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什么

2024-05-13

教学是什么(精选8篇)

篇1:教学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模块

专题四 作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有效教学行为的界定:

1、从行为目的的达成度上来分,教学行为可分为: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教学行为(1)判断标准:教学目标。

(2)判断依据:教学活动的最终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3)实现方式:教学过程控制。

2、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有效教学行为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是具有一定效果、效率、效益的教学行为。

3、有效教学行为与理想教学行为

(1)从价值判断角度来看,理想教学行为是“应该怎样”的教学作为。(2)从实际表现欲结果来看,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实际怎样”的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行为是一种可能有效行为与实际上有效行为的统合(1)教学的最终结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模糊性——可能有效行为。(2)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不全来自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2、有效教学行为具有哪些特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

1、目标清晰:“上课之前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教学意图”。(1)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教学目标”。(2)授课之前应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予以澄清与反思。(3)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应该心中有数。

2、善启善导:“问题是我启动教学进程的钥匙”。(1)启发诱导是有效教学行为的核心特征。(2)有效教学行为倡导一种“迂回式教学”。

(3)有效教学行为的前设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4)启发诱导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如创设情境、语言激励等。

3、遵循逻辑

(1)逻辑是人认识的行程,是教学行为发出的首先考虑对象。(2)不讲逻辑的教学行为会搅浑学生的思维。(3)教学逻辑表现为教师教学行为中贯通的“内线”。

4、手段有力:“我相信我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能够达到我的预定目的。”(1)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行为的载体。

(2)善选教学手段、灵活驾驭教学手段、准确适用教学手段是教学手段力度的体现。(3)有效教学行为需要的是可变通的教学手段。

5、动态调控:“我能够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灵活调控我的教学方向与方法。”(1)有效教学行为的艺术性体现在动态调控性。

(2)动态调控的实质:一切以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象为转移。(3)动态调控的关键是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4)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回馈是教师动态调控教学行为的基本信息。

6、富有创意:“我从没有想过始终用不变的教学方式来面对学生”。(1)教学创意是教学行为永远有效的秘诀。(2)创意是教学行为与时俱进的源头。

(3)追求创意、常变常新是教师教学行为富有魅力的关键。

篇2:教学是什么

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首先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哲学认识论所揭示的各种认识特征,比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从根本上说,教学活动都要受到这样一些认识规律的制约。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1. 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教学认识主要指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有决定性的特征。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式,不应当以成人的认识为对象的研究结果直接套用到学生身上。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人类在千百年来已经认识到了的简约化、系统化的知识经验,并且是已经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由教科书具体陈述和体现的知识经验。并不是直接去认识的,它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认识的方式也是间接的。

教学的间接性也保证了教学认识的高效率。要求教学活动中要联

系学生的直接经验。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即使是家庭作业,那也会有家长来督促完成。

那就要求教师要发挥领导作用,使学生在认识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种能力也在经历变化发展。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要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并且要保证教学认识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过程和方法与社会的教育的目标和方面相一致。

篇3:教学是什么

近一年来,我有幸聆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谈礼貌》《为人民服务》三篇议论文,每次成功的教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以薛老师的三节课为范例,通过研究其教学行为来厘清议论文教学“是什么”“干什么”和“去哪里”这三个问题。

一、议论文教学“是什么”——基于现实的理性思考

议论文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其可行性。首先,小学生读议论文障碍不大,能通过自读感悟读懂其道理;其次,议论文的表达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第三,小学生学习议论文可以为初中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小学语文的议论文教学现状中,毋庸讳言,存在着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议论文教学“要素论”,另一种则为议论文教学“人文论”。

首先,议论文教学之“要素论”。

议论文在文体特征上最为明显的就是“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出发,去简单地教学基本要素,这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与学生没有任何关联,无法与学生的情感、思维相打通,这就很难去体现议论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要素论”是行不通的!

其次,议论文教学之“人文论”。

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辨与判断,语言文字围绕中心展开,说明了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仅仅是掌握一定的人文道理,那么学习议论文未免就有其狭隘性。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时只停留在“拿来主义”,并没有通过真正的语言实践方式,这样学习也很难体现议论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人文论”也是走不通的。

那么,议论文对学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1. 强化人本意识,实现“人之为人”

人之为人,在于其作为人特有属性的人本意识。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要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就必须有清晰的思维、流畅的表达、独到的见解。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议论文教学,不是生硬地就文章进行块状解析,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作者举了多少例子,引用了多少名言,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视角,能够让他们从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去关注现象,思考问题,剖析本质,进而强化人本意识,实现“人之为人”。

2. 增强逻辑意识,达成“思之为思”

在日常生活中,议论文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演讲、交流等都需要这样明晰的思路和翔实的论证。议论文教学,是让学生在议论文的学习中获得观点、锻炼思维、作出判断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要积累的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语文“健身操”。议论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在充分的话语实践中,进行逻辑启蒙,提高自身话语表达的水平,从而达成“思之为思”。

3. 学习表现智慧,体悟“文之为文”

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看,它拥有其独特的表现智慧:论述观点鲜明、突出,充满启迪性;语言表达干净、有力,充满思辨性;逻辑层次清晰、深入,充满哲学性……议论文,在字里行间都彰显其表现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涵泳在语言文字之中,关注文章的表达,理解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议论文,那么,就能够在哲学的思辨中提高语言表现力的水平,就能更好地体悟其“文之为文”。

二、议论文教学“干什么”——薛法根课堂的启示

明确了议论文教学之现状和学生之要义后,我们要思考议论文教学到底要干什么。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三节议论文课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 以“善思”为核心,增强人本意识

课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的开始)

师:有人说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你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薛法根老师的课堂,特别真实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一节课就是一段培养审视眼光的里程。当课堂上语文情韵内敛、科学理性张扬时,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主体,学生的理性力量慢慢苏醒,思维的体操在薛老师的全力推进、巧妙点拨中渐行渐熟:一问“你信吗”,二问“没有人疑问吗”,三问“你有疑问吗”。这三问如同三粒石子投入学生平静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继而在思维碰撞中积淀了思维品质!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了由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不精彩到精彩的学习过程,人本意识就在这“三问”中得到张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平实而又灵动,薛老师在课堂上以“善思”为核心,渐次推进,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思考的种子,让学生领略了“思”之魅力。在他们今后的生命成长中,只要遇到适合的土壤,这粒种子就会破土而出,使学生受益终身。

2. 以“结构”为抓手,增强逻辑意识课例:《谈礼貌》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议论文,文中运用了三个故事论述:牛皋与岳飞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周总理理发。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时以“结构”为抓手,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比较读,异中求同。

让学生在读懂三个故事之后,发现其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叙述+议论”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能从文本内容转向“怎么写”的角度,让议论文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其次,比较读,同中求异。

学生在了解了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后,再细读文本,去发现故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三句议论语言是有层次的,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这三个故事之间的逻辑顺序,那么,阅读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内容上了。

第三,学改编,活用结构。

教师提供三个故事,让学生区分哪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符合,接着将故事改成百字文,再加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这样的改编活动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

议论文这一文体的一大特点就是结构严谨,逻辑关联严密。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没有拘泥于学生已经读懂的故事内容,而是把视野投向在平实的语言文字中不易被学生察觉的结构特点上,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每个故事在语言表达上的同与异,练就一双学习语文的慧眼,在比较中建立扎实的“结构”意识。

以“结构”为抓手,这本身就是一种议论文教学的大智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触了论证观点的鲜活事例,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能学以致用,在话语表达之前先建构清晰的逻辑体系,明白围绕自己的观点先要说清楚什么,再要表达什么,最后想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思维操作就有赖于议论文教学中是否能够抓住结构,增强学生的逻辑意识了。

3. 以语言为载体,探索表现智慧课例:《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题目即为文章的观点。本文思路清晰,语言极富表现力。薛法根老师针对这篇议论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首先,找观点,作比较。

在学生初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找到本篇议论文的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之后与生活中的“为人民服务”作比较,明白文中的服务和生活中的服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仔细读文,圈画关键词句。

其次,说方法,明表达。

在学生对“为人民服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转向文章的表达,去研究毛主席围绕“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是运用了引用、对比、关联词和排比句等,显得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就针对该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着重让学生感悟议论文的表达方法,从语言实践出发,概括出论证之方法,并且在朗读中引领学生去体会“这样写”的价值,知道如何论证可以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学会“怎么写”,从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议论文独特的表现智慧。

三、议论文教学“去哪里”——对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议论文真实存在,议论文教学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那么,议论文教学到底该“去哪里”?我们有必要对议论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进行再思考。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议论文是否需要正名?

《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其权威性,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标。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述中,小学阶段不曾出现“议论文”的文体名称,而是归入“说明性的文字”。从不同的文体特点来看,议论文和说明文还是不能简单等同的,哪怕是在特别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否有必要为议论文正其名,行其道?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议论文的数量是否需要增加?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的数量来看,就人教版和苏教版两套教材而言,议论文也不过占了七篇,所占百分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既然议论文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议论文的数量是否需要增加?唯其适量增加了,学生才能尽情涵泳在议论文的语言文字,增强其人本意识,训练其逻辑意识,从而学习其独特的表现方法。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议论文的研究是否需要深入?

篇4:教学是什么?

陶行知的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代表他“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我要就一个字不写;如果写的话,必是我思想里产生出来的和谐的系统”。

读《陶行知文集》,可谓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先生在《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等篇章中的阐述,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团——“教学”是什么?先生说:“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他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在当下,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被称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教育行为被称为教学。然而,事实上,我们有更多的课堂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虽少,仍然还是有的。少数课改中的小组合作仅流于形式。一言以蔽之,“重教太过”,当下课堂教学之诟病。

一、教生会学——“教学即教学生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光绪皇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学校猛增,而教学“苦于善策”“素重背诵而不讲解”,这便是原初的“教授”,教师只管教书,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生哪来的学习兴趣呢?更不谈什么学习效果了。

第二类是教学生。是学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过,这也停留在知识层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相去甚远。想学生终有一日离开学校,“活到老,学到老”因无学习之法而寸步难行了。

“教学即教学生学。”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从“自得”到“自动”,再到我们今天提出的“自主”,一脉相承。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点金术,而非金子,学生当终身受益。时下的“让学生学会提问”“小组合作探究”当是如此了。

二、顺学而教——“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李炳德在《教学论》中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学时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学得多,教师就教得多;学生学得快,教师就教得快。反之亦然。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顺学而教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学生越发乐其师,善其学;教师越发乐其业,善其教。

三、学然后教——“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先生所言极是。教师的知识素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学业的高度。在今天这个知识更新迅捷、传播媒介多元的年代,教师怎么能抱着当年师范院校所学知识而故步自封呢?怎么能将一本《教学参考书》当万能教材呢?

宋人蔡沈对“教学相长”一说作注:“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说明其词义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向活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的语义为:“学习,通过教人而学,以提高自己。”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先去学,而后再去教学生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时时去学习,当有新发现、新体会、新感受。

此时,又想起于永正老师对备课的观点,其中的“隐形备课”一论中有这样的话:“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于老师正是每节课都是先学后教,学问见长,成为一代教育大师。

陶行知先生数十年前,高屋建瓴,道出“教学”的丰富内涵。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更应当秉承先生的教诲,教学合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篇5:什么是有效教学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书 名: 有效教学 作 者:崔允漷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背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篇6:教学是什么

要破解“教学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审视和考量。第一,从教育的价值观来考量,教学是思维的对话。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中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思维是智慧之源,在我看来,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素养,突出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过分关注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能力,忽视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素养,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原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重点,通过平等的思维对话和多元交流,让师生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来考量,教学是生活的重建。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快乐生活的能力。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需要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应该成为教育的素材和手段。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丢掉了鲜活的生活。失去生活,学生就失去了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的重建,就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从教育的方式来考量,教学是学习主体的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与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就是有意义的主体活动建构过程。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主动学习方式,如“讨论(基于问题的对话)”两周后的巩固率可达50%,“亲自实践”巩固率达到75%,“学了之后亲自演示给别人”的巩固率则高达90%。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教育强化以传授为中心的理念,导致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缺失,造成教学效益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明确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在活动建构中提升素养和能力。

篇7:什么是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指在学校教学全过程中诸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研与评价等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最正常的规范性教学行为,或者说是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是教学经验、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它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教学常规”,在这里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教学常规”,二是“学科教学常规”。

一、普通教学常规

(一)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一定要有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学校对整体教学工作的规划、措施,及对课程、课时、授课人员等各方面的全程安排,也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学期教学计划和专项教学计划(如复习计划、课外活动计划等),还包括课时授课计划(即教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务必注意:

1、要树立计划意识。订计划要及时,要认真;计划要交学校教导处检查归档。

2、要做到预见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即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又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体现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理想。尽力实现学校宗旨、学生现状、教师能力“三位一体”的最佳统一。

3、要做到“整体优化、系列操作”。所订计划既要内容与形式相应完整,又要便于操作使用,切忌形式注意,不能仅仅成为供检查之用的“摆设品”。教学计划一般要包括:①基本情况分析;②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含教学要求);③教材简析与教学进度、课时安排、工作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4、要做到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即既要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又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师生身心承受能力。例如:安排教学活动、编排课程表等,都要注意总量控制,注意一天内文、理科相交叉,活动课与非活动课相间隔,基础科与专业科相结合,不能将某一门课或某一个人的课过于集中连排等。

(二)精心备课

1、教师必须按课程教学计划认真钻研课程标新、教科书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的使用,并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要熟悉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目的与思路,实行“学期备课、单元(章节、项目或板块)备课、课时备课”的“三级备课法”,从课程安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相结合出发,统筹安排课时及其教学内容。

学期备课:就是对新学期教材全面通读,从宏观上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类知识的重点难点。其备课成果形式就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教学的要求;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的分析;各个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个课题所需的主要教具;全期主要教学措施及教学活动的设想等。

单元备课:教师要把握该单元或者章节、板块在教材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与其他知识板块的联系,并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全盘考虑。单元计划的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各课时的主要问题;训练重点;课的类型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必要教具等。

课时备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一步研究教材,特别要着重研究其中的基本思想、内容、重点、难点,确定本课时具体的教学目的,确定课的结构,考虑教学步骤及各个步骤所需时间,教学方法的运用,准备好教具并掌握好使用方法,写出教案。一个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题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布置;教具;备注等。

3、备课要做到一课一教案。要提前一周准备下一周的课,提前两天写好教案,提前一天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教学用具,演示实验至少应在课前熟练完整地操作一遍。

4、对教学参考书、辅导书或他人其他成果资料等,既要虚心学习,吸收信息,又要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有效吸收,注重内化,不可照抄。对自己过去的同课教案,不可“陈案再现”,只能作为参考,要根据新的学生实际和自己不断积累的经验以及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的不断加深等来重新设计教学。做到“教新课,有新意”,“教旧课也有新意”,常教常新。

5、要坚持两级备课和多元备课制度。二级备课,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多元备解,即多方式、多手段、多元素。教师要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经集体备课后,个人要认真修改教案。教案既要体现集体智慧,又要有个人的创造性发挥。教师上课的教案一定是经过“再次备课”处理的个人教案,绝不是支持一统的“标准化教案”。

(三)用心上课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务必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自始至终组织教学,管教管导,教师育人。坚决反对上“放养课”、“甩手课”、“闭眼课”,坚决反对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上课,不能私自调换课程,不能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

3、教师仪表要端正,穿戴要整洁。要提前三分钟候课,按时上下课,中途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得在教室内吸烟,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4、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要文明、规范、准确、清晰;说话要有感情,音量要适当。

5、板书要正确、工整、规范,要有计划,要体现教材线索和教学思路,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明确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6、讲求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注意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坚决废止“填鸭式”、“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考”的单

一、机械、偏面型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尝试与创新体现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7、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要得当。坚持精讲多练,注重效益。要考虑到学科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的知识与个性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的特点等,来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与思路,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人文教育三结合的教育效果。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既要严肃,又要热情、亲切、大方;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多表扬、多鼓励,严禁体罚、讽刺和歧视学生。

9、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及做演示实验时要严守操作程序,讲求科学方法。提倡并实现课件教学。

10、要重视信息反馈。采取提问、征答、座谈、检测等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并及时调控整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倡并实验学生“评教议教”活动。

(四)注重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各科教学都要布置一定的作业练习。设计与布置作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既要注意知识的巩固,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作业数量和难度适中,形式多样,富于思考,有科学性、针对性和一定覆盖面,避免机械重复。

2、坚持以课堂训练为主,课外作业为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计算、操作及综合性作业的布置与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每天各科作业总量控制为:小学3年级以下均为30分钟,4年级以上均为1小时;初、高中均为2小时。小学一年级要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不要布置书面作业。初、高中毕业班及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可适当增加作业训练量。作业布置每天之间、各科之间要统一协调配套,切忌忽多忽少,时紧时松。对此,学校可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量化协调。

3、对学生作业要求:独立、按时、工整、规范和正确,太马虎和错误较多的要重做;对无故缺交作业的学生,要耐心教育,让其补做补交。

4、作业批改要及时,一般每次授课后都要收缴和批阅作业,其批改量由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任课情况而具体确定。对任教超过50人学额班级的教师或兼课超量的教师和进行教改实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以后,可酌情变通其批改次数,但批改总量不能减少,作业批改的效果要达到。

5、批改作业要认真,不能只打上“对”或“错”的符号,还要有适当评语或者纠误。批改要文字工整,一律使用红笔;要建立批改登记制度。作业批改方法课多样化,但严禁请别人或学生代替批改作业。

6、作业批改后,教师要抓紧讲评。讲评时要注意针对性、启发性,突出“诊断”价值,重在分析原因,归纳题型,总结经验,教给思路与方法。并定期陈列或传阅优秀作业(每期1—2次)。学校也要定期对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优。

(五)加强辅导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辅导,是必须遵守的教学常规之一,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口号或者额外负担。要把加强辅导看成是为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和培养尖子人才的重要手段。辅导分两类,一类是共同性集体辅导,一类是个别性特殊辅导。我们应以个别性特殊辅导为主,特别重视培优扶差的辅导。

1、学校和科任教师都要订好辅导计划,明确辅导目的、意义和对象,落实辅导的问题以及辅导方式、辅导时间。对毕业生还要加强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及考试心理等方面的备考指导。对由于学习态度、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因素造成的差生,要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法。

2、要充分用好课堂辅导时间,如自修课、早读、学科活动课、科技文体活动课。对于这些活动时间,要有计划安排辅导教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心,完成辅导任务。

3、要加强个别辅导,包括对后进生的帮助和对优秀生的指导,以及对学生中随时提出的个别疑难问题的解答订正等。个别辅导要及时,要有针对性,要热情、耐心,讲究实效。

4、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自愿的原则,积极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如学科、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项目与形式的活动。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与指导,辅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力争出成绩。

5、要十分注意辅导的方式,提高辅导质量。要注意因材施教,辅之有法,导之有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辅导措施及有趣、有序的辅导方法,边辅导,边总结,边出成效。

(六)认真考核

1、学生成绩考试由教导处统一管理,每学期开学初由教导处统一发放各科学生成绩登记册,并定期检查成绩考核情况。属学校负责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命题、制卷、时间等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因教学需要的单元过关检测可随堂进行。凡学校委托科任教师所命试题,先由教研组长审查签字,再送教导处办理。所有试题(含训练题)均不得照搬外地现成试题。

2、考试时,监考教师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得在试室内看书报、抽烟,或擅自离开岗位。要严肃考纪,对违纪学生要耐心教育,保证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3、评卷要认真、公正,切忌马虎,尽量缩小误差。要作好评卷记录,以便于评卷后进行试卷分析和跟踪调查。

4、平时考测成绩及作业成绩,要认真评定与登记;对学生的最后学习成绩,要综合衡量,以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总体水平。

5、要通过发放通知书、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使家长及时掌握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并做好反馈记载,实行知识跟踪,以利改进教学工作以及共同教育学生。

(七)搞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指按照已经确立的指标体系和鉴别的原则、方法,对教学所达到的质量要求及其实施过程等教学系统进行信息收集、科学处理并做出其价值上的判断。学校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测评等。为此,我们要开展好以下教学评价活动。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评价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与手段,在评价方式、评价语言和评价效果上力求学生的发展性和客观性,以鼓励为主。

2、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学校领导听课,正副校长每周不少于3节,教导主任每周不少于5节。听课后坚持评课。凡应参加评课的要写好评课意见,不能缺席评议会议。评议中要积极发言,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相互促进。要注意对两类不同课型的不同评价标准与方法:对一般的常规课,以落实基本要求为主,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合理与紧凑,教学效果好等等;对探索研究性的教改试验课可依据教学试验要求作普遍的或专项的评论。(具体见附表三:《课堂教学评估表》)

3、坚持教学总结与反思。经过一个阶段或一项专题乃至一节课的教学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莲山课 件 ]是成绩的肯定和发扬,是缺点和教训的即予整改。总结与反思形式从不同角度可分为:自我总结和集体总结;学期总结和学年总结;也有一个单元、一节课的小总结;还有对某项专题教学如复习课、写作课、阅读课等方面的专题总结。总结之后可写成比较完整的应用文,包括:①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②教学效果的分析;③教学的体会(经验与教训);④教学思考与建议。也可写成教学札记、教学随感和带有一定经验分析与理论探讨的专题总结(或称论文)。

4、学校及教研组,坚持教学质量分析。即通过考试试卷分析、作业批改、召开座谈会、师生评教议教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学情况及教学质量。并要求采取各种过硬措施保质保量,不流于形式。要加强对教学总结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促进教学学会总结,自觉总结。要将教师所写的总结及时归档,并对其成功的经验和有份量的思考与建议,给予充分肯定,或者表彰和采纳。

(八)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篇8:《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1.知识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 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具体事物或图形开展观察、度量、计算,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认识周长的含义, 探索求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图形表述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树叶、尺子、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设境激趣,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 是啊, 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 (课件动态演示)

2.板书:什么是周长

(二) 操作探究, 构建新知

活动一:描一描、指一指

1.请你拿出一张纸, 拿出你准备好的树叶, 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实物投影展示)

请用笔指着, 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 又到哪里结束。描的对吗?表达得非常清楚。

3.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 又到哪里结束的? (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看来, 不管从哪里开始, 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请看 (教师动态演示) , 这一周的长度, 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5.再来看 (出示图) ,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课本45页)

用一笔描出图形一周的边线, 让学生在描图形边线的活动中去发现:图形一周的长度, 就是图形的周长。然后教师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 就是图形的周长。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 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 (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活动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 是吗?你看, 物体有周长, 平面图形有周长,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我们人也有周长, 比如, 我们去做裤子时, 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得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 (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 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 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 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智力大比拼。有兴趣吗?

(三) 运用知识, 深化认识

1.先看第一关,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2.第二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 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量一量, 算一算他的周长。 (出示答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13cm, 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10cm, 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8cm)

3.继续闯第三关。请看 (课件出示图) :1号狗与2号狗同时跑一圈, 谁跑得多?

师: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谁来说明理由?有不同的方法吗?

(四)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信用卡营销推广方案下一篇:纪委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