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与乡村作文500字

2024-05-02

都市与乡村作文500字(精选6篇)

篇1:都市与乡村作文500字

都市与乡村的作文500字

在现代社会都市中,人们追求的是迈向全球的科技化,在这股追求风潮中大家渐渐破坏了自然生态,当大家回头探讨时才发现自然生态已经不如当初了。然而这时候乡村才渐渐被重视,大家开始反璞归真,回到田地耕田,享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

我的外公家在偏远的乡村,在那里我的弟弟经常被蚊虫叮咬、出外购物也不太方便;但是在那里,我可以享受宁静安逸的生活、体验丰收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左邻右舍也都很和善。

我的家,算是热闹繁华的都市,每天呼吸的空气充斥着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人们因为繁忙所以几乎很少交流;但是在都市,食衣住行都很便利、先进科技也会先发展到都市、还可以接受较多的文化刺激、生活机能佳、治安较好。

虽然乡村的悠闲与简朴令我向往,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热闹繁华的都市,因为我喜欢在高处俯视都市的`夜晚,七彩缤纷的霓虹灯点缀,好不美丽,还有各方面的便利,而且因为外国人会到都市观光、定居、教学,我可以透过这些方式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互动,不但可以增广我的见识,还可以增加我的语言能力。都市乡村各有优点,如果两者能取其优点融合,那一定是个很棒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以后的都市是不必让人担心污染的问题、人情味浓厚的都市。

 

篇2:都市与乡村作文500字

城乡的差距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进步,都市的竞争力已经远远超过乡村,因此有许多年轻人不顾一切的到都市寻求发展。

在都市中,生活方便许多,一条道路便有二、三家便利商店提供人们便利购物的需求。都市的人们生活步调也较快,太阳公公才刚探出头打招呼,上班族们便急急忙忙的冲去公司,深怕一个疏忽怠慢就被老板开除,这也使人们在生活上有着一层不变的规律。

乡村,虽然没有都市那么便利,但它也有许多优点。每逢寒暑假到乡下亲友家玩时,总觉得乡下的视野好远阔喔!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中,有许多田埂纵横交错,更有天真活泼的.小孩在田中嬉戏,令人看了心旷神怡。不只如此,这里的邻居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遇到困难时大家总是不吝啬的伸出援手互相帮助。记得有次家里遭小偷,才刚喊叫求援:“有小偷呀!快来帮忙喔!”一眨眼,家门口出现了许多有义气的邻居,大家同心协力的追逮犯人,因为大家的热心帮助,使我们得以拿回家中物品。此时,让我真正的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重要性!

认为乡村的生活虽比不上都市方便,但这里的人情味令我感动不已,因此,我还是比较喜欢乡村的生活!

篇3:都市与乡村作文500字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略,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

乡村、城市、景区共同作为世界的三大旅游区,乡村被当作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的精神家园”而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和保护。虽然乡村旅游的研究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无同一认识。2004年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上取得以下共识: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并以此提高其品位和丰富性;农民应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应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体验民俗的愿望[2]。我国学者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3]。还有学者人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4]。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形成,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5]。在居民出游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城市周围高频出游地区的出现就成为必然。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极大地拖动和引导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所谓的“城乡结合带”,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由于城市经济的影响,使其一方面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会面临更多的文化冲击和保护的难题。因此,把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都市近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

2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2.1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都市近郊乡村是参与要素“多元共生”的边缘地带。就旅游业而言,共生的涵义是指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处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达到1+1>2的效果[6]。依据生态边际理论,由于不同类型因素的互补性会聚而产生的超越各地域因素单独功能叠加之和的关联增值效益就是边缘效应。不同质的两种构图元素的边缘带,信息容量最大,在构图上易于产生魅力。城郊地区由于处于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独特区位和自然景观而具有显著的边缘特性[5]。城市化进程等间接压力极大丰富和催生了近郊乡村旅游社区的参与因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拖动了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

(2)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城市病”相伴而生,从而导致以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群,向往乡村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返朴归真[7]。“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即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随着都市居民收入提高,都市居民成为近郊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察,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休闲活动要比前往圣地型目的地的活动要频繁,会议旅游、博览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都是在城市内部及其附近郊区形成的。所以,在乡村旅游今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居民游憩需求既是社区发展的压力,也是动力。

(3)多样化的都市需求催生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与其他乡村不同,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受到来至乡村的直接压力,更有来至都市的间接压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压力还起到主导性作用。都市近郊的产业结构由于乡村和都市的产业形式交织,结构与其他乡村区域相比更加复杂。

(4)乡村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延伸。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对公共性空间需求的反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市休闲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在极差地租的推动下,休闲空间逐步向城市郊区和近郊乡村发展,成为主要的趋势。就目前而言,乡村空间已成为城市区内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替代品,城市和都市近郊的密切耦合关系,使得乡村旅游地成为都市人群旅游的主要目的地[8]。

2.2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乡村旅游产品消费价格较低。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消费是一种休闲消费,具有重复性消费的特点,因此,消费价格制约乡村旅游需求[9]。由于乡村旅游消费价格是旅游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价格,因此,乡村旅游的边际成本=城市至乡村的边际交通成本+“农家乐”消费信息搜寻的边际成本+“农家乐”的消费边际成本三部分。在“农家乐”信息搜寻成本和“农家乐”消费的边际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成本,成为决定乡村旅游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7]。

随着近几年城市与乡村道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市区至乡村的边际交通成本不断降低,这就为乡村旅游产品价格的降低、扩大乡村旅游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2)乡村旅游的经营成本低。乡村旅游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城市的大众都市消费基本上属于消费水平较低的高频率、重复性消费[10]。而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农户,农户一般利用自己的住所、田地、果园、池塘等开展旅游活动。由于旅游活动开展无须改变土地空间性质,对自己的传统生产没有影响,又能有效提高自己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乡村旅游经营的边际成本较低,几乎没有进出市场的沉淀成本,市场进出方便,竞争充分。另外,与其他地域的乡村旅游不同,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一般不提供住宿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都市近郊乡村旅游中固定成本的投入。

(3)产业融合和调整的空间更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对农业资源实行立体开发,实施综合利用。都市近郊乡村由于产业参与要素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实现产业融合。特别是观光农园的建立,推动了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的转化,并且通过旅游开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机会,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乡村旅游能够为乡村带来大量的消费人群,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发展乡村“购物之旅”,农产品可以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的采摘、运输、销售的成本,适时解决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扩大旅游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亮点。

(4)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性大。旅游的发展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涉及行业多,带动面大。强大的带动效应可以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利于形成产供销、旅农工、科工贸、种养加工业产业化链条,促进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而与其他地域有所不同的是,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随着人气的聚集,会带来城市产业要素的集聚,如:旅游地产、城市休闲娱乐产业等。所以,从地产运作的角度上来看,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其区域地产的升值。

3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

都市近郊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两者的有效良性互动,对于广大农村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都市旅游需求巨大,而近郊乡村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客源市场对乡村旅游的情有独钟,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反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11]。这样,形成都市近郊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图1):

3.1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驱动作用

(1)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二元结构的缓冲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中国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做到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的真正平等,是中国当前正在破题的一个大课题。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再次分配,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城乡之间的缓冲带的都市郊区,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一定的调和、实验和缓冲的作用,特别是城乡统筹改革旅游实验区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吸引城乡剩余劳动力,促进民风建设。城乡劳动力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就业机会、就业岗位上存在着不均等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估算我国约有1/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目前大约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增加6350万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造成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和城市均带来部分就业机会。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和产业链的延长,也能够使部分都市人群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许多新信息、新观念会逐步由城市波及到乡村,使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这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农村文明风尚有着重要作用。

(3)缓解城郊产业空心,构建良好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市近郊地区产业空心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城乡产业各自成一体,缺乏协调与关联,体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而城郊正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12]。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村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且经营效率低下,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处理好城乡产业分割的关系,找到城乡工农产业的关联点,推进城乡产业和谐、统筹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性。一方面城市对农村的极化效应和辐射作用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农村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其他消费产品,为乡村农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乡村旅游环境的日益成熟,不仅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必然会加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将极大地推动都市近郊乡村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4)能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创造都市绿色屏障。由于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生活质量较低。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使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得到了加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同时,随着旅游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状况也会相应地得到改善。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五通”,处处有凉亭,还有大量的表演广场、停车场、文化娱乐场所、商业中心以及学院、福利院等公用设施,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差距正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也相应加快。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绿化草坪和风景林带点缀乡间小道,与美妙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村落景观和谐共融,相得益彰,大大美化了乡村的村容村貌的同时,也为都市生存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生态屏障。

(5)利于乡村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利用,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旅游者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能够激发当地居民村民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关注传统文化的复苏。再加上经济利益的刺激,使得正在退化的文化以及一批原先不被人们重视的文化,由于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又将活跃起来,从而得以复苏保存下来。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激发了都市人群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有利于实现城乡文化融合。

(6)带动社区文明,稳定和优化都市城郊社会结构。在城市边缘地带由于文化冲击、经济差异、人员混杂、流动性大等特点,往往是一个城市中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的地带。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动农民社区的发展。社区群众全面而有效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不仅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参与旅游经济活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等多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的城乡结合部环境。并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农民集体利益的代表,对外举行谈判,对内进行管理。在解决居民利益分配,旅游区建设、教育培训、投融资等一系列问题上,居民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协商制度,引入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管理民主”在农村基层工作中的集中反映。

3.2 新农村建设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经济支持和生产技术帮助。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但是,旅游的发展是要以前期的投入为条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也相对较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效促进乡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先进生产技术的推进下,一方面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另一方面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换代升级提供经济和智力上的支持。

(2)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决定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性投资和融资,使农村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诸多方面明显改善,不仅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还可以塑造良好的新农村形象,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旅游设施,极大地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利益关系的各类主体的介入。都市近郊由于特殊地地域环境强化了旅游活动对象和参与主体的复杂性,要有效协调各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秩序、文明和法制的环境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都市近郊地区新农村建设通过实

施“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城市文明带入农村、促进乡风的文明化进程,同时在管理上注重“政府引导”,提倡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和法制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新农村建设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保护和改善城郊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无论从形式、开发和经营对象还是参与过程来看,都能从最大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论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其结构要素的多元化,就使得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会比单纯的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所以,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引导和配合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4.1 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政府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而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地的政府、企业、农民只有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政府以正确高效的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企业以环保的经营理念获得经营利润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农民以积极的环保热情和有效的市场理念取得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的双丰收,共同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2 打造城乡产业链,实现集群式发展

城郊地带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打破部门所有和地区界限,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由处于旅游目的地产业或产品链上的众多企业部门与机构集聚,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本联合,组建旅游企业集团,使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得到优化配置。并通过企业与部门间相互合作取得共识,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单个企业和地区所不能达到的结果,最终形成强势城郊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4.3 构建适合的社区参与模式

区域是有特性的,其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应该,也必须依据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城市化近程的推进,该区域将是最早纳入主城区的地域。由于传统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此类区域成为城市较好的生态屏障,自然条件优于城市,在加上通达的交通优势,所以往往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因此,在社区参与模式上更侧重考虑都市居民和当地农民的关系。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城郊社区之间协作,形成跨越空间的“社区+社区”模式,通过促进社区交流合作,建立紧密的城乡情感关系。还可以适当引入旅游文房地产等概念,营造和谐旅游休闲居住社区,有效缓解城市压力的同时,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多元发展。

4.4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都市近郊地带,往往是城乡文化交流多的地带。在城市文化强势的情况下,也是乡村生态文化最容易丧失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政府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使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参与者、经营者都积极的加入到生态和文化的保护中,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颜,尹正江.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分析[J].中国市场,2006(44):11-12.

[2]胡静,许贤棠,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23-726.

[3]叶红.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7(10):79-82

[4]周彬,贺传阅.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探析[J].乡镇经济,2007(11):30-33.

[5]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6]张述林.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重庆出版社,2004:41-48.

[7]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20(3):84-87.

[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37.

[9]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15-18.

[10]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经济论坛,2007(l):122-124.

[11]张永丽,王虎中.新农村建设:机制、内容与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7(4):24-31.

篇4:漂泊在都市与乡村之间的灵魂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件让我有如饮酒读诗般痛快的事:中国实力派青年诗人黄葵的《曙光妖娆》系列诗集由中国民航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我不认识黄葵,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好酒。后来,我又读过了他的诗,一下子,酒和诗把我和他的距离缩短了。我喜欢他,因为他在这个浮嚣的世界里还能够以如此平静的心态,去亲近乡土、抒发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我喜欢他,还因他的率真、善良、质朴,他于精神家园的固守、于诗的执着。我更喜欢他的诗,喜欢他于边缘人朴实深沉的关怀,喜欢他用犀利的语言,把现实的浮躁和虚伪血淋淋地剥开后的畅快。我更喜欢他的诗集《他乡的都市》。

读黄葵的《他乡的都市》,感受最深的是他身上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怀。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乃人类的生存之本,并已作为一种原始的意象渗入了我们的深层意识里。它不但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成了我们的一种精神慰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这种怀旧思乡的情怀,从古至今都被人吟颂和固守。从农村走进城市、却与土地有着血肉联系的黄葵,也自然没有例外。他在《在城市边缘地带》里这样写到:“在城市呆久了,手心/不但没有长出新茧,在家乡带出的/老茧,倒是随城市没有节令的风/一块一块地飘逝了。我没有办法留住它们/我可能再没资格,去打磨/家乡的蛙鼓里,第一镰收割的稻香/我可能不习惯,把迪厅里的升降舞台/当成家乡丰收的戏台,但我不得不把/强劲节奏,当成有板有眼的铜锣……”黄葵现在是城里人,他生活在都市里,然而,他却是一个都市里的孤独者、漂泊者。他的心随着广袤宁静的大自然在跳动,他依旧记着那条“回家”的路。在他的内心,他更向往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乡村,他人生最美好的记忆留在了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因而,当他手上家乡的印记“一块一块地飘逝了”的时候,他的情感是痛苦的:“我可能再没资格,去打磨/家乡的蛙鼓里,第一镰收割的稻香”,在朴实深沉的诗句里,他把思乡之情表露得那样厚重、浓郁。

《他乡的都市》里还写了黄葵对于农民和底层人的同情和关爱。黄葵对精神家园的固守,非常难能可贵。我喜欢黄葵,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在他的诗外,他还有一颗率真、执着、悲天悯人的心。看他的《上路》:“列车喘着粗气上路了/四肢能塞进座位底下/也是一种福气/挤在过道上/也能在深夜完成半个梦游/氧气就在列车前头/歌声就在列车前头/拥挤在车厢里/除了汗水/就是眼泪在飞/胃里的长江和黄河/翻滚着年夜饭的欢乐/还没完全离开乡土/就吐出一肚子的乡愁/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一路把沸腾不止的味觉/伺候到广州/感觉刚被汽笛抛弃/工厂的流水线/又一条条地蹿上心口”。农民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无从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快乐。而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往往不得不离开让他们依恋的家园、土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谋求生存。他们的家在农村,根在农村,他们思念故土、难舍家园。新年,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这时的都市人大多还沉浸在天伦之乐中。然而乡下人,却不得不别妻离子,挤上为着被“同一个希望爆满”的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求改变自己的梦想。“四肢能塞进座位底下/也是一种福气/挤在过道上/也能在深夜完成半个梦游”。也许作为海航的员工,黄葵更有机会去观察他们,也正是在这种贴身的关注下,他才能用真实而近乎夸张的语言,写尽了农民工求生的艰难。他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理解他们在路上所遭受的难以忍受的苦痛:“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一路把沸腾不止的味觉/伺候到广州”,但是,他们来不及去抱怨,因为前方迎接他们的,是“工厂的流水线/又一条条地蹿上心口”。黄葵是农民的儿子,是大地的儿子,他和农民有着血肉亲情,他对农民充满了真挚而深沉的友爱,因而他对农民的遭遇,才会生出别人无法感知的悲悯。

黄葵同情和关注农民,同时对城市底层人也寄予了他的关注。《卖瓜的妇人》写了卖瓜的母女,她们生活在城市的一角,靠卖瓜来维持生计。“一堆瓜平静在木板车上/一车瓜温柔在风雨中/一件雨衣紧紧困住车边的妇人。”黄葵诗的用语很朴实,廖廖三句,就勾画出了风雨中卖瓜妇人的窘况。风雨是无情的,卖瓜妇人緊紧地困在雨衣里,困在风雨里,不如说是被困在生的艰苦里。瓜是无生命的,但它至少给了她希望,“雨水冲走了全城的渴意/却打不湿她守侯的一车甜蜜和希望”。让冰冷的瓜带给她暖意,这不能不说作者的构思之巧,也借此写出了他对都市人冷漠的一种嘲讽。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读来很让人伤感:“她抱起送饭的小女孩/一棵小树也嫁接在了大树上。”乍读起来,这不过是写母女间的亲昵,但深味一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语意背后的忧虑来。小女孩,应该是有着美好未来的,但她背景的单薄,她的明天,已注定和她的母亲是一样的,只能做一个远离故土的城市边缘人了。这于我们,还有什么比注定的悲剧更让人哀痛的呢?在黄葵的《他乡的都市》里,这样的好诗还有很多。《卖花的女孩》中一个卖花小女孩的生活,她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城市是她再生的故乡”,她也是一个城市的移民,也是一个边缘人,“她要在找不到狗吠的街道上迈开双腿/满街的黑暗拉长且转折着她的命运”。她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她那熟悉的土地,她找不到狗吠,她所能见到的只是满眼的黑暗。她感到陌生,感到恐惧,但这些都被生存的压力所驱散,她只有绝望地面对“希望被榨干”的明天。《他乡的都市》所涉及的人物还有很多,诸如《擦鞋的先生》里的擦鞋匠,《码头临时搬运工》里的搬运工,《人力车夫》里的车夫,《扫街的女人》里的扫街女,《洗玻璃墙的蜘蛛人》里的蜘蛛人,《批发香蕉的老头》里的老头,《送牛奶的小伙》里的小伙,《拾垃圾的男孩》里的男孩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都市下层人、边缘人,这和黄葵的质朴、善良、博爱分不开的。他的诗,写尽了底层人的悲苦,同时也倾注了他诚挚而深沉的人文主义关怀。这在当今时代诗人一味讲究宣泄自我情绪、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的景况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诚然,黄葵并不是只看到诗的社会功用,在他的《他乡的都市》里,也有很多很个性化的诗作。这些诗主要以他的生活思想为题材,表现了他为人的旷达、率真,更显示出了他在繁华都市里独守精神家园的快乐和信心。如《在城市边缘地带》:“……我终于学会了一种很蠢的谋生办法/尽管我自认为很美。我学会了/朝每一块水泥地板迈出双腿/迈出像稿费一样轻飘等价的双腿/左一脚是新闻,右一脚是诗歌”,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生活的窘困,但他并没有屈从,他没有为了生活放弃对诗的热爱,坚守诗的创作。又看《假日海滩》:“给心情放假/少挣点钱/透支着未来的阳光/你就携起了假日海滩的手/把银子倒空/拿着钱袋来装沙子/沙子比银子还银/你就挽起了假日海滩的腰/把四肢交给海水/把骨头交给绿色的钙/把嘴唇交给宽阔的盐/你就与假日海滩翩跹起舞了/假日海滩/聚合着那么多大海的女儿/哪一个舞厅有这么多舞伴在等你/哪一袭舞裙旋转得如此撩人心魄”。在诗人眼里,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他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它终究无法取得对精神领地的占领。宁愿“给心情放假”,“ 把银子倒空/拿着钱袋来装沙子”。在这样的童趣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于物质的超然。也惟其如此,他的诗,才能那样陶冶我们的情操,洗涤我们的魂灵,让我们心生无尽的愧意。

除了是一个诗人之外,黄葵同时又是海航的一名员工。他热爱他的事业,他也热爱海航,他把海航当着了他精神的港湾。在他的诗集里,我们不乏看到他写对飞行的热爱,对机械师、空中小姐的赞美,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情流露,我们倘用“应制诗”来给予抹杀,这实在是对他的一种不公。黄葵还是一个漂泊者,他经常游历于城市之间,穿梭在传统与现实之间。但他又不恪守传统,始终站在传统的肩上拥抱现代,站在城市的边缘,用他那充满爱和真性情的笔头,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真实的都市画景,在诗歌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却又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疆域进行关照和自省。

诚然,无法尽言也是我无从能避免得了的事情。我想,因了他的率真,他于诗歌的钟情和执着,我们终能够得到普遍一致的认同的。

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一件事。

篇5:乡村与都市作文

乡村与都市作文

。在乡村人的眼里,都市是繁华热闹的天堂,但在都市人的眼里,它只不过是个污浊拥挤的喧闹空间,所以都市与乡村的差别是非常非常大的。

乡村的特色有一大片的绿野,比较靠近大自然,可以在青青的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奔跑、追逐,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让人心旷神怡!但,乡村也有许多的缺点,工作机会少之又少,造成人才外流、医疗资源不足、交通建设不良,不方便四处游玩,真是可惜!但,乡村的优点仍远远胜过缺点,例如: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夜深时,一片寂静 没有喧嚣和烦扰,还有彼此嘘寒问暖的乡村居民,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因此乡村好像快乐天堂。

都市也有都市丛林,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购物便利的优良条件,可以唱KTV,也能时常出去游玩,真是一举多得!但,因为过多的车子,以至于挥之不去的吵闹喇叭声、臭气_天的排放物,让人很不舒服,

小学生作文大全

虽然都市交通便捷,但,人情味薄弱,而且一到晚上充斥吵杂,完全绝迹的清新空气,车水马龙的车潮常造成塞车,令人心情烦躁!在人情淡薄的都市里,当你好心的关怀别人时,反被对方误以为心怀不轨,于是冷漠的人们下了决定,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这让都市的人情雪上加霜!

 

虽然都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但是,我比较喜欢一半都市一半乡村的乡镇,因为有便捷的交通,又有丰富的医疗设备,更有发达的资讯,那不是很好吗?这才是你我想要的吧!

老师的话:

每个乡村或都市都有不同的风景,都市热闹繁华,五光十色,乡村绿意盎然,空气新鲜呼吸很舒服。

我住在一个乡村叫龙潭,这个乡村有山有水,阳光普照,空气新鲜。这里有田地、草地、花木,而且也有很多人茶树、花生,不只这还有个观光地点!就是“龙潭大池”。

都市与乡村迥然不同,和家人到管广州,所见的情景是高楼大厦,陆上水车马龙,过马路时,有许多车,但台也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也是个购物方便的地方,可都市有个缺点究是空气污染!

我喜欢都市的原因是交通便利,好多地方好玩,买东西方便,而且都市很多我认识的人在广州呢。而且都市热闹,夜市每天都有,买晚餐等……都很方便,然后广州的人经常带我出去走走、出去玩,让我绝得都市是个很好的地方。

不管是都市或者是不同的人喜欢,所以不管哪个地方医定都会有人喜欢,例如:乡村老人家喜欢,都市年轻人喜欢,各有各特色!不管是居住在乡村或是都市我都能乐在其中!

篇6:乡村与都市作文

自幼便生长于四处皆为钢筋水泥的环境中,平时若欲感受些许的自然气息,也仅能徒步走向那座离家不远的小公园,望着那屈指可数的树木,踏着那底矮柔弱的草皮,来满足自己那份偶尔也想亲近大地的心境。虽然如此,都市的生活对我而言,仍然是有着极高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让我时常可以偕同家人朋友,一块儿四处游玩,下午前往码头享受乘船的乐趣,晚间又可来到夜市大尝地道的美食;完善的生活机能,使温暖的家在方圆百里内应有尽有,医院、餐馆、超市……一应俱全。都市,不单又是车水马龙、喧嚣嘈杂如此而已!

都市生活令人钟情,但父母在假日时,依然有时带着我和弟弟,前往不同的乡村感受一番悠然自得的情致。一回我们来到的民宿,周围一片绿意盎然,山林环境,就在民宿的不远处,竟有一道西流蜿蜒地朝山下蔓延,虽然我们当时并没发现水中悠游的鱼儿,但那溪水真是清澈见底,如此有山有水的绝佳环境,再加上清新怡人的空气,这里又是一处令我魂牵梦萦、流连忘返的处所。乡村得远离尘嚣,乡村的恬静舒适,乡村的草木扶疏,皆令人留恋。

都市有其绚丽、繁荣的氛围;乡村亦有其纯朴、平静之美,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处处留心,再多些欣赏,无论都市或乡村,生活都能怡然称快。

上一篇:强村富民实施方案下一篇:以墙为话题的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