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

2024-05-05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共11篇)

篇1: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体会

最近,我拜读了肖川教授主编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在这本书中,肖川教授对教育进行了深入地观察与剖析,以朴实的语言告诫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指导我们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成就自己的职业幸福,在诗意的教育生活中实现专业成长。读他的文章让人感觉有如春风拂面,清新悦目,让人尽情享受心灵丰收的愉悦。也使我明白了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为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懈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诗意.我首先看的是序言。其中开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天宇、穿过千百万年间的时空,盯着你、凝视着我,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这些教师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我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期望,更能体谅这位母亲的疑虑,我们这些教师是‚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看到这段文字,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情不自禁地心惊肉跳,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名教师,多种身份合一的我,做到了对教育的理解没有偏差吗?做到了真正的有思想吗?

‚ 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老师,不说套话,不说废话,不说道听途说连自己都不理解的话,不说大家听不懂的话,要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话,说有个性的话。‛这是我们校长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因而要想真正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教育工作的灵魂在于思想,有思想的教师,他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做。他有主见,不盲目,更不盲从,他知道选择,更知道拒绝。他有责任心,知道应该负责的,明白应该担待的,清楚将会面对的。他有激情,好进取,他明白什么是对学生真正有益的,他更清楚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和教师这一事业的理解。

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专题中提到:作为教师,要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师要有等待的品质。等待,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工作,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分享,是展示,是引领,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就是努力学会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人。宽容,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我们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当然,有取必有舍,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学会适时地放弃,也许转一个弯,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这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学会创新,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学习会使人进步,学习会使人出色,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作为。我想,‚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的,被呵护的,所以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爱孩子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你在爱他,让孩子们‚感受被爱‛,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从而不会出现‚一片真心为你好,可我又受不了‛的尴尬局面,或者是‚恨铁不成钢,反而生锈还差不多‛的无奈与悲哀。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爱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扑捉教育契机,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份支持,这也是爱;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还是爱……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肖教授说:‚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一定也是

爱。在师生情谊中,我们会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

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在消磨无数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周围有很多教师,当下班之后,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整个人瘫坐在电视前面,生活的很无奈。这种人一定是摆错了位置,他可能想赚更多的钱,想爬得更高,或者有更多的欲望,由于不知道割舍,想要的太多,结果反而跌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说,要找寻快乐,就要懂得做出选择。快乐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假使一个人一辈子有钱、有权、有名,却没有快乐,仍旧算是虚度此生。

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而且,物欲上的东西‚边际效益‛递减速度反而特别快。我们常常感叹,人生无奈,总是有牵扯不完的琐事,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担心那个。在短暂的生命中,每个人应该留一些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也许我们并不富裕,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逛街、泡吧、旅游。幸福是一种感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因此,肖川教授提出:‚对教师而言,要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有思想,也许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追求,但作为教师也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有真情。‚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真情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博爱的体现,也是高品质教育必然的最高要求。肖川教授独具匠心地引领我们重新面对教育中的爱。龙应台女士在《孩子,你漫漫来》中就愿意坐在石阶上为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等上一辈子,愿让他用笨拙的双手从从容容地结扎好一个完整的蝴蝶结后,给他获取成功的希望与惊喜,让他从未得到蔚藉的心灵得以满足。请你多给孩子点儿时间和耐心,学会等待和宽容后定能感动他们。相信你的孩子也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好老师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努力向上。这就是智慧型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这就是师生之间博大无私真爱的魅力所在,缺少了

这些,我们的教育依旧是事倍功半徒劳的苦差事。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还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敷衍和应付了。有了爱,今日的教育就会有金灿灿的阳光,有了爱,孩子们的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有了爱,孩子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充实。

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王惠

篇2: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

燕翠玲

初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时,作者那妙趣横生,感人肺腑的文字,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老友聊天儿。而且那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为我解决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高品质教育的当然要求。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有思想、有见解、不人云亦云的人。

肖川教授在文章中说: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从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超脱。正如有人所说:学习,使教师变得冷静而辩证,他们不但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心里的阳光也多了起来。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这样,至少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肖川教授还讲道:做有思想的教师,会使我们变得更具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我从中深深领悟,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

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纪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涵养、雅量、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包括自己在内,有时极少有教师会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做错了什么。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争辩,敢于碰撞,这样才会冒出更多思想火花。反之,如果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的话,只能成为他人思想的奴隶。

篇3: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所作的问卷调查反映, 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有心里话最想找谁说”时, 回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老师的仅占4.8%;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 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你首先想到的是找谁”时, 12.3%的学生回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位老师;有25%的学生认为老师只喜爱少数同学;有40%的学生认为与老师在一起, 无所谓开心不开心;有85.6%的学生说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和游戏等等。而在教师问卷中, 回答“在与学生交知心朋友问题”时, 61.3%的教师表示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 有69.8%的教师认为与学生在一起“很愉快”和“有愉快的感觉”。

由此可见, 教师的自我感觉和良好愿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

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初探

1. 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作为感性的人, 也

就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存在, 其次才是理性的知识的追求者和思考者, 有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学友爱、爱好特长和课余生活可以说是很少过问;有些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师道尊严”, 整天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裹得严严实实的, 俨然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殊不知, 作为教师的你如果不是真实的“鲜活”的, 而是一架只会吐墨水的机器, 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 你就会失去血肉, 失去灵魂。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因素决定了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应该说, 教师的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着其威信的高低。而人格因素则是教育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 火热的激情, 正直的情怀, 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也是教师真正的权威所在。

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1.以心灵赢得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 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 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但更需要爱, 需要坦诚, 尤其班主任更应用真挚的爱去感染学生。学生失意的时候, 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 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 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以诚育人, 以诚服人,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当我们把爱心和坦诚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 学生不仅会把我们当做老师, 更会把我们当朋友了。可以说, 赢得学生的心, 一片诚心、一番苦心、一颗爱心是必不可少的。

2.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爱学生,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参加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个别交谈, 都是了解学生的好方法, 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师生之间互换周记, 每周学生交上来后, 不少班主任就批一个“阅”字完事, 如此流于形式, 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感情, 导致学生的反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这样的心理交流文章:“班主任, 我想对您说”, “假如我是您”, “老师, 您应这样教”, “我的苦恼”等等, 让他们畅所欲言, 哪怕是说出我们的缺点和工作方法的不当。同时, 我们也一定要为学生们写“回言”, 写上我们的希望, 我们的关心, 我们的想法, 也写上我们的含有鼓励与表扬的问候。

3. 找回感性世界这一失重的大陆

某校一名初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 印在我记忆深处”一文中写道:“这个朱老师, 第—次来我们班上课还有些拘谨, 第二次勉强算得上个正人君子, 第三次就露出他的‘不良本性’了。虽说他讲唐宋词妙语连珠, 可也笑话无数, 哈哈不断。然而, 就是这样一位朱老师, 竟和同学们打得火热, 无话不谈, 惹得别班的同学眼睛都绿了, 直想‘跳槽’。”, 而实际上, 朱老师在学生面前露出的所谓“不良本性”无非是朱老师那种“坏坏的”幽默, 朱老师对自己的五官和穿着的自嘲以及对一些明星、游戏软件、足球赛、电影、电视剧甚至卡通片的独特视角。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许多被他们称之为“学究”的老师身上所看不到的, 所以他们觉得朱老师活得最真———不是金光四溢的“神”,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朱老师最有血有肉, 最“鲜活”, 最能理解他们, 同他们最接近, 因而师生关系也最为融洽。这个具有“不良本性”的朱老师, 与学生的交往就不是单纯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 而是让自己和学生在自我表现中进行对话, 在无声的情感交流中达成师生之间的默契.他们的师生交往有效地避免了单一教育教学中的“机械操作”, 即知识的传授与接受, 管理与被管理。获得了对自我、对生活的激情, 师生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完美地统一起来, 生活和求知融为了一体, 师生关系不再被动地从属于教学, 而是滋生了内在的生命。至此, 师生关系真正达到一种既轻松又不失严肃, 既感性又兼具理性, 既自由又有所约束的境界。

篇4: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做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可能引导学生慢慢地形成“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地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创新意识。

一、 问源于内心——自由发问,让学生在好奇与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及身边的所有事物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好奇和困惑。在儿童的眼中,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或目的,儿童常常喜欢寻问一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某种事物的起源,甚至刨根问底,并期望得到最后的解释。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经常会有关涉哲学性质的深刻发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天上的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儿童的许多“为什么”,常常成为成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不会考虑现实社会的各种清规戒律,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当然地冒出许多的奇思妙想。

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创设一个人人敢讲、人人会讲、追求自主、充满儿童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源于内心、自由思考、自在提问。

新接一个班级,上第一节语文课,作为老师,笔者首先会对学生说:“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这是你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也是老师最欣赏的。”然后,笔者会跟学生讲《学与问》一课中关于哥白尼喜欢问“为什么”和沈括读《大林寺桃花》,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新教一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除了预习字、词、句、课文等内容外,总鼓励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既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学习。

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笔者也总是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在书旁做好记号,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语文课堂上,我则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不懂就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善待学生的问题,哪怕有同学突然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可能干扰了教学程序,我也从不斥责,从不泼冷水,更不许其他同学嘲笑,而是想办法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记得有一次教《诺贝尔》一课时,班上最调皮的小瞿突然举手,说:“我觉得诺贝尔傻到透顶了,明明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他为什么不逃出去?他难道不要命了?”他的问题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一听,却发现了其

中蕴含的教学价值,便顺水推舟,故意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诺贝尔傻吗?他为什么连命也不顾呢?”一石惊破水中天,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理由,——此时,诺贝尔一心为了炸药的研究,不顾自己,不顾生命,不顾家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的心中……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名人(如科学家等),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学生说起了爱迪生、阿基米德等等,敬佩之情流露于一言一行之中。最后,我让同学们感谢小瞿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好意思的小瞿脸一下子红了。

二、 问发乎起点——自觉预习,让学生在已知与求知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往往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一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到了高年级,笔者就会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式预习”。所谓“提问式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预习,自行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提出自己有疑惑或有见解的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示单:

1. 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我会写。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简要写写喜欢的理由。

3. 我会思。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学习本课你觉得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4. 我会查。搜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挑选重要的信息摘抄下来和同学们分享。

汇总学生的预习情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特别感兴趣:(1)课题中的“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引号?(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呢?(3)课文又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呢?这说明同学们迫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笔者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最后,笔者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奖励,并结合这几个问题,及时进行提问技巧的指导,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三、 问行于内涵——自主品读,让学生在情境与感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儿童有着比成人更贴近自然的本性,这是所有儿童与生俱来地拥有着的一种近似本能的精神趋向。儿童从自然走来,儿童的生命也就与自然情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会被儿童赋予意识与情感,也就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须臾不可分离。儿童的这种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亲近是朴素的、原始的,是儿童生命存在不计任何功利的最本真的状态,是儿童精神归复于自然、同步于世界最活生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儿童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事物更有他独特的看法,让他们成了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者、表达者、思想者,成了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nlc202309020457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笔者正在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二课时,同学们学习“盗火”的内容。笔者让他们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听得津津有味。不料,学生小陈突然问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用茴香树的树枝去盗火,而不用别的树枝呢?”虽然备课没备到,虽然教学时间可能来不及,但为了不挫伤该生的积极性,我把皮球转抛给了同学们:“小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来解答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有的说:“茴香树的树枝容易点着吧!”有的猜:“茴香树的树枝肯定与众不同,说不定是普罗米修斯家里种着的神树。”有的说:“说不定普罗米修斯也只是随便折了一根树枝,没什么原因。”最后,被称为“小博士”的学生小储揭开了谜底:“茴香树的枝条,它可不是一般的树枝,它是奥林匹斯圣山上的神树,别的树枝烧着烧着就烧完了,但茴香树的枝条却烧不完,除非风把它吹灭,雨把它浇灭。因为它的茎长得很快,中间还长满易燃的木髓,只要不烧到外皮,它的燃烧速度会很慢。如今地中海地区的船员在有风的甲板上点烟时,仍然使用这种植物。”当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时候,他笑嘻嘻地说,他是在课外书上看来的。此时此刻,同学们的钦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接着,教师继续回归原先的教学思路:“谁继续说说还从哪儿看出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许多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小宋,不料他开口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躲在后面呢?”

同学们热情高涨,这第二问让我和他们有了更新的思考和收获:从一个“躲”字,同学们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机灵,有的学生还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个善解人意的神,他不愿因为自己盗火,而让太阳神阿波罗一起受罚……

整个教学,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动态的、发展升华的,他们的语言是智慧的、灵动的、个性的。这些体现儿童精神的个性化提问、个性化表达,或许正隐藏着创造的萌芽。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样的萌芽,不是轻易地否定,而是积极地给予肯定。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多创造条件,多设置机会,让学生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四、 问续于课外——自然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与应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语文应该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语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语文应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如何保持学生的童心?——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剂良方,走向真实的社会实践是一味良药。儿童的心灵需要儿童文学的润泽,儿童的心灵更离不开社会的熏染!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与课外紧紧相联。从有效提问切入,让语文走向课外阅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真正走向生活;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阅读,享受学习,真正享受生活。

不管是哪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把准教材的“延伸点”,通过恰当巧妙的提问,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领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了《寄往南极的信》和《南极来信》后,让学生去翻一翻《十万个为什么》,读一读有关南极的知识;学了《有趣的发现》,让学生去读一读《达尔文》,了解一下其他科学家;学习《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先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学完《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沉香救母》这组课文后,布置学生阅读有关描写亲情、母子感情的文章,自然建构“母子情感”这样一个主题阅读,通过阅读必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亲情的温暖,也进一步理解了练习中“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几个成语的意思……

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也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

还是《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学习第4自然段“获救”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怎么能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呢?”同学们也是疑惑重重。

此时,喜欢读书的小王捧着一本书上来了,他说他从书中了解到,赫拉克勒斯是个大力士,他看到恶鹰在啄食可怜的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便取出弓箭,把那只残忍的恶鹰从这位苦难者的肝脏旁一箭射落。然后他松开锁链,解放了普罗米修斯,带他离开了山崖。但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虽然可以要求永生,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看着他绘声绘色地朗读的样子,其他同学羡慕不已,此时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们,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故事的人物或其他内容,可以去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一下课,那位小王同学的座位旁围了很多同学……

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份好奇心,巧妙运用提问让他们带着渴求,带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走进图书馆,走进书的海洋,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去不断求索,深入探究,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学完《鸟的天堂》,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突发奇想:“我们的校园也能变成鸟的天堂吗?”“我们的家乡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天堂?”于是,在校园的树上放鸟笼,在小区的树上为鸟儿安家的活动开始了。同学们这种爱鸟护鸟的行动,自然可以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真的变成了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鸟的天堂。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是真正地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语文,发掘儿童的创新潜能,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促进儿童个体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开放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扬帆远航!

篇5:《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心得

曾经也陆陆续续的读到一些肖川的书《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他见解深刻,出语不凡,大受教育。那种对教育的爱,浸润于字字之中,《让教育充满生活情怀》,教育部是冷冰冰的说教,教育是充满激情的,满怀博爱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要着力培养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我们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今年寒假我们在张校长的带领之下又学习了肖川的系列文章,老师们从他的文章中有领悟到更多,一片片佳作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学校的标准》让我们齐心协力弥补不足为孩子们的教育创设更好的环境;《懂得尽可能更多些》让老师有一种学无止境之感,人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作为一个任课老师要回旁征博引,不但精于自己所教的一门学科,也要通于很多学科;《微笑是一种力量》你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心理就有多少阳光;,《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对待学生,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要操之过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讲台就是我们的舞台,凡事要“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然而在众多的文章中我还是最喜欢《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你的真正生命是你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思想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当然更谈不上个性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了。

正是有了自己的理想,才有教育界新的天地,有南李北魏之说,魏书生轻轻松松的教育,李镇西的和孩子们打成一块,无不书写了教育的新天地。

教育有了思想,可以使我们的兴趣变的异常广泛,我们就会从单调无聊中解脱出来,使自己不再平庸,不再为琐事斤斤计较,在困难的境地也会象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两年前刚进求实时,有一段时间心情糟糕透了,学生这个问题那个意见的,让我整天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只知道埋头无感的我一时找不到感觉,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一切都乱了套。

我们有了思想,会是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人云亦云,不再是教参书的传话筒。有了自己的思考,依然记得我们语文教师在交流时,蒲校长说他的课堂控制得很好,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才会讲得游刃有余,课堂生风。

有了自己的思想,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课堂上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这一切都使孩子们更能从中学到知识领会精髓。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虽然我们的年华会老去,但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篇6:《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心得

第一次读到艾米莉·迪金森的《假如我能使一颗心》,我就喜欢上这首诗歌了。诗歌十分简短: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我就没有虚度此生/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在酸辛中获得温情/或是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窗中/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诗歌流露出的情感,简单而高尚。肖川老师把这首小诗编入“师生之间”专栏,读起来好像又多了一层含义。

这首诗歌引出了肖川老师曾经的教师宣言。我走进教育,走上讲台,并不曾有过什么誓言。当我看到肖川的教师宣言时颇感震撼,这个宣言摘录如下,以让自己日后闲余能常常记起:“我自愿投身人民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薪火承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导而弗牵。修身养德,明耻教善。求真求实,从教谨严。吐故纳新,创设明天。呕心沥血,竭诚奉献。纵有千种诱惑,万般磨难,我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我想,也许除了教师之外,没有哪一个职业的誓言会像入党宣誓的誓词一样,隐含着牺牲,隐含着奉献。

这里的善良、爱与奉献,应该可以成为教育的关键词。

《教育语粹》一文则集中了罗素、尼采、帕斯卡尔、苏霍姆林斯基四位大师的精彩言论,智慧之光耀人眼目。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爱的教育。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快乐,谁就感觉不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道德越是高尚的人,就越能驾驭自己的感情,越善于爱人。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总是特别容易触动人,而且百读不厌。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事业,因为她首先要求教育者需有善良的灵魂,她时时处处在强化这么一个善良的目的。你说,身处教育之中的人能不时刻经历着荡涤心灵的事情吗?所以,我总觉得教育者较之于其他的职业者,更能感觉到教育对一个心灵的涵养功效。

肖川在《受过教育的人》一文中写道: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著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不断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他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听着挺在理,但感觉似乎要求高了点,因为相形之下,似乎自己都不属于受过教育者之列,不过,好好努力吧,不完美的人带着不完美的人去追求完美,也是很不错的。我们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富贵的人,“一个真正的富贵的人,内心会有一种气节,眉宇轩昂,他会表现出一种坦然淡定,他对社会会有一种深刻的悲悯,对社会有他自己持久的回馈,他会用默默的行动让内心获得快乐和安宁。其实,这就是生命的贵气。”

当时一看到这段文字,我就想起了丛飞。当记者问到丛飞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大的负担去资助孩子们时,他却简简单单地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亏欠别人,好像有一种东西在促使着自己,一做就停不下来了。”很多人对此无法理解。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丛飞就是这么一位真正富贵的人。凡人是无法读懂这样的贵人的。

篇7: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心得体会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郭道胜在《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中也这样写道:“教育应该创生,这种创生是长期积淀、自然追求的结果,它具有洞察尘世万物的穿透力。”。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思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自身素养的第一要素。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成了教参的“搬运工”、“代理人”,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于是整天忙于应付出习题,编写资料和考试,使自己成为思想越来越狭窄的“教书匠”。孰不知在教育前行的征途中,需要的正是充满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于是乎,学生一个调皮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心惊胆战,一个小小的失误更会让他们如临大敌。孰不知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智慧点燃生命之光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中这样写道:“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需要有思想的校长,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刊物的编辑,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作为一名职校老师,面对职校学生与普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殊性,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思想去指引教育方向,用思想去陶冶学子的心灵,用思想去塑造学子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职高教育的特殊性,我认为: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本观”。人本主义尊重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重视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人类本质的完整和完善,强调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而如何使职高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迅速适应学习环境,以至将来能顺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正确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竞争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职业教育工作必须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所以职业教育者不仅要重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更要重视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情绪体验、社会适应性、自控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

其次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通常是以一种静态的刻度去评价学生,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压制学生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是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职高学生,他们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如果教育不当,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动辄以恨铁不成钢、急于为学生着想为理由惩戒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去看待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教师在工作中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要培养积极的“反思”观。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一日三省吾身”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时刻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那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反思教育事件与过程,每一次感动、每一个遗憾、每一个谜团……都将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丰富;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艺术将不断改进、不断成熟。“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篇8:成为有风格的教师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师走向教育自由王国的见证,它昭示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做到游刃有余,对达成教育目标更多一些理性和快捷方式。

当然,风格的形成首先要有“的”。“的”是箭靶的中心,是前进的方向。一个教师要成长为有风格的教师,就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的”,并向此勇敢地进发。说一个教师有风格,不是抽象的,它必须指向一个具体的方面,或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唯有在这些方面独具个性,那才算是有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没有明确的“的”,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停在沙地上准备觅食,这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窜了出来。鸟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虽然力量相差悬殊,蛇仍不停对鸟儿展开攻击,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下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它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生物学家唯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这种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用爪子击打蛇的头部。其实,我们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切勿好高骛远,必须如上述案例中的鸟儿一样脚踏实地地瞄准一个“的”,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有着独特风格的、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名师。今天,我们的校园大楼气派,但我们的教师中很多人仿佛还在教学艺术的“饥饿”线上挣扎,仅有一些人走到了教学艺术的“温饱”线上,而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的大师还只是少数人。培育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认识自己,因为风格即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教师的自身条件,尤其是性格特点。认识自己,要对自己做透视,尽量较为完全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在形成教学风格上的优势和劣势。而且必须明确,现有的优势如何发挥,劣势如何转化,而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风格形成的“点”,即“的”。比如,理智者可以在理智型风格上着力;幽默者可在幽默型风格上出招;感情丰富的人可以向情感型风格靠拢;和风细雨式的,你就轻言慢语,娓娓道来……

既为风格,就带有强烈的个性。即使同样是情感型风格的教师,其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窦桂梅老师是激情四射型,王崧舟老师就是情智型。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虽然他说的是国画艺术,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莫不如此。教学风格不是程序软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更不是将别人的教学进行“复制粘贴”,在向着教学风格的“的”奋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一个字,那就是“新”,即“创造”。

由此看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他人风格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育,从而找准自己风格形成的路径,走一条超越他人,甚至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路。当然,这首先要求我们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敢于挣脱束缚。青年时代的德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席勒曾说:“他们要让我把我的身体压缩在女人的紧身衣里,把我的意志压缩在法律里。但法律只会把雄鹰的飞翔变成蜗牛的爬行。法律从没有产生过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世人和英雄。”的确,只有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教师,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自由的教育天空里尽情地呼吸成长的清新空气,才能把自己的特点加以培植,进而凝成自己的风格。路易斯·奈泽说:“一个用双手工作的人是劳力;一个用手和脑工作的人是木匠;一个用手和脑和心灵工作的人是艺术家。”我们走在风格形成的路途中时,必须让其融入自己的心灵,因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帕尔默语),从心底里认同,并以心的泉源滋养它,以心的力量为其助威,即使遭遇失败,即使别人一时不认可,甚至制造阻力,但只要适合自己的发展都要坚持和坚守下去。要知道,当自己的风格一旦形成,终会得到他人的认同,终会为自己迎来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因为“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内心的宁静与丰富,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长期的探索,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最终“在众多的合唱中唱出独唱者的旋律”。(成尚荣语)

篇9:成为有风格的教师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师走向教育自由王国的见证,它昭示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做到游刃有余,对达成教育目标更多一些理性和快捷方式。

当然,风格的形成首先要有“的”。“的”是箭靶的中心,是前进的方向。一个教师要成长为有风格的教师,就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的”,并向此勇敢地进发。说一个教师有风格,不是抽象的,它必须指向一个具体的方面,或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唯有在这些方面独具个性,那才算是有风格。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没有明确的“的”,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美国生物学家克林莱斯有幸拍到了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停在沙地上准备觅食,这时,潜伏在沙子里的蛇猛地张开大口窜了出来。鸟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虽然力量相差悬殊,蛇仍不停对鸟儿展开攻击,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血盆大口,一边用爪子拍击着蛇的头部,其准确程度分毫不差。就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下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鸟儿和蛇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它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生物学家唯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这种鸟儿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一个“点”,持之以恒地用爪子击打蛇的头部。其实,我们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我们在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切勿好高骛远,必须如上述案例中的鸟儿一样脚踏实地地瞄准一个“的”,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有着独特风格的、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名师。今天,我们的校园大楼气派,但我们的教师中很多人仿佛还在教学艺术的“饥饿”线上挣扎,仅有一些人走到了教学艺术的“温饱”线上,而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的大师还只是少数人。培育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认识自己,因为风格即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教师的自身条件,尤其是性格特点。认识自己,要对自己做透视,尽量较为完全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在形成教学风格上的优势和劣势。而且必须明确,现有的优势如何发挥,劣势如何转化,而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风格形成的“点”,即“的”。比如,理智者可以在理智型风格上着力;幽默者可在幽默型风格上出招;感情丰富的人可以向情感型风格靠拢;和风细雨式的,你就轻言慢语,娓娓道来……

既为风格,就带有强烈的个性。即使同样是情感型风格的教师,其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窦桂梅老师是激情四射型,王崧舟老师就是情智型。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虽然他说的是国画艺术,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莫不如此。教学风格不是程序软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更不是将别人的教学进行“复制粘贴”,在向着教学风格的“的”奋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一个字,那就是“新”,即“创造”。

由此看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他人风格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育,从而找准自己风格形成的路径,走一条超越他人,甚至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路。当然,这首先要求我们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敢于挣脱束缚。青年时代的德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席勒曾说:“他们要让我把我的身体压缩在女人的紧身衣里,把我的意志压缩在法律里。但法律只会把雄鹰的飞翔变成蜗牛的爬行。法律从没有产生过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世人和英雄。”的确,只有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教师,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自由的教育天空里尽情地呼吸成长的清新空气,才能把自己的特点加以培植,进而凝成自己的风格。路易斯·奈泽说:“一个用双手工作的人是劳力;一个用手和脑工作的人是木匠;一个用手和脑和心灵工作的人是艺术家。”我们走在风格形成的路途中时,必须让其融入自己的心灵,因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帕尔默语),从心底里认同,并以心的泉源滋养它,以心的力量为其助威,即使遭遇失败,即使别人一时不认可,甚至制造阻力,但只要适合自己的发展都要坚持和坚守下去。要知道,当自己的风格一旦形成,终会得到他人的认同,终会为自己迎来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因为“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内心的宁静与丰富,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长期的探索,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最终“在众多的合唱中唱出独唱者的旋律”。(成尚荣语)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只有做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算是在教育天地获得了自己那一瓢水,才能在教学上既发展自己,也成就学生。无风格不成教育,无历练难成风格。只要向着风格前行,定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风格“专列”。

篇10: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培训时间:2015.1.24上午培训地点:东朗中心小学一楼实验室 主讲人:吴玉霞课时数:4课时

1、思想的概念 关于“思想”,英国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两个重要的命题。其一即“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其二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我们所说的“真理”,其实就是指的事实和逻辑。事实,即事情的真相。“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对于这个命题,其实还有广阔的阐释空间。

对我们个人而言,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我们在分享他人思想成就的基础上,经由观察、体验、悟识而创生思想。思想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使生命挺立着,并有一种把酒临风的旷达和潇洒。

“思想”一词,相对于“经验”而言。有更多的抽象与概括的意涵,更着意于逻辑的必然性“经验”可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而囿于具体的情境与条件,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经验”就可能失效。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是宝贵的,但也要将“经验概念化”,这一过程就是由感性向理性的攀爬,也就是思想的创生过程。

2、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 首先,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从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和超脱。其实,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都存在着“马太效应”——你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加容易变得更丰富。因为你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比较强,你就有更强的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使我们变得更具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们说,“数学是一种思想”,就因为世界的一切.都具有质与量的二重属性。数学是从量的角度对世界万事万物关系的一种把握。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都不过是揭示出三角形角与边的大小的关系。

再次,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只是有时我们不自觉、没有意识到罢了。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对实际操作的方法更感兴趣,但操作方法的背后一定有一套关于“良好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思想。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折断的树枝,很快就会枯萎和断裂,它绝不会变得更强健和更茁壮。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血的教训,可这背后也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逻辑以及对这种逻辑的消极认同,这不是文明、公正的国际社会的逻辑。包括“弱国无外交”,这都与“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文明规则相抵牾。我们如何考量事实,我们如何揭示因果,这背后首先是思想。创生新的思想需以思想为基础,正如库恩所说“理论始于观察,但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据我有限的观察判断,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不够丰富,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得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而要能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一种思想的积淀。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我们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切中肯綮,就要阅读一些有关方法论的东西。其实,这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教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学问,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两者正是构成作为动词和作为名词的“思想”的最重要元素。

我们强调做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强调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的超越,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对急功近利的拒斥。思想的逻辑彻底性,就是理论。思想是理论的灵魂,也是理论华美的标志。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有一天,我们的年华终将老去,但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教师的人格风范

培训时间:2015.1.24 下午培训地点:东朗中心小学一楼实验室 主讲人:吴玉霞课时数:4课时

当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我国教育界开始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一声广泛的,史土银 前例的课程改革运动。

一、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作用。

(一)人格的内涵。

(二)人格的定义。

二、教师人格的内涵。

换言之,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是教师为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状态、创造性地认知方式,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的综合体,教师人格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即教师个性发展的总水平。▲ 教师人格的作用

1、净化社会风气。

2、有助于教学管理。

3、对学生产生模范作用。

4、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5、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模范教师胡志珍把献身教育的快乐总结为: 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教改艰辛、苦尽甘来之尔。弟子情深、慰师谢教之尔。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经验升华,著书立说之乐。学境极至,世人称慕之乐。

三、教师人格的构成与表现。

(一)崇高的德行。

1、对事业的绝对忠诚。

2、对学生的满腔热爱。

案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美国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果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继续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仍然健在,虽然年迈但仍然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微笑着回答:“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朴素的话语——我爱这些孩子,简单的道理——爱心能能化腐朽为神奇,爱心能改变一切。这便是老太太的绝招。爱,需要把心放进去;爱,需要奉献。正如这位把全部青春投入贫民窟的老太太。

3、尊重学生。

(二)广博的知识

1、不断学习和把,促进知识更新和积累。

2、学习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

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缓解紧张不满,甚至是愤怒情绪的方法。

(一)、沉默的方法。

(二)、打一个暂停宾手势。

(三)、用数数的方法。

(四)、深呼吸。

(五)、放宽胸怀。

建立一支身心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并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教师、学生都能心情愉快的学校氛围。

教师要有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穿着得体,言行文明,举止大方。

1、语言。

2、举止。

3、衣着。

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他的服装。着装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以人以视错觉的造型艺术,合适的着装 会使人显得年轻,精神,字正腔圆有朝气。不少学生关于模仿老师的着装,教师着装要得体,影响着学生讲整洁,爱卫生,滋生服装的色调和款式的习惯。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一)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指导思想。取法乎上的策略。

1、是在人生层面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价值体系和生活与人格的理想。

2、是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努力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基本途径。

1、树立积极的态度。

2、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人格塑造中还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实践,教师人格理念的具体化,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具有较强的榜样力量。

3、教师需要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并且要为其付出不懈的努力。

4、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

5、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教师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教师良好人格的主要途径。教师高尚的人格,不仅反映在精神境界,而且更应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通过教育实践,教师健康,良好的人格得以形成与强化。教师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实践中云,才能最终发展与形成自己良好的人格。

篇11:《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书笔记

思想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特有的观念,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有思想的人,不仅自己有思想,而且他的思想要对他所带的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

写到这里,不禁自问,我是有思想的老师吗?热热闹闹的幼儿园里,与孩子们在一起,我都在想些什么呢?

记得两年前我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四届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时成尚荣教授说过:“教师的最高职业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

一个班,30多个小朋友,就是30多片不同的叶子。今年,接到的小班,孩子们都很活泼,他们不停的追逐、打闹;或者不停的.哭泣,不适应幼儿园;还有一些则总是不停跟着我,不停的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我表扬其他小朋友时候,他马上就跳出来:“老师,你喜欢我吗?我棒不棒?”有几个根本就在小椅子上坐也做不住。就连一些家长都担心地问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啊?吵吵闹闹的一天让人无力,但是,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孩子啊,天性啊。

孩子本来就该如此,他们满心欢喜的来到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在人群中追逐,嬉戏。他们各有特点,有的喜欢安静的看书、画画,有的则总是兴奋的蹦上跳下?当我们真正认识他们、走近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就是天生的自由者、探究者、游戏者。毕加索曾说:“我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向孩子学习怎么画画。”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孩子被怀疑有多动症,一个母亲,在跑了多家医院无果的情况下,在一位教育者的建议下把他带到了一个舞蹈房,在与舞蹈老师接触了一会后,舞蹈老师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孩子根本没有什么问题,他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蹈家,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美国众多明星的编舞老师。

“乖”与“不乖”是相对而言的,《按天性培养孩子》中提到,孩子就是一颗颗不同的种子,他是桃树种子,他是苹果树种子,你不能按种苹果树的方法种桃树,也不能按种桃树的方法种苹果树,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认识他们的本性,确定他们的不同状况,然后施以不同的教育手段。

当我们真正认识了教育的这个特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可以被理解,被宽容被接受。

发现孩子的本性,发现孩子的需要,然后带领他们快乐地成长。这不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吗?

在草地上打滚、做泥饼、玩面团、找蚂蚁、捡树叶……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愉快的事情,虽然所谓的“批评”在所难免,但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色调应该是快乐。带领着孩子们在尽兴的玩耍中认识世界,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启迪情感,为孩子今后完善的人格建立准备。

突然想起了最近比较红的“小周立波”,我们的周围,很多孩子都被“教育”得那样“头头是道”、“人小鬼大”,一个孩子连最起码的天真都没有了,那还会有什么?

尊重孩子的天性,向孩子学习。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观点。

请参考更多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怎样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上一篇: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三期)下一篇:小学学校质量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