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2024-05-12

中国抗日战争英雄故事(精选9篇)

篇1:中国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 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小英雄——嘎子,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董存瑞: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

 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篇2:中国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董存瑞: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篇3:小英雄姜墨林的抗日故事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篇4:贵州籍抗日英雄陈蕴瑜的故事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

从讲武堂毕业后,他历任黔军排、连长。1921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蕴瑜随黔军前往,因战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1935年,他所在的黔军第二师柏辉章部被改编为国民党国央军102师。1936年,102师被调到河南商城等地駐防。

淞沪会战,显树战功

抗战爆发后,102师由河南驻地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陈蕴瑜任该师607团团长。

陈蕴瑜率团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第1军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进攻我军,陈蕴瑜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

陈蕴瑜团顺利接替了1团的防务。此后,他又率团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17军团右翼的安全。

日军战领上海后,乘势西犯南京。1937年12月上旬,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军的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陈蕴瑜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并掩护友军安全北撤。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陈即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陈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血洒苇楼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重新调整布置,分多路进袭徐州。当时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第8军到徐州参战,掩护其他部队后撤。

102师受命先行,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5月22日,304团团长陈蕴瑜领命率领一营、三营和战防炮一连在右翼由杨集向韩道口急进,刚到韩道口便与日军的快速部队遭遇。

这支日军有12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一门,步兵600余人。陈蕴瑜当即命令战防炮连给予日军迎头痛击,瞬间,4门苏罗通小炮同时向日军开火,日军的前导4辆坦克一下就被击毁了2辆。当日军的坦克再次冲到南门口时,又被击毁2辆。陈蕴瑜立即挥兵乘胜追击,在追击中缴获日军装甲汽车12辆,生俘驾驶兵2人,随后,他率部又南追十里,将失地苇楼收复。

败走之敌得到其后续部队的增援,立即向苇楼反扑。其间,日军三次增兵,其兵力大于陈团五倍之多。5月23日上午,陈团与师部、军部的联系中断。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当他正在部署时,日军又发动了反扑。日军这次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很快逼近了陈团指挥所前。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冲杀,带领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之后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裹革无尸,衣冠恋乡

陈团长血染沙场的噩耗传开后,官兵们无不抱头痛哭。苇楼收复后,经组织人员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其尸骨,但未找到。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各界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

篇5:抗日战争英雄故事精选

就是他,在那“九·一八”之夜,在那国难当头的时刻,毅然抛弃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以民族大义为重,忍无可忍地下令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

当时,正在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当团长的王铁汉年方二十六、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的团与同旅另外两个团就驻扎在北大营。

那天夜里十时二十五分许,“九·一八”的爆炸声刚过,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在炮兵掩护下,以坦克开路,向北大营发起攻击。东北军参谋长竟然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晚十一时刚过,两个兄弟团已开始分别向北大营的东面撤退。王铁汉此时因未接到撤退命令而依然坚守营房。子夜时分,第七旅旅长终于从沈阳城内打来电话,指示说“不抵抗,等候交涉”,随后却失去联络。

凌晨一时四十分,进攻的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团,并炮击营房。这时,东北军参谋长再次来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王铁汉激愤地回答“敌人侵我国土,攻我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官兵不能持枪待毙。”

这位参谋长当即质问:“你为什么不撤出?”王铁汉说:“只奉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并无撤出的命令”。参谋长气哼哼地说“那么你就撤出营房,否则,你要负一切责任!”电话随即中断。

正在王铁汉准备撤退的时候,日军开始向王铁汉团发起新一轮进攻。被逼无奈的王铁汉怒火中烧,毅然下令还击。凌晨五时,就在日军攻击顿挫之际,王铁汉率部忍痛撤出了北大营。

就是这样,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打响了抗日第一枪。后来,王铁汉先后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浙赣战役。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王铁汉曾奉命赴杭州受降。

后来,王铁汉回到辽宁,出任了国民政府最后一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这期间,王铁汉曾陪另一位着名抗日将领马占山回到北大营旧址。面对断壁残垣,王铁汉泪流满面地说:日本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八千人,敌方仅有不到七百人,可我们竟然要放弃!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十四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惨不惨?!惨不惨?!”

此后,王铁汉客居台湾,几十年不忘故土,常以诗文寄托思乡之情,直到前几年,这位抗日名将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台湾辞世,最终没能重返故乡。

如今,他的女儿王翠凤现在生活在沈阳市的铁西区,现年已经八十五岁了,父亲在辞世前还与她有书信往来。在王铁汉将军的家乡——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许多乡民都知道这位抗日英雄、民族骄子的事迹。

篇6:抗日英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__多年的歌曲。

篇7:抗日英雄的故事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篇8: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石嘉植

一、神头岭战斗初露锋芒

1938年2月, 日军兵分九路围攻晋南抗日根据地, 129师奉命由正太路南线前往晋东南参加反围攻。2月下旬的一天, 日军第108师团的一个辎重大队从山西潞城向北开进, 夜宿神头岭[3]462。为了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 团首长命时任情报干事的石嘉植到敌人驻地进行“剖腹侦查”。石嘉植化装成商人模样, 巧妙地进入村里, 很快摸清了日军司令机关所在的院落、兵力的分布、部队装备等方面情况。回来后, 他立即向首长作了汇报, 并提出由他带领一个加强班, 趁深夜摸进敌人驻地, 出其不意消灭驻扎在村西头的一个小队的鬼子, 以打击敌人的锐气。起初, 团首长不同意, 因为这样做太危险。石嘉植就向团首长分析了敌人刚到达疲劳的特点及依仗人多势众、武器好易轻敌的心理, 并详细谈了自己的杀敌计划。团首长听了他的分析和计划, 经过再三考虑, 给了他一个12个人加强班, 让他带领着前去杀敌。为确保万一, 团首长派了一个加强连埋伏在村北准备随时接应他们。

午夜时分, 石嘉植带领战士摸到敌驻军村口, 见一个日军哨兵正抱着枪来回游动。他让战士就地隐蔽, 自己悄悄移动到—个碾盘后边。当敌哨兵走过时, 他一跃而起, 一刀将敌哨从后胸洞穿前胸, 这个哨兵还未来得及喊一声就扑倒在地。石嘉植然后带领大家迅速冲进村西头日军一个小队的宿舍, 用枪托、刺刀对熟睡的日军一顿狠刺猛砸, 当即消灭十几名敌人。一个军官重伤未死, 摸到手枪开了一枪, 被石嘉植跳上炕头又补了几刀。

枪声惊动了敌人, 敌营里顿时一片人喊马叫。石嘉植估计敌人一定会包围他们, 就机智地命令战士们全部换上日军服装, 背起缴获的枪支弹药撤离。果然不出所料, 加强班刚到街上, 石嘉植透过灯光看到东西各有一队日军正向村中跑去, 断定敌人是在集合。这时, 他心中忽生一计, 命令战士卧倒, 分别朝东西两边的敌人猛烈开火。这一打, 两边敌人都以为对方是八路军, 于是就互相打起来, 机枪、步枪响成一片, 双方伤亡很大。当敌人弄清情况时, 石嘉植已经带领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枪支弹药胜利而归。此次战斗, 加强班无一人伤亡。为表彰石嘉植, 1938年5月上级在义井镇召开了庆功大会, 军区授予石嘉植“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5]458。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还特意让石嘉植等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 拿着缴获的枪支拍了照片。新中国成立后, 这张照片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入画册。

二、德石敌工队大显身手

1937年冬至1938年5月, 129师派兵四下冀南, 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 于1939年组建了冀南军区。1940年, 日军修筑了一条从德州到石家庄的运输线———德石铁路。沿路两旁, 敌人修筑了大批据点和碉堡, 仅德州至龙华一段, 在33公里的距离内, 就修筑大小据点17个, 碉堡17座, 铁路两侧还挖了封锁沟, 凭借这条铁路和据点, 对冀南根据地实行分割、“扫荡”[5]459。为了冲破敌军封锁, 打通和冀中的通道, 分化瓦解日伪军和获取情报, 1940年冬天, 冀南军区决定成立一支从德州到石家庄铁路沿线为活动重点的地下武装“德石敌工队”, 任命石嘉植为队长。

1. 组建敌工队。

石嘉植目睹敌人的残暴罪行, 义愤填膺, 他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投入了组织敌工队的工作。他化名“马玉宗”, 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 首先发展景县龙华火车站工人张芝涛为队员, 以张的“内弟”的名分在张家落脚, 并很快学会了本地话, 拿到了“良民证”。据张芝涛回忆:“他白天下地干活, 在干活中熟悉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 晚上就让我那12岁的女儿教他本地话。仅仅两个月, 便由一个白净文雅的书生变为一个油黑粗壮的大小伙子了, 说一口蛮够味的当地土语。”[6]19在对景县的生活适应后, 石嘉植接着以做“收购棉纱”生意为掩护, 走村串街, 吸收了于青莪、申月川、丁庆文、岳立章等十几名铁路工人和爱国青年, 把队伍拉了起来。石嘉植带领敌工队员, 打鬼子、除汉奸、取情报、烧军火, 扰得日伪军坐卧不安, 焦头烂额。

2. 转移县大队。

1941年春的一天深夜, 敌工队队员岳立章送来一份敌人的列车调度情报。情报称:明早3点有一列由衡水开来的加车, 过龙华站到青兰停车20分钟, 再返回龙华待命。石门通天津的客车在清凉店停车让加车通过。石嘉植看完情报不由地眉头紧锁。因这几天, 景南县大队正住在青兰南四华里的陈加官村, 他断定敌人的列车到青兰很可能要对县大队进行袭击。于是石嘉植急忙和张芝涛摸黑跑了20多里, 通知驻青兰附近陈家官村的县大队火速转移。县大队前脚刚走, 300多名日军后脚扑来。正是由于石嘉植率领的德石敌工队准确获取情报、火速通知转移, 县大队才转危为安。关于此事, 张芝涛在回忆录中写道:“县大队接到情报立即转移到南刘庄。果然第二天拂晓, 300多名鬼子的快速部队把陈家官包围起来, 但是扑了个空。”[6]19

3. 智取敌情报。

为了在德州站住脚, 石嘉植通过关系, 与一个在德州发售伪满州国报纸的青年赵柏川交上了朋友。他和张芝涛、赵柏川一起, 在德州建立了“满州国大北报百川分销社”, 石嘉植任外务主任兼大北报驻德州记者, 赵柏川任社长, 张芝涛任记者[5]460。他们利用“请示”、“审批稿件”的名义, 频繁进出日军驻德州的山口旅团司令部。从此, 石嘉植和队员们在敌人的心脏里同敌人周旋。1942年4月29日, 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 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为表示效忠天皇, 妄图对解放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铁壁合围”。为反击“铁壁合围”计划, 冀南军区敌工部指示敌工队“把情报做到敌人前边去”。凭着一身虎胆, 石嘉植决定窃取山口司令的文件。窃取文件, 首先要能进入山口司令办公室。石嘉植到山口司令处“听训示”时, 注意到山口办公室的墙角下有一块一尺见方的水泥盖板, 下边伸出—根暖气管子, 判断地下有条暗沟通到外边, 他决定通过这条暗沟秘密进入山口办公室。道路有了, 还要搞到办公室文件柜的钥匙。石嘉植通过司令部特高班的马清新, 拿到一块按有文件柜钥匙印子的红胶泥, 然后找小炉匠做了三把厚薄不同的钥匙。

这天夜里, 石嘉植带着和龙、梁臣、张芝涛等五个敌工队员, 翻墙进入敌司令部, 在烧锅炉的吕八哥的接应下, 钻进暗沟, 在狭小潮湿的沟道里爬了几十丈, 来到山口办公室下边, 用力托开盖板, 钻出洞口。石嘉植用配好的钥匙打开了文件柜的锁, 挑出如调兵命令、据点兵员火力配置统计以及一份预定庆祝日本天皇寿辰时向抗日根据地“扫荡”的计划等重要情报。然后, 石嘉植他们又悄悄地返回。当夜, 石嘉植把这几份极为重要的情报用一块旧木板钉到一辆马车下边, 让张芝涛的妻子装作清明上坟的模佯, 送到了城外的八路军情报站。

三、龙华镇被捕英勇不屈

1943年初, 由于德州地下情报组织遭破坏, 加之叛徒出卖。石嘉植不幸被捕, 关押在龙华日本宪兵队监狱。敌人知道他是敌工队长, 因此不惜一切代价, 千方百计地想从石嘉植身上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面对着敌人的威逼利诱, 石嘉植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1. 威武不屈。

龙华日本宪兵队队长西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为了让石嘉植开口, 他对石嘉植用尽了各种酷刑。灌辣椒水、用钉铁钉的木板打、用刺刀刺、用烧红的铁筷子烫……石嘉植一次次昏死过去, 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 石嘉植大义凛然, 英勇不屈, 敌人不但一无所获, 反而遭到了他的痛骂和反抗。一次, 在敌人的审讯室里, 西泽让石嘉植说出德州地下共产党的情报组织, 石嘉植冷笑道:“要我说好办, 先给我去掉手铐, 请我坐下!”西泽一听, 连忙照办。当汉奸们给他打开手铐后, 石嘉植“亲近”地向西泽身边靠了靠, 趁西泽不备, 抓起身边的凳子狠狠地向这个特务头子头上砸去, 顿时, 西泽头破血流, 抱头狂吼怪叫。

2. 富贵不淫。

敌人见硬的不行, 又来软的。中队长福田见石嘉植遍体鳞伤, 假惺惺地请来日本军医为他包扎, 并把他抬进一间精心布置过的房间里:靠窗有一张十分讲究的滕床, 床上铺着三层日本毛毯, 上面放着两床大红绸花被, 一对绿底红花的缎子枕头。靠门放着一张八仙桌, 桌上放着擦得发亮的细瓷茶壶、茶碗, 还有花瓶、穿衣镜。北边放着沙发, 上面铺着黄色毛毯, 披着绿缎子, 当中摆着檀木茶几[6]。石嘉植觉得自己又在面临新的考验, 他暗暗下定决心, 不管敌人耍什么花招, 都要战胜它!福田半夜里向他住处送进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 他揭起一块地砖把姑娘赶跑;福田封他为伪军大队长, 他把任命书撕得粉碎;福田为他大摆酒宴, 宴席成了他与敌斗争的有力场所。一次酒席宴上, 日军队长福田举杯说:“石队长, 请为中日亲善而干杯!”石嘉植举起酒杯道:“为中日两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干杯!”接着石嘉植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跑到我们中国来杀人放火, 荼毒百姓, 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你们宣扬的‘中日亲善’。”福田气得怒吼起来:“你的八格牙鲁, 子弹的给!”石嘉植把头高昂, 平静地说:“有胆量, 你就开枪, 老子保证眉头也不皱一下!”

在石嘉植面前, 敌人一次次失败, 便恼羞成怒, 决定杀害石嘉植。1943年5月3日, 敌人把石嘉植绑到龙华镇南街的一根木桩上, 后边押着难友们。福田说:“只要石嘉植投降皇军, 你们都可以释放。”众难友一个个怒目而视, 福田拔刀砍倒了一个难友。当福田举刀正要砍杀另一个难友时, 石嘉植飞起一脚踢掉他手中的军刀, 并向老百姓喊道:“同胞们, 日本鬼子欠下的血债要记住,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摘要:自1937年8月参加抗战到1943年5月英勇就义, 石嘉植用勇敢和智慧,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与日寇英勇斗争的神话。1938年2月, 石嘉植带领一个加强班到日军驻地“剖腹侦查”, 被授予“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

关键词:石嘉植,德石敌工队,抗日战争,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

[1]史新民, 渭南抗战实录[M].渭南:渭南采佳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2006.

[2]河北省冀南革命史编审委员会编, 冀南革命前辈风范录[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抗日英烈谱[M].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4]于振华.中华民族英雄[M].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4.

[5]刘连源主编, 冀南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一卷) [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篇9:古都无处不英雄 北京抗日英雄谱

马福:地道筑成抗日堡垒

马福(1895-1979),人称“老统一”,焦庄户村人。早年闯过关东,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3年被选为村长。

1939年夏,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在村长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

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离,就躲进了储存白薯的地窖。受到这次逃生经历的启发,他想到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实现地下出村。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发动群众,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

1944年,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教育科长到焦庄户指导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根据保定冉庄的经验,借助“凹”字,讲解了地道设计以及利用翻板防水、防烟、防毒气的原理。全村开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并与南边的唐洞村、北边的大北坞村建成了连接三村的地下长城。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率领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打下了这个炮楼,俘虏伪军40多人,缴获很多军用物资。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崔显堂:“伪乡长”真抗日

崔显堂(1896-1942),门头沟区田庄村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主任。1942年5月受党组织指示担任“伪乡长”,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同年7月牺牲。1983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38年的冬,崔显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田庄地区党组织决定成立合作社,党员崔显堂被委任为合作社主任。

1942年5月,日军在田庄村设据点,想任命崔显堂为田庄乡乡长。对于伪乡长的职务,组织上要求他接受这个职务,认为凭借这个合法身份可以打入敌人内部,侦察敌情。于是,崔显堂开始以“伪乡长”的身份应付日军,而晚上则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当有八路军战士被捕或村里的老百姓被抓走时,崔显堂总是设法营救,丝毫不顾个人安危。

在日军看来,在田庄建了炮楼,搞了并村,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活动理应会大大减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开始怀疑崔显堂。1942年6月,日军以工作不利之由,三次抓捕、拷打崔显堂。7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崔显堂惨遭严型拷问而不改初衷,被押赴刑场。行刑前,崔显堂挣脱绳索后与日军搏斗中负伤,后被日军用刀刺死,光荣牺牲。

崔显堂牺牲后,他的真实身份连家人都不知道。直到1978年,原七区区委书记崔兆春回乡探亲,才揭开崔显堂做“伪乡长”之谜。经崔兆春证明,几年后党和政府正式追认崔显堂为革命烈士。

李铮:大宅门中秘密抗日

李铮(1908-1981),又名李竹浓,北京人,同仁堂十三世乐元可的夫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平津情报组成员。她与丈夫乐元可一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投身平津情报站的地下工作,为地下组织保管、兑换经费,被誉为地下情报组织的“金库主任”。

说起同仁堂,响当当的京城老字号。但是,以同仁堂少奶奶李铮为代表的同仁堂那段红色历史,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1939年的一天,乐家的外甥杨宁从外地来到乐家并住了下来。其实杨宁是中共北方分局社会部派回到北平的地下情报组成员。在杨宁的影响下,乐元可、李铮夫妇从同情抗日到最后投身抗日地下工作。

大宅门因为房间多、宅院深,便于掩护,每逢有人来接头或密谈时,李铮就在暗中进行掩护。一天晚上,杨宁等人在书房里交换隋况、分析情报。商量完后,杨宁对书房外的李铮说:“表嫂,我们饿了,给我们熬碗粥喝吧!”李铮一听,应声说道:“粥早就熬好了。不但够吃,米汤还特多!”原来喝粥只是个托词,用米汤密写情报才是真的。粥端上来,米汤也盛了一大碗。于是,杨宁开始用米汤写情报,李铮又回到外间“站岗放哨”。

日伪当局对根据地严密封锁,号称“就连鸟都飞不过去”。乐元可、李铮除了完成地下党交给的任务外,还主动为根据地采购急需的中西药品和医学书籍,无偿赠送一些珍贵药品。

许言午:马家堡巧造火车事端

许言午(1912-2005),辽宁本溪怀仁县人。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任中共北平铁路工作委员会所属的前门地区铁路工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铁路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离休。

1944年7月11日,马家堡车站一片狼藉,304次特快列车的车头和5节车厢冲出土挡,全部仰面翻在铁轨边的土路上。尤其是第一节“展望号”高级车厢,在后面车厢的巨大撞击下,扭成了麻花状。豪华车厢里的23名日军将、佐、尉级军官无一幸免。马家堡列车倾覆事件震惊了华北日伪当局,也震惊了日本国内的有关部门。

当时,马家堡站是个小站,站长叫许言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日军占领家园,许言午同很多东北人一样,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旅,只身逃到北平。1936年,许言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铁路工作委员会一名地下党员。车站扳道员申连科,是地下党的积极分子。

1944年7月的一天,申连科对许言午说:“老许,道岔信号电线老了,下雨的时候信号灯乱变,要不要修一修。”许言午听了这话,小声说:“甭修了,这也许对我们有用。”

7月11日上午,正好下小雨。路局方面通知,要求沿途注意保护从北平开往青岛的304次特快。许言午想:车上肯定有日伪方面的大人物!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施巧计倾覆列车,打击日寇。

10点过后不久,304次特快离车站越来越近,许言午向申连科示意,申连科立即打出列车从干线通过的信号,同时却将道岔扳到会车的停靠线上。304次特快日本司机看到通过信号,丝毫没有减速,就听轰的—声,列车冲出铁轨。

nlc202309031054

董鲁安:假扮出家秘赴根据地

董鲁安(1896-1953),蒙古族,河北宛平人,现代修辞学家。青年时代董鲁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他曾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

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围住,囚禁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一晚上。这一段青年时的经历,奠定了他人生爱国主义的主基调。

“七七事变”后,因经常掩护进步青年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并封闭了燕京大学,董鲁安拒不受聘于当时的所谓国立大学。

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5月的一天,董鲁安用消字灵将“良民证”上职业一栏的“教授”二字抹去,换上“商人”字样,并同夫人商量好,故意留下一张纸条,上写“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需寻找”云云。次日清晨,董鲁安一副商人打扮,前往前门车站。可陪他此次易装出走,因途经日伪清剿而中断,不得不暂返家中。

8月中旬,董鲁安终于闯过日伪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菜臻将军的欢迎。当他穿上解放区为他裁制的军服时,曾作诗自诩:“旧来学侣如相识,可笑书生作老兵。”

冯运修:书生刺客神枪锄奸

冯运修(1921-1940),他牺牲在19岁花样年龄。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人称“书生枪手”。冯运修家世显赫,舅舅齐燮元,曾是直系军阀首领。因为齐燮元的关系,冯运修能经常出入军营,练得一手好枪法。

1940年7月7日,伪新民会的机关报《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主办“庆祝皇军圣战三周年”的庆祝会。得知消息,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秘密地下抗日锄奸组织——北平抗日杀奸团,决定刺杀吴菊痴。负责完成这次任务的就是身为“抗团”骨干的冯运修。

庆祝会结束后,冯运修骑自行车尾随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单手持枪,对准吴菊痴的脑袋连开两枪,然后迅速撤离,吴菊痴重伤毙命。

8月7日,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冯运修的住所。日伪军警破门而入,发现了藏在厨房里的冯运修,喊话叫他投降。喊话未果后,日伪军警冲向厨房,冯运修开枪还击,击伤两名军警。敌人放弃了活捉“刺客”的企图,乱枪扫射。

冯运修的枪声渐渐停止后,日伪特务走进厨房,发现冯运修右手中弹,换成左手持枪,身中数弹,已奄奄一息。1940年明8日夜,冯运修牺牲在中央医院。其实1940年,冯运修已经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可惜8月8日牺牲,未能入学。

上一篇:会宁爱心探访感受下一篇:爱情的哲理