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2024-05-13

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共6篇)

篇1: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江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是教育队伍的两个的关键。

作为校长的培养,我觉得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统筹和规划、领导和指导、协调和监督;依法履行对本级教育单位的教师、干部的建设、管理和调配等。二是把握四个着力点,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1、以校长的选拔、任用为着力点。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件,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把最优秀的同志放在教育管理岗位上。

2、以校长的工作目标考核为着力点。校长实行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要把目标考核和任期届满考核作为续聘或解聘的主要依据。

3、以校长的培训提高为着力点。校级干部、中层干部都要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凡新任校长都必须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

4、以塑造专家型校长为着力点。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一位好校长就可以建设一所好学校,发展一批好教师,培养无数好学生。每年市、区市县要通过各种形式搞校长论坛、校长评价、名优校长评选,推出优秀校长、明星校长、专家校长,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家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三个环节,发挥一个作用。

(1)推行全员聘用(任)制,完善教师管理机制,突出管理环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资格准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度。在编制范围内,要学科配套,年龄结构合理。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的考核,把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教师、学生参与考核相结合。

(2)抓好教师继续教育,突出培训环节。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特别是研究生学历。

(3)狠抓教学研究,突出教研环节。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探索,去创新。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全体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出崭新的、先进的、适应当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教研室要抓好教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学科教研员学术上要精,能力上要强,要站在教研的前沿,引领教师经常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同时要搞好校本研修,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4)建设名师工程,发挥骨干作用。名师出名校,名师育名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名优教师人才库,建立特级教师讲师团和优秀教师讲师团,建立骨干教师讲师团,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对基层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更要给予关心、关爱和关注。设立“骨干教师津贴”,以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2: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十年万方, 砥砺奋进, 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发展。

世纪之交,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甚为突出。2002年, 当时的焦作工学院抢抓机遇, 与焦作万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竹林实业有限公司携手合作, 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独立学院——焦作工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为河南独立学院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2003年, 河南金冠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学院新的合作办学单位。同年, 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规范办学, 并于当年顺利获得教育部的正式确认。2004年, 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08年, 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经与宇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商达成合作办学协议, 宇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决定投资12亿元人民币, 建设万方科技学院郑州校区, 由此形成了郑州、焦作两地办学的新格局。

在河南理工大学优质办学资源的强劲支持下, 万方人豪情满怀, 锐意奋进。历经十年艰苦创业, 学院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生规模由第一届的462人发展到22000余人;教职工人数增加到1100余人;学科专业由最初的6个增加到54个;校园面积由340多亩增加到近1500亩;校园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学院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 连续6年荣登独立学院排行榜百强行列, 在省独立学院德育工作评估、就业评估、学生资助评估中, 均获得优秀评价。即使在2012年整个招生市场形势变化起伏的情况下, 学院仍位居全国310所独立学院报考热度排行榜第14名。学院还相继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全国关心成长模范学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发展 (成长) 最快的院校”等荣誉称号, 标志着学院的办学成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肯定, 学院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年万方, 集思广益, 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路。

学院传承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文化血脉, 汲取百年理工大历经时艰所形成的优秀精神传统, 将河南理工大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好学力行”的校风、“严慈, 严谨, 严格”的教风、“勤勉求是”的学风等融入学院精神脉搏和办学实践。从建院之日起, 万方人就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开启了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万方人集全院师生的聪明才智, 经过反复论证, 确立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制定了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立了“质量立校, 文化兴校, 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 确定了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素质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从而为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素质教育在学院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年万方, 开拓创新, 培育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素质教育特色的探索和培育艰辛而漫长, 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从2002年办学伊始, 学院从指导思想上就非常重视素质教育。2004年, 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2005年, 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 将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特色进一步予以确认;2006年, 出台《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进计划》。经过5年的实践, 在2007年建院五周年庆典暨素质教育成果汇报会上, 学院的素质教育成果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兄弟院校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 标志着学院5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成绩面前, 学院探索的脚步并未停下。2009年, 郑州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开学, 董事长李光宇主导展开了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实践。2010年, 学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五项工程”, 即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训练工程、社会实践工程。历经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 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素质教育目标、内容、组织、保障和评价体系。在学院十周年之际, 学院组织编写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十年一剑》, 就是对学院10年来开展素质教育经验的系统总结。

十年万方, 厚积薄发, 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就。

在素质教育的熏陶和洗礼中, 万方学院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0年来, 学院学生在全国各种舞台上与一本、二本高校学生同台竞技, 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人次, 在各级各类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奖励112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总决赛二等奖、全球大学生华文书信大赛一等奖等许多高水平奖项。

10年间, 学院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平均考研录取率在19%以上。目前, 学院共有学生党员3252名, 占在校生总数的18.6%。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精神面貌健康向上。学院8名学生救助危难老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郭宁同学奋不顾身跳海救人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学院学生还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活动中获奖118项次。培育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庞恩翠和张晓岩, “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鲁忠沛, “非常天使”全国总冠军吴泽坤, 民航代理人形象大使全国总决赛季军张婉静, 北京奥运会火炬护跑手刘畅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 他们都是万方的荣耀和骄傲。

10年来, 学院为社会输送了1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 有以中宣部财务司关一斐、郑州市委组织部叶留亚、宁波海关宋坚胜以及信阳市人民检察院杨晋东等为代表的政界新秀, 有以北京砼华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印刚、山西兰花煤层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志企 (在校期间专利转让费达500万元) 、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探矿队副总经理朱明轩、大同煤矿宏泰矿山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李卓楠、河南雨春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朱翠华等为代表的商界新锐, 有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谢芳、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常永等为代表的学界英才。还有更多的毕业生扎根基层, 为社会经济发展默默耕耘、建功立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万方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德才兼备的优秀品质。

十年万方, 细流垒土, 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回顾和反思万方10年的办学历程, 万方人深刻认识到:办好万方, 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万方, 必须依法依规,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范办学;办好万方, 必须“两条腿走路”, 处理好和河南理工大学依托与独立的关系;办好万方,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万方, 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万方,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办好万方, 必须大力弘扬大爱精神, 努力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

同时, 万方人还深深感受到, 万方学院的创办与发展, 离不开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和属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指导, 离不开河南理工大学、焦作万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竹林实业有限公司、宇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合作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万方人也始终铭记和由衷感谢学院三届董事会对万方学院的卓越贡献。正是因为第一届董事会领导的远见卓识, 开启了河南省独立学院创办的先河;因为第二届董事会的励精图治, 才有了万方科技学院深厚的办学基础;因为第三届董事会的开拓创新, 才有了学院以郑州校区建设为代表的跨越式发展;因为三届管理团队和全体万方师生的共同努力, 才有了今天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未来万方, 鹏程万里, 期待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10年来, 万方学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民办高等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 万方人也清醒地认识到, 与综合办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独立学院的目标相比, 与兄弟院校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新的征程中, 万方人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 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特色强校之路;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篇3: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选拔任用干部的民主公开

选拔任用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党管干部原则的落实,关系到选人用人的导向和广大教职工对党的干部工作的信任度。学校党委认真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干部选拔工作。

1.实行“两推三荐”,完善初始提名机制

“两推”制度是指在干部换届和日常调整中,提名人选须经两层范围的投票推荐。院系干部的选拔提名要由全体教职工无记名投票推荐,院系党政工领导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并将推荐人选报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机关干部选拔提名要由全体中层干部和本单位干部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两个范围提出的推荐人选报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党委鼓励符合聘任条件者积极自荐。“三荐”制度是指在公开招聘干部时,对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的人选全部纳入公开招聘范围,经组织部进行资格审查合格后进入后续程序。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工作的关键环节,广大教职工高度关注。学校党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扩大教职工对干部工作情况的知情权、参与权,把初始提名权赋予广大教职工。在干部选任中实行“两推三荐”,使基层教职工群众都有提名和参与的权利,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2.实行“一票两示(试)”,健全公开透明机制

“一票”是指学校在对党委确定的考察人选进行考察时,再一次进行无记名投票,对是否同意考察人选担任中层干部明确表示同意或者反对(院系干部在全院系范围,机关干部在本单位范围),投票结果作为是否聘任考察人选的重要依据。

“两示(试)”是指学校对干部选任的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以及新任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公示制度即对干部聘任过程中的报名情况及人选、考察人选、拟任人选和任用人员进行公示,干部换届时公示期不少于4天,日常干部调整时公示期不少于7天。“试用期”制度即新任干部上岗后6个月为试用期,期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正式任用。

“一票两示(试)”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学校在考察环节收集到真实的民意,在聘任选任过程中及时了解干部群众对聘任人选的意见反映,在任职过程中为进一步考察新任干部的履职能力留有余地,进一步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公开透明,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党的干部工作的信任度。2012年,学校中层干部竞聘期间,组织部共发布各种公示6次,网上发布的各种通知、公告和公示点击率合计42,222人次,平均每篇3,518.5人次。

3.实行“梯次票决”,落实民主集中机制

“梯次票决”是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用时必须经过两次差额、一次等额的无记名投票决定干部任用的程序规定。一是经过干部工作领导小组酝酿后提出3名候选人交常委会讨论,常委会最终通过差额票决的方式,确定2名考察人选;二是确定的考察人选经组织部门考察后提交常委会,常委会再次差额票决确定1人为拟任人选进行公示;三是公示期结束后,常委会等额票决决定任用。所有票决均为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公布结果,超过半数方为有效。

选拔任用干部是“三重一大”的重要内容,校党委常委会作为决定干部选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委常委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统一意志、发挥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是决定干部任用工作成败的关键。实行“梯次票决”,以制度形式保障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避免“鸦雀无声”,确保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避免“议而不决”,为正确选拔和任用干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公开竞聘,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的力度

学校积极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探索了多种形式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平台,坚决避免在少数人中选拔。近3年,学校有30个岗位在全校范围公开竞聘,近200人报名参加,一批干部通过公开竞聘方式走上领导岗位。

1.严格标准,优中选优

空岗竞聘是优中选优的过程,因此学校规定的空岗竞聘条件相对于续聘干部任职条件更为严格。学校在近两次空岗竞聘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学历、职称和年龄要求,而且学历要求不断提高。2010年竞聘条件要求国民教育本科以上,2012年提高到硕士学历学位以上。

2.综合测评,全面考核

为全面考察竞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竞聘方式采取笔试、面试、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测评。一是对全体竞聘人员进行笔试,请校外权威机构命题、判卷,综合考察竞聘人员的分析判断、政策水平、文字能力。二是组成数量较大的评委组对竞聘人员进行面试。评委由主管组织人事工作的校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代会教代会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等组成。2010年和2012年两次竞聘评委组先后由17人和21人组成,综合考察竞聘人员对职位的理解以及工作思路、语言表达等能力。三是将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日常工作表现及是否是后备干部等因素作为重要参考。

3.全程公开,接受监督

一是组织部对报名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得参加竞聘,同时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在校园网发布干部竞聘面试时间地点通知,鼓励广大教职工旁听。2012年面试现场还专门设置了旁听席,确保各方代表参加。三是面试成绩当场公布。

促进轮岗交流,搭建干部多岗位历练平台

多岗位历练是中层干部迅速成长、不断提高能力水平的有效方式。近年来,结合中层干部队伍特点,学校以连续两届任职干部必须交流为突破,以大力选拔来自基层一线的教师为导向,以强化机关院系交流为目的,搭建干部多岗位锻炼的平台,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1.坚持轮岗制度,促进干部交流

学校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完善干部轮岗制度,建立了廉政风险点较高的岗位两届必须轮岗交流,其他岗位两届原则上要轮岗交流的制度。2012年聘任完成后,必须交流和原则上应交流的干部全部进行了交流。同时,对部分尚未连任两届的干部也进行了轮岗交流。据统计,130名中层干部中,轮岗交流35人,占续聘干部的35.0%。

2.坚持面向基层,推动优势互补

学校高度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高度重视机关干部增强基层经验。近5年,学校从学院基层和教学科研一线,选拔了46名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充实到机关干部队伍。同时,积极安排长期在机关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中层干部到基层任职,安排院系干部到机关任职。2012年,院系、机关交流的干部为25人,占全部中层干部的19.2%。院系、机关干部的交流促进了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促进了中层干部队伍整体上的优势互补。

3. 坚持能上能下,增强队伍活力

学校为了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规定在聘任时男年满57周岁、女年满52周岁的干部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积极鼓励妥善安排担任中层干部时间较长但业务上有专长的双肩挑干部返回教学科研岗位;对个别人岗不适、考核不理想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在近两次聘任中,有30人因为上述原因不再担任中层干部,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经过长期努力和扎实工作,学校建设了一支政治优良、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活力充沛的中层干部队伍,目前,学校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2岁,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6.9%;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4.6%,已经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今后,学校将继续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打造“科学发展有思路、加快转型有干劲、服务师生有热情、构建和谐有作为”的中层干部队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

篇4:如何打造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江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一、立足地方, 树立地方特色办学理念

大学的创新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创新, 不同社会职能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在办学目标的定位上, 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不宜盲目求大求全。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不宜一味攀高, 而要集中有限资源,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 以特色师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为突破口, 形成特色人才和教育品牌。学科不在于全, 而在于形成特色强势, 能够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有特色才有优势, 有优势才有实力, 有实力才有发展。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焦作师专)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 其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 对焦作地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可谓同步并生, 地域文化也一直是学校中文、音乐和历史等专业的特色内容。

焦作地区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禹贡》中, 被称为“覃怀之域”, 有“覃怀底绩, 至于衡漳”的记载, 因而其历史文化也被命名为“覃怀文化”。纵览覃怀古风, 可谓钟灵毓秀, 不仅有汉晋帝王组群、魏晋名士组群、唐代文士组群、元代政要组群、明清名人组群等五大名人组群代继辈出, 更有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文化名人声播海外、各领风骚。既有物华天宝之称的“四大怀药”, 又有地灵人杰之谓的怀庆商队。如果说昔日太极拳发祥于焦作, 是智者的匠心独运, 那么, 今天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的太极文化, 则是覃怀古老文明焕发生机的时代必然。焦作地区曾经是近代产业工人革命的主战场, 今天已成功地完成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革命”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成功尝试, 更有力地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覃怀文化作为焦作地区文化经济生息发展的源头活水, 随着人们对它的遗存发掘、应用价值研究和文化意蕴的阐释, 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性、开放性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 焦作师专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 将覃怀文化研究和传承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焦作师专学报》早在2002年就依托地域文化资源, 开设“覃怀文化研究”特色专栏, 以打造特色教育品牌。2006年, 学校将覃怀文化的研究和校本地方教育列入了发展规划, 成立了“覃怀文化研究所”, 立足焦作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发挥学术优势, 以覃怀文化研究为突破口,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的办学理念日益得以彰显。

二、注重内涵, 夯实地方特色办学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因此, 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要始终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地域, 突出区域性与应用性, 在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教师队伍特色、服务社会特色等诸方面形成特色办学的合力, 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 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是形成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前提

特色办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开发中, 焦作师专将覃怀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并以此来构设校本课程。这不仅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需要, 同时也是培育办学特色和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也使得相关学科和课程互为支撑、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在覃怀文化研究的引领下, 《竹林七贤研究》《韩愈研究》《李商隐研究》《朱载堉研究》等专题课程不仅使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历史学教育、音乐教育等传统专业内涵更加丰富, 更具特色。

比如, 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增设了《焦作历史文化》课程, 使专业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音乐欣赏》课程也因较好地实现了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彰显了地方特色而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焦作师专还以太行山丰富的资源为研究对象, 突出研究特色, 成功申报了《生物教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 学校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焦作历史文化》和《太极拳》等课程, 将鲜明地域特色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 不仅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而且有利于学生将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鲜活的现实认知能力。

(二) 地方特色人才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充分利用地缘文化资源,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特色人才是焦作师专长期以来的办学宗旨。近年来, 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学校加大了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先后与焦作市博物馆、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孟州韩愈研究会等鲜明地域特色单位, 共建教育基地, 定期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同时, 学校还注重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 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开设的太极拳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引进、外聘、培训等措施, 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太极拳专业教师队伍。该专业本着“继承与弘扬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与功夫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以专业学生为骨干组建了太极拳运动队, 曾多次在省、市级太极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 特色师资是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的核心

特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特色师资队伍。学校高度重视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了以覃怀文化为研究方向的特色团队。目前, 覃怀文化研究已由教师的自发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积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教师主动自觉的研究, 由个体式散点兴趣关注发展为团队式专业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 形成了以学报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 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一支研究团队, 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共发表地方历史文化论文130余篇, 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完成课题18项, 出版学术著作12部。焦作师专不仅成为研究焦作地域文化人才最集中、研究领域最广、成果最多的单位, 而且逐渐成为覃怀文化的研究中心, 发挥着覃怀文化研究的龙头作用。

特色的师资打造特色的品牌。太极拳是中国的文化品牌, 更是焦作的文化品牌, 如何传承、弘扬这一文化资源, 焦作师专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攻关, 根据青少年和初学者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遵循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汇集了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 创编了一套更适合群众练习又凝练了太极拳精髓的太极操。目前, 这套融太极拳与艺术体操为一体的太极操已在焦作市的许多中小学推广和普及。

三、服务社会, 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离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个大舞台, 地方高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效快速发展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 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关键是地方高校会不会服务、能不能将自身的特色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焦作师专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注重成果转化, 其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 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焦作师专积极参与焦作市组织的调研工作, 先后派教师赴焦作周边区域进行调研活动, 并起草了多份关于发展焦作市文化产业的策略报告, 参与了以“文化焦作”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规划与建设, 承担了《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整合焦作文化资源, 发挥资源优势,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焦作特色的文化品牌》等相关课题的调研工作。同时, 学校还承担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学校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地方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和依据。《焦作植物志》第一次对焦作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 为农、林、牧区的划分提供了完备的植物区系、植物生态资料, 为综合开发利用优势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覃怀文化论纲》《覃怀历史人物传略》《怀商的历史与文化》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提升了地域文化的研究层次, 而且为地方政府的决策发挥了智库作用。

(二) 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焦作市成功地完成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革命”的转型, 跻身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但焦作旅游业目前形成的竞争力主要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 缺乏可持续的深层次开发。为解决焦作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学校积极参加由市政协组织的旅游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专题调研活动, 完成了《如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市场主体, 开拓文化旅游业高端客源市场》等调研报告, 而且就焦作历史文化如何服务焦作旅游经济发展、如何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等问题, 在市政协常委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为促进焦作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尤其是挖掘云台山竹林七贤的文化资源, 为云台山的深度开发提供文化支撑, 焦作师专与云台山景区管理局开展校企合作, 共同研究竹林七贤文化, 让竹林七贤文化服务于焦作的旅游业, 以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层次,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 成为地域文化保护和宣传的主力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既是传承民族精神之根, 又是弘扬民族传统之源。焦作师专多名专家被聘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全面的咨询和全方位服务, 他们在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列探讨, 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此外, 学校参与撰写出版了《文化焦作》《中

原文化记忆 (焦作卷) 》等大型学术著作, 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健康之路》《走遍中国》等节目组在焦作地区的选题座谈会、讨论会, 积极宣传焦作地域文化。

篇5: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需明确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强调,教师职责第一位的是“传道”,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那么,教师要传哪种“道”呢?传学问之道,教师要传真学问,学生要求真学问,实现陶行知先生要求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传为人之道,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通过自身的道德涵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理想之道,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需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即是要求教师具备坚实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职教教师,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强,更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然而,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例如,成立于2011年的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组建和管理,对旅游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其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秉承“以用为本”的人才观,面向企业、面向职业院校、面向校企合作,服务于优化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旅游行业在职培训教育。成立至今,牵头举办了5期高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2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培训班,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帮助。

今年9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举行了广东省庆祝2015年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等一行人出席了会议。全省有1081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110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其中,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刘福英老师、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赵晓霞老师等获得了表彰。朱小丹省长并在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看望慰问教师时寄语:“老师要学习名师、争当名师,名师要示范引领、带出更多名师,把全校教师队伍打造成为素质更高、更有战斗力的优秀团队。”师者谨勉!

篇6:学校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教师们都知道,谈历史注重是非,谈社会注重正邪,谈审美注重美丑,而谈道德注重善恶;教师们更清楚,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提起伦理道德,大家都觉得它再平常不过了,伦理是探讨人际关系,而道德就是自我约束,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条道德底线,尽管这条底线是千差万别的。但我们如果稍作思考,就会发现道德其实很不平常。动物大多局限于知道延续和延长生命,知道趋吉避凶,谁也不会指责动物不遵守道德制约的。人虽为动物却又偏偏脑子发达,不仅自命为“万物的灵长”,甚至像费尔巴哈指出的那样“人还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上帝”,发达的大脑还不让人罢休,各个时代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不断创造和完善各种伦理道德,每个社会成员又在相应的环境里通过耳濡目染有条件地把其中一部分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因此,道德素质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就要特别注重提升角色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

1.角色

一个社会可以包容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的群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若干群体中有自己合适的身份,每种身份都有相应的责任和群体认可的规范,我们所说的角色就是按照群体认可的规范行动的人。每个人素质的提升都与其角色紧密相关,自身或者外人在评估某个个体的素质时也大多是着眼于其角色的。主管谍报的官员把公然撒谎视为自己的专利,主管汇率的官员把讳莫如深视作天经地义,而教师则把善良和真诚当作自己面对学生的道德底线。每个学校都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但那是外在的,是刚性迫使教师遵循的。而道德素质是文化心理层面的,是内在的,是自主的。在面对自我、面对同事、面对学生、面对社会,在着手修养、教书、育人、研修时,教师这一角色会在外在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认识自我道德素质的素材。道德是不可量化的,道德素质是永不封顶的,故此,教师提升道德素质也就时时处处充满机会。

2.价值观

人的生命过程,是完成“做人”与“处事”两大工程的过程。做人有好坏,处事有对错,虽然每个人对好坏、对错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做人和处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是可欲的皆是值得追求的,凡是值得追求的皆是有价值的。”有人可以为财物杀人越货,有人可以为理想杀身成仁,有人把钻石当宝,有人把节操当宝,这些都表明了各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巨大差异。价值从特征上看,具有等级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种类上看有物理价值、人性价值和道德价值等类别,世人普遍看重的就是等级最高的道德价值。奥伊肯的话应该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生活若要有意义与价值,就必须是伟大而高尚的。”社会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因此,人的价值观也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相应发展。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道德的实践和评判,这是教师在提升道德素质进程中必须审慎对待的。

二、提升教师团队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后的成败主要靠的是业务素质。如果把人看作是一座高山,那么素质就是扎根于高山的各种花草树木,如果把高山主要分成三个片区,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德片区、业务片区和心理片区。片区里有些地方长势茂盛,有些地方则显得颓唐,茂盛的是自己赖以立足之处,颓唐的是自己要努力提升的地方。素质是难以捉摸的,但素质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在三种主要素质中,业务素质是比较容易自我检验的,凡是力所不逮之处就是自己的边疆。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业务活动时,为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每个教师都有其强势项目,也都有其“短板”所在,扬长避短就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要给学生合适的教育,教师就必须把“短板”补足,也就是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为此,要着力于增强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

1.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个体立身处事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厚实,获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身负文化知识的传承重任,理所当然应该比绝大多数人拥有更加深厚的基础,而且对教师来说这个基础依然是没有上限的。一个教师要胜任教书育人的任务,光凭职前所接受的有限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今一年的文献资料就相当于过去五千年的总量,知识增长速度按最保守计算是每3年翻一番,我们教师有幸处在这样一个“知识雪崩”的时代,又有幸处在一个极其容易获取知识的时代,但摆在我们这些所谓“知识获得的先行者”跟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领跑一群个性张扬、眼界开阔,又与教师一样容易获取知识的学生。在试图增加自己文化知识时,教师还得处置孰先孰后的顺序问题,因为毕竟每位教师都是“生也有涯”且精力有限,凡事都应有个轻重缓急。

2.教育能力

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旨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力资源。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使得孔夫子式的一个人身兼校长和教师等多种角色、一个教师精通各种学科以及学生年龄跨度巨大并且来去随意的私塾教育走向末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教师也越来越专业化,能够从事学校教育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当教师就必须具备专业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至少应该具备完成指定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可以分为自我教育能力和教育学生能力两类。教师自我教育,就是为了促使自身的个性、需要、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关系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天资、个性、目标和周边环境等条件,寻找最优化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能力是最为复杂的,教师不能埋头于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千方百计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要为学生点亮希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有丰富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还要有给学生合适教育和处理人际事务的经验和智慧。教育学生与胶片时代的电影一样,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任何缺失都将打上烙印,这也是教师不能不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理由之一。

三、提升教师团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含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前者有记忆力、思维力等内容,后者有意志、个性等内容,是一个沉潜于灵魂深处的影响力难以估量的庞大家族。教师们在职前就接触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很多人能脱口说出诸如弗洛伊德、马斯洛等心理学家的大名,能粗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也熟知新课程关于情感、态度的教学要求,但还有一些教师在为跨入教室与新生见面而倍感压力,还有不少教师在为学生出现的“遵从”或“越轨”等社会心理而烦恼,可见有心理学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相应的心理素质。教师们看过无聊无助的亚健康人士,看过被挫折打压后一蹶不振的人员,听说过心理学专业高材生的自戕,从而更能理解百折不回和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理解所有成功者都需要健康的人格、创新思维与能力倾向,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自尊自信、自我悦纳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但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是无法复制的,而它并不妨碍教师把研究成果献出来供同事与学生借鉴。在提升心理素质时,教师应该着力做好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工作。

1.认识自己

至少从苏格拉底对着神庙前“认识你自己”的神谕沉思开始,人们就有意识地全面审视自身。古今中外莫不对神秘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充满着探究的热情与冲动,“自己”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神秘,它是无数奇迹的创造者。在越来越深入认识自己的同时,就会发现越来越多尚未认识的“自己”;对自己开掘得越深,就会发现自己尚有大量等待开掘的资源。认识自己,并非只有自我认识这一途径,因为自身往往具有“当局者”的迷思,要跳出圈外又极具难度,因而请教“旁观者”就是合适的选项,“旁观者”独特的视角和推断有助于多方位透视或摄取自己的影像。认识自己,乃是为了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教师除了职业角色外,还有在家庭和各种群体中充任的角色,这些角色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如一些教师出现的郁闷、焦虑、失落和孤独等心理问题大多与其社会角色有关。即便是教师角色,在与领导、与同事和与学生之间,在各种不同场合,言行举止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即便是在学生中间,也要随时变换身份,有时是领导者、有时是管理者、有时是严父、有时是慈母、有时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角色与场合的频繁变更,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支撑。

2.了解他人

认识自我难度极大,认识他人又殊属不易。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推动学生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先从了解学生起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自身需要、爱好、能动性以及性格、情绪、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也一样受到类似因素的制约,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双方的心理紧密相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就得尽可能及时、完整地掌握学生的信息,这就需要获得同事、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支持。要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个体还得了解自己的同事,因为成就学生成长靠的是教师集体的力量,教师个体甚至应该细致到了解同事布置作业的习惯和讲评作业的态度,以保证对学生的要求张弛有度。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家长,针对诸如把教育孩子的问题全部推给学校或者一听子女有欠缺就暴跳如雷或者愿意全力配合教师的不同心态而合理“出招”,尽心创造保障学生内心的快乐和平静的条件。

教师素质就像湖水,学生就像湖上的小船,水涨才能船高,水涨湖面才宽阔,小船才更容易找到适合行动的方式。教师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可以有优势项目,但决不可偏废,只有各种素质都在高位体现,只有整个团队的素质都处于高位,才是最符合民众期待的。

上一篇:终于我读懂了奶奶的爱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关于学会感恩主题演讲稿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