了试,然后又拿出了一些棉花。就这样,我妈试了几次,觉得对了就封了。平时感觉妈妈很严厉,但此时此刻,妈妈深深的爱在心里荡漾,感觉真的很甜很美!

深夜,外面很黑,路灯也不是很亮,除了妈妈家的灯还亮着,好亮。肯定是我妈没做完工作,因为她给我做了个枕头。不知怎么的,她好像有点不舒服,很爱我妈。

第二天,我拿着妈妈给我做的棉枕。它又轻又重。睡觉的时候枕头很软,枕头中间刚好往下,是妈妈特意给我设计的。闭上眼睛,就像躺在海边柔软的沙滩上。你的耳朵里充满了母亲的话语,你的脑海里充满了母亲的身影。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很甜。

被妈妈爱的感觉不一样!别看有时候,我妈会训练我让我感受到苦,但苦一定是痕迹,更多的是我妈让我感受到的甜!

篇2:高三作文:感觉

早读铃响的时候,真的觉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前一个同学讲完后,语文老师摇着手里的一堆题,向我走来。我的心真的跳出了嗓子眼。

我终于走上了讲台,发表了题为《今天的感觉》的演讲。今天的感觉真的让我难以忘怀。

那种无法控制的紧张和怯场直到现在还控制着我。由此我想到了我曾经知道的两个故事: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第一次演讲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她几乎没说什么,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却有观众评论她的演讲:“她不是在说话,是在尖叫,甘地夫人以笑声结束了她的第一次演讲;美国前总统福特出道时演讲结结巴巴,让观众很不舒服,称他为“哑巴运动员”。可见“古之圣人”第一次出现,被称为“今之人”怎么能不紧张呢?每个人都会有怯场的心情。关键在于锻炼和坚持。有人说“诗人是天生的,演说家是后天习得的”,说明演讲的能力取决于实践和后天的努力。再举两个例子。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小时候患有口吃。为了矫正口吃,他反复练习阅读和慢读,并对着镜子矫正口型和舌根位置。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令人震惊的演讲者。再比如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萧伯纳,他年轻的时候很害羞。20岁刚到伦敦的时候,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在门口转悠了20分钟,没勇气按门铃。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参加了一场辩论。大家让他发言,他勉强说了几句。事后他觉得自己是个笨手笨脚的傻子,于是发誓要练习口语表达。后来,人们总能在学校、公园、市场、码头等许多地方看到萧伯纳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过去的里,他发表了1000多次演讲,最终成为一名擅长幽默的演讲者。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圣人之所以神圣,在于他们有勇气磨练自己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为第一次失败就对自己失去信心,避免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对于第一百次的成功,他们往往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前九十九次的失败和耻辱。想着自己,这个即兴演讲不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吗?今天的感觉现在不禁豁然开朗!

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田园旋律,而是现代交响乐的浑厚节奏。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你和他。口才好,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收获。鼓起勇气,努力吧!

篇3:让作文多些“想妈妈的感觉”

第一部分:忆, 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

教师请学生在最干净的一张稿纸上写下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 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上暖意融融。

第二部分:划, 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教师让学生在五个名字中划去一个, 并陈述理由, 且以自己的语言渲染气氛, 逐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接着, 再划去第二个, 第三个……直至最后一个。学生的情绪陷入低谷。

第三部分:写, 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

教师请学生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时间为15分钟。写后, 请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 教师进行引领点评, 其他学生作适当修改。

第四部分:悟, 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堂发生的这一幕, 为自己写的文字起一个题目, 在题目中表现“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整个设计浑然天成, 课堂一起一伏, 张弛有度。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 极富感染力, 点评引导循循善诱, 从容自如, 很好地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课堂上, 教师掌控自如, 学生回答精彩,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最后提升主题亦是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这样的课, 是一顿视觉大餐, 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课, 亦是一顿思维大餐, 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其一:什么是作文

这堂课曾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并展开争辩。其中一位网友这样说:“这位老师真是够‘狠’的, 为了一篇作文, 就要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一次‘生离死别’。而且, 还是让尚且年幼、纯洁的孩子亲手用笔‘做掉’自己的亲人。结果正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 仅用15分钟, 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 可是读着这些只能算是问号与感叹号叠加的所谓文章, 实在如鲠在喉。”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但于我来说, 的确如此。这样的课堂, 不缺激情, 却少了一股温情;读着澎湃, 却少了一些回味。这不禁让我想起那篇小文章《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 妈妈去杭州学习, 去了好长时间, 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 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 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 因为妈妈回来了, 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 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我很想她, 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文章很简短, 很质朴, 可是那一句“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不管用多么生动的语言都不能写出小孩子内心这种最真实的感受:想哭的感觉。于是, 我就想问:究竟什么是作文?

以我肤浅的理解来说, 我认为作文就是抒写生活, 反映生活;抒写自我, 表达需要。所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 是生活的缩影。那么, 在小学,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作文课呢?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呢?在我这个一线教师看来, 原因有两点:一是小学生对日常生活视而不见, 不知如何观察;二是小学生有时想写, 想要表达, 却无从着手。这样看来, 我们要教给学生有序地观察, 有序地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再回过头来看王老师的这堂作文课, 是以“生命意识”立意的, 他想通过深度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诉求, 从而让学生想写并乐写。这样的本意是好的, 但我认为, 难道我们教师非得通过这种逼迫的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立意新颖高超吗?并非如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平平实实, 却自有一番温情在;比如那个获得冰心作文一等奖的7岁小童写的“想妈妈的感觉, 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最为朴实的语言, 却表达了最为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 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柔柔的, 没有澎湃的激情, 却感人异常。

其二: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王老师的课无疑是精彩的, 课堂无疑是诱人的。然而,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面对十二三岁的小学生, 我们的课堂有必要承载这样的生命之重吗?我觉得没有必要。面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 我们应更多地给予他们灿烂的阳光, 温暖的亲情, 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 而没有必要用这样“残酷”的方式让他们经历情感的大起大落。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总是讲究立意, 立意高远、深刻, 分数就高。写老师, 必定要写到“兢兢业业”的园丁精神;写妈妈, 必定要写到“无私”的母爱;写山水, 必定要感叹“祖国的美丽富饶”……如此一来, 学生们的作文便多了共性, 少了个性, 因为太有“个性”的文章往往得不了高分, 立意不高的文章总是因为“没有深度”而招致“棒杀”。这是否扭曲了作文教学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中对“习作”的目标描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如此看来, 在小学阶段, 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怎样写”, 而不是过多地去思考作文课该承载什么, 否则, 目标不明, 也就难免南辕北辙了。

其三:作文内容该如何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 仅从作文角度来说, 给予学生的东西的确很少, 如果作为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 面对的若是高中、大学的学生, 我相信给予他们的东西会更多。在这节课上, 学生的确沉浸其中, 有了情感的体验, 但却没有挖掘生活的源泉。王老师让学生想想亲人的音容笑貌, 想想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原本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之匣, 那些温馨的、感人的小细节原本可以进驻学生心间, 充实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体验, 可惜也只是匆匆带过。除此之外, 就是在点评作文的过程当中, 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一些语言的运用, 整堂课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渲染。然而, 我们为什么要拼命追求作文语言与情节的“生动感人”, 而忽视作为作文血肉的点滴生活呢?不一定大喜大悲才能写出好文章, 唯有对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予以自由、自然表达, 才是好文章。否则, 何来《背影》?何来“想妈妈的感觉”?

篇4:练好作文“感觉功”  

问:听说学写“孔雀作文”要“练好作文‘感觉功’”,“感觉功”是什么意思?

答:怎样从生活中发现作文?首要的是练好作文“感觉功”,就是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感觉到的生活体验,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知道,这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呀!比如:将一粒白砂糖放在舌尖上,便可描述“视觉”和“味觉”:“一粒砂糖,半透明,表面比较毛糙。刚咬下去有点硬硬的,咬久一点,感觉沙沙的,并尝到了甜甜的味道。”

问:“练好作文‘感觉功’”,要练出什么样的“感觉”呢?

答:要练出新鲜可爱的生活感觉,比如写对太阳的感觉,一般写成:“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放出温暖的光芒,使万物生长。”这不过是一般的大家共有的生活感觉,要是写成:“夏天的太阳好热情啊!伸出千万只手,把我抱得好紧,好紧!”这就是新鲜可爱的生活感觉。

问:“练好作文‘感觉功’”有什么作用?

答:其实,作文就是写生活的感觉,可以这样说:没有好的生活感觉就不会有好的作文。因此,练好作文“感觉功”,能让你不断获取生活的新感觉,写出一篇又一篇孔雀开屏的作文。

从生活中体验各种“感觉”

○见大又见小——体验视的感觉

平时生活中,你往往见大不见小,而练作文“感觉功”就要见大又见小,好好体验视的感觉。面对一片枯树叶,你该怎样描述呢?“这是一片形似水滴的枯树叶,它的柄端破了,中间有一些小黑点,叶面上还有白色的像芝麻般的斑斑点点。”

○细嚼又慢咽——体验味的感觉

平时吃食品时,你往往不太在意味的感觉,而练作文“感觉功”就要细嚼又慢咽,好好体验味的感觉。吃一口辣椒酱,该怎样描述呢?“吃了一口辣椒酱,嘴巴立刻麻了。我赶紧喝下一口冷开水、水唱下去的时候,却像一股热流流了下去。”

○目睹又耳闻——体验视与听的感觉

冬天,下雪了,既看到飘落的雪花,又听到雪花的声响,该怎样描述呢?“我打开雨伞站在雪地上。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夹杂着雪珠,雨伞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像千万条春蚕吃着桑叶。”

教室的一有

在教室空空的一角,以前曾坐着我的好朋友怡成。

我和怡成曾经一起放学回家,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那天早晨,我俩像以前一样向学校走去,突然,她摸出一颗“碎碎爱心”说:“我父母离异了,他们不要我了,我要去乡下和奶奶一起生活。明天,我要转到乡下去上学了,这半颗爱心给你,你以后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一样。”我听了,点了点头,脚步继续走向学校,心里在怪怡成的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不要怡成,为什么要让怡成转学?天下所有父母都为孩子着想,而你们为什么抛下怡成不管?一路上,鸟儿不再歌唱,蝴蝶不再跳舞,云儿不再快乐……

第二天,我独自上学,走进教室后朝角落一看,怡成果然不在那儿。

(作者:上海黄浦区“小作家”班学员 蓬莱路第二小学三年级俞佳霖)

《教室的一角》这类题目很容易写成教室的生物角,这一篇却写成了对同班好朋友的怀念,源头就是与众不同的生活感觉。

从“我”跟怡成“一起放学回家……”到怡成摸出“一颗‘碎碎爱心’”,从怡成无可奈何的话到“我”对怡成父母的责怪,直至以“鸟儿不再歌唱,蝴蝶不再跳舞,云儿不再快乐”表达沉重的心情,无不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觉。顺着这一生活感觉写下来,作文便能内容充实,感情真实,文笔顺达,有如风吹水上,自然成纹(文)。

首、尾两段的点题起到了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

请你读下面的句子,选出“篇末点题”的句子打√,并写在作文尾部的横线上。

○现在,每当我上学,总会惦念我的好朋友怡成。( )

○现在,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往教室的一角看去,因为那儿曾经坐着我的好朋友一怡成。( )

“孔雀作文”我来写

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个,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孔雀作文”。

湖边的柳树

“味道好极了!”

风在吹口哨

亲爱的同学,请你赶快将你的“孔雀作文”寄来(信封上请注明“孔雀作文”),请程老师给你“开窍点评”,好吗?

篇5:高三作文:感觉

爱,平平常常的一个字,但它牵连着无数情感与追求,让生活充满意义;爱的酸甜苦辣凝聚了所有的情感,汇集了所有的牵恋。

我的记忆银河中,爱的体会不少,一件件牵动着我的心,我的情。

(1)记忆中的亲情

亲情无私、伟大、真挚、纯洁,它是人间天堂。记得是在我2岁的时候,我踩在板凳上,要到一米高的窗台上取东西,一不留神,板凳,从我脚下一隅而去,使我的头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哎哟,好痛!我的头碰到了砖头了,流了许多鲜红的血。我不知是痛过了以后,忘记了病疼,还是原本就没感觉,还是被深深的父母亲情感动了,我回想起来伤口找不到一丝痛的感觉。头破了,我大哭起来,父母赶快带我上卫生所。一包雪白的纸都被我的鲜血染红了,父亲吓得脸色苍白,母亲在送我去卫生所的途中,一边擦我不停往外涌的鲜血,一边眼中含着泪花。虽然我早哭得泪洗满面,但我似乎从眼角的余光中看到了母亲晶莹的浪花,唉,真幸福!有惊无险,卫生所的叔叔为我包扎好伤口,我就回家了。回到家中,父母就轮流着把我抱在怀里,我说要自己走,而他们执意要抱着我,说不要把伤口感染了。虽然我那几天挨了不少痛,但是我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父母是如此的爱我。父母把我抱累了,也不愿放下我;胳膊酸了,也不愿松开手,我虽然受了伤,但我一直沉淀在亲情的浓爱中,一直品尝着苦中的甜!

(2)友谊中的感情

纯洁的友谊,难能可贵,然而,将友谊创造深化的是一个个青涩之果。刚迈出幼稚门槛的我们又进入一个多样年华,青春期,思想的进化,知识的新颖,让我们明白了:朋友之间有的不仅是纯洁的友谊,还有带刺的花朵。我也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抚摸,去触碰那朵带刺的花朵,开始清香四溢,然后流连忘返,最后伤痕累累,这就是青涩。幼稚天真的我们太早地接触了爱的含义,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到最后只剩满身的伤,满手的刺,满眼的泪水,这也是一种爱,但是它还不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幼稚,我们不懂!

爱、恨、情、仇有多深,慢慢体会!

篇6:高三作文:感觉

好学生每天都要提心吊胆,为啥?还不是那烦人的“一油条两鸡蛋”的成绩嘛,要是稍微“跌”点儿,一般就有“暴风雨”要是“跌停“了,就少不了“冰雹”,而“差生”呢,就无所谓,恰好反过来:稍微“涨”点儿,就是个“大晴天”要是“涨停”了那“彩虹”都出来了,每次考试,尖子生都是“人心惶惶”不信?你可以问他们,每次想到这儿,我就心酸。

好学生也有甜的地方:老师经常会拿我们做榜样,让那些“差生”向我们看齐,而且,在各项竞选活动中,好学生的名字一个顶俩,使我们在“PK”中屡屡“夺魁”老师的奖励和表扬也让我们心花怒放,至少在其他同学面前挣足了面子,无论做什么都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好学生也有“苦差使”如:替老师跑腿,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老师的事也真多:又是领东西又是发东西,什么领本子,发本子呀,我都不知道在领料房和教室之间跑过多少回了,有时玩游戏,和同学激战下酣的时候,一个我最不乐意听到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尹昕,你去帮我到达301室领一些信纸。”唉,我只好乖乖地变成一只小绵羊,“光荣”而又圆满地完成任务。到底谁是老师?唉,搞不懂,“老师就是无情物,化作沙皇更恰当”哦,开玩笑的,可别告诉老师啊!

“喂,这道题怎么写?”“求求你了,教我写这道题,好吗?”“你教不教?不教就不小心我把你………”“我只能提醒,不……。”可看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武器”,我只好“招”这个题目的答案是。“这个字这样写。”我也想“抵抗”可谁让我体肓不行,“逃跑”都来不及啊!后来,我专攻武艺,最后练成“九阴白骨爪”可谁知道,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见软磨硬泡”不行,直接使出杀手锏——“借刀杀人”,借的还是老师这把刀,我没招了,虽然心里觉得不服,但还是要口若悬河:“这个题的答案是。因为。所以。”

有时,老师批评其他同学时,有些同学就会起哄:“连尹昕都没表现好。”听到这种话,我就觉得自己刹时成了众矢之的,心底有种咸咸的感觉,真难受。

篇7:感觉_高三作文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即便是这样的过程有些疲惫,但他们仍就愿意去修炼自己,去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喜欢守着这样温柔的目的去邂逅一种温暖的人生,我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修成正果必定都是要途经九九八十一,难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东西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原来的条条是道也看不清楚了,自己原来的初心又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在这一路上各种的心情与感慨。海都不曾忘记。

我只是想着在某一天你能够踏破岁月,真正看清楚生命的真谛。

我只是想着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能够完全无拘无束的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去生活,就好像以前去二零图说别人的生活一样,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其实从来都不会被别人所影响,哪怕是别人说的话多么难听,多么难以入耳,他们仍然不会因此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我很羡慕在这样的远方有太多不一样的节奏。

更羡慕在远处的某一个角落里,有很多人都在等待着你的出现,即便是那些东西看起来分外遥远,即便是很多情怀都已经让我们遗忘的一干二净。

篇8: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概述

1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人类各种感觉是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的学习过程, 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的, 这种庞大的可塑性需要外界的不断刺激和引导。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不但伙伴少, 而且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 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 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 当然先兆流产、妊高症、胎位不正、情绪不稳定、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2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本体感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

(1) 身体平衡功能障碍。

与前庭功能障碍有关。表现为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手脚笨拙、常碰撞桌椅;多动不安、不听劝阻;动作协调能力差、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组织能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2) 触觉防御障碍。

表现为过分防御、躯体和情绪反应过度。对亲人特别暴躁, 强词夺理, 胆小, 到陌生环境则害怕;偏食、咬指甲、爱哭、过分依恋父母, 易产生分离焦虑、严重怕黑, 独占性强, 不爱洗脸和洗澡。

(3) 本体感觉障碍。

指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存在问题, 导致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迟缓、笨拙, 穿脱衣服、扣钮扣、系鞋带动作缓慢吃力;吃饭掉饭粒, 写字不工整且作业拖拉, 懒惰, 做事没有效率;怕爬高, 拒走平衡木, 不爱玩积木、组合东西。

(4) 视觉障碍。

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视觉不平顺。分不清左右, 写字部首易颠倒, 分不清2和5、6和9;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 但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 多字或少字;常抄错题或漏抄题, 写字速度慢且不工整, 不愿写作业, 眼睛易疲劳, 造成学习能力不足。

(5) 听觉障碍。

表现为听记忆力短暂, 常忘记老师说的话、留的作业, 听广度不足或听觉速度慢, 复述听到的事情缺少逻辑性;语言发育迟缓, 表达能力不佳。

3 感觉统合测评

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等1994年修订的适合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量表包括前庭平衡功能障碍 (涉及身体的大运动能力) 、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 (主要对情绪的稳定性及过分防御评定) 、本体感及身体协调 (涉及本体感和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 、学习能力发展 (涉及由感觉统合不良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 及大年龄的特殊问题共计5项, 计58题, 量表每题按“1—5”5级评分, 各项的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 (T分) 。无论哪一项的T分在40分以上为正常, 30~40分为轻度失调, 30分以下为重度失调。

4 感觉统合治疗及疗效

感觉统合治疗部分是爱尔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是神经系统完善的重要时期, 由于儿童的大脑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为改善脑功能提供了基础。感觉统合治疗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 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 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 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1.2]。治疗工具是以滑板为主要训练器材的全套感知——运动训练教具。感觉统合治疗是一种寓训练治疗于游戏之中, 运用游戏式的运动控制感觉的输入, 特别是从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及皮肤等刺激的感觉输入, 使儿童能统合这些感觉, 并同时做出适应性反应, 从而改善儿童动作不协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和学习困难等问题。1996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481名儿童接受治疗的结果表明:感觉统合失调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7%, 显著改善率也达到74%。对运动协调及注意力集中的总改善率超过95%;情绪稳定的总改善率也达87%;学习成绩提高的总改善率为56.2%[4]。总之, 感觉统合治疗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注意力、运动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Ayres认为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7岁。因此, 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 可以有效地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 经大脑整合作用, 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 并作出反应。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 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地运动, 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虽然智商正常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 因而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综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并简述了治疗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

参考文献

[1]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 ;186-188.

[2]Ottenbacher Kenneth, Short Margaret 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 ment[J].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 (6) :287-329.

[3]任桂英, 王玉凤, 顾伯美.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2) :70.

篇9:培育学生作文的“新感觉”

我在分析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着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新感觉”,捕捉“新感觉”,积累“新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作文基础,几年来,尝到了甜头。

一、“爱心”是找到感觉的“阳光”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阳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阳光,才会呈现万紫千红,多姿多彩。世界才会显得那样令人神往,那样风光迷人。如果把“爱心”比作阳光的话,那么你感觉下的事物也会出现形态各异,光芒四射。

引导学生找感觉,我从培养“爱心”入手,使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动人的事迹,美好的情景。如: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向残疾人献爱心的活动中,我就抓住时机,向学生宣传社会各届人士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典型事例,以及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动人事迹,让这些“事例”、“事迹”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对残疾人倾注爱心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对大自然中各种美好景物,我也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有时让他们观察校园里的花、盆景、树木等。花儿开放时艳丽的色彩,醉人的芳香,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携学生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博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爱心”。有了这一份“爱心”,孩子们的心和自然中生物的心“搭”在一起,时时可以相互“交谈”。

当然让学生“爱心”起动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赏优美、动听的音乐;挂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名家名画、书法佳作,指导学生欣赏,体会作者的心灵花火,在琴键上、笔墨中绽放。其中蕴藏着的“美”,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品的强烈的美感,“爱”之心同时博动。

二、“思考”是捕捉新感觉的“钥匙”

学生有了内容丰富的感觉,教师应及时地启发、正确地诱导他们去“思考”,使感觉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使先前产生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鲜的感觉。

例如:当学生观察小溪流以后,对“小溪流”泛着白花花、清亮亮的、流动的水,已感觉到溪流非常活泼、非常可爱。我就及时地启发学生思考:小溪如果没有干涸,他可能停止流动吗?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不会,它还是日夜不停地奔走。”我继续点拨,小溪流的这种不知疲倦的精神,在你周围的人群中,可有像它这样的品格?学生思维的闸门顿时打开了,有的说像下岗找工作的妈妈,总是不怕挫折,不怕劳累;有的说像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我们,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经过这么一推究,对溪流就有了“新感觉”。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有的同学喜欢在物与物之间,思考他们的相同或区别;有的喜欢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的则喜欢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却也能从中阐述自己的别样的理解等等。不管怎样,我常对学生说:只要你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的花朵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三、“随笔”是积累新感觉的“绿色通道”

同学们的新感觉一旦被“发掘”,我们决不孰视无睹,应该毫不吝啬地把赞赏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表扬的话语如冠冕般戴到他们头上。当他们的情趣被激起,我们适当地引导他们表达这种感觉,先用口头表述,紧接着采用书面表达。否则,新感觉将会如昙花一现,一去不复返。

如何将这种新鲜的“感觉”,长久地储备,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仅仅做到零散的表达,这一步还是不够的。我要求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小小的笔记本,随时把新鲜的感觉记录下来,这是别具一格的“随笔”。“随笔”不停地记录自己头脑中随时冒出的思想或情感火花。同学们一天可以写一篇,也可以写多篇,倘若没什么感觉,当然也不强求;看下边的这些“随笔”,不得不让我为他们鼓掌:陈金超,《大山的孩子》:妈妈告诉我,大山的孩子是那蹦蹦跳跳的,朝我们走来的溪流。胡丽君,《风的颜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吹绿了田野,吹绿了山坡……冬天的风是白色的,吹白了屋顶,吹白了江河。何惠,《红叉叉》:发下考后的试卷,上边有一个个红叉叉。它可不是我的朋友,我汗毛根根竖起。发下的作业本,上边有一个个红叉叉。它可不是我的朋友,我的脸比它更红。又该发本子了,红叉叉不会再来。我不会有这样的朋友,我深信!而日记通常记录自己一天中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学生必须每天记,今天实在没什么可写,就记录一下从早到晚的行程。显然,让学生写“随笔”比日记更轻松、更有兴趣,“随笔”可以说是一吐为快,日记有时则带有一点任务、负担。

篇10:高三作文:感觉

早读的铃声响起时,我真有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感,前一个同学讲完了,语文老师摇着他手中白花花的一堆题签向我走来,我的心真是要跳出嗓子眼儿了。

我终于走上讲台,面对大家作这个题为《今天的感觉》的演讲,今天的感觉啊,真是令我终生难忘。

那种抑制不住的紧张、怯场的心情,直到现在也还依旧在控制着我。由此想到了我曾知道的两个故事: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第一次上台讲演时,也是紧张得不行,她竟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她勉强说了些什么,连自己也浑然不知,只是台下一位观众评价她的讲话是:“她不是在讲演,而是在尖叫,甘地夫人在一片哄笑声中结束了第一次讲演;美国前任总统福特初次登场时,讲话结结巴巴,让观众听了很不舒服,称他为“哑巴运动员”。由此可见,“古之圣人”初次登场尚且如此,那么称为“今之众人”的我又怎能不紧张呢?怯场的心情是谁都会有的,关键在于锻炼,在于坚持。有人说“诗人是先天的,而演说家是后天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演讲的才能是靠练出来的,靠后天的努力而来。不妨再举两例。曾做过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他为了纠正口吃,就反复练习慢读书、朗诵,对着镜子纠正自己口型和舌根的位置。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了一名语惊四座的演说家。再如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肖伯纳,年轻时十分腼腆。20岁初到伦敦时,有一次去朋友家赴宴,在门口徘徊了20分钟,还没有勇气去按门铃。后来,在朋友的极力劝说下,他参加了一个辩论会。大家让他发言,他勉强说了几句。事后,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位笨拙的傻瓜,于是发誓一定要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后来,人们在学校、公园、市场、码头等许多地方总能看到肖伯纳慷慨陈词的身影。中,他讲演一千多次,终于成为以幽默见长的演说家。由此,我深深感到,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他们那种勇于磨练自己的精神。他们不因为第一次失败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回避做自己干不好的事。他们为了第一百次的成功,往往心甘情愿地忍受前99次的失败和耻辱。联想到我自己,这次即兴演讲不正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吗?今天的感觉到现在就不禁豁然开朗了!

我们的生活已经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旋律,而是雄浑的现代交响曲的节奏了。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纷繁的世界正展现在我、你、他的面前。具有良好的口才,将会使你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收获。壮起胆量,努力尝试吧!

篇11:高三作文-长大的感觉

本篇高三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阅读、传播!

时光在飞,我正跨越着青春的门槛DD日子在走,而我已好久没有留心,蓦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留下浅浅的履痕,而心灵深处那份执着的真诚却依然真切,而且永远真切。

小时侯,我,小祺和小珊是最亲密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见我们仨在一起。每到生日,小祺,小珊和我都互赠礼物。都过去了,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她们送给我的礼物,说实在的,不管是文具盒,精致的发夹还是手套,它们都是我心灵的支柱,是一种真挚的关怀,是心灵的慰藉,是连结友谊的纽带。

又是一个我的生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长大了。“生日快乐,这小小的礼物,是我亲手织的.,有些粗糙……”她笑了,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她那双笨拙的手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编织,还时不时向妈妈讨教的情景,所有的一切我都明白了。“小君,等等,生日快乐,这可是我为你精心准备的礼物哟!”小珊露出一副骄傲的神色。“咦?小祺就送你这个?”说完,露出鄙夷的眼光,得意地扭头离开。顿时我的心凉了一大截。回到了教室,在同学们的簇拥下我把这精致的礼盒打开了。“啊,好美的水晶苹果,这样的翠绿,再看看另一个,再看看另一个,什么?生日就送这手套吗!?”一大帮同学围在我身边。听着同学们的因物择友观。我沉默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友谊应如蓝天对白云、对小鸟的慈爱,应如大地对山川、对河流的接纳。它是真挚的关怀,是心灵的慰藉,是爱心的互换,是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嘈杂的空间里,人际关系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我们可以违心地恭维女孩子并不漂亮的衣裳,可以夸张地对并不幽默的话语发出大笑,可以……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真的是一种失去,失去良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而小祺平时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思量,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友谊”。

难道人长大后真的应该互相冷言相对,被世俗间狭隘之心害得透不气来。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那种幼稚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令人向往的心灵,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了吗?人每走一步都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也是最最珍贵的。

篇12:进入高三的感觉作文

其实那一刻,我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知道那是或者其他通讯工具,但是我选择忽略它们,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但在我们看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但是当我看到你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无论用多长时间,也未必会忘记。

就好像时间的流逝成了历史的必然。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都无法改变这里的一切。就好像这些事情根本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而是和它们息息相关的。

以前我试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很多道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的话太无力,太不值一想。

也许过了很久,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呆在这里。时间久了,很多东西都在变。

篇13:高三作文:感觉

1. 舞蹈感觉的基本概念

在对舞蹈感觉的基本概念进行说明和分析时, 就必然需要首先探讨美学艺术、形象和想象等基本概念, 感觉这样一个概念本身属于心理学范畴, 但是在实际的研究环境下会在美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正是因为这样, 就可以认为美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对感觉的研究, 当然, 这样一种定义或者是认识主要区别于逻辑学当中的思维, 虽然这样一种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 但也确实能够较好的反映和揭示美学当中实际存在的一些内容和特征。美学艺术之所以是感性的, 主要还是因为美的东西都和形象有关, 其所反应的都是实际生活当中思想和意识的形态, 因此往往是可感的, 而形象的可感性又能够进一步的引发想象, 想象这样一种状态扩展到更加广阔的概念上那就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并不是美学艺术这样一门感性学科当中的内容, 而是理性认识的范畴。正是因为这样, 在对美学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的停留在感觉的水平上, 而是应当综合性的在把握表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其本质。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创造的本质在于想象, 这就意味着, 在创造过程当中起核心作用的仍然是想象, 在人类生理当中, 负责想象的神经中枢是人的右脑, 因此, 可以追根溯源的认为创造力的中枢在右脑, 更进一步的就可以认为美学艺术的研究有利于右脑开发, 而右脑的不断发掘和开发反过来又利于美学艺术创造。总而言之, 就是要说明感觉和想象对于美学艺术有着至关重要限额作用, 这一概念对于传统美学观念而言就是不小的挑战。但是, 没有想象的感觉只是动物层次的水平, 正是感觉当中的想象层面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 舞蹈感觉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含有想象的感觉。

2. 舞蹈感觉的意义

舞蹈感觉在舞蹈教学当中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如果认为学员舞蹈感觉很好的话,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可其有舞蹈天分, 而舞蹈天分可谓是对舞蹈学员最好的评价, 但是这里所说的舞蹈感觉到底是什么?往往将其视作为教师个人的感觉甚至仅仅只是一种评价,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研究当中都发现, 这样一种舞蹈感觉的认知和强调远不是教师感觉这样简单, 更多的是学员自己的感觉, 这是由舞蹈这样一种美学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如美术等美学艺术, 如果说作品感觉很好的话, 必然指的是观众在看的时候的感觉, 无论画面如何生动也不可能是画作本身的感受, 但是舞蹈的不同就在于任何舞蹈作品都是由有感情的人来完成的, 而参与演出的人员自身会对舞蹈有所认识和理解, 并在自己舞蹈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 这就是这里所说的舞蹈感觉, 且这样一种感觉在舞蹈当中体现的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 感觉是人对外界信息的客观反应, 针对于此, 舞蹈感觉当中我们强调的就是人对自己这样一种特殊的外界信息的客观反应, 简单的说就是自己这一主体对自己这一客体的反应和认识, 更为具体的说就包括躯体本身的动感和静感, 除此之外还多方面的包括舞蹈着舞蹈过程当中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体现。总的来说, 舞蹈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概念, 在实际的背景环境下还可以更为详尽的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舞蹈感觉中的舞台感觉

舞台感觉实际上是舞蹈感觉当中的一种外部感觉, 也就是舞者对于舞台环境的感觉, 在舞蹈过程当中具体包括听觉、视觉和触觉等, 也就是说, 舞台上灯光的特点、观众的表现以及舞台各方面物理环境的控制与变化舞者都是能够直观感受并在舞蹈当中体现出来的。

(2)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舞蹈感觉中的一种内部感觉, 强调的是舞者自身的平衡感和身体内部感觉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舞者肢体的动感。实际上舞者肢体的动感是舞者本体感觉当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这是因为舞者肢体动感所体现的是舞者对于自身身体各部位运动状况的感知, 这在舞蹈当中无疑是最核心的部分;而平衡感则主要强调舞者对于自身运动方向和力度的感受与控制, 使得自身能够始终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当中, 正是因为这样, 静态平衡感觉在舞蹈教学当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就是人的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实际上是很难通过舞者自身的心理或者是身体控制来实现控制的, 因为内脏感觉直接受控于神经和下丘脑, 因此无论是其调节还是其变化与控制, 最为舞者本身都是没有直观的感觉的, 换句话说, 就是舞者在舞蹈过程当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样一种变化, 只有在非常特殊或者是非常极端的状况下才能够感知其变化和控制, 但也仅限于感知而已, 仍然不能够自行进行控制与变化, 这实际上也就是本文的核心观念, 认为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舞蹈感觉, 而之上常规的生理变化。

(3) 主体感觉

主体感觉强调的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和范围, 在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人的人格和内心, 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不能够通过潜意识的生理和心理调整来实现, 而必须要通过想象才能够引起。这样一种主体感觉并不是简单的内部心理感受, 而是舞者对于自己内部心理感受的认知, 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舞者所认知的心理感受, 而不是认知本身, 但这确实舞蹈感觉当中的核心所在, 也是舞者的灵魂和核心。

二、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分析

1. 本体运动与本体感觉

舞蹈毫无疑问是动觉艺术, 所谓动觉艺术, 主要是和视觉艺术以及听觉艺术等一些易于理解的艺术概念进行区分, 在视觉艺术当中, 主要通过眼睛来接受信息, 在听觉艺术当中, 主要通过耳朵来接受信息, 但是在动觉艺术当中, 则没有相应的器官来接受信息, 而是直接通过肌肉里的关节小体来进行接受, 而这样一些关节小体都存在于人的内部, 因此动觉也就成为了人们对于自己躯体各个部位运动状况的感觉。本体感觉的层面较高, 实际上是包括运动状况在内的所有全身运动情况的感知和认识, 简单来说, 就是人的大脑对于一切躯体运动状况的掌握和认识。总而言之, 舞蹈是动态艺术, 其介质或者是载体就是人的整个身体。

本体运动当中的动态所说的并不是外部实际固然存在的动态, 而是指舞者自身躯体的动态, 之所以将动觉归结到本体感觉内, 就是因为动觉的高级神经中枢同样存在于本体感觉的躯体运动中枢内。通过上述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认识到, 本体感觉和本体运动中的四肢运动和感觉都是通过大脑皮层当中的高级神经中枢来实现控制与指挥的, 因此就可以认为发达的四肢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发达的神经和头脑。不仅如此, 在上文当中也已经指出, 本体感觉是多方面的包含动觉和静觉等多种类型感觉的, 这也就意味着, 舞蹈者自身强大的平衡感就说明舞者对于自身运动的方向和力度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准确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更进一步的深入到大脑层面来分析该问题, 小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人的静觉反应, 而静觉最初的来源和感受器就是耳蜗中的半规管, 其具体原理可以简述如下, 即半规管当中所存在的液体会对管壁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从而给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 小脑就是通过对这样一种程度和力度的感觉来对方向以及平衡等进行判断。这实际上也就是说, 舞者良好的平衡感还意味着发达的小脑。事实上, 即便是从实践的角度上来看, 舞蹈着的智商也确实是存在着显著的优势的, 其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后期的教育不到位, 使得舞蹈学员在文化素质上一定程度的跟不上, 这一层面的原因才造成了最终学业表现上的区别, 而并不在乎大脑和智商本身。

2. 舞蹈技能的学习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 就可以认为舞蹈技能的学习从本质上来将就是一种对本体感觉和本体运动进行强化的过程。舞蹈技能的教学是舞蹈教育当中最核心的部分, 在舞蹈研究当中也是关键的话题, 一般认为, 舞蹈技能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舞者对于自己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结合和统一, 下文当中对这一说法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和分析。

第一, 舞蹈技能的习得毫无疑问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 这样一种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在反射理论当中称之为强化, 事实上, 对于任何一种技能性的学习而言, 训练和强化都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基本上也可以视作为技能学习的显著特征。换句话说, 就是认为技能性学习当中绝对没有一看就会或者是一听就会这样的状况, 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实现精通和完全掌握,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舞蹈学员是非常有必要的, 能够为后期的学习做好基本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

第二, 舞蹈技能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在于本体感觉和本体运动的自动化, 简单来说, 就是认为真正熟练甚至是优秀的舞蹈就是在动作完成的过程当中已经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来进行控制, 能够保证身体完全自主的完成动作, 这样一种完全自主实际上只是指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不参与,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主和不控制, 只是其控制主体是更高层次的人体内部运动感觉神经而已。这样一种动觉控制形态实际上就是舞蹈技能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 甚至可以认为, 舞者只有在实现这样一种状态之后才能够做到在舞蹈过程当中将自己的意识控制到其他事物上来, 如自己的表情状态、眼神状态、观众表现以及舞台控制等, 这样一种结合才能够真正形成最佳的舞蹈感觉和艺术想象。舞者在不断学习和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当中, 动觉控制的作用就会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视觉等所有其他方面的控制作用就会不断弱化, 此时舞者就能够凭借自身肌肉的自我运动感觉来进行控制与调节, 然后通过自身意识对外界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来实现最佳的表现效果。在此阶段内, 教师最为核心的作用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想象等问题上来, 不要再一味的强调技术本身。

第三, 上文当中已经指出, 舞蹈技能并不只是舞蹈技能本身, 还包括舞蹈心智能心理上的问题, 因此在舞蹈教学与训练当中就要尽可能的实现这两者直接的结合和统一。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体动作的表现艺术, 这就要求舞者在运动过程当中具备利用身体各部位完成连续动作的能力, 这样一种能力的实现与体现就是上述动作技能;而另一方面, 舞者还要能够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本身, 也要对舞蹈所使用的音乐有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 使得舞者能够对舞蹈所表现的内涵有准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这实际上就是所说的心智技能, 对于舞蹈来说同样是非常核心的。

三、影响舞蹈感觉的因素分析

1. 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同步加强

对于舞蹈学员而言, 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同步加强是实现优秀舞蹈感觉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重要形式, 在上文当中已经明确指出, 舞蹈教学本身就是运动训练、心理训练和感觉训练的高度结合体, 其中的运动训练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本体运动问题, 强调的是技术和技巧的重复训练问题, 而真正的艺术问题还是在于舞蹈心理训练。对于舞蹈而言, 良好的舞蹈基础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但绝对不是全部, 其中舞蹈基础是技术课程的内容, 需要的长期的坚持和训练, 不是此处探讨的重点, 此处主要强调的及时如何通过良好的心理训练来提高舞蹈感觉并最终实现舞蹈的完美展现。所谓心理训练, 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尽可能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 基于此来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心理, 使得其在表演或者比赛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 这实际上也就是心里训练的结果体现。总而言之, 就是强调心理训练对于舞蹈学员的重要意义, 同时认为其是提高舞者舞蹈感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在对影响舞者舞蹈感觉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希望对舞者情商对于舞蹈表现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般认为, 情商是一种介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东西, 或者说是认为其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一种结果表现, 但总的来说, 情商对于人的心态以及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因此认为其本质仍然是一种认识能力, 换句话说, 就是其本质就是智力, 只是这样一种智力的认知对象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理解和认知, 而是对自身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认知, 但情感本身又是非智力因素, 正是基于此才认为情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表现。

综上所述, 认为舞者的成功基于其创造力和情商, 本质上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舞者应当通过对自身综合感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舞蹈感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形态学科研究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 (1)

[2]彭吉象, 汤旭梅.艺术学与舞蹈学发凡——兼谈艺术心理学和舞蹈心理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 (1)

篇14:从新感觉派小说到新感觉派戏曲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直接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他们大多是在上海都市环境孕育出来的小说家,寻求表达“都市内容”的文学形式、结构与修辞。新感觉派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并将主题感觉投诸客体,使感觉外化,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也往往借用西方意识流手法来写作。其中,施蛰存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作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属中国现代小说的首次。他用一双弗洛伊德信徒的眼睛,挖掘人物的心理,特别突出潜意识与变态心理的描述,《石秀》里的石秀,不再只是《水浒传》里正直机敏的拼命三郎,还展现了其性压抑与虐恋的倾向。

我第一次读施蛰存的小说《石秀》,艳丽的色气、杀戮分尸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此后就一直有将施蛰存小说舞台化的想法。后来我读到也是上海作家的张恨水写的《水浒人物论赞》,其中提到石秀这个人有“四怪”:

朋友之妻犯淫,朋友看了不快,一怪也。看了不快,直告其夫,谓日后将中其奸计。岂天下淫妇,皆有杀夫之势乎?二怪也。其夫反谓告者有罪,告者止于证明而已。而代为杀奸夫,更且杀奸夫之党羽,以皆与朋友何事?三怪也。既杀人矣,既得表记矣,冤大白矣,为朋友谋,为自己谋,似已无可再进,而断断然必劝朋友之杀其妻,四怪也。夫杨雄自姓杨,石秀自姓石,潘巧云自姓潘,本已觉此三人,无一重公案构成之可能,若至于迎儿,则不过小儿女家听其主人之指使。苟有小惠,似不可为。而翠屏山上,石秀亦必欲杨雄杀之。嗟夫!何其忍也。

施蛰存的诠释,给了以上“四怪”狂野却合理的解释:潘巧云作为石秀欲望投射的对象,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容貌与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石秀迷恋而不能占有的。当这个美女误入歧途,石秀想扮演拯救者或指导者宣告失败后,以毁灭她的方式占有她,完成了这个仪式,他便“转大人”,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石秀在《水浒传》中出场次数不多,却以勇敢、机谋在戏曲中留下鲜明的印记。京剧《翠屏山》以“粉戏”著称,前半段强调荀派花旦的做工与媚态,后半段武生则以一种男性专断的豪情与节奏,立斩奸夫淫妇于以惩罚,图一个额手称庆。《翠屏山》曾经是禁戏,在清朝与解放后都有禁演记录,主因自然是“粉戏”与“诲淫诲盗”令执政者顾虑。另一方面,这个戏有难度,即使是成名的演员,也不太敢随便拿出手。我在香港看过裴艳玲老师与张慧敏老师演出的《翠屏山》,确实好看!节奏与拿捏的度都刚刚好,气质亦宛如古人,这不是一般年轻演员可以达到的。

石秀这个人物,经施耐庵、罗贯中、金圣叹几个男性作家琢磨,到了施蛰存手上,已经有了质变。然而京剧的《翠屏山》已经建立了一个很高的艺术起点,获得以歌仔戏形式来搬演《石秀》这个制作的机会,我也不想再以“翻案”“老戏新诠”的方式来做。我认为就像石秀用一双猎奇的眼睛来看潘巧云与她的婚姻关系、施蛰存用精神分析的眼睛来看石秀、张恨水用人情常理来看水浒人物一样,观看的方法,与观看时的“滤镜”,就已经决定了“新感觉派”与众不同之处。要排一个新感觉派的戏,自然也要有一套新感觉派的编剧与导演方法。

回台湾后,我重新梳理了《石秀》中几个角色的思路,并参考了宋代妇女史的数据。重新列出这几个角色的身份:潘巧云──商人的独生女、杨雄──任职于看守所的基层公务员、石秀──无产者、裴如海──神职者。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利害关系,我看到的是一个想要保有继承财产支配权,同时又想要拥有恋爱对象的宋朝女子所做的选择:一个没什么钱的基层公务员是入赘女婿的好人选,这个人若不能满足她的爱情需求,一个能言善道的和尚或许就会是一个好的外遇对象。她以一种危险平衡的方式运作她的事业、婚姻与爱情。石秀在这里反而是一个无从插足的“外人”。若以“外力介入”(或者说石秀的眼光)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庭,就会发现利益与谎言搭建的婚姻制度是多么的脆弱,迫使我们直面爱情、性、婚姻、家庭的本质。

这个故事是由石秀的视角叙述的,但同时他又是被许多作家、说书人、戏曲、电视剧所叙述的,我们从小到大被喂养了这些故事,形成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窥视这个家庭的秘辛时,是否也以眼睛主导了诠释?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回报以眼睛所期待的情态?“粉戏”就是呼应这种期待的产物。然而在戏曲改革之后,这种“养眼”的表演却显得尴尬了,现在台上谈恋爱只剩下搭袖子对看。那么我该怎么在舞台上呈现有温度的感官时刻?于是将京剧《战宛城》、歌舞伎《樱姬东文章》的情节与身段糅进了歌仔戏中,让情爱在戏曲舞台上显得更为坦然与别致。

施蛰存对石秀的心理描述十分细腻复杂,他对杨潘所组成的家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包含了爱与恨、痛与快、情与欲、羡慕与鄙视,充满了矛盾与激情。于是我也着力于铺陈他的心理历程、他的犹豫、不安与意志的转折,最终走上断尾之路,奔往梁山。陈禹安以往都是饰演漂亮、文弱的小生,《石秀》在她的演员之路上,已立起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全新人物典型。

《石秀》的班底皆为一时之选,台湾传艺金曲奖得主陈禹安、跨界京剧花旦钱宇珊、扮装天后胡BB、花脸鼓者贺毅明,是极具诱惑的新鲜组合。我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但我希望可以改变观众的眼睛与耳朵。我很感谢能与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工作。未来也希望能延续这套“新感觉派”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更多有意思的制作。

上一篇:梨花造句下一篇:新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