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2024-05-06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七颗钻石》是课改实验教材第6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以爱的力量为主题的文章,使学生懂得做人要有爱心。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本文描写的是在一次大旱之年,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由于她的爱心,水罐最后变成金的,从水罐里涌出清澈的水流,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从水罐的这一次次变化中使学生知道:广博无私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章第一自然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还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的把水给别人喝做了铺垫。全文以“水罐的变化”为主线,而这些变化又都是以“爱心”为前提,因此紧紧围绕“爱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则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从单元教学要求看,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深入领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是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理解水罐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及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七颗钻石与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七颗钻石的句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词性,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1、复习词语,感受词性

水井、绊倒、钻石、涌出、咽唾沫

清澈、清亮、喜出望外、旱灾、水罐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

表示动作的:

表示样子或状态的:

【设计意图:分别从音义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按照提示分成三类,进而感受词性,为后面学习感受词性做铺垫。】

2、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选择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抓住主线,质疑探究,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次水罐发生了那些神奇的变化?用直线画下来。

―――交流中出示课件:

●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

● 她以为水一定洒光了,但是没有,水罐端端正正的在地上放着,里面的水仍旧满满的

● 当小姑娘再拿起水罐时,木制的水罐变成了银的。

●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 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极高的天空,变成了七颗灿烂的星星。

2、试着用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说。(出示词语:先、然后、又、随后、接着、再、最后)

3、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小结,梳理线索

空木水罐----装满清凉新鲜的水----端正地放着水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4、针对水罐的这一神奇变化进行质疑:看着这神奇的变化,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一系列的变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为什水罐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

为什么水罐不一下就射出钻石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三、深入感悟,品读交流,感悟女孩美好心灵

一、探究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些神奇的现象

1、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水罐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些神奇现象?

2、小组讨论:当小姑娘 的时候,水罐 。

3、全班汇报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当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当小姑娘赶紧回家给妈妈送水被小狗绊倒,赶紧捡水罐的时候,水罐还是满满的。

当小姑娘看到小狗干渴,把水分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当小姑娘用小勺一口一口的喂妈妈,自己不肯喝的时候,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当小姑娘把仅有的一点水递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次默读课文,培养学生潜心读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表达;三是学而导,由学生的好奇,引发他们自主归纳罐子的变化为寻求原因做好心理铺垫】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体会和感受女孩美好心灵

1、初步探究水罐变化的原因

读一读这些神奇的现象,想一想水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现象呢?

读中交流,顺学而导:

因为小姑娘有孝心,所以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因为小姑娘怜爱小动物,所以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因为小姑娘孝顺妈妈,所以水罐由银的的变成了金的。

因为小姑娘关爱他人,所以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受是因为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感受水罐的变化与女孩美好心灵的关系作铺垫变化】

2、深入感悟变化背后的意义

小姑娘把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水全都给了别人,难道她不需要水,不渴吗?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做简单批注

预设一:学生可能结合第一段内容说明小姑娘也需要水。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

(1)自由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干涸、干渴、干枯” “都”感受旱灾的严重。

(2)借助图片想象干旱的情景,感受水的重要。

(3)通过朗读表达情感(对水的渴望)

是啊!此时,水就是生存的希望,生命的象征。这可是位“小姑娘”啊,一个为妈妈找水奔波了一夜,干渴而晕倒过的小姑娘啊,她太需要水了!应该怎样读呢?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

预设二:学生也可能抓住“真想喝个够”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得给妈妈留着,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1)引导学生抓住“哪”来理解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发挥自己的想像,她可能都去了哪儿?

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灌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她来到( ),这里的( )干涸了,来到( ),这里的( )干枯了;来到( ),发现这里的( )也都( )而死,哪儿也找不到水,她又( )又( )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渴吗?引导想象此时小姑娘的样子――咽干、唇裂、干渴难奈……

(3)小姑娘非常需要水,可她是怎么做的?指名读4-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小姑娘的样子、动作,然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抓住“把水倒在手心里,让小狗喝”“不肯喝,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体会小姑娘的善心与孝心,把课文读好。)

(4)带着对小狗的爱,对妈妈的孝再读。

预设三:学生还可能,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2:小姑娘正想喝一点水,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

(1)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2)想象补白:小姑娘咽着唾沫,把水罐递给那个过路人时,她心里想些什么呢?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她想: ,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他比我更需要水,我要帮助这个人……)

【通过想象补白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小姑娘的仁爱之心。】

3、 进一步领悟女孩美好心灵

(1)情景再现,指导朗读: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齐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追问:小姑娘给他人的仅仅是水吗?(是爱心,是生命)

(3)总结升华

出示填空:

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 ),是( ),是( ) ,唯独没有想到( ) 。

(3)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回归整体:现在你明白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了吗?

2、想象表达

出示图片,入情入境,想象表达。

看着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看着这清澈、新鲜的水流,你会联想到什么?(小姑娘、万物复苏、善良……)

想象表达:我想到(仿佛看到): 。

【借故事情境引发想象,表达自己丰富的感受。】

3、引入资料 再解变化

4总结提升:

再读课题“七颗钻石”,你看到了什么?(小姑娘美好的心灵,钻石般可贵,爱心永远在天上闪光……)

【回扣入课时的理解,反思阅读收获,提升认识。】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6、7自然段。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2: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1、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2、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 干涸 干枯 焦渴

劳累 水罐竟然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绊倒哀哀地 舔净

反正 递给 忍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涌出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中,有哪些字的结构是一样的?

左右结构:渴凑咽唾沫涌舔罐

上下结构:累竟忍

重点指导:“渴”、“舔”、“罐”(相同点:左窄右宽)“累”(下面不是“系”),其它的字自己练写。

3、通过上面的四组词语,分别练习复述课文每段内容。

二、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练习讲述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三、续编故事

1.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2. 指名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四、拓展阅读

篇3:《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方法的探究

一、设计思路与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 童话形式的课文已经学习了不少, 但是他们对童话作品没有一个感情的认识, 更谈不上对童话课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借助《七颗钻石》所要表现的主题, 引导学生对爱心的力量进行感悟与联想, 通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对于《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及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法, 了解课程、分析课程, 进而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 用爱心去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与原则

《七颗钻石》的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感悟这篇文章的内涵, 并且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准确地把握课文中所要表达的“爱”的主题。在开展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依据课文的特点与教学大纲进行, 结合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完成教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三、教学设计的开展

1. 创造奇幻情境导入新课

当前, 学生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他们的童年有童话故事的陪伴, 这些童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秘感与美丽的传说, 学生在阅读这些童话故事时, 能够展开无限的遐想。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几部童话故事,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之后进行绘画, 并且让他们讲述绘画中的内容, 以及喜欢这篇童话故事的理由等。课堂一开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 一起来讲述关于美丽的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 一起来了解这个美丽传说。”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图集和音乐, 为学生构建一个奇幻的情境, 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课文, 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通过提问形式检查预习

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谁, 同学们对这位作者有没有了解?然后通过几名学生的回答, 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效果。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大家在进行预习时, 有那些生字、词语是重要的?通过这样的问题, 初步了解到学生预习的情况, 并且可以有效地清除学生遇到的生字障碍。

3. 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较为自由,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 然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把这篇文章讲述给大家听, 最后让学生评价谁讲得最为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方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4. 精读课文, 分组讨论, 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 然后把课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 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还要布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并以问题为主导, 在阅读与讨论中寻找答案。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这七颗钻石不直接送给小女孩, 而是要让它们挂在空中?在描写小女孩的爱心时, 为什么要出现多次让水给母亲的场景?通过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爱心的力量, 在内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爱心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无论是学生的精读还是小组的讨论, 都要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独立的状态下进行。教师提问题是增强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 也是引导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的一种了解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共同探索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展开学习,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解答与引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

5. 通过感情进行课堂总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了解到了爱是什么?爱心的力量有多么神奇?就像是迷途的帆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爱心的感悟, 并且通过“爱心是什么”进行一句语的总结性发言, 让学生感受到爱的伟大, 通过总结式的发言,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布置作业延续“爱”的传奇

作者通过丰富的遐想, 把北斗七星描写成了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 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 感受到了来自大熊星座的爱, 它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 写一篇关于“爱”的主题的短篇作文, 并且进行下一课的预习。

童话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奇幻色彩, 通过童话故事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拟人、想象、夸张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也能让他们从童话故事中感悟到真、善、美。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社会对教学活动、教学实践及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 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 本文对《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七颗钻石,教学

参考文献

[1]房雅维.《七颗钻石》教学纪实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 2007 (Z1) .

篇4:《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这篇童话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感知“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此外,初一学生虽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不少童话作品,但只是对童话有一些感性认识,缺少对童话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点:(1)知识能力目标,即了解童话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即完成预习作业,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品内涵,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方法与原则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运用导学案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合学生预习情形完成教学,以学为主导贯穿始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并诞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浩瀚宇宙,繁星耀眼,美丽传说,令人神往,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有关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七颗钻石》。

(赏图配乐:让学生在听、看、说的过程中,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走进文本。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2字词展示

本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熟悉他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学生四个人一组谈一下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同时交流一下你在预习中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将组内公认的重要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这两个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形,扫清文字障碍。)

3感知深入

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本用生动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看谁讲得最好。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并实现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质疑解疑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你在预习时质疑的地方有没有找到答案。如果还有问题先尝试着小组讨论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此环节对文本设疑,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出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高高的挂在天空呢?为了表现小姑娘的爱心,只要写小姑娘让水给母亲,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地让水呢?以上问题的引出旨在实现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使生与师、生与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在这当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实效性。)

5感悟仿写

当我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中时,应该说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你的感受,尝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或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这一环节在预习作业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仿写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意识。)

6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有两项,它们是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和预习下一课:《蔚蓝的王国》

(课堂在《爱的奉献》歌曲声中结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这样还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的要求。这样安排,既符合新课程的原则,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7板书设计

爱可以创造奇迹。

(板书既简洁、醒目,又能突出童话的主题,符合板书的要求。)

8预学案

预习要求:第一,要求学生查找、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第二,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质疑:通过预习,对本文提出质疑。

教学步骤:第一,读一读。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第二,找一找。找出文中对你而言重要的字词,并通过工具书给这些字词正音;第三,想一想;第四,说一说。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写一句话。例如,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笔者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预习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配合课前的预习学案,和孩子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的多种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篇5: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七颗钻石》是课改实验教材第6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以爱的力量为主题的文章,使学生懂得做人要有爱心。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本文描述的是在一次大旱之年,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由于她的爱心,水罐最后变成金的,从水罐里涌出清澈的水流,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从水罐的这一次次变化中使学生明白:广博无私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创造完美的未来。

文章第一自然段不仅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还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的把水给别人喝做了铺垫。全文以“水罐的变化”为主线,而这些变化又都是以“爱心”为前提,因此紧紧围绕“爱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资料,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则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从单元教学要求看,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以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深入领会文本所表达的资料是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了解课文资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理解水罐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及小姑娘完美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有必须的难度,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完美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透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姑娘的完美心灵。

2、根据课文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的完美心灵,理解七颗钻石与小姑娘完美心灵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述七颗钻石的句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感受词性,回顾文章主要资料

1、复习词语,感受词性

水井、绊倒、钻石、涌出、咽唾沫

清澈、清亮、喜出望外、旱灾、水罐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

表示动作的:

表示样貌或状态的:

【设计意图:分别从音义方面帮忙学生复习巩固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按照提示分成三类,进而感受词性,为后面学习感受词性做铺垫。】

2、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选取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潜力。】

二、抓住主线,质疑探究,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次水罐发生了那些神奇的变化?用直线画下来。

———交流中出示课件: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

●她以为水必须洒光了,但是没有,水罐端端正正的在地上放着,里面的水仍旧满满的

●当小姑娘再拿起水罐时,木制的水罐变成了银的。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之后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极高的天空,变成了七颗灿烂的星星。

2、试着用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说。(出示词语:先、然后、又、随后、之后、再、最后)

3、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小结,梳理线索

空木水罐----装满清凉新鲜的水----端正地放着水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4、针对水罐的这一神奇变化进行质疑:看着这神奇的变化,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一系列的变化分别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

为什水罐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

为什么水罐不一下就射出钻石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盼。】

三、深入感悟,品读交流,感悟女孩完美心灵

一、探究水罐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这些神奇的现象

1、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水罐分别是在什么状况下出现的这些神奇现象?

2、小组讨论:当小姑娘的时候,水罐。

3、全班汇报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当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当小姑娘赶紧回家给妈妈送水被小狗绊倒,赶紧捡水罐的时候,水罐还是满满的。

当小姑娘看到小狗干渴,把水分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当小姑娘用小勺一口一口的喂妈妈,自己不肯喝的时候,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当小姑娘把仅有的一点水递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次默读课文,培养学生潜心读文的潜力;二是透过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表达;三是顺学而导,由学生的好奇,引发他们自主归纳罐子的变化为寻求原因做好心理铺垫】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体会和感受女孩完美心灵

1、初步探究水罐变化的原因

读一读这些神奇的现象,想一想水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现象呢?

读中交流,顺学而导:

因为小姑娘有孝心,所以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因为小姑娘怜爱小动物,所以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因为小姑娘孝顺妈妈,所以水罐由银的的变成了金的。

因为小姑娘关爱他人,所以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透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受是因为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感受水罐的变化与女孩完美心灵的关系作铺垫变化】

2、深入感悟变化背后的好处

小姑娘把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水全都给了别人,难道她不需要水,不渴吗?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做简单批注

预设一:学生可能结合第一段资料说明小姑娘也需要水。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

(1)自由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干涸、干渴、干枯”“都”感受旱灾的严重。

(2)借助图片想象干旱的情景,感受水的重要。

(3)透过朗读表达情感(对水的渴望)

是啊!此时,水就是生存的期望,生命的象征。这但是位“小姑娘”啊,一个为妈妈找水奔波了一夜,干渴而晕倒过的小姑娘啊,她太需要水了!就应怎样读呢?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

预设二:学生也可能抓住“真想喝个够”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得给妈妈留着,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1)引导学生抓住“哪”来理解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发挥自己的想像,她可能都去了哪儿?

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灌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她来到,那里的()干涸了,来到(),那里的()干枯了;来到(),发现那里的()也都()而死,哪儿也找不到水,她又()又()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渴吗?引导想象此时小姑娘的样貌——咽干、唇裂、干渴难奈……

(3)小姑娘十分需要水,可她是怎样做的?指名读4-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小姑娘的样貌、动作,然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抓住“把水倒在手心里,让小狗喝”“不肯喝,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体会小姑娘的善心与孝心,把课文读好。)

(4)带着对小狗的爱,对妈妈的孝再读。

预设三:学生还可能,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2:小姑娘正想喝一点水,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

(1)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2)想象补白:小姑娘咽着唾沫,把水罐递给那个过路人时,她心里想些什么呢?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她想:,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他比我更需要水,我要帮忙这个人……)

【透过想象补白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主角,体会小姑娘的仁爱之心。】

3、进一步领悟女孩完美心灵

(1)情景再现,指导朗读: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齐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追问:小姑娘给他人的仅仅是水吗?(是爱心,是生命)

(3)总结升华

出示填空:

在口渴难忍的状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是(),是(),唯独没有想到。

(3)积累语言,尝试背诵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回归整体:此刻你明白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了吗?

2、想象表达

出示图片,入情入境,想象表达。

看着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看着这清澈、新鲜的水流,你会联想到什么?(小姑娘、万物复苏、善良……)

想象表达:我想到(仿佛看到):。

【借故事情境引发想象,表达自己丰富的感受。】

3、引入资料再解变化

4总结提升:

再读课题“七颗钻石”,你看到了什么?(小姑娘完美的心灵,钻石般可贵,爱心永远在天上闪光……)

【回扣入课时的理解,反思阅读收获,提升认识。】

布置作业:

1背诵第6、7自然段。

篇6: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1、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1、爱心的神奇力量

2、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在座位上不动,我们第一组的缪慧娟能不能和最后一组的蔡树荣拉上手?(生活动)

传递我们的手,传递我们的心,生活会更精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大家读过童话吗?

(屏现):这是一篇童话,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是谁给我们带来这篇童话的呢?

(屏现):本文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他了解多少?

二、走进文本

1、首先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你们最想听谁读?其他同学也有任务:听好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童话讲了什么故事?

2、生讲故事经过

(屏现):本文主要写的是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她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几次让水的故事。

3、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中什么最有想象力?(木罐)

4、水罐经过了几次变化?它有哪些神奇之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生交流。读这些语句需要注意什么呢?

(屏现):a(睡着时)装满水b(跌倒时)端正正

C木罐变银罐d银罐变金罐

E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6、指导朗读:读时要注意突出惊讶的语气,而且每次变化时惊讶的语气应该越来越强烈。生齐读。

7、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说说你的看法。

8、(屏现):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语句?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

9、文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善良。他们的爱博大深厚,他们的爱朴素动人。

10、我们的开头结尾没有读,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老师?自己读开头和结尾,同桌二人讨论设计一个问题,待会提问。

A开头有什么作用?(交待文章的背景,为小姑娘的精神作铺垫,)

B结尾中七颗钻石为什么还变成了大熊星座?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含意?

(寄托着作者希望爱心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放飞想象

1、这样的结尾体现了童话的富于想象的特点,其实我们的同学也很有想象力,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第一小节,想象第一小节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一人读最后一节,想象人间的变化,给文章再续写一个结尾。

(屏现):要求

2、生交流

3、从大家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神奇,其实我们身边也在发生着很多爱的动人故事,他们或惊天动地,或简单平凡,每一点一滴,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行动。

四、链接生活

这是老师所带来的一些爱的画面,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样的事,看,爱在行动。

(屏现):“爱,在行动”图片

爱很伟大,爱恨神奇;爱也很平凡,也很简单。在生活中拥有一颗爱的心,我们将更美丽,更幸福。

五、传递爱心

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我以及很多的同学们心中都涌动着一曲爱的赞歌。大家都爱听歌,对吗?大家能写歌吗?其实写歌也很简单。

贝多芬的《欢乐颂》大家听过吗?先来听一听,旋律很优美,对吗?老师先作了几句歌词,就算是抛砖引玉吧:爱心,爱心,纯洁的爱心,小小木罐装满水;爱心,爱心,圣洁的爱心,小小木罐端正正;……

请同学们自己创作歌词,听着这旋律,互相唱给对方听。

交流歌词

上一篇:自传范文700字下一篇:大学商务英语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