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2024-05-17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本书分析不同类型的神经症,说的很详细,具体。所有的神经症都源于内心深处无法调和的冲突,不管是基于外界价值观的`压迫还是曾经的经历,人的三种基本需求:亲密,孤僻,对抗,在一个内心世界无法和谐共处,导致某种程度的某一倾向占据主导。而这种以某一倾向为主导的人格,总是不可避免的压抑其他两个方面的本能需求,内心无法统一。这些无法整合的冲突有人用理想化形象来加以掩饰,有人用盲点法来屏蔽自我。

在社会运转的大齿轮中,人们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的极度麻木,导致人与自身的极度疏离,内心分裂。不仅将外界的人与人分隔成不同的类别,区别对待,还用“合理化”的推理来自欺。真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必须通过推理来抹平。为防止人格分裂的危险,过度自制倾向之强,在常年累月之后转变成了对各种情绪的抑制,不论这些情绪是热情,性激情,自怜还是怒火。某部分现代人,连爱情,婚姻和性的欲望都消失了,这不过就是典型的神经症的表现吧。最具干扰性的怒火,需要投入更多力量来遏制,但人们忽视了自制的强迫性本质。如果自制由于任何原因不起作用了,他会被恐惧包裹,甚至是担心自己发疯的恐惧。“自以为是”也能派上用场,消除内在的怀疑,杜绝外来的影响。

整本书非常专业,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搞清楚逻辑关系,甚至一段话要重复读好几遍。如果身边有类似的情况的人,还需要代入思考,辩证分析。

篇2: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不同于弗洛伊德对人心理治疗的悲观态度,卡伦・霍妮认为人完全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并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

亲近他人,以他人为中心,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重视爱情与性交的作用,隐藏自己内心的敌意与报复欲望。因为隐藏敌意,又无法真正获得亲密关系,冲突一直存在。

抗拒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将错的通过外化作用投射给他人。强调意义与利益,极度追逐权力,以此获得安全感。

疏远他人。对获得安全感已经绝望,待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化形象的世界里,不与他人接触,就不会破坏人格的一致性。疏远自我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为了获取某些权力、地位、名望,伪装为另一种性格并获得了成功,如此他就会变得畏惧、讨厌他原本的人格,担心原人格会破坏他的生活。同理,当一个人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只要求你听话的家庭里,你的自由意志就会无情的被粉碎。同时,你的安全感来源也变成了由他人给予,变得极度渴望他人的赞赏、喜爱、肯定。

在三种基本冲突中,我是在家庭里以抗拒他人为主,疏远他人为辅。在外面社会里,我又以亲近他人、疏远他人同时作用的倾向。神经症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在被他人批评时,就感觉像天塌了一样,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在遭到他人赞赏时,就感觉世界百花齐放,一时多少豪杰。那么,原因何在呢?

畏惧自己,厌恶自己。

在过去生活的岁月里,依靠这副面具获得了赞赏、荣誉、肯定,主观上生出了安全感。认为你的自我是完全无用的,害怕会丢失现在的一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强迫性内驱力,患上神经症。

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篇3:一个教育思想者的内心冲突

至此,有人可能会推测我一定从事着某些见不得天日的勾当。如果真如此,我内心的苦衷也许会大大减弱。因为若真的在从事那些只有在“月黑风高”之夜才频频出现的举动,那么有朝一日,当自己良心发现的时候,“金盆洗手”依然可能回头是岸。

但是,问题偏偏不是这样。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有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的、被人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工作——教书育人。正是这样一种备受关注和备受推崇的工作,也正是自己的兢兢业业和勤勤恳恳,才使得本人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饱受着“背叛”的煎熬和折磨。

对于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很多描述和阐释。但是我想,教育的要义中至少应该有这样一层含义,即教育应该是一项给人谋幸福的事业。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追求,走上了这条为人谋福祉的道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怀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到底能否给人谋福祉。因为,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正在接受着我的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处在痛苦之中。这就使我深感疑惑:为了将来的幸福,就一定要牺牲当下的幸福,甚至现在一定要生活在痛苦之中吗?并且谁又能保证教师现在的所作所为,有助于其学生将来获得幸福呢?既然我的工作既不能使我的学生享受当下的幸福,而我又不能保证我的付出有助于学生将来能幸福,那么,我眼下所从事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教育工作呢?如果是,为什么它不能给人谋福祉——当下的和将来的?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冲撞中,是否可以这样界定:我所从事的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教育工作”——既不能使学生当下幸福又不能保证学生将来能幸福的教育工作。

那么,它还是原本意义上的教育工作吗?

在教育的要义中,除了为人谋福祉之外,我想还应该有助人成功的内涵。这又加剧了我对工作的深度怀疑:我的工作是在助人成功吗?有人会说,你的学生中不是有那么多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吗?是的,这正是我赖以感受自己工作崇高和伟大的原始理由和全部依托。但是,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是否就是成功的全部标志呢?恐怕谁也不能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并且在我的学生中,更多的是那些没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业之旅是以常人观念下的“最终失败”而终结的——不只是考场上的失败,还有不少学生在心理上承认自己失败。一方面是多数人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少数人的“成功”,那么,我的工作到底是助人失败还是助人成功呢?若是前者,那么它是教育工作吗?若是后者,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没有从我这里获取成功感?

当然,这里边也有例外,即那些省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能会显得比别人理直气壮、趾高气扬一些,因为他们的学生中考上理想学校的人数多些,甚至会是很多。于是他们自然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疑问是在助人成功——姑且不说考上理想学校是否一定意味着成功,单单从他们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不择手段地把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优秀学生招揽到自己门下的作为来看,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制造更多人的失败感——那些没能被他们“相中”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失败感。那些重点中学里优越感异常明显的教师们,倘若能够想到这一层,倘若不是冥顽不化固步自封的话,恐怕就不会继续泰然处之地高谈自己助人成功的“丰功伟绩”了。

除此之外,教育的要义中还有一点,那就是人道。在此,我想向所有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是人道的?在一次由高三年级学生参加的集会上,笔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就要来临了,在此我想说的是,我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座的哪些同学会在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哪个地方被挤下水,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拼命地把你往那座桥上赶,然后看着你从桥上的某个地方被挤下来。这是不是有点不人道?是的,并且不只是不人道,而简直就是“残忍”。我敢保证,从事这种“残忍”工作的人,不只笔者一人,也不只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乃至全部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从事着这种“残忍”的举动。事实上,类似的“残忍”之举远远不止这样一幕。当我们牺牲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在应试教育的歧途上狂奔不止的时候,当我们通过牺牲青少年的人格尊严来塑造他们的行为规范的时候,当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名而扭曲着他们的兴趣爱好的时候,当我们以“为了学生好”为借口而制造着学生肉体和心灵创伤的时候,当我们以“为学生负责”为幌子来实施我们畸形的师爱的时候,当我们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标高下为追求“完整的教育”而对学生实施肉体和心灵的惩罚的时候……你能说你的教育是人道的吗?对此,我不敢倾听我内心深处的回答。这种不敢倾听在制造我的痛苦的同时,还不断加剧着我的痛苦。

还有——

我明明知道并且希望我的学生应该学得轻松些、愉快些,但是为了逾越那堵无形的障碍,我不得不没收本该在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籍,而将更多的习题反反复复地布置给学生,以增加他们“成功”的保障系数。

我明明知道我的学生存在严重的睡眠不足,但又不能不将学生起床的铃声定格在黎明前漆黑的夜空。

我明明知道在这个季节里,我的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的怀抱,但为了所谓的安全,我却不得不将学校的大门紧闭,使他们只能借助浑浊的目光撇一眼遥远的大自然。

我明明知道我的学生生活得并不幸福,知道他们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但却不得不拿明天的、虚无的幸福和美好在学生眼前晃来晃去,以弱化和消弭他们对眼下生活不开心的感触。

我明明知道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在考试的三天有用之外,之后几乎一无所用,但正是为了那三天,我必须要求他们将这些所谓的知识生吞活剥地“咽下”,管他们是否消化不良。

我明明知道我灌输给学生的那些精神标高连我自己也不相信,但我还是不得不将这些东西树立在学生面前,逼迫他们去追求、去为之奋斗。

我明明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还是堵死了通往罗马的千万条道路,而只给学生留下一条崎岖的小道……

这就是我,一个自诩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者的所作所为。

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先生的《不跪着教书》曾是我爱不释手的案头之书,但是近来,我却不敢再读,因为我深怕在王先生描述的字里行间,找到我站着的躯体中那跪着的灵魂来。

人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我感觉置身苦海的我即使回头,也遥望不到岸的影子。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苦啊!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实验中学)

篇4:《我们内心的冲突》读书笔记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很多内心冲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为什么如此自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人们常常虚构出自己的理想形象,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将责任推给他人。与此同时,不同性格的人还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御机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指出了三种不同的防御机制:顺从型的人亲近他人,对抗性的人抗拒他人,疏离型的人疏远他人。但问题是,这些防御机制并没有消除冲突,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让我们无法真诚的投入到任何关系或工作中,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看起来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作者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同样给出了解决之道。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内心冲突,消除由冲突带来的恐惧、焦虑和绝望等。虽然作者是站在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教导治疗师们该如何处理,然而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有很多启发。比如在解决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中,作者提到要了解冲突造成的影响。

我想,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冲突,以及我们自己说做的无意识努力,我们常常是觉察不到的。然而这些冲突却真真实实的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观察这些影响,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觉察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更加迟钝。

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我对自己更加了解了。我本身是顺从型人格,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因为自己的防御机制所带来的内心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是怎么产生的,要如何解决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帮助我了解我自己。

篇5:励志小说推荐《化解内心的冲突》

这些事情纠结在一起,就变成了拧住我们幸福生活的巨大阻力,而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用足够包容的心态对待自己与他人的错误,如何正确对待来自旁人的批评与建议,如何重视自己与家人的情感需要,并要跳出框缚情绪的“盒子”,获得内心最终的平和与自信。

关于作者

美国亚宾泽协会(The Arbinger Institute),是一家深具学术底蕴的管理咨询与培训公司,协会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哲学、教育、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亚宾泽协会与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微软、3M、世界最大的眼镜连锁企业LensCrafters公司、美国导弹制造企业雷神公司等。

亚宾泽协会全力打造的《领导与自欺》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超过200万册;而最新出版的这本《化解内心的冲突》,是又一部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父母与子女关系进行深度探索的书。它以平实而智慧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为那些深陷情绪盒子的人们打开一扇和谐之窗,在痛苦纠结之余,真正学会宽容他人并正视自己。

书评

《化解内心的冲突》里有一句话相信大家对这种场景也不觉得陌生: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事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花在解决那些已经不好的事情上。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对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一般都是颠倒过来的。我们总是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怎么和别人解决那些不好的事情上。

在书中的四个盒子一直困扰着我们,实际上我们是被一个“我”字(或自私)所困,而这个盒子之外的广阔空间就是无私。自私时我们痛苦紧张度日如年,无私时我们快乐欢笑一身轻松,而书中的金字塔最终刺破了重重迷雾,使心灵沐浴阳光,我这才知道我们的心灵的伊甸园竟然是如此宽广辽阔。而金字塔的最底层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这一层就是让我们跳出束缚着我们的盒子。认识盒子很重要,跳出盒子更重要!没有这一层,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篇6:我们内心的歌散文

我们内心都有一首歌,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而歌。

――题记

失去是落叶,风一吹就散了;记忆是浮萍,任由漂泊不知归宿。我们不需去感慨失去,也不必去叩问记忆,只因我们内心都有一首歌,一首指引我们继续向前行走的歌,一首牵动心灵最深处的歌。

青春是一首激情澎湃、绚丽多彩的歌,我们是主唱。

就像蜜蜂会有它们的春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青春的经历。青春是呐喊的,“敢拼敢搏,青春无悔”就是我们的标志,呐喊过后依旧疯狂。我们不曾想青春就是那缕炊烟,令人难以摸透。在寻找自我青春的道路上,我们有过彷徨、迷茫与孤独,有过叛逆、矛盾与无助,但青春就是不顾一切地挥洒着自己的热血,暂停一次次不过时的表演,体验一次次懵懂的冲动,放纵一次次沸腾的激情。我们疯过,笑过,玩过,才更加让自己懂得理智、沉淀、稳重。我们的青春就是对自己的偏执。从稚嫩走向成熟,是青春的诠释,我们才不致于完悔。

博爱是一首似无声更有声的歌,我们是主角。

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发出一种无声的声音,它的力量可以震颤人心。我们试着不去埋怨多少灾难过后的伤害,也试着不去声讨自己的主张,在这片狼藉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颗颗充满爱的心和一双双充满善意的眼神,他们不去呼喊自己的.伟大,也不去炫耀自己的功德,就只是在这无声的世界中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都说爱如川流,有汇聚才成大海,我们就是主流。如果让世界充满爱,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饥饿和寒冷,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份爱汇合成海洋,我想我们所冀望的就在不远处。从小爱走向大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国是一首缓慢轻缓、细细品味的歌,我们是主体。

最让人心中牵动的情绪莫过于爱国情结。从古到今,我们见证过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誓死忠诚,也见证过钱学森历尽艰难回国的决心,他们的行为触动了我们内心一点点升起的对国土的拥护和敬畏。它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以价值观为旋律,以法律、道德为音符,谱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歌,诠释了我们心中的渴求。我们一起迈着坚定的脚步,一路前进,一路慢歌,以绵延悠长的声音唱出了全世界。从理想走向现实,是国的信念,我们从未摒弃。

其实,我们的内心始终都有一首歌,没有旋律,没有音符,也没有音调,但它就以我们所期望的方式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支撑着我们的信念,牵引着我们走向自我,走向世界。

篇7:恩爱矛盾引发内心冲突

2007年8月14日凌晨6时许,北京某大医院,一名男子从门诊楼6楼跳下,当场身亡。这一惨状让宁静的医院顿时炸了锅,保卫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很快认出,跳楼者系实习医生何友益。何友益刚从河南一所大学读完研究生,来该医院工作不久,院方正在考查其转正事宜,他为何会在这关键时刻跳楼自尽呢?

随后,朝阳区公安分局民警也赶到了现场,经多方调查,警方找到了何友益怀有身孕的老家女友余苹芳,自杀之谜随之被解开……

恩重如山爱有几许?硕士审视“旧爱”“今情”

1980年7月13日,何友益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黄集乡。母亲因为生他落下了大病,半年后便撒手西归了。从此,父亲何庆礼又当爹又当妈地把他抚养成人。

何友益自小聪颖,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这让何庆礼感到十分欣慰。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农活再多再累,他也从不让儿子插手。

1997年中考,何友益以优异的成绩考人淮阳县一中。高二的那一年,学业优异、长相帅气的他被班上一个叫余苹芳的女孩暗恋上了。余苹芳是县城关镇人,父母经营着一家超市,家境比较富裕。那时,何庆礼已年近六十,体弱多病,为儿子上学欠下了一大笔债,何友益的生活费也经常没有着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何友益发现自己的课桌抽屉里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5元、10元的纸币,有时还会有一些果脯和饼干。从那些饼干的包装纸上,何友益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也从余苹芳的眼神里看到了少女萌动的情愫。

家境贫寒的何友益一心放在学习上,他将那些“小恩小惠”一一退还给余苹芳,说:“感情的事以后再说吧,我们都还小……”他越是这样,余苹芳就越是追得紧,何友益也就默认了,并开始暗中接受她的小恩惠。很快,他们早恋的事就传得全校尽知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何友益的学业。

2000年,何友益被河南省某重点高校医学院录取,七年制本硕连读。余苹芳因为成绩一般,只上了周口市的一所大专师范学校,但这并没有阻断他们的爱情。何友益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被余苹芳以男友的名义正式邀请到她家见父母。余家见何友益虽然出身穷苦,却十分上进,对他很满意。余苹芳的父母明确表示,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可以一直资助他读完大学。出于现实的无奈,何友益和贫病交加的父亲商量后接受了这个条件。当年,何友益拿着准岳父家资助的5000元钱来到学校报到。

2002年,父亲突患肠梗阻,生命危急。何友益得知此讯后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只好打电话给余苹芳,准岳父二话没说就将何庆礼从乡卫生所接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前后住院一个多月,共花费一万多元。

父亲病愈出院时,特意将儿子叫到身边,当着余家人的面,郑重地说:“益儿,你今后就是当了皇帝,也要好好待苹芳和她的父母,他们对俺恩重如山啊!”

何友益点头答应了。

2003年,余苹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城关三小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她家里有了要他们早日成婚的意思,但何友益没有同意,说至少要等自己工作后才能考虑婚姻。那一年,两人在父母的默许下开始了同居。

2004年,何友益由本科升为硕士。其间,他两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并开始勤工俭学。自己在经济上基本能够独立了,他就不再接受余苹芳家里的资助。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何友益有了新的爱情。

在研究生班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带职读研女生叫张义媛。张义媛是北京人,父母都是北京医院的医生,她从天津一所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区儿童医院工作,2004年考上了河南这所大学的带职研究生。何友益的帅气和好学让张义媛对他很有好感,而张义媛那种京城女孩特有的优雅之气对何友益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共同的专业追求和相同的学历,让他们的思想更加接近。和张义媛在一起,何友益觉得很轻松愉悦,而和余苹芳在一起时,他说自己觉得沉重和压抑。

在张义媛直接主动得近乎霸道的爱情攻势下,何友益对余苹芳的感情发生了动摇。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这一段维持了近5年的情感是爱情还是感激之情?该结束还是该升格为婚姻?这些问题时刻拷问着我的道德和良知,也不得不引起我对爱情的再思考。或许,我还根本就没有爱过。没有爱的婚姻,太可怕了。可是,我有勇气结束吗……”

在研究生班,同学们并不知道何友益早已“私定终身”,他也没有勇气将这一切说给张义媛听,他在两个女友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

美好前程两难人生,“恩情”“爱情”何去何从

2006年9月,学校安排研究生班的学生做社会实践调查,并开始寻找实习和就业单位。此时,余家父母再次提出了为他们完婚的事,并希望何友益能选择周口市的医院工作。为此,何友益第一次和余家发生了不愉快。他表示一定要等工作稳定后才考虑结婚,而工作的事,他更倾向于选择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

此时,张义媛说可以替何友益安排到她工作的医院去做社会调查,何友益不顾余苹芳和她家人的反对,于9月22日与张义缓一起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何友益以张义媛男友的名义吃住在她家里,张义媛的父母也对何友益很有好感,并表示可以在其毕业后为他联系北京的医院工作。在这个医学世家里,何友益有一种认同感。

2007年初,何友益的求学生活结束,回家后父亲也劝他尽快结婚,不要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而余家早已为他们准备了结婚用的房子,甚至连结婚用品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春节时,余苹芳将何友益和他父亲一起接到家里。大年三十晚上,余苹芳的母亲又提起了结婚的事,何友益说:“我马上就要工作了,等我的工作稳定下来再谈……”当场,大家都觉得很别扭。

晚上,余苹芳躺在何友益的怀里不安地说:“你是不是有了新的想法?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何友益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说:“没什么……”

6月初,在张义媛母亲的推荐下,原本就学业十分优秀的何友益顺利进入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三个月实习期一过就可以成为该院的一名正式医生。何友益非常珍惜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他做人很谦恭低调,工作任劳任怨,在技术上更是显示出深厚的医学基础。

当时,何友益在北京没有住处,也没钱租房,就一直住在张义媛家里。张家也把他当作女婿看待了,张义媛的父母也有催促他们早日结婚的意思了。并表示可以资助他们在北京买房。何友益一方面推说要和父亲商量一下再定具体日期,一方面想着怎样和余苹芳摊牌。而在此期间,余苹芳也一直打电话催他回去办婚事,他只得推说目前试用期还没有过,等一段时间再说。

8月6日下午,何友益下班后刚走出医院大门,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向他招手。他看清楚了,那正是他所害怕看到的余苹芳,而且她还挺着个大肚子。

在余苹芳人住的宾馆,张义媛不停地打电话催他回家吃饭,他不敢接,只得一次次挂断,这一细节被余苹芳看在了眼里。“何友益,我早就觉得你有了二心,你说吧,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吧……”余苹芳流着泪,满眼哀怨。见何友益铁青着脸不吭声,她又说:“你不说是吧,那好,我告诉你,我怀孕了,快6个月了,这一次我管不了你这么多了,你得回家和我结婚,否则我天天跟着你上班,还会去找你们医院领导,不要以为我治不了你这个陈世美……”

余苹芳的这一番话如同一个重磅炸弹,把何友益的精神防线一下子炸垮了,他双手捧着脸像孩子一样嘤嘤哭了起来。终于,何友益向余苹芳坦白了这一切。

“我们还是结束吧,你和你们一家对我恩重如山,我会报答你们的,我读书所花的钱,会双倍还给你们,我们之间只有恩,没有爱……”听了何友益的话,余苹芳喃喃地说:“晚了,一切都晚了,我现在都这样了,你要我怎么办?你想让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父亲吗?”何友益说,不管事情如何发展,先把孩子打掉再说,余苹芳则坚决不同意,两人一直僵持到晚上十点多钟。

当晚,何友益打电话给张义媛,说正在医院参与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晚上要值班,就在值班室睡不回家了。

纵身一跳红尘解脱,生命之重情何以堪

第二天中午快下班时,余苹芳给何友益打电话说:“你给我带点饭来房间吧,我一直没吃东西,这对孩子很不好。”何友益不敢不从。余苹芳发现,只一个晚上,他,好像苍老了10岁,脸色十分难看,她说:“你今天晚上回去和那个女人睡吧,我不挡你。我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你和她了断,我一直在这等你……”

何友益回到张义媛家里之后,张家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忙问他是怎么了,他推说一晚上没睡觉,累的。晚上,张义媛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他说没有,只是累。谁知第二天张义媛给何友益所在医院的科室王主任打电话,王主任却说没有安排何友益加班,还说不知何友益遇上什么事了,一整天魂不守舍的。张义媛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一连几天,余苹芳一到下班时间就给何友益打电话,要他送饭到宾馆来。8月12日下午6点钟许,何友益刚敲开余苹芳所住宾馆的房门,突然看到张义媛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自己的身后,他惊得手足无措不敢进门,张义媛却一把推开了房门。

两个为何友益付出了太多的女人就这样见面了,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张义媛只是漠然地看了何友益一眼,冷冷地说:“你回去把东西提来吧,不要再让我看到你……”

张义媛甩门而去了。何友益没敢去提回他的行李。当晚,他和余苹芳在宾馆里呆着。见事情已经这样,余苹芳反而轻松了,她说:“友益,你的一切我都可以原谅,我们从头再来吧……”何友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科室王主任就找何友益谈话,意味深长地说他的试用期快满了,现在是领导对他考核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扎实,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

晚上,何友益和余苹芳一起吃过饭后,他说自己想在办公室一个人静一静,余苹芳同意了。

14日早上6点50分许,医院的退休医生伍全刚走出住宿区准备去锻炼身体,突然看到离他20米远的地方有一团黑影从楼顶飞降而下……

很快,警方通过张义媛对何友益的死因进行调查,并找到了仍在宾馆里等待何友益的余苹芳。得知何友益弃她和自己的亲骨肉而去了,余苹芳当场晕厥。

随后,民警们打开了何友益的工作电脑,看到了这样一封遗书:“领导、父亲以及我的亲友们:我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下一个路口该如何转弯,我伤害了那么多人,以此谢罪……我和余苹芳之间,并不是没有一点感情,可是,我们的起源并不是爱,而是由贫困而引起的同情。同情哪里是爱呢?如果不以爱回报恩惠,我也将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而活。而当自己真正爱的人出现时,我该怎么办呢?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我愧对你们,愧对这个美好的世界……”

事发之后,何友益的领导和同事无不表示深深的惋惜。他的科室王主任说:“何友益为人很谦恭,专业知识扎实,医院已经同意他留下来工作了,他的自绝,令人深感遗憾。何友益的死,其实是其精神不健全的表现,自小在过度贫苦的环境中长大,使他的性格自卑而又敏感,好强而又脆弱。”王主任告诫年轻人说:“一个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对待感情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情并不是用来利用的。需要每个人对其真诚付出。而同时,每个人都应珍视自己的生命,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逃避现实,其实是对社会和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是软弱的表现!”

篇8:流经我们内心的风景经典语录

我们,我们每一个人,人人都有追寻,你得离开这里。每天呆在这里,你会把这里当作世界的中心,你会相信什么都不会改变。

你离开这里......一年,两年,等你回来时,一切都变了,牵挂也断了,你来寻找的已经不在,曾经是你的也已消失,你不得不又再一次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人生和电影不一样,人生辛苦多了,离开这儿,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别回来,不要想念我们,不要为乡愁所牵绊。假如你真回来,不要来见我。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敬业乐业,就像当年还是小鬼头时,一心一意爱护放映室那样。

篇9:我们为什么鄙视内心年轻的人

对人的审美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外貌上的衰老可以是优美的,人内心的衰老是可耻的。像我在丹麦的男闺蜜六十岁了还骑着单车全城闲逛,写不够出版水准的科幻小说,其实他是个蛋糕店老板。我在瑞典的女闺蜜快七十岁了,打算开始学中文,我鼓励她说,中文这么难学,但是只要你努力,九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读《红楼梦》了。我在意大利的房东,身材臃肿,笑容灿烂,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她打算从影,到处应征试镜。

还有两位不是欧洲的。我认识的加州大叔六十六岁高龄,得了癌症大难不死,计划在大学里念个人类学硕士压压惊。其实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终身教职的文学教授了。还有另一位纽约大叔七十四岁了,前些年他辞掉终身教授的教职,出来创业,开了一个私人咨询公司。按中国人的逻辑,为什么不能留着这份好工作,再业余偷偷做点小生意呢?

没错。中国人的标准恰好相反。人外貌上的衰老成为一种罪恶,能掩盖就掩盖――说心里话,其实没有比亚洲人在地球上看起来更不显老的人类了。但是内心必须是一位彻底的老人,这才符合中国式审美。如果哪个孩子被夸赞,那肯定是因为他有一副四十岁男人的表情,说话比他爸还老成。如果哪个人被称作成功人士,男人肯定是凡事不温不火,中庸稳妥,女人肯定是趾高气扬,说起话来有一股好为人师的气势。

如果哪个人胆敢表现出天真烂漫,对周围的人与事充满好奇,乐于尝试新事物,不耻于经常提问,过了二十五岁还在学习新知识,那么他被同事、领导、餐厅服务员等身边所有人轻视的可能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想要升职吗?对不起,再够格别人也想不起他来。

我有一位师友曾与我讲起她的婆婆,六七十岁开始学法语,不久果然能阅读法语原版书。这是知识分子的快乐,她与我们一样热爱阅读。但是如今知识分子的概念也不一样了,必须“公共”,必须出得厅堂,会教育人,会吵架,该麻辣的时候麻辣,该五毛的时候五毛。我总是诧异,他们这么忙,还有时间看书吗?

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就是继续成长。放弃自己的方法却有一百零一种。诸如养生,绝对有中国特色的全民老年文化。诸如美容减肥奇招,这基本上就是广场舞的室内版。诸如执着地送孩子去上遍各种班级,放弃自己人生的不安也就消失了吧。

很多个夜晚,我思量着大家为何如此排斥一个内心年轻的人,我曾以为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鄙视,因为不会装而被认为无价值,后来我意识到,其实这是一种恐惧,是所有未老先衰的人对一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异类的恐惧。

篇10: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获得这种力量不需要你特别努力,它就在你自己每时每刻的下意识里,你只要知道抓住它,知道如何使用它就行了。让我们来帮助你了解必要知识和方法,让它点燃你内在的能量,让你充满活力,让你实现自己的愿望。

要知道在你潜意识中沉睡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正等着你去开发和利用。只要你敞开心胸,静静地去找寻它并承认它,潜意识就会让你获得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让你去创造全新的生活。它所赋予你的和向你展示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真实内涵。 让潜意识中的智慧为你引来理想中的伴侣、生意的合伙人,让它为你找到适合的客户、争取到投资,让你随心所欲吧!你有权去发现存在于内心潜意识世界中的一切,

你的思想、感受、力量、爱心和心中的美都产生于潜意识。虽然它是无形的,却又有实在的力量。你可以通过它来为你解决任何难题。我亲眼目睹潜意识的力量治愈跛脚,让人获得全新的生命。它也能愈合心灵的创伤,为你打开心灵自由的大门。

力量来自真诚的信 人的心理有两个部分,它们的功能不一样,我们用意识和潜意识来代表心理的两重性,一般把意识和潜意识分别描述为主观和客观,有意识的和下意识的,醒着的和睡着的,表面的我和内在的我,阳性的和阴性的,自主的和非自主的等等。。

你的心理好比是一个花园,你是一个园丁,你每天都在你的潜意识中根据你的思维习惯播种(你的思想),所以你身体和你的环境所收获的就是你在潜意识中所播下种子的果实。

篇11:我们的内心多么柔软

这些年来,我一直住在宝安的31区。住了三年,真的住出感情来了,有些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住在光线阴暗的出租屋里,经营着文字,感觉内心像故乡的湖水一样安宁。每天早晨,女儿上学,我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坐在电脑前写字,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然后上网,和其它城市的朋友聊天,这样的生活很有规律。我喜欢这种规律。此心安处是故乡。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31区是个能让我心安的地方。

有时就会想,喜欢一个地方总是会有理由的,我喜欢这个叫31区的嘈杂的城中村,好像喜欢得有些莫名其妙。写作的人讲究一种气场,有的作家还讲究门窗朝哪个方向开,桌子朝哪个方向摆,对于我来说,没有这种选择的自由,门窗的开向是容不得你选择的,这里的房子大都是统一的朝向,这里的房间都很小,放下一张床,怎么放桌子就由不得你选择的了,就像我现在住的地方,电脑只能这样摆,你别无选择,可是我好像很适应这里,能找到一种很好的气场。第一个长篇《烦躁不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而且只用了一个半月的业余时间,说是业余,因那时还在杂志社当着一份差,每天晚上回来写上两三个小时。

在灵感不曾光顾的很多个夜晚,我习惯坐在黑暗中,听着楼外各种各样的声音,女人骂孩子的声音,下班的打工妹打工仔们的尖叫声,喝醉了酒的男人在门口发着酒疯骂着老婆用脚奋力地踢着门……我喜欢这里的声音,这里的很多声音都能给我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其实有很多的小说,也是在这些声音的启发下写成的。比如《出租屋里的磨刀声》、比如《失声尖叫》,都是这些声音下的产物,前者给我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名声,几年过去了,还能听到有人提起这个小说,还有杂志和出版社选用这个小说。我感谢这些声音。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散文,我最初的标题,就是叫做《声音》,我的想法,是想通过对这些声音的写作,来发出我内心的声音——底层的声音。

说到底层的声音,我想说一说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从发轫到现在,也有二十来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打工者,用手中的笔,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虽说我们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虽说我们的声音总是被人充耳不闻被人漠视,但这无所谓,毕竟,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虽说我们发出这声音的唱腔不那么专业,嗓门不那么清脆,我们的呼喊里渗着血和着泪,我们的声音沙哑,但,这终究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这两年来,打工文学似乎又开始走俏了。写底层成了一种时尚,于是很多对底层生活一无所知的所谓作家们,通过报纸或者电视上的新闻对底层生活有了一点片面的了解,就开始大书特书底层,开始了话语权的抢占,开始了他们所谓的底层关怀和人文关怀。我不止一次对这样的写作进行过批判,那些作家们,他们可以把文字打磨得很精致,把小说做得技巧圆熟,然而那样的小说,是死的,是没有灵魂的,那些小说里面的人物,大多是概念化的——民工就必得性饥渴,就必得做建筑工,就必得没有素质……他们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对笔下的人物进行着感情上的施舍。而我们这个阶级需要的不是施舍与同情,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平等的权力,要的只是做人的尊严。还有一些作家,不失时机地把自己打扮成了打工者的代言人,其实我们不需要代言人,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舞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文学还是有着文学自身的规律。这些训练有素的作家们,在文字的经营上是有着长处的,是我们这些身处底层的写作者所要学习的。我时常想,打工文学也好,什么文学都好,他首先还必得是文学。那么,我们为何不让我们的文学和打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呢?我一直觉得,我是有这个责任的。前面有很多的同仁们这样做了,后面还会有很多同仁继续这样做。我们一直在努力。这种努力,倒不是说为了争取得所谓主流文坛的认同,而是出于对文学的尊敬。当然,我这样的做法,有时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他们讥讽我是打工文学的叛徒,我无所谓。我想说的是,我尊重的是文学,我的文学,遵循的是我的内心,这就够了。

其实对于文学,我一直是很惶恐于来谈的。也写过一些创作谈,有时更多地谈一些生活。比如这个散文,他只是我内心关切和生活的真实写照。31区这样的地方,在珠三角一点也不特殊,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着大量这样的地方。我希望读者们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有一些亲切感,能从我的内心关照见他们的内心。而我们的内心多么柔软,我们是多么的爱着这个别人的城市。

一晃写作十年了。做自由撰稿人也有三年了。我当初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闭关修炼,让自己离文学近一点,近一点,再近一点。不管我做到没有,至少我是努力过了。就像我在这篇散文的结尾处写的那样,我渴望着早一点搬离31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舒适的家。我想这一天迟早是会到来的。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怀念31区,31区是属于文学的,也是属于友谊和梦想的。在31区的日子,我们没有过多的想法,三两知已在一起,写作,喝酒,生活。平凡而普通。我们的梦想高贵,我们的人格独立,我们的写作勤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这些朋友们,总有一天会分开的。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写到这里,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无限的忧伤。没有人能够理解这样的忧伤。

2006.8.31日于31区

篇12: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做内心强大的教师》读后感

文/陈方圆

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我是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情绪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开心,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们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励孩子们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个他们伤害或者拯救……所以教师更需要有稳定健康心理、自觉解惑的能力。怎样做内心强大教师?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杨敏毅、王震老师编著的《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这是一本针对教师心理困惑进行解惑的书,此书分为四辑,即“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智慧地绕过人际险滩、”愿你被生活温柔相待“"拥抱不完美的自己”.这里收纳48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都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心灵的枷锁。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实现一次心智成熟的旅程和真正的心灵洗礼,更好地接纳自己。这里教师的每一个困惑,杨老师都用专业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引导、解惑。它能戳中教师痛点,能帮助教师从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困惑,引领教师疗愈内心的伤痛。

1、专业发展——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杨老师说教师成长的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模仿阶段,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他们的目标是站稳讲台;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提高阶段,新手教师在向熟练教师转化,这个阶段的教师已经初步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常规,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种风格还不够稳定。有些教师会在这个发展阶段停滞下来,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能不能在这个阶段有所突破,要看教师是否有勇气挑战自己的舒适圈,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如果能够度过“高原期”,教师就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创立并逐步形成自己稳定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专业上得不到肯定、受了委屈,我们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领导的不尽人情、抱怨同事的狭隘、抱怨学生的乖戾,那就请你反省一下自己有多少时间在“混日子”,说明你还不够优秀,当你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优秀到无可代替的时候,你就会豁达了。如果你不优秀,那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当你努力到感动自己,努力到不可替代,那才是有价值的。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没有面具的,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爱和信任温暖学生。优秀首先要明确方向,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勇往直前。当你遇到选择困难时候,就问一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两者的结合点在哪里?选择必然面临舍弃,要的越少,力量就会越集中越聚焦。如果什么都想要,或许什么都拿不到。其次是做好自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批判地接受,对于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教师尤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2、人际互动——智慧地绕过人际险滩

当你身边存在喜欢“八卦”、搞团伙的同事;当你对待“刺头”学生不用关爱而采用打压方式解决却适得其反,无所适从时;当你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家校纠纷,面对越来越难管的学生时,()怎样智慧地处理这些人际关系?首先,要有感恩之心。都说前世的500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与同事、与学生、与家长的相遇,在交往中做到理解通融,心想:我们是一个整体。其次与人交往有度。过犹不及,许多事情过了就会越界,就会出格。比如在与同事相处时,对未知的原因,我们如果选择善意地理解,矛盾就容易化解,困惑就容易解开。

对待学生上,老师和学生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离,师生关系既不是相互青睐也不是亲密关系,对学生来说,老师是值得敬重的师长,是值得信赖的导师。老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学生满怀希望,善加引导。在对待家长时,要顾及家长的焦虑和需求,然后把你管理班级的长处展现给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在你的带领下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的发展,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家长支持你。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科任老师、校方等多方面的纽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掌握沟通技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婚姻家庭——愿你被生活温柔相待

婚姻家庭是什么?在生活艰苦的年代,婚姻是“生产合作社”“生育共同体”,两个人在一起,总会比一个人能生产更多的价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体面的生活,婚姻其实成了一种生活模式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另一半来圆满自己的人生。选择婚姻,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生养孩子的阶段,是痛并快乐的阶段,孩子该由谁来带?要不要二孩?怎样教育下一代?怎样白首偕老?

诸多困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努力做好拥有独立人格的另一半,平常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各有各的方法,关键在于采用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否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自己工作顺利。生活的质量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人生赋予的角色,努力成为好子女、好父母。

4.个人成长——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常言说“人无完人”;杨老师说“人生有一个四大平衡法则:有利有弊、有升有降、有长有短、有喜有悲”,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才会对“完美”有渴求。那么,就让我们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吧,用一种快乐闲适的心情,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像风一样自由,自由地追求完美。所以从现在开始吧:

多看自己一点点。前一段时间,顾少强老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爆红网络,大概就是因为它承载了每个人心中那份秘而不宣的梦想:我们总是愿意向外寻求,寻求世界的奥秘,寻求他人的理解,寻求物质的满足。但在向外寻求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浮躁和迷失,我们缺少了静静体会的美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需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坚信自己的价值。

多爱自己一点点。现在的老师,来自社会和家长方方面面的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一些教师呈现亚健康状态,有些教师年纪轻轻身体却不再健康。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多爱自己一点点。再忙再累,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于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老师出去了,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幸运的是她看了10站,遇到此生的另一半,生下来“小满月”,还在不断行走着!我们没有出去的怎么爱自己呢?我觉得首先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处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完善自己的爱好,琴、棋、书、画、能让我们心灵宁静闲适。其次要养成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保健自己的身体。还要花点时间交朋友,周末了别宅在家,放下手机,关上电脑,约上几个朋友,垂钓、购物、吃法、唱歌……高质量的生活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自己的安排。

读者诸君,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吧!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完善、不断成长、勇往直前的教师;一定是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和工作要求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教师;具有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教育中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的教师;一定是能适应新事物、新理念,能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师;一定是拥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的教师。

请记住:尊重、理解、接纳、包容是人际沟通成功的秘钥!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很好地平衡事业与家庭、处理好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平衡者。

上一篇:2024年区级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意见下一篇:人民警察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