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2024-05-10

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精选6篇)

篇1: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201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会同财务审计部对2014年全年安全投入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统计。一.制度和预算计划情况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明确安全费用的分项预算等要求。年初各项预算已分别列入费用性支出,警卫消防费,污水处理站运营费用、劳动保护费等计划,全年安全投入费用基本能做到按预算执行。

二.安全费用执行情况

通过各实施部门分项建立安全费用清单,实时统计,保证了安全投入费用的有效使用。今年各项主要安全费用 241.43万元。其中:

1.警卫消防费75.63万元,主要用于安保服务费、购置灭火器材,消防水带、担架等。由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主控。

2.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费6.14万元,主要包括配电预防性试验检测,特种设备检测,天然气报警器检测,防雷检测等,分别由制造部、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控制实施。

3.隐患整改和安全技术改造31.36万元,主要用于各部门隐患整改设备安全装置的改造等,分别由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制造部实施。

4.安全教育培训费用4.07万元,主要包括邀请专家培训、赴外培训、购置教材、办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等,由综合部(采购办)和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实施。

5.特殊工种劳动防护用品购置费3.94万元,主要由于购置防护口罩、耳塞、绝缘鞋(靴)、手套、急救药品等,由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采购,制造部发放。

6.新进员工体检费5.36万元。全厂员工体检及特殊工种职业病健康检查安排在下半年,此项费用未发生,由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实施。

7.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9.64万元。

8.污水处理站业务外包(64.80万元)及污水处理站药剂费(40.49万元)合计105.29万元。

三.检查情况分析

全年安全生产费用均能报预算,计划及流程做到一事一支付。安全投入费用的分类及范围应进一步明确,财务审计部和后勤保障部(安全环保部)及相应安全费用主控部门应指导各实施部门完善安全费用清单,以便使项目明确,保证安全投入的费用更有效,更加便于统计。

检查人员 :

二O一五年一月五日

篇2: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为规范公司安全生产费的提取和使用,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费费用投入所产生的效能,公司对2014年安全生产费费用使用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一、总体情况

2014年计划提取安措费258.08万元,实际提取安全生产费用255.158万元。全年计划使用安全费用458.245万元,其中安措费358.245万元,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费100万元;实际使用安措费256.188万元,完成计划的71.51%,安措费比计划少发生102.057万元;安全标准化建设实际发生费用108.767万元,完成计划的108.77%,超费用8.77万元。

二、使用情况分析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26.90万元,实际使用27.08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0.68%。包括5个子项,其中4个子项为计划内项目,分别是龙江铀矿防洪设施改造、购置α气溶胶取样器、购置噪音计和复合式多气体检测仪的维修;1个子项为计划外项目,是为蓝田铀矿专职安全员配备安全隐患取证相机。计划内的两个子项蓝田铀矿6-3-3布液巷通风设备和706铀矿新增洗眼装置费用未在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龙江铀矿防洪设施改造计划使用10万元,实际使用24.136万元,增加14万多元;计划购买的α气溶胶监测取样器的12万元,实际购买金额1.3万。

2.事故隐患评估、整治、监控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26.60万元,实际使用4.7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7.81%。包含蓝田铀矿尾渣库平整费用、蓝田铀矿炸药库消防水池隐患整治和蓝田铀矿102风门封堵,104废旧巷道密闭封堵,全部为计划外项目。2项计划内项目706铀矿炸药库视频监控系统和龙江铀矿山体安全防护网上半年未实施。

3.应急救援器材、设备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5.2万元,实际使用3.4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6.32%,用于蓝田矿区、丹凤项目工程部的灭火器更新。

费用下降主要是706铀矿、龙江铀矿等部门未使用。4.安全防护物品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30万元,实际使用5.49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8.30%,用于蓝田铀矿职工特殊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

费用下降主要的原因是严格劳动防护用品的支出范围,只允许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进入安全生产费;706铀矿、龙江铀矿、军品运输部等单位未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列支。

5.安全生产评价支出

全年计划使用101.748万元,实际使用57.75万元,占

年度计划的56.76%。主要包括安全监测设备的检定、矿安设备的检验和应急预案评审费。

费用下降的原因是,签订合同进行蓝田铀矿和706铀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费35万元,因项目未完成,实际支付11万;2014年个人剂量计监测约13.56万元未支付;委托化冶院环境监测分析项目(Po-

210、Pb-210),因监测计划修订后,监测点位和频次较上年减少,计划23万,实际使用6.3万;安全设备检定、检测费用也比往年下降10万左右。

计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100万元,全年实际用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支出1,087,672.34元,完成计划的108.767%。

6.安全检查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23万元,实际使用10.82万元,完成计划的47.05%。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上级单位和公司内部的安全检查费用。

费用下降的原因是,涉及地方和上级单位安全检查次数减少,招待费用也相应减少。

7.应急救援演练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5.97万元,实际使用4.925万元,完成计划的82.5%。用于蓝田铀矿、706铀矿、龙江铀矿应急演练费用和2014年蓝田铀矿救援服务费(商洛矿山救护队)。

费用下降的原因是计划的蓝田铀矿外协应急演练未实施。

8.安全环保培训费用

全年计划使用13.5万元,实际使用8.96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6.40%。主要用于安全资格证的培训、应急救护队员的培训和其他日常的安全教育培训支出。

费用下降的原因是部门安全教育培训培训通过公司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渠道支出,如全员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培训及答题活动等。

9.其它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全年计划使用125.326万元,实际使用132.967万元,完成计划的106.1%。主要用于员工安全风险抵押金的兑现、2013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奖励、大爆破安全措施费和上缴公司2013、2014年安全生产费。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各单位使用安全生产费,必须按照公司《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使用管理制度》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内不实施的项目和计划外要实施的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变更,进一步规范安措费的使用。

2.在制定年度安措费使用计划时,尽量做到切合实际情况。

篇3: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在我国,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分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两大部分。政府投入包括拨款、教育的税收减免、专项补助、学生资助等。社会投入包括学杂费投入和高校自筹资金, 高校自筹资金又包括了科技创收、社会捐赠及其他创收[1]。许多学者认为, 科学提高社会投入是缓解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资金来源紧缺的有效方法, 是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的必然选择。从目前众多研究中, 我们鲜见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实证研究。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不同, 高等教育投入现状、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影响着社会投入的方式和比重, 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投入越多越好。为进一步探讨如何使高等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资金有效率, 笔者以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GDP比重、占教育社会投入比重、占高等教育投入比重以及学杂费和其他社会投入的所占份额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与OECD主要国家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目的, 一是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明确高校投入来源与配置的重点;二是从与OECD国家比较中, 找到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所处的国际位置和差异, 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提高资金效率。本研究采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10年)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1999-2009年) 、《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1-2010年) 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

一、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主要趋势

自1998年以来,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不断增长, 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3.494%上升到2008年的4.823%, 增幅为38%。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因此“水涨船高”:从1998年的0.696%增长到2008年的1.446%, 增幅为108%, 显著高于全国教育增长水平。期间, 2005年和2007年甚至分别高达1.451%和1.462% (见表1) 。高等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20%增长到2008年的30%。其中,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不断增长, 所占GDP比重从2005年开始已经超过教育总投入的1/6, 2002年超过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投入, 最高达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投入的1.36倍;从投入结构看, 主要源于学杂费的大幅增长, 其他社会投入变化不大;教育社会投入的重心正从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教育GDP投入1/6, 是国家财政性投入的一倍多。1998-2008年, 我国教育社会投入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1998年的1.086%上升到2005年的1.778%, 之后稍有回落至2008年的1.348%。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0.275%上升到2005年0.835%这一峰值后缓慢回落至2008年的0.760%, 已达到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1/6。从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看,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36.1%上升到了2008年的52.6%, 高等教育投入中有一半以上的经费是来自社会投入。总体而言, 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不断增长, 到2008年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已经是国家财政性投入的1.11倍, 社会投入在高等教育投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学杂费增长近5倍且占社会投入的60%以上, 其他社会投入缓慢增长且比例有下降趋势。从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结构看,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学杂费增长, 学杂费和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都呈上升趋势, 学杂费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0.101%上升至2008年的0.490%, 其中2005年和2007年分别高达0.457%和0.496%;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0.174%在2006年达到峰值0.400%后再回落至2008年的0.270%。总体而言, 2008年高等教育学杂费收入接近1998年的5倍, 高等教育其他社会收入约为1998年的1.5倍 (见表1) 。由此可见, 从1998年到2008年的11年间, 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学杂费的提高, 2008年, 学杂费增长到占社会投入的64.5%。1998年学杂费仅为其他社会投入的58%, 2008年已经激涨为其他社会投入的1.81倍 (见图1和表2) 。

从占全国教育学杂费总收入和其他社会投入比重看, 1998年高等教育学杂费收入仅约为全国教育学杂费收入的23%, 但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63%;高等教育其他社会投入在1998年占全国教育其他社会投入的27%, 2008年增长到48%。可见, 1998年以来的教育投入中, 不管是学杂费收入, 还是其他社会投入, 高等教育都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资金聚拢现象。同时, 在我国学历教育过程中, 人们在高等教育阶段支付的学杂费比重越来越大, 高等教育学杂费将耗费整个学历教育学杂费投入的六成 (见表1) 。

3.教育社会投入重心从基础教育转移到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0.275%, 逐年增长到2005年峰值0.835%后稍有回落, 2008年为0.760%。但是,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全国教育社会投入的比重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从1998年的23.1%一直飙升到2008年56.4%, 翻一番有余 (见表2) , 2008年的全国教育社会投入中有一半以上的资金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社会投入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布重心, 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 (见表3) 。

综上所述, 1998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从占高等教育投入的百分比看, 国家财政投入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学杂费比重大幅增长, 学杂费外的社会投入比重略有增长 (见图1) 。

二、OECD主要高等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社会投入趋势

1.OECD平均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教育GDP投入的1/10, 是国家财政投入的一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公布的数据看, OECD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不断增长。1998年OECD31个成员国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5.66%, 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占GDP的5%, 社会投入占GDP的0.66%。教育社会投入占GDP的0.72%, 其中,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教育社会投入的比重为51.4%。至2007年的10年间 (OECD公布的最新相关数据仅到2007年) , 31国平均教育投入在2003年达到峰值占GDP的5.9%后, 稍有回落, 2007年降至GDP的5.7%, 但社会投入占CDP的比重逐年增长, 2007年达到GDP的0.9%;财政投入比重则不断减少, 2007年减至占GDP的4.8%;31国平均高等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不断增加, 2007年达1.5%, 其中政府投入基本在1.0%-1.1%间波动, 社会投入不断增长, 2007年达到0.5%, 增幅高达72.4% (见表4) 。

其中,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各国GDP比重高于OECD平均的主要高等教育强国有: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 均高于0.5%。其中, 韩国居于首位但有下降趋势, 美国次之且快速上升,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则是缓慢上升 (见图2) 。

2.大部分OECD国家的学杂费与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协同增长。大部分OECD国家的学杂费与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协同增长。从2003年起, 因多个国家未公布相关数据进而停止公布OECD平均值, 因而无法获取这两项数据的OECD平均值。但从可以取得较完整数据的OECD主要高等教育强国看, 如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等, 这些国家的学杂费和其他社会投入, 除英国学杂费从2005年出现成倍激增外, 大部分国家的学杂费和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是协同增长, 并没有出现学杂费骤增的同时其他社会投入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 (见表5A) 。在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中, 学杂费和其他社会投入一直“旗鼓相当”, 除英国外, 学杂费占GDP比重与其他社会投入的比值基本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 并没有出现大变动 (见表5B) 。部分国家如韩国、美国、加拿大甚至出现了学杂费占GDP比重下降、其他社会投入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如表5A) 。

3.OECD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三级格局。OECD国家高等教育的社会投入情况可以分为三级 (见图2) :

第一级是以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北美和东亚的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比例较高, 都超过了GDP的0.5%, 总体呈上升趋势, 来源渠道也甚为广泛。从1998-2007年, 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各国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重排名一直处在OECD成员国前列, 其中韩国一直居于首位, 十年平均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GDP的1.95%, 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79.3%, 是国家财政性投入的3.83倍;美国紧随其后, 三项数字分别为1.68%、61.5%和1.60倍 (见表6) 。

说明:OECD最新公布的数据仅到2007年, 为了统一数据格式, 图中的中国数据也只描述到2007年。

第二级是以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 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但社会投入比重也逐步上升。其中英国最为典型, 由于受传统的历史文化影响, 接受社会投入的“大门”开启缓慢, 直到2000年前后, 才开始学习美国模式。近年来, 英国大学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补助的经费, 一般占学校总收入的40%多;学杂费收入, 占学校总收入的20%左右;研究补助与契约收入、捐赠与投资收入, 占学校总收入的20%左右;其他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20%。但英国财政部公布从2011年开始削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后, 英国政府同意将大学本科阶段学杂费的最高限额从3000英镑提升至9000英镑, 这将一改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2007年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已经剧增越60%, 预计在2011年后, 这一数字将进一步提高。此外, 英国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以增加收入, 如招收大量留学生, 每名留学生一般需交付英国学生2-4倍的学杂费, 因此, 留学生学杂费也是英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重要来源。

第三级则是以芬兰、希腊、丹麦、挪威、瑞士为代表的北欧国家, 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较高, 并且人口不多, 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比重一直低于总投入的5%, 因此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买单者”。

三、我国和OECD主要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共性与差异

1.共性。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和OECD主要高等教育强国的情况有两点共性:一是仅从总量上看, 我国和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国处在OECD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三级格局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 从2001年开始比重超过GDP的0.5%, 并逐年向第一级发展 (见图2) ;二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我国和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教育社会总投入的比重都较大, 并且呈现出投入重心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的态势。

2.差异。从结构变化上看, 我国与第一、第二级主要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占教育投入GDP比重的份额比OECD国家平均份额大, 前者是1/6, 后者是1/10, 从这一数据上看,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中贡献了更大的力量;从占高等教育投入比重看,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接近高等教育总投入的60%, 而OECD平均约为50%。二是我国高比重的社会投入主要依赖于学杂费大幅增长, 而且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家财政投入、其他社会投入的增长速度, 2008年学杂费收入接近1998年的5倍, 而在OECD国家中, 除英国学杂费比重在2007年翻一番外, 其他主要国家的学费增长并不明显, 韩国、加拿大、日本甚至还出现了学杂费比重稍有下降的情况。三是我国其他社会投入虽然在占GDP比重上有所增长, 但增幅并不显著, 而且其他社会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比重始终在20%左右徘徊;OECD国家的这两项数据则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四是我国学杂费与其他社会投入相比差距悬殊, 1998年其他社会投入比重约为学杂费比重的2倍, 到2008年则正好相反, 即学杂费比重约为其他社会投入的2倍。然而, 从学杂费与其他社会投入的比值看, 只有英国从2007年开始出现比值激增到4.298, 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略有增长外, 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的比值分别呈下降趋势, 即学杂费增长的同时, 其他社会投入也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在社会投入中其他社会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的高等教育社会投入要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从投入总量和结构上任务仍非常艰巨。

四、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

1.存在问题分析。“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 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 都由政府、市场、学校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但各国因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别以及国内高等学校体制的差别, 高等教育经费配置中三个组成部分的比例有所不同。”[2]

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主要由政府调控, 不仅国家财政投入由政府直接管理, 社会投入中的学杂费收入也根据政府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 执行, 学杂费以外的其他社会投入如社会捐赠、集资办学等也需遵循相关管理条例。因此,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并非真正由社会决定。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应包括高等教育需求、国家财政性投入、教育成本等。如将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可以划分为两组二级因子, 第一组是经济因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二组是高等教育因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生均成本。即国家财政、企业、居民三者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状态是:在承认获得共同收益的条件下, 高收入者多承担。

但是, 事实正好相反。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 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是:近十几年来, 我国政府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 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 增幅为3.1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 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至39.74%, 降幅9.75个百分点。按照资金流量表核算:1992-2006年, 政府收入增加2.02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增加5.01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则下降7.08个百分点[3]。但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政府投入并没有因政府收入增长而实质性增长, 具体表现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有所增长 (见表1) , 但国家财政性投入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直到2007年才略有回升 (见图1) 。但这一“回升”对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0.9万到2008年的2021.0万[4]的巨大增长而言, 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 从上文阐述以及表6数据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每年都呈正增长, 最高年增幅达10.67% (2001年) , 而高等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投入占GDP比重却多次出现负增长。同时,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上升到24.2%, 翻一番多[5], 但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 2008年 (3.51%) 比重甚至低于1998年 (3.60%) 。换而言之,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从属国家财政性投入, 当国家财政性投入比重减少的时候, 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部分由社会投入买单, 实际是由学杂费的提高来填补, 其他社会投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说明:1.OECD最新公布的数据仅到2007年, 所以此处只统计到2007年数据;2.OCED是从2001年开始公布的“学杂费占高教总投入的比重”和“其他社会投入占高教总投入”这两项数据, 无法统计1998-2000年的数据;3.从2003年起, 因多个国家未公布相关数据进而停止公布OECD平均值, 因而无法计算这两项数据的OECD平均值。

注:OECD国家公布的最新数据仅到2007年, 表中相关数据是取1998-2007年10年平均计算所得。

1998年以来, 我国企业收入是明显增长的, 但企业在高等教育投入比重并不大。如果把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以外的总产值, 即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看成是企业总产值的话, 1998-2008年我国企业总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上涨 (见表7) , 我国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创造的较大的社会财富。但是, 以企业大额投入为主的高等教育社会投入并没有因此提高其GDP比重及其在高等教育投入的份额, 甚至不增反降 (见图1)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的企业投入来源仍有增长空间。

面对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 不得不说, 居民为需求买单的程度更高。但是, 学杂费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由学杂费增长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 很难保证不出现其他社会问题。

2.改革方向。综上,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重点应是提高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其他社会投入的比重;完善学杂费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第一, 继续加大财政投入, 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 切实承担起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责任。同时, 科学改革分配制度, 有效增加社会投入的潜在资金。第二, 高校要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使企业在高校的合作投入成为一个重要增长点, 特别是挖掘来自企业的大额合作投入。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与发展, 高校应通过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来全面提升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服务的水平, 形成共赢的良好态势。第三是完善学杂费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学杂费政策的确定, 应该兼顾培养成本与人均收入的双重约束。首先, 按培养成本的25%确定学杂费的平均标准。该标准在省级区域内要统一, 不因各校水平高低而区分, 主要反映教育的基本培养成本。其次, 学杂费要与居民收入挂钩。学杂费标准设计可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 分为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若干档, 不同省份的高等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 可略有浮动[6]。

参考文献

[1]蔡克勇, 范文曜, 马陆亭.转轨时期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2]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45.

[3]社会财富怎么分:收入差距为何不断扩大[N].人民日报, 2010-05-24.

[4]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 [Z].

[5]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 [Z].

篇4: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1.目的为了建立本公司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维护企业、员工及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国家财政部、安监总局《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安全生产费用实际需要,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2.工作程序

2.1本公司属归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全年实际销售收入的0.5%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2.2安全生产费用的预算、使用和支出范围:

①车间、仓库等作业场所预防事故设施:防爆电气设备维修、更新,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的检测,通风排风系统维修、更新,防腐、防渗漏设备维修,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等费用预算。

②生产车间、仓库等作业场所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消防、技防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维护、更新,防毒、防灼伤卫生防护用品,冲淋洗眼设施的维护、更新等费用预算。

③安全评价、隐患评估,职业卫生评价,职业病预防健康体检的费用预算。

④安全标准化考评以及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的费用预算。⑤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以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取证的费用预算。

⑥应急救援资源和演练的费用预算。

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费用预算。

⑧其他直接用于安全生产活动的费用预算。

2.3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优先用于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整改所需支出。

2.4安全费用的提取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要列入企业

财务收支计划,并单列财务科目。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建立专户核算,加强财务管理。

2.5公司财务部应于当年年底和次年年初,分别造具安全生产费用的“下一年预算”和“上一决算”。在上报董事会、总经理的同时,抄送生产部、安全部。

海城市四海气体有限公司

篇5: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第一章 目的

第一条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的要求,为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范围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项安全费用的提取以及使用管理。

第三章 职责

第三条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安全费用提取计划和使用计划。并对其使用监督检查。

第四条 财务部负责安全费用的建账、管理、提取、支出。第五条 生产计划部负责制定安全费用提取计划、使用计划及安全费用的使用管理。

第四章 管理规定

第六条 安全费用包括:

1、安全生产宣传费用和安全培训教育所需资金投入。

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及保健品的经费。

3、防暑降温、防寒保暖费用。

4、安全设施、安全连锁、报警装置、安全通讯设施、防触电、防雷设施、防噪声防尘、防毒设施等费用。

5、职业卫生改进设施费用。

6、应急设备投入和人员组织费用及应急演练费用。

7、事故隐患整改费用。

8、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费用。

第1页

9、其它为提高安全状况所需费用。

第七条 生产计划部负责编制安全费用提取报告、安全投入计划、经费使用报告,并建立公司安全经费投入台帐。

第八条 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安全费用提取报告、安全投入计划、经费使用报告。

第九条 公司总经理负责审批安全费用提取报告、安全投入计划、经费使用报告。

第十条 提取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财务部负责对安全生产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审核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投入计划、安全经费使用等,根据安全生产计划,做好资金的投入落实工作,建立安全经费台帐,确保安全投入迅速及时。

第十二条 公司生产计划部应建立安全费用台帐,记录安全生产费用的费率、数额、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

第十三条 安全生产费用实行专户核算。公司应当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挪用或挤占。结余资金结转下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第十四条 部门主管按照职责分工对有关专业安全生产费用计取、支付、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发现安全费用支取人擅自挪用安全费用的,公司将按情节严重程度严肃处理,处理办法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第十六条 年终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划、提取、使用以及使用效果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工作程序:各部门报费用计划—汇总至生产计划部—制定公司安全资金投入计划—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核讨论—主要负责人审批—财务部建账—部门按计划申请使用安措经费—

第2页 生产计划部审批—总经理审批—财务支出。

篇6:2024年安全投入费用统计和分析

一、近十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投入分析

2003年, R&D经费总支出为1539.6亿元;2012年, R&D经费总支出为10298.4亿元, 是2003年总支出的6.7倍, 十年年均增长率为20.9% (图1) 。R&D经费总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 (GDP) 之比由2003年的1.31%增长到2012年的1.98%;除2004年外, 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 (图2) , GDP占比的十年年均增长率为4.2%。

目前, 我国R&D经费总投入按照汇率计算位居世界第三, 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我国科技投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保持R&D经费总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 R&D经费在GDP中的占比的年均增长率较小, R&D经费总投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十年的GDP的快速增长。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析

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方面。统计公报对这三个方面的界定是: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 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 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 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等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2003年,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87.7、311.5、1140.5亿元。2012年,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498.8、1162、8637.6亿元, 分别是2003年的5.7倍、3.7倍和7.6倍 (图3)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的近十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0%、14.0%、22.5%。同时, 这三个方面在近十年总R&D经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13.3%、81.8%。可见, 对试验发展方面的投入占R&D经费的主要部分, 并且近十年投入经费增长速度方面也是试验发展经费最快。这符合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目标。试验发展经费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三、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分析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 财政科技支出统计项目与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略有区别, 但前后年度财政科技支出涵盖范围基本一致。财政部对2007~2011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统计口径作了调整, 并相应修订了2007~2011年数据, 发布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

2003年,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975.5亿元, 2012年度增长至5600.1亿元, 是2003年的5.7倍。其中, 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分别为639.3亿元和335.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为2613.6亿元、2986.5亿元, 分别达到2003年的4.1倍和8.9倍 (图4) 。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持年均增长率15.2%;地方财政在科学技术支出方面投入力度更大, 年均增长率达24.4%, 自2007年以来逐步超过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创历史新高。总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中央和地方) 等指标的统计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试验发展经费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平均速度, 这说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面向未来, 国家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扶持力度, 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本文就近十年 (20032012年)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的总投入情况,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经费方面的支出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进行了总量、占比、增长率等方面的分析。R&D经费呈现快速增长、侧重试验发展、地方财政投入加大等特点。

关键词:科技经费投入,R&,D经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2003~2008年各年度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 .2010~2012年各年度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3]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4]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5]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上一篇:海外制药脑血栓片说明书下一篇:环境与稳态生物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