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如书》读书体会

2024-04-26

《儿子如书》读书体会(精选5篇)

篇1:《儿子如书》读书体会

今天在看杂志时看到《儿子如书》一文的题目,我就好奇起来,这“儿子”怎样的呢,竟会像书本?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位父亲写的文章,记录下儿子在读初中时候的几件小事情。比如:儿子在奶奶牙疼的时候把冰冻的橘子瓣放在奶奶肿着的脸上,给奶奶消肿止疼。期间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辩驳。在谈论男女交往上,儿子更懂得:追,不是时候。在买衣服时和老板讨价还价,不吃垃圾食品,更喜绿色食品;在处理手表一事除了显示出儿子那注重亲子情感的一面,更突出儿子洞察力,对亲戚的关爱。从儿子的种种行为,作者就好比看了一本人生哲理书一样,从中学到了不少年青一代的好。

看了本文,我感慨不已,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这么做过,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能做一些类似的小事,我深感安慰。可是,转念想想眼下的小学生,很多还不会自己穿衣、系鞋带……这样小小年纪就被宠得像小公主、小王子,什么事都是家中老人帮着做的。到了学校,连扫地都不会。这样下去,有几个能成为像文中的“儿子”那样懂事懂生活的呢?我们已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好好教育孩子,别把孩子毁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篇2:《儿子如书》读书体会

先给大家讲两个男人的故事。当然,女人听了,你会觉得男人有时是很可爱的。

为什么千百年来,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很多男人都喜欢喝上几盅呢?

故事一:

丈夫喝酒回家,蹑手蹑脚地走进盥洗室,找来一些创口贴,对着镜子,往自己醉酒闹事留下的伤口上贴,然后悄悄爬上床。

第二天早上,他被妻子摇醒了。妻子叫嚷道:

“你说再不喝酒了,可你仍说话不算数,昨天又喝醉酒了。你瞧,盥洗室里的镜子上,横七竖八的粘了多少创口贴?!”

故事二:

一个酗酒的士兵让他的营长抓了个正着,于是营长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经常喝酒,你早就是个将军了。”醉酒的士兵打着满是酒气的哈欠回答道:“营长,我一杯酒下肚,就觉得自己是将军了。”真是酒中乾坤大啊。这个酗酒的士兵真可爱。其实醉酒的男人都是很可爱的,因为很多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他自己啊。

喝酒如看书啊。那位仁兄是酒中乾坤大,我是书里天地阔。有了书,读了书,就有了一切。

大家都知道,读完一本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书,那种酣畅淋漓、神清气爽的感觉是饭桌上、金钱里永远无法得到的。

所以啊,穷一点可以,没钱可以,但千万不能没有书。因为书可以给你带来智慧,给你带来无可替代的快乐。另外,还有你想要的东西。

相反,如果不经过书的洗礼,你的一生都可能很苍白和短暂。当然,在你弥留之际,你大可以吟诗一首——啊,亲爱的地球人们/我一丝不挂地来/我无声无息地走/给你们留下的是——一无所有/我带走的也只是——一抔黄土„„赚了。

我们经常听闻有百万富翁、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之士突然间自杀、避居或遁世的(远离红尘了);也经常有明星大腕无聊之士,吸毒成瘾自毁前程的。这些,在国内外,并不罕见,在美国这些发达国家表演尤烈。

但我们却很少听说自小因家境贫穷而自杀之人。为什么?很简单,因为——金钱的贫穷,可以让人奋进;而知识的贫穷,却足以可以致命。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当他们拥有了功、名、利、禄后,忘记了曾为他们立下汗马功劳的——书,他们忙得忘记了书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觉得,书——不再是那么的重要了。

是书,让他们变得富有;还是书,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我听说啊,一个不爱书的国度是野蛮而未开化的国度。一个不爱书的人,是个无趣的朋友,是个不完整的高级动物而已。当然这句话,有失偏颇,甚而有点偏激。因为凡事都有个例外。你想哦,地球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宇宙间的万物还有什么是绝对的呢?

但是,书——不可否认,他确实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了书,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完整的,连笑起来都不属于真正的快乐。

书,让我们变得平凡而伟大。

宁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清香醉人的咖啡,再加上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这该是一幅多么享受的画面啦。更重要的是,我们就是这幅画中的主角,那人生何求呢?一天的疲惫,哪还会存在?白天的委屈与不快,又哪有时间去品尝呢?我们的心胸在与前贤圣人的交流中,早已变得广阔无垠了。又哪还有不可原谅的事情和过错呢?那耿耿于怀久久不能释怀的恩、怨、情、仇,还会如冤魂般纠缠我们不放吗?!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我们的心胸。当我们不再为世事凡尘的过眼云烟而斤斤计较,不再为蝇头小利而锱铢必较时,还有什么烦恼可以久存于我们的心胸呢?我们已经是最平凡最伟大的圣人了。

书,告诉了我们:

尽管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尽管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尽管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是我们可以展现笑容;尽管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掌握自己;尽管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是我们可以珍惜今天;尽管我们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们可以事事尽力;尽管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现在和未来„„

书,要择而读之,读而思之,思而忘之。

在如今这个信息万变,书本泛滥的快餐时代。我们对书的选择,要情有独钟,不可见异思迁。否则,穷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尽读藏

书。

读而不思则罔!读书如品茶,茶要品,读要思,然后能为(即有所作为)。

但是,对书中诉说的内容,阐述的道理,我们也无需尽信之。有句话说得好啊,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作者所阐述的道理和方法,也只能属于过去。时过境迁,事异人别,做事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又怎可能一成不变呢?世上又怎么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捷径呢?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怎么会这样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啊?别人也是这么做的,书上也是这么介绍的啊?可是,结果„„”这就是生搬硬套的最好例证吧。

对书,过多的相信就是迷信,对他人的迷信就是没有自信。试想,没有自信的人如何才能成功呢?

书,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学习的,是用来参考和借鉴的,而不是我们用来遵照执行的金科玉律。看书之后,要合书而思——思考它的精髓,忘记它的形式。让书得到它应有的升华,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一种米,养千种人;一本书,千种思想。不同层次的读者,皆会有不同的诠释。有的人看故事情节;有的人为感动而捐献泪水;有的人共情于作者的挣扎思想;有的人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有的人学会了词藻的运用、言辞的诙谐;有的人,透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悟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感知到那个时代诸多的无奈,从而庆幸并且更加珍惜自己如今的幸福,把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加以发扬光大„„

在芸芸读者中,您会是哪一类型的读者呢?

人生——如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永远无法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全部,因为他的结局只有在我们生命枯竭的时候,由后人来盖棺论定。

然而,有点遗憾的是,人生,还不如一本书,因为我们没有再看一遍,再写一遍的机会。

篇3:《儿子如书》读书体会

渔王把自己最精湛的捕鱼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们,结果,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渔王还差的渔民的儿子。渔王困惑的同时,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经验与教训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苏格拉底说:“患难及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巴尔扎克也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其实,我们每位教师都懂得:“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品格,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如果我们总是设法让学生避开一时一刻的经验教训,那么,对于学生的未来必将是困难如影随形。

张丽钧在《孩子们绕开了什么》一文章中有这样振聋发聩的语段:

绕开苦难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我们也一定看到过这篇报道,说的是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不少幼虫常常就在往外冲杀时不幸身亡。有人出于好心,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钻了出来。但是,所有靠求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因为它们飞不起来了。原来,那狭小茧洞正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它们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磨难,常常是生命中必须独自体验和经历的过程。逃避这个过程,就永远成不了“帝王蛾”。

当那个《海龟·游客·鹰》的故事还在我们耳边萦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做又好气又好笑的人物,我们真的应该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事情上,多多汲取经验教训。苦难不会因为你绕开了就不存在;真实不会因为你绕开了而消失;丑恶不会因为你绕开了而改变;深思更不会因为你拒绝而不再成为问题。

篇4:儿子爱读书

我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晚上,儿子写完作业后在看《人与自然》,节目播放的是鲨鱼捕食的情景。我忽然灵机一动,给他讲起了《老人与海》的故事,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当我讲到最精彩的部分时,就停了下来,说:“爸爸还有份文件要整理,恰好我书柜里有这本书,你要感兴趣就自己去看!”我把书取出来交给儿子,然后就装作去忙自己的了。那一晚儿子看得很认真,一本文学名著不到一周时间就看完了,并且能讲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儿子似乎从书本中发现了世界的奇妙,主动让我讲一些名著给他听,于是我又给他讲起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我又像上次一样,在关键的地方不讲了,同样抽出这本书让他自己看。果然,儿子又像上次一样,每天回家做完作业就开始看书,十来天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就这样,我用相同的方法“引诱”儿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又先后阅读了十几本文学名著。在儿子阅读这些大部头作品的同时,我适时指导儿子读作文书。有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基础,儿子看起作文书来举重若轻,写作文也得心应手,不光叙事清楚,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很会遣词造句,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

篇5:让儿子爱上读书

王一博在一岁左右时,王永奇就有意识给他讲些故事。一博那短短一瞬间流露出的专注神情,令他感到一博能够听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王永奇说,一博就是听不懂,自己权当是在陪他说话,与他交流,给他灌耳音,刺激他的听觉发展。

最初讲的故事都很短小,每个故事最多不过几句话,只是讲故事的梗概。慢慢地随着一博的成长,故事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增加了许多细节。每次讲的故事最初为一、两个,最后发展为每天5个,每天晚上一博都是听着父亲讲的精彩故事入睡的。

王永奇说,给一博讲故事那几年,他天天看书,先把要讲的故事在头脑里熟悉一遍,然后看着书带着表情动作讲,他想让一博明白,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书中看来的。这为一博后来喜欢书埋下伏笔。那段时间,王永奇无论做什么事情,给一博每天讲故事是雷打不动的。

带孩子上书店

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上街游逛商店时,王永奇做了一个与常人不一样的举动,就是无论到哪里都要带小一博逛逛书店。

王永奇带孩子到书店,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图书,其中有许多孩子坐在地上看书,也有一些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他说:“书店有浓郁的读书氛围,父母即使不喜欢读书,在孩子面前,也会身不由己找本书看看。小孩子喜欢模仿,别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王永奇也会坐下来和一博一起翻看一些图书,久而久之,他这个一向不爱读书的人也慢慢地喜欢上读书。而当他发现小一博喜欢哪本书时,他就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下,连一博都开玩笑说:“爸,你给我只有在买书的时候才不会抠门。”

由于王永奇长期坚持这样做,以至于小一博尚未上小学就已经有了“上街必逛书店”的意识,即就是到外地走亲访友、观光旅游,也是一定要到当地的书店看看。在书店呆的时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延长,由最初的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发展到后来的几小时,以至到后来,如果不提醒,孩子在书店一直能呆到书店工作人员下班。

家里要有藏书

王永奇在与许多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里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什么藏书,使孩子在一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只能通过看电视来满足求知。

为此,在一博很小的时候,王永奇在家里凡孩子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放着一两本适合他阅读的图书,茶几上下、电视旁、床头、厨房,包括卫生间,无论孩子走到哪里,书籍触手可及,随时随地都可以翻阅。

如今一博的书柜藏书已经接近三千册,这些书一博全部都看过,大部分都是一博自己挑选或者王永奇根据儿子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阅读水平有意购买的。王永奇说,他从不买盗版书籍,以免盗版书的印刷或知识性错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自己也要读书

在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后,王永奇夫妻就看自己喜欢的电视,但发现孩子不时地找借口寻这寻那,实际上也想看电视。他马上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随后果断关掉看电视,也拿起书本。他们家最常见的景观是,一家三口在不同的位置,每人手拿一本书独自翻看,看到有趣之处,互相交流。他时常就一博读的书提出一些问题,看一博是否记下书中的内容,以防一博读书走马观花。

随着年龄增长,一博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增强。他看书能够静下心,很快入状态,房间有时来亲戚朋友说话,无论说什么,也无论声音有多大,他都能静下心来,一点都不受影响。

如何指导孩子选择书籍

在孩子很小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时,阅读往往是随兴所至,看到什么翻阅什么。一搏最初是被书籍的装帧和五颜六色的插图所吸引,通过图画认识一些事物。后来是王永奇指着书中的插图给孩子讲书中的图画故事。在孩子学习拼音时,他讲一些故事,讲讲停停,有意识地让一博通过拼音读懂书中的故事。

在一博养成阅读习惯之后,王永奇给儿子购买图书时就有了选择意识,比如让一博读《数理化通俗演义》,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向一博渗透将来中学要学习到数理化知识,同时让一博自己选择阅读与社会时代脉搏的畅销书,比如《乔布斯传》等;当电视上播出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时,一博也同时购买相关的图书阅读,比如《哈利波特》《西游记》;还有一些书是配合学校课本阅读的。

现如今一博阅读的许多图书都是他自己选择的,除了买一捆一捆的名家小说,每期的漫画世界、意林(少儿版)还有童话世界是每期必买。对于什么书可以看,什么书不可以看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王永奇说,只要是健康的图书均在阅读范围,在不影响学校学习的情况下,只要一博喜欢,他一般都不加以限制。

王一博的阅读量远远超过同龄孩子,而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课堂学习。他在年级虽然不是尖子生,但他思维敏捷、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各门功课基本都很均衡,数学成绩尤其突出。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爬山虎作文400字下一篇:九陂镇中心小学安全隐患排查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