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整合课教案

2024-04-08

略读整合课教案(共9篇)

篇1:略读整合课教案

麦哨教学设计

师:山清水秀沂蒙山,最美景色在沂南。

播放《沂南竹泉村》 生:(让学生随便说,总会说道美)师:是呀,(你们的)家乡真美啊。这节课我们跟随作家陈益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齐读课题。生:《

24、麦哨》

一、美文美读,感知方法

师:课文都预习了,那麦哨声你一定还记得!谁来读。生:读句子 出示(呜卟··呜卟··)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柔美,那么欢快。)师:多美啊,我们一起吹吹麦哨吧。听,呜卟···呜卟·· 生:男生吹(真响亮)、女生吹(好柔美啊)、一起吹(忽高忽低)出示(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师:这麦哨声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如此美妙,怪不得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呢!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出示(呜卟··呜卟··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柔美,那么欢快。)“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生:男女对比读!

师:麦哨声中,我们就走进了这片欢快的田野。快速浏览文章,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生:自由读文章。师:请你。(铺垫)

(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生:1读„„

师:你把一片醉人的田野带到了我们的面前,(面向全体)这片田野里,你觉得美在哪里?(板书:美景)

(预设:颜色美。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这是个五彩斑斓的田野。)

预设1:

生:1读句子(出示: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师:你觉得这一句美,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自由说。

师:你已经进入了想象的世界。你呢? 生2(铺垫):我仿佛看到一个穿着浅黄色衣裳的小姑娘。师:在作者笔下浅黄色衣裳的小姑娘是什么? 生:麦田。

师:你给想象插上了翅膀。原来麦田幻化成了俏皮的小姑娘。一个“换”字就把麦田写活了。

(师:你还被哪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预设2

生:读句子。出示:(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你感受了什么的美? 生:花朵美、颜色美。(预设:排比的美——你的眼睛真亮,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这么美的画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配乐读)。

生:闭眼睛听老师读书。师:你仿佛看到?

生:1、2、3。(你想到了怎样的嫩荚?花在变、在动,你听到了什么?)(你描述的真生动)

师:一幅幅画在我们面前展现,如此的美景,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一排排的有什么特点?)生:用了排比,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都有谢了··结了···谢了··结了···谢了··长了。

师:是的,作者这样写,就让我们感到一种节奏,一种气势。这,就是排比的效果。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田野里还有什么花开呀? 生:1、2、3 师: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啊!出示(花的图片)• 生:看图片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我们也像作者那样,赏一赏,说一说。(出示盛夏的花朵图片。六个句子)(引导观察果实的形状)

生:创作1、2、3(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有了自己的想象。你说的和作者一样美。)

“——

谢了,结出了——” 师:请小作家们连起来读一读。(请你先读第一句,··接着读··)生:1、2、3、4、5、6。(六个排比配乐读)

师:心中有景,才更会表达。咦,同学们,你们觉得把我们的刚才的创作加入到课文中,可不可以啊?

预设:生1:可以。

师:那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三种事物? 生2:不可以。师:又是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有一句话说的好,事不过三啊,所以排比句式一般以三句为主。(师:让美继续,你还陶醉在了哪片美景中?)

预设3 生1读: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师:在作者的笔下,齐刷刷的麦芒是? 生:(学生接读)乐谱上的线条。师:麦穗是

生:一个跳动的音符。

师:哎呦,你看,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啊。在你的眼中,麦芒像什么?麦穗又像什么呢? 生(铺垫):麦芒——哨兵、针、线、头发、麦穗——水滴、豌豆粒。

师:你们和作者一样优秀。这样写,就能把景色写的更美。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赶快找一找吧!生:找句子。师:谁找到了? 生:读句子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铺垫):((完整的表达)·····

(评价语:

1、多么可爱、勤劳的孩子,你就这样读了出来。

2、小巧可爱,富有生机的豆荚,你的领悟力真强。

3、多么柔软的草地,你也想去翻跟头吧。)

(出示:

1、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dōu)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沾满露珠)

1、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作者笔下的小豆荚像什么?)

2、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仔细看这几句话,和平时的比喻句相比,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作者没有用像、好像,而是用了犹如、似的、是。

师:原来犹如、似的、是这些词也可以表示比喻呀!就让我们走入这一片具有想象力的画面吧!

生:1、2、3接力读。

(师:不要停止发现美的脚步,谁还有发现?)小结: 师:作者这样写,我们这样读,美景就在眼前了!(此处用手势引领学生读)。(出示: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生:齐读。配乐读。

师:作者就是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板书:修辞),向我们展现了他如诗如画的家乡。让我们走进《故乡的芦苇》,看看樊发稼笔下的美景又是什么样子?看学习提示,读文章。

二、延读《故乡的芦苇》

出示:

静心读《故乡的芦苇》。找到带有修辞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自主学习。

师:这么专注,肯定有新的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生:自由说。

我找到了······ 预设1: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郎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师: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蛛网似的小河、群星般耀眼的野花、碎金一样的油菜花、仿若白云的棉花)师:此处的美景和陈益故乡田野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生:排比。

师:这就是一首诗啊,读一读。生:齐读。预设2: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生1:汇报。

师:不起眼的、朴实的芦苇,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富有诗意。请你读一读这句。生1: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师:这样美的句子,值得一读再读。请你读。生2:指读

预设3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师:可爱、调皮的芦苇,你已经读到了。请你把它再读一遍。生:指读 小结:

师:此时此刻,情由景生,景随心动,拿起笔,写一个片段,描绘一下那青青的竹林、那嬉戏的鱼儿、或者潺潺的流水吧。(出示竹泉村图片)生:创作。展示。配乐(评价1;比喻——你把···想象成了···、你的心中住着诗情画意。

2:拟人——····被你写活了·、你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心灵。

3:排比——··、··、··、在你的笔下一一呈现)

三、古诗升华、总结全文

师:简简单单几句话、真真切切一片情。家乡的美,通过你们的笔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文字的浸润,语言的精美,源远流长,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创作,一起来看: 出示:(配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来读。生1:指读。

师:此时江南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生:如轻烟薄雾。

师:如轻烟般的细雨,加上绿原、白川、子规,向我们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江南。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翁卷是这样写的,贺知章也曾在春风中轻轻吟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在一望无垠的大漠中这样感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换图片)

王安石在青山绿水间这样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我们也会和诗人刘禹锡一同沉醉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结:麦哨声中观美景,芦苇荡里一日行,原来运用恰当的修辞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精彩。希望同学们能用学习所获去读更多的文,品更多的景。下课。

篇2:略读整合课教案

一:激趣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生:春天

师:四月风筝飞满天,鲜花遍地开,老师写一个字,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和这个字有关的词有哪些?

生: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师:提到“花”这个字我们总能想到很多美好的词,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一篇和花有关的文章《花的勇气》(师板书)生:书空并齐读课题 师:这是大作家冯骥才写得一篇文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出示“怦然一震”)生:读词解释

师:作者为什么会出现怦然一震的印象?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请生读出示段落 生:个读段落

师:读完这一段,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导读提示)

生:快读浏览课文 二:进入文本 师:作者去干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变化?读文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 生:……

师:那么为什么会失望?看不到小花遗憾让作者感到…… 生:绿色太多,花躲草下

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了解课文,学到了作者感情变化来了解课文内容。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花让作者产生这些心理变化?(出示)生:读文

师:还有谁来补充 生:再读

师:读了这两段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小花? 生: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密密麻麻

师:小花多、密、辽阔,作者这段话把小花的特点写得多么丰富多么有层次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在第二段又看到什么样的小花 生:明亮夺目、神奇十足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春天,吹面不寒杨柳风,维也纳风冷,雨冷,(师介绍维也纳的气候配乐)

生:男生读,女生读

师:这样的小花面对恶劣的环境依然开放,怎能不令人惊奇,令人感怀?让作者明白生命的意味是?

生:勇气、坚强、无所畏惧 师:(总结)勇气就是面对冷风冷雨的坚强!三: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百合花吗?(出示百合花图片)文章中的百合花为什么也需要勇气?(出示文本)生:读文

师:用~~~划出杂草、蜂蝶如何讥讽百合的话? 生:划句子

师:划完请同学们互相读一读,用什么语气?试一试? 生:同桌互读 师:请生读

师:面对这样的讥讽,百合花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看(出示文本)生:齐读

师:百合影响了漫山遍野的百合,源于内心有? 生:念头、信念、志向

师:是啊,勇气就是面对嘲讽时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气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看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师读)生:观看视频

四、继续拓展

师:出示《母爱冠军》,文中的母亲是如何将儿子托举过头顶的,找相关句子 生:读文

师: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在梦里……(配乐师读)生:齐读

师:出示1996年中国举重对比,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母亲,这是什么样的力量? 生:母爱、伟大

师:感受伟大在什么地方?爱自己的孩子到了什么程度? 生:爱孩子高过自己的生命

师:你的勇气有了自己感受,这篇文章你觉得勇气是什么? 生:坚持,生与死的选择,伟大的母爱 师:那么,爱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出示作者通过——表现出——)生:填空

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勇气

师: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这样说(出示视频)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的嘉宾还有江一燕、夫妇、航海家、支教、自闭症儿子…… 生:观看

篇3: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探究

一此“略”而非彼“略”——走出略读课文教学的疑惑

精读课文不同于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要上出“略读的味道”!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 而学不略。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公开课中, 我们常存在很大的困惑:略读课文实在较难把握这个度。

疑惑一:略读课文可以忽略字词教学?

《小学教学设计》中读到一文, “略读课强调的是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快速阅读, 如何把握文章内容, 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公开课中, 常见初读课文后就直奔主题, 字词检查就忽略不计了。略读课文教会学生快速阅读是一重大任务, 但是要求扎扎实实地上语文的今天, 难道略读课文从三年级起就重复着这样的教学目的吗?

疑惑二:略读课文更应追求课堂完整性?

与精读课文比较, 略读课文的教学, 我们往往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 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课堂。因此, 我们的略读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 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于是, 在潜意识里, 精读课文得花两节课完成, 而略读课文一节课就完成了。略读课文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完整性、连贯性吗?

疑惑三:略读课文教学等于文学欣赏课?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 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 发挥延伸的作用。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三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中除了《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两篇精读课文外, 还安排了一篇剧本——《半截蜡烛》, 一篇相声——《打电话》。后两篇的延伸安排, 仅是为开拓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在读演中收获剧本和相声的格式, 体会语言的魅力?听上海教研员薛峰的讲座, 一句“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颇有感慨, 在现实中, 我们是否更多地将略读课上成了文学课。

疑惑四:略读课文不用考试就等于不用布置作业?

长久以来, 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 对略读教学往往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至多只布置词语抄写积累。略读课文就不用布置作业?应该说对略读课文的作业布置要求更高了。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在课堂上, 教师改进教法, 使学生由“听书”变成“读书”;由教师讲解文章思路变成探索文章思路;由教师问学生变成了学生问教师、问同学、问自己;由少数好学生表演, 变成了大多数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只有这样, 在对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像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他们化为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并掌握方法, 使其终身受用。

在教学《跳水》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自学“孩子放开绳子, 走上横木处境十分危险”这一段时, 先出示自学提纲, 确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学生自学时, 教师在旁边巡视, 并相机辅导, 当学生在找描写孩子危险处境的句子有困难时,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 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学所得, 抓住关键, 总结学习过程, 概括出学习规律, 让学生从中悟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 可以从孩子表现和水手表现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这样, 在学生的自学中,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循序渐进——让“学法”在略读教学中成长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 略读教学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它的任务比较单一, 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 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 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 学会略读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 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 还要授之以法, 循法而学, 循序渐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然而给老师的感觉是人教版更注重人文性的关爱, 导致有一段时间“人文性”压倒了“工具性”。旧版浙江版从三年级安排了循序渐进的单元目标, 而人教版没有细致的规定, 导致很多老师模糊了, 加上试卷的难度也提升了, 觉得三四年级的阅读训练与五六年级的阅读训练区别度不是很明显。

实则, 学法的获得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想传授什么学法就传授什么, 老师还是需要有一个计划, 给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空间。既然略读课文可以起到学法加固、延伸、小结的作用,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计划计划?比如, 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共性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还应该以为年级为单位计划, 如, 三年级还是以词、句、段为主的阅读分析, 四年级以概括主要内容、段意、体会中心为主的阅读分析, 五年级以习得写作方法为主的阅读分析, 六年级则综合应用……

篇4:莫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

中国目前所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每组课文以一个主题组成,每组课文围绕主题设置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要把精读课文当“精读课”来教,把略读课文当“略读课”来教,以此来体现两种课型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学作用。而现状是在处理“略读课”时,却出现了两种症状:一是把“略读课”完全当“精读课”来教,从字词到篇章,从语法修辞到思想感情,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另一种是把“略读课”只是粗略地教,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此文,我就针对第一种症状,即把“略读课”完全当“精读课”来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略读课”的功能

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题,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看出:“略读课”上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巩固从“精读课”上习得的经验、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半独立阅读,着重是用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进而应用这些方法、经验去读课外的“单篇短文”,甚至“长篇巨著”。

二、明确“略读课”的教学要求

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明确“略读课”的目标要“简”

略读课的目标不易过高、过细、过全,力求“一课一得”。如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月下桨声》,我在教学这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生字,理解新词。2.把握主要内容。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神态、外貌、动作的语句,体会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进而学习作者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这样确定的目标就比较精简,又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阅读课文,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及表现这种特点的方法。”

四、明确“略读课”的结构要“粗”

略读课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3)说说“有什么感受”。也就是沈大安老师提出略读课教学的“三读”策略:“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还是以《月下浆声》为例来感受教师精巧的设计。

板块一:自读,学生质疑,师生梳理着重研究的问题。(梳理后确定的问题如,课文讲述一件什么故事?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看出小女孩是这样的人?)

板块二:围绕问题自学、交流、朗读。(紧扣课文中描写小女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去自己勾画、交流、适当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及这些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板块三:谈学后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经历过的、亲眼见过的、课外读到的类似小女孩做的事例。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搜集、去读这种类似的文章,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五、明确“略读课”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略读课教学不应有僵死、凝固的模式,但应有与它的性质和定位相应的基本模式。

1.方法迁移式。这是略读课最一般、最基础的模式,可以称为“母式”,其他模式大都由此演变而来,可称为“子式”。其教学步骤大致是:第一步,由本组课文的主题切入,进而总结本组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在这一步骤里,还应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适当进行检查。第三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问题可以针对课文思想内容,也可以针对课文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运用从精读课中习得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而后交流收获,组织评价。第四步,赏析精彩片段。第五步,总结延伸,尽可能沟通内外联系,鼓励学生课外完全独立地阅读。

2.质疑解疑式。“方法迁移式”变式之一。教学步骤与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问题是由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提出的,师生一道整合为一两个问题,作为全班共同学习、探究的目标。进入新课程改革后,不少教师在精读课中也采用质疑解疑模式,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往往相机把课文的重点词句拎出来,通过精心的设问,引导他们细致地“咬嚼”和深入地“解悟”,并把有感情朗读巧妙地、和谐地穿插其中。略读课则应减少设问和穿插,以交流学习收获并进行评价即可。

3.比较阅读式。“方法迁移式”变式之二。教学步骤也与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教学内容。现行教材都是以主题组成,同组课文往往拥有共同的主题,文章的不同大多表现为题材和形式的不同。教师精心筛选比较视点,让学生就选材和写法的异同展开探究。由于略读课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也可选择主题相同的课外文章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

六、明确“略读课”教学设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略读课文的后面,我一般都编排了一两个问题,这一两个问题就是教学的目标,紧扣这一两个重、难点问题去组织教学,就能抓住“略读课”的精髓,就能上出“略读课“的味道。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彩票》一文时,我是这样围绕课后的两个问题去设计教学环节的。在导课、读准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读读课后的两个问题: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林海燕是怎样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2.为什么称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读,自己动笔勾画语句,自己动笔批注,让学生自己试说答案。接着全班交流,对体会出的几个重点语句进行适当的感情朗读指导,深化学生的感悟。最后紧扣课后的拓展题,让学生帮那位中奖人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并交流学生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搜集到的讲诚信、不讲诚信的故事。

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准确精简,结构简约,方法上教师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逐渐懂得预习时紧扣课后练习题来自学,那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精读课文当略读课文来教,或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教,这都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我们要明晰:“略读课”和“精读课”的要求、功能、目标都不一样,所以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千万别把“略读课”当成完全的“精读课”来教。

篇5:《精读和略读》公开课教案

一 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板书课题)

12、精读和略读

齐读课题(题目是课文的重组成局部 )

2、你从课题中读懂什么?…… 你能就课题提出些疑问吗?

(相机板书:精读?略读?)

二 初读课文 领会大意

1、出示: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到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长句可多读两遍。

②试着解决刚才的疑问。

③画出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词语,注意积累。

2、同学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分节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②师生一起评出“朗读之星”【声明评议要求:(A)正确: 不读错、不添字、漏字(B)流利 :不结巴、回读 ,读破】

③刚才解决了哪个问题?

④你是怎样解决的?〈读了第一节〉

◎PPT出示: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需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协助,因此需要精读。我们以前学过的《“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课文,讲的就是精读的方法。

a、圈画出来什么是精读?同学上台圈画〈指导读〉b、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c、引导体会“”。

◎还知道了什么是略读?

出示: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了解大意后,再次引导质疑(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读好像有些矛盾)你这时有新的疑问发生吗?同学质疑

相机板书:

为什么要学会略读?

略读有什么作用?

怎样进行略读?

【想解决这些疑问吗?那我们就来运用刚才所学精读的方法,阅读课文的2~7节】

三 精读感悟、合作学习2~7节

出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7节(自读、圈画、讨论、解决)

(1)什么要进行略读?

(2 )略读有什么作用?

(3)怎样进行略读?

(等会儿选择本小组最拿手的方式汇报)

1、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

篇6:略读整合课教案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 略读课文教学 建议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

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 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 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化》

篇7:五年级第二单元整合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核心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阅读古典名著赏析人物

(二)常规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鲜明的特点。

2.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3.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感受名著语言的特点,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特点。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学生启思增智,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草船借箭

板块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读懂课文。

1.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集体交流:初步阅读课文之后,默读课文,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块二:聚焦人物,交流感受。

1.有人说,《草船借箭》是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中人物间的斗智斗勇堪称精彩至极。那在课文里,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

预设:诸葛亮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顾全大局 晓天文识人心......周瑜 妒忌心强 心胸狭窄

鲁肃 老实可靠

曹操 生性多疑

3.情景朗读,深入人物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作简单批注。

(2)全班交流。

板块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三国演义》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诸葛亮谋略和智慧,请找出来说一说。

2.引导学生联系《三国演义》整本书说说

3.学生上台概述故事内容

小结。阅读古典名著就是要聚焦主要人物,关注细节,联系整体,来感知人物形象。刚才通过对比,凸显了诸葛亮的“神”,其他人物出场都是为了凸显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抓主要人物是我们要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板书:抓主要人物)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难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板块一:聚焦精彩 感知动作描写

1.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武松打虎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有关武松的动作,并在旁边做批示,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1).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并小结。

板块二:对比朗读 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课文中大虫与武松的描写

大虫: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2.男女生对比朗读,并思考文中反复重复武松的躲和闪这样得描写是不是不符合一个打虎英雄得形象呢?

3.同桌交流讨论

4.汇报 相互评

板块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故事很精彩,请翻开《水浒传》找一找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典型事例,叙述完整表达流畅。

3.学生上台概述故事内容,学习相互评价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了解猴王是怎么出世的?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读古典名著得兴趣,感受名著语言的魅力。

板块一:读语言识人物

1.出示语言

“妖怪!吃俺老孙一棒!”

“善哉善哉!有劳施主了!”

“悟空,你心无善念,妄动杀生,还是回你的花果山去吧!”

“师父和师兄都被抓了,咱们还是分了行李,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吧!”

2.猜人物

板块二:聚焦课文中石猴语言得特点

1.请自由朗读课文,把能体现石猴语言特点的语句画下来,并多读几遍想想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生总结石猴语言的特点:急促 重复

板块三:品语言 感受石猴活泼可爱

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出示相关现代文翻译

3.男女生对比朗读,想一想是文中文言文语言合适,还是现代文语言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4.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语言内容还应该关注语言的形式

5.学生交流汇报,相互补充并评价

总结: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板块四:创设语言情景,练习使用语言

1.白骨精变成美貌村姑,拎着一罐斋饭,径直走向唐僧

悟空正好摘桃回来,他火眼金睛,一下子认出妖精!

他指着妖精说:()

说完,一棒子打在妖精身上

唐僧终了还是赶走了悟空

悟空来到南海

观音问:悟空,你今遭怎样了?

悟空(两手一摊)说:()

3.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引导点评

红楼春趣

板块一:感知红楼春趣的趣

1.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感觉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并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和同桌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

3.总结《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板块二:宝玉取风筝 一波三折

1.大鱼风筝——晴姑娘昨儿放走了

螃蟹风筝——昨给三爷了

美人风筝——心中欢喜

2.学生分别朗读相关情节

3.师生总结点评

板块三:放风筝 感悟人物特点

1.宝玉:放不起来,恨得掷在地上(孩子气)

黛玉:不忍放(抑郁气)

丫头们:代放晦气(义气)

探春:两只凤凰和喜字绞在一起,预示后文“探春远嫁”(幸运气)

2.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解感悟

3.相互补充评价

板块四: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1.你能给大家推荐《红楼梦》中你认为比较精彩的故事吗?

2.交流讨论

3分享交流

4出示推荐阅读

香菱学诗

湘云醉卧

黛玉葬花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二:诵经典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和艺术化的载体。经典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诵读经典,使其变化气质、涵养德性、提高修养。

诵读内容:《诗经》

诵读过程:

第一步:强调坐姿 身正 肩平两脚踏地

第二步: 鼓励学生保持指读的好习惯

第三步:(方法)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 老师指点节奏

篇8:实施“四环节”,导练略读课

杨占先,男,汉族,中国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人。1957年11月出生,1971年7月初中毕业,1974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担任民办教师,1984年中师函授毕业,1985年7月转正,1978年9月起担任小学毕业班语文科的教学工作,兼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1987年至1994年被选拔为镇语文中心组成员,1994年至1998年担任镇语文中心教研组长,带头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承担“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模式”专题科研的实验任务,取得较明显的成绩,1996年担任所城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1998年起担任所城镇中心小学校长职务。

1990年以来,本人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分别获得县一、二、三等奖,市二等奖,1992年获得县“三个一”一等奖,1993年获得市优秀教师称号、县“两个文明”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获县奖教奖学基金会“个人奖”,1996年被评为县优秀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县先进校长、省优秀科研管理者、镇优秀共产党员、“两个文明”先进个人。本人事迹发表于2000年潮州日报社主编的《校长的风采》中。

[论文]

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运用读写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而“自学交流――细读解疑――方法运用――品评提高”这“四环节的导练基本模式,则是体现略读课文编写宗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一、自学交流

略读课文是作为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运用的过渡。导练时,教师应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细读课文,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基于这一点,

篇9: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杜甫川小学

张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教材中略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目标要合理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了解课文大意。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两份账单并说出两份账单的不同。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1)、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2)、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3)、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上一篇:黄道镇生活垃圾中转站运行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