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2024-04-23

交通行政执法程序(共9篇)

篇1: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学习心得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交通运输部令 2019 年第 9 号,以下简称“新规”)于 2019 年 4 月 12 日发布,2019年 6 月 1 日起施行。现行适用的《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交通部令 1996 年第 7 号)和统称为《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 5 个规范(交体法发〔2008〕562 号)同时废止(以下简称“旧规”)。十年磨一剑,新规的施行既是行业去粗取精,更是时代发展要求。新规是指导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宝典”,认真学习新规是每一名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必需修炼的“功夫”。

一、新规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国大约 80%的法律、90% 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由行政机关执行,行政执法是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直接体现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水平。为贯彻依法行政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措施,特别是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新规贯彻了上述举措。

新规第 19 条规定了“双随机、一公开”内容,第 3 条对推行三项制度作了总要求,第 22 条规定了执法中出示证件表面身份内容,第 75 条对事后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作了规定,第 21 条以及第四章对执法过程中进行文字、音像记录作了要求,第 66 条、67 条、68 条对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作了规定,第 69 条、72 条、73 条对行政处罚决定审查批准作了规定,重大执法决定由本单位负责法制审核的工作机构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上述规定规范了执法程序、强化了执法监督,有助于提升交通行政执法整体水平和公信力,有助于树立交通执法新形象、提升法治交通建设水平。

二、新规顺应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的需要

《关于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8〕63 号)明确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通过整合执法队伍、理顺职能配置,将交通运输系统各执法门类的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进行整合,梳理编制执法工作规程,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效能。新规顺应改革要求,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擘画蓝图,与旧规相比,新规有以下几项重要变化。

一是扩大了规定内容,修订了行政检查、增加了行政强制方面的规定。旧规受出台时间(1996 年、2008 年)所限,着重行政处罚。随着 2012 年《行政强制法》施行,行政强制成为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新规适时调整,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进行了全面规范。其中,第 2 条明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包括公路、水路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二节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尤其是代履行作出了详细规定,全面规定有助于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尽责。

二是规范了调查取证,明确了各种证据的收集制作、审查认定方法原则。证据对于行政执法至关重要,据以往的经 验事实,证据的收集制作是交通行政执法的薄弱环节,往往 导致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行政诉讼败诉等后果,挫伤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信心,损害了交通执法部门的威信。新规第四章对交通行政执法中八种证据的收集调取方法、制作固定要求、审查认定原则进行了全面规定,这一方面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有 助于提升交通行政执法的专业性、权威性。

三是对待定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新规第九章对涉案财物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第 125 条明确了无主物的处理程序;第 100 条、第 101 条明确了拍卖扣押财物抵缴罚款的规定和要求;第 118 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强制执行申请的,按照结案处理,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完毕后,将相关案卷材料归档;第 25 条明确巡查时可在视线良好、路面开阔地段对涉嫌违法车辆发出停车检查信号,实施检查;文书式样之十六《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增加了救济渠道内容,责令改正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三、新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发展,政府各部门依托“互联网+”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同时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提升工作中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新规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增加了电子送达方式(第 17 条)、网上支付罚款(第 95 条)等便民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信息化发展趋势,改进执法方式,对非现场执法作出了规定。其中,第 18 条、第 33 条明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技术系统、设备实施电子监控开展行政检查、收集固定证据;第 29 条增加电子数据证据种类,第 49 条明确通过电子监控取得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这些规定为开展非现场执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规避了现场执法中矛盾激化的风险,提升了交通行政执法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新规在增加规定的同时,也取消了行政处罚陈述申辩期限(3 天)等内容,文书式样中没有案件调查报告、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等文书模板,这些问题有待相关主管部门在工作中作进一步明确。新规既对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对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新规、运用新规、依法履职尽责是每一名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任务。

篇2: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来源:作者投稿 黄朝成

|单位:贵州省遵义高速公路管理处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交通运输部令 年第 9 号,以下简称“新规”)于 2019 年 4 月 12 日发布, 6 月 1 日起施行。现行适用的《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交通部令 年第 7 号)和统称为《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的 5 个规范(交体法发〔〕562 号)同时废止(以下简称“旧规”)。十年磨一剑,新规的施行既是行业去粗取精, 更是时代发展要求。新规是指导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宝典”,认真学习新规是每一名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必需修炼的“功夫”。

一、新规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国大约 80%的法律、90% 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由行政机关执行,行政执法是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直接体现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水平。为贯彻依法行政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措施,特别是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新规贯彻了上述举措。

新规第 19 条规定了“双随机、一公开”内容,第 3 条对推行三项制度作了总要求,第 22 条规定了执法中出示证件表面身份内容,第 75 条对事后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作了规定,第 21 条以及第四章对执法过程中进行文字、音像记录作了要求,第 66 条、67 条、68 条对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作了规定,第 69 条、72 条、73 条对行政处罚决定审查批准作了规定,重大执法决定由本单位负责法制审核的工作机构审核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上述规定规范了执法程序、强化了执法监督,有助于提升交通行政执法整体水平和公信力,有助于树立交通执法新形象、提升法治交通建设水平。

二、新规顺应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的需要

《关于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63 号)明确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通过整合执法队伍、理顺职能配置,将交通运输系统各执法门类的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执法职能进行整合,梳理编制执法工作规程,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效能。新规顺应改革要求,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擘画蓝图,与旧规相比,新规有以下几项重要变化。

一是扩大了规定内容,修订了行政检查、增加了行政强制方面的规定。旧规受出台时间(1996 年、2008 年)所限,着重行政处罚。随着 年《行政强制法》施行,行政强制成为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新规适时调整,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进行了全面规范。其中,第 2 条明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包括公路、水路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第三章、 第五章、第七章第二节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尤其是代履行作出了详细规定,全面规定有助于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尽责。

二是规范了调查取证,明确了各种证据的收集制作、审查认定方法原则。证据对于行政执法至关重要,据以往的经 验事实,证据的收集制作是交通行政执法的薄弱环节,往往 导致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行政诉讼败诉等后果,挫伤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信心,损害了交通执法部门的威信。新规第四章对交通行政执法中八种证据的收集调取方法、制作固定要求、审查认定原则进行了全面规定,这一方面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有 助于提升交通行政执法的专业性、权威性。

三是对待定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新规第九章对涉案财物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第 125 条明确了无主物的处理程序;第 100 条、第 101 条明确了拍卖扣押财物抵缴罚款的规定和要求;第 118 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强制执行申请的,按照结案处理,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完毕后,将相关案卷材料归档;第 25 条明确巡查时可在视线良好、路面开阔地段对涉嫌违法车辆发出停车检查信号,实施检查;文书式样之十六《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增加了救济渠道内容,责令改正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三、新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发展,政府各部门依托“互联网+”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同时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提升工作中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新规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增加了电子送达方式(第 17 条)、网上支付罚款(第 95 条)等便民内容;另一方面根据信息化发展趋势,改进执法方式,对非现场执法作出了规定。其中,第 18 条、第 33 条明确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技术系统、设备实施电子监控开展行政检查、收集固定证据;第 29 条增加电子数据证据种类,第 49 条明确通过电子监控取得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这些规定为开展非现场执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规避了现场执法中矛盾激化的风险,提升了交通行政执法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篇3:档案行政执法程序司法化

档案行政执法程序是指除档案行政听证之外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档案行政处罚、档案行政强制、档案行政裁决、档案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过程。限于篇幅, 这里仅以档案行政处罚程序为例进行论述。行政执法司法化趋势的内涵包括审理机构的独立性、程序的公开性、参与性、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对抗性等等, 这些司法化的程序性制度是在长期的纠纷解决实践中经反复适用而最终形成的。司法化程序的根本特征就是公正与对抗, 只有地位上的平等, 才会有行政相对人真正的对抗, 只有公开和当事人的参与, 才会有透明的公正, 只有裁判者的独立, 才会真正实现公正的程序和公正的结果。其中, 是否有与档案行政相对人平等的理念最为关键。而在这种平等理念没有真正普遍形成的情况下, 认真执行档案行政处罚程序在档案行政执法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档案行政处罚程序司法化, 涉及告知、调查、检查、取证、文件审核、处罚、决定送达、处理等全部档案执法程序。只有建立司法化的档案行政执法程序, 才能从程序上保证档案行政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 才能提高档案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实现处罚程序的司法化是行政处罚程序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这也是行政处罚行为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篇4: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关键词:指导性行政程序;强制性行政程序;关系与区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行政行政法治也出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现代行政法治提倡对行政权进行有效控制,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障。而行政程序是对行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方式之一,是现代行政法的组成部分,区分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对于认识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概述

程序,是指“有一定的行为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构成的行为过程”,在法律上,程序更为严格,即“由国家法律与已设定的规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方式、顺序和步骤予以作出决定的过程”。那么关于法律程序中的行政程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主流观点认为,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运行中活动的程序。行政程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将行政程序按照其l生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指导性行政程序和强制性行政程序。

(一)指导性行政程序概述

随着行政法治的不断推进,指导性行政行为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缓解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给与行政主体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整合行政主体的行政目标和给予行政相对人更多的创新力度。但是指导性行政行为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性并不表明指导性行政程序没有严格统一的控制,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要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明确指导性行政程序对于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制性行政程序概述

国家强制力是保障社会有条不紊运行的最有力的屏障,行政强制的出现可以更好地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使得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也可以保障行政主体的行政目标的更好實现。当前我们倡导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强制性行政程序予以规范,更好的束缚行政主体的行为。

强制性行政程序的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遵守行政程序,不得增加或减少行政行为的步骤、方法、时限,也不得颠倒顺序。没有选择性是强制性行政程序的最大特征。

二、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的几点区别

正确区分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是更好地实施行政行为的基础,有利于规范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发挥程序在行政行为中的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关于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的区别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程序的执行性上、法律依据上、行为的后果以及民主程度进行区分。

(一)从程序的执行性上看

对于涉及行政相对方重要权益的行政事项,我国法律在行政程序立法中都予以明确规定。对于强制性行政程序行政主体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进行任意选择,更不得有任何违背,否则会导致行为无效。但是对于指导性行政程序中的行政主体却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因此,行政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由选择适当的程序予以执行。但是强制性行政程序中的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方法步骤、时限、顺序来实施行政行为,不会有自由裁量的余地,也不得根据具体实施而有所变通。因此二者的执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二)从法律依据上看

随着我国行政立法的不断完善,各种行政行为皆呈现有法可依的局面。不论是指导性行政程序还是强制性行政程序都是由法律予以规范的,但二者所依据的法律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强制性行政行为一般都具有命令性与强制执行性,因此必须有较为具体的法律予以规定。而指导性行政程序执行的任意性与自主选择性决定了其法律规定大多都是指导性质的。决定了但是,至今大多数指导性行政程序是由惯例及经验形成,没有成文法的规范。

较之指导性行政程序,强制性行政程序必须具有较为详备的法律规范,这是由强制性行政行为的性质决定的,程序的公正性有助于实现实体的公正性,是控制行政权滥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等基本人权不受侵犯的保障。因此,为了规范强制性行政程序,我国颁布了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三)从行为后果上看

违反指导性行政程序与违反强制性行政程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后果。违反强制性行政程序在司法审查中将导致行为的无效、撤销或补正,而违反指导性行政程序只有在超出法定选择范围或选择及不合理的情况下才会导致相应的效果。

我们知道对于不合理或者违法的行政行为会产生无效、撤销或者补正的后果,强制性行政程序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为一定行为程序,因此在司法审查中便会产生无效、撤销或者补正的效果。但是,对于指导性行政程序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只有指导行为的合理与否,所以只有在超出法定选择范围或者选择及不合理的情况下才会导致相应的司法审查后果。

三、区分指导性行政程序与强制性行政程序的意义

篇5: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第一条 为了保证交通行政许可机关公正、高效、便民地行使行政许可职责,保障行政许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结合我省交通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依法享有行政许可职责主体资格的省、市、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交通事业组织、依法委托的行政机关和许可申请人、被许可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包括道路运输类行政许可、公路管理类行政许可、水路交通类行政许可、交通规费征收类行政许可、交通规划、交通建设工程管理类行政许可等。

具体行政许可项目以省政府公告的项目、国务院决定公布的交通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告以后法律、法规、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为准。

第四条 交通行政许可项目由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报纸、电视、电台或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告,并在行政许可办理场所予以公示。

公告的行政许可项目应当包括实施机关、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等。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将许可项目的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在统一办理行政许可的场所公布办公电话、咨询和监督电话、有关交通行政许可的相关资料信息。

第五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建立固定的一窗式办公场所,统一办理行政许可事项。

省交通厅行政许可事项由厅负责公文收发的处室进行登记,厅有关业务处室具体办理。

第六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对许可申请人或其委托人以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许可申请予以拒绝。

第七条 申请人要求对申请许可事项的程序、条件、所需材料等情况予以说明解释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并应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八条 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各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向申请人免费提供。

第九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许可申请的,应当向办理许可机关出具委托代理书面证明。

第十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受理、补证或不予受理决定书,在法定期限内送达或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决定书中要载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许可申请材料不全,申请人当场可以补正的,应当场补正,当场不能补正的,许可机关应在补正通知书中一次载明补正事项。

第十一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书面审查或实地核查。

第十二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需要多层级审查的,上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

多层级审查的时限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由市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作出行政许可的,县级对申请材料审查时间为二十个工作日;

(二)由省级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作出行政许可的,县级和市级对申请材料审查时间各十个工作日;

(三)由交通部、省政府作出行政许可的,县、市、省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申请材料审查时间分别为五个工作日、五个工作日、十个工作日。

不需要多层级审查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许可决定的,经决定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许可决定的以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书面许可决定。

第十四条 出租汽车经营权、道路旅客运输线路、收费公路经营权转让、公路用地范围内非公路标志标牌的设定权等公共资源配置的行政许可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中标人、受买人后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道路运输、水路交通、工程施工、监理等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由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依法组织公开考试、考核,根据考试、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六条 除上列通过招标、拍卖、考试、考核的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其它交通行政许可,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程序作出许可决定。

第十七条 交通行政准予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自作出准予许可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准予决定书和行政许可证件一并送达申请人。

作出不予行政许可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按行政复议管辖权限和行政诉讼规定告知申请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八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决定撤销、吊销、注销的行政许可,应当自行政许可撤销、吊销或注销决定作出后十个工作日内告知当事人,并予以公告。撤销、吊销或注销决定应当说明理由,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作出决定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予以赔偿。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撤回行政许可,应当作出书面决定。撤回行政许可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由作出撤回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予以补偿。

第十九条 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举行听证。

第二十条 交通行政许可听证由拟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负责组织,听证的具体工作由其法制部门负责。

第二十一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个工作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书面通知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书面通知无法送达的,可采取公告的方式送达。

第二十二条 听证主持人由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负责人指定或由法制工作部门人员担任。听证主持人与听证的许可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维护听证秩序、决定听证的延期、终止或中止、制作听证报告书的职责由听证主持人行使。

第二十三条 听证必须制作笔录,并经听证参加人确认后签字或签章。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四条 听证费用由组织听证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承担。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支付。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听证时提出的书证、物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应作为听证笔录的附件。

第二十五条 除通过招标、拍卖、考试等方式取得许可权的以外,申请人需要变更许可名称、范围、数量等事项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向作出许可决定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提交申请,经审查后按规定办理。

涉及公路养路费、客运附加费登记、缴纳、减免、变更的,按《陕西省公路养路费征收条例》规定的时效办理,其他交通行政许可事项的变更,自接到申请人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

第二十六条 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交通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要在该许可有效期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作出该许可决定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提出申请。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在该许可有效期届满前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二十七条 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除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的,在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情况下,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按受理先后顺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八条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对被许可人实施暂扣证照,责令停业等行政处罚时,在此期间内,行政许可中止其效力。

第二十九条 交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听证、决定等程序的法律文书格式文本由省交通厅统一制定。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交通厅

二00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4年06月29日 实施日期:2004年07月01日

篇6: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程序

一、出示执法证件。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执法人员)在实施检查、询问、文书送达等案件办理环节时应当出示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和省级以上(含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检查证件。

二、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案件询问开始前,执法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证人如实回答、依法作证的义务,以及故意隐瞒案件真实情况或作伪证、隐匿证据可能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三、先行登记保存。依法实施先行登记保存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或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应当载明先行登记保存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和具体条款。

依法需要抽样取证的,应当在抽样取证通知书上载明取证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和具体条款。

篇7:医疗市场卫生行政执法程序

一、行政处罚简易程序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适用简易程序。

(一)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市场卫生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二)指出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告知处罚理由及依据。

(三)告知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当事人进行申辩的,执法人员应当记入笔录。

(四)填写《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应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处罚种类及数量、时间、地点、卫生行政机关名称及印章,由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场交付当事人。

(五)行政处罚的执行与结案(见“一般程序”之“执行与结案”)。

二、行政处罚一般程序

除可适用简易程序进行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以外,卫生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适用一般程序。

(一)案件受理:卫生行政机关对在卫生监督检查中发现、社会举报、卫生机构监测报告的、上级卫生行政机关交办或下级卫生行政机关报请或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应及时受理并填写《案件受理记录》。

(二)立案:卫生行政机关受理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

1、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或者危害后果;

2、有来源可靠的事实依据;

3、属于卫生行政处罚的范围;

4、属于本机关管辖。

卫生行政机关对决定立案的应当制作《立案报告》,由直接领导批准,并确定立案日期和两名以上卫生执法人员为承办人。

(三)调查取证

1、对于依法给予卫生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卫生行政机关应当调查取证,查明违法事实。案件的调查取证,必须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并出示有关证件。对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守秘密。

2、卫生执法人员应分别询问当事人或证人,并当场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经核对无误后,卫生执法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拒绝签名的,应当由两名卫生执法人在笔录上签名并注明情况。

3、卫生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笔录经核对无误后,卫生执法人员和被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检查人拒绝签名的,应当由两名卫生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名并注明情况。

4、调查取证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原物,调查取证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签章,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5、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等,经卫生执法人员审查或调查属实,为卫生行政处罚证据。

6、调查终结后,承办人应当写出《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四)处罚决定

1、承办人在调查终结后,应当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进行合议并作好《合议记录》,合议应当根据认定的违法事实,依照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2、卫生行政机关在作出合议之后,应当及时制作《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适用听证程序的制作《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见听证程序)。

卫生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卫生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3、对当事人违法事实已查清,依据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给予行政处罚的,承办人应起草行政处罚决定书文稿,报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

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应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于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卫生行政机关应当制作并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

4、卫生行政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前款规定的时间的,应当报请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批准。省级卫生行政机关需要延长时间的,由省级卫生行政机关负责集体讨论决定

(五)执行与结案

1、卫生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2、当事人对卫生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但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裁定停止执行的除外。

3、作出罚款决定的卫生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关分离,除按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机关及卫生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4、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的、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卫生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卫生行政机关及其卫生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5、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卫生行政机关及卫生执法人员依照本程序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卫生行政机关及其卫生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6、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卫生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二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7、卫生行政处罚决定履行或者执行后,承办人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并将有关案件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加盖案件承办人印章,归档保存。

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

(一)卫生行政机关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卫生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听证由卫生行政机关内部法制机构或主管法制工作的综合机构负责。

(二)听证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以公开的方式进行。

听证实行告知、回避制度,依法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听证由作出行政处罚的卫生行政机关组织。当事人不承担卫生行政机关听证的费用。

(三)卫生行政机关对于适用听证程序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卫生行政机关决定予以听证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之日起二日内确定举行听证时间、地点和方式,并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接到听证通知书后,应当按期出席听证会。因故不能如期参加听证的,应当事先告知主持听证的卫生行政机关,并且获得批准。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参加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要求,卫生行政机关予以书面记载。在听证举行过程中当事人放弃申辩和退出听证的,卫生行政机关可以宣布听证终止,并记入《听证笔录》。

(四)卫生行政机关的听证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

1、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本机关内部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一般由本机关法制机构人员或者专职法制人员担任。

2、听证员由卫生行政机关指定一至二名本机关内部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协助听证主持人组织听证。

3、书记员由卫生行政机关内部的一名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负责听证笔录的制作和其他事务。

4、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听证员和书记员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听证机构行政负责人决定。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一是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场的;二是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理由成立,需要重新确定主持人的;三是需要通 4 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有新的事实需要重新调查核实的;四是其他需要延期的情形。

(六)举行听证时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后将听证笔录当场交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审核,并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写明情况。

篇8: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一) 概念。行政处罚中的简易程序, 即当场处罚程序, 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组织的执法人员对当场发现的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违法情节轻微、处罚较轻的行政违法行为, 当场作出处罚决定时所适用的比较简单的处罚程序。当场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定组织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当场处罚是在发现行政违法行为后当即给予的行政处罚, 这是当场处罚与一般行政处罚最明显的区别, 充分保障了行政机关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权利,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二) 适用条件。

1.有法定依据。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当场处罚时, 一定要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不能随意处罚。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 对违法当事人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2.案件简单、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无须进一步调查取证。这是指轻微行政违法案件, 执法人员当场看到或很容易查明案件事实。《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处罚范围, 即使有的案情比较简单, 但超出了此范围, 也不能适用此程序。

3.只能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并不适用于任何种类的处罚决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3条的规定, 只有两种处罚种类可以当场作出决定, 即警告和罚款;且罚款处罚的幅度也有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下罚款。

4.简易程序的收缴罚款问题。在执法实践中简易程序有两种形式:当场收缴和罚缴分离。《行政处罚法》第47条有明确规定:对公民或法人 (其他组织) 作出20元以下的罚款当场收缴。但是, 对公民作出21元至50元,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21元至1, 000元的罚款, 没有明确规定是当场收缴还是罚缴分离。通过执法实践总结认为:若行政相对人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经营场所, 那么不当场收缴罚款, 事后就难以执行, 所以应当当场收缴并出具本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若行政相对人有固定场所, 应当罚缴分离, 到指定银行缴纳。

二、简易程序的原则

行政处罚中的原则, 如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过罚相当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等, 在实施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时也应当坚持。但当场处罚由于其处罚程序的简易性, 所以在处罚原则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比如, 当场处罚的特点是程序简化, 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又比较弱, 所以当场处罚比一般程序中的行政处罚更容易显失公正。所以当场处罚应当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一) 遵守法定程序原则。合法的处罚程序是保证行政执法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 如果处罚程序违法, 就必然导致行政处罚的无效或被撤销, 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 《行政处罚法》对当场处罚的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 保障处罚人行使合法权利原则。在行政执法活动中, 被处罚人处在相对弱的地位, 对他们的合法权利必须给予保障。如这一原则得不到遵守, 实施当场处罚即违法。为此, 《行政处罚法》作出规定, 实施当场处罚时,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告知被处罚人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和理由;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及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三) 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是指一切同国家行政管理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用尽可能少的消耗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收效。当场处罚制度的建立是效率原则的一个具体要求和反映, 要求实施当场行政处罚的执法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 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追究行政违法行为。

(四) 处罚轻微原则。根据我国立法实践, 实施当场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都比较小, 可案件数量又相当多;大多属于案情简单, 社会危害后果不大, 又是容易当场处理的小案件。《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 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 适用简易程序, 这体现了处罚轻微原则。

三、简易程序在气象执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在气象执法实践中, 遇到最多的是一些情节简单、处罚较轻的行政处罚案件, 在执法过程中, 适用简易程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但在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时, 还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 简单、便捷并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法》简易程序的设立, 立法本意是要求行政主体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有法定依据的案件, 适用一种较为简单的程序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以提高执法效率。如果程序繁琐, 不能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体现不出简单、便捷的原则, 简易程序就失去设立的必要和立法的初衷。

(二) 完善当场处罚事先告知程序。当场处罚也应告知行政相对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但是, 在目前的气象执法实践中, 事先告知的内容大多是以口头形式作出的, 行政相对人对违法事实有异议, 也是以口头形式提出, 事后发生争议, 难以证明。因此, 即使我们进行了事先告知, 并给予其陈述、申辩权, 也无法以固定的形式将相对人的异议记载下来, 若事后发生争议, 引起诉讼, 我们无法举证事先履行了告知程序。若司法机关以程序不合法为由判决败诉, 我们是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反驳的, 必然承受不利的法律后果。所以说, 在运用简易程序进行处罚时, 完善好告知程序, 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 是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必要内容。既然事先告知程序事关当场处罚的合法性, 同时又涉及到当场处罚决定的事实认定, 应提高其形式要求, 采用书面形式, 可以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 通过调查笔录的形式将事先告知程序体现出来。在查清相对人的违法事实后, 告知相对人应当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并告知其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对相对人的态度, 也一并如实记录下来。若相对人放弃陈述、申辩, 由其在笔录上签名认可;若相对人对违法事实提出异议或拒绝签名, 执法人员应在现场进一步调查取证, 把相对人的违法事实彻底查清。这样做既可保证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权, 又可以防止相对人事后提出没有事先告知时我们有据可循。若引起诉讼, 就有证据证明我们的处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若相对人在陈述、申辩时与我们分歧较大, 则转为一般程序案件处理。

(三) 简易程序的方法步骤。在适用简易程序对相对人进行处罚时, 应按如下步骤操作:一是先说明来意, 做到有礼有节;二是出示执法证件, 表明合法身份;三是依法行政, 指出相对人的违法行为, 说明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应给予什么种类的处罚;应当罚款的, 应当依法给予多少罚款;四是告知事项。依法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和告知其救济途径, 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五是当场处罚决定书宣告后, 应当场交付当事人一份;同时, 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摘要:《行政处罚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比较原则, 如何在气象执法中适用简易程序, 做到既不违背法律规定, 又简单、便捷, 便于现场操作, 是执法人员在当场处罚过程中应当掌握的。本文就简易程序在气象执法中的适用作一探讨。

关键词:简易程序,气象执法,执法行为,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篇9:交通行政执法程序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程序;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比较

就当下已经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来看,规定有关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内容极少,体系不完备,不能很好地规范行政公益诉讼。而相比而言,对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制则比较完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于此,以两者的比较为切入点,从而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一、受案范围存在差异

从产生的法律关系来看,民事公益诉讼产生的是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针对的是民事主体的侵权行为导致公益受损而赋予的法定救济权;而行政公益诉讼产生的是行政法律关系,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针对的是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导致公益受损而赋予的法定救济权,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并不存在交叉部分。但现实中并不是这种情况,生活中多数案件法律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选择权,既可以选择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选择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与此同时法律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如无效婚姻,父母剥夺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等案件,则只能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于涉及抽象行政行为的案件,则只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制度构建时,抽象行政行为理应被包含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两者的被告及其权利义务不同

从两者的被告主体而言,关于民事诉讼的被告,包括三类主体,即实施侵权行为的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而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仅限于实施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的行政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从理论上讲,原告与被告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其社会地位的不同,双方的对抗力量并不平等,原告的弱势地位明显。民事公益诉讼,理论上讲原告与被告的权利义务也是平等的,在实践中,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双方基本可以形成平等的对抗地位,力量悬殊比较小。

三、诉讼中的第三人不同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中有关第三人的制度也有所不同。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第三人通常为与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有关的民事主体,典型的例子是香烟广告案中的广告公司。相比较而言,民事公益诉讼中有关第三人的制度较为复杂,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涉案主体为民事主体,那么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诉讼;第二种是涉案主体为有关行政机关,那么不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诉讼。如果想让行政机关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那么需要在制度上加以规制,以保障其参与诉讼的正当性。

四、启动程序的条件不同

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前提是,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受害人没有提起诉讼或者是很难确定受害人;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前提是,行政行为侵害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在侵权行为的认定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人想要用民事诉讼的方式作为受损利益的救济方式,那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侵权行为,损害结果,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当事人想要用行政诉讼的方式来救济受损利益,那么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即行政主体资格是否适格,是否与被诉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实际上,在行政诉讼中想要胜诉,并非只具备以上两者就可,在审判时还会考量的因素还包括原告的主体适格问题,行为是否合理与合法的问题等。

五、是否具有前置程序不同

与民事公益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必要的前置程序。所谓前置程序,即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之前,应当向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提出法律意见或者建议,如果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既没有予以纠正,又没有予以书面答复,那么人民检察院便可直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如果其予以纠正或书面答复,保障了受侵害权利的救济,实现目的,那么人民检察院便不再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如果对作出的纠正行为或者答复行为不满,仍可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来救济权利。

一般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需要经过前置程序,给予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机会,但以下几种情形可以不经过前置程序直接提起诉讼。包括(1)明显不属于行政主体可管辖的范围的;(2)如果经过前置程序,公共利益将受到不法弥补的侵害的;(3)不存在事实上的争议,焦点是法律适用问题;(4)行政主体故意不作为或无法救济的;(5)其他通过前置程序不利于维护公共利益的

六、举证责任分配不同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依然适用民事诉讼基本的举证责任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作为原告的检察机关自然要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被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通常具备案情伊娜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案件中的被告在成大程度上可能存在不配合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活动,甚至可能会直接干扰相关活动,所以,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广泛的调查取证权和可以采取某些强制措施的权力,从而保障检察机关调查取证顺利进行。同时,应当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此处可以借鉴刑事诉讼审前侦查阶段实行的任意侦查原则和强制侦查法定主义,慎用强制力,对强制性调查手段提出必要性审查。

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依然适用行政诉讼的基本举证责任原则,即举证责任倒置,所以作为原告的检察机关并不需要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其需要证明的只是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使得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可能受到损害,而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则需要对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提供证据。基于以上考虑,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调查取证的权限理应受到限制。

七、诉讼目的和救济措施不同

从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上分析,前者主要是追究相关主体的民事责任,从而达到民事救济的效果,后者主要侧重于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从而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救济手段,不同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存在差异,所以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性。有学者认为,设置行政公益诉讼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制止行政权的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也有学者认为设置行政公益诉讼是为了监督行政机关,以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从本质上讲,公益和私益是一致的,社会普遍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更何况保障每个公民的私益。所以,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应包含三个方面,即控制行政权,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以上七个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做出了比较,由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没有相应的规定,很多都是运用行政诉讼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判断,从而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因为行政公益诉讼虽然带有公益性,但也应当在行政诉讼的框架内活动,在没有具体规定时,也应当适用行政诉讼的相关规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整个法律体系的一致性,也有利于法官做出判断。公益诉讼维护的是公共利益,但民事公益诉讼的存在并不能完全代替行政公益诉讼的地位,行政机关其特殊的地位也决定了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它能够起到民事主体无法代替的地位。所以,借鉴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从而更好地完善行政公益诉讼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志颖.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4.

[2]柯阳友,曹艳红.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关系[J].诉讼法论丛,2006.

[3]柯阳友,冯慧敏.检察机关提起民事抑或行政公益诉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张结桥.关于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比较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5]朱全宝.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特征、模式与程序[J].法学杂志,2015.

上一篇:最痴江南雪作文600字下一篇:护理情景剧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