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标题翻译

2024-05-17

学术英语标题翻译(精选6篇)

篇1:学术英语标题翻译

电力学术论文标题翻译要点的教学研究翻译技巧

本文总结对涉电专业学生进行外语翻译教学的经验,将电力学术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分为:词组型标题、动宾型标题、句子型标题、冒号/破折号型标题,并对各类标题的翻译要点进行了介绍.

作 者:赵玉闪 金朋荪 作者单位:赵玉闪(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金朋荪(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关键词:电力 标题 结构 翻译

★ 医学论文标题翻译的技巧

★ 高考作文拟写标题的技巧

★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省略

★ 俄语翻译技巧

★ 医学论文标准格式

★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欣赏及汉译

★ 材料标题

★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 浅谈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

篇2:学术英语标题翻译

我们的骄傲 Our Pride

服务宗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 Service Tenet: Customer First, Service First 服务理念:忠诚服务,细致铺排 Loyal Service,Attentive Attitude

12属相的英语说法 12 Zodiac Signs In English

名言名句 Famous Sayings

酒店常见部门及常见职位的英文名称

Hotel Common Departments and Positions in English

酒店常见部门Hotel Common Departments

管理类 Management

中西厨类 Chinese &Western kitchen

笑语连珠 Laugh Factory

日常英语 Everyday English

行政架构图 Organization Chat

京华世纪酒店保安部仪容仪表与工作规范King Century Hotel Security Department.Appearance & Gesture Standards

最新公告栏 Latest Bulletin

篇3: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研究

1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1.1 措辞简练生动

新闻标题的目的是对新闻内容进行简练的概括,让人们快速的了解心内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在报刊中,对新闻版面来说更需要保证简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将新闻标题的信息最大化,内容最优化,是新闻撰稿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新闻标题的要求,在进行新闻标题的制定时,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首先,在进行新闻标题的选择时,首先要保证措辞的简练。在进行新闻标题的制定时,编辑会使用一些名词和词组,由于新闻版面的限制,一些动词或虚词往往会被省略,标题中的词语大多是名词。在新闻标题中,名词有着多项作用,既可以当作动词使用,也可以当作形容词、副词等,通过名词的多功能使用,能够有效的通过新闻标题概括新闻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激发读者对新闻的阅读兴趣,新闻标题需要生动形象。因此很多新闻标题在拟定时会使用一些较为时髦的词汇,灌注新兴的思想,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1.2 语法特征鲜明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和正常使用的语法有着一定的区别,具备其独特性。在英语新闻标题的时态上,大部分是使用现在时,这种使用方法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时效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在语态的使用上,使用主动语态的新闻标题较多。主要原因是和被动语态相比,主动语态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在内容的表达上也较为直接,容易被人们接受。再次,在冠词的使用上,往往会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冠词。例如一些冠词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很少在英语新闻标题上出现。最后,为了提高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在进行新闻标题的拟定时往往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借代、比喻等。通过修辞手法,能够让标题更形象的表达出内容的重点,达到让人们记忆深刻的目的。

1.3 词组和短语的使用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词组和短语的使用较为频繁,因此这些词语也被人们叫作新闻体词。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是言简意赅,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被人们所理解。在常见的新闻中有很多例子,通过词组和短语的替换,能够使得新闻标题更加生动,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加深了人们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记忆。在新闻标题的词组和短语中,还有一些当地的俚语。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要准确理解词组和短语的含义,在保证原意的情况下尽量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2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原则

2.1 准确性

在进行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时,首要原则就是要保证标题的准确,不能违背原文作者的意思,把握住新闻的重点内容。一旦在翻译时没有掌握到新闻的重点内容,可能翻译者自身都无法感觉到翻译的错误,从而陷入望文生义的窘境中。新闻标题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整个新闻的质量,因此在翻译时也要将准确性作为首要标准,不能偏离了新闻的主题内容。在翻译时,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法。我国翻译行业在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上有着较大的异议,但其宗旨都是要以新闻内容为基础。由于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区别,因此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准确地将新闻标题的内涵和情绪表达出来。

2.2 精炼性

当翻译的标题达到准确性后,另一个要点就是标题的精炼性。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英文中有些词语在中文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翻译词汇,导致在翻译中出现拖沓的情况,因此要保证翻译的精炼性。想要保证标题达到精炼的效果,必须要对英文新闻的标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英文标题为了达到简练生动的效果,经常会使用一些缩略词。可以看出,缩略词都是通用的,因此在翻译时也可以使用缩略词,这也是翻译英语新闻标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2.3 生动性

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和其他的标题有所区别,英语新闻标题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标题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一个好的新闻标题除了能让读者了解到新闻的重点内容之外,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进行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时,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并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化,通过合适的词语对其进行翻译,避免因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理解困难。除了要保证形式上的相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内涵的互通。

3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方法

英语新闻标题对人们阅读新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激发人们对新闻的阅读兴趣。英语新闻具备一定的文化性,必须要掌握相应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对英语新闻进行理解,减少对新闻中深层语义的流逝和文化内涵的曲解,了解到新闻的真实内容,不至于让读者阅读之后感觉到迷茫困惑。在进行英语标题的翻译时有多种方法,并各有其特点。

3.1 直译法

当英语新闻的标题较为直接,直接翻译成汉语后不会出现让读者无法理解的情况,此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但在进行直译时也要注意,即使新闻标题较容易理解,也应当加上一些逻辑主语,或者有关人的国籍、事情发生的地点等,保证读者在理解时不会产生曲解的情况。

3.2 注释法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直译法的基础上。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很多词语会浓缩在一起,如果通过直译法的方式,则翻译过来的新闻标题会显得比较奇怪,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因此此时在进行翻译时就需要在标题上进行注释,对一些较为复杂的词句进行分解,避免出现会错意的情况。

3.3 间接翻译法

在一些英语新闻标题中,通过直译法的方式难以还原出标题所表达的新闻内容和感情色彩,或者直译法表达出来的语言不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此时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翻译。通过间接翻译的方法,能够保证读者了解到新闻的真实内容,体会到新闻中的情感,激发读者的共鸣。

3.4 意译法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押韵等,在进行中文的翻译时,也要根据相应的特点将修辞手法进行表现,此时直译法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可以通过意译法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理解到英文标题的深层次含义,还将含义的特点融入其中,使读者准确把握内容实质。如:“India Mending Fences”译为“印度正在改善与邻国的关系”,采用意译的方法,使标题的内容具体、直观,如果直译的话,应译为“印度正在修补围墙”,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所云。

3.5 增词法

英语新闻标题有着简练生动的特点,因此除了新闻标题格式上比较短小精炼之外,内容上也有着高度浓缩的特点。在进行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时,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英语新闻用词较少,更多的在于对新闻内容进行重点式处理,因此标题较短;而汉语新闻标题则注重全面性和一词一意,因此汉语的新闻标题用词相对较多。在翻译时要对汉语的优势进行利用,可以根据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翻译时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其更加完善,尽量将英语新闻标题的原意和寓意表现出来,这也是汉英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很多英文词句中,如果仅仅使用直译法,往往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因此需要通过增词法,使新闻标题含义更加明确,读者能一目了然,符合汉语句式。如“‘Final assault’on Falluja begins”译为“伊拉克军队开始收复‘伊斯兰国’重镇费卢杰”(中新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伊拉克军队”和“伊斯兰国”,使译文更加具有可读性,因为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费卢杰的背景和当前局势,所以增词翻译是必要的。

3.6 减词法

除了增词法之外,在进行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时还需要用到减词法。使用减词法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将原标题中的虚词、代词等去除,保证语言的简练;第二,省略标题中的次要信息,着重表现重点信息。通过减词法,能够删去翻译后汉语中的多余部分,符合新闻标题简练的原则,更利于读者的阅读。如“Cavs reach Finals with win over Raptors”译为“骑士屠龙进总决赛”(NBA中文官网),不但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吸引体育爱好读者的眼球。

4 结语

和其他的文体有所区别,英语新闻将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等进行融合,而新闻标题最能体现这些特点。一个好的新闻标题除了要紧扣新闻内容之外,还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就需要用到修辞手法等手段。而在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语言的差异,一旦翻译不当,读者很有可能难以理解新闻的标题,从而失去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进行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时,要以准确性、精炼性和生动性为原则,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增词法等方法对标题进行准确的翻译,将中西方文化特征融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豆红丽.新闻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02).

[2]朱乐艺,刘敏媛.国际英语新闻频道面临的挑战--访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主编刘聪[J].青年记者,2011(33).

[3]邢莉娜,赵海军,梅婕.我国电视英语新闻节目传播现状及展望--以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为例[J].中国报业,2011(22).

[4]朱焱.必须经得起国际舆论斗争激流的冲刷--关于CCTV-9英语新闻报道的若干思考[J].对外传播,2009(02).

[5]周晨.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中国报业,2012(04).

篇4:浅谈新闻英语标题翻译技巧

【关键词】新闻英语标题 翻译 汉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6-01

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新闻所包围着,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新闻影响着人们对不同事物的看法,新闻语言对人们的语言产生着巨大影响。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最突出的显示,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特点,使读者在浏览时可以迅速的领悟内涵、发掘主题。英语新闻是英语学习者学习当代英语的绝好材料。新闻英语标题,作为报道全文的缩写,以其独特的选词、修辞特色尤其受到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和喜爱。

但是英语新闻难题往往不能凭借字面意思直接理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极大,报纸少则近十页,多则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网站新闻往往一分钟更新几次,这就要求新闻标题必须能在最短的是时间内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由于英语新闻标题的高度概括,使用了大量的省略或压缩的表达方法,对于英语学习者造成了理解和翻译的困难。

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兼顾“信、达、雅”三个方面,既要充分其领会原意,尤其是其字面下的深层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又要兼顾翻译的特点,在不曲解原意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汉语特点,不可生搬硬套;还要增强可读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

新闻英语标题大多注意修辞、力求生动活泼,以强化主题、吸引读者。最常见的修辞手段是谚语、典故、著名的文学形象、典型的诗歌等的套用。

套用谚语、典故等为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往往可以将难以表达意义,变现的淋漓尽致,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如将谚语:“No Pains,No Gains”,套用为“No Payne,No Games”,指出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有Billy Payne(奥委会主席比利·佩恩),才得以举办成功。

借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或文学著作名,增强标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借用莎翁《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是生是死),将To Save or Not to Save,译为“要不要储蓄”。

套用中外诗词名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诗词;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也为国人所熟悉,其中的名言名句也倍受人们的喜爱。对这些中外名句的适当借用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唤起读者的亲切感。例如英国的《听众》杂志曾经以 “Britannia Rues the Waves”为标题,其借用的是英国海军军歌中的——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不列颠统治海洋),将“rules”(统治)改为“rues”(悲悼),意在讽刺日渐衰落的英国航运业。这种及具文化特色的写法是很难通过汉语的表达再现的,因此只能舍弃标题中的亮点,直接译出标题的基本涵义,否则可能会因词害意,造成意义含糊。

因此对于引经据典或者套用名言名句格式的新闻英语标题,应首先尽量考虑原文的意思,再结合其所借用的名言名句的意义进行翻译,缺失翻译有困难的可以参考常规英语翻译中的增词法和减词法,力求达意,不可因辞损义。

总之,要译好新闻标题,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在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具体特点出发,以“信、达、雅”为原则,兼顾译意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洪潮.《怎样做新闻翻译》[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蕾.《新闻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篇5:学术英语翻译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领导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技能。早在1947年,他就在《哈泼斯杂志》(Harper� Magazine)上撰文:“管理就是领导力。”7年之后,在其第一本管理专著中,他再次写道:“领导力是最为重要的,事实上,也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尽管德鲁克很早就发表过这些清晰的观点,但有时,他似乎又对领导力闪烁其词。例如,在阐述领导力的重要性之后,他又接着写道:“领导力无法教授,也无法学习。”

显然,德鲁克对领导力颇感矛盾,至少在是否可以教授这一点上是这样的,而且在其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他一直处于这种矛盾之中。在1973年出版的著作《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他重申:“领导力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单单依靠管理无法塑造领导者。”尽管该书长达839页,他却没有对领导力进行专题论述。

德鲁克对领导力的态度演变

尽管对领导力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德鲁克始终没有把写作的重点放在领导力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矛盾呢?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为什么德鲁克不愿意对领导力进行专题阐述,但我们知道,青年时期的德鲁克目睹了希特勒的崛起,而其德语头衔“元首”(fuehrer)的意思就是“领导者”。这种关联很可能使其终生都对领导力心存芥蒂。德鲁克本人清楚地意识到即将面临的问题,于是他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但希特勒的“成功”仍令他困惑不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甘愿臣服于他的领导?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希特勒是个“误导者”。他谈到,误导者也是“有魅力的”,但德鲁克无法认同这种领导魅力。

尽管对领导力的概念颇感困惑与矛盾,但他深知,领导力对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直觉地认识到,领导力本身“既不美好也不值得向往”。

德鲁克对领导力的困惑与矛盾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是他的博士生,并按照他的要求写了一篇关于领导力的论文。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的反应,他给我打了很高的分数,但评语却令人难以理解:“现在我真的很困惑。”多年来,我一直以为他的评语针对的是我论文的材料组织方式,因为他对文章的内容只字未提。但在与他进行多次交流之后,我明白了,他是指那个时期他本人在领导力概念上的矛盾心理。对于是否应当对领导力进行专题论述,他仍然有些举棋不定,但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清楚阐述什么是领导力也许会适得其反。

然而,在他的著述中,有很多地方涉及领导力。虽然他很早就认定,早在2 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色诺芬将军在其著作《居鲁士的教育》(Kyropaidaia)3中就把领导力问题悉数道尽了,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开始认识到,通过论述管理人员应当如何将色诺芬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他本人在领导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直到1988年,在一篇名为《领导力:多做事,少作假》(Leadership:More Doing than Dash)的文章中,德鲁克才强调了领导力。4 1996年,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未来的领导者》(The Leader of the Future)一书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必须学习领导力,而且领导力

也是可以学会的。”5 2004年,他放弃了最初的立场,与克莱蒙特大学的老友与同事约瑟夫马恰列洛(Joseph A.Maciariello)教授合著了《德鲁克日志》(The Daily Drucker),该书包括72个管理类别,涉及366个不同的思想观点。在该书中,单独以“领导力”为专题的文章是其他专题的两倍以上。我相信,他开始逐渐转变观念了,甚至认为魅力型领导也没有好坏之分。领导力更像是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原力”,正直的领导者应当避免其“邪恶的一面”。

在其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德鲁克认定,领导力不仅可以学会,而且应当将其作为独立的专题进行阐述,因为它与管理有很多不同之处。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就此问题出版著作。在我对德鲁克的领导力思想进行研究的初期,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德鲁克研究生院的档案管理员雅各布海伊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他指出,有许多人向研究生院索取“德鲁克论领导力”的有关材料。由此可见,这一专题对管理者而言既充满吸引力,又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对于卓有成效的领导力的概念,虽然德鲁克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的模式,但我可以通过各种资料探索和总结他的思想精髓,包括他出版发表的著述―书籍、文章、口头演说、录音带,还包括我本人的课堂笔记、我求学时和毕业后与他的私人谈话等。本书致力于将这些本来极为分散的资源进行整理提炼,以期能将德鲁克的领导力思想精髓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各位读者。

德鲁克的有效领导力模式

通过研究,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领导力取决于五个基本方面:

● 领导者制定战略计划是基础

● 商业道德和个人诚信是必要条件

● 军事领导力是基准模式

● 正确认识和应用激励的心理学原则

● 营销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一般性方法

领导者在战略计划中的角色

德鲁克在课堂上告诫我们:“你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创造未来。”更流行的说法是:“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未来。”不管怎样表达,其创造未来的方法是由领导者制定战略计划。我之所以强调由领导者制定战略计划,是因为虽然许多组织都设有战略计划部门,但CEO所做的无非是在战略计划专家制定的工作报告上署个名而已。

德鲁克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战略计划是领导工作的头等大事,领导者必须亲自制定战略计划。他教导我们:战略计划不是做未来的决策,决策只能现在做出。因此,领导者必须现在就做出创造理想未来的决策。这意味着,今后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或改变战略计划,但即使如此,也要达成预定的目标。

组织使命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所从事的业务是什么?”根据使命来确定领导者的目标,并以此作为领导工作的出发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管理者才可以决定,为了实现未来某个时期的目标,他们现在(此时此刻)应当采取什么行动。本书第一部分着重探讨领导者的这一角色。

商业道德和个人诚信

德鲁克是我所见过的最高尚的人。如果说战略计划是领导力的基础,那么道德和个人诚信则是有效领导力的必要条件。在其最早的著述中,他认为领导者只有具备正直、诚信的品格,才能正确行使领导力,因为下属可以原谅领导者的种种过错,但无法原谅领导者缺乏诚信。6

德鲁克的道德观与其他人的某些观点有所不同,他将商业道德与个人诚信加以区别。虽然两者都是有效领导力所必需的,但他对如何准确地解释“符合道德的商业行为”非常谨慎。为了寻求普遍适用的商业道德准则,他验证了许多伦理道德方法,但发现它们都有缺陷,也不充分完善,于是他研究了儒家的四大观念和一位古希腊医生的忠告。本书第二部分描述了德鲁克对商业道德和个人诚信的思想,这是进行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

学习军事领导力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我怎么会把学习军事领导力作为德鲁克有效领导力的五个方面之一。然而,在其课堂和著作中,德鲁克很喜欢谈论军队问题。如前文所述,他认为,在近2 500年以前,希腊将军色诺芬撰写的著作是最早论述领导力问题的文献,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著作。德鲁克并不认同“商场如战场”的观念,但他认为军队模式培养了卓越而实用的领导力。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文章《领导力:多做事,少作假》中,德鲁克将艾森豪威尔、马歇尔、麦克阿瑟三位将军和蒙哥马利陆军元帅、恺撒大帝奉为卓有成效的领导典范。

在此后很久,德鲁克关于军事领导力的观点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主要是来自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的著作《赫塞尔本论领导力》(Hesselbein on Leadership)与《是、知、行》(Be,Know,Do),后者改编自官方的《美国陆军领导力手册》(Army Leadership Manual)。其合著者是前陆军参谋长埃里克新关将军,最近他被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任命为退伍军人事务部部长。赫塞尔本有关军事领导力的法则“是、知、行”,与德鲁克一脉相承,德鲁克曾经写过:“军队所培养和发展的领导者比所有机构的总和还要多―并且失败率也更低。”本书第三部分介绍有关军事领导力的思想,德鲁克认为,领导者在效仿时应当进行取舍,并指出应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激励的心理学原则

德鲁克对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异常敏锐。正如其所预见的那样,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这个词是德鲁克创造出来的,用于描述新型劳动力,他们贡献的是智力而非体力。他对劳动力成本的讨论很反感,也不喜欢管理工作者的观念。

德鲁克认为,劳动力不是一种成本,劳动力真正增加的是价值,是一项资源,并且是组

织最重要的潜在资源。因此,管理者不能“管理”工作者,而应领导他们。德鲁克因此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激励员工的最佳方式是把正式的全职员工当做志愿者对待。如果不这样做,将导致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下降,无法发挥其最大潜能。我们将在本书第四部分探讨德鲁克关于如何激励以获取最佳绩效的观点。

营销模式与领导力

在深入研究德鲁克思想的过程中,令我最吃惊的是,德鲁克准确把握了营销的概念,并应用到领导力问题上。在德鲁克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之前,我已得出结论,领导力和推销能力都包含说服这一重要因素,并已开始研读这两个学科的相关文献。

在“管理的新范式”一章中,他重申了多年前在课堂上讲过的许多思想,包括把所有员工当做志愿者来对待的思想。然而,在这一本新书中,他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称员工为“合作者”,认为不能命令合作者,而应当进行说服,因此领导力是“一项营销工作”。7 我扪心自问:德鲁克所讲的“一项营销工作”指的是什么?

现代营销建立在“营销理念”上:企业应想方设法发现并满足其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全身心投入到说服潜在客户购买现有产品或服务上。在课堂上,德鲁克教导我们,如果营销做得很完善,就没有必要进行推销。但为了正确地开展营销,必须了解每一个群体或客户细分市场的需求,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然后,你才能以客户喜欢和认同的方式来接近他们。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按照客户而不是营销人员所关心的方式来开发和促销产品。

把领导力当做一项营销工作,德鲁克意在指出,领导者必须了解并理解他们希望领导的下属,并以下属能够认同的方式进行领导。本书第五部分分析了德鲁克的独特理念,以及我自己对这一初看之下似乎不太相关的理论的理解。

如果由彼得德鲁克亲自写这本书,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写过,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再写了。然而,通过研究德鲁克留下的线索,我尝试将其思想融会贯通,并阐述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其思想来进行诚信有效的领导。

德鲁克给我们留下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领导力定义:

篇6:学术综合英语2课文翻译

他这样说是彬彬有礼,她这样说是低微无能

黛博拉·塔嫩

1.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即使女性和男性说话方式相同,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还是不同。这种倾向导致有关女性、男性和无能耐的讨论纷争不断。女性说话讲究方式方法被认为是低微无能,而换成男性则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表现。视女性的语言为低微无能者的语言常常反映出男性看女性行为的视觉角度。

2.女性不为高人一等而拼搏,往往就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容易发生误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专家和非专家常常把女性以友善语言表述出来的思维方式曲解成低微无能的表现。没有什么能比一家报社刊登的采访片段更能清楚地说明这种根深蒂固的歧义。采访对象是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当记者问他们“表现得非常有礼貌”的含义时,这两位专家同时给出不同的答案。男性回答说:“服从”。女性回答说:“敏感”。两位专家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每个人描述的是不同性别的观点。

3.专家和非专家都习惯把女性的任何行为看为低微无能的表现。以上同一篇报刊文章援引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话说:“一个男人会这样问一个女人:‘请你去一趟商店好吗?’同样的情况下女人会说:‘哎,我真的需要从商店买点东西,但是我实在太累了。’”女性的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隐蔽的”,该词含有“鬼祟”和“秘密”等贬义,而这样表达的原因归咎于一个“权”字,女人觉得她没有权利直接提出要求。

4.的确,在我们(美国)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比男性低,但这不等于说她们不愿意提出直截了当的要求。女性的这种间接方式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在努力寻找某种关系。如果愿意在自己的.要求下得到满足,结果就是社会地位的胜利:你高人一等,因为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而如果你的愿望得到满足是因为他人的愿望恰好和你的一致,或者是因为对方心甘情愿,结果就是融洽和谐。当你和对方的需求一致而一拍即合时,你既不高人一等,也不低人一等。而且如果双方都了解这种间接方式,那就不存在什么隐蔽:提出的要求很明确。称间接的沟通方式为隐蔽反映出那些青睐直接沟通方式的人的观点,即直接的方式才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在男性中更普遍。

5.间接方式本身并不反映低微无能。我们不难想象出权势者中有特权的人是怎样使用间接方式的。例如,一位有钱的夫妇用不着直接向听命于他们的用人发号施令,而只须简单地说明其愿望,房子的女主人说:“这儿冷,”用人就会去调高室温;房子的男主人说:“是晚饭的时间,”用人就会摆桌上菜。或许终极的间接是什么都不用说就能使某人做某事:女主人按一下铃,女仆端上下一道菜;家长走进有孩子正在嬉闹的房间,双手叉腰一站,他们

就会戛然而止。

6.所有文化都靠以“间接”二字所形成的复杂而精巧的体制去运作。例如,我在做一个小规模的研究项目时发现:当妻子问“你想去参加那个聚会吗?”,大多数希腊人认为他们的妻子是在暗示她想去。他们认为如果妻子不想去,她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他们觉得之所以不直截了当提出,是因为她不想使她的愿望听上去像是要求。间接是传达她的意愿的最好方式。

7.日本文化把间接沟通方式发展成为精美的艺术。例如,一位名叫别府春海的日本人类学家这样描述一次简单的午餐邀请所涉及的微妙的间接交流。当他的朋友发出邀请后,别府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邀请是真正的邀请,还是仅仅出于客套,就像美国人说“哪天有空请你到我们家吃饭”而他并不期望你会出现在他的家门口一样。别府在确定邀请是真实的并且接受以后,对方就得问他想吃什么;按照习俗,他于是说吃什么都可以,而他的朋友也照例一定要他说的具体些,这样的交流在主人和客人之间适当重复了几次,直到别府觉得有礼貌地作出回答才是谦谦之举,于是说米饭和茶。当他就餐时,招待他的的确有米饭和茶—只不过这是一顿丰盛午餐的最后一个程序。别府对饭菜之丰盛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知道按礼节就是这样。如果对方按照他的提议款待他,他就等于受到了侮辱,当然礼节也要求他做出受宠若惊的样子。

8.以上描述的有关午餐邀请时双方所进行的间接交流在美国人看来是过分了,然而相比直接的沟通方式,世界上更多的文化崇尚细腻的间接沟通方式。唯有现代西方社会推崇直接沟通方式,而且即使对我们(美国人)来讲,这种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实践。

上一篇:文明从我做起的作文欣赏下一篇:抒情作文珍惜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