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2024-04-27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精选11篇)

篇1: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知识点概念总结

(四)姓名:

28、统计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清楚直观地反映各部份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2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一)鸡兔同笼假设法公式:

解法1:鸡的只数 =(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2:兔的只数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 总只数-兔的只数

(二)方程法:解设:兔子有х只,则鸡的只数是(总只数-х)只。然后找出数量关系式列式即可。

30、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周长=边长×4面积=边长×边长

(2)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

面积=长×宽长=面积÷宽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底=面积÷高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高=面积 ×2÷(上底+下底)

上底=面积 ×2÷高-下底

(6)圆形:周长=直径×圆周率(π)=2×圆周率(π)×半径

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π)

(7)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8)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体积=长×宽×高

篇2: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一、复习的主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及应用、认数、千克和克的认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4时计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应用、观察物体、统计和可能性、认识分数十部分内容。 另外这一册中的混合运算,是在巩固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初步教学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在量的计量方面,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着重给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观念。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他们的周长,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统计与可能性方面使学生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熟练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就、正确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 重点有: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2、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 3、两步应用题。 二、复习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三、复习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本班学生的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情况。针对本班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点有面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计算部分: A、口算: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3、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 B、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和商中间、末尾有0的题目, 2、应用题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图形部分: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分清这几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4、计量单位部分:多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运用。通过千克与克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加强知识的巩固。 5、后进生的帮扶措施: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观察、操作、归纳、想象等形式的体验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采取互帮互助学生帮扶,共同提高等帮扶手段。 6、薄弱环节与突破口的查找:在落实基础的情况下,更应关注空间与图形,实践于综合运用两大板块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生活实际的综合运用。 四、复习时间安排 本学期学习内容的回顾与反思 1课时 24时计时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千克和克 1课时 加减乘除法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课时 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课时 分数的认识、统计与可能性 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顾整理本学期所学过的内容,培养初步的整理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二、本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验算、混合运算 估算试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正确计算、验算 商中间、末尾有0除法的计算 认数 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含退位、进位类型);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口算方法及交流算法的过程 ; 千克、克、千克、克、吨的认识;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单位换算;质量单位的运用; 质量单位间的关系,单位换算; 结合实际正确运用质量单位 加减法 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含退位、进位类型);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口算方法及交流算法的过程 ;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科学的安排时间 计时法的转换 计时法的转换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及基本特征和特点;认识周长、周长计算;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周长的计算 已知周长求长、宽、边长的计算;实际运用 乘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口算方法及交流算法的过程 ; 观察物体 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用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及图形相对位置的描述 辨认及描述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可能性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性描述;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式进行推理 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定性描述 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推理 分数平均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 三、拓展交流 按课本107页表中所列项目进行交流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组成特点和大小比较,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体会1千克和1克的实际轻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各单元知识进行回顾整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二、整理回顾: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1、单元知识点梳理 (1)知识点: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 1时 早晨5时 ―――――――― 5时 上午8时 ―――――――― 8时 中午12时 ―――― 12时 下午1时 ―――――――― 13时 晚上6时 ―――――――― 18时 深夜12时 ―――――――― 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2)求经过时间 记忆: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经过时间 到达的时刻 ― 出发的时刻= 经过时间 2、练习:总复习的第1题 (1)说一说:从图中营业时间牌上能知道些什么?采用什么计时法? (2)明确:24时记时与普通记时法的转换方法及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二)复习认数 1、单元知识点梳理 (1)知识点:认识整千数 (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知识点: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记忆: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数 位 顺 序 表 …… ( 万 )位 ( 千 )位 ( 百 )位 ( 十 )位 ( 个 )位 ③从右边起第5位是万位。 (3)知识点:数的大小比较 掌握: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知识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 ①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②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练习:总复习的第2题 (1)说一说:排序时的思考过程 (2)明确: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三)复习千克和克 1、单元知识点梳理 (1)概念:(记忆: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_千克_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常用_克做单位。千克用字母_Kg表示,克用字母_g_表示。可以用天平测量。) (2)千克和克的互化 (记忆:1千克=1000克) (3)重量的大小比较 (记忆: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4)知识点:千克和克的简单应用 记忆: 一杯水的总重量 - 空杯的重量=水的重量 每袋面包的重量×面包的个数=面包的总重量 2、练习:总复习的第3题 (1)说一说:选择单位时的思考过程 (2)比较:三种物品的轻重。 (3)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明确:比较不同单位物品的轻重时,一般应先进行必要的换算 三、拓展交流 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激趣: 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二、整理回顾: (一)复习加法与减法 1、单元知识点梳理 (1)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含退位、进位类型) (2)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练习:总复习的第5题 (1)两人一组展开活动或竞赛 (2)总结:口算方法。 (二)复习乘法 1、单元知识点梳理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练习:总复习的第4题 题例:2003=? 23=6 2003=600 题例:3271=?

篇3: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一、课前评价,了解学情

期末复习课相对于单元复习课来说, 内容周期更长,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学知识这时候学生可能已经有一些遗忘,原本能够熟练操作的技能学生可能已经有一些生疏,如果此时面面俱到地去复习,时间上又不允许,怎么办? 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能把握好复习的重点,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在上复习课之前先设计了本单元的评价内容,在前一天发下去作为家庭作业进行练习(16K一面的量,不占用学生课堂时间),第二天及时批改并分析学生的学情. 注意这里的评价内容必须紧扣课标要求去设计,分析学情时必须对全班学生的作业进行错题统计、归类,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复习的重点.

二、课堂交流,沟通联系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每名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 然后再开展基于学情的复习. 这时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在复习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明白了哪些方面还需要补缺,目标已很明确;对于教师而言,也知道哪些是学生中的共性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哪些可以适当地放一放,只需个别辅导的,轻重缓急已了然于胸. 这时教师便可调整重点进行课堂复习, 通过课堂交流真正让每一名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认识. 同时前测作业还能为我们提供很多课堂复习的资源,节省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比如:在复习《小数乘除法时》可以这样处理:

1. 辨析梳理、形成知识网

复习课不应该是简单的已学知识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把平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促进新的发展.

结合前测作业中计算的题目,通过评讲、交流让学生概括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炼, 把本单元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 在前测作业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重点问题强化练习巩固. 如: 积末尾有0 的乘法和商中间有0 的除法,学生错误特别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练一练,计算0.264 × 0.15,0.328 ÷ 0.16 等,要求学生边做边想:计算小数乘除法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然后选取学生中的典型例子进行评讲,从而强调注意点.

2. 适度比较,灵活运用

在前测作业中的几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均可以简便运算(如:脱式计算3.9×0.4+6.1×0.4、4.25÷2.5×101-1.7、2.5×3.2×0.125、5.6×1.8+56×0.82)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要求,因此,有一小部分学生没用简便方法计算,而是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了计算,这为两种运算的比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有两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这又为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同时利用学生作业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比较、辨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计算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进一步编制容易混淆的习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作业,比较辨析,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3. 算用结合,体会联系

算用结合是现行教材的编写特点, 每次学习新的计算时,教材基本上都是以“解决问题”导入的,即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学习的. 因此结合前测作业中的应用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呢? (就一定要学好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到同一道计算题能编制出好多道应用题.

如此去进行复习,在复习课堂上就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做,同时学生掌握得还很到位,因为这些资源都是来自于学生刚刚做过的家作,印象非常深刻,再结合课堂上的评讲、提升,学生很容易消化、吸收.

三、再次评价,全面提高

学生通过课前检测“查”到了自己这部分知识掌握中的“漏”,再通过课堂交流是否真正地 “补”好了这些 “漏”呢? 还需要再次检测、 评价. 当然这次的检测应与课前检测有所不同,教师设计检测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点的面,做到面要广,使不同知识点的内容都有涉及,同时还要富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种先评价再课堂复习再评价的复习方式,虽然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细致分析学情,设计能够体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前测题. 课堂上,要对前测作业分层展示、评析与再练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更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4: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期末复习;针对性;策略

上学期有机会随机听了十多节小学数学期末复习课,能够看出有些教师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是总体看,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也确实不少,但总给人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讲风还是太盛,教师不管学生会与不会,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分析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一概讲下去,很显然,复习缺少针对性,期末复习如何确保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呢?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和关键

我们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必须做好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即对本学期教材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再审视。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复习前要对全班同学本学期的学情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接下来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收集和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对本学期一个一个知识块的所有错题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弄清是个别性错误、偶尔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要弄清错误率,还要和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进行对比,看正确率提高了多少。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还要分析和反思错误的所有可能性,还应当再次翻阅前面每个单元测试的具体情况:错误率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率比较的高知识点,我们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和再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可能情况,并还要与后来的补救性练习后,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提升程度。

我们教师必须弄清,有些普遍性错误可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了,如,一些计算性知识,但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运用、感悟,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比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意义等。

2.针对期末复习前测结果进行重点分析

只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的统计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学生对某一个认知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多个知识的叠加,再与以前的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可预测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原来学生不会和不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启发和影响,现在学生可能会了,理解了。而原来学生会的和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影响和干扰,或长时间不复习、不应用,现在又模糊了,又开始生疏了,不会了,产生误解了。

因此,在期末总复习前有必要根据学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上面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分析,进行一个全面的期末复习前测,前测内容要全面,难度在中等偏下,要将学生平时和单元检测时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重点考虑进去。检测后,要对前测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分析,要分析小学生对各块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重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认真考虑学生平时和单元测试中高错误率知识点的现在状况。

最后,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还需要教师帮助,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理解,还需要加以训练和巩固,哪些知识学生已完全达标,不必纠缠它了,腾出时间去解决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应当考虑,今后哪些数学知识可以在本学期末复习中进行渗透和铺垫。

二、真正落实主体和主导地位,让学生先复习教师后指导

上面只是根据平时学情和前测情况的主观判断,复习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做好提高复习质量的准备,还应当根据复习中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

1.学生先整理,教师后帮助梳理

期末复习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首先对一类知识复习整理,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因为复习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是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不是陌生的。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给学生重新进行知识重组提供机会,给那些还不太理解,掌握得不太熟练,或理解不太全面等情况的学生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时间,给那些理解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信心的机会。当然,更给我们教师自己再次了解学生的机会,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重建知识组块、找准切入点做好了准备。

2.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

期末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优化,让点状的知识组成线,让线状的知识组成网,是为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容易提取,便于应用。所以,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练习(应用)极其重要。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前面提的让学生先进行整理一样,学生先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有时间巡视,容易发现普遍性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特殊的个别辅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篇5: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初步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整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动参与复习,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教学步骤 1.读数复习:

你认为读数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追问:“10000”怎么读?为什么读作“一万”? “6006”怎么读?四位数中间的两个0怎么读?

【在汇报的过程中,巩固了读数的方法。小结注意点,复习了读数的方法。在追问中,结合实例复习读数。】 2.写数复习:

老师想把9920记录在黑板上,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写? 边倾听边板书: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 9920 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都有一张数位顺序表? 一起来复习一下: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完整数位顺序表。3.其它复习:

除了读数、写数,你还能介绍9920这个数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名汇报,以下知识点随着学生回答顺势教学: ①组成。生答:它是由9个千、9个百、2个十组成的。追问:这两个9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师结:哦!数字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②计数单位。生答:万位上的记数单位是万,千位上的是千„。师结:是的,不同数位上的记数单位是各不相同的!③口算。生答:9000+900+20=9920 师结:根据数的组成可以口算整千、整百、整十数。④近似数。生答:9920≈9900或10000。

师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看作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万数。⑤数数。生答:9920的相邻数是9919和9921。

追问:谁听得出他是怎么数的?(1个1个数)你还会几个几个数?(2个、5个、10个、100个、1000个„)听清要求数数练习:(开火车数)10个10个地从9920数到10000;1千1千地从10000倒着数到1000。

篇6:期末数学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 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篇7: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和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经历模仿、参考例题到自己动手完成变式训练,体会概率问题的书写规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单概率事件的计算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综合问题的书写格式、概率的计算.难点:概率大题的书写规范.三、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公式P(A)m的意义 nm.n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

2.例题讲解

(2016一检2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有3个大小相同的小球,球面上分别写有数字1,2,3,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录下数字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小球.(1)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中的一种,列举出两次摸出的球上数字的所有可能结果;(2)求两次摸出球上的数字的积为奇数的概率.解:(1)根据题意,可以列出如下表格:

或根据题意,可以画如下的树状图:

由树状图可以看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9种,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2)由(1)得:其中两次摸出的球上的数字积为奇数的有4种情况,∴P(两次摸出的球上的数字积为奇数)=3.错题分析 9

4.正确示范

5.变式训练

(2015一检20)小红和小白想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设计一个摸球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入完全相同的4个小球,把它们分别标号为2,3,4,5.两人先后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若摸出的两个小球上的数字和是奇数则小红获胜,否则小白获胜.下面的树状图列出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请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并用概率知识说明理由.解:由树状图可知,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12种,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其中两个小球上的数字和是奇数的共有8种,为偶数的共有4种 ∴ P(和为奇数)=∵ 8241,P(和为偶数)= 12312321 33∴ 这个游戏不公平

(2014一检18)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号1,2,3,5.小明先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小强再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记小明摸出球的标号为x,小强摸出球的标号为y.小明和小强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一个游戏:当x与y的积为偶数时,小明获胜;否则小强获胜.(1)若小明摸出的球不放回,求小明获胜的概率;

(2)若小明摸出的球放回后小强再随机摸球,问他们制定的游戏公平吗?请说明理由.解:(1)列表如下:

或列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12种,并且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其中x与y的积为偶数的有6种.∴ 小明获胜的概率P(x与y的积为偶数)=(2)列表如下: 2

或列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所有可能的结果共有16种,并且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其中x与y的积为偶数的有7种.∴小明获胜的概率P(x与y的积为偶数)=∴游戏规则不公平

6.总结归纳

71 162

7.布置作业

优化设计P72—74

篇8: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和关键

我们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必须做好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即对本学期教材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再审视。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复习前要对全班同学本学期的学情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接下来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收集和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对本学期一个一个知识块的所有错题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弄清是个别性错误、偶尔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要弄清错误率,还要和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进行对比,看正确率提高了多少。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还要分析和反思错误的所有可能性,还应当再次翻阅前面每个单元测试的具体情况:错误率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率比较的高知识点,我们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和再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可能情况,并还要与后来的补救性练习后,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提升程度。

我们教师必须弄清,有些普遍性错误可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了,如,一些计算性知识,但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运用、感悟,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比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意义等。

2. 针对期末复习前测结果进行重点分析

只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的统计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学生对某一个认知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多个知识的叠加,再与以前的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可预测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原来学生不会和不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启发和影响,现在学生可能会了,理解了。而原来学生会的和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影响和干扰,或长时间不复习、不应用,现在又模糊了,又开始生疏了,不会了,产生误解了。

因此,在期末总复习前有必要根据学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上面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分析,进行一个全面的期末复习前测,前测内容要全面,难度在中等偏下,要将学生平时和单元检测时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重点考虑进去。检测后,要对前测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分析,要分析小学生对各块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重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认真考虑学生平时和单元测试中高错误率知识点的现在状况。

最后,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还需要教师帮助,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理解,还需要加以训练和巩固,哪些知识学生已完全达标,不必纠缠它了,腾出时间去解决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应当考虑,今后哪些数学知识可以在本学期末复习中进行渗透和铺垫。

二、真正落实主体和主导地位,让学生先复习教师后指导

上面只是根据平时学情和前测情况的主观判断,复习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做好提高复习质量的准备,还应当根据复习中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

1. 学生先整理,教师后帮助梳理

期末复习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首先对一类知识复习整理,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因为复习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是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不是陌生的。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给学生重新进行知识重组提供机会,给那些还不太理解,掌握得不太熟练,或理解不太全面等情况的学生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时间,给那些理解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信心的机会。当然,更给我们教师自己再次了解学生的机会,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重建知识组块、找准切入点做好了准备。

2. 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

期末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优化,让点状的知识组成线,让线状的知识组成网,是为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容易提取,便于应用。所以,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练习(应用)极其重要。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前面提的让学生先进行整理一样,学生先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有时间巡视,容易发现普遍性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特殊的个别辅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不论是学生先进行整理,还是先行练习,紧接着的都应该留给学生互动、展示和提问的时间。学生交流、学生展示、学生质疑,生生互评,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巅峰体验”,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当然,更多地也为教师更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提供契机。

摘要:小学数学期末复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不少复习课要么讲风太盛,要么题海战术,要么以考代练,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特别缺乏复习的针对性。期末复习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做到复习的针对性,就要了解学生平时和现在的学习状况,还应当重视复习的策略,并随时关注学生复习中的状态。

篇9: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

关键词:期末复习;教材;学情;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18-01

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就像是在做一个“木桶”。期末复习,就是要找到“木桶” “短板”,是换掉,还是补齐?看看有没有“缝隙”(遗漏知识)要堵上?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数学的期末复习,必须提高数学“期末复习”的针对性:个别“短板”能换的要换掉,能补的要补上,否则它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一些小“缝隙”也要及时堵上,不然,可能会影响学生今后学习的。怎样才能做到期末复习是有针对性的?

一、对教材的再研读和再研究

期末复习前,教师应再读《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册内容的的学习要求,重新研读相应《数学教师用书》,进一步弄清教材的编写者,编写本册数学教材的意图,以及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然后,再进一步研究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从全册来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重点知识具有极强的迁移作用,普适性极强,而且,它们可能包含着一种数学思想,有极强运用价值,是学生必须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数学基础的基础。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确实都有重点的知识。但是,当学生理解掌握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就不把它们作为复习的重点了。像“数一数”、“比一比”“认识10以内的数”等很显然,期末复习时,我们不会把它们当作重点内容复习的。可是“分与合”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则不同,它们将会作为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

因为“分与合”可能不少学生掌握的不是很熟练,它是后面学习10内加减法的基础,更是20内的加减基础。同时,有序的分与合操作,不但有利学生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只有有序操作内化后才能有序思维。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在下面“难点”里再谈。

2、难点。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学习难点的原因一般有:第一,学生原有的认知中,缺少“嫁接”这一知识的“砧木”。换一句话说,学生原有的认知中,没有能生长出这种知识的生长点,即,学生的原有认知中没有能同化这种知识的图式,也即奥苏柏尔所说的,学生认知中缺少学习这种新知的“组织先行者”;第二,这种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第三,学生智力水平发展还不够。这种情况较少,因为,教材都是一些数字教育专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编写的,适合本年龄段儿童学习的;第四,由于教师引导的不当,而使知识变成了难点,等等。

如,上面提及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就应该是期末复习的重点。因为它是学生今后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多位数进位加法”等基础的基础。部分学生10以内的加法还是很不熟练,要紧接着要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手指头不够了。在学生”凑十法”时,学生先要一个加数分出一个数,而且要保证能将另一加数正好凑成10,再用10和分后剩下的数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里要进行一次有规则的“分”,还要进行两次要记忆的“合”的过程。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操作能力,记忆能力,还考验了学生智慧。

3、选择练习内容。教师要研究本册“期末复习”中题型和配套《补充练习》中习题各种题型和体系,从中选择反映重点的题型,或是难点的各种题型,以供复习之用。

二、对学情再回顾和再分析

要做到数学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强。我们只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远远不够,必须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全班每个学生的平时数学学习情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回顾和分析:

1、对平时的学生表现分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如果我们习惯好的话,经常写教学反思,并对每节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记录,特别能对一些特殊学生学习观察记录,那就更好了。

2、對学生平时作业分析。了解每个学生作业的书写是否认真、规范、整洁,以及学生思维状况的分析。可以将学生作业,总体上分成几类,以便分层对待。

3、对收集的学生平时错题的分析。

4、对每个单元的检测的再分析。了解学生平时检测中,哪些知识易错,哪些知识易混,哪些知识易忘。

4、让学生自已回顾。组织学生回顾,并组织交流“本学期,你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最棒?你觉得哪些掌握的还不好?”

三、进行“期末复习”前的摸底检测

对本册数学教材的再研究和再分析,准确地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另外,学生平时学情的统计和分析,更体现学生原来的个性差异上,而且时过境迁,难点可能变成非难点,原来学生会的,现在又可能不会了……要提高全班整体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必须了解全班学生的现状。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强,就要知道全班学生整体优势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把有限的复习时间用到刀刃上——解决普遍性问题上来。

因此,在进行期末复习前,要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全册数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检测,测试题难度要在中等偏下水平。

完成所有的知识点和过程性的知识的测试后。要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掌握全班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学困生存在的特殊性问题。为制定有效复习计划做准备。

四、制定有针对性的期末复习计划

期末复习计划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数学学科的目标,数学学科特点,特别是内在逻辑联系,以及从学生思维来考虑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根据平时了解的优生、学困生、中等生的大体情况来制定有针对的复习计划。

3、从全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更多地是关注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情况,特别是在“摸底测试”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考虑复习计划。

篇10: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篇11:二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教案

河西小学 张利梅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把尺的刻度0对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4、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来表示。5、1米=100厘米 ;1m=100cm;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

6、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7、掌握画线的方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列竖式计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笔算(列竖式计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列竖式计算时,进位符(小1)和退位符(小圆点)不可省略。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

2、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判断: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直角。(×)

4、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

5、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和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判断: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角变大了。(×)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2、7个2 加法算式:2+2+2+2+2+2+2=14 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或: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乘数×乘数=积(1)2个4相加 :2×4=8(2)2个4相乘:4×4=16(3)2和4相乘:2×4=8 4、1-6的乘法口诀(1)能够默写乘法口诀;

(2)能够写出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表示几个几相加,用图形表示出来。(3)能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算式。(4)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或长方体。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1、7-9的乘法口诀(1)能够默写乘法口诀;

(2)能够写出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表示几个几相加,用图形表示出来。(3)能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乘法算式。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2、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

3、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一刻=15分,半小时=30分

4、整时和半时

整时: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半时:分钟指着6,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5、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加法计算:

求几时几分过几分是几时几分,要用加法计算。计算时,时加时,分加分,满60要向前一位进1.时间的减法计算

求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之间的时间有长,要用减法,用终止的时间减去起始的时间。

计算时,时减时,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60.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一)1、根据问题情境,有条理地列出所有可能性,做到不重不漏。

2、有些问题要考虑排列顺序的问题。

题1:用1、2、6三张卡片可以组成(8)个两位数。12、16、21、26、61、62、91、92 题2:用1、2、6三个数可以组成(6)个两位数。12、16、21、26、61、62 题3:把两件衣服放到三个不同的箱子有(9)种方法。分一件衣服放一个箱子和两件衣服放一个箱子。

题4:有1角、5角和1元3枚硬币可以组成(7)种币值。分1枚、2枚、3枚进行组合。

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重点、难点: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出示下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5+5+5+5=20(个)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 × 4 = 20............乘 乘 乘 积 数 号 数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五、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三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第7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重难点: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观察物体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教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教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连线练习。

集体订正,然后小结。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第五课 认识时间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3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学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小朋友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出示钟表)这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时钟,你们知道它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几分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大格,每一个大格力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学生5分5分第数到60,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师拨7:05,让学生说、写。指一个学生板演,订正。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7:05,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后写5.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5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快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上一篇:初中升高中,如何防止成绩下滑?下一篇:2015年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每日一讲(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