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李白原文古诗

2024-04-27

朱颜李白原文古诗(精选13篇)

篇1:朱颜李白原文古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译注1】老朋友来到我的梦中,他知 道我一直在想念着他。故人:旧友,指 李白。明:明白。忆:思念。

【译注2】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李白。明:知道。长:通“常”,经常。

此联的意思是:老朋友进入我的梦乡,跟我相会,知道我 经常在苦苦地想念他。后用来表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或深切思念。

【鉴赏】 老朋友来到梦中与我相见,因为他知道我日夜都在思念他。思念老友,梦见老友,诗中充分显露出作者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现今常用 “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 两句诗,来表示对知交故旧的深长思念之情。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梦见或回忆 起了思念中的亲友。

[例1]这是我一九 七七年十月二十日夜梦见儿时好友陈 尔康所写的.《江城子》一词,正是“故人 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尔康是野火社 的发起人之一,谢世约有三十五年了。 (黄贤俊《忆野火社的朋友们》)

[例2]又 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闻捷诗 选》将要出版。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 一阵爽朗直率的谈笑声,就一次次来到 我的面前。“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 忆。”(袁鹰《故人入我梦》)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至德元年(756),李白在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璘的“勤王之师”中为府僚,他有意借此机会一展宏图,对光复大业做出贡献。谁料第二年李璘因为叛逆嫌疑,李白也被牵连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监狱,次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乾元二年(759)才遇赦得释,返回浔阳。这年的秋天,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他知道李白入狱,但不知道已经赦还,他怀念李白,忧思入梦,先后写了两首题为《梦李白》的抒情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第一首诗的开头二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念好友李白的痛苦心情。“死别”,常使人“吞声”呜咽,悲痛欲绝,但那究竟是无可奈何的事。“生别”更使人牵肠挂肚,忧心忡忡,痛苦难言,尤其像杜甫和李白这样的至交。“常恻恻”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的心情。“江南瘴疠地”四句,说明目前李白的身份是“逐客”,处境十分恶劣,再加上“无消息”,这就导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清人王嗣奭说: “不但言之忆,而以故人之梦,为明我相忆,则故人之魂真来矣。”这是对两句诗确切、细致入微的解释。

“恐非平生魂”六句,写诗人与李白梦中相见情境和诗人的梦中思想活动。诗人疑心李白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梦中“何以”、“恐非”不断地提出疑问。“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来”、“魂返”指梦中李白幽灵的来去,仇兆鳌说: “枫林,白所在(以浔阳言);关塞,公(指杜甫)所居(以秦州言)。”青,形容枫叶的惨绿色;黑,形容关塞的夜景深沉。这两句写梦中气氛,阴森惨淡,意境凄清,表现的是梦中景象,也反衬出杜甫无法排解的阴暗惨淡的心理。

结尾四句,写诗人梦醒后迷惘的神思和焦虑的心情。“落月满屋梁”,时间到了后半夜,落月洒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时诗人的神思已从梦中回到现实,刚刚在梦中见到的李白的影子,似乎依稀在自己面前,这时他的心情迷惘、悲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结尾二句,当代学者林庚认为:“这里隐然以屈原的流放以至死亡,暗喻李白可能的遭遇。”这种解释显然是可取的。

篇2:朱颜李白原文古诗

【诗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译注】梦醒后落月的银辉洒满屋 梁,朦胧之中仿佛照见了你的容颜。颜 色:容颜。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怀人殷切,日 思夜想。[例]“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 色。”这是杜少陵《怀人诗》中的话。伤 离与念远,是人的.常情,而诗人所感的, 尤为沉痛真挚。(钟敬文《〈饮水词〉作 者的友情》)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篇3:朱颜李白原文古诗

根据互文性理论, 绝对单一的文本是不存在的。从诗句和诗中意象等因素中可以看到, 中国古诗词本身就存在着丰富的互文性。而现代译者要做的是将诗歌中原本存在的互文性作出透彻深入的理解, 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目标语再现文本。这一过程往往对译者的知识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为他不仅要熟悉源语言的文化以感知并理解诗词中的语境和互文性因素, 与此同时也要对目标语言及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进而才能在目标文本中呈现原文本中的互文关系。

1.1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 (Intertexuality) 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 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的《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一面世便受到各国学者的青睐。自从互文性理论的引入, 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

虽然多年以来很多文理学家对“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作出新的阐述, 这一术语的本质含义仍然如其提出者所说的:文本既是文本自身, 同时又是自身的他者。互文性阐释的是文本与文本间存在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很多时候是必然的。这一理论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 它关注的是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 (秦文华, 2006) 。互文性是普遍存在的。

1.2 中国古诗词本身蕴含互文性

诗歌是一种的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的文体, 这就决定了互文性文化对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亦是如此。古诗词中不同的意象同时体现着诗人的主观情志和周围客观事物, 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邢怡, 2009) 。以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诗人借用东风、春蚕、蜡烛、青鸟等诸多意象抒发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坚贞不渝爱情的追求;再以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词中的明月、青天、宫阙、琼楼玉宇、月之阴晴圆缺等等的意象, 都被诗人借用以抒发其消极避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 同时又表达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T·S·艾略特曾经说过, “稚嫩的诗人依样画葫, 成熟的诗人偷梁换柱” (王海艳, 2009) 。“明借暗偷”的行为普遍存在诗歌形式的文本创作当中。中国古诗词特殊的形式和简洁精练的语言决定了其必须要用含蓄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借用”在这一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特殊的文本生产方式赋予了古诗词浓郁的互文性文化色彩。

2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译者同时担任着读者、阐释者和创作者三重角色。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者对原文本的参透和阐释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古诗词是一种由极为精练而含蓄的语言形成的文本, 很多时候甚至本语族读者也无法深入理解其含义, 而一旦译者对诗词中的互文性文化理解得不够透彻, 目标文本便有可能产生种种误译、漏译。高明的译者和普通的译者的真正区别在于前者能更深刻地进行互文翻译 (张玲, 2008) 。诗与诗之间的互文性甚至同一首诗内语句之间的互文性都需要译者的深入认识。

现以李白的千古绝唱《静夜思》的为例, 探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运用到的互文性理论。原诗如下:

静夜思

牀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本诗作者此时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秋月分外光明, 却又清冷而孤独。在这明月如霜的秋夜, 夜深人静, 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下面是本诗的两个英译本:

译本一: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译本二:

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

So bright, so cold, so frail,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My father land, of thee!

(L.Cranmer-Byng译)

月亮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的意象之一, 与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愁情思绪相连。自古以来, 在我国诗词歌赋中用月以表达作者的相思之苦, 思乡之情甚至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等诗句中的“月”无一不被赋予浓郁的凄美、寂寞、思念和孤独的离愁色彩。由此可见, 在中国传统文学内涵里, “月”不失为一个具有强互文性的意象, 营造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意境。而本文所提到的《静夜诗》中的月光亦不例外, 用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转而观之, 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 月亮的形象很多时候却是轻松、积极、活泼、亲切的。在Bob Tucker的《My Friend, The Moon》中,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月亮是一个淘气、活泼、可爱、贪玩的小孩子形象;在Carl Sandburg的《Sky Poetry》有着很多对月亮的描写, 如“White Moon comes in on a baby face./The shafts across her bed are flimmering”, 月光如同温婉优雅的母亲一般抚摸着婴儿的脸。不难看到, 这些诗句中描写到的月亮形象时而温和柔雅, 时而活泼开朗, 总的来说都非常的生活化, 就像身边一位亲切体贴的朋友。

以上两个英译本都把月光这一个词直译了。月亮可以说是《静夜思》的主线, 诗人抬头望明月低头见如霜的月光继而思念家乡, 月亮在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主要情感, 而这样一来很难再作出改动。两个译本有所不同的是, 译本一更忠于原文, 把全诗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甚至在字数上看也与原诗相去不远;而译本二的译者考虑到对于“月”这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化里有着不同的感知, 便增加了一些语句进一步阐释诗人当时的感受与心情。如“so cold, so frail”是原诗没有出现的语句, 增加在译本中以解决中西意象传递的困难。

3 结束语

诗词歌赋的语言从来不如白话文简明易懂, 翻译更难上加难, 而把互文性理论引入到古诗词的翻译中去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翻译离不开对文本的阐释 (秦文华, 2006) 。古诗文中隐藏着深邃的文化特色, 译者对此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作出阐释。互文性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使原文本的作者、读者和目标语文本的作者 (即译者) 、读者得以进行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de and Dressler, W.Introduction to Textlin 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81.

[2]T.Bell, Roge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陈君朴.汉英对照唐诗绝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4]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界, 1996, 1.

[5]胡伟.论唐诗英译的意美[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7

[5]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王琦.李太白全集 (上, 下) [M].上海:中华书局, 1977.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8]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 1994.

篇4:朱颜李白原文古诗

【诗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意思】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过,不知道你此刻心情如何?鸿雁几时送到你的消息,你流放江湖前途多**。

【全诗】

《天末怀李白》

[唐]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人杜甫流寓秦州,当听说好友李白被牵连下狱,又流放夜郎,后遇赦还至湖南时,便写下了这首怀念李白的诗。天末,天边。当时杜李二人相距遥远,故诗题如此。

篇5:寄李白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开元进士,曾任汜水尉、校书郎、江宁令,后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左迁,贬官降职。龙标,唐代县名,今湖南怀化市。

2、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龙标靠近贵州,在唐代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所以诗中提到“过五溪”,为王昌龄的处境担心。

3、夜郎,唐代县名,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这里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地区。

赏析:

篇6:驱鬼李白原文

六合之内谁英雄,

零点可容太极傲,

必聚亿万布衣龙,

定得乾坤收日月,

灭扫魑魅魍魉童,

腾架九天皆来拜,

讯至地府十八层

扩展:

据记录,李白的诗歌今存1000多首,而在李白的诗词集里找,《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李白诗集》中找了很久,都没有在李白分类栏下发现《驱鬼》这个作品。而在网上,输入“李白驱鬼”,发现所有和李白《驱鬼》有关的新闻与网页,都是这次360和腾讯的新闻,日期多显示在11月4日与11月5日,所以是近期才有的。

综上推断,李白没有《驱鬼》这个作品。而现在流传的这首诗很可能是通过藏头诗生成器制成的。

作者资料: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篇7:梦李白原文赏析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词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惨遭悲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篇8: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

燕1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2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3?

注释:

1、燕(yān),今河北、辽宁一带。秦,指长安一带。

2、怀归,思念家乡。

3、罗帷,丝织的帷幕。

赏析:

篇9:赏雪杂感李白原文

李白(7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赏雪杂感

—李白

雪浦二月江湖阔,小梅零落云欺残。

如何一瑞车书日,王敦肆古月明帆。

犹赖德全如醉者,只向国门四海安。

篇10:李白传原文与翻译

①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

②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太白星,于是就用它来给李白取名。

十岁通诗书。十岁时就通晓诗书。

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长大以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苏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苏担任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异,说:“这个青年天生英才,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①,轻财重施。而李白喜欢纵横家之术,爱剑术,以“侠义”自任,看轻财物而乐于接济别人。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然后来又寄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徕山,每天酣饮沉醉,号称“竹溪六逸”。

③天宝初,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②!”言于玄宗。

翻译:

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

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

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③,召入,而白已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

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

帝爱其才,数宴见。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其诗以激杨贵妃。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重要)的官职,杨贵妃就毁谤阻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

篇11: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古诗简介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同时对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诗包孕丰富,感慨深沉。

翻译/译文

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⑴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⑵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⑶田:指墓地。

⑷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赏析/鉴赏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篇12: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译文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篇13:行路难李白原文及翻译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字词解释:

(1)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塞:堵塞。太行:太行(hang)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6)多歧[2]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上一篇:局前半年总结下一篇:省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