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2024-05-10

企业基本信息范本(通用8篇)

篇1: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定期企业存款责任协议书(范本)

甲方(存款方):

乙方(贴息方):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就甲方的资方到乙方指定的银行办拾亿元人民币 5 年定期存款的相关事宜,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存款要求:

1、存款性质及期限:5年企业定期存款,存款利息按央行规定同期利率执行,存款利息归该存款户所得。

2、存款金额和办理存款的时间:存款额总计为亿元人民币,可分批操作(首单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单一账户存款不少于5亿),在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亿元人民币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天存款完毕。存款必须单一账户,可批进批结。

3、贴息:一次性贴息%。

4、存款方式:纯阳光操作,甲方在乙方指定银行自由开户,自由存款、自由转定、可开通查询功能,手机短信,可随时能查询。

5、支付贴息方式:甲方先进首单的存款,甲方资金显账转定后,乙方在3个工作小时内支付贴息完毕。后续甲方进款金额和进款时间按约定时间的要求执行,甲乙双方协商进行,批存批结。直至全部存款完毕。贴息款直接打入银主(资方)和居间方指定的分流帐号上。

6、接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汉中分行支行。

7、存款凭证:转定后由银行开出5年定期大额存款证实书交甲方带走。

8、甲方的存款承诺:“此批存款(按实际存款总额)在5年内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转让、不质押”(按提供的承诺范本书写)。承诺书直接交给存款银行。存款到期,甲方凭大额存款证实书到存款银行提取本金和利息,存款银行必须无条件的给予兑付。

9、甲方所得的贴息均为存款方合法收益,甲方(存款方)对所得贴息均有随意支配和使用权利,甲方不出具任何票据给乙方。

操作流程:

甲、乙双方按以上约定网签,甲方代表带齐开户手续前往乙方指定银行开户存款,甲方代表到达乙方操作地后,甲方自由开设企业一般账户,甲方账户开设完成可存款后,乙方立即提供保证金万元直接支付到甲方新开设的企业账户中或者是甲方现场开户人员的卡中。甲方将约定的首单存款存入所开设的账户,乙方立即将保证金交给甲方自由支配。甲方将承诺书在乙方或银行柜员面前当面先期写好后(不用交给乙方和银行),乙方在3个工作小时内支付完所存入款项的全部贴息,在乙方即将支付余下贴息前甲方代表必须在银行柜员前当面证实所写得承诺书的真实性,证实无误后同台乙方立即开始支付贴息,甲方在收到所有的贴息后甲方将所存入的款进行转定。立即将所写好的承诺书并加盖企业公章,当面交给银行。首单业务完成。余款的操作按上述约定(本《协议》操作流程段)的办理。

二、违约责任:

1、若存款银行不配合此存款业务,和乙方无贴息、或不足额交割贴息(在3个工作小时内没支付清贴息),则属乙方违约,甲方撤走全部资金,并

没收乙方200 万元人民币的贴息保证金;若甲方不开户、开户后没有

资金进账或单一账户存款少于5亿元、不做转定手续、不当面做出4不

承诺,则属甲方违约,甲方则退还乙方的贴息保证金200万元人民币

和所收取的所有贴息款,并赔偿给乙方违约金200万元人民币,乙

方为甲方和居间方所支付的差旅费用也由甲方承担。如甲、乙双方哪方

违约后,违约金的40%归居间方所有。

2、本协议书的签字人为最终责任人,签字盖章生效,双方应严格执行。本

协议壹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网签的扫描件及传真件具有同等

法律效力(此批存款操作完毕,此协议书失去法律效力,双方当场销毁)。

甲方:乙方:

代表:法人代表:

日期:2013年月日日期:2013年月日

企业定期存款承诺书

本公司于2013年月日在贵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行)存入人民币亿元,存期5年。本公司承诺:该笔存款在存款期内不提前支取、不挂失、不质押、不转让;可开通网银进行账户查询和电子对账,存款到期日向贵行支取本金和利息。

特此承诺

承诺人(授权委托人或有权人):

承诺单位(公章)

2013年月日

篇2: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风险评估资料 第一项 目标管理

1、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展开图(厂部、科室、车间);

2、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编制依据(形成文件);

3、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及评估办法 ;

4、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月度实施考核记录 ;

5、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评估报告。第二项 机构与职责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2、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健康职能部门(厂部行文)

3、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审核表

4、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活动记录、专题会议记要、例会记录簿

5、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汇编

6、安全目标责任状合同文本及责任制月度考核记录

7、上安全责任考核结算汇总表

8、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

第三项 安 全 投 入

1、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与费用使用计划明细表

2、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明细台账

3、企业劳动保护措施经费(安措费)使用明细表

4、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应缴纳保险费清单

5、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投入)计划检查、评估办法(文件)

6、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评估表

第四项 法律法规与制度

1、法律、法规(文本)汇编(明确归口部门清单并定期识别);

2、企业规章制度汇编及评估报告

3、企业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汇编及评估报告

4、企业安全生产台帐、原始记录(纪要)、作业指令单、报表传递程序及管理规定

第五项 教育培训

1、企业全员安全教育总清册

2、企业安全教育规划、计划、教育大纲。

3、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教育档案

4、一线工人的上岗教育培训档案

5、班组长教育档案

6、新职工进厂“三级教育卡”

7、岗位操作人员转岗和离岗一年重新上岗培训清册

8、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记录档案 企业各类培训档案的规范目录(1)培训班课程表(2)通知(3)学员考勤表(4)培训计划表(5)教案审批表(6)教案

(7)培训考核情况汇总表(8)教学质量反馈表(9)培训效果评估)

第六项 生产设备设施

1、设备设施平面布置图

2、水、电、汽(管网)等平面布置图

3、危险物品库房定置管理图

4、储罐区安全定置管理图

5、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备案文本

6、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相关文件和审查记录

7、安全健康防护设施试运行记录

8、项目验收记录

9、指定设备大中小修理计划

10、设备大修维修方案

11、企业防雷设施检测记录

12、企业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程序文件

(1)企业防火、防爆安全管理程序文件(2)变配电系统安全管理程序文件(3)固定式低压电气线路安全管理程序文件(4)动力照明箱(柜、板)安全管理程序文件(5)临时用电线路安全管理程序文件(6)电焊机安全管理程序文件(7)手持电动工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8)管线安全管理程序文件

13、强检设备:压力容器、压力表等的检测报告

14、专(通)用重点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记录

15、设备(设施)终端数据采集记录

16、设备(工艺)关键和特殊过程确认记录

17、特种设备采购文件资料

18、特种设备台帐和定期检验报告

19、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岗资格审查表 20、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⑴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⑵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 ⑶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⑷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⑸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21、生产现场设备交接班记录

第七项 现场作业

1、现场“三违”考核记录

2、现场安全作业指导书及程序文件

3、现场工艺纪律考核记录

4、班长、安全员、生产工人安全职责文本

5、班组所有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文本

6、班组关键工种的“安全技术作业指导书”

7、班组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

8、班组安全活动记录(每周一次的检查与整改记录)

9、班组安全教育台帐(三级安全教育、变换工种教育、复工教育)

10、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评估 第八项 隐患排查和整治

1、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记录簿

2、企业事故隐患危险因素分类评级表

3、隐患整改单、复查单

4、隐患整改管理评价(风险评价过程记录)

5、企业安全隐患登记档案

6、新建、在建、扩建项目隐患排查评估记录

7、事故隐患工作方案(附表)

8、隐患排查整改总结

9、行业安全检查表

10、企业安全预报指标(预警指数)体系

11、企业隐患排查和整治月度分析报告 第九项 重大危险源

1、企业危险源管理制度

2、企业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

3、危险源的危害辨识记录表和风险评价过程记录

4、危险源警示标志

5、危险源分布图

6、危险源风险评价(作业危害分析)记录表和实时监控记录

7、危险源风险评价(设备设施安全检查)表和设备定期检查维修记录

8、危险源风险等级与评价结果汇总表和重大风险记录表(附风险控制措施)

9、重大危险源(储存场所)辨识记录 和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辨识记录

10、重大危险源(基础资料)档案

(1)生产经营(重大危险源备案)单位基本情况表(2)贮罐(重大危险源备案)基本特征表(3)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备案)基本特征表

(4)重大危险源周边环境基本情况表

(5)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记录

11、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第十项 职业健康

1、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汇编(重点20项)

2、国家、行业标准(含相关标准文本)

3、企业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4、员工健康调查表

5、粉尘、噪音等危害定期检测报告

6、职业危害识别和评估方法

7、劳保用品发放 记录、台账、总表

8、重点车间(部门)应急救援方案

9、紧急用品、防护用品的配备清单

10、从业人员劳动合同(齐全)

11、职业健康培训记录(内容:上岗、危险、操作等)

12、电气设备安全防护措施、台账

13、职业健康教育档案(规范样本)

14、安全健康档案:(1)工伤事故档案

(2)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档案

(3)违章记录及安全奖惩档案

(4)隐患及整改档案

(5)安措项目档案

(6)特种设备及危险设备档案

(7)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

(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档案

(9)职业病档案

(10)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技术评价档案(11)有害作业人员健康卡片档案

(12)职业危害动态观察及职业健康统计报表档案

第十一项 应急救援

1、企业应急救援的目标和管理体系(形成文件)

2、应急救援预案训练计划、记录

3、企业应急救训练与演习记录(图片或录像)

4、应急救援预案实施评价报告

5、综合应急救援预案(文本)

6、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文本)

7、综合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评审记录

8、企业应急救援演练效果评价报告

第十二项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1、企业事故、事件月度统计、分析明细表

2、企业工伤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书

3、事故档案(事故现场图、调查记录、分析会记录、报告书、处理决定、防范措施和落实情况的内容)

第十三项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绩效评定制度

2、企业试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案和计划措施表

3、企业试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评定报告

篇3: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工作的特征

1.信息化增加了机要工作的困难

一直以来, 涉及秘密的资源都是以纸介质为主, 现如今,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则扩张到了计算机电子介质信息, 主要表现以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方面。此外, 企业是各类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 较多的专家都是政府部门所询问的对象, 所以掌握政府策划及社会上各个方面的秘密就相对较多, 从而导致了泄露秘密层面变得多元化。因此, 企业机要工作已经不只是限于纸介质的泄密, 更多的是源自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泄密。

2.信息化加大了机要工作的繁杂性

企业在工作期间都会有很多培训活动及工作上面的交流活动, 这些培训活动及工作上的交流活动大多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在交流及培训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一些企业管理的秘密, 从而增加了企业机要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因此, 企业机要秘书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电子信息保密素养。

3. 信息化强调机要秘书创新保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泄密方式, 这就导致了信息网络泄密的概率越来越大, 从而企业的机要秘书就应该掌握更深层次的保密技术, 具备一定的防止秘密泄露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创新保密技术及防范措施, 才能够让企业顺利的展开工作。

4. 信息化强调机要秘书更改工作方法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 其中信息网络具有公开性、普及性、广泛性、多样性、交流性、动态性、丰富性、虚拟性等特征。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下, 企业机要秘书不只要懂得怎样处理纸介质等重要的信息, 更要懂得怎样处理电子介质的重要信息。因此, 企业的机要秘书应该与时俱进, 时时刻刻都能对信息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效地掌握, 自主接收及更换信息化网络技术, 这样才能对信息网络的变化进行及时掌握, 企业的机要工作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机要工作需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

依照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工作的特征, 专家提出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方式, 共分为信息保密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安全知识及防范素养等。

1.信息守密素养

⑴具有较强的守密意识。较强的守密意识指的是养成了一种守密的习惯、一种职业道德素养、一种社会责任等。企业机要秘书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较强的守密意识和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

⑵坚实的守密知识。其一, 坚实守密知识指的是最基础的知识, 包括守密理论、守密技巧、守密法律意识、国家机密介质的守密管理、政府消息公开守密审核方式、泄密追查工作、重要信息及通信方面的守密管理、项目工作守密管理、守密关键单位部门、较大泄密组织的守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二, 其中经验性的守密工作主要指的是经过学习守密的基本知识, 从而获取了较强的守密工作经验。

其三, 战略性的守密知识指的是解决守密的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方式、技巧及思维方式等。

⑶具备较强的守密能力。守密能力是较抽象的概念, 主要指的是守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及个人品质, 这包括:保证国家机密实际因素精确性的能力、保证国家机密次序因素合法性的能力、保证国家机密结构因素之间不可区分的能力、保证国家机密时间因素准确性的能力。

2.信息技术素养

⑴具有较高的信息问题处理的能力。较高的信息问题处理的能力指的是, 能够收集到最原始的信息, 从而进行分析、分类、判定、概况及归纳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地规整、完善及改革等, 这样才能够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⑵较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企业机要秘书必须要具备较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并自觉遵循信息标准道德模范, 尊重企业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以及保守企业相关机要秘密。

⑶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不断创新及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式, 比如: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通信技术基础知识、互联网技术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本原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运用等。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于信息守密及安全区域的前景, 掌握信息技术在信息守密安全区域中的规则、特征和意向, 熟悉和了解信息时代的基本操作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 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机要事件的方法等。

3.信息安全知识及防范素养

⑴坚实的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主要包含了信息安全基本的概念、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知识及理论、计算机信息安全程序及管理信息知识等。

⑵拥有较强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拥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的防范能力主要包括, 计算机信息病毒的预防、计算机的防火墙技能、计算机网络的预防技术、计算机病毒侵入的监测能力及技术、计算机信息隐秘技术、信息密码学知识技术等。

⑶掌握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信息化环境下机要秘书应有效地掌握信息安全法律, 以及了解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家联网管理保护条例》等。

三、有效地提升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路径

1.建立奖励制度及惩罚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机要秘书的有效性及积极性, 应将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制定一定的工作考核制度, 在通过对机要秘书的平时表现考核中, 针对素养较高的机要秘书给予相应的奖励, 再针对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素养以及对工作造成影响的机要秘书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处罚, 或在相对应的职位中做合理的调整。

2. 增强信息化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的建立

增强信息化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的建立, 在有效地改进数字化模式的基础上, 这样的做法是提升企业机要秘书基本素养的重要保证。信息化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对企业互联网的信息化建立, 其中包含了企业局域网及企业网站方面的建立。其二, 组织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学习活动, 不定期地进行信息化的知识讨论。其三, 增强企业相关信息办公软件的建设, 比如:计算机病毒预防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保密软件、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等。

3.组织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培训

只有对企业机要秘书进行组织培训, 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建立起来。以下是企业机要秘书基本素养培训的三个方面:

第一, 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理论知识的培训, 注重对企业机要秘书信息素养理论知识、道德知识素养、法律知识素养的培训等。

第二, 对企业机要秘书的守密知识的进行培训, 重视企业机要秘书掌握最新的守密知识, 以及对法律法规的知识进行培训。

第三, 对企业机要秘书的信息安全预防措施进行培训, 注重机要秘书安全预防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和丰富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信息素养, 增强企业机要秘书的守密素养, 提升信息技术安全预防的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出现, 对于企业机要秘书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在一定程度上为机要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企业机要秘书工作者, 必须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 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增强自身的基本素养, 在企业机要秘书的工作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摘要: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不只开拓了机要秘书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范围,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机要秘书的工作方法及思维方式。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新环境下, 应怎样把企业机要秘书的工作基本素养做到最好。本文以信息化新环境下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为研究对象, 简单地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工作的特征, 详细地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 深入地探讨了提升企业机要秘书的基本素养路径, 以期为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企业机要秘书,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 张忠明, 刘枫.探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机要秘书必须具备的素质[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04) :56+58.

[2]王永春.从招聘信息看企业高级秘书的任职资格与工作职责[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29-32.

[3]周梅芳, 叶洪涛.浅析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机要秘书工作特点与素养要求[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01) :184.

[4]张海龙.试论企业秘书素质提高——从秘书职能的转变说起[J].办公室业务, 2013 (13) :1-3.

篇4: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同年11月26日,一审法院判决萨班起诉的侵权行为确实存在,但是,在判决斯卡利特公司是否应采取阻止措施之前,该院指定一位专家对萨班提议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仅过滤掉非法共享文件的可能性、监控P2P软件使用行为的其他方法以及所采取措施的成本进行调查。该专家的报告认为,尽管存在众多技术障碍,却不能完全排除过滤、阻止非法共享电子文件的可行性。2007年6月29日,一审法院判决斯卡利特公司应当采取措施阻止用户利用P2P软件发送和接收萨班享有版权的音乐作品。

斯卡利特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布鲁塞尔上诉法院提起上诉。斯卡利特公司的上诉理由有三:(1)过滤、阻止技术系统的有效性与持久性尚未得到证实,安装过滤、阻止设备面临诸多实际障碍,比如网络容量和对网络的影响等问题。此外,当前好几个P2P软件产品能够使第三方无法核查其内容。因此,无法履行一审法院的强制令。(2)该强制令违反了欧盟《电子商务指令》第15条,赋予其监控经过网络的所有通信的一般义务。(3)安装过滤系统将会侵犯受欧盟法律保护的有关个人数据和通信秘密的规定。

布鲁塞尔上诉法院认为,在确定是否应实施过滤、阻止P2P文件机制以及该机制的有效性之前,应首先保证赋予斯卡利特公司的义务符合欧盟法律。因此,该院中止程序,并提请欧盟法院就两个问题先予裁定:(1)以《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和第10条为特别解释依据的一系列欧盟指令,是否允许成员国法院签发强制令,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自费且无限期地引入所有电子通信(特别是通过P2P软件的通信)过滤系统,并作为一种防范措施不加区分地适用于所有用户,该系统应能确定通过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络传输的侵犯他人版权的电子文档。(2)如果上一個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指令是否要求成员国法院在决定该措施的有效性和劝阻作用时应当适用比例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协会,比利时、捷克、意大利、荷兰、波兰、芬兰政府,以及欧盟委员会分别向欧盟法院提交了各自的意见。2011年11月24日,欧盟法院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否定判决[1]。

本文拟围绕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网络信息监管问题,梳理欧盟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欧盟法院的上述判决分析网络信息监管与公民、企业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完善我国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的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与实务方面的参照。

篇5:企业基本信息,,sz

企业名称:

组织机构代码证:

(4 证合 1 填写原来的)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法定代表人:

企业名称或法定代表人变更情况(如未如实填写变更信息,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将拒绝出具合规证明)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保荐券商:

企业简介:

公司公章及日期

篇6: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办理企业基本信息变更(名称变更)程序

及应提供的材料清单

各供应商:

如确需变更企业名称基本信息,请提供材料:

1、企业名称变更的书面申请;

2、供应商信息变更前后的信息对照表(见附表1);

3、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出具的有效更名证明;

4、更名后的企业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

构代码证;

5、更名后企业取得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6、更名后企业经营产品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检测机构有

效的质量检验报告或质量证明书;

7、更名后的经营(生产)许可证书(只限国家规定必

须取得的);

8、公司办理信息变更委托授权书及办理人身份证复印

件。

9、以上资料均提供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公章。

附表1:

篇7: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范本一

管理与研究开发人员的情况

本公司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工作,尤其是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形成一个具有超前思维、较强开拓能力和较高专业知识的团队。2007年公司有员工40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科技人员13人,占公司当年员工总数的32.5%.。研发人员8人,占公司当年员工总数的20%。

公司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对管理和科研人员按不同情况安排学习实践,与企业共同发展和提高。还以创新设计与创新服务为理念引导管理和科研人员开展工作,不断开发出适应市需求的、满足特定领域需要的产品,符合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要求,产品具有极好的前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公司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为下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及研究开发管理情况

近三年来,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不断利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与XX大学共同合作,开发了XX,形成1项发明专利,并实现了申请专利转让,拥有独占许可并拥有“XX制备方法”1项发明专利。其它系列产品获得了CE认证。

在研究开发管理能力上,本公司每年度对研发项目按股东会决议,项目编制计划等程序执行,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使研发项目有据可依,按计划实施,确保研发项目在时间、人力资源、技术和资金上得到合理保证。公司还积极与XX大学进行科技交流,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明确了组织体系,制定了相关制度,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同时为了提高研发人员积极性,制定了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范本二

管理与研究开发人员情况

公司人员职工总数为550人,其中大专经上学历科技人员占33%,共180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与实验人员占12%,共计56人。按技术职称来分,高级工程师职称共2人,中级职称的有80人,初级职称的有85人。

公司管理团队的人员均是由公司每年从各地大专院校择优录取。进入公司后首先在基层不同岗位锻炼半年左右时间,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优势再进入不同的管理岗位工作。同时公司为了提升管理,不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每年定期会送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健峰去学习和锻炼,使公司的管理不断升级。公司因此屡次通过国内外大客户验厂,并因此取得大量生产订单。

公司研发团队共由七个部门组成:电子研发组、机械研发组、电线电缆研发组、认证组、标准技术文件组、实验室、工程试样组。各组研发人员均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研发水平,每年为公司研发出的产品都顺利通过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并取得多项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及研究开发管理情况

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实力雄厚,专门设置了新产品小批量投产的制作小组,有着单独的生产设备、实验人员、专业进行工艺制作人员,验证并解决新产品小批量投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以便批量生产时顺利投产。公司近三年来累计进行17项成果转化,进行批量性订单生产,使公司年销售达4亿多人民币。

公司有着独立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有着严格的研发管理制度,并建立了立项制度和开发控制程序和研发核算体系。公司为了激励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开展系列性研发活动,使研发人员在研发水平上不断提高。公司多次参加国际展览时,由研发人员与销售人员一起出国参加,去深入了解市场、开拓视野。为了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公司与XX光电技术研究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电子信息研究方面共同探究、共同促进。

范本三

管理与研究开发人员情况

本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卫浴的厂家,经验丰富,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与研发队伍。目前,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有45人,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1%;有研发人员17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1.7%。

本公司已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设立两个研发办公室,成立了5个项目组,每组分别有专业工程师进行管控,项目负责人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能力和技术攻关的协调能力,在项目中全面负责,并配备3-10人不等的技术人员协助开发,同时,充分依靠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共同实现优势互补。几年来,公司积累了科研合作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丰富经验,以公司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科技成果转化及研究开发管理情况

近三年来,公司注重科技创新投入,累计投入研发费478万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项,2007年生产属于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的有6项,占销售收入的60.2%,共有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专利1项。

篇8:企业基本信息范本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理论,不可回避地要分析“个人信息”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学基本概念。清晰地界定个人信息的概念对于研究个人信息权利至关重要。对于这一概念,国外的立法存在分歧,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这一概念的称谓也存在着争论和选择,所以有必要首先对“个人信息”这个基础性概念进行研究分析。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个人信息的关注是早于我国的,研究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必须考察国外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在立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学界对“个人信息”这一称谓的争论以及做出选择的理由。

(一)国外立法例的分歧

从世界各国现有的相关立法来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1968年被称为“资料革命”年,个人信息的概念滥觞于这一年的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提出的“资料保护”(data protection)。事实上,有关这一概念的界定,世界各国并不统一,相关立法经常使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个人隐私”(Privacy)和“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三个词汇。采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6年德国的《防止个人数据处理滥用法》、1978年法国的《数据保护法》(或译为《资料保护法》)、1978年挪威《资料登陆法》、1988年日本《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处理法》和199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个人数据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指南》等;采用“个人隐私”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1981年以色列《隐私保护法》、1987年加拿大《隐私权法》和1988年澳大利亚《隐私权法》等;采用“个人信息”概念的立法例主要有:1978年奥地利《信息保护法》、1984年英国《自动处理个人信息的利用与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日本1999年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韩国1999年的《公共机构之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各成文法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些立法虽然多停留于概念的界定或选择,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极具前瞻性地加快了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进程。

(二)我国立法过程中关于概念称谓的争论与选择

我国现有的与个人信息权利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是比较有限的,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法规之中。如《民法通则》第100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权利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又在不断受到侵害,我国的《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法》也已经启动了立法程序。但是有关个人信息概念称谓的争论仍然存在,对此进行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探究个人信息权利理论本身至关重要。

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Personal data)是被国内外很多学者使用过的称谓之一,如前所述,国外早期的致力于保护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也广泛地使用过这个词汇。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资料”“数据”的英文为“Data”,是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进而得到的符号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信息的英文为“Information”,是指资料进行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为人所用的内容,它的功能是使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1]因此,信息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即为知识。举例分析,可以将已识别或可识别的与个人或家庭相关的任何情况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如:个人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住址、性别种族、医疗记录、财务信息、照片、社会与政治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宗教信仰、婚姻状况、配偶、父母及子女情况等都属于个人数据或称为个人资料。而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数据(或资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构成个人信息。对于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的经过加工以后的数据(data of data),即知识或消息,才可以称之为信息(information)。

个人隐私(Privacy)也被不少学者在个人信息的层面使用过,近代的个人信息理论也是起源于追求私生活自主,反对他人干扰的隐私观念。隐私这个词语近几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隐:隐匿、不显露、藏在深处的意思;私:指个人的、秘密的、不公开的。“隐私就是指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2]正是由于个人隐私包括“隐”与“私”两方面的内容,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有学者称之为“敏感的个人信息”。当然,个人信息不仅包括敏感的个人信息,也包括一般个人信息。所以说,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是包含关系,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是一切可以识别本人的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3]个人信息必须依托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个物质载体,如果脱离了这个载体,个人信息将无法存在。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是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个人信息是个人资料所反映的内容。保护个人数据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数据中个人信息。从这个层面分析,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更偏向地属于一种技术性概念,拥有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所有权的主体,也不可以对其中可能产生的一切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进行处分和受益。与个人隐私的概念相比,个人信息的范畴要宽泛许多,它不仅涉及个人隐私中那些主体不愿为人所知、或者有意隐匿的信息,也涵盖了社会主体不曾主动回避、甚至自然表露出来的所有个人数据。所以,随着人们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学界,还是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都越来越多地使用“个人信息”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与“个人数据(个人资料)”相比,“个人信息”不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罗列范围,更加注重反映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的内涵和本质;同时,个人信息的表现和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物化成数据或资料的信息大量存在,即个人信息的范围要大于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应该是“个人信息”的内容,而不是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这种形式的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个人信息”更能体现立法的目的和意义。与“个人隐私”相比,“个人信息”是一个上位概念,很多个人信息并不涉及个人隐私,“个人隐私”的定义明显缩小了个人信息的概念的外延。所以,个人信息的法律内涵通过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立法的沉淀而逐步彰显,至今,个人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笔者也认为,个人信息应该成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基础概念。

(三)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主体所拥有。个人信息的主体作为可以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自然人,享有一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主体还具有社会性,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因素。自然人(主体)对个人信息(客体)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体对隐私权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悄然更迭。近代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平等的革命中,形成了追求私生活的自由、反对他人干扰的私生活权利的隐私观,但对与自然人相关的个人信息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带来了信息的多领域频繁流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关注到个人信息的意义,以及承载于个人信息之上的权利与义务,这与社会主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层面上,个人信息的主体性属于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之一。

“信息是指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即数据的数据———知识。”[4]诚然,那些已被识别或无需经过处理即可被识别的与自然人相关的任何资料或情况也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只是它的范畴比个人信息的范畴小。单纯的个人数据(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照片、婚姻状况、父母及子女的情况等)很容易被识别,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可以确定个人信息的主体,达致使用个人数据者的目的。人们上网之后被记录下来的、以数字化形式存放在网站的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完全可以经过加工处理或运用相关数据挖掘工具从中获取有关个人消费习惯、网上心理活动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基础在于信息主体的可识别性,因为这是明确个人信息内容和范畴的客观标准。如果或轻而易举或费尽周折所获得的信息不具有对个人信息主体的识别可能性,那么,所有对于个人信息的侵犯都是毫无意义的。基于此分析,笔者以为个人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是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及道德与法律要素分析

个人信息权利是个人对其个人信息拥有的全部权利的总和的简称。欲界定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理念发展历程的考察,也离不开对个人信息法律特征的探讨,更离不开对权利主体的分析。为了进一步理解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对权利的定位要素———道德和法律价值的思考也是必须为之的努力。

(一)个人信息权利的概念界定

考察个人数据、个人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从对个人数据的关注到个人信息概念的广泛使用,从人们对隐私权理念的申扬到个人信息权利的确立展现了人类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阶段,社会主体开始关注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是以充分尊重社会主体的一切价值为基础的。“对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个人的尊重和保护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文明成果,这已经是得到历史验证并有许多国家的成文宪法和各种国际性的、区域性的人权宣言所反复规定和论证过的。”[5]所以,尊重人格尊严、尊重人类个性的发展,追求一种更加安全与安宁的个人生存空间是个性解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借助基本人权的视角,试将个人信息权利界定为:个人信息权利是自然人对私人信息的自我控制、自主决定,私人事务自主支配、免受干扰,并排除信息合法持有人非法处分的自由权。

(二)个人信息权利的道德精神和法律维度

权利是法学理论的聚光点,是法哲学的基本范畴。权利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同时,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个人信息权利也拥有了愈加清晰的法律维度。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范畴的层面上,就是实然法(lawas it is)和应然法(lawas it ought to be)的关系。”[6]“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没有法律可以有道德,但没有道德就不会有法律。”[7]“中国古代的圣贤不能从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及天道、仁义中推导出人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权利概念过于贫乏,普遍的道德要求不能转化为普遍的权利要求,进而转化为制度的内在要求。”[8]但是,这并不影响个人信息权利中所本应具备的道德性精神。富勒将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从最低点出发的,“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9]各国先后以法律的形式将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法权要求,以权利的形式固定,并予以保护,首先就是为了实现“义务的道德”,伴随人类法治文明的进程,最终实现那个“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愿望的道德。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带动下,人口的迁移和自动化处理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主体在这种新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主张———个人信息权利。“理性的法权现象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于现实的人们的经济关系之中,存在于主体的相互交往活动形成的权利要求之中,是社会物质关系阐发的应有权利。”[10]

在信息社会的实践中,众多基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主张也反映出权利是法律切入个人信息问题的要害所在,在个人信息这一现象中应当蕴含着权利所应当表征的禀赋。探究和阐释作为一种私法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利的基本内涵、个人信息权利能否存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亦是有价值的。个人信息权利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道德权利”阶段,随着社会主体法权意识的增强以及立法的完善,个人信息权利即将成为“法定权利”,并逐步实现从“现有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

三、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关系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区别的范畴,人们对于前者的认识和了解是滞后于后者的。纵观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权利的立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的关系———隐私权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个人信息权利的理论和逻辑前提,而个人信息权利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又是对隐私权权利理论的极大丰富。

(一)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联系

隐私也好,个人信息也罢,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具有或者说至少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文明的奢侈品、野蛮社会和初民不懂得它也不追求它———这种共同的特征使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具体而言,个人信息权利是一个来源于隐私权理论,而又比隐私权更加丰富的一个新型的民事权利范畴。在权利属性上,二者的联系体现为他们共同具有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首先,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都是自然人权利。这种权利是自然人个人的权利,即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11]这两种权利与人类本性密切相关,它们的出现和法律保护的演进无不体现着对个体价值的承认和维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还带有自然权利的性质。

其次,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同属于精神权利的范畴。精神权利是一个相对于物质权利而言的概念。物质权利对应的是包含物质利益的财产权,精神权利对应的是无价的或难于用物质标准衡量的人格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按照我国民法体系的传统,我们将权利划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都属于精神权利,都属于人身权中的人格权范畴。从尊重人格尊严的终极目的出发,这两种权利的对象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安宁,保证人们对于私人事务的决定和控制权。所以,隐私利益和个人信息利益是和人的人格尊严以及精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都属于精神权利的领域。

再者,个人信息权利与隐私权均为人格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人格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由民法规定,还由宪法保障。尽管学界对于人格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是,无论作为宪法权利还是作为民法权利,都不影响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在人格权上所发生的关联。二者都属于具体人格权,具有人格性,都直接体现为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可以直接进行商业化利用,并转化为财产利益,但其本身仍然属于精神利益。“无论是私生活秘密,还是私生活安宁,都是个人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必需的。”[12]所以,从两种权利本身所天然蕴含的价值取向来看,二者在人格权属性上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最后,无论是个人信息权,还是隐私权,都是个人自主决定自己事物的权利,但是,这种单纯涉己性的特质在实际生活中不是绝对的,而是有边界的,要受到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双重限制。

(二)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

根植于英美法传统的隐私权是一项宪法权利,是作为一种保持人格完整,独立人格不受侵犯的权利而存在的。自从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戴斯和萨默尔·沃伦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百多年来,公民的隐私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隐私权的思考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隐私权是自然人对于私人信息自我控制、不被非法利用,私人事务自主支配、不受侵扰和私人活动自主决定、不被侵犯秘密的自由权。”[13]

尽管学术界对于隐私的内容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学者们普遍认同隐私包含了秘密、隐蔽或权利主体不愿公开的特性。“隐私性信息包含了‘隐’与‘私’两大要素,是自然人秘密或不愿公开的或不便公开并且不涉及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的信息,即敏感个人信息。”[14]但是对不构成隐私的自然人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等一般个人信息的侵犯也会扰乱自然人私人生活的安宁。笔者认为,与隐私权不同的是,那些尚不构成隐私的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滥用了这些个人信息,也不会对人格尊严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多数时候仅仅是对个人的心理安宁或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可见,个人信息权利所禀赋的这种“心理安宁”或“精神安宁”与隐私权所对应的人格尊严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的,不能混淆。

总之,隐私实质上也表现为一种信息,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隐私。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简要概括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区别:个人信息权是隐私权的一个上位概念,它来源于隐私权却又高于隐私权的,个人信息权利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法权要求。

上一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教师教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